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躺在母亲身边
①母亲病了,躺在床上,我就坐在母亲的床边玩电脑。
②母亲大多数的时候是悄无声息地躺在床上的,但是有时候也会试探着想跟我说话。说她又觉得哪个地方不太舒服了,说她又做了一个可怕的梦了,说她年轻时有多么健康,一个人能干多少活了。这时我总是很不耐烦。
③有一次,母亲突然探过身来凑近电脑说:“你一直在电脑上干什么?不累吗?”
④“聊天。”我不耐烦地说。
⑤“聊天?跟谁聊啊?”母亲又问。
⑥“一个外地的,不认识。”
⑦“不认识?”母亲好像很是不解,“那说什么呀?”
⑧“反正也无聊,随便说什么都行。”我说。
⑨“哦。”母亲若有所思地看了一会儿,又像很累似的长叹一口气,重新躺回到床上。
⑩我又聊了一会儿,无意中转头看看母亲,她正睁着眼看着天花板出神。我心里突然一动。我名义上是在这里陪伴母亲,可除了能为她做点饭倒杯水外,还做了什么?
11母亲是生我的时候落下了病根,多年来一直 A. (倍受、备受)疾病的折磨,近年又添上了许多老年病。也许因为母亲常年生病,她自己不在乎了,我们也习以为常了,有时周末回家,也很少想着要主动帮她干点什么,总是她一个人里里外外地干这干那。
12母亲这次犯病,就是累病的。她病了,不但得不到我们的同情,反而谁见了她都会抱怨,都觉得她把自己累病了,害得我们也跟着受累。每当我们抱怨的时候,母亲总是一声不吭,仿佛她真的做错了什么一样。
13我关掉电脑,给母亲倒上一杯水。还没等我说什么,母亲却说:“看电脑累眼睛吧?快躺下闭着眼歇一歇。”
14我答应着,拉了一床被子就躺在母亲身边。我说:“妈,你给我说说你以前的事,我看看能不能写篇文章。”
15母亲 B. (惊喜、欢喜)得一时不知该说什么。我静静地躺着,耐心地等着她说。
16突然觉得,原来躺在母亲身边,就是这样的感觉——暖暖的。
17我却已经遗忘多年了。
1.根据文意,选择括号中恰当的词语填到A.、B.两处。
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短语运用的妙处。
(1)母亲若有所思地看了一会儿,又像很累似的长叹一口气,重新躺回到床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突然觉得,原来躺在母亲身边,就是这样的感搅——暖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②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说说其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第⑩自然段中“我心里突然一动”,请联系全文谈谈我心里发生怎样的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1112两个自然段运用了哪种叙述顺序?试分析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尾“我却已经遗忘多年了”这句话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实际谈谈自然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备受 (倍受:指更加受到,格外受到。备受:是受尽、尝尽之意) B、惊喜
2.(1)“像很累似的”写母亲对“我”只顾在电脑上与陌生人聊天的不解和无奈。运用神态描写刻画了母亲孤寂、沉重的内心世界。
(2)“暖暖的”形象地写出了“我”躺在母亲身边的惬意之感。通过触觉之感含蓄隽永地表达出“我”多年后重新体验到亲情时的幸福感受。
3.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母亲生病时因身体不适需要人来照顾,以及多日卧床而倍感孤寂无聊,渴望与“我”说会儿话、解解闷的心理。
4.(略)
5.插叙 这两个自然段补充交代了母亲生病的原因及母亲生病时仍常年一个人忙里忙外、默默承受疾病折磨,最后积劳成疾却又遭受家人抱怨的事实。这样写使母亲的形象更加鲜明,文章内容更加充实,中心也更为突出。
6.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忘记了对身边亲人的关爱。文章的结尾发出对人间真情的呼唤,升华了文章的主旨,读后发人深思。(紧扣文章主题,意对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治水必躬亲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是( )
A.治水/必躬亲 B.泥于/掌故
C.昔/海/忠介治河 D.而随官人役/未尝/横索一钱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泥于掌故( ) (2)潴有浅深( )
(3)势有曲直( ) (4)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
(5)冒雨冲风( ) (6)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
3.翻译下列句子。
(1)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就治水问题作者讲了两个方面,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这两个方面的结果,并用自己的话概括造成这两种结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在这段文字中表明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1)拘泥(2)水停聚的地方(3)河流的形势(4)代词,这样(5)迎着,顶着(6)成功,办成
3.(1)不观察、测量就不能知道它的真实情况,不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2)所以一定要亲自登山涉水,不畏辛劳,深入实际。(3)亲自发放钱粮,不克扣一毫一厘,随行的人员也不曾强行搜刮一分一厘。
4.两方面的结果是: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原因:“举”是因为海瑞能深入实际不畏艰辛,清廉治水。“不举”是因为好逸恶劳,贪财求利,不听取正确的意见。
5.治水必躬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实情,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爬山虎
①地锦,俗名爬山虎,我与它有着一段不解之缘。
②那一年夏天,我患脑血管病住进医院,生命虽无危险,但恢复期间的行走锻炼却是不胜其苦的。医院内有一个草木葱郁的花园,园的四周有上部开着花格子窗的矮围墙。在开头那些忧伤灰暗的日子里,我每天抱着病恹恹的身体,腋下拄着双拐,绕着围墙根艰难而缓慢地行走。
③有一天,我刚走不多远,便靠着路旁一棵梧桐树歇息,感到再难迈出一步。这时我无意中朝围墙根投去一瞥,只见一株幼小的爬山虎趴在墙根上,绿绿的,虎虎有生气。我忽然对它产生了一种不同往常的亲近感。我第一次如此贴近地凝视它。这才发现,它的绿莹莹的枝蔓上长有卷须,卷须先端发育成小的吸盘,爬上墙壁后分泌黏液死死地吸附在墙壁上,植株借以顽强地向前生长,这使我从爬山虎的身上分明读到一片炽热的情感;倾听到一种向前趱(zǎn,快走)行的呼唤。
④这以后,我与爬山虎成了朝夕相伴的朋友,我在围墙外拄拐绕行,它在围墙上攒劲前行。无论是草露未干的清晨,还是归鸟啁啾的黄昏,还是月光如水的静夜,我绕墙行走时总是在爬山虎前长久地伫立,和它作无言的亲近之谈,后来竟至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之感。尽管那年夏天酷暑难当,它却于热浪滚滚之时咬住砖墙一步步往上蹿,出落得枝叶茂密,绿茸茸地爱煞人。
⑤一日,几个顽皮的孩子在围墙根“藏猫猫”,恶作剧似的将爬山虎的枝蔓从墙壁上拽下来。当我发现悲惨地跌落在地上的爬山虎的时候,我想我的无言的朋友这回大概是完了。我扶着墙艰难地蹲下身去把它托起,将它卷须上的被损伤了的吸盘重新摁在墙上,将被弄得凌乱不堪的叶片重新理顺。渐暗的暮色中,我怅然回到病室。第二天红霞初露时,我来到它身边,竟发现它的吸盘又不屈不挠地紧紧咬住了墙壁,它的叶子又那么鲜活亮丽,它的虎虎有生气的卷须又在锐不可当地向前伸展。好样的!朋友。
⑥渐地,夏老了,夏去了,秋来了,秋深了。我终于丢掉了拐杖,爬山虎也爬到一人多高,覆盖在花格子砖窗上了。出院时,我和家人特意去同这无言的朋友告别,它的叶子已经变红,耀如燃烧的火焰,真正成为大地上的锦绣。
1.仿照下列句式,阅读相关语段概括出段落大意。
第③段:发现爬山虎,倾听到前行的呼唤。
第④段:亲近爬山虎, 。
第⑤段: , 。
第⑥段: ,颂扬其顽强的精神。
2.作者对幼小的爬山虎产生了亲近感,其原因是( )
A.爬山虎虎虎有生气,样子可爱。B.爬山虎枝蔓绿莹莹的,颜色鲜艳。
C.爬山虎长有卷须、吸盘,形状奇特。D.爬山虎顽强向前生长,催人奋进。
3.第④段中与“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相照应的词语是: 。
4.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1)从爬山虎的身上分明读到一片炽热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却于热浪滚滚之时咬住砖墙一步步往上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一再称爬山虎为“无言的朋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怎样理解结尾画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成了朝夕相伴的朋友(或“爱恋绿茸茸的活力”);敬佩爬山虎,目睹不屈伸展的英姿;告别爬山虎
2.D
3.朝夕相伴
4.(1)情感是作者观察、体会、揣摩出来的,好比看书从中有所领悟,因而说“读”。(2)“咬”形象地表现出爬山虎吸附墙很紧,赞扬它顽强生命力。
5.因为在我战胜病痛最艰难的时候,爬山虎与我朝夕相伴,它顽强生长、不屈奋进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使我战胜病魔,延续生命,所以称它为“无言的朋友”。
6.这句话不仅表现了爬山虎在秋霜中依然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且也预示着这种精神将永远闪耀光芒,永远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克服困难,创造生命的辉煌。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悠长的铃声
毕淑敏
雨天,是城市的忌日。
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
校,唯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
“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是有本·约翰速度再加了兴奋
剂,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是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有一瞬,几乎想席地坐下,
喉咙里发咸,仿佛要吐出红色来。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
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然而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
有即将沉寂的细弱。
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我对自己说。终于,到了。
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的完结。
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
得时间那么长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者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
“免贵”,然后,他告诉我姓氏。
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
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
景象。这法子秘不传人,却是百试百灵的。
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
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我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
当我伸直双腿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拽着铃绳睡
着了。”同桌说。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终于,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从学院毕业。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
一次对铁钉样的老人说:“侯师傅好!”他瞅瞅四周无人,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你不要放在心上……”他又踌躇了,“我只是想告诉你…… 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到底是什么事呢?”我的好奇心发作了。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善地看着我。
“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忙不迭地追问。
“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侯,我姓孙……”
1.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标题“悠长的铃声”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语言形象、传神,按要求赏析。
(1)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文中加点的字“抽”,原意是“用细长的,软的东西打”,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这个画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你结合上下文,对它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文章,你一定会喜欢文中的那位老师傅,请你对他作点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小说讲究运用伏笔的手法。文章最后交代“我”喊错老师傅姓氏的事情,这其实在前文就埋下了伏笔,请从文中找出两处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我”与打铃的老师傅之间有一种默契,这种默契给人很多的感想。请根据你对“默契”一词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打铃老师傅为不让“我”迟到而长时间打铃。“悠长的铃声”传递的是一份善意(温情),串起的是一生的记忆。
2.(1)打铃的师傅用铃声催促我快跑,不要迟到。 (2)这个句子通过细腻的神态和外貌描写,表现了孙师傅想对我说明真相又怕我介意而欲言又止的窘迫之态。(或: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孙师傅想对我说明真相又怕我介意而欲言又止的窘迫之态)
3.关键词:善良,宽厚。(言之成理即可)
4.①最后揭示真相,出人意料,给人震撼性的效果;②揭示真相后便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③彰显了作品的主题;④结局即高潮,如此巧合又合情合理。
5.①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②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③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
6.结合“默契”谈感悟,结合生活实际。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鸟儿为什么歌唱
从玉华
①英国大提琴演奏家哈里森每天都会在小树林练琴,有一天,一只夜莺突然飞来,与她的琴声合奏,接下来,越来越多的夜莺加入其中。1924年,BBC录下这些人与鸟的二重奏,在广播里播放,80多年过去了,这段录音成为珍贵的历史研究资料。如今,人们把自然界的鸟儿组成一个交响乐团——键盘手乌鹊,背景音乐红尾雀,鼓手啄木鸟,电吉他苍头燕雀,歌手夜莺……
②鸟儿为什么歌唱?它们的大脑构造如此小巧,却将如此庞大的一部分用于音乐。让我们进入奇妙的探索之旅。
③一只澳大利亚琴鸟唱歌前通常要花好几个星期搭建它的舞台——一个直径约一米的土堆。园丁雄鸟要花费数个星期建造精巧复杂如同艺术品的窝,而且一定要用蓝色的物品来装饰爱巢,如果找不到蓝色花瓣,它会从数公里外的餐桌上带回蓝色的塑料汤匙。这些举动,其实都是为了最美妙音乐的来临。按照达尔文的物竞天择理论,“鸟男们”如此特殊的歌舞只有一个解释——取悦雌性。因为澳大利亚的这片丛林,是个“男多女少”的卖方市场,琴鸟姑娘每年仅产卵一枚,受荷尔蒙困扰的小伙子们竞争格外激烈。
④这一学说得到了科学的印证。科学家研究了从38000只日本鹌鹑身上提取的大脑样本,然后将其分别放在光线下接受时间长短不一的照射。他们发现,当春天来临时,鸟儿就开始唱歌是因为春天日照时间比冬天长,在鸟类特殊的大脑细胞与阳光的共同作用下,其体内便开始分泌荷尔蒙。它们用唱歌来吸引异性。
⑤然而,这只是众多解释之一。另一种令人信服的理论指出,鸟儿歌唱是为保卫自己的领地。理论上,这叫“波盖斯提假说”,这个名字出自著名的同名电影,它讲述了一个法国士兵在只有一个人的情况下,通过模仿许多士兵的说话声,使得敌人相信堡垒里驻满了军团而不是只有一个人,他靠自己的力量保卫了一个堡垒。鸟儿正是用这种方式保卫自己的领地,他们通过模仿其他生物的尖叫有效地赶跑敌人。
⑥还有更多的研究者致力于“快乐说”:鸟儿唱歌就是为了快乐。尽管这一观点还缺乏许多论据——科学还没有发展到能够计算快乐的地步。
⑦理论越来越陷入无序,五花八门。甚至有科学家用诗歌来解释。他分析云雀歌唱的发音、节奏、韵律,得出的结论是:这就是一首捷克斯洛伐克诗歌。结局不难想象:这个鸟类研究学家最后真的成了诗人。
⑧当然,人们往往更加相信拿着手术刀的科学家。在鸟儿热情的歌唱开始之后,它的大脑被取出,在干冰中冻结,用机器将大脑组织切成只有10微米厚的切片。“一曲未终”的鸟儿换来了最新的科学发现:只有在鸟儿歌唱的时候才能进行蛋白合成。当一只成年金丝雀学习一首新歌的时候,它大脑的顶部会出现新的脑细胞,这跟人类18岁开始脑细胞将一个接一个地衰老死去的古老教条全然不同。
⑨全世界有近100个实验室在研究鸟类的大脑。有的实验室每年要杀死大约2000只鸟儿。“它低着头唱歌,脑袋就掉下来了。”鸟类没有签发同意手术的表格,所以科学家更喜欢用“牺牲”而不是“杀死”来描述鸟儿因科学研究而失去生命的那一刻。他们更愿意信奉:动物就是机器。
⑩如今很多动物保护者质疑这种科学实验伦理。或许正如有人所说:鸟儿是森林的喉舌,它们能告诉我们的比我们所知的更多。鸟儿为何歌唱?与我们人类歌唱的理由一样——因为我们能够歌唱。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改动)
1.对于“鸟儿为什么歌唱”,文中提出了哪几种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节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节中划横线句子“这些举动”指的是什么?请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自然段中的加点词“通常”能否删去?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④、⑨节中的数据,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科学家更喜欢用‘牺牲’而不是‘杀死’来描述鸟儿因科学研究而失去生命的那一刻”,如果是你,会用“牺牲”还是“杀死”来描述?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求爱说、保卫说(波盖斯提假说)、快乐说、诗歌说、促进蛋白合成说。(写出三种,意对即可)
2.(1)引出“鸟儿为什么歌唱”的问题;(2)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琴鸟唱歌前要搭建舞台,园丁雄鸟要造窝并用蓝色物品来装饰爱巢。
4.“通常”表示经常性,并不排除特殊情况,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5.更准确地说明了科学家为研究“鸟儿为什么歌唱”所杀的鸟的数量之多。
6.示例1:我会用“杀死”来描述。因为鸟儿同我们人类一样是地球的生灵,科学家为了研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鸟儿为什么歌唱”的问题,而肆意剥夺鸟儿的生命,是一种残忍的行为。示例2:我会用“牺牲”来描述。因为科学家研究“鸟儿为什么歌唱”是为了探索科学奥秘,鸟儿为科学事业献出生命,它的死是有意义的。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面对全球变暖 普通人的“节能帐”该怎么算
樊曦
①2007年2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从20世纪中期至今观测的大部分温度上升,超过90%的可能性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关。
②自从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大量使用煤和石油等燃料,排放过量二氧化碳。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加剧温室效应,令地球温度“节节上升”。
③科学家们预言,气温不断升高将在未来20年至90年间导致成千上万的人被洪水“逐出”家园,出现疾病流行、食物和饮用水缺乏等严重问题。
④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计划于4月初发布的有关全球变暖的报告草案说,如果在几十年中,人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让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停留在一定水平,那么多数坏的影响都能避免。
⑤全球变暖的直接诱因是温室气体排放量居高不下,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资源浪费制造了大量不必要的温室气体。其实,普通人只要在生活中稍微加以注意,算上一笔“节能账”,就能节约不少能源,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
⑥比如,可以选择把空调室外机装在阴凉处或配以遮阳棚,运转效率就可以提升10%;冬天时,将空调温度调低2摄氏度,夏天调高2摄氏度,也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或者把家中的单层窗户换成双层从长远来看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冬天时双层窗户能避免家中一半的热量散失出去。
⑦家中使用的白炽灯泡别小看,也会浪费不少能源。有调查显示,全世界有20%的电力消耗在照明上,其中40%的电力是老式白炽灯泡消耗掉的。
⑧在发光量相同的情况下,节能荧光灯不仅比白炽灯省电75%至80%,而且使用寿命更长。假如全球都换掉老式白炽灯泡,就可以通过节能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7亿吨。
⑨购买节能电器,同时尽量别让电器处于待机状态,多使用电器上的开关按钮,直接关闭电器,而不要只用遥控器一关了事。因为如果电器处于待机模式,就要白白耗费40%的电量。
⑩喜欢驾车出行的朋友只要略微改变一下自己的习惯,也可以节约不少能源。例如,缩减开车次数,或是给轮胎打足气,别让发动机转速过高(即尽可能提前一刻换挡变速),及时清理车中杂物减轻车子载重等小措施,从而减少油耗。
11其实,只要有了算一笔“节能账”的心思,人们还可以从生活的细枝末节处找到更多节能的高招,比如重复使用购物袋,多选择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等等。全球变暖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个人的小行动也能改变世界的大气候。
1.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⑥~⑩段列举了大量的生活实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①段中加点的词语“大部分”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专家预测,当地球气温升高4℃时,北冰洋所有的冰盖消失,海平面随之上升12米……结合本文有关内容,发挥想象,谈谈人类那时将会面临哪些灾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认为,“只要有了算一笔‘节能帐’的心思,人们还可以从生活的细枝末节处找到更多节能的高招”。请联系日常生活,列举出2种文中没有提到的节能小点子。
答: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1.“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资源浪费制造了大量不必要的温室气体”。 (评分标准:只要扣住“人类活动”即可)
2 .为了说明普通人只要在生活中稍加注意,算上一笔“节能帐”,就能节约不少能源,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 (评分标准:意思接近即可。)
3.不能去掉。因为“大部分”表明不是全部,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意思接近即可
4.评分标准:只要扣住第③段相关内容,想象合理即可。
5.示例: ①随手关灯;②不使用一次性筷子;③尽量少用空调等。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希望是一只美丽的风车
古保祥
①有位哲人说过:生命原本是一个不断受伤又复原的过程。因此,每想起往事,我的心中总会充满莫名的感概,许多回忆像微笑一样,带着一份阳光般的温暖和感伤,让人难以忘怀。
②18岁那年,我没能冲上那座梦想了几日几夜的独木桥,望着桥上那些意气风发的同窗好友,我的心剧烈地疼痛着。
③有一个星期,我始终活在高考失利的阴影下,索性关了门,谢绝所有的人,包括我的父母亲,一个人躲在自己的小屋里暗自垂泪。那时候,我觉得上天对我太不公平了,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冲过了最后的防线,而比他们优秀的我却跌倒在战场上?一向自信的我,从来没有受过如此的打击,难道命运是如此捉弄人,注定我终究走不出这生我养我却囿人视线的村落?
④一天下午,父亲可能怕我闷坏了,要我去外面走走,我很不情愿地答应了。这么多天来,父亲从来没有责备过我,也没有像母亲那样苦口婆心地劝我。他只是一个劲儿地抽烟,一根接一根。
⑤我们走在林边的小路上,父亲不说一句话,刹那间,我注意到父亲似乎苍老了许多。路边,一群小孩子拿着风车,这种纸做的迎风转动的玩意儿是我小时候经常玩的玩具。由于没有风,我看见他们一个个哭丧着脸。父亲走到他们面前,问:”你们为什么不玩风车?”“没有风,风车不会转。”一个小孩稚嫩的声音。“我告诉你们,如果想要风车转动起来,你们不能在这儿等风,风是不会说来就来的,你们必须跑动起来,你跑得越快,风车就转动得越快…”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同时回过头看了我一眼。那几个孩子举着风车跑了起来,而那风车,由于受了外力的影响,越来越快,并伴着孩子的欢声笑语渐行渐远。
⑥我忽然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他用一个极其平常的道理告诉我:我不该这样沉沦下去。整日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下,只会裹足不前。我需要勇敢地跑起来,启动生命的风车,让它转动起来,这样,我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⑦原来,希望本身就是一只美丽的风车,而如果想让风车转动起来,必须依靠风。但风不是时时刻刻都有的,它就像人生的机遇,稍纵即逝。在没有风的情况下,要让风车转动起来,惟一的办法就是跑起来,跑得越快,你就越能接近成功的彼岸。
⑧从那天起,我从迷惘中苏醒过来,重新拾起书本,走上了自考的道路。两年后,我拿到了自考的大专毕业证,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⑨现在,我在舒适整洁的办公室里.想起父亲的话仍会感慨万千:要想让风车转起来。你自己必须先跑起来,你跑得越快,凤车就会转得越快!
(选自《经典美文》206年第2期,有改动)
1.作者开篇引用哲人的话总领全文,结合全文看,“受伤”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复原”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反映“我”从“受伤”到“复原”这一过程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很不情愿→___________→从迷惘中苏醒。
2.读②③④段,想一想:父亲为什么“只是一个劲儿地抽烟,一根接一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父亲良苦用心的开导下,“我”明白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多次出现“要想让风车转起来,你自己必须先跑起来,你跑得越快,风车就会转得越快”这句话,请说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命原本是—个不断受伤又不断复原的过程”,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高考失利”或“高考失败、高考落第” “通过自学取得了大专毕业证书”或“从迷茫中苏醒过来,重新拾起书本,走上了自考的道路。” “剧烈地疼痛”或“疼痛”→“暗自垂泪”或“垂泪”→很不情愿→“忽然明白”或“明白”
2.我的高考失利也沉重地打击了父亲,我的迷惘沉沦更让父亲心痛,父亲正苦思如何让我振作起来。
3.“我”明白了:不能这样沉沦下去,要启动生命的风车,让它转动起来,这样才能接近成功的彼岸。(意思相近即可)
4.人生要获成功,必须依靠奋斗,你越努力奋斗,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5.①生命免不了受伤;②要正确面对受伤;③坚信受伤一定会复原;④受伤是生命中常有的,受伤让我们成熟,不断受伤、复原的过程就是生命的过程,生命因这样的过程而更加美丽。(意愿相近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红布条儿
她来的时候,他在擦他的小号。她看了他一眼,就去连长那里报到去了。
她的到来,对这帮男性公民们来说无疑是头号新闻。几个被硝烟熏得像黑猴般的战士像看外星人一样目送着她从坑道这头儿走向另一头儿;坐在一起打瞌睡的人都站了起来,几个人还因为神情专注而被手里燃着的纸烟烧了手,样子很是好笑。
没有人知道她的名字,也没有人打听她的名字。大家只知道,她是上边派来的卫生员。她的头上扎了根红红的布条儿,时间一长,大家便叫她红布条儿。
很多人找红布条儿说话。
红布条儿偏偏爱和他说话。
很多人都不明白,她怎么喜欢和他说话?他们的疑惑不无道理,因为——他是个哑巴。
很多人不屑:“哑巴嘛,除了吹吹号,还能干什么?’’
那是一场恶仗。敌人的飞机下冰雹一般把一枚枚炸弹倾泻而下,不远处敌碉堡里面的重机__嚎叫着飞过掩体。不断有请求炸碉堡的战士冲上去,又倒下去。
掩体里,连长和他都负了重伤。她是卫生员,她知道他和连长都需要马上输血。然而现实往往令人遗憾:她手上只有一瓶血浆和一枚输血针头了。连长已经深度昏迷,他仍然清醒。
她拿针头的手有些颤抖。然而最终,在他和连长之间,她没有选择他。
他看着她把那枚输血针头插进了连长的身体。看着血一滴滴流入连长体内,她捋了捋头发.怯怯地看了他一眼。
他挤出一丝笑,虽然勉强,但很平静。
他艰难地抬起手,比划了几下,她明白了,她把头上那根红布儿解下来递给他。他费力地把它塞进了内衣口袋。
他的呼吸明显急促起来,她知道属于他的时间不多了。然而就在此时,他竟然抱起炸药包艰难地爬出了掩体。
她突然明白了。她也爬了出去。他们两个艰难地爬向了敌碉堡。后来一齐用力把炸药包顶在了碉堡口,再后来就听到一声惊天动地的炸响……
有人看到,一根红红的布条儿,从半空中袅袅飘落下来……
残阳如血。负责清理战场的战士把一把小号和那根红红的布条儿交给了连长:“报告,除了这些,其他什么都没找到。”
上边来了人,来人轻轻告诉连长:据我们了解,他们是一对夫妻。
连长雕塑般地站住了。
有人悄悄告诉连长说,连长我们走吧。
连长未置可否。有人看到,连长把那红红的布条儿紧紧系在小号上,紧紧地……
1.题目“红布条儿”在文中起___________的作用。“很多人找红布条儿说话”这句话中的“红布条儿”运用_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2.文章第二自然段写了战士们对女卫生员到来的种种反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回答问题。
(1)“她拿针头的手有些颤抖”,为什么会“颤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连长雕塑般地站住了”,为什么是“雕塑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呢?请将你的想法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线索 借代
2.战斗的最前线上,女性出现比较少,因此女卫生员的出现使战士们大为吃惊,从侧面烘托出女卫生员的勇敢。
3.(1)表示她在作出抉择前内心的矛盾。
(2) “雕塑般”表明连长听说他们是夫妻后非常震惊,对他们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4.连长被夫妻二人的英勇无畏的行为所感动,因此他把红布条儿系在小号上,意思是让他们夫妻二人永远在一起。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零点降生
我的家乡有一种说法,凡是子夜零点降生的女孩都是十分幸运的,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业有所成。村里就有一个零点出生的女孩,她家境优裕,工作顺利,婚恋幸福,是全村女孩子羡慕的对象,是大家心目中零点降生幸运儿的有力例证。
我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都不怎么好,所以我从懂事起就对自己没有信心。村里那个幸福女孩更让我相信:生死有命,成败在天。上天既然已经安排好你的命运,你再努力也没有用。我变得对一切都无所谓,在惰性的驱使下,整日无所事事,随波逐流。任凭母亲怎么功说也不回头。
一次,母亲被我气急了,忍不住狠狠责骂了我一顿。我居然蛮不讲理地顶撞她:“你怎么不把我生到零点?那样我就有福气了,还用你操这么多心?”
母亲怔住了。
晚上睡觉的时候,母亲坐到我的床边,温柔地掖着我的被角,轻轻地告诉我:“妞妞,其实你也是零点生的。这些年妈一直没有说出来,是因为你的心太浮,怕别人的好话捧坏了你。不过,你要知道。即使你是零点出生的,也并不是生下来什么都有的。天上掉不下白面馍。咱村的那个女孩要是不学好,现在也不会是这样子。你要是不努力,将来照样没出息。”
我哭了。我开始后悔自己以前的自暴自弃。那一夜,我没有睡。我在心里暗暗发誓:今后决不吝惜自己的心血与汗水,决不辜负自己零点降生的这份幸运.
8年以后,我考上了大学。我是村里第一个正式大学生——这时我已经完全相信自己是命运的宠儿了。临走的那一天,恰好是我的20岁生日,母亲给我做了一顿丰盛的午餐,郑重地告诉我:“妞妞。其实你不是零点生的。”
我吃惊地看着她,好一会儿才明白她在说什么。我早已不在乎零点不零点的事r,可她却还一直放在心上——也许只有母亲才会把这样的事情放在心上。
“我不过是为了给你鼓鼓劲儿才那样说的。”母亲解释的神态像一个犯了错误的小孩子,愧疚而不安。我的眼前忽然浮现出8年前的那个夜晚,耳边也一字字地响起了母亲当初的话语。我忍不住泪如泉涌。其实愧疚不安的应当是我,不是吗?
从那一刻起,我彻底觉悟了:如果一个人只听从上天的安排而忽略了自己的力量,是多么愚蠢啊!无论什么时候,一个人都没有理由听天由命。其实,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潜藏着许多好机会,但你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去挖掘。天会刮风天会下雨但是永远也不会掉下白面馍,你只能用自己的双手,为自己开掘出一眼源源不绝的幸运之泉。
1.从文中看,“母亲”有哪两个方面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是什么?请根据原文相关语句作答。(3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愧疚不安的应当是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母亲怔住了”,为什么“怔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说,上帝如果给你关上了一扇门,那他_定会在另一个地方为你打开一扇窗。”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结合本文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l)关爱子女;(2)善于引导、教育子女,
2.不能听天由命,要用自己的双手开掘出幸运之泉。
3.自己不努力,整日无所事事,却还要埋怨母亲,埋怨命运,让母亲承受这么大的精神压力。
4.母亲对我的种种表现感到吃惊,感到迷惑不解。
5.略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重演青春
摄影师最后一次按动快门后,如释重负:“好了,首长们可以‘解放’了。”
然而,整齐排列着的一百多位老兵谁都没有动。30多年前,作为这所军校的毕业生,他们就在这个操场上,也是以这样的阵容合影留念告别母校的。30多年后的今天,当他们牵动着沧桑岁月留下的皱纹和生活沉积的万端感慨,相聚于母校,相聚在这操场上再次合影留念时,怅然之中,他们每个人都意识到,只要这个整齐排列着的队伍一解散,就意味着他们这一生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
他们想留住这一刻!
摄影师不知所然,吃惊地望着队伍。
这时,坐在第一排正中的位子上的老队长站起来,当年的队长望着当年的学员们沉默了。
老兵们也都把目光聚向他们敬畏的队长身上沉默着,沉默在浓缩的老兵们心灵深处的那种无法释放的感慨和沉重。
操场上微风骤停,四周出奇的静。许久,终于有人按捺不住,用一声发颤的声音说:
“队长,给我们点个名吧!”
沉默打破了,老兵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释放点,一阵掌声划过他们斑白的鬓发,拍的眼角有些湿润。
队长愣了一下,蹒跚着开始向队列指挥员的位子迈步。
老兵们的心开始颤抖了,在他们的记忆里,当年队长是那么的年轻,干练,尤其是他的队列动作那么标准。每次都是以一分钟116步的速度,走到指挥员的位子上,然后立正,小腹微收,帽沿下,一双锐利的目光迅速扫过队伍,开始点名,但在此刻,队长却是佝偻着身体走向指挥员的位置,而且它的身体有些摇晃,但队长还是站在了指挥员的位子上。
“点名!”队长把下垂的脸部肌肉提了提,昏花的眼睛里闪过一片光。
老兵们立正,抬头挺胸收腹。
“稍息”队长吃力地举起抖动的右臂,声音苍老但仍有力。
沉默了片刻,又做了一次深呼吸,然后,又挺了挺自己佝偻的上身。才大声点起名来:
“一班:董志鹏、刘琳、李树亮、张德开……”
一百多位老兵相继收回伸出的左脚,成立正姿势。
操场上一片肃穆。
老兵们多皱的眼角,一层层浸过泪水。
1.30年后,老兵们相聚母校合影,请你设想一下,30年前,他们是带着怎样的情感合影告别母校的?
2.“操场上微风骤停,四周出奇地静”属于什么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
3.“老兵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释放点”句中“释放点”表示什么意思?
4.文中表现老兵们完成“重演青春”一幕的是哪句话?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5.小说通过哪两个小镜头,以小见大地表现了老兵们离别的依依深情?
6.题目“重演青春”含有哪些内容?
1.①惜别之情;②用所学知识大显身手的雄心壮志。
2.环境描写,渲染了当时沉重的气氛,衬托出老兵们舍不得解散队列的惜别之情。
3.指通过点名来达到他们延长队列解散时间的愿望。
4.“一百多位老兵相继收回……,立正姿态。”好处:照应点明题意,突出老兵们重新焕发青春的可敬形象。
5.①列队不解散;②请求队长点名。
6.对逝去岁月的缅怀和昨天青春的无悔。显示出老兵们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