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冰心的《笑》回答问题。
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地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臆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想。
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地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地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地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地想。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地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地落到表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垅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客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地合了拢来,绾在一起。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1.指出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
门前的麦垅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
2.分别指出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以及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共同点。
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
本体:_________;喻体:_________
共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概括本文描写的三幅画面。
4.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请从文中任选一例分析其表达作用。
5.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主题说出本文的写作特点。(两条即可)
1.表示转折
2.本体:新月;喻体:弓;共同点:都是弯的,都有圆弧。
3.第一幅画面是写作者在雨后月夜屋里朦胧所见的墙上画中的安琪儿;第二幅画面是写“我”回忆五年前在古道旁所见的孩子;第三幅画面是写“我”十年前在茅舍里所见的老妇人。
4.示例:绿树笼在“湿烟”里。这一“湿”字形容烟雾乃是传神之笔,让人不禁猜想,这“烟”究竟是农舍袅袅而升的炊烟.还是林中的暮蔼呢?从而想象出雨水的动态。
5.示例:①作者的笔触非常清新,给我们描绘了三幅雨后夜色图,令人神往。②作者利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自己内心对爱的憧憬和向往,用三个笑容给串联起来,也是一种十分高明的写作手法。③大量使用四字短语,如“服花缭乱”“苦雨孤灯”“萤光千点”“新黄嫩绿”“飘飘漾漾”“光明澄静”“如登仙界”等,既具有描绘性,又高度概括,体现了作品语言的凝练典雅,简洁有力。
阅读新闻,回答第1-3题。
中广网重庆12月3日消息(记者刘湛)随着重庆前段时间气温连日陡降,巫山景区红叶变色率已经达到了90%,深红色的红叶灿如晚霞,10万余亩红叶树已经将巫山装扮得层林尽染。今日,重庆长江三峡第三届国际红叶节在巫山隆重开幕。
旅游局宣传科工作人员介绍,巫山旅游局从11月中旬起每周推出红叶指数实时播报,该指数将红叶景观的“质”与“量”简化为指数值形式,并分级代表观赏价值。红叶指数分为三级:“1级红叶指数”代表叶子变色率为10%到35%之间,处于叶片发黄状态,较适宜出游观赏;“2级红叶指数”代表叶片变色率为35%到60%之间,处于红黄与橙红之间,适宜观赏;“3级红叶指数”代表叶片变色率为60%到95%之间,全部是深红、暗红或紫红色,是观赏红叶的最佳时期。
旅游局专家告诉记者,每到天气转冷,植物树叶叶绿素合成受阻并逐渐变为红黄、橙红等艳丽色泽。今年的巫山红叶最佳观赏期将在12月中旬。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新闻主要内容。(不超过15字)
2.为了打响“红叶节”这一品牌,吸引更多游客,请你为巫山旅游局设计一条宣传标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红叶红了 国际红叶节 巫山开幕。(画横线必填)
2.游高峡平湖,赏巫山红叶。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选段,完成第1—5题。
选文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I.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文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目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薄暮冥冥_________________ ②吾谁与归_________________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 ④斗折蛇行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而或长烟一空 ②或异二者之为
B.①居庙堂之高 ②乃记之而去
C.①其喜洋洋者矣 ②其真无马耶
D.①不以物喜 ②以其境过清
3.下列有关两则选文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甲的作者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选文乙的作者为唐代散文家。两人均被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
B.选文甲在文末点明抱负,直抒胸臆。选文乙则借景抒情,情在景中,含蓄深沉。
C.在语言上两则选文长短句结合,句式错落有致,写景状物生动形象。
D.在结构上文段甲生动写景,再精辟议论,点明主旨。选文乙则先分写游鱼、溪水、岸势,再渲染小潭的整体氛围,构思精巧。
4.翻译下面句子。
①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②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面对一派山光水色,两则选文的作者分别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更欣赏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1.①逼近 ②一道,归依 ③大约 ④像北斗星一样
2.D
3.A
4.①这就是进入朝延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②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5.如果选甲,体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或“先忧后乐”的政治抱负。
如果选乙,体现了忧伤、凄凉、孤寂。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1—6题。
昆明的雨
汪曾祺
①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②“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③我想念昆明的雨。
④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⑤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⑥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⑦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莱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⑧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1)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枞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枞,他跳下去把鸡枞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枞随处可见。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2)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垒,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的溜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⑨雨季的果子,是杨梅。A.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⑩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做“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11)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予而写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装(注:比丘尼,fó jiāo 指尼姑)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B.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12)我想念昆明的雨。
1.文章标题是“昆明的雨”,为什么开篇要描述作者给宁坤的画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想念昆明的雨”,阅读全文,说说实际上他是想念昆明雨季的哪些事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加点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4分)
(1)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多是文字简洁洗练却内容隽永多味,试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两句。
A.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硕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12)段中作者写到“我想念昆明的雨”,试分析这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在第(11)段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那天有什么“情味”让作者“忘不了”呢?在你的生活中,也有这样“忘不了的情味”吧?试写出来。8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所画的倒挂而能开花的仙人掌、青头菌与牛肝菌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②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吸引读者。
2.①仙人掌 ②各类菌子 ③果子杨梅 ④缅桂花
3.(1)“格调”原指“人或艺术品的品格或风格”,此指炒熟后青头菌的诱人色泽(鲜香口味)。
(2)“张目结舌”原指“睁大眼睛说不出话”,此指牛肝菌味道好得令人吃惊。
4.A.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生动描写出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的怀念、喜爱之情。
B.“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赞叹之情。
5.内容: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
结构:照应第三段内容,收末全文,使结构显得完整。
6.略(答题要点参考:“情味”有:雨引起的淡淡之乡愁,也有雨中美景令人陶醉之闲适,幽静、恬淡之感。)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1—5题。
白如冰雪的“可燃冰”
①白色,如冰雪,可以直接被点燃。前天,我国刚刚在南海北部成功钻获的这种神秘物质,在广州首次亮相就引起轰动。
②这种叫“可燃冰”的物质,学名天然气水合物。它是甲烷类天然气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低温与压力下形成的透明结晶,多呈自色或浅灰色,外貌类似冰雪,可以像酒精块或蜡烛一样燃烧,故人们称它为“可燃冰”。可燃冰像常规天然气一样,完全燃烧后只剩下二氧化碳和水,几平不留下任何污染,是一种绿色能源。目前,国际科技界公认的全球“可燃冰”总储量,是所有煤、石油、天然气总和的2~3倍。对于日益陷入能源危机的地球来说,“可燃冰”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神奇也是最后的天然能源。
③目前,中国是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4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采到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这证实了我国南海北部蕴藏有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也标志着中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水平一举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④有天然气的地方不一定都有可燃冰,形成可燃冰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温度要低。海底的温度为2℃至-2℃,才适合“可燃冰”的形成,高于20℃就分解。二是压力要足够大。在0℃时,只需要30个大气压就可形成可燃冰。海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增大1个大气压,因此海深300米就可达到30个大气压,越深压力越大,可燃冰就越稳定。三是要有甲烷气源。海洋生物和微生物死后,尸沉海底,经过细菌分解后成甲烷、乙烷等可燃气体,然后被包入水分子中形成的结晶。
⑤翘望“可燃冰”,全世界有到底多少储藏量?中国又有多少?没有确切的答案。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科学家卡文顿曾预测,全球的冻土和海洋中,“可燃冰”的储量在3114万亿立方米到763亿亿立方米之间,但当时世界海洋中发现的“可燃冰”分布带只有57处,2001年就增加到88处。“理论上说,如果将目前估算的全球‘可燃冰’都开采出来的话,可以供人类使用100年以上。”陈光进说。对于中国可燃冰的储藏量,中国地质调查局给出的初步预测是,南海北部远景资源量可能达上百亿吨,可与目前全世界一年的能源消消费总量相当。
⑥“可燃冰”何时走上“商业化”之路,能否成为人类未来的新能源?这取决于其何时能够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开采。“现在的难题是,‘可燃冰’开采成本非常高”,中科院广州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陈多福博士告诉记者。陈博士曾应美国康奈尔大学地球与大气科学系的邀请,参加在美国墨西哥湾开展的海底“可燃冰”考察。他所见到的开采,用的是潜艇:在约540米深的海底,潜艇的机械臂直接抓取裸露在外的“可燃冰”,然后放入密封罐中,带回地面。“租一艘潜艇,每天大约需要1.8万美元,对科考来说不算贵,但如果用于商业,那肯定不划算。”
⑦作为后来者,中国比发达国家面临更多困难。相关专家告诉记者,主要是缺乏基础理论的支撑,尽管已成功取得了“可燃冰”实物样品,依然不能太过乐观:调查仅仅认识了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现象,要科学地认识南海北部整个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尚有许多科学问题需要解决。另外,在开采技术方面,中国目前不具备独立钻探和取芯的技术,只能和国外钻探公司合作。
⑧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中国石油替代能源发展概述》研究报告表示,中国将投入8亿元进行“可燃冰”的勘探研究,预计2010年至2015年将进行试开采。张海啟博士认为,乐观估计,中国在30年内能够实现“可燃冰”的商业化开发。
1.阅读第②段,说说可燃冰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可以删除吗?为什么?
有天然气的地方不一定都有可燃冰、形成可燃冰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面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中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对于中国可燃冰的储藏量,中国地质调查局给出的初步预测是,南海北部远景资源量可能达上百亿吨,可与目前全世界一年的能源消费总量相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文章相关内容,说说我国目前开发可燃冰还面临哪些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目前,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能源往往供不应求。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可燃冰的开采与利用的看法。
链接材料:可燃冰的开发利用是世界性难题。科学家指出,开发可燃冰非常危险,由于水化物是在低温__下形成的,一旦脱离地下和海底,气化成的甲烷、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十分严重。且开采时还有可能导致海床崩塌使甲烷大量释放,释放过程中一旦失控,从而导致海底沉积物失去稳定性,产生海底滑坡,难免酿成地质灾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透明结晶,多呈白色或浅灰色,外貌类似冰雪。
②可燃烧。
③燃烧后只剩下二氧化碳和水,不留污染。
④总储量大。
2.不可删,“至少”表最小限度,说明形成可燃冰要满足的条件不只三个,删去不符事实,体现说明了语言的准确性。
3.说明方法:列数据,作比较
作用:略
4.①开采成本高;②利用缺乏基础理论的支撑;③不具备开采条件,只能和国外公司合作。
5.①应开采利用。就目前我国资源短缺现状,可燃冰的储量及利用前景就尤显诱人,大力及早地开发利用极显现实意义。
②应谨慎开采利用。因其开采利用风险极大,稍有不当会造成不可逆转的自然危害,需多方论证,条件成熟后方可实施。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难得寂寞
李秋生
傅雷先生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著名的翻译大师,他以卷帙(zhì,书画外面包着的卷套)浩繁、技术精湛的译著,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术修养,被学术界称为一两个世纪也难得出现一位的巨匠。
他16岁时赴法留学学习艺术理论,刻苦攻读,得以观摩了解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
他1931年秋回国,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大师级作家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人的重要作品,并把法国著名艺术史家丹纳的《艺术哲学》引进中国人的视线,且形成了自己的翻译风格,堪称“傅译”。傅雷艺术造诣深厚,不仅在翻译方面,而且在文学、绘画、音乐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他自己没有弹过钢琴,却能培养出傅聪这样一位世界知名的钢琴家。他没有学过专业美术绘画,却能够赏识当时并不出名的著名国画家黄宾虹,显示出其独特高超的艺术鉴赏力。
人们不免会对傅雷这样的“天才”产生兴趣。有人说,傅雷的成功来源于他的寂寞。傅聪曾经这样评价过他的父亲:“我父亲是一个文艺复兴式的人物,一个寂寞的先知,一头孤独的狮子,愤慨、高傲、遗世独立……”傅雷自己也曾一再告诫儿子傅聪,“要耐得住寂寞”。著名翻译家、傅雷好友杨绛女士在《忆傅雷》中讲道:“傅雷不止一次在钟书和我面前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墙洞里的小老鼠”,有“躲进小楼成一统”之意,其内涵还是寂寞。
寂寞是一种智慧。善于发现的雕塑家罗丹有独到的心得:“艺术是孤独的产物,因为孤独比快乐更能丰富人的情感。”这恐怕才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无不喜欢寂寞的真正原因。鲁迅就有这样奇妙的体验,“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很充实;当我开口说话,就感到了空虚。”
寂寞是一种磨炼。真正的寂寞是人们内心深处演绎、裂变、积淀的情愫。
寂寞是一种享受。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寂寞不仅是痛苦,对一些心存大志、特立独行的人来说,孤独、寂寞、隔离,有时确是一种至高享受。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想成才的人特别多。但首先得问一问自己,我能不能坚持我的初衷?现在热闹场面的__实在是多:结婚宴请,同学聚会,生日派对,母校校庆,考察学习,出境旅游,扑克麻将,彩票足球,度假休闲。稍不注意,就会被聚会A.,被喧哗B.,被欢乐C.,难以摆脱。
寂寞无价。对当代人来说,更是如此。
1.阅读全文后,简要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将“包围”“缠身”“左右”三个词填写在文中A.、B.、C.处,其顺序应该是A.处_________、B.处__________、C.处__________。
3.文章一开始就讲述傅雷的事例,其作用有二:一是从行文结构上_________________,二是为证明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文中加横线句子的含义,列举一位具有这种精神和经历的人物,并简要叙述其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为什么说“寂寞”对当代人来说更为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是1954年9月4日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一段话,请联系上文谈谈傅雷能够成为一代文学巨匠的原因,并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你的随和脾气多少得改掉一些。对外国人比较容易,有时不妨直说:我有事;或者:我要写家信。艺术家特别需要冥思默想。老在人堆里(你自己已经心烦了),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地整理、归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必须耐得住寂寞。
2.A处:缠身 B处:左右 C处:包围
3 .引出论述的观点 作事实论据
4.古今中外均可。示例: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他忍受着屈辱与寂寞,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巨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5.因为当代人面对的__太多,正如文章所说,经常会有结婚宴请,同学聚会,生日派对,母校校庆,考察学习,出境旅游,扑克麻将,彩票足球,度假休闲'等事情干扰,因此要想坚守寂寞是十分困难的,也是很难做到的。
6.从这段话更可以理解傅雷所以成为一代文学巨匠的原因:他能够在成名之后仍然坚持自己的初衷,坚守自己的追求。我们应该向傅雷学习,不受纷繁热闹生活的__,坚守心灵和生活的寂寞,多学习,勤思考,努力积累知识,提高思想和认识水平.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躺在母亲身边
①母亲病了,躺在床上,我就坐在母亲的床边玩电脑。
②母亲大多数的时候是悄无声息地躺在床上的,但是有时候也会试探着想跟我说话。说她又觉得哪个地方不太舒服了,说她又做了一个可怕的梦了,说她年轻时有多么健康,一个人能干多少活了。这时我总是很不耐烦。
③有一次,母亲突然探过身来凑近电脑说:“你一直在电脑上干什么?不累吗?”
④“聊天。”我不耐烦地说。
⑤“聊天?跟谁聊啊?”母亲又问。
⑥“一个外地的,不认识。”
⑦“不认识?”母亲好像很是不解,“那说什么呀?”
⑧“反正也无聊,随便说什么都行。”我说。
⑨“哦。”母亲若有所思地看了一会儿,又像很累似的长叹一口气,重新躺回到床上。
⑩我又聊了一会儿,无意中转头看看母亲,她正睁着眼看着天花板出神。我心里突然一动。我名义上是在这里陪伴母亲,可除了能为她做点饭倒杯水外,还做了什么?
11母亲是生我的时候落下了病根,多年来一直 A. (倍受、备受)疾病的折磨,近年又添上了许多老年病。也许因为母亲常年生病,她自己不在乎了,我们也习以为常了,有时周末回家,也很少想着要主动帮她干点什么,总是她一个人里里外外地干这干那。
12母亲这次犯病,就是累病的。她病了,不但得不到我们的同情,反而谁见了她都会抱怨,都觉得她把自己累病了,害得我们也跟着受累。每当我们抱怨的时候,母亲总是一声不吭,仿佛她真的做错了什么一样。
13我关掉电脑,给母亲倒上一杯水。还没等我说什么,母亲却说:“看电脑累眼睛吧?快躺下闭着眼歇一歇。”
14我答应着,拉了一床被子就躺在母亲身边。我说:“妈,你给我说说你以前的事,我看看能不能写篇文章。”
15母亲 B. (惊喜、欢喜)得一时不知该说什么。我静静地躺着,耐心地等着她说。
16突然觉得,原来躺在母亲身边,就是这样的感觉——暖暖的。
17我却已经遗忘多年了。
1.根据文意,选择括号中恰当的词语填到A.、B.两处。
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短语运用的妙处。
(1)母亲若有所思地看了一会儿,又像很累似的长叹一口气,重新躺回到床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突然觉得,原来躺在母亲身边,就是这样的感搅——暖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②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说说其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第⑩自然段中“我心里突然一动”,请联系全文谈谈我心里发生怎样的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1112两个自然段运用了哪种叙述顺序?试分析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尾“我却已经遗忘多年了”这句话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实际谈谈自然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备受 (倍受:指更加受到,格外受到。备受:是受尽、尝尽之意) B、惊喜
2.(1)“像很累似的”写母亲对“我”只顾在电脑上与陌生人聊天的不解和无奈。运用神态描写刻画了母亲孤寂、沉重的内心世界。
(2)“暖暖的”形象地写出了“我”躺在母亲身边的惬意之感。通过触觉之感含蓄隽永地表达出“我”多年后重新体验到亲情时的幸福感受。
3.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母亲生病时因身体不适需要人来照顾,以及多日卧床而倍感孤寂无聊,渴望与“我”说会儿话、解解闷的心理。
4.(略)
5.插叙 这两个自然段补充交代了母亲生病的原因及母亲生病时仍常年一个人忙里忙外、默默承受疾病折磨,最后积劳成疾却又遭受家人抱怨的事实。这样写使母亲的形象更加鲜明,文章内容更加充实,中心也更为突出。
6.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忘记了对身边亲人的关爱。文章的结尾发出对人间真情的呼唤,升华了文章的主旨,读后发人深思。(紧扣文章主题,意对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治水必躬亲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是( )
A.治水/必躬亲 B.泥于/掌故
C.昔/海/忠介治河 D.而随官人役/未尝/横索一钱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泥于掌故( ) (2)潴有浅深( )
(3)势有曲直( ) (4)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
(5)冒雨冲风( ) (6)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
3.翻译下列句子。
(1)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就治水问题作者讲了两个方面,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这两个方面的结果,并用自己的话概括造成这两种结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在这段文字中表明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1)拘泥(2)水停聚的地方(3)河流的形势(4)代词,这样(5)迎着,顶着(6)成功,办成
3.(1)不观察、测量就不能知道它的真实情况,不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2)所以一定要亲自登山涉水,不畏辛劳,深入实际。(3)亲自发放钱粮,不克扣一毫一厘,随行的人员也不曾强行搜刮一分一厘。
4.两方面的结果是: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原因:“举”是因为海瑞能深入实际不畏艰辛,清廉治水。“不举”是因为好逸恶劳,贪财求利,不听取正确的意见。
5.治水必躬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实情,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爬山虎
①地锦,俗名爬山虎,我与它有着一段不解之缘。
②那一年夏天,我患脑血管病住进医院,生命虽无危险,但恢复期间的行走锻炼却是不胜其苦的。医院内有一个草木葱郁的花园,园的四周有上部开着花格子窗的矮围墙。在开头那些忧伤灰暗的日子里,我每天抱着病恹恹的身体,腋下拄着双拐,绕着围墙根艰难而缓慢地行走。
③有一天,我刚走不多远,便靠着路旁一棵梧桐树歇息,感到再难迈出一步。这时我无意中朝围墙根投去一瞥,只见一株幼小的爬山虎趴在墙根上,绿绿的,虎虎有生气。我忽然对它产生了一种不同往常的亲近感。我第一次如此贴近地凝视它。这才发现,它的绿莹莹的枝蔓上长有卷须,卷须先端发育成小的吸盘,爬上墙壁后分泌黏液死死地吸附在墙壁上,植株借以顽强地向前生长,这使我从爬山虎的身上分明读到一片炽热的情感;倾听到一种向前趱(zǎn,快走)行的呼唤。
④这以后,我与爬山虎成了朝夕相伴的朋友,我在围墙外拄拐绕行,它在围墙上攒劲前行。无论是草露未干的清晨,还是归鸟啁啾的黄昏,还是月光如水的静夜,我绕墙行走时总是在爬山虎前长久地伫立,和它作无言的亲近之谈,后来竟至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之感。尽管那年夏天酷暑难当,它却于热浪滚滚之时咬住砖墙一步步往上蹿,出落得枝叶茂密,绿茸茸地爱煞人。
⑤一日,几个顽皮的孩子在围墙根“藏猫猫”,恶作剧似的将爬山虎的枝蔓从墙壁上拽下来。当我发现悲惨地跌落在地上的爬山虎的时候,我想我的无言的朋友这回大概是完了。我扶着墙艰难地蹲下身去把它托起,将它卷须上的被损伤了的吸盘重新摁在墙上,将被弄得凌乱不堪的叶片重新理顺。渐暗的暮色中,我怅然回到病室。第二天红霞初露时,我来到它身边,竟发现它的吸盘又不屈不挠地紧紧咬住了墙壁,它的叶子又那么鲜活亮丽,它的虎虎有生气的卷须又在锐不可当地向前伸展。好样的!朋友。
⑥渐地,夏老了,夏去了,秋来了,秋深了。我终于丢掉了拐杖,爬山虎也爬到一人多高,覆盖在花格子砖窗上了。出院时,我和家人特意去同这无言的朋友告别,它的叶子已经变红,耀如燃烧的火焰,真正成为大地上的锦绣。
1.仿照下列句式,阅读相关语段概括出段落大意。
第③段:发现爬山虎,倾听到前行的呼唤。
第④段:亲近爬山虎, 。
第⑤段: , 。
第⑥段: ,颂扬其顽强的精神。
2.作者对幼小的爬山虎产生了亲近感,其原因是( )
A.爬山虎虎虎有生气,样子可爱。B.爬山虎枝蔓绿莹莹的,颜色鲜艳。
C.爬山虎长有卷须、吸盘,形状奇特。D.爬山虎顽强向前生长,催人奋进。
3.第④段中与“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相照应的词语是: 。
4.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1)从爬山虎的身上分明读到一片炽热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却于热浪滚滚之时咬住砖墙一步步往上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一再称爬山虎为“无言的朋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怎样理解结尾画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成了朝夕相伴的朋友(或“爱恋绿茸茸的活力”);敬佩爬山虎,目睹不屈伸展的英姿;告别爬山虎
2.D
3.朝夕相伴
4.(1)情感是作者观察、体会、揣摩出来的,好比看书从中有所领悟,因而说“读”。(2)“咬”形象地表现出爬山虎吸附墙很紧,赞扬它顽强生命力。
5.因为在我战胜病痛最艰难的时候,爬山虎与我朝夕相伴,它顽强生长、不屈奋进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使我战胜病魔,延续生命,所以称它为“无言的朋友”。
6.这句话不仅表现了爬山虎在秋霜中依然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且也预示着这种精神将永远闪耀光芒,永远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克服困难,创造生命的辉煌。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悠长的铃声
毕淑敏
雨天,是城市的忌日。
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
校,唯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
“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是有本·约翰速度再加了兴奋
剂,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是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有一瞬,几乎想席地坐下,
喉咙里发咸,仿佛要吐出红色来。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
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然而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
有即将沉寂的细弱。
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我对自己说。终于,到了。
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的完结。
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
得时间那么长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者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
“免贵”,然后,他告诉我姓氏。
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
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
景象。这法子秘不传人,却是百试百灵的。
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
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我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
当我伸直双腿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拽着铃绳睡
着了。”同桌说。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终于,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从学院毕业。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
一次对铁钉样的老人说:“侯师傅好!”他瞅瞅四周无人,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你不要放在心上……”他又踌躇了,“我只是想告诉你…… 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到底是什么事呢?”我的好奇心发作了。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善地看着我。
“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忙不迭地追问。
“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侯,我姓孙……”
1.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标题“悠长的铃声”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语言形象、传神,按要求赏析。
(1)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文中加点的字“抽”,原意是“用细长的,软的东西打”,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这个画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你结合上下文,对它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文章,你一定会喜欢文中的那位老师傅,请你对他作点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小说讲究运用伏笔的手法。文章最后交代“我”喊错老师傅姓氏的事情,这其实在前文就埋下了伏笔,请从文中找出两处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我”与打铃的老师傅之间有一种默契,这种默契给人很多的感想。请根据你对“默契”一词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打铃老师傅为不让“我”迟到而长时间打铃。“悠长的铃声”传递的是一份善意(温情),串起的是一生的记忆。
2.(1)打铃的师傅用铃声催促我快跑,不要迟到。 (2)这个句子通过细腻的神态和外貌描写,表现了孙师傅想对我说明真相又怕我介意而欲言又止的窘迫之态。(或: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孙师傅想对我说明真相又怕我介意而欲言又止的窘迫之态)
3.关键词:善良,宽厚。(言之成理即可)
4.①最后揭示真相,出人意料,给人震撼性的效果;②揭示真相后便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③彰显了作品的主题;④结局即高潮,如此巧合又合情合理。
5.①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②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③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
6.结合“默契”谈感悟,结合生活实际。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