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过去是听说过的。但是在亲眼看到它之前,想象里的形象,总好像是风平浪静时的小艇,决没有想到是乘风破浪的轻骑。

十只到十二只羊的体积吧,总共能有多大呢?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五位乘客身边,还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

岸上看的人不免提心吊胆,皮筏上的乘客却从容地在谈笑,向岸上指点什么,那神情,就如同坐的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而那位艄公,就比较沉着,他目不转睛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

(乙)最初,还有两颗子弹钻入__脚下,距离不超过两米。随后,奇迹发生了:身后身侧那些山头,枪炮忽然停息;敌人的停了,我们的也停了。大地哑了一般静!

只有河水没有停,只有__没有停。河水在身边流,__在堤上走。永远不紧不慢,永远是旁若无人。他的身后,跟了越来越有信心的二三百人。七个旅的追兵——正因为有七个旅才更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一目瞪口呆,恍若梦中。就那么眼睁睁看着__在堤岸上走了三百米,翻过一个小土岗,不见了。

又过了两分钟,不知是试探还是走火,有个山头上响了短促的一枪。于是,各山头的人马才如梦初醒,枪炮声以新的更猛烈的势头叫响起来。

只是,再不曾有一兵一马敢追下山,追到河堤上。

走过山岗不远,__将手中柳木棍向山下一指,望着任弼时:“嗯?”

任弼时点头:“嗯!”

“上山!”任弼时下令。然后又对身边的王参谋说:“让后面__把上山的痕迹擦掉!”

__闻声回身,“怕什么怕!就在这里竖决牌子,写上__由此上山!”

王参谋略一愣,马上摇头:“不行,敌人就在后面,说话就跟上来……”

__断然一声:“给我竖!”

__来在旁边说:“你们就照__说的办。”

__上山了。__来扯一下王参谋,小声嘱咐:“__过完以后,你们还是把痕迹消除干净。”

走到半山腰,山下响起枪声。__忽地停下来,把草帽抓在手里轻轻扇,慢悠悠道:“敌人真来了吗?”他左右望望,找一块石头坐下来,索性不走。“那好么,我们等等,我看看刘戡是个什么鬼样子!”

警卫排长和卫士不再催促__走。那样只会适得其反。他们散立四周,盒子枪大张机头,随时警惕着。

侦查员跑上来了,大声报告:“是对岸民兵打枪,误会闹清了。”

__有些遗憾地道:“既然没来,咱们再走!”

陆定一小声对任弼时讲:“我看__最大的乐趣就是迎接挑战。”

任弼时点点头又摇摇头:“适当时间还得说说他。”

……

“讲完了,那么换成你呢?过河,不打死也要淹死。只有走。溃逃吗?你只要跑,就是,你能跑得过枪子?几个卫士就能档得过枪子?你这个大胡子!”

“可是你还要插牌子。”

“兵不厌诈!”

“半山腰你听见枪声就坐下不走。”

“我早看了地形。放一个排阻击,他就是十个旅一起来,今天也上不了山!”

任弼时怔住了。张一张嘴,毕竟没说出话。

1.甲文中加点的数量词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2.品读感悟乙文划线句子内涵,结合语境说说两个“嗯”字的潜台词分别是什么?

3.综合理解乙文故事情节,请用原文回答__“就在这里竖块牌子,写上__由此上山”和“找一块石头坐下来,索性不走了”的理由是什么?

4.对黄河的主人艄公和黄河化险的英雄__你更钦佩哪一位?请简要说说理由。

1.能够起到调动读者想象的作用,为下文描写羊皮筏子上的人和放着的东西做铺垫。

2.前一个“嗯”字,表示__还在思索,没拿出决定;后一个“嗯”字,做出果断的决定,准备下山。

3.兵不厌诈:我军看了地形,放一个排阻击,他就是十个旅一起来,今天也上不了山。

4.__:他能在大兵压境下、险恶局势下,为了中国革命大局,置个人安全于不顾,以超人的胆略和智慧化险为夷。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看到了一条河

理查德·布兰森(英)

童年在我的记忆中比较模糊,但其中有几个片段却令我记忆犹新。我的父母总是不断让孩子接受挑战,想方设法培养我们的独立精神。我4岁那年,有一次妈妈开车送我回家,路上她让我在离家几英里的农田边下车,然后自己找路回家。虽然那次探险,以我彻底迷路而告终,但此事对我影响很大。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从小就乐于寻找挑战。

刚开始游泳时,我大概有四五岁。我们全家和朱迪斯姑姑一起在德文郡度假。我最喜欢朱迪斯姑姑,她在假期开始时和我打赌,如果我能在假期结束时学会游泳,就给我10先令。于是我每天泡在冰冷的海浪里,一练就是几个小时。但是到最后一天,我仍然没有学会游泳。

“没关系,里克,”朱迪斯姑姑说,“明年再来。”

但是我决心不让她等到下一年,再说我也担心明年朱迪斯姑姑就会忘了我们打赌的事。从德文郡开车到家要12小时,出发那天,我们很早就起程了。乡间的道路很窄,车里又挤又闷,大家都想快点儿到家。但是这时我看到了一条河。

“爸爸,停一下车好吗?”我说。这条河是我最后的机会,我坚信自己能赢到朱迪斯姑姑的10先令。“请停车!”我大叫起来。爸爸从倒车镜里看了看我,减慢速度,把车停在路边的草地上。

“里克看见一条河,”妈妈说,“他想再最后试一次游泳。”

我脱下衣服,穿着短裤往河边跑去。但离河边越近,我越没信心,等我跑到河边时,自己也害怕极了。河面上水流很急,发出巨大的响声,河中央一团团泡沫迅速向下游奔去。我在灌木丛中找到一处被牛踏出的缺口,趟水走到较深的地方。爸爸、妈妈、朱迪斯姑始都站在河边看我的表演。爸爸叼着他的烟斗,看上去毫不担心。妈妈一如既往地向我投来鼓励的目光。

我定下神来,迎着水流,一个猛子扎下去。不久,我感到自己在迅速下沉。慌乱中我的腿在水里无用地乱蹬,急流把我冲向相反的方向。我无法呼吸,呛了几口水。我想把头探出水面,但四周一片空虚,没有借力的地方。我又踢又扭,然而毫无进展。

就在这时,我踩到了一块石头,用力一蹬,总算浮出水面。我深吸了一口气,这口气让我镇定下来,我一定赢得那10先令。

我慢慢地蹬腿,双臂划水,突然我发现自己正游过河面,我忽上忽下,姿势完全不对,但我意识到我成功了,我终于会游泳了!我不顾湍急的水流,骄傲地游到河中央。透过流水的怒吼声,我似乎听到大家拍手欢呼声。……我终于游回岸边,在50米以外的地方爬上岸时,我看到朱迪斯姑姑正在大手提袋里找她的钱包。我拨开带刺的荀麻,向他们跑去。我也许很冷,也许浑身是泥,也许被荀麻扎得遍体鳞伤,但我会游泳了。

“给你,里克,”朱迪斯姑姑说,“干得好。”我看着手里的10先令,棕色的纸币又大又新。我从没有见过这么多钱,这可是一笔巨款。

爸爸紧紧抱住了我,然后说:“好了,各位,我们上路吧!”直到那个时候,我才发现爸爸浑身透湿,水珠正不断地从他的衣角上滴下来。原来他一直跟在我身后游。

——(选自《环球时报》,文字略有删改)

1.文中哪些词语突出了水流湍急的特点?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请用三个词语分别概括出“我”在下水前、游泳中及学会游泳后的心理状态。

3.读了这篇文章,你想给你的家人说些什么?(不少于40个字)

1.①水流很急,发出巨大的响声,河中央一团团泡沫迅速向下游奔去。②更能反衬出我敢于挑战的决心之大。

2.害怕极了  慌乱       镇定下来

3.给我一对放飞的翅膀,放大属于我的空间,让我学会挑战自我,挑战生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爸爸的味道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独特的气味,日子久了,那种气味就代表他。

F.说,他爸爸是一家海鲜酒家的厨师。小时候,每晚爸爸下班回来,他都嗅到他身上有一股浓烈的腥味。他们住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爸爸身上的腥味令他很难受。他和爸爸的关系很差,考上大学之后。他立刻搬出去跟朋友住。父子俩每年只见几次面。

后来,他爸爸病危,躺在医院里。临终的时候,他站在爸爸的病榻旁边,老人家身上挂满各种点滴,加上医院里浓烈的消毒药水味道,他再嗅不到小时候他常常嗅到的爸爸身上的那股腥味——那股为了养活一家人而换来的腥味。他把爸爸的手指放到自己鼻子前面,可是,那记忆里的腥味已经永远消失。那一刻,他才知道,那股他曾经十分讨厌的腥味原来是那么芳香的。

爸爸走了,他身上的腥味却永存在儿子的脑海中,变成了悔疚。F.说,他不能原谅自己小时候曾经跟同学说:“我讨厌爸爸的味道。”

他记得他有一位同学的爸爸是修理汽车的,每次他来接儿子放学,身上都有一股修车房的味道。另一个同学的爸爸在医院工作,身上常常散发着医院的味道。

爸爸的味道,总是离不开他的谋生伎俩。爸爸老了,那种味道会随风逝去。我们曾否尊重和珍惜他身上的味道?

你爸爸是什么味道的?

——选自《张小娴散文集》

1.选文第一段在全文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原来作者认为“爸爸身上的腥味令他很难受”,而后来又说“那股他曾经十分讨厌的腥味原来是那么芳香的”,这样是不是前后矛盾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3.文末作者给我们每个人提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你爸爸是什么味道的?”你“曾否尊重和珍惜他身上的味道?”请把你真实的想法写出来好吗?

1.总领全文

2.不前后矛盾。不管我们的父母从事何种职业,我们都要去爱戴他们,因为他们为了 一家人的生存而在努力奔波和劳碌着……

3.我爸爸身上有粉笔味儿,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尊重和珍惜他身上的味道。(无固定答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成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成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高邮成蛋的特点是质细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成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的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呢?有!一定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④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1.结合选文的具体语言环境,说说第①段中“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含义。

2.选文第①段末引用袁枚《腌蛋》中的文字有什么作用?.

3.结合具体语句,请你赏析一下汪曾祺先生的语言艺术。

4.请把你最喜欢的一种家乡风味名吃推荐给大家,可以从地位、来历和传说故事等方面介绍。

1.①本义是:经历过沧海,对别地方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②语境义:吃惯了家乡“质细油多”“蛋白柔嫩”的咸鸭蛋,对别的地方的咸鸭蛋就连尝也不愿尝了。③感情义: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及家乡咸鸭蛋的无比热爱之情。

2.①内容上:详细介绍了高邮鸭蛋“颜色细而油多”的特点,说明高邮鸭蛋历史悠久,有史料记载,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②形式上:袁枚《腌蛋》中的文字,用词精练,文笔流畅,读来亲切自然,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达效果。

3.①如“食鸭蛋多矣”“食鸭蛋多矣”“与有荣焉”“蛋白柔嫩”“尤为别处所不及”等词句典雅,含文言韵味和幽默情调;而“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白嘴吃也可以”等词句地方色彩浓郁,口语化强,读来亲切自然。总之全文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淡、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4.略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际关系学家、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竭力主张人们学会赞美。他为此举出许多成功的例子。

美国著名小说家柯恩是铁匠的儿子,他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可他在去世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文人。他喜欢诗词,读遍了罗赛迪的诗,还写了一篇演讲稿,歌颂罗赛迪学术上的成就,并且送了一份给罗赛迪。罗赛迪很高兴,认为一个年轻人,对他的才学有这样高超的见解,一定很聪明,就请这个铁匠的儿子来伦敦当他的私人秘书。柯恩一生的转折点就在这里,他在这个职位上见到了许多当代大文豪,受到他们的指导与帮助,顺利地展开他的写作生涯,享誉宇内。

柯达公司的伊斯曼发明了透明胶片后,电影的摄制获得了真正的成功,同时也使他本人成为巨富。但他和普通人一样仍然渴求着别人的赞赏。伊斯曼建造伊斯曼音乐学院和凯本剧场纪念他的母亲。纽约优美座椅公司经理爱达森希望能承包该剧场的座椅工程。别人提醒他,伊斯曼极忙,极严肃,脾气大,如果你用了他5分钟以上的时间,你就别打算做这一笔生意了。要快速向他说明来意,随即离开他的办公室。爱达森被引进伊斯曼的办公室,伊斯曼正忙于工作,抬起头摘下眼镜问来人有何见教,爱达森说:“伊斯曼先生,我很羡慕你的办公室。如果我有像你这样一间办公室,我一定很高兴在里面工作。我是从事室内木制品经营的,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办公室。”伊斯曼高兴地说:“谢谢你提醒了我,我已经差点忘了这事,这间办公室我确实非常喜欢。可现在工作忙,没时间注意到这上面了。”接着他兴致勃勃地向爱达森介绍起办公室的英国椽木壁板、自己设计的室内陈列等。从办公室的设计又谈到慈善捐赠和自己的创业过程,时间过去了两小时,话题仍未结束,这笔生意当然是谈成了。

赞美的力量之所以如此神奇,是因为赞美使人的自尊心获得了满足。戴尔·卡耐基认为,正常人有健康、食物、睡眠、精神生活的满足、子女们的安全、自重感等基本需要,而既深切又难得满足的是自重感,这是一种痛苦的,而且是急待解决的人类“饥饿”,如果谁能诚挚地满足这种内心饥饿,谁就可以将人们掌握在他自己手掌之中。林肯也说过:“人人都喜欢受人恭维。”

我们习惯于赞美蓝天、赞美大地,赞美祖国,赞美历史,赞美成就,赞美英雄,但我们在赞美普通人这方面似乎还需要努力。

我们曾经把批评与自我批评视为法宝,批评是需要的,但我们不能忘了赞美,而且赞美应该是主要的,批评只能是辅助的。

赞美也是一种生产力,有时它能产生科学技术、生产设备、物质资源所无法产生的能量。

赞美有益于和谐。一个充满赞美的社会无疑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一一节选自李秋生《学会赞美》

1.文章的观点是什么?

2.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两个事例。

3.第一段作者说“戴尔·卡耐基竭力主张人们学会赞美”,综合阅读理解全文,请用自己的语言回答戴尔。卡耐基为什么提出这种观点?

4.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分别有什么作用?

1.人要学会赞美,赞美具有神奇的力量。

2.①柯恩赞美罗赛迪并得到他的帮助最终成为美国著名的小说家。

②优美座椅公司经理爱达森赞美柯达公司的伊斯曼,得到赏识并顺利谈成生意。

3.以为一个正常的人,除了拥有健康、吃饭、睡眠、精神等方面的需求外,还想拥有别人的尊重和赞美。所以如果你要能诚挚地满足一个人的这些需求,就会赢得别人并迈向成功。

4.①事实论证(摆事实),例如列举了美国著名小说家柯恩和纽约优美座椅公司经理爱达森的例子,这两个例子都非常典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有利的证明了文章的观点。

②道理论证(讲道理),除了摆事实,文章还运用了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如倒数四个段,作者外貌赞美的片面性和赞美的力量,使得说理更加全面严密。文章中还引用了林肯的话,增强了说理的权威性、可信度和说服。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作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②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E.-mail,告诉我利用这个假期,他要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要穿越11个州的路线图。刚刚出发的第三天,他在德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这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②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漂泊,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④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的。我们闲谈起来,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就是怀揣着仅仅的1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餐风宿露,漂泊是他的命运,也丰富了他的人生,更铸造了他的性格。

⑤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北大荒的“大烟炮儿”一刮,就先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当初青春的谱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⑥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藉着风力也要吹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

⑦年轻,就是漂泊的资本,是漂泊的通行证,是漂泊的护身符。而漂泊,则是年轻的梦的张扬,是年轻的心的开放,是年轻的处女作的书写。那么,哪怕那漂泊是如同舒伯特的《冬之旅》一样,茫茫一片,天地悠悠,前无来路,后无归途,铺就着未曾料到的艰辛与磨难,也是值得去尝试一下的。

⑧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就给它安装一百只桨,扬起五个或六个或七个布帆来。我决不把它驾驶到愚蠢的市场上去……我将带着我的朋友阿细和我做伴。我们要快快乐乐地航行于仙人世界里的七个大海和十三条河道。我将在绝早的晨光里张帆航行。中午,你正在池塘洗澡的时候,我们将在一个陌生的国王的国土上了。”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就别到愚蠢的市场去,而先去漂泊远航吧。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漂泊,才会拥有这样充满泰戈尔童话般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节选自肖复兴((年轻时应该去漂泊》

1.综合阅读感悟全文,作者认为年轻时为什么应该去漂泊?

2.品读感悟划线句子的内涵,请问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说说理由。

3.文章第⑧段引用泰戈尔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1.①能够见识到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②能够丰富一个人的人生,铸造一个人的性格。

③能够触摸到美好的乡情与故人,成为今后难忘的回忆。④能够拥有充满泰戈尔童话般的经历和收益。答对3条即可得满分。

2.示例:同意。因为漂泊的道路上虽然会遇到许多艰辛与磨难,可能会一无所获,但尝试了,经历了,就会有收获,会增长见识,丰富人生,铸就品格,触摸到乡情和故人,甚至会拥有童话般的体验,这些意外的收获都是无价的。

3.①用泰诗进一步论证了“年轻时应该去漂泊”这一观点,使得观点更加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②注重强调“漂泊能够拥有童话般的经历”这一好处。

③引用泰诗,诗句优美,想象奇特,意境悠远,给人以美好的向往,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阅读理解《那树》选文。完成1—3题。

①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他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他就立在那里。

②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认识那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这真令人难以置信。据说,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式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漩涡形的洞里插一炷香呢。

③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荫,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有时候,的确连树叶也完全静止。

④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⑤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__;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公分一公分的向外。

⑥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__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辗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⑦计程车像饥蝗拥来。“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公共汽车站搬了,搬进候车亭。水果摊搬了,搬到行人能优闲的停住的地方。幼稚园也要搬,看何处能属于孩子。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的很。

⑧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就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在那枝桠间跳跃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1.选文可分为两个部分,请按自然段划分出这两部分并分别概括其段意。

第一部分( )——( )段:

第一部分( )——( )段:

2.本文构思奇妙、立意新颖,以独特的写法塑造了“那树”这一形象,综合赏析选文,请就选文的写法谈谈有什么特别之处。

3.你是怎样理解画线句子的内涵的?

1.①、③;写了树的位置样子状态;④、⑧,写了树的周围变化。

2.读了之后,让人感到惋惜,让人感到树的凄惨,能体现出树的坚强。

3.写出了树的顽强,坚忍不拔的性格。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苏轼,字子瞻,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无与为乐者( ) ②相与步于中庭( )

少闲人( ) ④怀民亦未( ).

3.本文对月色的描写,是全文的精彩之处。虽是写月却无“月”字出现,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为何没有交代作者去承天寺路上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包含着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东坡居士   北宋

2.①考虑,想到     ②共同,一起    ③只是    ④睡

3.运用比喻修辞。以“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以“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从而营造出一个疏影摇曳,亦幻亦真的美妙境界。

4.因为文章的重点是写夜游之感,路上的情景,与文章的中心无关,所以没有交代。

5.围绕“遭到贬谪的悲凉,对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回答既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耳光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记耳光。

我实在没有料到,一向反对棍棒教育、文弱且极少发怒的父亲,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在我的脸颊上落下重重的一掌。

起因十分简单。

我去游泳,回来时饥肠辘辘,便用准备坐车的五分钱买了两碗小豆粥。车仍然坐了——下车时我藏在大人的身后,躲过了售票员的眼睛。到家后,当我眉飞色舞地把逃票的经历讲给父亲听时,我本来期待一两句褒奖,不想却挨了一记耳光。而且,猝不及防。没有任何铺垫。

父亲本不该这样。

这以前,我和几个小伙伴曾瞒着大人到护城河游泳,因为走散了,我不认得路,回家很晓,父亲以为我遭不测.见我回来,连喜带气,将手臂高高扬起,众人皆惊,做劝阻状。然而父亲高扬的手臂只是缓缓落下,在我的脸上轻轻一拍,以致劝阻者哑然失笑,道:“您这是打他呢,还是给他搔痒痒呢?”

可是,这一次父亲仿佛用尽了平生的力气,以致过了半天,我的耳畔还嗡嗡作响。

我很委屈,那一晚我没有吃饭。

睡觉的时候,父亲用手摸着我的脸颊,问:“还疼吗?”我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流泪。那一刻,我甚至在内心发誓,一旦有能力自立,便离家出走,即便父亲病了,也不再回来看他一眼。我要让他为自己的这一记耳光付出10倍甚至100倍的代价。

父亲似乎看透了我的心事,沉默良久,他靠在床边,点燃了一支香烟。

这时,我第一次听到了一个曾流传久远、震撼人心的故事:一个小孩因母亲从小纵容最终成了江洋大盗,临死前他提出再吃一口母亲的奶水。痛不欲生的母亲答应了,没想到儿子一口咬掉了她的奶头。讲完这个故事,父亲拿一块毛巾擦去我脸上的泪痕,说:“我当财会科长十几年,从我手里走过的钱财成千上万,我虽清贫,但聊可__的是从没有拿过公家一根草棍儿!我今天之所以打你,就是想让你记住:蚁穴虽小可溃千里长堤。当然,你没有去偷人家的东西,但是上车不打票,和偷拿人家的东西在本质上没什么两样,都是一个‘贪’字!说着,父亲站起身来,从衣架衬衫里取出钱包,掏出2毛钱放在桌上严肃地叮嘱我:“你再去游泳,要多打一张票,再向售票员说明情况,能做到吗?”

我点点头,泪水再一次溢出眼眶。

那一年我九岁。当时我虽然还不能完全懂得这故事中蕴含的深奥道理,但是凭直觉我感受到了父亲的舐犊之情。从那以后,每逢在生活中遇到金钱的__,我总会想起那记耳光,想起那个月色如水的夜晚……

一晃儿,30年过去了。

不久前,我携妻儿去为父亲祝寿。全家人都去了,足有20多口。大姐代表全家向父亲祝酒,父亲端起酒杯,略带赦疚地喃喃道:“难得你们有如此孝心。我这一生……唉,只有一把算盘,两袖清风,没有什么财产可以留给你们。想起来,实在有些惭愧啊!”

我说:“您没给我们留下多少衣物,却给我们留下了猎枪,这是可以终身受用的。”

父亲闻言先是一愣,继而欣慰地笑了,在烛光的映照下,我看见他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都舒展开来……

回来的路上,10岁的儿子问我:“爸爸,你说爷爷给你留下了猎枪,放在什么地方?我怎么从没有见过呢?”

于是,我向他讲述了耳光的故事……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奖( ) ②脸( ) ③眼( ) ④犊之情( )

2.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到家后,当我眉飞色舞地把逃票的经历讲给父亲听时,我本来期待一两句褒奖,不想却挨了一记耳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而且,猝不及防,没有任何铺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篇以一句话独立成段,你认为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我”先后两次流泪,请你说说“我”两次流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父亲给“我”讲的故事,“我”由于年纪小,不能完全懂得故事中蕴含的深奥道理,请你说说这个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谈谈你对“您没给我们留下多少衣物,却给我们留下了猎枪,这是可以终身受用的”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bāo    ②jiǎ    ③kuàng    ④shì

2.①形容非常高兴得意的神态;   ②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

3.引起下文,推动情节发展。

4.第一次流泪是感到委屈并怨恨父亲;第二次流泪是因为感受到父亲的舐犊之情。

5.对子女既疼爱又严格要求,生活清贫却为人正直、廉洁。

6.围绕“勿以恶小而为之”、“防微杜渐”、不能纵容小的错误“等方面回答。

7.这句话形象地表达出父亲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物质财产,但父亲教给“我们”的做人的道理使我们受益无穷。

阅读以下两则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有这样一个据说是真实的故事,深圳某农民工学校要学生谈理想,父母以擦鞋为生的孩子说长大后开擦鞋店,一个妈妈在街边卖早餐的孩子说以后开包子铺,有一个妈妈是摊贩的小女孩,说她长大了理想是当城管。因为她当了城管之后,看到妈妈卖东西,她可以慢慢地追,慢慢地撵。小女孩说完,引来全班同学的哄笑。

材料二:

由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描绘了12世纪北宋首都汴京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生动记录下中国12世纪的城市生活面貌。近日网上出现一则帖子《清明上河图之城管来了》,上传的一张PS过的《清明上河图》片断中,原图里街上的人物和商贩全部不见,只留下建筑物和满地凌乱,这一景况被网友称为“城管来了”。

①以上材料表达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热点问题?

②当你看到那些在大街上叫卖东西的小摊小贩们,你怎么看待他们的行为?

③对城市中的这一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至少两点)?

①由于城管执法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暴力执法等,使人们对其产生了不满情绪。

②观点明确,言之成理,思想健康,即可。

③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管理②为商贩开辟专门的市场,使其有生存空间等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