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音乐家来说,有一个敏锐的听觉那就如同多长了一副脑筋。然而,贝多芬在27岁时就患上了耳疾,而且,自从有了耳疾的毛病以后就再也没有好转过。30岁以后,他的耳病更加严重,他变得孤僻,与世隔绝,痛苦之极,每天都在忧郁中度过,他一度绝望了,想到了死。曾想:“作为一个音乐家,没有了听觉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他在满脑子的“死亡”念头中给他的弟弟写下了遗书。在这封遗书中,写下了他自己作为一个音乐家失去听觉之后的苦恼与忧愁。这封遗书一直保存到现在。但是,贝多芬并没有死,对他来说用死去解脱耳聋的痛苦显得太软弱无能了,鼓励他坚强活下去的,就是他心灵中要创造出更美更好的音乐献给全人类的愿望。他打消了自绝的念头。然而贝多芬已经看到耳聋给他带来的悲剧性的生活,他曾说到:“活着是一件很美的事情,不过对我来说,要活下去却是前途充满了荆棘。”虽然贝多芬勇敢面对了耳聋这一痛苦现实,但是他创造的“英雄”第三交响曲、歌剧《费德里奥》以及钢琴奏鸣曲《暴风雨》却是充分表达了他最悲痛的心境。他的耳病一天天、一年年地加重,而且随着耳聋,他人也变得越来越狐疑,本来已被耳聋的痛苦折磨得相当沉默了,而如今病情的加重,更使他变得寡言了。开始,他使用助听器还能听见人们的说话声,后来,无论用怎样的助听器也听不见了。当他45岁以后,耳朵完全丧失了听力,任何助听器也无济于事了。从那以后,贝多芬便用笔记本和别人交谈,代替那失去听力的耳朵。无论他走到哪里,在路上或在家里,他总是默默地把笔记本递到别人的面前,如果别人想和他谈话,就把谈话的内容简要的写在笔记本上。因此,贝多芬的“谈话簿”就被后来研究贝多芬的学者们视若珍宝。

1.本文段记叙了患上耳疾的贝多芬“一度绝望”、“想到了死”甚至“写下了遗书”的情节,这是否会影响你对贝多芬的崇拜或尊敬?这种兼顾人物优点和缺点的写法,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2.《名人传》中的三位英雄,你认为他们的人生有什么共同点?请你结合除贝多芬外其他两位名人的相关事例简要说明。

1.不会。评价人物要看人的品质和价值,而不是以偏概全;这一段的描述能更真实有力地突出贝多芬在精神上和肉体上所经历的痛苦和磨难之深,也能更有力的表现他意志之顽强、精神之伟大,更让我崇拜和尊敬。写作启示,言之成理即可。如:人物传记必须讲求真实性,应当兼顾人物的优点和缺陷,真实性是人物传记的生命。

2.示例:共同点:他们都遭受过生活的不幸和社会的排斥,可是他们依然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不同的领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米开朗琪罗直到临终前几天还整天站在雕像前,终于留下了传世杰作;托尔斯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了摆脱贵族生活得决心。

济南的冬天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1.结合课文内容填空(要求每空填四个字):

第一段的描写对象是_______________,第二段的描写对象是____________。

2.第一段是以空间方位为顺序进行描写的,结合段中表明方位的词语依照下面的例子补写空白处。

这一段依次写了:山上矮松→ →山腰薄雪

3.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段中所写的“花衣”指的是什么。

4.你觉得第一段中哪一个词语最能表现山的特点?

5.欣赏句子,尤其是品味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任选一句作答)

句子(1)“山坡上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着点雪。”

句子(2)“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1.雪后小山;城外远山

2.山上矮松——山尖全白——山坡草色——山腰薄雪

3.作者把山坡上斑驳的色彩,说成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4.秀气

5.1)运用拟人,描写了小山的情韵。

2)“卧”字用来写村庄和雪,写出了它们的状况,情态,活灵活现。

(任选一题,若两题都写,按答得较好的一题计分。)

春天的心(王蒙)

春天的心活在春天的人的身体里。

春天的心是活跃的,生机勃勃的,充满了无穷的力量。春天使人爱生活。看呀!桃花的骨朵,柳枝的嫩芽,牛毛似的小雨帘子般地挂着,一切都美。

嗅呀!翘起鼻子,刚下完雨的潮湿气息,钻进你的鼻孔,使你的心痒痒的。玩吧!跳吧!高歌吧!舞蹈吧!暂时忘掉你的痛苦。我们都是小孩子,应该有小孩子的心,而小孩子的心便是春天的心呀!

春天的心又是懒洋洋的一股子劲儿。朋友,你可晒过春天的太阳?倚着树,靠着墙,闭上眼睛,让金黄色的太阳从头至脚抚摸你,你感到和暖,你感到舒适,身子散了,软了,像棉花一样;身子轻了,没有丝毫重量。于是你的身躯自然地摇摆着,飘,飘,飘到天空里,坐在白云上,和云雀一同唱歌,和风筝一同跳舞……

春天的心是美好的,善良的,纯洁的。因为美以大自然的为最美,而大自然的美表现在春天。你知道春山——远望苍翠欲滴,郊外踏青便是为了欣赏山呀!你知道春水——“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你知道春花春草,流行歌曲不是这样唱吗:“春天的花,是多么的香。”通俗的对子不是这样写吗:“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你知道春雨——“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你知道春宵——“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月移花影上栏杆”……这些歌颂春天的句子实在是写不完的。在这美的季节里,丑恶的会变得美善,污浊的会变得纯洁。春天本身就是诗,何待写她在纸上?而春天的心,便是诗里的诗了。

虽然如此,春天的心和含苞待放的春花一样,和刚伸出头来的草一样,是幼稚的,是脆弱的。她是才入世的小娃娃,而不是千锤百炼的勇士;她是呢喃倩舞的小燕,而不是在狂风暴雨里搏击的海燕;她是小草而非大树。然而,春天终将被更成熟、更热情、更坚强的夏天代替,春天的心也变成钢铁的心了。(选自《读写月报》,原文有删节)

1.整体感知:读完这篇选文后,请说出贯穿全文的线索。

2.内容理解:请结合全文指出,“春天的心”具有哪些特点?

3.词句揣摩:请从文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然后说一说喜欢它的原因。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揣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发表见解:选文第一段中说“春天的心活在春天的人的身体里”,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春天的心

2.生机勃勃、懒洋洋的一股劲、美好、善良、纯洁

3.示例:(句子)倚着树,靠着墙,闭上眼睛,让金黄色的太阳从头至脚抚摸你,你感到和暖,你感到舒适,身子散了,软了,像棉花一样;身子轻了,没有丝毫重量。——这句话以切身的感受写出了春天带给人舒适、悠闲,使人浑身都懒洋洋的,仿佛自己也身临其境

4.这一题灵活掌握,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行。示例:我们每一个沐浴在春天的人的身体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无限美好;又如:活在春天里,我们都能切身地感受到春天的美好,春天的纯洁荡涤着我们的心灵 

阅读《在西域读李白》一文,完成1—4题。

①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惟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里,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他那天籁似的诗文,他那横空出世的才华,萌芽于何方?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他为何如此的独特与纯粹?

②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版图的。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放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

③唐诗中向往异域的气息是强烈的。诗人们纷纷奔赴边疆,写下许多境界雄放的诗篇,那些边塞诗实在是唐诗中的金子。在书房中低声吟哦的诗人,一踏上西北大野,就放开了喉咙。但所有的人都没法与李白相比,因为与他们的方向相反,李白来自西域,他本是西域人。“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李白《前有樽酒行》)胡人第一次以这么自然深情的形貌出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中。读着这样的诗句,仿佛感到诗人就是一个胡人。

④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⑤异域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诗人拒绝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做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没有第二人的。

⑥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裘,顾向平原笑。吾亦淡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他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这都是些游侠行径。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病死于洞庭,李白抚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净,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使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之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信任。这一切足以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⑦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者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巴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这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大汗可真是大手笔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⑧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

1.品味文中下列语句,说说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诗人拒绝的存在。

2.第⑧段中“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该怎样理解?

3.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请联系第⑥段作答。

4.作者在第⑦段描绘了昆仑山、骑士、成吉思汗马队等诸多形象,其作用是什么?

1.“根”指故乡。

2.李白漫游大唐各地,以他独特地视角和笔触,赋予了大唐山水放达浪漫的气质。(扣准“双脚”、“诗笔”、“生动”、“大唐山水”)

3.重侠轻儒,轻财重义,藐视权贵。

4.这些形象都具有西域特征,描绘这些形象是为了引出李白诗歌中“剽悍与纯粹”的西域风格特征,是为了引出李白独特的诗风对大唐诗坛的影响。

《云南的歌会》节选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本来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

1.“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歌声”在这里具体指什么?

2.选文中,作者用许多笔墨描写了由呈贡进城时的一路景色,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3.赶马女孩的歌唱“还发哑带沙”,为什么作者还说“淳朴的本色美”?

4.选文语言精美,请你挑选出一个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句子,选一个恰当的角度进行赏析。

5.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

1.各种鸟儿的歌声;赶马女孩悦耳动听的歌声。

2.(1)这些充满情趣的山野风光“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2)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意思对即可)

3.因为在这种优美环境气氛中,出口自然,不矫揉造作,不论唱什么,都带有原汁原味,所以作者说“充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

4.(略)角度恰当,赏析要有理有据。

5.山路漫歌

胡杨“流泪”喝盐水

①与世界上的多数沙漠不同,中国的沙漠都分布在远离回归线的温带地区。在这些沙漠中,人们看不到仙人掌和与其形态趋同的多浆植物,但却可以领略几百种形态各异的与温带沙漠为伍的耐旱植物。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其中出现了较为高大的乔木树种——胡杨,而且在中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有世界上最大面积的胡杨林分布。

②胡杨是一种在我国久已闻名的树种。在产地居民的眼里,胡杨不仅为沙漠带来了绿茵和生机,而且具有极大的精神力量。特别是他那死后仍能挺立数百年而不倒的形象,更是一种对逆境不屈服的英雄化身。胡杨这样高大的树木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生存,靠的并非神话,而是真实的生存本领。

③胡杨是杨柳科乔木树种,具有较为庞大的树冠和浓密的枝叶,这就意味着它的一生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因此,当胡杨带毛的种子四处飞扬时,就为其安家以后能喝到足够的水设计了蓝图。

④位于塔里木盆地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空气极为干燥,年降水量只有10—50毫米,但每年夏季从昆仑山和天山上消融的冰雪,会沿着地上的内陆河床和地下潜流注入盆地,滚滚的洪水还经常漫过河岸向四处流溢。此时正值胡杨繁衍的佳期,当随风漂落的胡杨种子落在被洪水浸过的土壤上或被水流带到远处的河滩上后,很快就会生根发芽,迅速生长。当洪水退去时,胡杨的幼苗已经沿着河谷深深地扎下了根。

⑤虽然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和内部的河谷和洪泛区水分供应充足,但并非植物生活的“乐土”。由于每年流入的洪水大量蒸发,洪水带来的盐分在土壤中不断积累,形成了含盐量很高的盐渍土。对于绝大多数陆生植物来说,土壤含盐量超过0.6%就不能生存。而胡杨却具有非凡的耐盐碱能力,当土壤可溶性盐含量在2%左右时仍能正常生长。随土壤溶液一起进到胡杨体内的盐分,一部分被转化成为无害的物质储存或被利用,另一部分一时难以转化的盐分,还可以通过树干的周皮裂口或伤口随树液一起排出体外,形成白色或米黄色块状结晶。这就是古代人们就已垂青并用作药物的“胡杨泪”。

⑥ “胡杨泪”中含有高达70%的盐分,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钠。看来胡杨流出的并非悲天悯人的的伤感之泪,而是喝盐水的必然结果,是在逆境中的奋斗的 英雄之泪

(作者:杨斧 选自《大自然探索》)

1.读完此文,你了解到胡杨有哪些生存的本领?

2.请你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在第⑥段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标点,并简要陈述理由。

看来胡杨流出的并非悲天悯人的伤感之泪,而是喝盐水的必然结果,是在逆境中的奋斗的__ _英雄之泪_ __。

3.第⑤段说明了胡杨的耐盐碱能力,为什么要先交代绝大多数陆生植物的情况?

4.请你说一说第⑤段中加点词语“一时”的表达作用。

5.胡杨“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因此被人们称为不屈服于逆境的英雄化身。读完此文,说一说为什么胡杨流出的并非“伤感之泪”而是“英雄之泪”?

1.种子能够充分利用水源选择合适的地点深深地扎根;有非凡的耐盐碱能力。

2.因为“英雄之泪”有特殊的含义,因此这里用双引号表示出来。

3.与胡杨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胡杨不同一般的耐盐碱能力。

4.“一时”表明胡杨对一部分盐分的转化需要一段时间,不会很快就完成转化。(意思对即可)

5.因为胡杨流出的是与自然抗争的“泪”——土壤中盐碱含量过大,它只能采取排除部分盐水的办法来保存自己的生命,所以说是抗争的英雄之泪。(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5题

月光启蒙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甲]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乙],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但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童年苦涩,夏夜却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柔和的月色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了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姥娘,八丈高,骑白马,挎腰刀……”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那时,我们过着清贫的日子,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疯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把故乡给予的爱,亲人给予的爱,融为伟大的母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沉静片刻,她又吟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民歌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我问:“朝哪里猜?”

母亲说:“朝吃的猜。”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童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1.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将“安详”、“慈祥”填入文中的甲、乙处:

她[甲    ] 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乙    ]

2.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空格中填入恰当的文字

月光下,母亲为我唱民歌→      →      →说谜语

3.品味文中划线的句子,说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如何理解题目“月光启蒙”的含义?

5.如果以“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永远珍藏着那一份母爱”来结尾,和原文比较,哪一个好?为什么?

1.甲:安详  乙:慈祥

2.讲故事   唱童谣

3.比喻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嗓音的轻柔、甜美

4.明月星光下,母亲用智慧和才华陪伴我的童年,启迪我的想象和诗情。

5.原句好的理由:(1)意境更含蓄(2)结构呼应更紧密(3)内容上突出了诗情(4)语言上具有诗歌的韵味

改句好的理由:(1)直接点明母爱主旨,更加鲜明地表达了对母亲的爱(2)呼应开头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

窗前的树

我的窗前有一棵树。

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树冠差不多可达六层的楼顶。粗壮的树干与三层的阳台相齐,碧绿而茂密的树叶部分正对着我的四楼的窗户。坐在我的书桌前,一树浓阴收入眼底。从春到秋,由晨至昏,任是着意的或是不经意抬头,终是满眼的赏心悦目。

那树想必已生长了多年。我们还没有搬来的时候,它就站立在这里了。或许,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它就已成为一棵树了。就因为它的缘故,我们曾真心希望能拥有这个单元的一扇窗。后来果真如愿,我们从此天天享受着它的清凉与恬静,很是满足,很觉幸福。

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它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拉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精神为之一振,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便设法用手勾一串鲜嫩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放进嘴里,如一个圣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的。轻轻地咽下,心也香了。洋槐开花的日子,是我们的槐花节。

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许轻松。

夏日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骄阳下如华盖蔽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颤栗,它呻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__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身上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也变得干净而澄明。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洋槐给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被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他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这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么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

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也活得自信,活得潇洒。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树叶落尽以后,树权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枝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到我的阳台上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四季的洋槐便如一幅幅不倦变幻的图画,镶入我窗口这巨大的画框。冬去春来,老槐衰而复荣、败而复兴,重新回来的是原来那棵老槐;可是,我知道它已不再是原来的那棵槐树了——它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滴浆汁,都由新的细胞、新的物质构成。它是一棵新的老槐树。

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洋槐度过了六个春秋。在我的一生中,我与槐树无言相对的时间将超过所有的人。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洋槐在一年四季的不同特征。

2.从文中提供的信息看,你觉得洋槐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3.作者写夏日的洋槐,为什么要着力写暴风雨中的洋槐?

4.从洋槐的身上,你获得了怎样的生活启示?树的家族较大,你最敬佩的是什么树?请谈谈你的理由。

1.春天的洋槐既隐绿又不喧哗,在清风中花香怡人;

夏日的洋槐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

秋天的洋槐秋风乍起时,金色的叶子如雨飘落;

冬天的洋槐,赤裸全身而一无遮拦,展示它挺拔与骄傲。

2.洋槐可贵的品质是沉稳、朴实和坚强。

3.暴风雨中的洋槐更能显示出坚强不屈的性格,表达了作者对洋槐的赞美之情。

4.做人应像洋槐那样朴实、坚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

松树傲雪挺立,永葆绿色(杨柳柔软飘逸,用自己生命的绿色装扮春天)。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5题。

父亲不写信

①同学拿出家信给我看,一行亲切的字映入眼帘:“亲爱的孩子……”感动之余不禁想起了自己千里之外的父亲。父亲从来没给我写过信。

②父亲是个民办教师,在记忆中,我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父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一片空白。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他们自己父亲怀里尽情玩闹时,我幼小的心灵里总有说不出的失落,但慢慢地我也习惯了这种弃儿般的生活。“父亲”仅仅意味着两个冷冰冰的汉字。他永远是威严的,话很少,冷峻的脸上很难见到笑容。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我总感到自己和他很疏远,在他面前总是一阵阵的紧张,我怕他。由于怕,我总是有意地远离他。

③直到有一天父亲打开啤酒给我也倒上一杯时我才意识到,在他眼中我已经长大了。然而我们俩之间的话仍然很少,往往是他问一句,我答一句;他不问,我便不语。我们在一起常常是长时间的沉默,我隐隐感到一条无形的、深深的代沟已经横亘在我们父子之间了。

④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偏偏那年我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一天中午,他忽然给了一沓钱:“你去复读吧。”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年的毛驴没了。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

⑤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一年后当我把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表现出太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到处借学费去了。

⑥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学生了,还能丢了吗?”我也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一开口鼻子却酸了。

⑦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这时他才去了两天),“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看着父亲那一头汗淋淋的灰发,泪,在我眼里打转。夜里,父亲说:“到了兰州给家里回句话。”我应着。沉默了一阵子,他又说:“用钱就言语一声,一个人在外头,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让人家瞧不起,家里怎么也好对付……”

⑧我没让父亲送我,一个人登上了西去的列车。二十年了,当我第一次离开家,才真正懂了父亲——那是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啊!

⑨大学里我常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生活得很好,告诉他学校里的一切。没别的,我只想让他高兴,让他知道儿子没有忘记他。父亲从不给我写信,我理解他,他是个不善表露感情的人,再说他也很忙。去年寒假回到家,邻居对我说:“你每来一封信,你爸都乐得像个孩子似的,给这个看给那个看。”蓦地,我心头一震!

⑩妹妹来信说:哥,爸爸每天看完新闻联播总要看兰州的天气预报,他整天看石家庄至兰州的铁路线,我说:“爸爸,您老惦记着哥吗?”他说:“不惦记,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

11泪光中,我又看见了父亲那冷峻的面孔。父亲,您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了。

1.读第②段,说说“我”为什么感到和父亲“很疏远”。

2.第⑤段中写“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第⑧段中“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的含义是什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认识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例得来的?

4.结尾“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与文章开头的哪句话相照应?为什么说“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

5.谈及两代人的关系,“代沟”往往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请谈谈你对“代沟”这个问题的认识。

1.读第②段,说说“我”为什么感到和父亲“很疏远”。

①没有享受过父爱(或: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父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是一片空白 )②父亲威严、冷峻,话很少 ③父亲从来没有对自己表示过一点亲昵(或: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

2.第⑤段中写“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为儿子考上大学而欣慰,为儿子即将远离而伤感,这是不善于表达而又难以掩饰的父爱的流露

3.第⑧段中“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的含义是什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认识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例得来的?父亲在冷峻的外表下对“我”有一种深深的爱(或:“平静的水波”比喻父亲外表的威严和冷峻,话很少,笑很少,从不表示亲昵,也没有大悲大喜的情感流露。“激流”比喻父亲对儿子深沉而强烈的爱)哪几件具体的事。(补充三件)

第一件:父亲卖了毛驴让我复读高三。

第二件:我考上大学临走的时候,父亲从百里之外赶回来为我送行。

第三件:父亲从来不给我回信,但却一直在关心我。

4.结尾“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为什么说“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

父亲从来没有给我写过信,父子间深刻的理解和信任(或:父亲对儿子的理解与信任,儿子对父爱的理解与感激)

5.谈及两代人的关系,“代沟”往往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请谈谈你对“代沟”这个问题的认识。(围绕“代沟”,观点加分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雨 荷

①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挺然其间。

②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俗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

③漫天的雨纷然而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

④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我曾无知地在其间雀跃,你曾痴迷地在其间沉吟――更多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寞,并且以晴日的幻想度日。

⑤可是,看那株莲花,在雨中怎样的唯我又忘我!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里有这么完美与自足的世界!

⑥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岂只有哲学书里才有真理?岂只有研究院里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

⑦若有荷在池,若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

1.“似开不开,欲语还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分别从哪四个方面描绘了池中的红莲?

2.⑤段“一株莲花里有这么完美与自足的世界”一句中“完美与自足的世界”指的是什么?

3.第3段中“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这两个比喻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前者: 后者:

4.“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段用一句话说明其含义:

5.文章开头的“雨中”和结尾的“雨季”中的两个“雨”的意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1.情态、神态、颜色、香气

2.在雨中惟有我又忘我,没有阳光时,自己便是阳光;没有欢乐时,自己便是欢乐。

3.前者突出了红莲旺盛之气势;后者突出了红莲的蓬勃生机。

4.承上启下,说明生活之道充满坎坷,应以乐观精神对待。绿色的荷;荷的蓬勃的生机,面对风雨不折的傲骨,内质的善美。

5.不同。前者指自然界雨水,后者指人生的艰难困苦和坎坷遭遇。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