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来。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了牧场。
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l万多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树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罗布泊消失了。
1.就选文内容看,如何理解第一段中的加点词“直接关系”?
2.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一下塔里木河下游的“耕地”自1925年以来的几次重大变化。
(1)1925年至1927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放后的1952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近30多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所选文段出自一篇报告文学,既有文学色彩也有新闻特色,请说说选文中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表现出了新闻的客观真实性?
(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
4.本文的语言富有文学色彩,请举出选文第四段中运用的某一修辞手法,结合句子说说这么写有什么好处。
1.重点要答出:是指“塔里木河萎缩”与“罗布泊消失”两者之间的直接造成影响(或“源断导致流绝”)的因果关系,,意思对即可得分。
答案示例:“直接关系”是指(各种人为因素使得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恶化,长度急剧萎缩),塔里木河萎缩造成罗布泊断水,这是导致罗布泊最终消失的直接原因。
2.(1)耕地废弃(2)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3)耕地扩大(“盲目增加耕地用水”也算对)。(前后略增加了一些词句可从宽给分。)
3.(1)列数字 (2)引资料(或“引用”)
4.举出修辞手法。结合句子。分析好处效果。
如:排比,连用四个“盲目”,语气强烈,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
比喻,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让人震撼惊心,形象地刻画出错误做法对自然环境的巨大破坏。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问题。
北京滋味
陈建功
①我是到28岁时才开始“读”北京的,因为那年我上了北大,第一次听侯仁之教授的课,此前我已在北京生活21年,听了侯教授讲座我才知道,前21年基本白活。因为北京太有意思,而我,却只是在北京“活着”而已。次日,我流连于北大勺园,想米万钟①,又想到侯教授的老师洪煨莲②。到了星期日,我跑到永定河畔,感受这几近枯竭的河水当年如何孕育出一个聚居点,成为了都市最原始的胚胎。我又跑到莲花池,因为记得侯教授说过,莲花池之水滋养了蓟城,由此而兴建起金朝的中都,北京城即由此发展起来。坦率地说,只凭一次历史地理学讲座听来的知识,我哪里看得出什么名堂?北京是需要读的,可以用历史地理学的眼光去读,还可以用民俗学、政治学、建筑学、方言学、艺术史、文学史……北京有着品不尽的滋味。
②北京滋味在庙堂之高,也在胡同之深;在官宦之显,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历史的积淀,也在当下的开拓。缤纷斑斓,深邃无涯。因此,读北京,说读懂了,已不够谦虚,说读透了,那肯定是吹牛。寻访历史,你会发现这是一个不时发生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的地方——望着__巍峨的宫墙,我老是在想象当年那只颁诏的“金凤”③,如何从城堞上放下来,把宣统退位的旨意昭告天下;走过张自忠路,我总是想起倒在段祺瑞执__的刘和珍那样的烈士们;到一个宅子里吃饭,人家告诉我这是民国外交家顾维钧的住宅,顿时吓了一跳:这也是孙中山先生来京养病和最终辞世的铁狮子胡同行辕④啊。这就是北京,历史的风云说不定啥时就在身边翻卷起来。
③北京是个藏龙卧虎,蕴含着丰沛的性格故事和人生感悟的地方。我曾经听过几位“八旗子弟”讲述自己家族的败落史,讲述他们怎样沦落到天桥唱起了单弦岔曲,为了维护一点贵族的尊严,坐着洋车去,坐上洋车回,在家里却又五脊六兽地期盼着书场的掌柜登门送钱。造就了北京人的戏剧性格的,与其说是帝王将相、达官显贵,不如说是如此跌宕起伏的人生。
④只有品味到了这深层的韵味,你才算接触到真正的北京滋味啦。什么时候你不说“明天”,而是说“明儿”了,什么时候你不说“硬朗”,而是说“硬硬朗朗”了——也就是说,你会用“儿化韵”和“双声叠韵”说话了,你算是到了北京了。
⑤当然,也就是“到了”而已。当你夸奖某个北京人,却听他一本正经地说:“您这是骂我!”你毫不吃惊,反而哈哈大笑,您算是开始学会品咂北京滋味,读懂北京人了。
⑥读懂北京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十几年前,王朔和他的几个哥们儿拍了一个电视情景剧,即将播出时有个发布会,记者问:“您认为这出戏拍得怎样?”王朔说,顶不济也是一本《飘》吧,闹不好还整出本《红楼梦》呢!媒体当即大哗——朔爷敢放如此狂言,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也!其实,滑天下大稽者不是王朔,而是诸公啊。首先阁下问题就问得笨,电视剧的发布会,本来就是想告诉你本片拍得棒,你还要问人家拍得怎样。其次是王朔回答得妙——北京智慧啊,给你幽默一下,夸饰一下,其实这夸饰里充满了自嘲,潜台词是:您还指望我能给您写本《红楼梦》怎的……要是非得看了我这文章您才明白王朔,您还需要再学。
⑦等到终于有那么一天清晨,您在街上看到了几个老爷子。他们在三轮车上放着几只鸟笼子,上面蒙着蓝色的罩子。老人们说,得赶在汽车喧嚣之前把他们的百灵送进景山或者天坛。你说:“唉,给鸟儿都那么上心,不易啊,可话又说回来,天棚鱼缸石榴树的北京啊,没啦……”有这话,您就差不多及格了。因为您学会了北京人的思考,会“话又说回来”啦。
(有删改)
【注】①米万钟(1570—1628),明朝著名学者、书法家、画家,前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所在地)图书馆编印的《勺园图考录》中有米万钟画的《勺园修图》。②洪煨莲(1893—1980),知名学者,曾出任燕京大学文理科科长(又称教务长)。③“金凤颁诏”是明清时期,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等重大庆典时在__举行的颁诏仪式。__最后一次举行“颁诏”是清宣统三年(1911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太后颁布溥仪退位的诏书。④行辕,主要指军事统帅在某一区域所开设的,有高级将官代理办公的官署。
1.速读全文,找到有关“北京滋味”的句子,按恰当位置填入下面的空格中,梳理文章思路。(抄原句,每空10字以内,其中必须包含“北京”和“滋味”这两个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京滋味深藏在各时各地各种人物之中,品味到这深层的韵味,才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理解北京人说话的风格,才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学会北京人的思考方式,才算真正能读懂“北京滋味”了。
2.从第①段来看,侯仁之教授讲的是一门什么课程?
3.根据文意和上下句的形式,试将文中第②段开头的空白补写完整。
在官宦之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⑥段举王朔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5.从第④至第⑦段看,北京人说话有些什么特点?
1.北京有着品不尽的滋味 接触到真正的北京滋味 开始学会品咂北京滋味
2.历史地理学(答“地理(学)”或“历史和地理(学)”给1分,其他不给分。)
3.也在平民之乐(“也在……之……”句式一致,“平民”也可答“百姓”“凡人”“布衣”等,“乐”也可以答作“平”“淡”“智”“慧”“丰”“杂”“和”等,只要用一个字,表现出下文所描述的深藏故事、没落而不自轻自贱消极悲观、有智慧、有思想、表面平和、心态复杂、性格丰沛的古都平民的感觉即可。)
4.运用生动鲜活的事例,证明“读懂北京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说明只有理解了北京人说话的方式,不为此大惊小怪,才算开始学会品咂北京滋味,读懂北京人了。(意思相近即可)
5.好用“儿化韵”和“双声叠韵”——有京腔京韵,好说反话——富表演性,机智幽默,夸饰自嘲,好说“话又说回来”——好恭维别人,细密周全客气,多换一个角度思考。(整体应有所归纳提炼和分类,条理要清楚。)
如何给地球降温
龙学峰
①气候学家已发出警告:未来100年,全球气温将升高1.5℃~6℃,海平面将升高154.5厘米,沙漠将更干燥,气候将更加恶劣,厄尔尼诺现象更为严重,全球变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如何给地球降温?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奇思妙想。
②美国氢弹之父、物理学家爱德华·特勒去世以前曾有过设想:向空中抛洒铝和硫的粉末,给地球降温。按照他的计算,向空中抛洒100万吨铝硫粉末,可以使日照减少1%,从而起到降温作用。特勒提出的办法是要模仿大规模的火山爆发。1991年,波及范围达数百万千米的皮纳图博火山灰使地球气温下降了0.4l℃,而且持续时间达好几个星期。特勒设想:可以用飞行于13千米高空的飞机和部署于赤道上的美国海军大炮,向空中抛“火山灰”。但生物化学家们却给这种主张泼冷水,他们认为,散布于空中的这些硫和铝的微粒,很可能会严重干扰同温层。特勒还与人合作研究过其他使地球降温的方法:在轨道上放置5万面反射镜;发射一颗巨大的卫星,悬于地球与太阳之间,以挡住部分太阳辐射。
③除了特勒以外,还有许多科学家也在苦苦思索,希望能找到奇妙的办法给地球降温。美国物理学家洛厄尔·伍德有一个同特勒的设想一样离奇的计划:在地球和太阳之间万有引力互相抵消处(即拉格朗日点),安装一面直径为2000公里的半透明镜子。他认为,这面巨大的滤光镜不但能减少温室效应,而且能充当地球的空调器:改变滤光镜的倾斜度,以增加或减少透过它的太阳辐射量。但谁来支付超过1000亿美元的巨额费用呢?此外,这面滤光镜不但会破坏同温层,而且还有可能妨碍紫外线的通过(紫外线具有清理太空的功效)。
④有科学家从加强地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的角度,探索给地球降温:将数以十亿计的白色聚苯乙烯高尔夫球投向海洋;将地球上的所有房屋的房顶都涂成白色。美国的一位科学家提出了一项更具有诗意的方案:将数千平方公里的阴云“染白”。通过向阴云喷一些微粒,使微小的雨滴数至少增加10%。这样,由于光学作用,层积云就会被照亮变白,就会反射更多的太阳光。
⑤还有人提出用深埋二氧化碳的办法给地球降温。美国和欧盟已拨巨款来研究在海洋和地层中埋藏二氧化碳的办法。从理论上讲,海洋和地层可以贮藏人类在几千年间生产的二氧化碳。研究人员要验证的是,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是否会干扰海底生物的生存,因为二氧化碳溶解于海水后,会使海水酸化。
1.根据文段内容,说说科学家特勒为了给地球降温,提出了哪些奇思妙想?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至少”能去掉吗?为什么?
通过向阴云喷一些微粒,使微小的雨滴数至少增加10%。
3.在日常生活中,你也许感受到了地球变暖的迹象。请你结合生活经验和了解的科学知识,想出两种给地球降温的办法。
1.(1)在空中抛洒铝和硫的粉末;(2)在轨道上放置5万面反光镜;(3)发射一颗巨大的卫星,悬于地球与太阳之间,以挡住部分太阳辐射。
2.不能去掉。因为“至少”一词说明向阴云喷一些微粒后,微小的雨滴数增加的最小值,如果去掉,就成为一个确数,不符合原文意思,“至少”一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只答“不能去掉”不可)
3.示例:①鼓励家庭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普及使用太阳能),用以吸收紫外线;②加强环境保护,减少大气污染;③给机动车辆安装吸收尾气设备,减少热量的排放;④按国家提倡的度数使用空调,减少热量排放,节约能源。⑤植树造林,调节气候。(如有其它答案,设想合理亦可)
不熄的暖灯
赵丽宏
①听到冰心去世的消息,我很难过。冰心这个名字,代表着一个时代,她是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的高峰之一,她的那些洋溢着大爱心的优美文字,影响了中国的几代读者。
②在我的印象中,冰心老人是一位慈祥智慧的老人,想起她,我的心里总是荡漾着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切感。我忘不了我和她的那一次会面。
③那是1990年12月9日的下午,我到她家里去看望她,冰心在她的书房里接待我。在见到她之前,我心里既激动又不安,惟恐自己打搅了她。见面时,她拉着我的手,笑着说:“久仰久仰,我读过你的文章。”我问她身体怎么样,他又孩子般调皮地一笑,答道:“我嘛,坐以待毙。”她的幽默驱散了我的紧张。
④冰心的书房很简朴,家里的陈设也极简单。她说:“有人建议,要我把家里弄得豪华一些,我不知道什么叫豪华。”说这些话时,冰心的脸上露出不屑的神情。我们谈到了社会风气,谈到了老百姓深恶痛绝的腐败,她用忧虑的口吻议论道:“古人说,大丈夫‘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前面一条,很多人做到了,后面一条,我看现在很多人做不到。”
⑤我们谈了一个多小时,一起议论了很多事情,老人兴致勃勃,谈笑风生。临走的时候,我把自己刚出版的一本散文集送给她,我在扉页上这样写:“敬爱的冰心老师,在风雪弥漫的日子里,你的正直和诚实为我们点燃了温暖的灯。”这些话发自我的肺腑。她仔细看了我的题字,微笑着说:“谢谢你写得这么好。”说罢,从书柜里拿出一本《冰心文集》第五卷赠我,并在扉页上为我题写了一句话:“说真话就是好文章。”
⑥我和冰心的会面,仅此一次,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她对我说的那些话,至今常常在我的心头萦绕。
⑦现在,这位可敬的老人已经离我们而去,然而,她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决不会随她的生命结束而消失,它们犹如一盏不熄的暖灯,映照在人类的道路上。
1.根据本文概括出冰心的三个特点,并分别从文中归纳出相对应的依据。
特点: ,依据:
特点: ,依据:
特点: ,依据:
2.根据全文内容,请你说说标题“不熄的暖灯”指的是什么?
3.第④段中划线的句子应如何理解?
4.第⑦段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1.示例:特点①:慈祥智慧。依据:初次见面,拉着我的手说话,幽默的话语驱散了我的紧张。特点②:生活俭朴,不讲享受。依据:冰心不屑于“豪华”,冰心的书房很简朴,家里的陈设也极简单。特点③:关怀后辈。依据:赠我《冰心文集》,并在扉页上为我题写了一句话:“说真话就是好文章。”特点④:关注社会民生。依据:谈到老百姓深恶痛绝的腐败,她感到很忧虑。(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指的是冰心慈祥亲切、正直诚实的品质,冰心的智慧和思想,不会随她的生命结束而消失,而是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照暖人们的心,成为人类永远的精神财富。(要答出“不熄”和“暖灯”两方面的含义,意近即可)
3.这句话指出当前社会上腐败现象较严重,很多人过分追求金钱地位,追求物质享受,从中看出冰心对当前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忧虑。
4.篇末点明了题目“不熄的暖灯”的含义,并照应开头,总结全文。
对于音乐家来说,有一个敏锐的听觉那就如同多长了一副脑筋。然而,贝多芬在27岁时就患上了耳疾,而且,自从有了耳疾的毛病以后就再也没有好转过。30岁以后,他的耳病更加严重,他变得孤僻,与世隔绝,痛苦之极,每天都在忧郁中度过,他一度绝望了,想到了死。曾想:“作为一个音乐家,没有了听觉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他在满脑子的“死亡”念头中给他的弟弟写下了遗书。在这封遗书中,写下了他自己作为一个音乐家失去听觉之后的苦恼与忧愁。这封遗书一直保存到现在。但是,贝多芬并没有死,对他来说用死去解脱耳聋的痛苦显得太软弱无能了,鼓励他坚强活下去的,就是他心灵中要创造出更美更好的音乐献给全人类的愿望。他打消了自绝的念头。然而贝多芬已经看到耳聋给他带来的悲剧性的生活,他曾说到:“活着是一件很美的事情,不过对我来说,要活下去却是前途充满了荆棘。”虽然贝多芬勇敢面对了耳聋这一痛苦现实,但是他创造的“英雄”第三交响曲、歌剧《费德里奥》以及钢琴奏鸣曲《暴风雨》却是充分表达了他最悲痛的心境。他的耳病一天天、一年年地加重,而且随着耳聋,他人也变得越来越狐疑,本来已被耳聋的痛苦折磨得相当沉默了,而如今病情的加重,更使他变得寡言了。开始,他使用助听器还能听见人们的说话声,后来,无论用怎样的助听器也听不见了。当他45岁以后,耳朵完全丧失了听力,任何助听器也无济于事了。从那以后,贝多芬便用笔记本和别人交谈,代替那失去听力的耳朵。无论他走到哪里,在路上或在家里,他总是默默地把笔记本递到别人的面前,如果别人想和他谈话,就把谈话的内容简要的写在笔记本上。因此,贝多芬的“谈话簿”就被后来研究贝多芬的学者们视若珍宝。
1.本文段记叙了患上耳疾的贝多芬“一度绝望”、“想到了死”甚至“写下了遗书”的情节,这是否会影响你对贝多芬的崇拜或尊敬?这种兼顾人物优点和缺点的写法,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2.《名人传》中的三位英雄,你认为他们的人生有什么共同点?请你结合除贝多芬外其他两位名人的相关事例简要说明。
1.不会。评价人物要看人的品质和价值,而不是以偏概全;这一段的描述能更真实有力地突出贝多芬在精神上和肉体上所经历的痛苦和磨难之深,也能更有力的表现他意志之顽强、精神之伟大,更让我崇拜和尊敬。写作启示,言之成理即可。如:人物传记必须讲求真实性,应当兼顾人物的优点和缺陷,真实性是人物传记的生命。
2.示例:共同点:他们都遭受过生活的不幸和社会的排斥,可是他们依然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不同的领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米开朗琪罗直到临终前几天还整天站在雕像前,终于留下了传世杰作;托尔斯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了摆脱贵族生活得决心。
济南的冬天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1.结合课文内容填空(要求每空填四个字):
第一段的描写对象是_______________,第二段的描写对象是____________。
2.第一段是以空间方位为顺序进行描写的,结合段中表明方位的词语依照下面的例子补写空白处。
这一段依次写了:山上矮松→ → →山腰薄雪
3.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段中所写的“花衣”指的是什么。
4.你觉得第一段中哪一个词语最能表现山的特点?
5.欣赏句子,尤其是品味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任选一句作答)
句子(1)“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句子(2)“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1.雪后小山;城外远山
2.山上矮松——山尖全白——山坡草色——山腰薄雪
3.作者把山坡上斑驳的色彩,说成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4.秀气
5.1)运用拟人,描写了小山的情韵。
2)“卧”字用来写村庄和雪,写出了它们的状况,情态,活灵活现。
(任选一题,若两题都写,按答得较好的一题计分。)
春天的心(王蒙)
春天的心活在春天的人的身体里。
春天的心是活跃的,生机勃勃的,充满了无穷的力量。春天使人爱生活。看呀!桃花的骨朵,柳枝的嫩芽,牛毛似的小雨帘子般地挂着,一切都美。
嗅呀!翘起鼻子,刚下完雨的潮湿气息,钻进你的鼻孔,使你的心痒痒的。玩吧!跳吧!高歌吧!舞蹈吧!暂时忘掉你的痛苦。我们都是小孩子,应该有小孩子的心,而小孩子的心便是春天的心呀!
春天的心又是懒洋洋的一股子劲儿。朋友,你可晒过春天的太阳?倚着树,靠着墙,闭上眼睛,让金黄色的太阳从头至脚抚摸你,你感到和暖,你感到舒适,身子散了,软了,像棉花一样;身子轻了,没有丝毫重量。于是你的身躯自然地摇摆着,飘,飘,飘到天空里,坐在白云上,和云雀一同唱歌,和风筝一同跳舞……
春天的心是美好的,善良的,纯洁的。因为美以大自然的为最美,而大自然的美表现在春天。你知道春山——远望苍翠欲滴,郊外踏青便是为了欣赏山呀!你知道春水——“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你知道春花春草,流行歌曲不是这样唱吗:“春天的花,是多么的香。”通俗的对子不是这样写吗:“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你知道春雨——“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你知道春宵——“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月移花影上栏杆”……这些歌颂春天的句子实在是写不完的。在这美的季节里,丑恶的会变得美善,污浊的会变得纯洁。春天本身就是诗,何待写她在纸上?而春天的心,便是诗里的诗了。
虽然如此,春天的心和含苞待放的春花一样,和刚伸出头来的草一样,是幼稚的,是脆弱的。她是才入世的小娃娃,而不是千锤百炼的勇士;她是呢喃倩舞的小燕,而不是在狂风暴雨里搏击的海燕;她是小草而非大树。然而,春天终将被更成熟、更热情、更坚强的夏天代替,春天的心也变成钢铁的心了。(选自《读写月报》,原文有删节)
1.整体感知:读完这篇选文后,请说出贯穿全文的线索。
2.内容理解:请结合全文指出,“春天的心”具有哪些特点?
3.词句揣摩:请从文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然后说一说喜欢它的原因。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揣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发表见解:选文第一段中说“春天的心活在春天的人的身体里”,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春天的心
2.生机勃勃、懒洋洋的一股劲、美好、善良、纯洁
3.示例:(句子)倚着树,靠着墙,闭上眼睛,让金黄色的太阳从头至脚抚摸你,你感到和暖,你感到舒适,身子散了,软了,像棉花一样;身子轻了,没有丝毫重量。——这句话以切身的感受写出了春天带给人舒适、悠闲,使人浑身都懒洋洋的,仿佛自己也身临其境
4.这一题灵活掌握,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行。示例:我们每一个沐浴在春天的人的身体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无限美好;又如:活在春天里,我们都能切身地感受到春天的美好,春天的纯洁荡涤着我们的心灵
阅读《在西域读李白》一文,完成1—4题。
①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惟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里,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他那天籁似的诗文,他那横空出世的才华,萌芽于何方?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他为何如此的独特与纯粹?
②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版图的。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放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
③唐诗中向往异域的气息是强烈的。诗人们纷纷奔赴边疆,写下许多境界雄放的诗篇,那些边塞诗实在是唐诗中的金子。在书房中低声吟哦的诗人,一踏上西北大野,就放开了喉咙。但所有的人都没法与李白相比,因为与他们的方向相反,李白来自西域,他本是西域人。“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李白《前有樽酒行》)胡人第一次以这么自然深情的形貌出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中。读着这样的诗句,仿佛感到诗人就是一个胡人。
④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⑤异域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做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没有第二人的。
⑥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裘,顾向平原笑。吾亦淡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他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这都是些游侠行径。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病死于洞庭,李白抚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净,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使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之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信任。这一切足以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⑦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者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巴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这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大汗可真是大手笔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⑧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
1.品味文中下列语句,说说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诗人拒绝根的存在。
2.第⑧段中“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该怎样理解?
3.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请联系第⑥段作答。
4.作者在第⑦段描绘了昆仑山、骑士、成吉思汗马队等诸多形象,其作用是什么?
1.“根”指故乡。
2.李白漫游大唐各地,以他独特地视角和笔触,赋予了大唐山水放达浪漫的气质。(扣准“双脚”、“诗笔”、“生动”、“大唐山水”)
3.重侠轻儒,轻财重义,藐视权贵。
4.这些形象都具有西域特征,描绘这些形象是为了引出李白诗歌中“剽悍与纯粹”的西域风格特征,是为了引出李白独特的诗风对大唐诗坛的影响。
《云南的歌会》节选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本来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
1.“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歌声”在这里具体指什么?
2.选文中,作者用许多笔墨描写了由呈贡进城时的一路景色,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3.赶马女孩的歌唱“还发哑带沙”,为什么作者还说“淳朴的本色美”?
4.选文语言精美,请你挑选出一个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句子,选一个恰当的角度进行赏析。
5.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
1.各种鸟儿的歌声;赶马女孩悦耳动听的歌声。
2.(1)这些充满情趣的山野风光“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2)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意思对即可)
3.因为在这种优美环境气氛中,出口自然,不矫揉造作,不论唱什么,都带有原汁原味,所以作者说“充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
4.(略)角度恰当,赏析要有理有据。
5.山路漫歌
胡杨“流泪”喝盐水
①与世界上的多数沙漠不同,中国的沙漠都分布在远离回归线的温带地区。在这些沙漠中,人们看不到仙人掌和与其形态趋同的多浆植物,但却可以领略几百种形态各异的与温带沙漠为伍的耐旱植物。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其中出现了较为高大的乔木树种——胡杨,而且在中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有世界上最大面积的胡杨林分布。
②胡杨是一种在我国久已闻名的树种。在产地居民的眼里,胡杨不仅为沙漠带来了绿茵和生机,而且具有极大的精神力量。特别是他那死后仍能挺立数百年而不倒的形象,更是一种对逆境不屈服的英雄化身。胡杨这样高大的树木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生存,靠的并非神话,而是真实的生存本领。
③胡杨是杨柳科乔木树种,具有较为庞大的树冠和浓密的枝叶,这就意味着它的一生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因此,当胡杨带毛的种子四处飞扬时,就为其安家以后能喝到足够的水设计了蓝图。
④位于塔里木盆地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空气极为干燥,年降水量只有10—50毫米,但每年夏季从昆仑山和天山上消融的冰雪,会沿着地上的内陆河床和地下潜流注入盆地,滚滚的洪水还经常漫过河岸向四处流溢。此时正值胡杨繁衍的佳期,当随风漂落的胡杨种子落在被洪水浸过的土壤上或被水流带到远处的河滩上后,很快就会生根发芽,迅速生长。当洪水退去时,胡杨的幼苗已经沿着河谷深深地扎下了根。
⑤虽然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和内部的河谷和洪泛区水分供应充足,但并非植物生活的“乐土”。由于每年流入的洪水大量蒸发,洪水带来的盐分在土壤中不断积累,形成了含盐量很高的盐渍土。对于绝大多数陆生植物来说,土壤含盐量超过0.6%就不能生存。而胡杨却具有非凡的耐盐碱能力,当土壤可溶性盐含量在2%左右时仍能正常生长。随土壤溶液一起进到胡杨体内的盐分,一部分被转化成为无害的物质储存或被利用,另一部分一时难以转化的盐分,还可以通过树干的周皮裂口或伤口随树液一起排出体外,形成白色或米黄色块状结晶。这就是古代人们就已垂青并用作药物的“胡杨泪”。
⑥ “胡杨泪”中含有高达70%的盐分,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钠。看来胡杨流出的并非悲天悯人的的伤感之泪,而是喝盐水的必然结果,是在逆境中的奋斗的 英雄之泪 。
(作者:杨斧 选自《大自然探索》)
1.读完此文,你了解到胡杨有哪些生存的本领?
2.请你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在第⑥段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标点,并简要陈述理由。
看来胡杨流出的并非悲天悯人的伤感之泪,而是喝盐水的必然结果,是在逆境中的奋斗的__ _英雄之泪_ __。
3.第⑤段说明了胡杨的耐盐碱能力,为什么要先交代绝大多数陆生植物的情况?
4.请你说一说第⑤段中加点词语“一时”的表达作用。
5.胡杨“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因此被人们称为不屈服于逆境的英雄化身。读完此文,说一说为什么胡杨流出的并非“伤感之泪”而是“英雄之泪”?
1.种子能够充分利用水源选择合适的地点深深地扎根;有非凡的耐盐碱能力。
2.因为“英雄之泪”有特殊的含义,因此这里用双引号表示出来。
3.与胡杨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胡杨不同一般的耐盐碱能力。
4.“一时”表明胡杨对一部分盐分的转化需要一段时间,不会很快就完成转化。(意思对即可)
5.因为胡杨流出的是与自然抗争的“泪”——土壤中盐碱含量过大,它只能采取排除部分盐水的办法来保存自己的生命,所以说是抗争的英雄之泪。(意思对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