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窦文涛的座右铭》回答问题。

“永不放弃!不,永远放弃”,此是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窦文涛的一则座右铭。下面有关窦文涛的一则逸事似乎能帮助我们理解其含义。

窦文涛小时有着比较严重的口吃毛病。有一次学校组织演讲比赛,让他参加。那时候,他虽然说话不能连贯,但朗诵课文还不错。老师对他说,只要你将演讲内容背熟了,你就能得奖。他果然将演讲稿背得滚瓜烂热,只要有人说出开头一个字,他立刻就能将那一整段背出来。

他上台了,当他背第二自然段时,由于紧张,却怎么也想不出下一段的头一个字是什么。人一哆嗦,大脑便一片空白,一分钟过去了,那片空白还是没有什么来填补。他傻了,吓得尿了裤子。在全校师生众目睽睽之下,他双手把脸一捂,怀着屈辱哭着跑下了台。

第二天,他怎么也不敢上学了。好在校长是位伯乐,不仅劝他上了学,还举荐他参加了区演讲比赛,校长鼓励他说:“这次你尽管没能背出第三段,但前两段朗诵得很好,相信你在区比赛中,一定能够全背下来,你也一定能得奖!”

他去了比赛级别更高的区里,倒没有在学校的那次害怕了。他想:“反正上次都那样了,今天还能怎么样!一切都无所谓了。”演讲下来,居然得了奖。

成名后,当有人问他当主持人有何诀窍时,他说,能有什么诀窍?要说有,也只有一句话,那就是要珍惜任何一次当众出丑的机会。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所谓“永不放弃”,就是永不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及那追求过程;而永远放弃,就是永远放弃一味地追名逐利的思想,于是也就放弃了紧张,永远保持了一种轻松良好的心理状态。

“永不放弃!不,永远放弃”,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矛盾着的统一体。它告诉我们该把握的就要把握,该放弃的就得放弃。即既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这样也就做到了“知止”。“知止”而心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静且安,就不会因贪欲而浮躁,而慌乱,而失去自制;就会沉稳,淡定,自信,从容。

钟表的发条不能太松弛,但上得太紧也容易停摆;鼓面过于疲沓打不响,张得太紧却容易敲破;松松垮垮的琴弦不能成调,绷得太紧的弦也弹不长。同理,在紧张的心情下吃进去的东西不容易消化,情绪紧绷的人容易失眠;善做事的人总保留一点空闲时间,善养生的人则会常保轻松愉快的心情。总之,“永不放弃!不,永远放弃”,你就能有所追求,但也能很好地享受人生,享受大自然,享受亲情,享受感觉。你也就不会因为欲望膨胀,因为贪婪、奢求,让自己迷蒙。你就能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事业有成。

1.为什么窦文涛在学校里演讲失败了,反而去了级别更高的区里却成功了?

2.“永不放弃!不,永远放弃”窦文涛的座右铭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3.阅读本文有关段落,写出“知止”的准确含义。

4.窦文涛的人生告诉我们什么?

5.你能举出一个“永远放弃”名利追逐的历史人物的例子吗?

1.到了区里,窦文涛的心态放正了,不像第一次那样紧张,在轻松的状态下发挥得很好,所以就成功了。

2.永不放弃对事业的追求,永远放弃对名利的追逐,窦文涛貌似矛盾的座右铭告诉我们生活中要认真思考,合理取舍,把握好人生中的每一个度。

3.“知止”就是知道在合适的时机停止对名利的追求。

4.既要抓住机遇,更要用清心看世界,未来无法预测,成功的砝码需要自己去添加,只有处之有度,适可而止,才能以成功的心态走在平坦的人生道路上。

5.(举例妥当,表述清楚简练即可)

说明文阅读。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①中国古典园林充满了诗情画意。它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那么古典园林是如何巧妙地体现它的意境美的呢?

②首先,它崇尚自然,________(酿造、烘托、注重)意境美。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优雅的环境具有调节生活、怡情养性的功能。而环境之美,莫过于自然景色之美。大自然集中了一切美好的东西,山川江河、日月星辰、奇花异木构成了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诗情画意。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且是人类珍视环境、保护环境、善于利用自然环境的典范。承德避暑山庄展示了我国北方古典园林的自然本色。

③其次,它巧妙置景,________(酿造、烘托、注重)意境美。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中,置景取得了最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置景又称“造最”,是按艺术构思对景物进行巧妙布局,突破空间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常用的置景手法有借景、分景、隔景、对景等。

④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运用最普遍的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湖万里船”,这是古代诗人的“远借”。中国古典园林借鉴的这种诗情画意,也常常出现在邮票上。

⑤分景是运用廊、园门、假山、墙垣等形式,把园林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景区,形成曲折多变、层层深入的艺术空间。岭南庭园中的“余荫山房”,以亭桥为界,将园林景色分成东西两区,东区以玲珑水榭(八角亭)为中心,水池绕亭与外界沟通;西区的深柳堂、临池别馆,中间隔以荷花;各建筑又以风雨廊相连,极富岭南特色。

⑥隔景是在园林中另辟相对独立的小空间,也就是大园林中的小园林。扬州瘦西湖的岛屿、土岗、湖滨等处,因地制宜地建造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小园,以湖水相连,引人入胜。

⑦对景是景与景之间,动与静、大与小、曲与直、虚与实相互对应,丰富景观的内蕴。

⑧此外,它还利用建筑风格,_______(酿造、烘托、注重)意境美。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轩、榭、廊、桥等,配合山水花木,曲径通幽,组成不同的园景,体现情趣各异的诗情画意。颐和园便是无数民间建筑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全园不求规则对称,随意挥洒,形散而意不散;而留园的长廊环绕全园而建,廊壁上镶嵌着异彩纷呈的中国历代书法家的碑帖石刻,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人们于观景之外,怎能不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的陶冶呢?

⑨中国古典园林中特色纷呈的建筑,是观赏景致的最佳视点,也是园林景观的精彩之笔,它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往往总是匠心独运,使环境的建筑美与园景的自然美互为映衬,融为一体。

⑩中国古典园林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卓越的审美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1.读懂文意,把“酿造、烘托、注重”三个词语分别填入句中的横线处。

它崇尚自然,_________意境美。它巧妙置景,_________意境美。它利用建筑风格,_________意境美。

2.第⑤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④—⑦段的顺序不能互换,原因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运用文中所学到的知识,简要介绍一下你所看到的某个园林是怎样体现意境美的。

1.关注  酿造  烘托

2.举例子

具体地说明了中国古典园林采用分景法拓宽艺术空间,创造了意境美。

3.(1)与第③段中的“常用的置景手法有借景、分景、隔景、对景等”相照应。

(2)它是按照从主到次(或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来写的。

4.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废墟下的课堂

那节课她正在讲《地震中的父与子》,一个美国父亲在所有的人都绝望了的情况下,用双手从地震的废墟里,救出埋了38个小时的儿子和他的14个同学……

突然,房子剧烈地摇晃起来,大地疯了一样地颤抖。

“快,蹲下!躲进角落里!”坐在前排的几个同学从座位上跳起来,向她跑来,她伸手扶了一把跑在最后的一个,房子就塌了。轰隆隆墙壁倾倒、噼噼啪砖瓦飞溅之后,一切都归于__和沉寂。

许久,一个声音怯怯地响起来:“老师,老师。”

她的头被撞破了,流了很多血。人也昏迷过去。她费力地睁开眼睛。除了断壁残垣,什么也看不见。她闭上眼睛,又昏了过去。

“老师,老师。”声音又响起来,她猛地清醒过来,答应着:“我在,老师在。”

她睁开眼睛,过了一会儿。适应了__的环境:她的身边,有3个女生和两个男生,每个人都有些轻微的擦伤,正是这个角落,救了他们的命。

“还有人吗?”她大声地喊。四个墙角,都有人回答。她想动,腿却被什么压着,动不了。

“老师,我们害怕。”一个女生突然哭了,废墟下,也有哭声传过来。

“我给你们接着讲课文吧,讲讲地震中寻找儿子的阿曼达。”这篇文章她早就背熟了,清了清嗓子,她给同学们念课文。当念到“第38个小时,他突然听见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的时候,一个急切的声音问:“老师,他找到儿子了吗?”

“是的,他找到了。他儿子还活着,还有他的l4个同学。”她激动地说。

课文念完了,她也累了。静下来的废墟,像是突然变成了冰窟,大家感到全身发冷,有一个男生的牙齿打起了冷颤,得得地响。

好半天,也没有人说话。她摸索腿边,她每天上课时必带的水杯恰好也翻滚到那里,她拾起来,拧开,刚放到嘴边,又拧紧,递给身边的一个女生。女生打开抿了一小口,又传给别人,再次传到她手里的时候,她掂了掂,分量并没少多少。

“告诉我,阿曼达为什么会去救自己的儿子?”她问。

“因为他对儿子说过,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一个男生回答。

“还有呢?”没有人回答。她的学生上课抢答一向很踊跃,可是,现在,他们没有那么积极了!是啊,他们又怕又饿,又听不到外面的任何声响。

过了不知道多久,又有声音在喊:“老师。”她激灵一下醒了。不管她有多困,只要有人喊老师她就会醒来。好像那称呼是根绳子,使劲地拽着她的心。

“阿曼达一定会去救儿子吗?”

“一定,因为他对儿子有承诺!”

“可是我爸爸和我没有这样的承诺。”废墟里,又陷入一片可怕的寂静。

“有的。也许表达方式不一样。其实,这篇课文不只是想说一个实践诺言的故事,还想说,孩子们要相信亲情?相信成人社会。”

一瓶水,反复在几个人手中传着,每次她都掂一掂,越来越轻了,她的心在收紧。她轻声地叮嘱大家少说话,靠紧些,用手碰着手,腿碰着腿,感知其他人的存在和温暖。

“阿曼达会来吗?”她平时最喜欢的一个女生声音颤抖地问。

“会来的。就像老师会和你们永远在一起。”……

听到有人说话的时候,男女生全哭了起来。几小时以后,佩戴着“绵阳消防”标记的救援人员扒开了压住他们的墙壁,告诉他们:这已是震后40个小时。救援人员在想办法弄掉她腿上的重物,那个最喜欢的女生趴在她耳边,哽咽着说:“阿曼达,他来了!”

1.文中多次提到“阿曼达”,“阿曼达”原指什么?他还包含着哪些含义?

2.揣摩下列句子,分别说出它们表现出女教师怎样的性格特点。

①“快,蹲下!躲进角落里!”坐在前排的几个同学从座位上跳起来,向她跑来,她伸手扶了一把跑在最后的一个,房子就塌了。

②不管她有多困,只要有人喊老师她就会醒来。好像那称呼是根绳子,使劲地拽着她的心。

3.文中“废墟里,又陷入一片可怕的寂静。”一句是什么描写?请说说这句话在文中作用。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5.文中孩子们在经历了“废墟下的课堂”之后,将会有怎样的收获呢?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的认识。

1.原指《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的父亲

还包含着亲情、诺言,成人社会的温暖,人世间爱的洪流。(意思接近即可)

2.第①句:在地震发生时,她果断的提醒学生“快,蹲下!躲进角落里!”,显示出她的沉着、果敢。

第②句:当身受重伤时,“有人喊老师她就会醒来”,显示出她的坚强和强烈的责任感,表现出老师高尚的职业道德。(能结合语句谈到女教师的形象特点,意思答到即可)

3.环境描写

“可怕的寂静”烘托出孩子们那几近绝望的心情,从而为下文写女教师的教育和鼓励做铺垫。4.暗示每个人都只喝了很少的水,

生动的展现了师生之间互相关爱、互相体贴的精神。

5.只说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得l分,紧扣懂得了“人间的关爱”“社会的温暖”来谈可酌情给满分。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1.这两段文字通过对比手法描绘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请分别用一两个词概括他们的特点: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2.文中划线句子能否改成“虽然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但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为什么?

3.闰土“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想说的话是什么?请你揣摩语境、联系全文,把它补出来。

4.“我也说不出话”表达了我此时此刻什么样的心情?

1.少年闰土:聪明机敏,活泼可爱       中年闰土:呆滞麻木

2.不能改。因为原句强调的是现在的闰土已“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强调了闰土的变化之大;而改句强调的是“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强调了“我”对闰土的熟悉。改后违背了作者原意。(能答出强调的对象不同既可得满分)

3、4.言之成理即可

松开的鞋带和“衍射心理”

①挪威心理学家诺德斯克曾经在军队服役,并在一次军事演习中负伤,导致左腿永远比右腿短2、70厘米。那次军事演习是从深夜的紧急集合开始的,只有21岁的诺德斯克因为匆忙,穿在左脚上的鞋子的鞋带没有系紧。在负伤前的一个多小时里,他一直在想那根鞋带是否已经松开,以致可能在冲锋时绊倒自己,因而无法集中注意力,导致大腿中弹。实际上,那根鞋带一直好好系着。

②诺德斯克根据自己的经历,提出心理学上颇负盛名的“心理衍射论”。作为该理论基础的“细小事件衍射心理”一直是古典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之简称为“衍射心理”或“延伸心理”。

③“衍射心理”通常由琐细的事情引起,并常见于心理健康综合指标处于中等水平的人身上。引起“衍射心理”的事情最初容易被人忽略。由于情绪或者心理上的波动(例如焦虑、猜疑等),或者在一段时间内类似的事情发生数次(一般在3次或3次以上),甚至可能是类似于引起“衍射心理”的事情所发生的环境的重复出现,最终导致扭曲的心理漩涡,从而引起心理断层。

生活中,“衍射心理”也经常发生。例如因为惦记着一个电话,和朋友出去玩时,频频地翻看手机,无法专心享受美好的时光;或者想着课后去买那串手链,根本不知道讲台上的教授在说什么;甚至隔班那个女孩的一次浅笑,害得你把脚下的足球传给了对方。这些都是“衍射心理”在左右我们的行为。

⑤“衍射心理”之所以著名,主要因为它是强迫症的前兆阶段。诺德斯克提出该理论后,改变了以往“强迫症不是渐进产生”的说法,但“衍射心理”并没有切实有效的疗法,更多的需要依靠个体自主地、及时地转移注意力。

⑥为大家提供两种减小“衍射心理”影响的方法。一种称为“深呼吸法”。做法是一旦脑子里反复思考某件事情时,要及时停止正在忙碌的工作,完全地深呼吸,然后观察周围的人或物,越细致越好,最好能够观察到这个人饰物的光泽、衣服的褶皱等。持续大约45秒至1分钟左右,心理状态就会平衡。

⑦另一种是“习惯覆盖法”。所谓习惯,心理学定义为“带给个体心理压力较小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用习惯来暂时性的覆盖“衍射心理”。例如,你喜欢吃瓜子,那么在你发生“衍射”时,不妨按照你习惯的速度磕瓜子,使注意力逐渐转移,“衍射心理”也就不攻自破了。

1.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第④段画线句在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3.请你依据文章内容用下定义的方法解释“衍射心理”。

1.文章主要说明“衍射心理”极其疗法。(意思对即可)

2.画线句是本段的中心句,它统率着本段后边的所有内容。(意思对即可)

3.衍射心理是一种过于专注某一事情而影响正常思维活动的心理疾病。(意思对即可)

①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英法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②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③是阴凄凄的天,是冷嗖嗖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④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⑤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风?就十元,拖您去西洋楼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⑥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⑦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棒棒糖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像,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儿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⑧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嘻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⑩该是来圆明园,天就要阴的。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1.请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

2.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写“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上文结尾也写到了“落泪哭泣”,简要分析“眼泪”背后两位作者思想感情的异同。

3.文中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结合句中加点的词语作简要分析。

一阵沙尘面而来,豆大的雨点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

4.文章第④段的“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简要说说作者要“凭吊、拜谒”什么? “提醒”什么呢?

5.第⑨段划线句中“废墟的价值”,你认为是什么?

1.标题:哭泣的圆明园     理由:用拟人手法,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更能表达作者对造成这种现象的悲痛心情(主题)。

2.相同点:都有对祖国的深切的爱。

不同点:艾青是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心中的痛苦。本文作者是因为部分国人不知铭记历史而十分伤心、难过。

3.“扑”表现风来得猛,“砸”表现雨下得大,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人们不理解废墟价值的一种愤怒与悲哀。(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4.凭吊、拜谒无数在此长眠的死难者(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提醒自己不忘历史的耻辱,不能让悲剧重演。(意同即可)

5.告诫我们要永远铭记历史,不能放松、懈怠,不能忘记过去的耻辱,避免历史的覆辙重演。(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来。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了牧场。

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l万多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树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罗布泊消失了。

1.就选文内容看,如何理解第一段中的加点词“直接关系”?

2.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一下塔里木河下游的“耕地”自1925年以来的几次重大变化。

(1)1925年至1927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放后的1952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近30多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所选文段出自一篇报告文学,既有文学色彩也有新闻特色,请说说选文中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表现出了新闻的客观真实性?

(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

4.本文的语言富有文学色彩,请举出选文第四段中运用的某一修辞手法,结合句子说说这么写有什么好处。

1.重点要答出:是指“塔里木河萎缩”与“罗布泊消失”两者之间的直接造成影响(或“源断导致流绝”)的因果关系,,意思对即可得分。

答案示例:“直接关系”是指(各种人为因素使得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恶化,长度急剧萎缩),塔里木河萎缩造成罗布泊断水,这是导致罗布泊最终消失的直接原因。

2.(1)耕地废弃(2)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3)耕地扩大(“盲目增加耕地用水”也算对)。(前后略增加了一些词句可从宽给分。)

3.(1)列数字     (2)引资料(或“引用”)

4.举出修辞手法。结合句子。分析好处效果。

如:排比,连用四个“盲目”,语气强烈,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

比喻,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让人震撼惊心,形象地刻画出错误做法对自然环境的巨大破坏。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问题。

北京滋味

陈建功

①我是到28岁时才开始“读”北京的,因为那年我上了北大,第一次听侯仁之教授的课,此前我已在北京生活21年,听了侯教授讲座我才知道,前21年基本白活。因为北京太有意思,而我,却只是在北京“活着”而已。次日,我流连于北大勺园,想米万钟①,又想到侯教授的老师洪煨莲②。到了星期日,我跑到永定河畔,感受这几近枯竭的河水当年如何孕育出一个聚居点,成为了都市最原始的胚胎。我又跑到莲花池,因为记得侯教授说过,莲花池之水滋养了蓟城,由此而兴建起金朝的中都,北京城即由此发展起来。坦率地说,只凭一次历史地理学讲座听来的知识,我哪里看得出什么名堂?北京是需要读的,可以用历史地理学的眼光去读,还可以用民俗学、政治学、建筑学、方言学、艺术史、文学史……北京有着品不尽的滋味。

②北京滋味在庙堂之高,也在胡同之深;在官宦之显,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历史的积淀,也在当下的开拓。缤纷斑斓,深邃无涯。因此,读北京,说读懂了,已不够谦虚,说读透了,那肯定是吹牛。寻访历史,你会发现这是一个不时发生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的地方——望着__巍峨的宫墙,我老是在想象当年那只颁诏的“金凤”,如何从城堞上放下来,把宣统退位的旨意昭告天下;走过张自忠路,我总是想起倒在段祺瑞执__的刘和珍那样的烈士们;到一个宅子里吃饭,人家告诉我这是民国外交家顾维钧的住宅,顿时吓了一跳:这也是孙中山先生来京养病和最终辞世的铁狮子胡同行辕④啊。这就是北京,历史的风云说不定啥时就在身边翻卷起来。

③北京是个藏龙卧虎,蕴含着丰沛的性格故事和人生感悟的地方。我曾经听过几位“八旗子弟”讲述自己家族的败落史,讲述他们怎样沦落到天桥唱起了单弦岔曲,为了维护一点贵族的尊严,坐着洋车去,坐上洋车回,在家里却又五脊六兽地期盼着书场的掌柜登门送钱。造就了北京人的戏剧性格的,与其说是帝王将相、达官显贵,不如说是如此跌宕起伏的人生。

④只有品味到了这深层的韵味,你才算接触到真正的北京滋味啦。什么时候你不说“明天”,而是说“明儿”了,什么时候你不说“硬朗”,而是说“硬硬朗朗”了——也就是说,你会用“儿化韵”和“双声叠韵”说话了,你算是到了北京了。

⑤当然,也就是“到了”而已。当你夸奖某个北京人,却听他一本正经地说:“您这是骂我!”你毫不吃惊,反而哈哈大笑,您算是开始学会品咂北京滋味,读懂北京人了。

⑥读懂北京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十几年前,王朔和他的几个哥们儿拍了一个电视情景剧,即将播出时有个发布会,记者问:“您认为这出戏拍得怎样?”王朔说,顶不济也是一本《飘》吧,闹不好还整出本《红楼梦》呢!媒体当即大哗——朔爷敢放如此狂言,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也!其实,滑天下大稽者不是王朔,而是诸公啊。首先阁下问题就问得笨,电视剧的发布会,本来就是想告诉你本片拍得棒,你还要问人家拍得怎样。其次是王朔回答得妙——北京智慧啊,给你幽默一下,夸饰一下,其实这夸饰里充满了自嘲,潜台词是:您还指望我能给您写本《红楼梦》怎的……要是非得看了我这文章您才明白王朔,您还需要再学。

⑦等到终于有那么一天清晨,您在街上看到了几个老爷子。他们在三轮车上放着几只鸟笼子,上面蒙着蓝色的罩子。老人们说,得赶在汽车喧嚣之前把他们的百灵送进景山或者天坛。你说:“唉,给鸟儿都那么上心,不易啊,可话又说回来,天棚鱼缸石榴树的北京啊,没啦……”有这话,您就差不多及格了。因为您学会了北京人的思考,会“话又说回来”啦。

(有删改)

【注】①米万钟(1570—1628),明朝著名学者、书法家、画家,前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所在地)图书馆编印的《勺园图考录》中有米万钟画的《勺园修图》。②洪煨莲(1893—1980),知名学者,曾出任燕京大学文理科科长(又称教务长)。③“金凤颁诏”是明清时期,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等重大庆典时在__举行的颁诏仪式。__最后一次举行“颁诏”是清宣统三年(1911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太后颁布溥仪退位的诏书。④行辕,主要指军事统帅在某一区域所开设的,有高级将官代理办公的官署。

1.速读全文,找到有关“北京滋味”的句子,按恰当位置填入下面的空格中,梳理文章思路。(抄原句,每空10字以内,其中必须包含“北京”和“滋味”这两个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京滋味深藏在各时各地各种人物之中,品味到这深层的韵味,才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理解北京人说话的风格,才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学会北京人的思考方式,才算真正能读懂“北京滋味”了。

2.从第①段来看,侯仁之教授讲的是一门什么课程?

3.根据文意和上下句的形式,试将文中第②段开头的空白补写完整。

在官宦之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⑥段举王朔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5.从第④至第⑦段看,北京人说话有些什么特点?

1.北京有着品不尽的滋味  接触到真正的北京滋味  开始学会品咂北京滋味

2.历史地理学(答“地理(学)”或“历史和地理(学)”给1分,其他不给分。)

3.也在平民之乐(“也在……之……”句式一致,“平民”也可答“百姓”“凡人”“布衣”等,“乐”也可以答作“平”“淡”“智”“慧”“丰”“杂”“和”等,只要用一个字,表现出下文所描述的深藏故事、没落而不自轻自贱消极悲观、有智慧、有思想、表面平和、心态复杂、性格丰沛的古都平民的感觉即可。)

4.运用生动鲜活的事例,证明“读懂北京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说明只有理解了北京人说话的方式,不为此大惊小怪,才算开始学会品咂北京滋味,读懂北京人了。(意思相近即可)

5.好用“儿化韵”和“双声叠韵”——有京腔京韵,好说反话——富表演性,机智幽默,夸饰自嘲,好说“话又说回来”——好恭维别人,细密周全客气,多换一个角度思考。(整体应有所归纳提炼和分类,条理要清楚。)

如何给地球降温

龙学峰

①气候学家已发出警告:未来100年,全球气温将升高1.5℃~6℃,海平面将升高154.5厘米,沙漠将更干燥,气候将更加恶劣,厄尔尼诺现象更为严重,全球变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如何给地球降温?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奇思妙想。

②美国氢弹之父、物理学家爱德华·特勒去世以前曾有过设想:向空中抛洒铝和硫的粉末,给地球降温。按照他的计算,向空中抛洒100万吨铝硫粉末,可以使日照减少1%,从而起到降温作用。特勒提出的办法是要模仿大规模的火山爆发。1991年,波及范围达数百万千米的皮纳图博火山灰使地球气温下降了0.4l℃,而且持续时间达好几个星期。特勒设想:可以用飞行于13千米高空的飞机和部署于赤道上的美国海军大炮,向空中抛“火山灰”。但生物化学家们却给这种主张泼冷水,他们认为,散布于空中的这些硫和铝的微粒,很可能会严重干扰同温层。特勒还与人合作研究过其他使地球降温的方法:在轨道上放置5万面反射镜;发射一颗巨大的卫星,悬于地球与太阳之间,以挡住部分太阳辐射。

③除了特勒以外,还有许多科学家也在苦苦思索,希望能找到奇妙的办法给地球降温。美国物理学家洛厄尔·伍德有一个同特勒的设想一样离奇的计划:在地球和太阳之间万有引力互相抵消处(即拉格朗日点),安装一面直径为2000公里的半透明镜子。他认为,这面巨大的滤光镜不但能减少温室效应,而且能充当地球的空调器:改变滤光镜的倾斜度,以增加或减少透过它的太阳辐射量。但谁来支付超过1000亿美元的巨额费用呢?此外,这面滤光镜不但会破坏同温层,而且还有可能妨碍紫外线的通过(紫外线具有清理太空的功效)。

④有科学家从加强地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的角度,探索给地球降温:将数以十亿计的白色聚苯乙烯高尔夫球投向海洋;将地球上的所有房屋的房顶都涂成白色。美国的一位科学家提出了一项更具有诗意的方案:将数千平方公里的阴云“染白”。通过向阴云喷一些微粒,使微小的雨滴数至少增加10%。这样,由于光学作用,层积云就会被照亮变白,就会反射更多的太阳光。

⑤还有人提出用深埋二氧化碳的办法给地球降温。美国和欧盟已拨巨款来研究在海洋和地层中埋藏二氧化碳的办法。从理论上讲,海洋和地层可以贮藏人类在几千年间生产的二氧化碳。研究人员要验证的是,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是否会干扰海底生物的生存,因为二氧化碳溶解于海水后,会使海水酸化。

1.根据文段内容,说说科学家特勒为了给地球降温,提出了哪些奇思妙想?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至少”能去掉吗?为什么?

通过向阴云喷一些微粒,使微小的雨滴数至少增加10%。

3.在日常生活中,你也许感受到了地球变暖的迹象。请你结合生活经验和了解的科学知识,想出两种给地球降温的办法。

1.(1)在空中抛洒铝和硫的粉末;(2)在轨道上放置5万面反光镜;(3)发射一颗巨大的卫星,悬于地球与太阳之间,以挡住部分太阳辐射。

2.不能去掉。因为“至少”一词说明向阴云喷一些微粒后,微小的雨滴数增加的最小值,如果去掉,就成为一个确数,不符合原文意思,“至少”一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只答“不能去掉”不可)

3.示例:①鼓励家庭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普及使用太阳能),用以吸收紫外线;②加强环境保护,减少大气污染;③给机动车辆安装吸收尾气设备,减少热量的排放;④按国家提倡的度数使用空调,减少热量排放,节约能源。⑤植树造林,调节气候。(如有其它答案,设想合理亦可)

不熄的暖灯

赵丽宏

①听到冰心去世的消息,我很难过。冰心这个名字,代表着一个时代,她是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的高峰之一,她的那些洋溢着大爱心的优美文字,影响了中国的几代读者。

②在我的印象中,冰心老人是一位慈祥智慧的老人,想起她,我的心里总是荡漾着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切感。我忘不了我和她的那一次会面。

③那是1990年12月9日的下午,我到她家里去看望她,冰心在她的书房里接待我。在见到她之前,我心里既激动又不安,惟恐自己打搅了她。见面时,她拉着我的手,笑着说:“久仰久仰,我读过你的文章。”我问她身体怎么样,他又孩子般调皮地一笑,答道:“我嘛,坐以待毙。”她的幽默驱散了我的紧张。

④冰心的书房很简朴,家里的陈设也极简单。她说:“有人建议,要我把家里弄得豪华一些,我不知道什么叫豪华。”说这些话时,冰心的脸上露出不屑的神情。我们谈到了社会风气,谈到了老百姓深恶痛绝的腐败,她用忧虑的口吻议论道:“古人说,大丈夫‘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前面一条,很多人做到了,后面一条,我看现在很多人做不到。

⑤我们谈了一个多小时,一起议论了很多事情,老人兴致勃勃,谈笑风生。临走的时候,我把自己刚出版的一本散文集送给她,我在扉页上这样写:“敬爱的冰心老师,在风雪弥漫的日子里,你的正直和诚实为我们点燃了温暖的灯。”这些话发自我的肺腑。她仔细看了我的题字,微笑着说:“谢谢你写得这么好。”说罢,从书柜里拿出一本《冰心文集》第五卷赠我,并在扉页上为我题写了一句话:“说真话就是好文章。”

⑥我和冰心的会面,仅此一次,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她对我说的那些话,至今常常在我的心头萦绕。

⑦现在,这位可敬的老人已经离我们而去,然而,她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决不会随她的生命结束而消失,它们犹如一盏不熄的暖灯,映照在人类的道路上。

1.根据本文概括出冰心的三个特点,并分别从文中归纳出相对应的依据。

特点: ,依据:

特点: ,依据:

特点: ,依据:

2.根据全文内容,请你说说标题“不熄的暖灯”指的是什么?

3.第④段中划线的句子应如何理解?

4.第⑦段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1.示例:特点①:慈祥智慧。依据:初次见面,拉着我的手说话,幽默的话语驱散了我的紧张。特点②:生活俭朴,不讲享受。依据:冰心不屑于“豪华”,冰心的书房很简朴,家里的陈设也极简单。特点③:关怀后辈。依据:赠我《冰心文集》,并在扉页上为我题写了一句话:“说真话就是好文章。”特点④:关注社会民生。依据:谈到老百姓深恶痛绝的腐败,她感到很忧虑。(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指的是冰心慈祥亲切、正直诚实的品质,冰心的智慧和思想,不会随她的生命结束而消失,而是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照暖人们的心,成为人类永远的精神财富。(要答出“不熄”和“暖灯”两方面的含义,意近即可)

3.这句话指出当前社会上腐败现象较严重,很多人过分追求金钱地位,追求物质享受,从中看出冰心对当前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忧虑。

4.篇末点明了题目“不熄的暖灯”的含义,并照应开头,总结全文。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