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散步》回答问题。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小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句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2.回顾全文想一下,母亲现在很听我的话的原因是什么?
3.“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这几句话,表现了母亲和“我”怎样的情感?
(1)母亲: (2)“我”
4.“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看着这些景象,作者为什么就想到“生命”?
5.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产生过怎样想法?
1.突出表达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母亲已经老了,我是家里的支柱。
3.(1)老迈、顺从的情感。 (2)诚恳、孝敬的情感。
4.因为这些景物朝气蓬勃,充满了生命力。
5.围绕尊老爱幼写即可。
阅读《与狼对视》回答问题。
多年前的那个中午,我一个人跋涉在已经沙漠化了的鄂尔多斯草原上。太阳很大,空气的热流使人觉得远处的荒漠在微微晃动。我肩上背着一个硕大的羊皮口袋,举步维艰。虽然负重,口渴难耐,但心情很好,只要我将这一大包甘草根和淫羊藿(huò)背出沙海,就又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不时有热热的风拂过,让人更加难受。我擦了一把额头的汗,抬眼望向远方,视线尽头意外地出现了一个移动着的黑影。我没有太在意,在这荒无人烟之地,也许只是个和我一样挖掘草原野生药材的家伙吧。我继续向前艰难地迈步。
当我再次抬头远望时,却一下子愣住了。那个黑影已经离我很近了。很明显,它不是人,它在用四条腿走路。羊皮口袋从我的肩上滑落到地上,我已经看清了,那是一只狼,一只踽踽独行的成年野狼。
狼离我越来越近。我站着一动不动,心里满是绝望和悲怆。我知道,在这荒原上,在一只彪悍强壮的狼面前,我无处可逃。但我不甘心,我拔出了腰间的一把蒙古刀,怒视着那头狼。
狼对我手上发青蓝色锋光的蒙古刀视而不见,仍旧一步步逼向我。已经很近了,近到我都能看清它那双紫褐色的眼睛里我和我的刀的影子,我不由地向后退了两步。
狼在我的羊皮口袋前站住了,它姿态从容地嗅一嗅,然后似乎勃然发怒,健壮的前爪猛地挥动几下,我的羊皮口袋就支离破碎了,药材滚落一地。我看得心惊胆战!
狼站在那里,紧紧地盯着我的眼睛。时间似乎凝固了,分分秒秒在我与狼的对视中艰难地滑动着。在它的目光中,我看到了一种愤怒。而且,竟然还看到了一种轻蔑。真的,真的是轻蔑。
我终于坚持不住了,崩溃了,握在手里的蒙古刀无力地掉在了地上。我认命了——然而狼并没有扑上来,它离开我继续它的行程,步态优雅,犹如草原的精灵,渐渐远去。
我瘫倒在地,浑身上下,水洗一般。
后来,我空着手走出了鄂尔多斯草原。
后来,我再也没有做过盗采乱掘草原野生药材的事情。因为,我记住了那只狼轻蔑的目光,那目光分别是狼在表达对破坏草原植被的人的谴责和鄙视。我是人,我不能让狼看不起。
1.写出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我一个人跋涉在已经沙漠化了的鄂尔多斯草原上。
2.请根据“我”的心情变化填写下面的空格。
→心惊胆战→真心忏悔
3.你怎样理解文中“我是人,我不能让狼看不起”这句话?
4.作者借这篇文章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1.用 “沙漠化”来修饰鄂尔多斯草原,是为了强调人类对草原植被的破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2.心情很好 绝望悲怆
3.草原上的狼都懂得保护草原植被,作为高等动物的人,更应懂得如何保护草原植被。(意思对即可)
4.应保护好草原植被,珍惜我们的生存环境。
阅读《走向虫子》回答问题。
那次是一只蚂蚁,背着一条至少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虫,被一个土块档住。蚂蚁先是自己爬上土块,用嘴咬住干虫往上拉,试了几下不行,又下来钻到干虫下面用头顶,竟然顶起来了,摇摇晃晃,眼看顶上去了,却掉了下来,正好把蚂蚁碰了个仰面朝天。蚂蚁一骨碌爬起来,想都没想,又换了种姿势,像只蜣螂那样头顶着地,用后腿往上举。结果还是一样。但它一刻不停,动作越来越快,也越来越没效果。
我猜想这只蚂蚁一定是急于把干虫搬回洞去。洞里有多少孤老寡小在等着这条虫呢。我要能帮帮它多好。或者,要是再有一只蚂蚁帮忙,不就好办多了吗?正好附近有一只闲转的蚂蚁,我把它抓往,放在那个土块上,我想让它站在上面往上拉,下面的蚂蚁正拼命往上顶呢,一拉一顶。不就上去了吗?
可是这只蚂蚁不愿帮忙,我一放下,它便跳下土块跑了。我又把它抓回来;这次是放在那只忙碌的蚂蚁的旁边,我想是我强迫它帮忙,它生气了。先让两只蚂蚁见见面,商量商量,那只或许会求这只帮忙,这只先说忙,没时间。那只说,不白帮,过后给你一条虫腿。这只说不行,给两条。一条半。那只还价。
我又想错了。那只忙碌的蚂蚁好像感到身后有动静,一回头看见这只,二话没说,扑上去就打。这只被打翻在地,爬起来仓皇而逃。也没看清咋打的,好像两只牵在一起,先是用嘴咬,接着那只腾出一只前爪抡起来,向这只的脸上扇去,这只便倒地了。
那只连口气都不喘,回过身又开始搬干虫。我真看急了,一伸手,连干虫带蚂蚁一起拥到土块那边。我想蚂蚁肯定会感激这个从天而降的帮助。没想到它生气了,一口咬住干虫,拼命使着劲,硬要把它再搬到土块那边去。
我又搞错了。也许蚂蚁是想试试自己能不能把一条干虫搬过土块,我却认为它要搬回家去。真是的,一条干虫,它会把它搬回家吗?
也许都不是。我这颗大脑袋,压根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
1.概括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小蚂蚁在背干虫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我”是怎样帮助它的?它又是如何对待“我”的帮助的?
3.理解文中的黑体词“硬”,并说说它表现了蚂蚁的哪些特征?
4.品析文中画线句。
5.蚂蚁背这干虫到底要干什么?请写出你的理解。
1.文章叙述了小蚂蚁在搬干虫时遇到土块,“我”想尽办法帮它,但终被拒绝,它仍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事的故事。
2.小蚂蚁背着干虫,被一个土块挡住,过不去了。“我”先是提了一只蚂蚁放在土块的上方,想让它在上面拉,可这只蚂蚁跑掉了;“我”又把这只蚂蚁放在它的旁边。想让它俩商量,它却把这只蚂蚁打跑了;“我”把蚂蚁和干虫都搬过土块,可它又要搬到土块那边去。
3.“硬”是指坚决或固执地(做某事),表现了蚂蚁具有坚持己见、不被任何外物所改变的特征。
4.这句话是说:人只能按照人的思想去做事,不一定能理解动物的某些行为,因此人不能将自己的意思强加于动物。
5.(思路点拨:展开合理的想象,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端午的鸭蛋》选文回答问题。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色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敲敲。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候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1.高邮咸蛋有什么特点?
2.“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这句话中的“兴”字是否可以换成别的字?为什么?
3.文中写了端午节的鸭蛋,又联想到“囊萤映雪”的故事,请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下面句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特色?
(1)“只有一点淡淡的成味,白嘴吃也可以。”
(2)“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5.文中写了孩子们的游戏——用鸭蛋壳制作“鸭蛋灯”,你儿时做过什么游戏?请写出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1.质细而油多
2.不可以。“兴”字表现了语言的通俗、亲切,准确写出了当地的风俗,也流露出了孩子们的喜悦心情。
3.这样写更表现了孩子们吃、玩鸭蛋的乐趣。
4.用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5.(是儿时游戏,叙述明白即可)
阅读《生命的选择》回答问题。
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这片向阳的地方,从早晨太阳一升起,地上便像红地毯一样,铺满了霞光。中午,一直到傍晚,太阳被西边的高楼遮挡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阳光。
多好的一块空地。花工们便将这里设计成一座小小的花园,四周栽种上一些秋季会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纤草,围绕着一个圆圆的花坛。种些什么呢?见花工们仔细地松软着花坛里的土,人们猜测着。自然是蔷薇了,花工们说。
不多日子,油黑的蔷薇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似乎这期间,不过一阵、两阵小雨,人们一如既往地匆匆走过那花坛,忙各自的事情。突然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多好的玫瑰!”
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红的、黄的、粉的,一时间各色玫瑰,竞相绽放开来,惹得人眼里一亮一亮。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大人、孩子,过路时总会留住脚步,欣赏一番。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邻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说只有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
可是有一日,有个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地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是永远的潮湿和阴凉,甚至还有一些灰尘和垃圾被风卷到那里。春天,当所有的地面上都干干的、亮亮的,唯独楼后肮脏的残雪还迟迟不肯化开。那里怎么会有花呢?拗不过孩子的拉址,就到楼后看看去吧!这时已是傍晚,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人们果然看到一些已绽放的白色花朵。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舒坦。
第二天,赶快去问花工,她回答说:“那是白玉簪,喜阴凉潮湿,花开得高洁得很哩。”
于是,这栋楼美丽了。楼前,阳光下,姹紫嫣红;楼后,月光下,洁白如雪。随即,也就有人告诉自己的孩子:你看,生活的路多宽!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
对了!这才是生命的选择。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
1.玫瑰花和白玉簪花的色彩各有什么特点?
2.文中的画线句子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这是一篇咏物抒怀的美文,请说说作者借花表达了其怎样的情怀。
4.现实生活中的你或许充满了阳光,或许正面对许多困难与挫折。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本文后的感想。
1.玫瑰花:姹紫嫣红(或“五彩缤纷”“红的、黄的、白的”);白玉簪花;洁白如雪(或“雪白”“白花花”)。
2.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白玉簪花外在的形态美和内在的气质美。
3.作者描写两种不同的花.意在告诉我们要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
4.(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作者的思想写出自己的感受即可)
阅读《窦文涛的座右铭》回答问题。
“永不放弃!不,永远放弃”,此是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窦文涛的一则座右铭。下面有关窦文涛的一则逸事似乎能帮助我们理解其含义。
窦文涛小时有着比较严重的口吃毛病。有一次学校组织演讲比赛,让他参加。那时候,他虽然说话不能连贯,但朗诵课文还不错。老师对他说,只要你将演讲内容背熟了,你就能得奖。他果然将演讲稿背得滚瓜烂热,只要有人说出开头一个字,他立刻就能将那一整段背出来。
他上台了,当他背第二自然段时,由于紧张,却怎么也想不出下一段的头一个字是什么。人一哆嗦,大脑便一片空白,一分钟过去了,那片空白还是没有什么来填补。他傻了,吓得尿了裤子。在全校师生众目睽睽之下,他双手把脸一捂,怀着屈辱哭着跑下了台。
第二天,他怎么也不敢上学了。好在校长是位伯乐,不仅劝他上了学,还举荐他参加了区演讲比赛,校长鼓励他说:“这次你尽管没能背出第三段,但前两段朗诵得很好,相信你在区比赛中,一定能够全背下来,你也一定能得奖!”
他去了比赛级别更高的区里,倒没有在学校的那次害怕了。他想:“反正上次都那样了,今天还能怎么样!一切都无所谓了。”演讲下来,居然得了奖。
成名后,当有人问他当主持人有何诀窍时,他说,能有什么诀窍?要说有,也只有一句话,那就是要珍惜任何一次当众出丑的机会。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所谓“永不放弃”,就是永不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及那追求过程;而永远放弃,就是永远放弃一味地追名逐利的思想,于是也就放弃了紧张,永远保持了一种轻松良好的心理状态。
“永不放弃!不,永远放弃”,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矛盾着的统一体。它告诉我们该把握的就要把握,该放弃的就得放弃。即既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这样也就做到了“知止”。“知止”而心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静且安,就不会因贪欲而浮躁,而慌乱,而失去自制;就会沉稳,淡定,自信,从容。
钟表的发条不能太松弛,但上得太紧也容易停摆;鼓面过于疲沓打不响,张得太紧却容易敲破;松松垮垮的琴弦不能成调,绷得太紧的弦也弹不长。同理,在紧张的心情下吃进去的东西不容易消化,情绪紧绷的人容易失眠;善做事的人总保留一点空闲时间,善养生的人则会常保轻松愉快的心情。总之,“永不放弃!不,永远放弃”,你就能有所追求,但也能很好地享受人生,享受大自然,享受亲情,享受感觉。你也就不会因为欲望膨胀,因为贪婪、奢求,让自己迷蒙。你就能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事业有成。
1.为什么窦文涛在学校里演讲失败了,反而去了级别更高的区里却成功了?
2.“永不放弃!不,永远放弃”窦文涛的座右铭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3.阅读本文有关段落,写出“知止”的准确含义。
4.窦文涛的人生告诉我们什么?
5.你能举出一个“永远放弃”名利追逐的历史人物的例子吗?
1.到了区里,窦文涛的心态放正了,不像第一次那样紧张,在轻松的状态下发挥得很好,所以就成功了。
2.永不放弃对事业的追求,永远放弃对名利的追逐,窦文涛貌似矛盾的座右铭告诉我们生活中要认真思考,合理取舍,把握好人生中的每一个度。
3.“知止”就是知道在合适的时机停止对名利的追求。
4.既要抓住机遇,更要用清心看世界,未来无法预测,成功的砝码需要自己去添加,只有处之有度,适可而止,才能以成功的心态走在平坦的人生道路上。
5.(举例妥当,表述清楚简练即可)
说明文阅读。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①中国古典园林充满了诗情画意。它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那么古典园林是如何巧妙地体现它的意境美的呢?
②首先,它崇尚自然,________(酿造、烘托、注重)意境美。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优雅的环境具有调节生活、怡情养性的功能。而环境之美,莫过于自然景色之美。大自然集中了一切美好的东西,山川江河、日月星辰、奇花异木构成了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诗情画意。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且是人类珍视环境、保护环境、善于利用自然环境的典范。承德避暑山庄展示了我国北方古典园林的自然本色。
③其次,它巧妙置景,________(酿造、烘托、注重)意境美。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中,置景取得了最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置景又称“造最”,是按艺术构思对景物进行巧妙布局,突破空间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常用的置景手法有借景、分景、隔景、对景等。
④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运用最普遍的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湖万里船”,这是古代诗人的“远借”。中国古典园林借鉴的这种诗情画意,也常常出现在邮票上。
⑤分景是运用廊、园门、假山、墙垣等形式,把园林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景区,形成曲折多变、层层深入的艺术空间。岭南庭园中的“余荫山房”,以亭桥为界,将园林景色分成东西两区,东区以玲珑水榭(八角亭)为中心,水池绕亭与外界沟通;西区的深柳堂、临池别馆,中间隔以荷花;各建筑又以风雨廊相连,极富岭南特色。
⑥隔景是在园林中另辟相对独立的小空间,也就是大园林中的小园林。扬州瘦西湖的岛屿、土岗、湖滨等处,因地制宜地建造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小园,以湖水相连,引人入胜。
⑦对景是景与景之间,动与静、大与小、曲与直、虚与实相互对应,丰富景观的内蕴。
⑧此外,它还利用建筑风格,_______(酿造、烘托、注重)意境美。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轩、榭、廊、桥等,配合山水花木,曲径通幽,组成不同的园景,体现情趣各异的诗情画意。颐和园便是无数民间建筑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全园不求规则对称,随意挥洒,形散而意不散;而留园的长廊环绕全园而建,廊壁上镶嵌着异彩纷呈的中国历代书法家的碑帖石刻,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人们于观景之外,怎能不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的陶冶呢?
⑨中国古典园林中特色纷呈的建筑,是观赏景致的最佳视点,也是园林景观的精彩之笔,它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往往总是匠心独运,使环境的建筑美与园景的自然美互为映衬,融为一体。
⑩中国古典园林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卓越的审美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1.读懂文意,把“酿造、烘托、注重”三个词语分别填入句中的横线处。
它崇尚自然,_________意境美。它巧妙置景,_________意境美。它利用建筑风格,_________意境美。
2.第⑤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④—⑦段的顺序不能互换,原因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运用文中所学到的知识,简要介绍一下你所看到的某个园林是怎样体现意境美的。
1.关注 酿造 烘托
2.举例子
具体地说明了中国古典园林采用分景法拓宽艺术空间,创造了意境美。
3.(1)与第③段中的“常用的置景手法有借景、分景、隔景、对景等”相照应。
(2)它是按照从主到次(或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来写的。
4.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废墟下的课堂
那节课她正在讲《地震中的父与子》,一个美国父亲在所有的人都绝望了的情况下,用双手从地震的废墟里,救出埋了38个小时的儿子和他的14个同学……
突然,房子剧烈地摇晃起来,大地疯了一样地颤抖。
“快,蹲下!躲进角落里!”坐在前排的几个同学从座位上跳起来,向她跑来,她伸手扶了一把跑在最后的一个,房子就塌了。轰隆隆墙壁倾倒、噼噼啪砖瓦飞溅之后,一切都归于__和沉寂。
许久,一个声音怯怯地响起来:“老师,老师。”
她的头被撞破了,流了很多血。人也昏迷过去。她费力地睁开眼睛。除了断壁残垣,什么也看不见。她闭上眼睛,又昏了过去。
“老师,老师。”声音又响起来,她猛地清醒过来,答应着:“我在,老师在。”
她睁开眼睛,过了一会儿。适应了__的环境:她的身边,有3个女生和两个男生,每个人都有些轻微的擦伤,正是这个角落,救了他们的命。
“还有人吗?”她大声地喊。四个墙角,都有人回答。她想动,腿却被什么压着,动不了。
“老师,我们害怕。”一个女生突然哭了,废墟下,也有哭声传过来。
“我给你们接着讲课文吧,讲讲地震中寻找儿子的阿曼达。”这篇文章她早就背熟了,清了清嗓子,她给同学们念课文。当念到“第38个小时,他突然听见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的时候,一个急切的声音问:“老师,他找到儿子了吗?”
“是的,他找到了。他儿子还活着,还有他的l4个同学。”她激动地说。
课文念完了,她也累了。静下来的废墟,像是突然变成了冰窟,大家感到全身发冷,有一个男生的牙齿打起了冷颤,得得地响。
好半天,也没有人说话。她摸索腿边,她每天上课时必带的水杯恰好也翻滚到那里,她拾起来,拧开,刚放到嘴边,又拧紧,递给身边的一个女生。女生打开抿了一小口,又传给别人,再次传到她手里的时候,她掂了掂,分量并没少多少。
“告诉我,阿曼达为什么会去救自己的儿子?”她问。
“因为他对儿子说过,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一个男生回答。
“还有呢?”没有人回答。她的学生上课抢答一向很踊跃,可是,现在,他们没有那么积极了!是啊,他们又怕又饿,又听不到外面的任何声响。
过了不知道多久,又有声音在喊:“老师。”她激灵一下醒了。不管她有多困,只要有人喊老师她就会醒来。好像那称呼是根绳子,使劲地拽着她的心。
“阿曼达一定会去救儿子吗?”
“一定,因为他对儿子有承诺!”
“可是我爸爸和我没有这样的承诺。”废墟里,又陷入一片可怕的寂静。
“有的。也许表达方式不一样。其实,这篇课文不只是想说一个实践诺言的故事,还想说,孩子们要相信亲情?相信成人社会。”
一瓶水,反复在几个人手中传着,每次她都掂一掂,越来越轻了,她的心在收紧。她轻声地叮嘱大家少说话,靠紧些,用手碰着手,腿碰着腿,感知其他人的存在和温暖。
“阿曼达会来吗?”她平时最喜欢的一个女生声音颤抖地问。
“会来的。就像老师会和你们永远在一起。”……
听到有人说话的时候,男女生全哭了起来。几小时以后,佩戴着“绵阳消防”标记的救援人员扒开了压住他们的墙壁,告诉他们:这已是震后40个小时。救援人员在想办法弄掉她腿上的重物,那个最喜欢的女生趴在她耳边,哽咽着说:“阿曼达,他来了!”
1.文中多次提到“阿曼达”,“阿曼达”原指什么?他还包含着哪些含义?
2.揣摩下列句子,分别说出它们表现出女教师怎样的性格特点。
①“快,蹲下!躲进角落里!”坐在前排的几个同学从座位上跳起来,向她跑来,她伸手扶了一把跑在最后的一个,房子就塌了。
②不管她有多困,只要有人喊老师她就会醒来。好像那称呼是根绳子,使劲地拽着她的心。
3.文中“废墟里,又陷入一片可怕的寂静。”一句是什么描写?请说说这句话在文中作用。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5.文中孩子们在经历了“废墟下的课堂”之后,将会有怎样的收获呢?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的认识。
1.原指《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的父亲
还包含着亲情、诺言,成人社会的温暖,人世间爱的洪流。(意思接近即可)
2.第①句:在地震发生时,她果断的提醒学生“快,蹲下!躲进角落里!”,显示出她的沉着、果敢。
第②句:当身受重伤时,“有人喊老师她就会醒来”,显示出她的坚强和强烈的责任感,表现出老师高尚的职业道德。(能结合语句谈到女教师的形象特点,意思答到即可)
3.环境描写
“可怕的寂静”烘托出孩子们那几近绝望的心情,从而为下文写女教师的教育和鼓励做铺垫。4.暗示每个人都只喝了很少的水,
生动的展现了师生之间互相关爱、互相体贴的精神。
5.只说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得l分,紧扣懂得了“人间的关爱”“社会的温暖”来谈可酌情给满分。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1.这两段文字通过对比手法描绘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请分别用一两个词概括他们的特点: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2.文中划线句子能否改成“虽然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但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为什么?
3.闰土“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想说的话是什么?请你揣摩语境、联系全文,把它补出来。
4.“我也说不出话”表达了我此时此刻什么样的心情?
1.少年闰土:聪明机敏,活泼可爱 中年闰土:呆滞麻木
2.不能改。因为原句强调的是现在的闰土已“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强调了闰土的变化之大;而改句强调的是“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强调了“我”对闰土的熟悉。改后违背了作者原意。(能答出强调的对象不同既可得满分)
3、4.言之成理即可
松开的鞋带和“衍射心理”
①挪威心理学家诺德斯克曾经在军队服役,并在一次军事演习中负伤,导致左腿永远比右腿短2、70厘米。那次军事演习是从深夜的紧急集合开始的,只有21岁的诺德斯克因为匆忙,穿在左脚上的鞋子的鞋带没有系紧。在负伤前的一个多小时里,他一直在想那根鞋带是否已经松开,以致可能在冲锋时绊倒自己,因而无法集中注意力,导致大腿中弹。实际上,那根鞋带一直好好系着。
②诺德斯克根据自己的经历,提出心理学上颇负盛名的“心理衍射论”。作为该理论基础的“细小事件衍射心理”一直是古典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之简称为“衍射心理”或“延伸心理”。
③“衍射心理”通常由琐细的事情引起,并常见于心理健康综合指标处于中等水平的人身上。引起“衍射心理”的事情最初容易被人忽略。由于情绪或者心理上的波动(例如焦虑、猜疑等),或者在一段时间内类似的事情发生数次(一般在3次或3次以上),甚至可能是类似于引起“衍射心理”的事情所发生的环境的重复出现,最终导致扭曲的心理漩涡,从而引起心理断层。
④生活中,“衍射心理”也经常发生。例如因为惦记着一个电话,和朋友出去玩时,频频地翻看手机,无法专心享受美好的时光;或者想着课后去买那串手链,根本不知道讲台上的教授在说什么;甚至隔班那个女孩的一次浅笑,害得你把脚下的足球传给了对方。这些都是“衍射心理”在左右我们的行为。
⑤“衍射心理”之所以著名,主要因为它是强迫症的前兆阶段。诺德斯克提出该理论后,改变了以往“强迫症不是渐进产生”的说法,但“衍射心理”并没有切实有效的疗法,更多的需要依靠个体自主地、及时地转移注意力。
⑥为大家提供两种减小“衍射心理”影响的方法。一种称为“深呼吸法”。做法是一旦脑子里反复思考某件事情时,要及时停止正在忙碌的工作,完全地深呼吸,然后观察周围的人或物,越细致越好,最好能够观察到这个人饰物的光泽、衣服的褶皱等。持续大约45秒至1分钟左右,心理状态就会平衡。
⑦另一种是“习惯覆盖法”。所谓习惯,心理学定义为“带给个体心理压力较小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用习惯来暂时性的覆盖“衍射心理”。例如,你喜欢吃瓜子,那么在你发生“衍射”时,不妨按照你习惯的速度磕瓜子,使注意力逐渐转移,“衍射心理”也就不攻自破了。
1.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第④段画线句在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3.请你依据文章内容用下定义的方法解释“衍射心理”。
1.文章主要说明“衍射心理”极其疗法。(意思对即可)
2.画线句是本段的中心句,它统率着本段后边的所有内容。(意思对即可)
3.衍射心理是一种过于专注某一事情而影响正常思维活动的心理疾病。(意思对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