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5题。
气候怎样“塑造”人类
人的一切,并非完全能由人类自己主宰,这个“权力”有时还握在大自然的“手心”里。
人的高矮胖瘦以及容貌的红黄黑白,不仅与人的遗传有关,而且与气候也有一定的关系。
在欧亚大陆,生活在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人,由于光照强烈,气温又高,人的皮肤颜色黑黝黝的。为了抵御酷热的气候,他们的脖子很短,头明显偏小,而鼻子较阔,这样有利于散发体内热量。在寒带、温带的高纬度地区,常年太阳不能直射,光照强度较弱,气温很低,严寒期又长,这里大多为白种人。为了抵御严寒,他们往往生有一个比住在温、热带地区的人更钩的鼻子。鼻梁较高,鼻内孔道较长。就头型而言,寒带和温带居民头大、头型圆,脸部比较平,这很有利于保温、减少散热量。
为适应高山稀薄的空气,山区居民的胸部突出,呼吸功能发达,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比沿海地区的居民明显偏多。气候对身高的影响更为明显。以我国为例,北京的年日照时数为2778.7小时,武汉年日照时数为2085.3小时,广州年日照时数为1945.3小时,成都年日照时数最少,仅有1239.3小时,所以这些城市居民的平均身高依次由高到矮。其原因是日光中的紫外线能使人体皮肤内的脱氢胆固醇变成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有促进骨钙化和长粗长高的作用。
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在室外活动的时间比较多。气温高,使生活在那里的人性情易暴躁和发怒。居住在寒冷地带的人,大部分时间在一个不太大的空间里与别人朝夕相处,养成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具有较强的忍耐力的性格。比如生活在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被人们称为“永不发怒的人”。居住在温暖宜人的水乡的人们,因为气候湿润、风景秀丽,人们对周围事物敏感,且多情善感,机智敏捷。山区居民因为山高地广,人烟稀少,长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说话声音洪亮,性格诚实直爽。居住在广阔的草原上的牧民,因为草原茫茫,交通不便,气候恶劣,风沙很大,所以,他们常常骑马奔驰,尽情舒展自己,性格变得豪放直爽,热情好客。(有删改)
1.气候从哪几方面来塑造人类的?
2.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生活在热带的人,性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在寒冷地带的人,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
生活在水乡的人们,性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在山区的人们,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句中的“并非”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4.指出划线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5.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谈谈你的看法。
1.人的外貌(高矮胖瘦以及容貌的红黄黑白)、性格。
2.热带——易暴躁和发怒;
寒冷地带——有较强的忍耐力;
水乡——对周围事物敏感且多情善感,机智敏捷;
山区——诚实直爽。
3.不能去掉。因为“并非”是“并不是”的意思,如果去掉,就变成了人的一切完全由人类自己主宰,与原文所表达的内容不一致,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作用: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气候对身高的影响更为明显。
5.同意或不同意都可,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花盆里的狗尾草》,回答问题
花盆里的狗尾草
①春天的时候,买一盆杜鹃回来。当时卖花的花贩,正停在巷口,他的身旁,是一拖车的花花草草,仿佛一个春天降落了。我一眼看中这盆杜鹃,花开得俏俏的,叶绿得饱饱的,实在惹人怜爱。问花贩:“这花不会死罢?”花贩有些生气:“死?我种的花,怎么会死?大前年人家买我的杜鹃,今年还长得好好的呢。”
②我立即羞惭了,觉得自己很小人似的,笑笑赶紧掏钱,价也不还地就买下。一路捧着它回家,像迎了个小女儿回来。阳台收拾得极干净,让它守着阳光最好的地方。日日跑去看,殷勤地给它喂水,像惦着一个心爱的人。花却在我的频频顾望中,一朵一朵谢了。有的才含苞,也不肯开,抢着凋落。原本饱满的叶,也一日一日无精打采起来,终究,一片一片地萎了下去。花盆里,只剩秃秃的枝,轻轻一碰就断了。别人说:“随便移到盆里的花,哪里能成活?”我不肯信,那么灿烂明艳的一盆,怎么说没就没了?不舍得扔掉它,心中怀着期待,希望某天它会重新抽枝发芽,又盛开出一盆粉红来。
③后来,花没等来,却等来几株草。尖尖的绿脑袋,钻出盆中的土,有些探头探脑的意思。是些狗尾草。(A.)狗尾草迅速长高,迅速茂密起来,简直有些迫不及待,欣欣喜喜地伸着绿胳膊绿腿儿,花盆便满满地绿起来。
④这草,太熟悉了。乡下的草,最疯长的,要算它。不择地的肥沃与否,种子吹到哪儿,就长到哪儿。甚至长到茅草房的屋顶上去,在屋顶上开花,毛茸茸的一枝一枝,上面缀满细细密密的籽,像翘起的狗尾巴。(B.)起风的时候,它们在屋顶上舞蹈,柔软且欢快。
⑤一些断壁残垣上,大多也长着这种草。秋末的时候,狗尾草呈褐黄,一方夕阳照着,断壁残垣瞬间有了温度。暖着。女孩子爱美,乡村的日子艰难,却不能湮没美的向往。几个女孩儿,倚着墙角,拔下墙头的狗尾草,用它编戒指,十指全套上,简直富有得很了。记得一个叫田芳的女孩,家里特别贫穷,跟着瞎眼的父亲过生活,没少挨人欺负。她竖着套着狗尾草戒指的十个指头,一字一字说:“我将来长大了,一定要买一个真的金戒指戴,一定的。”语气里,有恶狠狠发誓的味道,弄得我们都很敬佩她:真的戒指呀,那该多少钱?
⑥后来田芳嫁了外村一个木匠,日子起初也难,她却肯吃苦,庄稼忙完了,她忙副业,养鸡养鸭,积攒了钱,砌了小楼。去年春节我回乡下,遇见她,一眼瞥见她指上套着的金戒指,明晃晃金灿灿。她满心欢喜地告诉我:“都是我自己赚钱买的,小时哪里想到会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呢。”我们对望着笑,小时的狗尾草,成片成片的,在风中摇曳。
⑦现在是冬天了。我花盆里的狗尾草也开始过冬了,它们安静在我的花盆里,冬眠。顶一头一身柔软的黄。这样的颜色,看着亲切,它们是故土的颜色,是亲人温暖的笑容。我有时,会静静对着它们,想一想故乡,想一想从前,心会变得很宁静。
⑧我知道,只要有狗尾草生长,我的故乡,它就永远不会在岁月里走丢。(文章有删改)
1.文章要写的是狗尾草,为什么要先写杜鹃花?
2.请选择文中的一个划线句子,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语言赏析。
3.作者喜欢狗尾草,那什么花是你的最爱呢?请简述理由,30字以内。
1.原因是:用杜鹃花的娇弱衬托狗尾草的生命力顽强,生机勃勃。
2.我选择(A),语言赏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花盆里的狗尾草生长速度快,长势茂盛的特点。
我选择(B),语言赏析:运用拟人修辞,形象地表现出生动屋顶上的狗尾草在风中摇摆,欣欣向荣的特点。
3.只要能带出花卉的精神性格,语句通顺即可。
阅读《只是一个普通人》,回答问题。
只是一个普通人
⑴圣诞节的下午,大雪纷飞,一位老妇人在雪中踽踽独行。
⑵一对年轻的夫妇谈笑风生,抱着满怀的圣诞礼物,他们没有注意到那位老妇人。一位母亲领着两个孩子,在前往孩子祖母家的路上匆匆走过,他们也没注意到老妇人。一位牧师右手拿着《shèng jīng 》神气十足地走过去,像一个全副武装的基督战士。然而,他的思维定格在神圣的事情上,并没有留意到她。
⑶如果这些人注意一下,他们就会发现那个老妇人没有穿鞋,光着脚走在冰天雪地里。她双手紧紧地攥着没有纽扣、破旧不堪的外套衣领,抵御寒风。
⑷到了汽车站,她停了下来,弓腰驼背,红蓝相间的围巾裹在头上。她在等候去市中心的公交车。一位绅士拿着一个看起来挺重要的公文包,在她边上等车,不敢靠得太近。毕竟,她可能会有某种传染病。一个十几岁模样的女孩也在等车,她看了好几次老妇人的脚,但什么也没有说。
⑸公交车来了,老妇人慢吞吞地、费劲地上了车,坐在司机身后靠边的座位上。绅士和女孩都冲到了车尾。与老妇人坐在一起的男人坐立不安,抚弄着大拇指。
⑹一个小男孩指着那个老妇人说:“快看呀,妈妈,那个老奶奶光着脚!”尴尬的母亲把他的手拽了下来说:“不要指着别人,蕾德鲁!那样不礼貌。”接着,她的目光投向了窗外。“她肯定有成年的子女,”一位穿着皮大衣的女士说,“她的孩子们该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她有一种道德优越感,因为她把自己的母亲照顾得很好。一位老师坐在汽车的中部,扶着她膝上的礼物袋,对坐在她旁边的朋友说:“难道我们交的税还不够处理这种情况吗?”“人们应该学会存钱。如果她在年轻的时候存了钱,现在就不会受苦了,这是她自己的错。”一个衣着得体的年轻大学生补充说。
⑺所有人都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因为他们都发表了如此精辟的分析。
⑻这些同胞对人漠不关心的态度,引起了一位善良商人的反感,他从钱包里取出一张崭新的20美元钞票,走过过道,上前塞进老妇人颤巍巍、满是皱纹的手中。“拿着,夫人,给您买双鞋。”老妇人点点头作为答谢。商人大踏步地走回自己的座住,对自己十分满意——因为他不是一个光说不做的人。
⑼到了下一站,一个年轻人上了车。他穿着一件厚重的蓝夹克,脖子上还围着一条围巾,灰色的羊毛帽罩住了耳朵。一根线在他的帽子下绕着一直到耳朵里,与一个随身听连着,他的身体随着只有他自己能听到的音乐摇摆。付过车费后,他一屁股坐在一个靠过道的座位上,正好与老妇人斜对角。
⑽但当年轻人瞥见老妇人光着的双脚时,他身体立刻停止了晃动,一下子僵住了。他的目光从老妇人那里移到了自己的脚上,他穿着一双崭新的、昂贵的名牌运动鞋。年轻弯下腰,开始解他的鞋带。他脱掉了他抢眼的新鞋子,又脱掉了袜子,然后在老妇人面蹲了下来。“夫人,”他说,“我看见您没穿鞋,那就把我的鞋给您吧。”慢慢地,轻轻地,他双手抬起老妇人那长着厚茧的双脚,把自己的鞋袜给老妇人穿上。老妇人使劲地点点头表示感谢。
⑾汽车到了下一站。年轻人下了车,光着脚走在雪地里。乘客都涌到窗前,看看他光脚艰难地在雪地里走远。
⑿“他是谁?”一个人问道。
⒀“他一定是一位先知。”一个人说。“他一定是个圣人,”另一个人说。“他一定是位天使。”又有一人说。
⒁但那个指过老妇人的小男孩说:“不,妈妈,我看得很清楚,他只是一个普通人。”
1.阅读选文后,补全故事情节。
(1) (2)老妇人乘车,众人反感漠视
(3) (4)年轻人赤脚下车,众人揣测赞叹
2.选文第⑴段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⑼段画线句子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你觉得小伙子“普通”吗?为什么?
1.(1)老妇人赤脚走在雪中,无人注意(3)年轻人脱下鞋袜,给老妇人穿上。
2.是(环境)描写,作用是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时间、天气);衬托(突出、烘托)老妇人赤脚在雪中行走的艰难(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3.是(肖像)描写,作用是 突出天气的寒冷,为下文年轻人将鞋袜脱给老妇人作铺垫
4.回答“普通”或“不普通”都可以,只要言之成理。
阅读现代文
社戏(节选)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地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第①自然段开头一句“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说不出的大”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其中“大”字生动地表现出儿童特有的感觉。从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出“我”怎样的心情,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2.第②自然段中加点的词“跑”与第①自然段的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
3.第②自然段中划横线的“两岸的豆麦……但我却还以为慢”。这段景物描写有4种不同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描写了丰收在望的景象,歌颂了农民的辛勤劳动。
B.描写了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C.写美丽景色用以衬托船航行得快,表现出农家孩子划船技术的高超。
D.写航行的速度及“我”在看戏前急切而愉快的心情,表现“我”对江南美景的热爱。
4.请分别概括出下列语句反映出了“我”怎样的心理活动。
(1)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2)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答:“说不出的大”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夸张,这句话写出了愿望终于实现时,“我”内心获得了无比的畅快和喜悦之情。
2.答:“跑”与“飞”相呼应,写出了船行速度快的特点。
3.D
4.(1)答:急切或焦虑
(2)答:惘然或陶醉
那盆水仙花
(1)上学期我到横河村小支教。那天正在上课,突然,隔壁教室里传来了李老师愤怒的呵斥声:“你又来了,出去!出去!”很多学生也跟着喊。
(2)嘈杂声影响了我的课堂,我连忙打开教室门,只见李老师正连拉带拽地把一个老头推出教室。老头六十来岁,满身邋遢,拖着个大麻袋,傻笑着一步一顿地离去。
(3)课后,李老师告诉我,老头子是本地的孤寡老人,脾气古怪倔强,不管你上没上课,常常旁若无人地闯入教室乱找乱动,把垃圾桶翻得一片狼藉。
(4)正说着,我班有个学生跑来,“杨老师,快,快去,陈业被那老头打了!”
(5)当我赶到时,陈业已被老头推倒坐在地上哭喊着:“还我……我还没喝完啊,臭老头!”原来老头盯上了他手中的饮料瓶,没等他喝完就抢去了,在他眼里,能卖的垃圾简直就是“宝”。校长也赶来了,一边骂一边把老头踉踉跄跄地推出了校门。
(6)几天后,我班正在朗读课文。“嘭”的一声巨响,教室门猛地被撞开,大家吓了一跳。一看,又是那老头。一手拖着麻袋,一手紧攥拳头,朝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大摇大摆地走去,那架势随时等着__我来推他。
(7)“臭老头,出去!”“臭老头,快出去!”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地喊着,整个课堂一片喧哗。当老头走近我时,我出人意料地让开了道,并向学生作了个安静的手势。
(8)“继续朗读吧,不要打扰老爷爷捡东西了!”我平静地说。犹豫间,琅琅书声又逐渐响起。我们反常的举动让老头有些发愣。他从垃圾桶里翻出了几个饮料瓶后,竟加快了脚步往外走,饮料瓶掉出了一个也不知道。我捡起来送到他手中,他疑惑地看了看我……
(9)又过了几天,我正在上课,教室的门又突然被推开,老头刚探进半个身子,一看是我,竟缩了回去,还轻轻地带上了门离开了。我们发现老头和以前都不大一样了!
(10)我问学生:“老爷爷为什么会变了呢?”
(11)“我知道,因为前几天老头子没有被老师推出去。”
(12)“杨老师没骂他,还帮他捡瓶子!”陈业若有所思地说,“老头……老,老爷爷好像知道杨老师对他好!”
(13)我说道:“老爷爷一个人孤零零的,每天起早贪黑到处捡破烂不容易呀,老师有个办法可以帮帮他:大家平时把丢弃的那些废品专门放进一个袋子收集起来,送给老爷爷,谁愿意负责这件事?”
(14)“我愿意!”“我也愿意!”……好多学生都争着说。没想到陈业也抢着举手,我把这件事交给陈业负责。
(15)从那以后,我班无论上什么课,老头子再也没有闯进教室了。
(16)临近期末的一天,我一进教室就看见讲台上多了一盆水仙花,我惊讶地问:“这花是哪位同学放在这里的呀?”陈业兴奋地说:“老师,花是老爷爷从菜市场买来的,他让我带到教室摆在讲台上,说是谢谢同学们,谢谢您呢!”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那节课上得特别开心。
(17)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过去了。暑假里我又被临时通知回到原单位。教师节那天,遇到了李老师,我问起老头子的事。李老师说:“他死啦。”“啊,怎么死了呢?”我很是惊愕。
(18)“暑假里,他跳入水中救上了一个小孩,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被淹死啦。听村里人说老头也不怎么会游泳。”李老师补充道,“对了,他救的小孩就是你班的陈业……”
(19)我听着,心里酸酸的,竟有些想流泪,朦胧间眼前就浮现出了那盆水仙花……
(选自2009年第6期《小小说月刊》 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在方框内写出相关的故事情节(每处不超过6个字)。
2.小说主要刻画了两个人物,一个是老头,一个是杨老师(“我”),你最欣赏哪个人物?请说明理由。
3.请结合文章中具体语境,谈谈你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
(1)一看,又是那老头。一手拖着麻袋,一手紧攥拳头,朝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大摇大摆地走去。
(2)老头刚探进半个身子,一看是我,竟缩了回去,还轻轻地带上了门离开了。
4.文中划线句写到杨老师帮老头捡饮料瓶,此时老头心里会想些什么?请联系语境,描写老头的心理活动。(40字以内,包括标点符号。)
5.许多小说往往用第一人称“我”来讲故事,如《社戏》,本文也是如此,请简要分析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1.请用简洁的语言在方框内写出相关的故事情节(每处不超过6个字)。
[ac73ac80ba1526bc.jpg]
2.我欣赏老头。他虽然穷,但他有穷人的风骨,他有尊严,他懂得感恩。他明知不谙水性却纵身跃入水中。孩子得救了,他却牺牲了。这是多么值得尊敬的老人啊。我欣赏杨老师。面对生活中的一个弱者,杨老师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对他嗤之以鼻,恶语相加,甚至拳打脚踢。杨老师给了弱者以尊严,改变了一个人对生活仇视,这是一个何等伟大的教育者啊。(以上二选一,言之成理即可)
3.(1)“攥”字准确地写出了老人随时准备__的心理,正是这个捏紧拳头的动作,说明了以往老人得到的都是伤害。“攥”既是给自己造势,又是自卫心理的体现。
(2)“缩”字形象地写出了老人见到曾经帮助过他的“我”时难为情的样子,这是老人懂得感恩心态的一种表现。
4.参考:“怎么可能呢?其他老师都是大声嚷嚷赶我走的,他不但不赶我走,还帮我捡瓶子?”
5.(1)增强小说的真实感。(2)便于作者叙述故事,抒发情感。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6题。
捡到金子之后
在一座峡谷中,住着一个牧童和他的妈妈。为了生存,牧童每日都要上山砍柴,放羊,日子很苦。牧童希望自己能得到一块金子(1),哪怕很小。
这天,牧童又上山。
望着人迹罕至的山脊,荒凉贫瘠的土地上,颤巍巍地矗立在山坡上的可怜的小屋,他不禁叹了口气,一屁股坐在地上。“哎呀”,牧童突然跳了起来。地上隐隐有道金光射来—金子牧童瞪大眼睛,一捋袖子,使劲挖起来。好大一块金子牧童兴奋的抱起金子,飞一般下山去了。
“我挖到金子了”,牧童喊着,跑进屋,双手把金子拿到妈妈面前。
妈妈注视着牧童的一举一动,没有说一句话,轻轻将牧童拉到身边…….
牧童不解地望着妈妈。
妈妈感叹道:“那不属于你的金子,它没有什么价值。相比之下,它也许会给你带来厄运。”
“不,它能使我们富裕。”牧童争辩着。妈妈摇了摇头。
牧童感到愤怒,他抱紧金子,说:“我要证明给你看。”然而,他跨出家门。
牧童来到一个小镇上。他将金子背在背上,手里攥着敲下的一块,走进一家首饰店。老板将金子举到眼前,用狐疑的眼光瞟了牧童一眼,说:“你从哪里弄来的?”
“山上捡的。”牧童随说了句,便赶紧闭了嘴,抢过金子,快步走出了店铺。
他走进酒店,走进衣店,走过大街小巷,处处都有人投来狐疑的目光。牧童渐渐害怕起来。
傍晚,牧童心惊胆战地走在无人的街上,心中涌起不祥的感觉。
“把你的包放下。”突然,一个可怕的声音从背后传来。
牧童一回头,那个人伸手就抢包牧童赶紧护住。几个回合,牧童有些不支。在此时,只见一个道士一闪而出,弹指一击,那人立即倒地,牧童目瞪口呆,赶紧屈膝相谢。道士却已渐渐远去,只留下一句话:
“只有自己创造的东西才属于你。”
突然间,牧童想起妈妈的话,懊悔万分。
当晚,牧童离开了小镇,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将金子埋进了深深的地下,他不愿再让这金子迷惑他人。
牧童终于又回到了山沟里。他不再企求金子。而是开始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植树种草,开荒种田,放羊养牛,还养花种果树,凡是能做到的,他都尽力去做。
秋天,牧童爬上高高的山顶,遥望洒满自己汗水的山谷。多美啊,生机盎然的山林,处处是鸟语花香,绿茵茵的草地上,成群的牛羊在悠闲地吃草;美丽的果园散发着浓浓的芳香;当年山坡上的木屋如今变成了“美丽的空中阁楼”;盛开的花圃的把山坡装点得格外迷人....一切都变了.
“我的金子(2)。”牧童自豪地说。
1.请围绕“金子”这一线索,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在括号中填上相关情节。
希望得到金子————( )————金子带来厄运————( )
2.写出文中开头和结尾两处加点的“金子”的含义。
(1)处:
(2)处:
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表现首饰店老板怎样的心理?
4.文中道士留下一句话“只有自己创造的东西才属于你”, 你怎样理解?
5.牧童开始“抱”着金子,后来又将金子深“埋”在地下,他前后不同的举动表明了什么?
6.这篇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突然得到金子 劳动创造“金子”
2.(1)贵重的金属(2)用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所创造的硕果。
3.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形象地表现首饰店老板对小牧童的怀疑,不大相信金子是真的,
4.只有自己创造的东西,才可以带来真正的财富、快乐,否则带来的将是心理上的压力。
5.一个“抱”字,表现了牧童捡到金子以后无比激动兴奋的心情;一个“埋”字,写出了牧童在经历了厄运之后,他的美好品性已经回归了。
6.必须抛弃不劳而获的思想;只有付出辛勤劳动,才能真正地富裕,得到真正的幸福。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题。
能源“拾荒”
①在我们的周围流动着很多没有被利用的能量,这些能量将满足未来技术革命的需要。
②每个小时都有成千上万辆车在道路上飞驰。将来,每辆呼啸而过的车都可能使你少交一点电费。人们匆匆行走也会产生电力,点亮街灯。也可以在走路或吃饭的时候,给便携电脑或手机充电。
③这是未来的一幅剪影,有些科学家认为它迟早会到来。他们认为。在我们周围流动着很多没有被利用的能量,人们可以对其加以开发利用。
④利用风和流水中的能量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30年前又发明了太阳能电池。但这些能源采集形式的实用性和多样性,还不足以满足未来技术革命的需要。以智能车站牌为例,你可以在里面安上电池,但电池没电后谁来一个一个更换呢?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利用它们所在街道产生的能量来供屯。
⑤这种想法吸引了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员朗迪。他希望能够把我们周围的无数振动波转化为能量。他发现,能量最高的振动频率在75到150赫兹之间。因此,他开始研究大量产生这种波的装置:汽车引擎,工业机械和空调通风口等。
⑥其实,收集能量并不一定要使用高科技装备。例如,纽约的工程师亨德森希望,美国务州都把公路挖开,每隔一定距离埋上—个他设计的泵。这样,当汽车经过时,公路就可以发电了。一辆汽车通过时,每个泵的发电功率可达80瓦,所产生的电能储存在充电电池或电容器里。单独一个泵产生的电量似乎并不多,但亨德森计算,如果加利福尼亚10%的汽车都在每英里两个泵的公路上行驶,这些泵的总功率将达到30亿瓦。当然,汽车在这些泵上行驶将增加耗油量。但亨德森说增加的幅度是微乎其微的。他设计的系统今年将在特拉华进行路面实验,验证它的效率。
⑦这种设想还不仅仅限于利用机动车。加利福尼研究公司的佩尔兰正在开发一种行走时能翻造能量的靴子。这种靴子的鞋跟里装有一张由硅聚合物制成的碟片。挤压这种聚合物将导致碟片上表面的电量不平衡,连接上下两个电极,电势差就会形成循环电流。
⑧佩尔兰说,现在每只靴子的功率为0.8瓦,他认为,最终发电功率将能提升到2 瓦,足以供士兵的无线电和导航设备使用。
⑨随着电子设备耗电量越来越小,人们可以用看似不可能的方式来给它们供电。人们已经在研究人类脉搏跳动和呼吸气压能够产生多少电能,更不用说你的体热了——它发电功率可以达到60瓦。得克萨斯大学的生物化学工程师海勒甚至在开发一种从人类血液中的葡萄糖和氧离子获得电能的电池。给这种电池充电只需把它放在你的条主动脉上,你甚至在拿三明治的时候都在充电。
1.请概括选文说明的内容
2.第③段中“这是未来的一幅剪影”指的是什么?它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选文第⑦⑧自然段是一个内容,它们能否与第⑨自然段调换一下?为什么?
4.为选文加一个结尾,请把你的一些能源“拾荒”的新想法也写进来。
1.人类应该搜集流失的能源,对其加以开发利用。
2.指第②自然段内容。作用:形象地描绘了能源拾荒的情形,引起读者注意,产生联想。
3.不可以;原文在内容上采用了逻辑顺序,搜集能源按照由大到小、由可能看似不可能的顺序来安排,所以顺序不能改,
4.开放性试题。要切题。示例:随着科学家研究的不断深入,将有越来越多对流动能源的利用成为现实,这也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让我们一起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吧。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题。
读书人是幸福人
①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②读书人是幸福人,因为读书可以使我们的知识增广。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耳闻目睹的周围人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一切。
③读书人是幸福人,因为读书可以使我们的精神得以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奋斗的执著,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④读书人是幸福人,因为读书可以使我们不断追求崇高,情趣变得高尚。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者;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的书,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的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崇高,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力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说,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 “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说,读书使人避恶。
⑤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2.第①段第一句话中“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指的是怎样的世界?你怎样理解选文第②段中“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这句话?
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1)选文第③自然段画线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第④段末尾引用笛卡尔和雨果的话属于_____论据,这两句话在修辞上属于____的修辞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杜甫有关读书的一条名言。
1.读书人足幸福人;第②③④段的第一句。即读书可以使我们的知识增广,读书可以使我们的精神得以感化与陶冶,读书可以使我们不断追求崇高,情趣变得高尚。
2.精神世界;阅读可以使人获得自身经历、经验之外的无限多的知识。
3.(1)运用排比句式,列举古今中外八个事例作为论据,充分而有力地论证了本段的中心句,也即分论点。使论据全面、充分,论证有力、可信。
(2)道;比喻;证明读书使人向善、避恶,增强文章说服力。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①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样。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虽然这个水滴也能映照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可是,人们竟然[甲]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②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一一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人类的作品飞上了太空,打开了一个个微观世界。于是人类[乙],以为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可是,在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而已,就如同鲲鹏看待斥安鸟一般,只是蓬蒿之间罢了。即使从人类自身智慧发展史的角度看,人类也没有理由[丙]:人类的知识与其祖先相比诚然有了极大的进步,似乎有嘲笑古人的资本;可是,殊不知对于后人而言我们也是古人,一万年以后的人们也同样会嘲笑今天的我们。也许在他们看来,我们的科学观念还幼稚得很,我们的航天器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个非常简单的儿重玩具。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一代一代地纠正着前人的错误,于是当我们打开科学史的时候,就会发现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那么,__________?
③人类发明了种种工具,挖掘出大自然用亿万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宝藏一一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丁],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④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因为我们的太阳系只有40多亿年的历史,就演化出了有智慧的生物,而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的历史了。可以推想,在那些比太阳系更古老的星系里,一定早就演化出了更高级的生物。这些生物的智慧也许是我们所无法比拟的。他们看我们,也许就像我们看蚂蚁一般,即使我们中间的那些伟大人物,在他们看来也不过尔尔。
1.按照文意,将下列4个词语分别填入甲、乙、丙、丁四处。(只填序号)
①沾沾自喜 ②喜形于色 ③过分自傲 ④不自量力
[甲] _______ [乙] _______ [丙] _______ [丁] _______
2.文章段②画线句子“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中“这种”指代什么?
3.文章段②中画线句“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结合选文概括人类的“无知”表现在哪些方面。
4.文章段②的最后画横线处,需要增加一个总结性的反问句,请你试写一句。
5.文章段④中画线的句子“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作者说这句话的理由是什么?
1.【甲】④ 【乙】① 【丙】③ 【丁】②
2.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
3.①虽然人类的作品飞上太空,但航天事业的空间,在大宇宙中间,还是非常狭小;
②人类的认识史也是一部不断纠错的历史,后人看今天,我们的认识还幼稚的很;
③矿坑也可能成为人类自掘的陷阱;
④作者认为: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在太空人看来,人类智慧就算不得什么。
4.如: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5.宇宙已有200亿年的历史了,而太阳系只有40多亿年的历史,就演化了有智慧的生物,比太阳系更古老的星系里,一定早就演化出了更高级的生物。
阅读《别踩疼了雪》,完成1—5题。
别踩疼了雪
(1)我和女儿在焦急地等待着一场雪的降临。
(2)雪,只在女儿的童话和梦境里飘过。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接触过雪花的女孩,永远做不了高贵的公主。我领她到雪的故乡来,就是要让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
(3)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她看雪的样子,而她又是那么渴望看到它!
(4)雪开始零星地飘起来,我和女儿激动得手舞足蹈起来!
(5)它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让人目不暇接!
(6)女儿伸开手掌,但她马上发现,我们的手掌虽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却无法接受我们的爱意。在手掌亭亭玉立了那么一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7)但女儿并没有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著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好像要把她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
(8)女儿的话触动了我。原来,女儿一直嚷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
(9)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再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10)女儿没有见过她的妈妈,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她的妈妈便因为难产离开了我们。仿佛一切都有预感一样,在妻子的日记里,我看到了她写给自己未出生的孩子的信。她说:即使有一天她离开了人世,她的魂魄依然围绕在孩子的身边,春天她就是早上第一缕吻着孩子脸颊的阳光,夏天她就是那大树底下的阴凉,秋天她就会变成一朵朵云彩,冬天的时候她就会变成雪花……
(11)每当女儿问我她的妈妈在哪里的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妈妈离开这个世界了,但她爱我们。春天的晨光,夏天的绿阴,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你妈妈变的,她一刻都没有离开我们。女儿记住了我的话。在春天,总是太阳刚一露头就醒了,她说妈妈在唤她起床呢;夏天,她总是习惯把书桌搬到那棵大树底下去做作业;在秋天,她总是趴在窗台上,托腮凝望天上的云。我知道,她那颗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母亲。
(12)可是在冬天的时候她找不到与母亲的联系了,因为南方没有雪。
(13)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
(14)雪花在天空舞蹈!
(15)天空阴暗得仿佛是大地,大地晶莹得仿佛是天空。
(16)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17)第二天清晨,女儿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脚印,她对我说:“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18)那一刻,我看到的世界全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的心灵。
1.阅读全文,说出女儿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
2.第⑦段加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品味语言
(1)揣摩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①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②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2)第(16)段的画线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
4.联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5.文中第(10)段有妈妈写给女儿的一封信。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也有一位母亲给孩子留下了短信。这位母亲双膝跪地、双手撑地,用脊梁为她三四个月大的孩子挡住了垮塌了的房屋。在离世前她用手机给孩子留下短信:“亲爱的宝贝,如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读了这两位母亲的信,你有什么感受?请联系实际回答。
1.在女儿心中,雪花是妈妈变成的,通过看雪花找到与妈妈的联系,以此怀念妈妈。
2.引出下文(承上启下),由“看雪”的描绘转入对妈妈的回忆(看雪原因的记述)。或为后文写她妈妈离世作铺垫。
3.(1)①变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表现出父亲对女儿梦想的呵护,对女儿的爱。②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雪以生命,表达出女儿对母亲的爱,展示出女儿纯洁的心灵。
(2)人生有再大的不幸(困难、磨难),只要我们拥有纯洁的心灵,我们就能乐观面对,就能战胜不幸。
4.象征母亲美好的形象。 象征纯洁的心灵。
5.示例:两位母亲的信,让我认识到母爱的伟大。想到妈妈平时对我的付出,我要说: “妈妈,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