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认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仰望母亲

①大阳很好。明晃晃地让春的气息四处弥散,宛若迷人的轻音乐。阳光下,我坐在小凳上洗衣服,母亲在一边给花木喂豆汁。

②母亲忽然说:“我听见收音机里说了,现在,海葬好像每年只有一次……”

③我愣愣地看着母亲。

④母亲笑着,又说:“如果可以,你以后就给我报名海葬。要不,树葬也行。不过,我们这里好像没有树葬……”

⑤我不知该怎么接母亲的话茬。

⑥母亲又道:“真的,到时候,怎么省事就怎么做吧。”

⑦母亲82岁高龄了,跟她唯一的女儿交代身后之事,也是人之常情。事实上,母亲已不止一次如此平静地与我谈起这个话题了。

⑧我放下满是泡沫的衣服,望着母亲的眼睛说:“妈……我答应你……我明白你的心思,你放心就是。不过你也要答应我,这话,请你从此不要再说!千万,千万!你看外面的太阳,你一定要晴朗地活着!一定要健康地活着!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⑨母亲笑道:“好,好,我不说了,不说了。”

⑩我无法再看笑吟吟的母亲,急忙低头洗衣。我不想让母亲看见我的眼睛湿了。

11心思,早已不在洗衣了。

12罗曼·加里写下《我的母亲独一无二》时,母亲早已离开了人间。他的记忆始于13岁时的清贫生活,青年时期陷身二战,是母亲的书信,使他穿过了二战的硝烟。但是直到与母亲阴阳相隔,他才知道支撑起他生命的天宇的250封书信是母亲事先就写好的,才领悟到母亲的独一无二。

13而我,似乎打懂事起就明白,我所知晓的与我有关的每件事,无论寻常或不寻常,无论我喜欢或不喜欢,无一不是母亲独一无二的安排。我庆幸,我能够在母亲健在的时候就明白这一点。

14母亲一生坎坷,命运多舛。现在,80多年的风风雨雨都已归于宁静,归于平淡。养花是她每天必做的功课,每年她还要到各处走走。她说,超山的唐梅宋梅是她最喜欢的。我想,她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告诉我她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追求。母亲教了将近40年的书,做了无数为人知或不为人不知的善事;母亲的背驼了,头发白了,还“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她时常教我要坐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任凭潮起潮涌。

15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母亲之智,智于水,母亲之仁,仁于山,所以我一直不敢轻易写母亲。这样的母亲,我如何写得了。

16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每次读到这里,心头最柔软的地方便蓦然一动。这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却有着无数个相通的母亲,有无数的爱意让我去联想,去感触。

17我停下手里的活,抬起头,含着泪,静静地望着她——我不得不仰望我的母亲。她还在为花木浇灌看,佝偻的身影在阳光里几近透明,已经不足1米50的个子显得羸弱而又坚强。

18寻常的母亲,总会在一个又一个瞬间,让我猝不及防地流泪,让我不得不提笔写下一些文字,在我生命的年轮上,留下一些不寻常的刻痕。

(根据2008年3月7日《浙江日报》徐卫卫《仰望母亲》改写)

1.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

(1)母亲已不止一次如此平静地与我谈起这个话题了。

(2)你看外面的大阳,你一定要晴朗地活着!

2.“这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却有着无数个相通的母亲”这句话有怎样的含义?

3.仔细阅读第②至第⑧段,请写出作者在这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4.文章后半部分写对母爱的感触,材料丰富,耐人寻味。请摘录其中的一条,分析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示例】

材料: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的话。

分析:运用这一材料,写出了作者与史铁生作品的情感共鸣,表现了自己对母爱的理解。

5.请你说说作者为什么用“仰望母亲”为标题?

1.(1)指平和,突出表现了母亲对于死亡的坦然和达观。

(2)指像晴天一样开朗,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希望母亲心情愉快、身体健康。

2.世上的母亲千千万万,各不相同,就如同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但母爱却是相同的。

3.作者从听到老母亲谈及身后之事时的突然、惊讶;到被母亲的平静和达观所感染而理解;到祈愿母亲过好每一天。

4.参考示例l:罗曼·加里的《我的母亲独一无二》。运用这一材料,对比引出“我”的感受和自己的母亲同样是独一无二的。

示例2:引用孔子的话,总结评价母亲的智、仁。

5.第一,我坐在小凳上,要仰起头看母亲;第二,母亲精神品质的高大,须仰视。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1—4题。

没有知识产权就没有未来

①国际金融危机犹如一块试金石: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外向型企业,被迫减产甚至停产;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则受冲击较小,有的还能逆势而上。

②这就是知识产权的魅力!早在1912年,德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就明确指出: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力,其中关键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一百年来的沧桑巨变,不仅证明了熊彼特的论断,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还是个人,对于知识、创新的尊崇和追求往往决定自身的命运。比尔·盖茨取代石油大王、钢铁大王、汽车大王,连续10多年稳居世界首富,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③知识产权制度作为一种现代产权制度,它的本质是通过产权激励,给“天才之火添加利益之油”。专利制度激励瓦特制造成蒸汽机,从而催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同样是专利制度激励发明天才爱迪生,催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些事实证明,知识产权制度作为技术创新的激励与保障,为大量发明创造的涌现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发达国家崛起的关键因素。

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建立起发达国家用一百年时间才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该制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公众的知识产权工作还有待加强。一方面,外国企业的知识产权限制了国内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许多国内企业的核心知识产权缺乏,痛失了发展良机。“三流企业卖苦力,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专利”,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和创造、运用能力不仅决定自身的生死存亡,也影响到国家的竞争实力。人们高兴地看到,2008年华为公司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超过日本松下公司,跃居世界第一,带动我国国际专利申请跃居世界第六,不仅为我国赢得荣誉,也使国内企业增强了信心。

⑤金融危机再次提醒我们,仅仅拥有明亮的厂房和雄厚的资金还远远不够。只有掌握了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自己的命运,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摘自2009年4月30日《人民日报》 作者蒋建科 有改动)

【相关链接】

材料1:“中国公众知识产权文化素养调查”显示,我国公众总体知识产权文化素养指数为42.1,绝对值属于中等偏低。公众对知识产权内容(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植物新品种权、地理标志、反不正当竞争、科学发现权与外观设计权)的正确认知率仅为0.8%。

材料2:2009年4月26日是第九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嘉兴市举办了以“保护知识产权,推动创新创业”为主题的宣传周活动,启动了“知识产权进百家企业”等活动。

材料3:2006年,桐乡杭白菊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08年,平湖市成为嘉兴市首个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县(市、区);2009年第一季度该市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80.4%,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27.6%。嘉兴加西贝拉公司依靠自主创新,建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实施知识产权战略;2008年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公司按计划完成各项经营指标,成为亚洲最大压缩机研发、制造基地之一。

1.第②段中的加点词“往往”,表示在一定条件下通常会出现或发生的情况,体现了本文语言的准确性。请在第②段中再找类似的一例加以具体分析。

2.文中引用熊彼特的话和列举瓦特、爱迪生、比尔·盖茨等事例,有什么作用?

3.综观全文,为什么说没有知识产权就没有未来?用自己的话回答。

4.阅读相关链接材料,结合文章,用一段完整的话说说你的探究发现。

1.“根本”,指事物最重要的部分,准确指出创新力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或:“早在…”“就”,指事情发生以前,准确说明熊彼得发现之早。或:“明确”,指清晰明白而确定不疑,准确说明熊彼得对自己论断的确定性。)

2.引用材料证明知识产权制度(或“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或:引用材料证明没有知识产权就没有未来。)

3.知识产权决定命运。

4.①虽然我国公众的知识产权文化素养中等偏低;②面对发展压力,我国公众知识产权意识正在加强;③嘉兴市在知识产权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绩;④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认真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1—4题。

温暖的扑克

李丹崖

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巡回演唱会就要开始了,平日里冷清清的体育中心,今日也变得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放眼望去,到处都是举着各色旗帜和荧光棒的男男女女,大都是年轻人。当然,还有许多想趁机捞一笔的聪明小贩,他们借机兜售一些望远镜、文化衫、歌星的海报……

她就那样站在人群里,脚下放的是一摞摞本次巡回演唱会的纪念扑克,一看便知,她也加入了聪明的小贩中间。她没有吆喝,只是安静地站在路边,头顶上面一棵高高的白玉兰,已然含苞。

和其他穿着花哨的小贩不同,她穿了一袭白衣,看到我们上前,她略带娇羞地小声细语:“买扑克不?演唱会纪念版的……”我一瞬间惊讶于扑克制造商的精明,他们把歌星的众多照片制成一张张扑克牌。

我问了价格,她依旧小声地说:“10元两副。”那声音极低,仿佛是怕惊扰了她头顶的那树白玉兰。我正要掏钱,朋友先我一步跟她讲起了价格:“6元两副行不?”

我抬头看她,此时的她两颊绯红,面露难色地说:“真的不好意思,其实我也是替别人代卖的,价格是他们定好的。”

“那就这样吧,我要了。”我毫不犹豫地说。因为,我想……

拿着女孩为我们包好的扑克,我和朋友顺着体育中心的林荫道向入口处走去,就在我们走到拐角的时候,一个六旬左右的老伯突然蹿出来拦住了我们。他满脸堆笑地说:“孩子,我有件事请你们帮忙。”

朋友几乎被吓了一跳,旋即拉着我就要躲,我明白朋友的意思,怕是遇上以乞讨为借口的骗子。

“孩子,你们别怕,我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你手里拿的扑克就是我孙女卖的。这孩子喜欢唱歌,有文艺特长,一定要来看演唱会,又不忍心花我的钱,所以才替别人兜售扑克牌。”

老伯急切地说。

“那您要我们怎么帮助你您呢?”朋友问

“很简单,我这里有100块钱,我估摸一下,她脚下的扑克也就值这么多钱,我不方便出面,你们能代我去把那些扑克买过来吗?我想让我孙女赶快买票进场。入场晚了,我怕别人挤着她。”老伯看到检票口打开了,几近哀求地说。

我和朋友相互一望,旋即接下了老伯的钱。

女孩看我们又回来了,不解地问:“扑克有问题吗?”

我慌忙解释:“没有,我回来是想买下你所有的扑克。”

“你们要这么多扑克做什么?”女孩并没有我们想象的欣喜,而是有些迟疑。

朋友看马上要露出马脚,灵机一动说:“是这样,我俩开了一家小店,你这些扑克我们打算买回去,放在我们店里卖。”

女孩兴奋得几乎跳起来。“太好了!我正愁着入场后卖不掉了呢?”

一折合,我们不禁佩服那位老伯的眼力——总共还剩33副扑克,共99元。

我们和女孩的爷爷是看到她走向售票口的,买了票的她,立即跑进了检票口,一路小跑进了场。看到孙女如愿以偿,老伯一个劲地冲我们说“谢谢”

老实说,这场巡回演唱会多少有些千篇一律,并没有给我留下多深的印象,而那个在白玉兰树下卖扑克的女孩,还有躲在灌木丛中后欣慰、窃喜的爷爷却久久地留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我知道,那是种幸福的感觉。幸福,不为别的,而是因为我们帮助了两个浸泡在爱里的人实现了他们的甜美心愿。

              (选自2009年5月4日《中国教育报》,有改动)

1.本文叙述了白衣女孩的一件什么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就在我们走到拐角的时候,一个六旬左右的老伯突然蹿出来拦住了我们。”句中加点的“蹿”字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3.文中画线句子“‘那就这样吧,我要了。’我毫不犹豫地说。因为,我想……”请你结合上下文,发挥想象,把“我”这时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描写出来。

4.鉴赏和评价是阅读的重要能力。请你结合本文的思想内容,写一段叙评结合的赏析性文字,100字左右。

1.女孩自己贩卖扑克赚钱看演唱会。(意思对即给分)

2.表达了爷爷焦急的心情,体现了爷爷对女孩的关爱。(答出表达了“爷爷焦急心情” “体现了爷爷对女孩的关爱”意思对即给分)

3.例:我想,她的确是个实在的女孩,年龄也比我小得多,应该还是学生,说不定还是每一次在课余时间打工呢。(可从“实在”、“‘年龄小’或‘学生’”、“第一次打工”等方面描写。意思对即可)

4.例:文中女孩为了看晚会卖扑克;为了女孩看晚会,爷爷托人买扑克,我和朋友买下扑克。文章揭示了一个主题——和谐社会人人都有爱心。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只要大家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关爱他人,急人之所急,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幸福安康、和顺美满。(紧扣文本、叙述确,突出主题、言之有理,叙评结合、语言通顺)

人生可以创新

王伟勇

①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创新。

②学生在学校就是学习,似乎谈不上创新。如果要说创新,那是指少数有才能的孩子,

写了小论文,有了小发明、小革新,可以到成人世界里去比较一番。这是过去的概念。当然,这个概念也不错。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我们的学习也真的具有创新的意义,我们何不把它揭示出来呢?如果揭示出来,我们的认识也就升华了,发展了。

③一般来说,我们的所想所做,对本人来说,有新的意义、新的认识,这就进行了创新。我们独立解出了一道题目,对新的现象进行了解释;独立作出了某个判断,添加了一个括号,有了新的思考、新的意思,都是创新。

④与成人相比,大多数学生的创新是内创新,是与自己的认识来比较的。比如,一个学生通过剪剪拼拼,认识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对于他来说是新的。这样,他实际上进行了创新活动,有了创新的成果——这一成果对人类来说,虽早已经被发现,但对他本人来说却是新的。反之,对成人来说,我们通常强调的创新是外创新,它指对现实社会来说,得出了有用的新结果,认识了新事物。

⑤创新的意义重在过程。在创新中,我们得到了认识的成果。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经历的种种探索,则可以给自己全方位的收获。比如,学生在做一个课题:考察蜗牛有没有眼睛。考察的结果可能并没有一致的结论,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学生十分投入地用自己所有的知识去学习,去探寻。这一过程获得的不仅有许多新鲜知识,更有着能力和态度。而对成人的创新,人们更关心的是结果。而且学生的创新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条件下进行的,比如有教室、教师和教学设备的支持,也有着明确的教育教学目的,这与成人创新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人自我实现和意识下进行的。而自我实现是所有人类的共同需要。正因为如此,即使是学生,也是人人可以创新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例如,一名妇女,她是没有受过教育的、贫穷的、完完全全的家庭妇女和母亲,她所做的工作没有一件是创造性的,然而她却是奇妙的厨师、母亲、妻子和主妇……她是个完美的女主人,我从她那里以及像她一样的其他人那里学到:第一流的汤要比第二流的画更有创造性。”

⑥据此,我们可以推知:人人可以创新,至少是人人可以思考。我们从创新的高度来看学生是天生的创新者,就会进一步解放思想,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选自2009年6月《科学24小时》,有改动)

[相关链接]

   材料一:据统计,在GPA(相当于平均成绩)的表现上,中国学生普遍比美国学生高。在美国学生来看,中国学生知识广博,学习用功刻苦。然而,在一次有着全球青少年“科学世界杯”美称的创新大赛中,虽然中国学生获奖数量不少,但是美国学生获奖质理更高。

   材料二:一位幼儿园小朋友发现苹果里藏有一颗漂亮的星星,而有几十年切苹果经验的母亲却不以为然。小朋友将苹果一刀切开,在苹果的切口果真显现出一颗清晰的五角星。原来母亲习惯于纵切,而小朋友用的是横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⑤段画线句“第一流的汤比第二流的画更有创造性”。句中加点的“第一流的汤”在文中喻指什么?

3.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4.文中说“我们独立解出了一道题目,对新的现象进行了解释……都是创新”。根据选文和相关链接材料,请你联系实际,用简明的语言列举学习中有关创新方面存在的一个问题,并提出你的解决方法

1.“人人可以创新”或“人人可以创新,至少是人人可以思考”

 2.平凡的人把普通的事做得很好。(意思对即给分)

3.通过学生创新与成人创新不同特点的比较来证明“人人可以创新”。(没有结合文章内容)

4.例:(1)问题:课堂上不会提出问题或发表见解。方法:勇于思考,大胆、积极提出问题,发表见解。(2)问题:在课堂上不善于提出不同见解。方法:学会积极思考,善于多角度恩考问题,大胆提出不同意见。(3)问题:缺少独立思考,抄袭作业。方法:严格要求自己,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刻苦钻研。(4)问题:重视书本学习,缺少实践活动。方法: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5)问题:缺少创新氛围。方法:学校、社会应积极营造创新氛围,如开展创新大赛等活动。

阅读选文,回答1—6题

云雀

贾平凹

小的时候,我眼见过一个奇妙的现象,便不敢忘去,一直到现在,我已是垂暮之年了,但仍还百思不得其解呢。

我们的隔壁,是住着一位老头儿的。他极能养鸟,门前的木架上,吊下各式各样的鸟笼:里边住着云雀,绿嘴,画眉,黄鹂儿……尽是些可怜可爱的生灵儿。整天整天里,我们就守在那鸟笼下,听着它们鸣叫。叫声很是好听,尤其那只云雀,像唱歌一样,打老远就能听见,使人禁不住要打一个麻酥酥的颤儿了。

时间一长,那云雀声就不比以前那么脆了。老头儿便给它吃最好的谷,喝最清的水,稍不鸣叫,就万般逗弄,于是它就又叫起来了。但它叫起来的时候,总是在笼里不能安宁,左一撞,右一碰的,常常把黄黄的小嘴从笼格里挤出来,盯着高高的云天,叫得越发哑了。

“它唱得太疲劳了。”我们都这么说,便去给老头儿建议,不要逗弄它了吧。但是,每每黎明的时候,它就又叫起来了,而且每个黎明都叫。我们爬起来,从窗口里看去,天刚刚发亮,云升得很高很高,老头儿并没有起床呢。于此才明白别人不逗弄它,它还是每天要叫的。依然嘴挤在笼格外边,翅膀扑闪着,竟有几根绒绒的羽毛掉了下来。

“它在练嗓子吗?”妹妹说。

“不,它那嗓子已经哑了。”我说。

“那它为什么还要唱呢?”

“谁知道呢?你听,它是在唱一支忧郁的歌吗?”

细细听起来,果然那叫声充满了忧郁;那往日里悠悠然的叫声原来是痛苦的呼喊呢?

“是它肚子饥了,渴了吧?”妹妹又说。

我们跑过去,要给它添些食儿,却看见笼里,满满地放着一盘黄谷,一盘清水。这便又使我们迷糊了。

“一定是向往着云天吧。”

我们这么不经意地说过,立即便觉得是很正确的了,心想:它未被老头儿捉住之前,它是飞在天上的,天那么空阔,天便全然是它的;黎明的时候,它一定是飞得像云一样地高,向__宣告着光明。如今,黎明来了,它却飞不出去,才这么发疯似的抗议了!

我们在笼下捡起了那抖落下的羽毛,深深地感到它的可怜了。

我们把这想法告诉给老头儿,老头儿笑我们可爱,却终没有放了它去。它每天还是这么叫着,唱那一支忧郁的歌。我们终于不忍了,在一个黎明,悄悄起来,拆开了笼的门,放它出去了。它一下子飞到了柳树梢上,和柳梢一起激动着,有些站不稳,几乎就要掉下来了。但立即就抖抖身子,对着我们响亮地叫了一声,倏忽消失在云天里不见了。

老头儿发觉走失了云雀,捶胸顿足了一个早上,接着就疑心被人放走了,大声叫骂。我们听了,心里却充满了欢乐,觉得干了一件伟大的事情。

1.通读全文,概括云雀不同时期叫声的特点,说说文中的云雀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刚来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一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每黎明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我们放飞它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云雀的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主要表现了“我”对云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深刻含义。

(1)它一下子飞到了柳树梢上,和柳梢一起激动着。

(2)这便又使我们迷糊了。

4.人有人言,鸟有鸟语。文章的结尾写“我”放飞云雀后,它对着“我”响亮地叫了一声。请你揣摩云雀此时此刻的心情,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描写它的心理活动。

5.制作读书卡片是一种很好的阅读积累方法,下面是一张尚未完成的读书卡片,请将其填写完整。

读书卡片

  篇名:《云雀》                 作者: 贾平凹

  摘句:它叫起来的时候,总是在笼里不能安宁,左一撞,右一碰的,常常把黄黄的小嘴从笼格里挤出来,盯着高高的云天,叫得越发哑了。

  品析:

6.有人认为本文的主题是善待生命,同情弱者;也有人认为本文是一首自由的颂歌;还有人认为,本文主要是谴责了一种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自私自利的行为。你同意哪种观点?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1.刚来时:叫得很好听,像唱歌一样。

时间一长:叫声不比以前那么脆,越发哑了。

每每黎明时:叫声很忧郁。

当我们放飞它时:它的叫声很响亮(或快乐)。

云雀的形象:追求自由,向往云天。

2.同情或可怜。

(1)听它唱得沙哑,以为它疲劳了,建议老人不要再逗弄它。

(2)听它的叫声充满了忧郁,以为它饿了,为它添食。

(3)觉得它是向往云天后,偷偷地放飞了它。

(4)在笼下捡起那抖落下的羽毛,深深地感到它的可怜了。

(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答对其中的三点即可得三分)

3.(1)激动:云雀重获自由后显得兴奋、愉快(喜悦)

(2)迷糊:弄不明白,弄不清楚。用在此处写出了我和妹妹对云雀的叫声充满了忧郁表示困惑。

4.围绕云雀重获自由后的喜悦、兴奋及对我和妹妹的感激,用第一人称来描写云雀的心理活动。示例:我终于又可以亲近久违的云天,又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了。谢谢你们给了我逃脱牢笼重返云天的机会。

5.本题重点是品析动作描写(碰、撞、挤、盯)及其作用。示例:这是对云雀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云雀在笼里的焦躁和痛苦,表现了它对自由和云天的渴望向往。

6.同意哪一种观点都可,关键是结合文章内容说出理由。示例1从我和妹妹的角度谈善待生命、同情弱者;示例2从云雀角度谈对自由的渴望;示例3从老头的角度谈对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5题。

气候怎样“塑造”人类

人的一切,并非完全能由人类自己主宰,这个“权力”有时还握在大自然的“手心”里。

人的高矮胖瘦以及容貌的红黄黑白,不仅与人的遗传有关,而且与气候也有一定的关系。

在欧亚大陆,生活在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人,由于光照强烈,气温又高,人的皮肤颜色黑黝黝的。为了抵御酷热的气候,他们的脖子很短,头明显偏小,而鼻子较阔,这样有利于散发体内热量。在寒带、温带的高纬度地区,常年太阳不能直射,光照强度较弱,气温很低,严寒期又长,这里大多为白种人。为了抵御严寒,他们往往生有一个比住在温、热带地区的人更钩的鼻子。鼻梁较高,鼻内孔道较长。就头型而言,寒带和温带居民头大、头型圆,脸部比较平,这很有利于保温、减少散热量。

为适应高山稀薄的空气,山区居民的胸部突出,呼吸功能发达,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比沿海地区的居民明显偏多。气候对身高的影响更为明显。以我国为例,北京的年日照时数为2778.7小时,武汉年日照时数为2085.3小时,广州年日照时数为1945.3小时,成都年日照时数最少,仅有1239.3小时,所以这些城市居民的平均身高依次由高到矮。其原因是日光中的紫外线能使人体皮肤内的脱氢胆固醇变成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有促进骨钙化和长粗长高的作用。

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在室外活动的时间比较多。气温高,使生活在那里的人性情易暴躁和发怒。居住在寒冷地带的人,大部分时间在一个不太大的空间里与别人朝夕相处,养成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具有较强的忍耐力的性格。比如生活在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被人们称为“永不发怒的人”。居住在温暖宜人的水乡的人们,因为气候湿润、风景秀丽,人们对周围事物敏感,且多情善感,机智敏捷。山区居民因为山高地广,人烟稀少,长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说话声音洪亮,性格诚实直爽。居住在广阔的草原上的牧民,因为草原茫茫,交通不便,气候恶劣,风沙很大,所以,他们常常骑马奔驰,尽情舒展自己,性格变得豪放直爽,热情好客。(有删改)

1.气候从哪几方面来塑造人类的?

2.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生活在热带的人,性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在寒冷地带的人,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

生活在水乡的人们,性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在山区的人们,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句中的“并非”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4.指出划线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5.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谈谈你的看法。

1.人的外貌(高矮胖瘦以及容貌的红黄黑白)、性格。

2.热带——易暴躁和发怒;

寒冷地带——有较强的忍耐力;

水乡——对周围事物敏感且多情善感,机智敏捷;

山区——诚实直爽。

3.不能去掉。因为“并非”是“并不是”的意思,如果去掉,就变成了人的一切完全由人类自己主宰,与原文所表达的内容不一致,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作用: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气候对身高的影响更为明显。

5.同意或不同意都可,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花盆里的狗尾草》,回答问题

花盆里的狗尾草

①春天的时候,买一盆杜鹃回来。当时卖花的花贩,正停在巷口,他的身旁,是一拖车的花花草草,仿佛一个春天降落了。我一眼看中这盆杜鹃,花开得俏俏的,叶绿得饱饱的,实在惹人怜爱。问花贩:“这花不会死罢?”花贩有些生气:“死?我种的花,怎么会死?大前年人家买我的杜鹃,今年还长得好好的呢。”

  ②我立即羞惭了,觉得自己很小人似的,笑笑赶紧掏钱,价也不还地就买下。一路捧着它回家,像迎了个小女儿回来。阳台收拾得极干净,让它守着阳光最好的地方。日日跑去看,殷勤地给它喂水,像惦着一个心爱的人。花却在我的频频顾望中,一朵一朵谢了。有的才含苞,也不肯开,抢着凋落。原本饱满的叶,也一日一日无精打采起来,终究,一片一片地萎了下去。花盆里,只剩秃秃的枝,轻轻一碰就断了。别人说:“随便移到盆里的花,哪里能成活?”我不肯信,那么灿烂明艳的一盆,怎么说没就没了?不舍得扔掉它,心中怀着期待,希望某天它会重新抽枝发芽,又盛开出一盆粉红来。

  ③后来,花没等来,却等来几株草。尖尖的绿脑袋,钻出盆中的土,有些探头探脑的意思。是些狗尾草。(A.)狗尾草迅速长高,迅速茂密起来,简直有些迫不及待,欣欣喜喜地伸着绿胳膊绿腿儿,花盆便满满地绿起来

  ④这草,太熟悉了。乡下的草,最疯长的,要算它。不择地的肥沃与否,种子吹到哪儿,就长到哪儿。甚至长到茅草房的屋顶上去,在屋顶上开花,毛茸茸的一枝一枝,上面缀满细细密密的籽,像翘起的狗尾巴。(B.)起风的时候,它们在屋顶上舞蹈,柔软且欢快。

  ⑤一些断壁残垣上,大多也长着这种草。秋末的时候,狗尾草呈褐黄,一方夕阳照着,断壁残垣瞬间有了温度。暖着。女孩子爱美,乡村的日子艰难,却不能湮没美的向往。几个女孩儿,倚着墙角,拔下墙头的狗尾草,用它编戒指,十指全套上,简直富有得很了。记得一个叫田芳的女孩,家里特别贫穷,跟着瞎眼的父亲过生活,没少挨人欺负。她竖着套着狗尾草戒指的十个指头,一字一字说:“我将来长大了,一定要买一个真的金戒指戴,一定的。”语气里,有恶狠狠发誓的味道,弄得我们都很敬佩她:真的戒指呀,那该多少钱?

  ⑥后来田芳嫁了外村一个木匠,日子起初也难,她却肯吃苦,庄稼忙完了,她忙副业,养鸡养鸭,积攒了钱,砌了小楼。去年春节我回乡下,遇见她,一眼瞥见她指上套着的金戒指,明晃晃金灿灿。她满心欢喜地告诉我:“都是我自己赚钱买的,小时哪里想到会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呢。”我们对望着笑,小时的狗尾草,成片成片的,在风中摇曳。

  ⑦现在是冬天了。我花盆里的狗尾草也开始过冬了,它们安静在我的花盆里,冬眠。顶一头一身柔软的黄。这样的颜色,看着亲切,它们是故土的颜色,是亲人温暖的笑容。我有时,会静静对着它们,想一想故乡,想一想从前,心会变得很宁静。

  ⑧我知道,只要有狗尾草生长,我的故乡,它就永远不会在岁月里走丢。(文章有删改)

1.文章要写的是狗尾草,为什么要先写杜鹃花?

2.请选择文中的一个划线句子,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语言赏析。

3.作者喜欢狗尾草,那什么花是你的最爱呢?请简述理由,30字以内。

1.原因是:用杜鹃花的娇弱衬托狗尾草的生命力顽强,生机勃勃。

2.我选择(A),语言赏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花盆里的狗尾草生长速度快,长势茂盛的特点。

我选择(B),语言赏析:运用拟人修辞,形象地表现出生动屋顶上的狗尾草在风中摇摆,欣欣向荣的特点。

3.只要能带出花卉的精神性格,语句通顺即可。

阅读《只是一个普通人》,回答问题。

只是一个普通人

圣诞节的下午,大雪纷飞,一位老妇人在雪中踽踽独行。

⑵一对年轻的夫妇谈笑风生,抱着满怀的圣诞礼物,他们没有注意到那位老妇人。一位母亲领着两个孩子,在前往孩子祖母家的路上匆匆走过,他们也没注意到老妇人。一位牧师右手拿着《shèng jīng 》神气十足地走过去,像一个全副武装的基督战士。然而,他的思维定格在神圣的事情上,并没有留意到她。

⑶如果这些人注意一下,他们就会发现那个老妇人没有穿鞋,光着脚走在冰天雪地里。她双手紧紧地攥着没有纽扣、破旧不堪的外套衣领,抵御寒风。

⑷到了汽车站,她停了下来,弓腰驼背,红蓝相间的围巾裹在头上。她在等候去市中心的公交车。一位绅士拿着一个看起来挺重要的公文包,在她边上等车,不敢靠得太近。毕竟,她可能会有某种传染病。一个十几岁模样的女孩也在等车,她看了好几次老妇人的脚,但什么也没有说。

⑸公交车来了,老妇人慢吞吞地、费劲地上了车,坐在司机身后靠边的座位上。绅士和女孩都冲到了车尾。与老妇人坐在一起的男人坐立不安,抚弄着大拇指。

⑹一个小男孩指着那个老妇人说:“快看呀,妈妈,那个老奶奶光着脚!”尴尬的母亲把他的手拽了下来说:“不要指着别人,蕾德鲁!那样不礼貌。”接着,她的目光投向了窗外。“她肯定有成年的子女,”一位穿着皮大衣的女士说,“她的孩子们该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她有一种道德优越感,因为她把自己的母亲照顾得很好。一位老师坐在汽车的中部,扶着她膝上的礼物袋,对坐在她旁边的朋友说:“难道我们交的税还不够处理这种情况吗?”“人们应该学会存钱。如果她在年轻的时候存了钱,现在就不会受苦了,这是她自己的错。”一个衣着得体的年轻大学生补充说。

⑺所有人都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因为他们都发表了如此精辟的分析。

⑻这些同胞对人漠不关心的态度,引起了一位善良商人的反感,他从钱包里取出一张崭新的20美元钞票,走过过道,上前塞进老妇人颤巍巍、满是皱纹的手中。“拿着,夫人,给您买双鞋。”老妇人点点头作为答谢。商人大踏步地走回自己的座住,对自己十分满意——因为他不是一个光说不做的人。

⑼到了下一站,一个年轻人上了车。他穿着一件厚重的蓝夹克,脖子上还围着一条围巾,灰色的羊毛帽罩住了耳朵。一根线在他的帽子下绕着一直到耳朵里,与一个随身听连着,他的身体随着只有他自己能听到的音乐摇摆。付过车费后,他一屁股坐在一个靠过道的座位上,正好与老妇人斜对角。

⑽但当年轻人瞥见老妇人光着的双脚时,他身体立刻停止了晃动,一下子僵住了。他的目光从老妇人那里移到了自己的脚上,他穿着一双崭新的、昂贵的名牌运动鞋。年轻弯下腰,开始解他的鞋带。他脱掉了他抢眼的新鞋子,又脱掉了袜子,然后在老妇人面蹲了下来。“夫人,”他说,“我看见您没穿鞋,那就把我的鞋给您吧。”慢慢地,轻轻地,他双手抬起老妇人那长着厚茧的双脚,把自己的鞋袜给老妇人穿上。老妇人使劲地点点头表示感谢。

⑾汽车到了下一站。年轻人下了车,光着脚走在雪地里。乘客都涌到窗前,看看他光脚艰难地在雪地里走远。

⑿“他是谁?”一个人问道。

⒀“他一定是一位先知。”一个人说。“他一定是个圣人,”另一个人说。“他一定是位天使。”又有一人说。

⒁但那个指过老妇人的小男孩说:“不,妈妈,我看得很清楚,他只是一个普通人。”

1.阅读选文后,补全故事情节。

(1) (2)老妇人乘车,众人反感漠视

(3) (4)年轻人赤脚下车,众人揣测赞叹

2.选文第⑴段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⑼段画线句子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你觉得小伙子“普通”吗?为什么?

1.(1)老妇人赤脚走在雪中,无人注意(3)年轻人脱下鞋袜,给老妇人穿上。

2.是(环境)描写,作用是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时间、天气);衬托(突出、烘托)老妇人赤脚在雪中行走的艰难(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3.是(肖像)描写,作用是  突出天气的寒冷,为下文年轻人将鞋袜脱给老妇人作铺垫

4.回答“普通”或“不普通”都可以,只要言之成理。

阅读现代文

社戏(节选)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地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第①自然段开头一句“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说不出的大”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其中“大”字生动地表现出儿童特有的感觉。从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出“我”怎样的心情,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2.第②自然段中加点的词“跑”与第①自然段的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

3.第②自然段中划横线的“两岸的豆麦……但我却还以为慢”。这段景物描写有4种不同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描写了丰收在望的景象,歌颂了农民的辛勤劳动。

B.描写了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C.写美丽景色用以衬托船航行得快,表现出农家孩子划船技术的高超。

D.写航行的速度及“我”在看戏前急切而愉快的心情,表现“我”对江南美景的热爱。

4.请分别概括出下列语句反映出了“我”怎样的心理活动。

(1)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2)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答:“说不出的大”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夸张,这句话写出了愿望终于实现时,“我”内心获得了无比的畅快和喜悦之情。

2.答:“跑”与“飞”相呼应,写出了船行速度快的特点。

3.D

4.(1)答:急切或焦虑

(2)答:惘然或陶醉

那盆水仙花

(1)上学期我到横河村小支教。那天正在上课,突然,隔壁教室里传来了李老师愤怒的呵斥声:“你又来了,出去!出去!”很多学生也跟着喊。

(2)嘈杂声影响了我的课堂,我连忙打开教室门,只见李老师正连拉带拽地把一个老头推出教室。老头六十来岁,满身邋遢,拖着个大麻袋,傻笑着一步一顿地离去。

(3)课后,李老师告诉我,老头子是本地的孤寡老人,脾气古怪倔强,不管你上没上课,常常旁若无人地闯入教室乱找乱动,把垃圾桶翻得一片狼藉。

(4)正说着,我班有个学生跑来,“杨老师,快,快去,陈业被那老头打了!”

(5)当我赶到时,陈业已被老头推倒坐在地上哭喊着:“还我……我还没喝完啊,臭老头!”原来老头盯上了他手中的饮料瓶,没等他喝完就抢去了,在他眼里,能卖的垃圾简直就是“宝”。校长也赶来了,一边骂一边把老头踉踉跄跄地推出了校门。

(6)几天后,我班正在朗读课文。“嘭”的一声巨响,教室门猛地被撞开,大家吓了一跳。一看,又是那老头。一手拖着麻袋,一手紧攥拳头,朝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大摇大摆地走去,那架势随时等着__我来推他。

(7)“臭老头,出去!”“臭老头,快出去!”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地喊着,整个课堂一片喧哗。当老头走近我时,我出人意料地让开了道,并向学生作了个安静的手势。

(8)“继续朗读吧,不要打扰老爷爷捡东西了!”我平静地说。犹豫间,琅琅书声又逐渐响起。我们反常的举动让老头有些发愣。他从垃圾桶里翻出了几个饮料瓶后,竟加快了脚步往外走,饮料瓶掉出了一个也不知道。我捡起来送到他手中,他疑惑地看了看我……

(9)又过了几天,我正在上课,教室的门又突然被推开,老头刚探进半个身子,一看是我,竟缩了回去,还轻轻地带上了门离开了。我们发现老头和以前都不大一样了!

(10)我问学生:“老爷爷为什么会变了呢?”

(11)“我知道,因为前几天老头子没有被老师推出去。”

(12)“杨老师没骂他,还帮他捡瓶子!”陈业若有所思地说,“老头……老,老爷爷好像知道杨老师对他好!”

(13)我说道:“老爷爷一个人孤零零的,每天起早贪黑到处捡破烂不容易呀,老师有个办法可以帮帮他:大家平时把丢弃的那些废品专门放进一个袋子收集起来,送给老爷爷,谁愿意负责这件事?”

(14)“我愿意!”“我也愿意!”……好多学生都争着说。没想到陈业也抢着举手,我把这件事交给陈业负责。

(15)从那以后,我班无论上什么课,老头子再也没有闯进教室了。

(16)临近期末的一天,我一进教室就看见讲台上多了一盆水仙花,我惊讶地问:“这花是哪位同学放在这里的呀?”陈业兴奋地说:“老师,花是老爷爷从菜市场买来的,他让我带到教室摆在讲台上,说是谢谢同学们,谢谢您呢!”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那节课上得特别开心。

(17)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过去了。暑假里我又被临时通知回到原单位。教师节那天,遇到了李老师,我问起老头子的事。李老师说:“他死啦。”“啊,怎么死了呢?”我很是惊愕。

(18)“暑假里,他跳入水中救上了一个小孩,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被淹死啦。听村里人说老头也不怎么会游泳。”李老师补充道,“对了,他救的小孩就是你班的陈业……”

(19)我听着,心里酸酸的,竟有些想流泪,朦胧间眼前就浮现出了那盆水仙花……

(选自2009年第6期《小小说月刊》 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在方框内写出相关的故事情节(每处不超过6个字)。

2.小说主要刻画了两个人物,一个是老头,一个是杨老师(“我”),你最欣赏哪个人物?请说明理由。

3.请结合文章中具体语境,谈谈你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

(1)一看,又是那老头。一手拖着麻袋,一手紧拳头,朝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大摇大摆地走去。

(2)老头刚探进半个身子,一看是我,竟了回去,还轻轻地带上了门离开了。

4.文中划线句写到杨老师帮老头捡饮料瓶,此时老头心里会想些什么?请联系语境,描写老头的心理活动。(40字以内,包括标点符号。)

5.许多小说往往用第一人称“我”来讲故事,如《社戏》,本文也是如此,请简要分析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1.请用简洁的语言在方框内写出相关的故事情节(每处不超过6个字)。

[ac73ac80ba1526bc.jpg]

2.我欣赏老头。他虽然穷,但他有穷人的风骨,他有尊严,他懂得感恩。他明知不谙水性却纵身跃入水中。孩子得救了,他却牺牲了。这是多么值得尊敬的老人啊。我欣赏杨老师。面对生活中的一个弱者,杨老师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对他嗤之以鼻,恶语相加,甚至拳打脚踢。杨老师给了弱者以尊严,改变了一个人对生活仇视,这是一个何等伟大的教育者啊。(以上二选一,言之成理即可)

3.(1)“攥”字准确地写出了老人随时准备__的心理,正是这个捏紧拳头的动作,说明了以往老人得到的都是伤害。“攥”既是给自己造势,又是自卫心理的体现。

(2)“缩”字形象地写出了老人见到曾经帮助过他的“我”时难为情的样子,这是老人懂得感恩心态的一种表现。

4.参考:“怎么可能呢?其他老师都是大声嚷嚷赶我走的,他不但不赶我走,还帮我捡瓶子?”

5.(1)增强小说的真实感。(2)便于作者叙述故事,抒发情感。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