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多动症》(杨红樱)一文,回答1—2题。

除了体育老师不说马小跳有多动症,几乎其他所有教过马小跳的老师,都说马小跳有多动症。

秦老师说:“马小跳,我来治你的多动症。”

秦老师就这么武断,还没去医院检查,她就断定马小跳有“多动症”。

过了几天,秦老师问马小跳,想不想在“六一”儿童节上台表演节目。

马小跳说当然想,自己做梦都想。

班上要表演的节目是童话剧《龟兔赛跑》。路曼曼演兔子,唐飞演乌龟。两个主角都有人选了,那么,马小跳又演什么呢?

秦老师说:“马小跳演那棵树,就是兔子靠着睡觉的那棵树。”

说是演树,其实只不过是一个道具而已。马小跳两只手举着两根树枝,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连一句台词都没有。

故事是从一只兔子在一棵大树下遇见一只乌龟开始的,也是在这棵大树下结束的。所以,马小跳必须从头到尾、自始至终地站在那里。

马小跳两只手高高地举着两根树枝,眼睁睁地看着兔子路曼曼在他身边跳来跳去,眼睁睁地看着乌龟唐飞在他身边爬来爬去。

那个唐飞真是笨,连马小跳都把他的台词背得滚瓜烂熟了,他自己还经常忘词儿。马小跳忍不住就要给他提词儿,唐飞不仅不感谢马小跳,反而去向秦老师告状。

“秦老师,马小跳说话了。”

秦老师就来警告马小跳:“马小跳,你要记住,你是一棵树,树是不能讲话的。你再故意捣乱,我就把你换下来。你知不知道,还有很多同学想演你这个角色呢!”

马小跳知道,确实有很多同学想演他这个角色。

马小跳很怕秦老师把他换下来,后来在排练的时候,马小跳就不停地对自己说:“马小跳,你是树,不是人。树是不能说话,不能动,不知道累的。”

秦老师看马小跳有进步,就鼓励他:“马小跳,只要你把树演好了,我就让你说一句台词。”

马小跳说:“你不是说树是不能说话也不能动的吗?”

秦老师就笑起来:“我们演的《龟兔赛跑》是部童话剧,童话中的动物可以说话,树也可以说话。”

马小跳说:“童话中的树既然可以说话,为什么只能说一句,而不能多说几句呢?”

“不可以。”秦老师一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只能说一句,但这句话非常非常重要。”

马小跳后来才知道,这句非常非常重要的话,就是“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秦老师说:“别小看这么一句台词,这句台词可是这部童话剧的灵魂。”

为了能说这句台词,马小跳在排练中,一动不动地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有时唐飞记不住词儿,或者是路曼曼出点差错,站三四个小时的时候也有。

秦老师终于同意让马小跳说这句台词了。

马小跳把这句台词至少练了一百遍。

“六一”儿童节那天演节目之前,马小跳的全身裹满了棕色的布,这是树干。他的手上举着绿色的树枝,就更像一棵树了。他一上台,就把所有人的眼球都吸引到他身上了。马小跳是全校闻名的淘气包,所以他在全校的知名度很高。

“看看,演树的是马小跳!”

“他真像一棵树。”

“噢噢,马小跳!噢噢,马小跳!”

节目演到最后,马小跳终于用充满智慧的声音,也就是用那种瓮声瓮气、拖声拖气的腔调,说出了那句最关键、最灵魂的台词——“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他刚一说完,全场就响起了炸雷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主要故事。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秦老师说:‘马小跳,我来治你的多动症。’”这句话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B.“马小跳两只手高高地举着两根树枝,眼睁睁地看着兔子路曼曼在他身边跳来跳去,眼睁睁地看着乌龟唐飞在他身边爬来爬去。”句中连用了两个“眼睁睁地看着”表现了马小跳得意的心理。

C.最后一段是侧面描写,表现马小跳的表演获得成功。

D.这篇小说诙谐幽默,充满童真童趣。

结合下面相关链接材料,完成3—6题。

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仿佛想说什么。

“李京京,又是你不定神。”程老师皱起眉头。

京京脸一红,低下了头。可是随即又抬起头来,并且举了举手。

“什么事?”

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

“不行,”程老师干干脆脆地回答,“不行。你的嗓子沙哑得厉害,念不好。”

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

声音是不太好听,有点沙哑,有点毛毛刺刺的。可是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里难受极了。

3.李京京那么想念一段课文的原因是__________;而马小跳“做梦都想”表演那棵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程老师不让李京京朗读课文,是因为她认为___________。秦老师让马小跳扮演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京京和马小跳在思想性格方面有哪些异同?

相同: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于程老师和秦老师,你喜欢哪一位?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说明理由。

1.示例:秦老师让好动的马小跳扮演童话剧中一棵树的角色,并获得成功。 

2.B 

3.(意思对即可)李京京:他非常喜欢这个故事(或“他渴望表达亲情”);马小跳:生性好动(或:好奇心强,觉得演童话剧有趣) 

4.想要治一治马小跳的多动症;李京京的嗓子沙哑得厉害,念不好(或不好听) 

5.相同:①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②争取机会表现自己(有上进心)。③有执著的精神。④有毅力。⑤天真聪明。(答出两点即可)不同:马小跳:较活泼外向。李京京:较胆小,性格内向。

6.(说明理由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言之成理即可)(略)

茂名年例

①过了春节,茂名各地的年例也就陆续开始了。所谓“年例”,可解释为年年有例。茂名人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年例”是茂名地区的第一大节日。

②茂名地方的“年例”,可以说来源于“元宵节”。元宵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指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也许是茂名人的创造,把节日时间错开,元宵节前后期间便成了以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为主旨和以吃喝为主的“年例”。年例期大体上是从年初五起至正月底止,尤以初七、初八至十六、十七为最多.。茂南有句俗语“最早黄竹,最迟艾屋”,是说高山镇黄竹村正月初七日便做年例,而公馆镇的艾屋村是农历2月28日才做年例,各个村庄的年例日期错开,是便于亲戚朋友互相欢聚。

③在改革开放前,农村人做年例没有现在这样热闹、隆重。那时,生产队干鱼塘,杀几头猪,社员们领回几斤鱼、几斤肉,再杀一个鸡做菜,就算是丰盛了。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做年例也就越来越隆重、热闹。现在的年例,一般人家也摆上三、五桌;富裕人家则摆十几二十桌,吃的也不仅仅是鸡、鸭、鱼、肉,而是“天上飞的,海里游的”,山珍海味,应有尽有。做年例是谁家客人多,客人级别高,门口停放的小车多,主人的面子就大,因此,探年例不仅亲戚朋友来,连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都可以来,亲戚朋友欢聚情谊.交流信息,辛苦一年的农民高兴热闹几天,也是一件有益的事。

④年例节目是丰富的,贯穿始终的是大吃大喝和一连串的拜神祈福的谜言活动。家家户户用鸡、猪肉、鱼做成一副“三牲”,摆在一起供“pú sà ”享用,名乏日“摆忠”。之后是放鞭炮,鞭炮声伴着锣鼓声,不绝于耳,场面壮观。随后吩是pú sà 出游巡门,人们摆上生果素菜,一个道士,扬着一把生锈的“利剑”,一路上口中念念有词,陪着pú sà 共舞,场面滑稽热闹。此时有花灯观赏,有木禹演唱,有电影公映,有烟花燃放,甚至有勇士比武,醒狮献艺或粤剧上演。他们各占一方,各行其道,庞杂而相对有序,独立而相对统一。客人既可各择善好,又无需四处奔走,转身变项,移步换景,浏览细赏相当方便。最后,火烧羲船,pú sà 回庙,一年的年例也随之结束。

(选摘自《茂名日报》,2005年2月22日第二版)

1.根据文本,从内容、作用两个方面给“年例”下定义。

年例是茂名地区 的一个节日。

2.选出理解错误的一项( )

A.第①段“年例大过年”说明了年例的重要性,表明过年例比过年还要热闹隆重

B.第②段“最早黄竹,最迟艾屋”,是引用俗语说明了茂南年例日期的早晚,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C.第③段把改革开放前后农村人做年例的情况作对比,目的是突出说明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

D.第④段是从时间顺序说明年例节目内容的丰富。

3.你认为茂名年例风俗是否存在一些陋习现象?请结合文中的一个例子谈谈你的一点看法。

1.以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为主旨和以吃喝为主的(或:以大吃大喝和一连串的拜神祈福的迷信活动为主的)、便于亲戚朋友欢聚情谊交流信息的

2.C解析:这样写的目的是突出做年例的热闹,隆重。

3.评分意见:答“有或没有”均可。一要结合文本内容引出茂名年例的风俗现象,谈出看法,并言之有理的分析。茂名年例风俗比如有: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以吃喝为主;做年例越来越隆重、热闹;做年例讲究谁家客人多,级别高,小车多,主人面子大;做年例,亲戚朋友欢聚情谊,交流信息,是一件有益的事;pú sà 出游巡门,道士舞剑的游神活动;各种文娱活动等。

懒惰的智慧(节选)

凯利

①我们从小就听长辈们说起过懒汉,仿佛懒惰很不体面。实际上,没有邃些懒汉,恐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这些懒汉,即使勤劳的人,恐怕一生中也只会是单调乏味的劳作。

②人类的一切进步想必都出自懒汉们想少走几步路的良苦用心。我们的远祖住在条件恶劣的山洞里,每次喝水,都要走到溪水旁边才行。于是他们发明了最初的水桶,用水桶可以把足够一天饮用的水一次提回家去。不过,倘若他们懒得连提水桶也不愿意,下一步不用说就是铺设管道了,水可以惯着管道从溪边一直流进他们的屋子里。为了不必挑水翻山,水泵和水车就波发明了出来,这都是懒汉们后来的成就。同样,我们的某个祖先想到湖对半去,又不愿意沿着湖边绕过去,第一条船就诞生了,它是把一段树干掏空以后做成的。

③据说,一百多年前,有个叫汉弗莱·波特的少年,人家雇他整天坐在一台讨厌的蒸汽发动机旁边,每当操纵杆掉下来,就把废蒸汽放出来。他是个懒汉,觉得这活儿太累人,就在机器上装了几条铁丝和螺栓,这样,阀门就可以靠这些东西自动开关了。这么一来,他不但可以脱身走掉,玩个痛快,而且发动机的功率也提高了一倍,他懒洋洋地发现了往复式发动机活塞的原’理。

④现代农业机械都带有座位,起初想到安座位的绝不是勤快的农夫,他们不在乎整天在田地上走路。这个主意最先肯定是由想坐着干活的人想到约。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

⑤最杰出的工程师——人类动机的研究者弗兰克·吉尔布菜恩,常常把各行各业优秀工人的劳动动作拍成影片,判断一种工作最少可以用几个动作完成。他发现,最优秀的工人毫无例外地全是懒汉,他们懒得连一个多余动作都不肯做,勤快一些的工人的效率要低得多,因为他不在乎把力气花在多余的动作上。一个称职的领导人也同样懒惰;凡是能吩咐别人为他干的事,他绝不亲躬。

⑥精神的懒惰也同样促进了人类的进步。许多重要的规则和定理都是}赖汉想出来的,这些人想在脑力劳动上寻找捷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准是懒汉。他们探究各种互不相关的现象的根源,他们讨厌需要吃苦受累的事情。想想看,如果没有发现自由落体定律,那么,要确定苹果从枝头落到地上的时间,要确定猫从离地一英里的气球上掉到地上的时间,该会多么麻烦!想想看,如果某些懒汉不曾建立“2+2=4”的规则,我们在生活里将会遇上多复杂的局面,将会碰到多么令人精疲力尽的麻烦啊!

⑦其实,正是懒汉承担了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任。现在是认真看待我们的这些懒汉的时候了。因为我们的这些懒汉身上寄托着人类的希望。

1.按照通常的理解,“懒惰”是指“不爱劳动,不爱工作”。请你试用一两句话说说文中“懒惰”的含义。

答:文中“懒惰”是指

2.文章从两个方面阐述了“懒惰”的作用。请分别概括文章的分论点。

3.对本文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对人们所不齿的“懒惰”进行了崭新的诠释,运用大量事例来证明“懒惰”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B.第②自然段以时间为序,着重以用水为例,最终目的在于证明:随着“偷懒”程度的加深,人类的劳动强度在不断减轻。

C.文章所举事例有的是对人、事的具体叙述,有的则为简要的概括叙述;这些事例紧扣所要论述的观点,典型而精当。

D.从结构上看,第②~⑤自然段与第⑥自然段之间,表面上是并列关系;但从内容上看,后者实际上应是在前者基础上的递进。

1.用智慧去创造、发明,尽量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意思大体一致的比如有:“懒惰”是指讨厌吃苦受累,想在脑力劳动上寻找捷径;“懒惰”是指勤于动脑想主意,懒于动手出力气;“懒惰”是指不满足现状,不因循守旧。不懈进取,不断创新;“懒惰”是指“智博”而非“拼搏”;“懒惰”是指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有问题意识等等。(评分意见:意思大体一致即可)。

2.分论点一:身体(或“体力”)的“懒惰”激励了创造、发明。分论点二:精神的懒惰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分论点的概括意思大体一致给分;)

3.B解析:目的在于证明“懒汉”促进事物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花 事

抚州娃子

文文6岁那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一棵小树开满了粉红的花朵,小而密,那俏丽的花枝还多情地探出墙外,引来了不少小蜜蜂和白蝴蝶,过路的行人无不驻足观望。

文文不知道那是什么花,问妈妈。妈妈说是桃花。

过了半个来月,那树上的花朵落光了,枝上长出了绿叶。文文慢慢把这事忘了。

第二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小树又开满了粉红的花朵。

文文和爸爸路过院墙外,文文忍不住赞叹道,好美的桃花啊!

爸爸说,那不是桃花,桃花开得更大,开得更稀,颜色更红。

文文问,那是什么花?

爸爸说他见得少,不大清楚,也许是樱花。

文文一定要问个明白。爸爸说,管它什么花,知道又有什么用,它又不饿当饭吃!

过了十来天,那树上的花朵全都凋谢了。文文又慢慢忘了这事。

第三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小树叉开满了花。

文文叩开王大伯的院门,问他那树上开的是什么花?

王大伯说是一个远方亲戚给的树苗,他也不清楚,不过看样子像是海棠花。

文文从没有见过海棠花,但他似乎听人说过海棠是在秋天开的。于是能继续问下去。王大伯很不耐烦地说,管它什么花,知道又有什么用,它又不能当钱花。

后来花落了,文文又慢慢把这事忘了。

第四年春天,王大伯院子的花如期开放,又唤起了文文的好奇心。

文文特意找来邻居家的一个读中学的大哥,问他那是什么花?

那大哥睁大眼睛,看了大半天也说不出花的名字。

文文急了,问,你不是上了生物课吗?怎么会不知道?

大哥说,甭提了,生物课是副课,全被主课老师占用了。不过看花样子像是桑树花。

文文不信,说他见过桑树花,不是这样子的。

大哥很丢面子,说,管它什么花,知道又有什么用,考试又不考它!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几度花开花落。不知不觉,文文已经上中学了,这年夏天,王大伯院子里的那棵小树悄悄长成了大树,树上的花越开越多,煞是壮观。可他仍不知道那是什么花。

一次,文文问生物老师,生物老师却说课本上也找不到,文文便说您教生物课,肯定知道。生物老师很生气,说,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还很多着呢!知道又有什么用,你还是先把课本上的知识学好!

直到l6岁那年,文文读高中,他看了很多课外书,他在读契诃夫的戏剧《樱桃园》时,从书页间看到了一幅彩色插图,图中樱桃树上的花与王大伯院子里的那树上开的花竞一模一样。

文文终于知道王大伯院子里开的是樱桃花了。更可喜的是,他在这年夏天还意外地看到树枝上结满了长柄小个的红樱桃。不会错。他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了。他要把这个重大发现告诉每一个人。他告诉了爸爸妈妈,也告诉了王大伯等人。可是他们对此一点兴趣也没有,都说知道那是樱桃树又有什么用!

不过,文文觉得挺有用。

等到来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樱桃树再次开花时,文文总自豪地对围在外看花的小朋友说,你们都看清楚,这树上开的可是樱桃花呀!好美的花!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9年第6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事件。

2.本文的主题思想是在字里行间自然地生长出来的,请概括小说的主题思想。

3.对本文分析鉴赏错误的两项是( )

A.本文是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B.本文的“花事”在文文心目中不是“小事”,它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C.王大伯等人认为“不能当饭吃”、“不能当钱花”、“考试又不考它”,这些共同反映出人们的功利主义心理,也直接批判了学校应试教育的危害。

D.小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故事情节曲折动人。

E.文文“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了”,因为他通过了自己的探索、自己的贽力,找到了多年没人能正确回答的问题。

F.小说对某种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读后让人们心灵震颤,发人深省。

4.小说中的文文的经历,给了你什么启示?请谈谈你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过的困惑和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1.《花事》写一棵树上开满了粉红的花朵,大家不知道它叫什么花,在大人们看来,那只是一树“无用”的花(或:是一件很“无用”的“花事”)。一个叫文文的孩子,面对大人们的批评指责,从6岁开始到l6岁读高中,花了十年的时间才弄清它叫樱桃花。(评分意见:符合大意即可。答案侧重在后一点)

2.本文充分肯定了孩子身上(文文)的科学求真的;精神(或肯定了孩子敢于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勇气),从侧面也表现了对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忧虑。(评分意见:根据大意给分。)

其他参考有: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问题意识),远远比获得眼前的一些实惠(利益)更重要。

3.C、D解析:C.文章没有直接批判学校应式教育。D.小说情节简单平实,并不曲折。

4.答案示例:第一问“启示”。持之以恒,可获成功,要善于发现问题,要敢于刨根问底……答对一点,言之有理即可。第二问:写出自己的困惑,写出自己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并言之有理。

说明文阅读

大熊猫的祖先找到了

①近期,中科院教授金昌柱、刘金毅,美国学者乔昂在《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研究报告称,在广西首次发掘出距今200万年的一种大熊猫头骨化石,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大熊猫祖先。

②报告说。2001年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在广西乐业县考察著名的“天坑”时,有乡民告知他们那里有一块“奇怪”的化石。金昌柱和刘金毅惊喜地发现,这是一块完整的古代大熊猫头骨化石,尽管只有现代大熊猫头骨约一半大小,但具有大熊猫头骨的所有特征。在运用各种科技手段检测后,他们相信,从头骨的形态功能看,这种生活在200万年前的大熊猫就是现代大熊猫的“直系祖先”。

③现代大熊猫身长可达2米。据此推测,“侏儒”大熊猫身长约1米,跟一只中等大小的狗差不多。在此后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侏儒”大熊猫的个子、体重逐渐增加,最终进化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大”熊猫。

④“侏儒”大熊猫正式名称叫“小种大熊猫”,是目前人类所知道最早的大熊猫祖先。美国学者乔昂说,此前,古生物学家也曾发现一些“小种大熊猫”的牙齿或其他部位化石,但由于过于零碎,未能推断出“小种大熊猫”的个头大小。这次发现的头骨保存完好,牙齿完整,据此可以认为“小种大熊猫”是现代大熊猫的“缩小版”,这表明现代大熊猫这一支已经进化乐好几百万年,独立于熊类家族其他物种的进化进程。

⑤迄今发现的大熊猫化石基本分布在中国境内,年代从约四五十万年前到200万年前不等。这次发现的头骨化石也证实了古生物学者长期以来的推测,即现代大熊猫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几百万年前。

⑥报告称,早在200万年前,大熊猫就基本是“素食主义者”了。与现存熊类家族其他动物相比,大熊猫是唯一完全素食的物种。不过,很久之前,大熊猫是食肉动物,后来才逐渐进化成以吃竹子为主的“素食者”。根据头骨化石上的牙齿磨损痕迹和咀嚼特征,可以推断,“侏儒”大熊猫的日常饮食已基本以竹子等素食为主。这么看来,大熊猫的素食习惯可以追溯到200万年前。“侏儒”大熊猫主要生活在那些气候潮湿、地势较低的热带丛林地区,竹子在它们的居住地分布广泛。(选自《科技之谜》有改动)

1.下列有关“小种大熊猫”头骨化石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在广西乐业县首次发掘出的,生活在200万年前的一种大熊猫的头骨化石。

B.只有现代大熊猫头骨约一半大小,从形态功能看,具有大熊猫头骨的所有特征。

C.从化石牙齿磨损痕迹和咀嚼特征可以断定,“侏儒”大熊猫已经进化成完全素食的物种。

D.是目前古生物学者发现的第一块保存完好、牙齿完整的古代大熊猫头骨化石。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小种大熊猫”是现代大熊猫的“缩小版”,是最早的大熊猫“直系祖先”。

B.现代大熊猫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几百万年前,独立于熊类家族其他物种的进化进程。

C.现已发现的大熊猫化石都分布在我国境内,年代从约四五十万年前到200万年前不等。

D.热带丛林地区气候潮湿,地势较低,竹子分布广泛,是“小种大熊猫”主要栖息地。

3.下面对本文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介绍了一项科研成果:目前所知最早的大熊猫祖先的化石已被发掘和证实。

B.第③段用列数字和作比较来准确说明“小种大熊猫”与现代大熊猫的联系与区别。

C.第④段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说明“侏儒”大熊猫被正式命名为“小种大熊猫”的原因。

D.全文分别说明了“小种大熊猫”的形体大小、生活年代及生活习性等内容。

1—3 C B C

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苗青)

①小时候临睡前,父亲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我喜欢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含住了锁舌。

②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息也听不到那瞬间的声响。

③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也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

④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以至每每有人离开房间,我都会不由自主的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我着迷于此,就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

⑤渐渐地,我学会在那响声中读人。

⑥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性炸弹,就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于是,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得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一声“砰”的巨响,久久回荡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

⑦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二意无穷。于是我暗自揣度,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

⑧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有人在门外轻扣两声,停约几秒,再推门而入。现在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因为那小心的提醒给出了一段时间,让门里门外的两个人避免了措手不及的尴尬。许多时候,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如此不经意的掩门、叩门之间。

⑨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那感觉,就像是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选自《中学生文摘》)

1.第①段划线语句手法多样,情感丰富,例如“ ”这个动词以及“

”这个比喻就形象地表现了父亲掩门的轻柔,从中既可以感受到父亲对孩子的 ,也可以感受到孩子对父亲的

2.第⑤段中说“我学会在那响声中读人”,请从文中概括出作者所“读”到得内容。

3.请联系上文内容,说说你对第⑨段划线语句的理解。

4.下面是一位同学阅读本文后的人生感悟,请你将它填写完整。

我从作者对轻声关门的效仿中感悟到父母的心灵是子女的最好课堂,从作者对人的阅读中感悟到 ,从作者对那声清响的回味、揣度中感悟到 。受本文的启发,我也在生活中发现了各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好细节,例如在困难中同学投以我一个鼓励的眼神,

1.压或含  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  呵护、关爱等  喜欢、依恋等(写出表现情感的词语,只要符合文意均可。)

2.从不关门和大声关门的行为中“读”出了粗心、鲁莽、自私的性格。从小心关门和轻声叩门的行为中“读”到了细心、体贴、关怀的心灵(如果学生将两类人分成四种表现来答也可,但答案都应从行为和个性方面分别作答。)

3.意思对即可得分。点明照应关系,说明“夙愿”在文中的含义,表现作者的感受。示例:这句话是对第③段内容的照应,作者心中对当年小心关门仍发出声响一直留有遗憾,现在终于能为父亲无声关门,了却了夙愿。这个感受表明作者学会了通过细枝末节传递对他人的关怀、尊重。

4.意思对即可。示例:人的品格体现于细节之中   细心的关怀能给人送去温暖(答案要有概括升华,不能只是就事论事)  在作业本上老师给我们的精心批改  挑灯夜读时母亲为我端上温热的牛奶。(不能写“有声”的细节,也不能写相同类型的事例,例如“表扬的眼神”,“责备的眼神”)

最美好的时刻

一个春天的夜晚,我突然醒了,睁开眼睛,看见屋子里洒满了月光,四周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温暖的空气里充满了梨花发出的清香。

  他下了床,踮着脚轻轻地走出屋子,随手关上了门,母亲正坐在门廊的石阶上,她抬起头,看见了我,笑了笑,拉他挨着她坐下。

整个乡村万籁俱寂,临近的屋子都熄了灯,月光是那么明亮。远处,大约一里外的那片树林,黑压压地呈现在眼前。那只看门狗在草坪上向他们跑来,舒服地躺在他们脚下,伸展了一下身子,把头枕在母亲外衣裳的下襟。我们就这样待了很久,谁都不出声。

然而,在那片黑压压的树林里却并不宁静——野兔子和小松鼠、负鼠和金花鼠它们都在那儿奔跳、欢笑;还有那田野里,那花园的阴影处,花草树木都在悄悄地生长。

那些红的桃花,白的梨花,很快就会飘散零落,留下的将是初结的果实;那些野李子树也会长出滚圆的、像一盏盏灯笼似的野李子,野李子又酸又甜,都是因为太阳烤炙风雨吹打的;还有那青青的瓜藤,绽开着南瓜似的花朵,花朵里满是蜜糖,等待着早晨蜜蜂的来临,但是过不了多久,你看见的将是一条条甜瓜,而不再是这些花朵了。啊,在这无边无际的宁静中,生命——这种神秘的东西,它既摸不着,也听不见。只有大自然那无所不能,温柔可爱的手在抚弄着它——正在活动着,它在生长,它在壮大。

一个8岁的孩子当然不会想得那么多,也许他还不知道自己正沉浸在这无边无际的宁静中。不过,当他看见一颗星星挂在雪松的树梢上时,他也被迷住了;当他听见一只鸟在月光下婉转啼鸣时,他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当他的手触到母亲的手臂时,他感到自己是那么安全、那么舒坦。

1.文章的标题“最美好的时刻”具体指的是什么?

①“美好”指的是

②“时刻” 指的是

2.请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3.第三自然段中“那只看门狗”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第四自然段中“并不宁静”的景象,与全文的“宁静”矛盾吗?为什么?

5.你认为这篇文章有什么特点?请从语言、表达等方面任选一点作简要分析。

1.①宁静、温馨  ②春天的夜晚

2.一个8岁的孩子和母亲一起感受夜的宁静。(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3.中心突出,表达了和谐、宁静的美好感觉。(或“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宁静、美好”。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4.不矛盾。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烘托了(或“表现了”)夜晚的和谐、美好。(只答“不矛盾”不给分;)

5.示例:语言生动。如“那些野李子树也会长出滚圆的像一盏盏灯笼似的野李子……”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野李子可爱的形状。(从“意境优美”“层次清楚”等方面举例分析、言之成理也可。)

人类只剩7年时间拯救地球

英国著名自然灾难专家、世界知名环境科学家比尔·麦克古尔在其新书《7年拯救地球》中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那就是人类如果不立即采取行动,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那么2015年将成为地球命运的转折点。如果地球温室气体排放在这7年时间中无法得到控制,那么地球将在2015年7月进入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中,人类将被气候变暖引发的一系列大自然灾难所吞噬!

  麦克古尔教授在书中称,从现在开始到2015年,人类只剩下有限时间来减少有害温室气体的排放,如果人类的努力失败,那么地球将面临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地球造成恐龙灭 绝以来最大的灾害威胁。

麦克古尔教授说: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必须减少50﹪到80﹪。要做到这一点, 温室气体的排放必须在2015年前就达到稳定状态,然后逐年下降。但这样仍然不够,如果人类不主动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即使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90﹪,仍无法阻止危险的气候变暖。

麦克古尔教授称,地球目前的气候距100万年来最暖温度相差大约1摄氏度,如果人类烧光地球上剩下的其他化石燃料,那么地球的温度还将上升13摄氏度,当前的症况表明,自然环境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这种治理也将不是一人一国之力可以完成的,是需要世界各国协同一致、共同面对的。

1.麦克古尔关于拯救地球的观点是哪一年提出的?

2.麦克古尔认为人类拯救地球应采取什么行动?

3.第三自然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举例分析其作用。

4.最后一段中“地球目前的气候距100万年来最暖温度相差大约1摄氏度”,句中“大约”能删除吗?为什么?

5.根据麦克古尔的观点,请你提一条拯救地球的具体措施,并简要说明理由。

①措施

②理由

1.2008年

2.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或“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3.列数字。如“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必须减少50﹪到80﹪。”具体说明拯救地球应立即采取行动。(或“具体说明了排放量减少的程度”也可。)

4.不能,因为“大约”表明温差是约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或:如果去掉“大约”就表明是确数1摄氏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只答“不能去掉”不给分;答“不能,因为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示例1:少开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示例2:多植树,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措施不符合文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不给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

城市空中森林

①在城市里,我们能看见许多摩天大楼,可是这些大楼不是住宅就是写字楼。而美国“尼科塔产品开发公司”设计的“城市空中森林”摩天大楼,则主要是为环保而兴建的。它是一种巨大的污染物过滤器,可以把来自周围的有害物质过滤掉,让空气清新。

  ②“城市空中森林”摩天大楼高122米,人们可以在每一层楼内种植常青树。一幢大楼可以种植400棵树,用以吸收污染物,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每一幢“城市空中森林”就是一个巨型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可以建造在工厂和其他重大污染源附近。楼内的树木不仅仅吸收二氧化碳,还可以吸收热气、含氮污染物、含硫污染物和粉尘等,让那里的空气变得干净起来。

  ③“城市空中森林”将使附近居民和动物受益,堪称一把遮挡炽热阳光的保护伞。由于数百棵树的降温作用,每到夏季,周围空气变得十分凉爽。这种建筑还是一种节能建筑,按照规划,大楼中部装有风力发电机,可以提供建筑内的照明用电,也可以驱动为常青树提供水和营养液的水泵。惟一需要外部能量的是运送维护人员上下的电梯。

④这种建筑由于只承载树木和土壤,而且采用了板式构造,因此可以建造得轻型一些,不需要完整的底座,只要三根牢固的支柱就可以了。这种建筑的占地面积相对较小,不会占用太多宝贵的城市土地。

⑤这种建筑的主体用钢筋混凝土制成,相当坚固。底部的一根短支柱是实心的,其他两根长支柱是空心的。长支柱内部设置电梯,管理人员从这里进出大楼。大楼的两侧有两块醒目的翼板。这种翼板是由尼龙材料制成的,不是简单的装饰物,而是一种空气吸收装置,以便为大楼内树木的生长提供更多的空气。

⑥美国一些建筑专家认为,“城市空中森林”顺应了时代的需求,是世界上最具创意的建筑设计之一。

1.阅读全文回答:“城市空中森林”在环境保护方面有哪些作用?

2.第④段中,“这种建筑……不会占用太多宝贵的城市土地”一句中的“太多”能否删去?

为什么?

3.有人认为,兴建“城市空中森林”摩天大楼,还不如在地面上多种树。请联系文中相关内容,说说你对这个观点的看法。

1.过滤有害物质,让空气清新;为附近居民和动物遮挡炽热的阳光;降温,使空气凉爽。(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2.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太多”,就说明“城市空中森林”不会占用宝贵的城市土地,这与事实不符。(意思对即可) 

3.不设统一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一:我认为应该兴建“城市空中森林”,因为它不会像在地面上种树那样占用太多宝贵的城市土地。

示例二:我认为应该在地面上多种树,因为兴建“城市空中森林”摩天大楼既需要成本,又耗费能源。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

精神栖身于茅屋

周国平

①如果你爱读人物传记,你就会发现,许多优秀人物生前都非常贫困。最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凡·高,现在他的一幅画已经卖到了几千万美元,可是,他活着时,他的一张画连一餐饭钱也换不到,经常挨饿,一生穷困潦倒。要论家境,他的家族几乎控制着全欧洲的美术市场。作为一名画家,他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可以像那些平庸画家那样迎合时尚以谋利,成为一个富翁,但他不屑于这么做。他说,他可不能把他惟一的生命耗费在给非常愚蠢的人画非常蹩脚的画上面,做艺术家并不意味着靠卖画挣钱,而是要去发现一个未被发现的新世界。

②另一个荷兰人斯宾诺莎是名垂史册的大哲学家,他为了保持思想的自由,宁可靠磨镜片的收入维持最简单的生活,谢绝了海德堡大学以不触犯zōng jiāo 为前提要他去当教授的聘请。

③我并不提倡苦行僧哲学。事实上,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你本来习惯于骑自行车,不觉得有什么欠缺,可是,当你看到周围不少人开上了汽车,你就会觉得你缺汽车,有必要也买一辆。富了还想更富,事实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于是你永远不会满足,不得不去挣越来越多的钱。这样,赚钱便成了你人生的惟一目的。即使你是画家,你哪里还顾得上真正的艺术追求?即使你是学者,你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

④所以,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追求精神的富有。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得好,“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才在大理石和黄金下栖身”;柏拉图也说:“胸中有黄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黄金屋顶下面的。”我非常喜欢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的确,一个追求精神财富的人必定淡然于物质的奢华,而一个人如果安于简朴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离哲学家不远了。

(选自《周国平文集》,有删改)

1.根据全文内容,标题中“茅屋”一词的含义是

2.文章①②两段列举凡·高和斯宾诺莎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3.阅读课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选段,结合上文内容答题。

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英国作家王尔德到美国旅行,入境时,海关官员问他有什么东西要报关,他回答:“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才华。正是这位骄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诉我们:“世间再没有比人的灵魂更宝贵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跟它相比。”

结合以上材料和对《精神栖身于茅屋》一文的阅读感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一个人应该如何保持灵魂的高贵和精神的富有。(50字左右)

1.简朴的生活方式。(意思对即可)

2.作为事实论据,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一切贤哲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保持精神的富有”这一观点。(意思对即可)

3.不设统一答案,写出自己的感悟和体验,适当阐述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