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无价的奖赏》,完成1—5题。
无价的奖赏
①当她猛然发现身边的手提包不见了时,吓得冷汗涔涔。那手提包里的钱和银行卡都在其次,关乎“命门”的是海关进出口手册和关税证明的单据,一旦丢失,将给她所在的报关公司带来巨额的经济损失。
②她失魂落魄,跌跌撞撞到广场派出所报了案,然后,又心急如焚地雇来了三个人,让他们举着写有“一万元悬赏”的寻物牌,来回走动。阳光一点点离散,她的心也揪得越来越紧。这时候,广场派出所的民警打电话来说,有一个人拾到棕色的提包。她急三火四地赶到派出所,的确是她的手提包,她惊喜地叫起来,可是等她打开拉链,却傻了眼,包里空空如也。像迎头挨了一瓢冷水,她心里的希望一下子熄灭了。
③拾到包的人是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衣着破旧,看起来挺精神的。民警悄悄告诉她:“这男孩在假期经常来广场拾破烂,上次,他也说是捡到了提包,来交还失主,哪知失主说,就是这男孩在他坐的地方转来转去,不一会提包就不翼而飞,失主一口咬定,包就是他偷的。结果那失主不但没给赏金,还管那孩子要包里少的钱,甚至动了粗。”民警看了看男孩又说:“我怀疑,这次他又故伎重演,要不,我们仔细地盘问盘问,看看有什么破绽?”
④她忙摇摇头,即使以前男孩有过劣迹,她也不愿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怀疑和猜测他这次的诚心。许是猜出了民警和她谈论的内容,男孩涨红了脸,紧咬着下唇,一副怒不可遏的样子,分辨道:“包是捡的,不是偷的。”
⑤她走上前去,拉过男孩的手,拍拍他的肩膀,说:“小兄弟。姐姐相信你,即便你只是送来了空提包,也谢谢你。”
⑥直到夜幕降临,也没有奇迹出现,她心灰意冷地往回走,月色清凉如水,冷得让她心寒。突然,身后窜出一个人来,往她怀里塞了个方便袋,然后掉头跑开,消失在幽暗的小巷里。
⑦等她从惊恐中回过神来,惊奇地发现,方便袋里竟是那些让她忧心如焚、想用一万元“赎回”的票据。突如其来的惊喜.让她恍惚置身于不敢惊扰的梦境中一般。
⑧除了现金.一切失而复得,还多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曾经;我把拾到的提包交给失主,却被失主反咬一口,诬赖我是小偷,我当时很后悔把包给了他。今天下午,当我看到地上的提包时,我的心情很复杂,但还是不由自主地捡起了它,怕失主着急呀!这次我得做得聪明点,于是先交上空包.投石问路。没想到,你不仅相信我,还握了我脏兮兮的手。赏金我是不会要的,其实,你已经给了我比任何金钱都贵重的奖赏,那就是尊重和信任,我收下了,也谢谢你。请你一定相信我,我捡到包时里面就没有钱。
⑨她呆呆地站在夜色里,心动如潮,为那个受了委屈依然善良的男孩,为那个在困境中生存但内心并不贫穷的孩子。她总以为能让人心动的是金钱,却不知道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是人的体态、言语和笑容衍生出来的温暖与尊重。多少怀揣着真诚而来的帮助,多少明媚而纯粹的心境,被我们审视、猜忌和怀疑的目光灼伤,变得冷漠而麻木。其实,每一个善意都该得到尊重,容不得一丝龌龊的猜疑。
(作者:王建兰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文章用了一定的笔墨写另一个丢包人,这对表现丢包的女士起什么作用?
2.请将男孩归还女士丢失物件的两个情节,按顺序填入下列空格。
拾提包——( )——( )
3.本文的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请从文中任选一例,对其加以简析。
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认真研读第⑧段中男孩所留小纸条上的内容,自拟一道题目,给出答案。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请用一句话写出你阅读本文最深的一点感悟。
1.另一个丢包人的无端猜忌、怀疑与丢包的女士形成对比(说对丢包的女士起“衬托”、“反衬”或“烘托”作用亦可,突出了丢包的女士真诚待人和尊重他人的鲜明个性。
2.还空包 送票据
3.示例1:“阳光点点离散,她的心也揪得越来越紧。”天色逐渐变晚,而丢失的提包毫无着落,烘托了丢包的女士焦急的心情。 示例2:“月色清凉如水,冷得让她心寒。”月色以“清凉”来形容,给人的感觉是“冷…心寒”,很好地烘托了“她”心灰意冷、情绪低落的心境。(分析突了景物特色和人物心理活动)
4.例1 题目:小纸条上的内容对男孩归还女士丢失物件的情节起何作用?
答案:对先还空包后送票据的原因作了必要交代
示例2 题目:从小纸条上的内容可以看出小男孩有什么品质?
答案:受了委屈依然善良;坚决不要奖金,不为金钱所动,
5.示例1:只有真诚和善意才能消除隔阂 示例2:对每一个卑微的善举都应该心怀感恩。示例3:善意终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阅读《生活中的减法》,完成1—3题。
生活中的减法
①“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这不如意事,又差不多八九成是由他人给咱带来的。比如,有人冷落咱,疏远咱,伤害咱,贬低咱,羞辱咱,乃至欺咱老实,骗咱好心,卖咱假货,偷咱财物等不如意,不都是来自他人吗?面对这林林总总不如意事,咱当如何对待呢?想起了前些年常用的两句古话,一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是“反其道而行之”。
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是你不仁,我不义。你冷落咱,咱疏远你;你敢动口羞辱咱,咱就敢伸出老拳动手;你今天卖给咱假冒伪劣,咱明天回敬你缺斤少两;甚至,你偷了咱一辆自行车,明天咱去偷别人的摩托车,一气之下,做了偷摩托车的贼。这样,以牙还牙,睚眦必报,生活中的不如意事,就像加法,还不越来越多?
③“反其道而行之”,就是你负我,我不负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面对不如意事,咱心里难受,感到痛苦,咱就不能让别人也为这样的事而难过,而痛苦。你伤了咱,如果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咱宽容你,以此为教训,遇事不迁怒于人,不伤害无辜。你给咱冷遇,让咱感到难堪,感到苦恼.咱遇事就当多给人一些热情,一些关爱,一些帮助。这般.生活中的不如意事。就像减法,会越来越少。
④遭遇不如意事,以身作则用减法,这自然体现了一个人的胸怀、品德与宽容的精神,并且,还标志着一个人立身的高度与处事的眼光。他们会这样认为:有人冷落了你,同时也强化了你的自立;有人伤害了你,同时也磨炼了你的心志;有人欺骗了你,同时也增进了你的见识;有人绊倒了你,同时也锤炼了你的能力。从而,让你的生活充满阳光。心胸狭隘、小肚鸡肠,遇不如意事,喜欢加法的人,自以为得计,可占到便宜了吗?没有,绝对没有。
⑤唐代高僧寒山与拾得有段对话,就很值得玩味。寒山问:“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之乎?”拾得回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⑥看来,生活中的减法,确实是做人的一种智慧,不仅会完善自己的人格,同时也减少了不如意事,又增进了社会的和谐,何乐而不为呢?
1.本文标题是“生活中的减法”,为什么先从“生活中的加法”谈起?
2.结合第②③段有关内容,说说为什么“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生活的加法,而“反其道而行之”是“生活的减法”。
3.文中唐代高僧寒山与拾得的对话耐人寻味,你能品出其中做人的智慧吗?
4.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本文观点,为“指路大王”谢亮写几句点评文字。
链接材料:北京有位76岁的老人,叫谢亮。4年前,他向人问路,却遭冷遇,那人不理不睬,一脸的冷漠。他自然感到气愤,但并未将这气愤撒给任何人,而是想到,之后别人向我问路,我要用最高的热情、最大的耐心给人家指路。此后,他将全市公交车站、大学、医院、公园、大使馆、各省办事处等47 090多个地点,编成20万字的《指路手册》,每天风雨无阻地为成百上千的人“义务指路”,被誉为北京城的“指路大王”。
1.是为了引出“生活中的减法”,并与其形成对比,以突出“生活中的减法”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2.因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是以牙还牙,你不仁,我不义,从而使生活中的不如意事增多。 “反其道而行之”就是你负我,我不负你,从而使生活中的不如意事减少。
3.遇事应多忍让,多宽容,以德报怨,最终必将感化对力,等等(能答出主要意思即可)
4.示例:老人用自己的热情、耐心、宽容增进了社会和谐.完善自己的人格,他的胸怀、品德标志着他的立身高度与处事眼光。(基本扣住观点就即可)
(1)近来,食品安全事件相继发生,引发了人们对食品问题的极大关注。一些新技术出现在食品生产、包装、保存、销售等各个环节,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2)食品的新鲜和纯正,对食品安全至关重要,为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采取积极措施予以保证。
(3)日本开发出多种保鲜材料,投入应用很有效果。其中,普遍使用的是将矿物浓缩液渗进吸水纸袋中,再用这种纸袋包装蔬菜和水果。在运输过程中,蔬菜和水果可以从矿物浓缩液中得到营养补给。与此同时,日本科技人员还研制出一种高纯度磷酸钙与聚乙烯混合而成的薄膜。实践证明,磷酸钙能吸收乙烯和二氧化碳气体,抑制叶绿素的分解,起到保鲜的作用。
(4)现在,还有一种用于储藏水果蔬菜的气调保鲜技术。这种技术被业界称为21世纪的新技术,亦可用于储藏中草药材、粮食及其他需要定期储藏的食品。气调保鲜与一般保鲜的不同之处,在于其通过调节果品蔬菜储藏室的环境温度、湿度、空气中氧含量和二氧化碳含量等四个参数,满足不同品种生存需要的最低氧气含量,调节果蔬品种的代谢量,保持果蔬品种营养,延长储藏期并保持果蔬的良好品质。
(5)国外气调保鲜技术,现已达到规模化发展。意大利形成的果蔬产品产、供、销气调链,就很有代表性和说服力。他们在产地建气调储藏库,运输用气调车,销售有气调周转库,从而保证了市场果蔬商品丰满新鲜。这一技术在我国尚待推广和普及。
(《百科知识》,有删改)
1.文章介绍了三种新型的食品保鲜技术,请根据提示填空。
第一种 | 用渗透了矿物浓缩液的吸水纸袋保鲜 | 第二种 | 第三种 |
2.从第(4)段中找到相关信息填空,使句子完整,并指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气调保鲜是一种 等参数,延长储藏期并保持果蔬良好品质的保鲜技术。这句话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气调保鲜技术被业界称为21世纪的新技术。
B.磷酸钙能吸收乙烯和二氧化碳气体,抑制叶绿素的分解,起到保鲜的作用。
C.气调保鲜技术在我国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本文从保鲜材料和保鲜技术等方面介绍了一些国家为食品安全采取的措施。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去掉后对文意影响不大的一项是( )
A.他们采取在产地建气调储藏库,从而保证了市场果蔬商品丰满新鲜。
B.其中,比较普遍使用的是将矿物浓缩液渗进吸水纸袋中。
C.苹果在气调保鲜库可储藏28周,保鲜时间比恒温保鲜高出近2倍。
D.意大利形成的果蔬产品产、供、销一调链,就很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1.用混合了高纯度磷酸钙与聚乙烯的薄膜保鲜 气调保鲜
2.通过调节水果蔬菜储藏室的环境温度、湿度、空气中氧含量和二氧化碳含量下定义
3.C
4.A
(1)有两个学生拜弈秋为师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每次听课都全神贯注,而另一个学生虽然很聪明,但上课时总是心不在焉,今天想学下情棋,明天又想学画画,不时地有新想法冒出。若干年后,那未专心致志的学生成了一名出色的棋子,而另一位却一事无成。这个中的原因恐怕不言而喻吧。
(2)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认为:“现代社会中,有很多人活得很累,很容易产生挫折感和种种不快,是因为他们总是迷失和淹没在各种目标中。
(3)不少人常把自己的思绪搞的很乱,很少进行必要的自我调节。在这种混乱婚礼的生活状态中,人的内心渐渐失去平衡,变得没有条理,生活的目的也跟着盲目起来。不知道自己所为何来,终将怎样。虽然想法很多,却不知从何着手。思绪混乱,长久下去便会引发心理问题影响身体健康。人如果总是这样,就没有幸福可言,甚至会失去最主要的东西并丢掉眼前的一些机会,变成“为明天而明天”的生活痛苦者。
(4)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分散在几件事情上,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切实际的。在通常情况下,这几件事情都不会做得很好,如果每次我们专心地去做一件事,精力便能够集中,也就能够做好这些事。做完一件事后,再去做下一件事,这样我们每件事都能做好了。
(5)林肯专心致力于解放黑奴,因此使自己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伊斯特曼致力于生产柯达相机,这为他赚进了数不清的钞票,也为全球无数人带来了无比的乐趣。
(6)只要专注下来,一心一意去做事,你就会变得快乐而有成效,也不会被那么多的目标所淹没。因为你是清醒的,没有什么负担和压力,是在自己大轨道上运行。而只有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的人,才不会被外界摆布。
(7)每天都花一点点时间问一下自己的内心: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才是你人生中最主要的?慢慢地,你会发现,那些遥远的不切实际的东西都是你行动的累赘,而那些离你最近的事物才是你的快乐所在。亲爱的朋友们,请把精力集中在最有意义最能让你快乐的事情上,在人生的轨道上专注于一个目标,不要在太多的目标里迷失了自己!
(佚名,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大凡成功人士,都专注于一个目标”这句话应该放在第几段的开头?( )
A.第(2)段B.第(3)段C.第(4)段D.第(5)段
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6)段划线句子是一个条件关系的复句。
B.第(1)段划线句子的主干是“那位成了棋手” 。
C.第(4)段中加点字“这样”指的是“做完一件事,再去做下一件事” 。
D.本文运用了道理论证、事实论证等论证方法。
4.请简要谈谈对作者观点的看法。
1.要专注于一个目标,不要在太多的目标里迷失自己
2.D
3.B
4.作者的观点很有道理,专注于一个目标,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更大,成功的机会就更多。(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
(1)萝卜花是一个女人雕的,用料是胡萝卜,她把它雕成一朵一朵月季的模样。花盛开,很喜人。
(2)女人在小城的一条小巷子里摆摊,卖小炒。一个小气罐,一张简单的操作平台,木板做的,用来摆放锅碗盘碟,她的摊子就摆开了。她卖的小炒只三样:土豆丝炒牛肉,或炒鸡肉,或炒猪肉。
(3)女人三十岁左右,瘦,皮肤白皙。长头发用发夹别在脑后。惹眼的是她的衣着,整天沾着油锅的,应该很油腻才是,却不。她的衣极干净,外面罩着白衣。衣领那儿,露出里面的一点红,是红毛衣,或红围巾的红。她有围裙,有袖套,过一会儿,她就换一下围裙,换一下袖套,以保持整体衣着的干净。很让人惊奇且喜欢的是,她每卖一份小炒,必在装给你的方便盒里,放上一朵她雕刻的萝卜花。这样装在盘子里,才好看,她说。
(4)不知是因为女人的干净,还是她的萝卜花,一到饭时,女人的摊前,总围满人。五块钱一份小炒,大家都很耐心地等待着。女人不停地翻铲,而后装盘,而后放上一朵萝卜花。整个过程,充满美感。于是,一朵一朵的萝卜花,承载着五味调和百味香,就开到了人家的饭桌上。
(5)我也去买女人的小炒。去的次数多了,渐渐知道了她的故事。
(6)女人原先有个很殷实的家。男人是搞建筑的,很有些钱。但不幸的是,在一次建筑中,男人从尚未完工的高楼上摔下来,被送进医院,医院当场就下了病危通知书。女人几乎倾尽所有,抢救男人,才捡回半条命——男人瘫痪了。
(7)生活的优裕不再。年幼的孩子,瘫痪的男人,女人得一肩扛一个。她考虑了许久,决心摆摊卖小炒。有人劝她,街上那么多家饭店,你卖小炒能卖得出去吗?女人想,也是。总得弄点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罢?于是她想到了雕刻萝卜花。当她静__在桌旁雕着时,她突然被自己手上的美好镇住了,一根再普通不过的胡萝卜,在眨眼之间,竟能开出一小朵一小朵的花来。女人的心,一下子充满期待和向往。
(8)就这样,女人的小炒摊子,摆开了,并且很快成为小城的一道风景。下班了赶不上做菜的人,都会相互招呼一声,去买一份萝卜花吧。就都晃到女人的摊前来了。
(9)一次,我开玩笑地问女人,攒多少钱了?女人笑而不答。一小朵一小朵的萝卜花,很认真地开在她的手边。
(10)不多久,女人竟出人意料地盘下一家酒店,用她积攒的钱。她负责配菜,她把瘫痪的男人,接到店里管账。女人依然衣着干净,在所有的菜肴里,依然喜欢放上一朵她雕刻的萝卜花。菜不但是吃的,也是用来看的呢,她说。眼睛亮着。一旁的男人,气色也好,没有颓废的样子。
(11)女人的酒店,慢慢地,出了名。大家提起萝卜花,都知道。
(12)生活,也许避免不了苦难,却从来不会拒绝一朵萝卜花的盛开。
(《小小说选刊》)
1.下列最适合做本文题目的一项是( )
A.夫妻情B.卖小炒的女人C.萝卜花D.小城风景
2.从全文看,文中(6)(7)自然段的记叙顺序是 ,其作用是
。
3.概括使女人命运发生变化的两个情节。
4.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句话的作用。
5.本文用了 、 等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个
的女性形象。
1.C
2.插叙 交代上街卖小炒的原因,突出人物形象(学生也可答交代原因,突出形象)(符合要求即可)
3.抢救男人 (丈夫瘫痪;女人几乎倾尽所有抢救男人);摆摊卖小炒(卖小炒赚钱)
4.篇末点题,揭示文章的主旨(赞美自强不息的精神)
5.心理、外貌、动作、语言、侧面等;自强不息(坚强;不怕困难;不怕挫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蔷薇几度花
丁立梅
①喜欢那丛蔷薇。
②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趴着。我把它当作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这个时节,花开了。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③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④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老人着靛蓝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 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⑤可不是么! 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__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 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 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⑥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 女的,老的少的,有人买的是记忆,有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⑦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老人的铜锣敲响。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⑧跟他聊天。“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你不要跑那么快,我追都追不上了。”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⑨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做了五十多年。天生的残 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就是因喜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⑩“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11)“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12)“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13)“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奶黄的月亮,缺了口。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14)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照,还真没拍过照片呢。”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他看一眼,笑。复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罢。
1.挑糖担的老人具有怎样的品性?
2.第⑥段中的“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
记忆: 稀奇:
3.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
(1)赏析句子。
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紊妆,淡淡笑。
(2)句中加点的“甜”字好在哪里?
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
4.简析“蔷薇”在文中的作用。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中写到“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结合下文看,挑糖担老人属于走得从容、天天来去的人。
B.第④段中描写老人的糖担子,突出了一个“旧”字,暗示了老人做灶糖时间之久,也唤起了“我”对逝去生活的回忆。
C.第⑨段中的插叙交代老人的女儿不做灶糖了,表明老人做手工灶糖的技艺将后继无人,老人对此感到悲哀。
D.文中多处通过老人的“笑”来表现老人的心情,比如第13段中“老人呵呵笑起来”,第14段中“他看—眼,笑”都写出了老人的开心。
1.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意对即可)
2.记忆:贫穷年代的甜(或:贫穷年代的幸福和快乐/当年孩子们用破烂换灶糖的情景)。 稀奇:少见的正宗的手工灶糖。 (意对即可)
3.(1)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
(2)一个“甜”字,赞美老人的手工灶糖给很多人带来了甜蜜和快 乐。( “赞美老人” “赞美”的内容要答出“给别人带来甜”的意思,意对即可)
4.①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②引出挑糖担的老人;③比喻(象征)老人的品格(或:比喻人生最好的状态);④烘托老人的形象。
5. C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论友谊
西塞罗
公民们:
①我以为,友谊的基础是美德。别人相信你有美德,所以才与你建立友谊。你若放弃了美德,友谊也就不存在了。
②我们早已定下了一条保护友谊的准则:不要求他人做不道德的事;别人求你做不道德的事,你也不要做。所以,A.你请朋友做事,必须以道德为限。B.如果为了朋友的缘故而做犯法的事,尤其是背叛国家,那是绝对不道德的,不容辩解的。如果确认是道德的,便应毫不迟疑地去做,并且永远热诚。
③我以为那些错把功利当作基础的人,实在是丢掉了友谊的基础。我们愉快,不是由于从朋友那里得到了物质利益,而是由于得到了朋友的爱。如果我们的资助使我们得到了愉快,那是因为其资助是出于真诚的爱。请问天下有谁愿意只能享受无穷的物质财富,却不能爱别人,同时也不能得到别人的爱呢?只有暴君愿意过这样的生活。没有信仰,没有爱,也没有对人的信任,一切都是猜疑、犹豫、憎恨,这里绝对没有友谊的位置。
④哲人恩尼乌斯说:“在身处困境时才能找到忠实的朋友。”不可靠的朋友大约有两种:一种是在自己得志、飞黄腾达时,忘了朋友;一种是见朋友有难而弃之不顾,逃之夭夭。所以,在上述两种情形之下,仍能想到朋友的人,才真正难能可贵;仍能丝毫不减色的友谊,才可以称之为神圣友谊。
⑤“我们爱朋友犹如爱自己”,这样说是不恰当的,因为有许多事,我们不为自己做而只为朋友做。有时去恳求一个卑鄙的人,有时去冒犯一个不该冒犯的人,这些为自己本不值得去做的事,为了朋友却欣然去做了。在许多情况下,有美德的人宁肯牺牲自身利益,而使朋友得到欢乐。所以,应该说,爱朋友胜过爱自己。
⑥友谊还应该有一条准则:不要为了自己过分钟情友谊、依恋友谊而妨碍了朋友的大事。凡是舍不得离开朋友而阻止、妨碍朋友去尽他高尚义务的人,不但无知、怯弱,而且简直就不懂友谊。
⑦美德之所以能创造友谊,保持友谊,是因为美德里有和谐,有坚贞,有忠诚,有无私,有明智,有善,有关,有爱。一个人的羌德一旦表现出来,便会光芒四射,并且借助这种光芒、照见别人的美德。美德与美德互相吸引,光芒与光芒交相辉映,结果便燃出友谊的光焰。
⑧先看准了朋友,然后再爱他。不要因为先爱了他,就认作朋友。因为,凡是心灵值得爱的人,才是值得去结交的人。
1.这篇演讲词始终围绕着 这一观点展开论述。
2.第②段中画线的A.B.两句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3.第⑤段是怎样得出“爱朋友胜过爱自己”这一结论的?请简述论证过程。
4.从第⑥段看,“不懂友谊”的表现是什么?
5.第④段中恩尼乌斯说:“在身处困境时才能找到忠实的朋友。”下列出自课文的事例不能证明这个名言的一项是( )
A.“我”被困在悬崖上,其他小伙伴离“我”而去,杰利却喊来“我”的父亲解救“我”。(《走一 步,再走一步》)
B.小伙伴们看社戏归途中肚子饿了,阿发冒着被妈妈哭骂的风险,偷来自家的罗汉豆给小伙伴们吃。(《社戏》
C.乔元贞家境贫寒买不起课本,“我”把自己的课本裁成两半,给了乔元贞一半。(《我的第一本书》)
D.安东尼奥因货船失事而违约,将被夏洛克割取一磅肉时,他的好友巴萨尼奥、鲍西娅等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威尼斯商人》)
1.友谊的基础是美德
2.不能。因为因句对应“不要求他人做不道德的事”,⑧句对应“别人求你,你也不要做”。(答“④⑧两句分别对应上面两句话”也可)
3.首先摆出不恰当的观点,然后举例论证“爱朋友胜过爱自己”(或:举例论证“我们爱朋友犹如爱自己”是不恰当的),最后得出结论。(意对即可)
4.为了自己过分钟情友谊、依恋友谊而妨碍了朋友的大事。(或:舍不得离开朋友而阻止、妨碍朋友去尽他高尚义务)
5.B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1尽管“消费”拉动“需求”是商业社会经济的第一推动力,但是我还是认为,消费不能等同于奢侈和铺张,节约永远是一种可贵的时代精神。
2为什么要提倡节约?因为还不够富有吗,因为落后和短缺吗?这些并不是全部的理由。其实,节约不是贫穷时的捉襟见肘,也不是短缺时的窘迫与无奈。从字面讲,节约是指节制和约束,显然这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是一种主动的追求。节约是一种美德,是一种高尚的情操。节约是对物欲而言的。人们所需求的物质,从本质上说,无非是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对自然资源的占有,一是凝结于其中的人的劳动。所以节制物欲,就是对自然的珍惜,也是对别人劳动和生命的的尊重。这难道不是一种高风亮节,不是一种美好的情操吗?
3“勤俭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过去许多殷实人家门前常见的楹联--俭,就是节约,以“勤俭”二字示人,是对家风的讽劝,也是道德的标榜。“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先贤雅士之所以归隐南山,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条件享受荣华,而是他们把简朴的生活方式看作是值得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
4高尚的人们总是以简朴而更增添了人格的魅力。当年小米加步枪的__为什么能够战胜美式装备的国民党?除了别的原因,延安窑洞的简朴,解放军官兵的土布__,也许更加增加了老百姓的亲和力和信任感。这一点,大概蒋介石至死也没有弄明白。即使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节约和简朴也是有识之士信奉的一种生活哲学。拥有亿万资产的香港大富李嘉成,据说至今住的仍是30多年以前购置的一所旧房子,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旧式西装,戴的是廉价电子手表。他说:“我觉得简单的生活更令人愉快。”
5节约是一种境界,奢侈是另一种境界。最典型的大概要算《世说新语》记载的西晋武帝时石崇与王恺争豪的故事。石崇曾出任荆州刺史,生活非常奢侈。王恺是皇帝内戚。两个人都是武帝时富可敌国的豪强。石崇故意用铁如意打碎王恺价值连城的珊瑚树,再赔偿以示其富有。更有甚者他们夸富夸到以杀人为能事的地步,到了泯灭人性的程度!这些豪强当时是何等的骄横,他们大概没有想到,自己留给后人的道德形象又是何等的丑陋和恶心!
6节约是一种时代精神。节约象征着健康向上,奢侈则意味着没落。如石崇和王恺,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作为开国皇帝的晋武帝司马炎,早期也曾“矫以仁俭”。但灭吴后,逐渐怠惰政事,荒淫无度。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他的身边出现王恺、石崇之辈也就不足为怪。
(选自2009年4月8日《光明网·光明观察》,有删改。作者 马德)
1.这篇文章中,作者要阐述的道理是什么?
2.从文中看,“要提倡节约”的理由有哪几点?
3.陶渊明和李嘉诚崇尚“节俭”分别反映他们怎样的生活观?各用一句话简要概括。
4.文章运用的两类不同事例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节约永远是一种可贵的时代精神。(选文原题为“节约应当成为时代精神”)。
2.生活还不够富有和物质短缺;要珍惜自然资源和尊重别人的劳动和生命。
3.陶渊明追求简朴的生活方式;李嘉诚信奉节约和简朴的生活哲学。或:从简单的生活中获得了精神的愉快。
4.古今结合和正反对比;有力地证明了节约和奢侈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彩蝶树
秦 牧
1人们常以赞美之笔,描绘南国的鲜花。可是,洋紫荆——原名“羊蹄甲”的花,却常常被人所忽略,这大概是因为它既不是草本植物,又不是灌木盆栽,而是生长在乔木上的缘故?是因为年宵花市上,从来没有人摆卖这种花?是因为在广州,它不过是极为寻常的街道树?尽管如此,洋紫荆仍不失为南国一种极为出色的鲜花。站在紫荆树下,但见一树繁花,宛如千万彩蝶云集,好像走进了梦幻境界。
2洋紫荆的花和叶长得十分有趣。它的花有五片花冠,四片对称地分裂两侧,一片翘起在上方,布满色调颇浓的彩斑,很像兰花的花舌,因此有人称它为“兰花树”。三色堇在南方被人叫做“蝴蝶花”,其实,这顶桂冠戴在豆科植物洋紫荆的头上,也是合适的。
3不知道洋紫荆有几个不同花色种类的人,每每以为它们不断在变幻着颜色,像被称做“娇容三变”的木芙蓉似的。他们哪里知道,这是紫荆树的家族,为了献出色彩缤纷的鲜花而进行着接力赛跑哩!你看,从隆冬到暮春,洋紫荆陆续开花,紫色、红色、粉红色,次第开放,要足足闹腾好几个月。最先开花的是紫色那一种,花期竟是在寒风凛冽的春节前夕,和炮仗花、梅花同时绽开花蕾。它着实可以称得上是南国的报春使者!
4紫荆树的叶子也非常有趣,就像它的本名羊蹄甲所显示的那样,仿佛羊蹄一样,每片叶子都毫无例外,是由腰子形的对称的两面合成的,末端凹了进去,把它折拢起来,简直像是一只绿色的蝴蝶,又像两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于是有人又给紫荆起了一个诨名,叫做“朋友树”。
5在高纬度地方,人们大概是看不到这种洋紫荆的。我有一个朋友,由于喜爱这种花树,特意起了个带“荆”字的名字,抗日战争时期,他北上延安参加革命,后来牺牲了。他的妹妹回南方省亲的时候,特意采了洋紫荆的几片叶子和花朵,夹在书里带回北方,好让孩子们知道“荆”字的来历,生命本应该这样地繁花似锦呵!
6在紫荆盛开的时候,我很喜欢站在树下,闻闻它的幽香,端详它那一串串彩蝶似的花朵,观赏它那对称得出奇的羊蹄般的叶子。清风吹来,落英缤纷,花瓣撒满了头、肩,我也不想拂掉它,心中禁不住引起一串遐想:……在古老的年代,有这么一对侠义的朋友,一个为崇高的目标牺牲了。另一个也奋起斗争,用慷慨壮烈的死为人民解难,为至友复仇。他们死后被葬在一起,埋骨的地方就长出这么一株紫荆树——朋友树来,每片叶子都互相对称,五彩缤纷的蝴蝶也成群飞来凭吊,不愿离去……。
7这样生死与共、肝胆相照的友谊,这样动人的故事,人世间,生活里是的确存在的,它值得讴歌,并且令人想到可以编出一个美丽的童话。
8站在满树蝴蝶的紫荆树下,我不禁想入非非了。
(选自《文学随笔精品大展》,上海文化出版社,有删改)
1.作者主要写了彩蝶哪几方面的内容?彩蝶树是怎样的一种树?
2.将第3段画线内容与下面语段比较阅读,说出它们在写法上的相同点和内容上的侧重点。
[链接]这是一树闪光的、盛开的紫藤萝。花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挨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宗璞《紫藤萝瀑布》)
3.第5段末尾“生命本应该这样地繁花似锦呵”有何含义?
4.第6段关于“彩蝶树”的传说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作者为什么“很喜欢”“常常被人所忽略”的彩蝶树?
1.主要写了彩蝶树的花和叶;彩蝶树是极为寻常但又极为出色的一种树。
2.写法上:都使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花盛开时的热闹。 内容上:选文侧重洋紫荆花的色彩种类多、次第开放;而《紫藤萝瀑布》则强调紫藤萝花开得繁盛欢快。
3.作者对失去朋友的惋惜。对亲人缅怀朋友的欣慰,与对眼前美好生活的珍惜。
4.丰富了文章内容;与下文相呼应,融为一体;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深化文章主题。
5.作者曾经有过与“童话”中的“朋友树”相似的经历,所以看到“朋友树”就想起了自己“生死与共,肝胆相照”的战友。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闲读梧桐 余秋雨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它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朝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队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在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从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天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亲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落漠。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我三次“临窗读树”,“梧桐”的外形以及我对梧桐的印象各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梧桐”的外形
我对梧桐的印象
2.同样是遭遇风雨,外祖父和梧桐的抉择有什么不同?作者对他们的情感各是怎样的?
(1)外祖父的抉择:
梧桐的抉择:
(2)对外祖父的情感
对梧桐的情感:
3.写一段包含下列关键词的优美文字,表达你对文章结尾自然段的理解
自然 生命 青春 阳光
4.大量运用短句,恰当运用修辞是这篇文章语言运用上较突出的特点,试举例分析其语言表达效果
1.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梧桐”的外形 躯干粗大伸展叶子繁茂 黛青色的轮廓 虬树挺干
叶叶枝枝簇拥颤起
我对梧桐的印象 顽强从容高大 沉默不求闻达坦荡 一身傲骨
2.
(1)外祖父的抉择:不屈于折磨,饮恨自尽,无奈地屈从天命
梧桐的抉择:任风雕雨蚀从容淡薄
(2)对外祖父的情感 悲哀(可悲)对梧桐的情感:钦佩(敬佩 佩服等)
3.语言流畅即可。示例:自然界的风雨虽然吹落了梧桐的叶子,但动摇不了它的枝干,梧桐生命依旧,宛如青春少女迎着阳光奔向未来。
4.只要分析合理、语言流畅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