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下文。完成1-5小题。

我长大了

①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②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③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④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⑤浙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被淡忘了。

⑥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⑦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天天。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太。

⑧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莱。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⑨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⑩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11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12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像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13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14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小的时候想长大

(2)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

2.在叙述中,详写了哪一件事?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3.“我”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怀和教育,请从文中举出例子加以说明。

4.简要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5.仿照“长大,意味着责任。”的句式另写一个句子,并结合实际谈谈对自己所写的这个仿句的理解。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意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进入中学,成为大人。

(2)能够承担责任。(或“懂得什么叫责任”。意思对即可)

2.详写邻家孩子用自行车捎“我”时撞倒一位老太太的前后经过,突出“我”对“长大”的认识由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从而揭示“长大”的含义,突出文章的中心。(意思对即可)

3.示例①:当“我”对“长大”的含义有曲解时(认为“进中学”和“有青春痘”就是“长大”),父母能够一脸笑意地纠正和教育“我”。

示例②:当“我”送被撞的老太太回家并决定要常常去看望她时,父母赞赏和鼓励我。(能举一事例并稍加说明,意思对即可)

4.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长大”不在于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成熟,而是意味着能够承担责任。(意思对即可)

5.示例:长大,意味着独立。以前在生活上,我总是一味地依赖父母,什么事情都需要父母帮忙拿主意;而现在,我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遇事能够独立思考,生活能力明显提高了,活动范围明显扩大了。我认为,独立让我真正长大了。

阅读下文。完成1-4小题。

①孩子,我首先希望你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你可以是农民。可以是工程师,可以是演员。可以是流浪汉,但你必须是个理想主义者。当你童年的时候,我们讲英雄的故事给你听,并不是要你一定成为英雄,而是希望你具有纯正的品格;当你少年的时候,我们让你接触诗歌、绘画、音乐,是为了让你的心灵填满高尚的情趣。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理想会使人出众。孩子,不要为自己的外形担忧。理想锻造你的气质,而最关貌的女人也会因为庸俗而令人生厌。通向理想的道路往往不尽如人意。而你亦会为此受尽苦难。

②但是,孩子,你尽管去争取,理想主义者的结局悲壮而决不可怜。在那貌似坎坷的人生中,你会结识到许多智者和君子,你会见到许多旁人无法遇到的风景和奇迹。选择平庸虽稳妥,但绝无色彩。不要为蝇头小利放弃自己的理想,不要为某种潮流而放弃自己的信念。物质世界的外表太过复杂,你要懂得如何去拒绝虚荣的__。理想不是实惠的东西,它往往无法带给你尘世的享受。因此你必须习惯无人欣赏你,学会精神享受,学会与他人不同。

③其次,孩子,我希望你是一个踏实的人。人生太过短促,而虚的东西又太多,你很容易眼花缭乱,最终一事无成。如果你是一个美貌的女孩子,年轻的时候会有许多男性宠你,你得到的东西过于容易,这会使你流于浅薄和虚伪;如果你是一个极聪明的男孩,又会以为自己能够成就许多大事而流于轻佻。记住,每个人的能力有限,我们活在世上能够做好一件事足矣。写好一本书,做好一个主妇。不要轻视平凡的人,不要投机取巧,不要攻击自己做不到的事。你长大后会知道,做好一件好事太难,但绝不要放弃。

④你要懂得和珍惜感情。不管男人女人,不管墙内墙外,相交一场实在不容易。交友的过程会有误会和摩擦,但你想一想,偌大世界,能有缘结伴而行的又有几人?你要明白朋友终会离去,生活中能有人伴在你身边,听你倾谈,倾谈给你听,你就应该感激。要爱自己和爱他人,要懂自己和懂他人。你的心要如溪水般柔软,你的眼波要象春天一样妩媚。你要会流泪,会孤身一人坐在__中听伤感的音乐。你要懂得欣赏悲剧,悲剧能丰富你的心灵。

⑤希望你不要媚俗。你是个独立的人。无人能抹杀你的独立性,除非你向世俗妥协。要学会欣赏真,要在多重面具之下看到真。世上圆滑的人很多,但出类拔萃的人极少。

⑥在具体的做人上,我希望你不要打断别人的谈话,不要娇气十足。你每天至少要拿出两小时来读书,要回信给写信给你的朋友。不要先想着别人应该为你做些什么,而要想着应该怎么去帮助他人。

⑦借他人的东西要还,不要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要记住,别人的东西。再好也是别人的;自己的东西,再差也是自己的。还有一件事,虽然做起来很难,但相当重要。这就是要有勇气正视自己的缺点。你会一年年的长大,你会渐渐遇到比你强比你优秀的人,你会发现自己身上有许多你所厌恶的缺点,这会使你沮丧和自卑。但你一定要正视它,不要躲避,要一点一点的加以改正。战胜自己比征服他人还要艰巨和有意义。

⑧不管世界潮流如何变化,但人的优秀品质却是永恒的;正直、勇敢、独立。我希望你是一个优秀的人。

1.这篇文章寄托了作者对未来孩子的希望,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希望自己未来的孩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2.文章第①段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什么?

3.联系上下文,不改变原意,仿照例句,补全下面的句子。

例句:你的心要如溪水般柔软,你的眼波要像春天一样妩媚。

你的心____________________,你的眼波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文章,你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简要说一说。

1.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一个踏实、懂得和珍惜感情、独立(不媚俗)的人。

2.即使是人生最困难的时期,也不会忘记那些美好的事物(或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回忆等),对生活充满信心,不致灰心丧气。

3.略。

4.例如读了本文,可以感触到一位负责任的母亲对儿女的关爱和期望,可以感触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可以感触到应如何去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等。

阅读下面文章,做1—6题。

分数之外,学会感动文/吴俊苓

①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很久,有时候,一空下来,就会想起,一丝一缕地把心填得满满的。等到要写,却发觉找不到合适的词,只能再放回到心底。因为太看重,所以,不敢碰,不敢写,生怕写坏了它,生怕写歪了它。

②那还是十年前,我刚做老师的时候。一个学生——校刊的主编、校文学社社长,语文好到只要说出他的名字,整个年级都知道的人物——在一次期中考试时,有一个大题的现代文阅读竟得了0分。匪夷所思的是,并非答错了,而是没有做。试卷上是触目惊心的空白。

③我找他,问为什么。

④他告诉我,用作题目的那篇文章,他读完第一遍,就哭了。他当然知道这是在考试,所以,再读一遍,还是哭,哭到无法思考。他决定先完成后面的试题。直到把作文写完,回过来读第三遍,还是哭。于是,他选择放弃,即便还有足够的时间。

⑤后来,教过许多学生,做过无数的阅读。不可避免的,我渐渐淡忘了那些学生的名字、忘却了那些文章的内容。可是,我一直记着有这样一个学生、有这样一张脸——那神情真是庄严,庄严到令我心生敬畏。

⑥我们的学生真好——他们很认真地听课、很认真地笔记,很认真地追问:“老师,课文的主旨是什么?”我多想告诉他们:不要管什么主旨,考完试,你再也不需要这些东西,再也不会用这种方式来读书。

⑦我问学生可曾为哪篇文章感动。没有。读《背影》,对“背影”中凝聚的深沉的父爱——他们不感动;读《为了忘却的纪念》,读鲁迅和柔石相互扶持,“仓皇失措的愁一路”——他们不感动;读《三棵树》,读一个人在困境中拼命抗争——他们不感动。

⑧他们中的一些人,将来会进很好的大学,但是,他们的生命中少了一点温暖。那温暖并不一定能让他们获得一个好分数,但一定会让他们成为一个正直的人、美好的人。

⑨我们是尽职的老师。我们在课堂上,告诉学生,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那篇文章的手法是什么。我们无法置分数于不顾。

⑩然而,我还是希望,多年以后,有人会记得,有这样一些文章,他读的时候流过泪;有这样一个瞬间,他感受到一部分生活的意义。没有人可以追随世界走向永远,但在感动的那一刻,我们拥有了一切。

⑩和分数无关,它属于心灵。

《东方青年》2009年2期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讲述的故事内容。

2.文中主要涉及了两个人物——“我”和作为“校刊的主编、校文学社社长”的学生,想一想,两人各有着怎样优秀的品质或性格特点?

3.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很久,有时候,一空下来,就会想起,一丝一缕地把心得满满的。

②我们的学生真好——他们很认真地听课、很认真地笔记,很认真地追问:“老师,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4.文章的题目是《分数之外,学会感动》,通过对全文的阅读,你认为“学会感动”的内涵是什么?

5.联系全文来看,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6.在你的读书或求学生涯中,是否也曾经遭遇过如此美丽的“感动”,回想一下,是什么感动了你(提示:什么人、事、物或什么书甚至什么文章),并简要它们感动你的原因。

1.故事内容:一个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因为感动于一篇文章而无法思考最终放弃了做题。

2.“我” 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对教育本质有深刻认识的教师。学生是一个能够被感动、懂得感动、为感动而愿付出的好学生。

3.① “我”被这件事和这个学生深深感动和震撼,时时萦绕在“我”的心头。②“真好”一语双关,一方面是说我们的学生是为学习而学习,是为分数而学习;另一方面却忽视了学习的本质,没有为做人去学习。

4.学生的学习为了追求一个好的分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感动,懂得爱,付出爱,感受生活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正直的人、美好的人。

5.内容上:点明了文章的中心;结构上:总结了全文,呼应了题目或前文。

6.略。只要语句通顺,能扣住“感动”展开回答即可。

阅读下面文章.做1—4题。

极速蓝光 文/刘露

①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的视频节目分辨率做得越来越高,让我们在欣赏到更清晰的影视节目的同时,也使得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大大增加。特别是现在高清晰度数字电视(HDTV)的数据传输率至少为23MB/s,如果要录制l33分钟的高清晰电视节目,存储空间将超过20GB,传统DVD光盘的容量已经无法满足要求。蓝光或称蓝光盘(缩写为BD)适时地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

②2002年初,DVD论坛的主要成员再也忍受不了可擦写DVD标准之争给业界引起的混乱和争执,由DVD论坛指导委员会的9个成员经过一周时间的激烈讨论之后,最终宣布支持采用蓝色激光DVD存储技术制定出新的高密度DVD标准,作为当前采用红色激光存储技术的各类DVD标准的取代者。

③新一代蓝光DVD存储技术采用全新的蓝色激光波段进行工作,并因此而得名。蓝光利用波长较短的蓝紫色激光读取和写入数据。通常来说,波长越短的激光,能够在单位面积上记录或读取越多的信息,因此,蓝光使高密度光存储技术的突破步伐迈得更大。对于光存储产品来说,蓝光提供了一个跳跃式发展的机会。

④蓝光为什么可以读写密度更大的光盘呢?这要从激光谈起:读写用的激光,是一种十分精确的光,精确到极限,就是光波长的一半。蓝光光盘使用波长约405纳米的蓝紫色激光,能够读写200纳米左右的点,而数码光盘(DVD)和普通(CD)光盘则分别使用波长约650纳米的红色激光和波长约780纳米的近红外激光,只能够读写325纳米和390纳米的点,所以同样的一张光盘,能读写的点多了,记录的信息自然也就多了。

⑤蓝光光盘的直径为12厘米,和CD、DVD光盘的尺寸一样。目前,一张单层蓝光光盘能够存储25GB的文件,足够刻录一部2小时的高清晰电影,双层更可以达到46~54GB的容量。同时,蓝光允许4.5~9MB/s的记录速度,是现在DVD的l~2倍。蓝光光盘拥有一个异常坚固的层面,可以保护光盘里面重要的记录层。飞利浦的蓝光光盘采用高级真空连结技术,形成了厚度统一的100微米的安全层。飞利浦蓝光光盘可以经受住频繁的使用、指纹、抓痕和污垢,以此保证蓝光产品的存储质量和数据安全。此外,蓝光光盘的盘片结构中采用了0.1毫米厚的光学透明保护层,以减少盘片在转动过程中由于倾斜而造成的读写失常,这使得盘片数据的读取更加容易,并为极大地提高存储密度提供了可能。

⑥在技术上,蓝光刻录机系统可以兼容此前出现的各种光盘产品。蓝光产品的巨大容量为高清电影、游戏和大容量数据存储带来了可能和方便,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清娱乐的发展。目前,蓝光技术得到了世界上170多家大的游戏公司、电影公司、消费电子和家用电脑制造商的支持。

⑦不仅如此,日立、三星、LG等业界的巨头还于2004年10月4日联合成立了蓝光联盟BDA,负责蓝光光盘标准制定及促进版权保护技术的完成情况。如今,BDA的成员已经达到90多个,包括三星、LG、飞利浦、夏普、索尼、松下、日立、先锋、汤姆逊、戴尔、惠普、三菱电子,在创造蓝光光盘发展机会方面作出很大贡献,促成了蓝光光盘的成功。

1.联系全文,简要概括蓝光光盘有哪些优异的特性?

2.④段划线句子使用了何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赏析“特别是现在高清晰度数字电视(HDTV)的数据传输率至少为23MB/s,如果要录制133分钟的高清晰电视节目,存储空间将超过20GB,传统DVD光盘的容量已经无法满足要求。”一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通读全文,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B.通常来说,波长越短的激光,能够在单位面积上记录或读取越多的信息,因此,蓝光使高密度光存储技术的突破步伐迈得更大。

C.蓝光能够读写密度更大的光盘是因为蓝光光盘使用波长约405纳米的蓝紫色激光,能够读写200纳米左右的点,记录的信息量也随之增多。

D.蓝光产品的巨大容量为高清电影、游戏和大容量数据存储带来了可能和方便,极大地促进了高清娱乐的发展,得到了大多数游戏公司、电影公司、消费电子和家用电脑制造商的支持。

1.特性:容量大,记录速度快,存储质量和数据安全,读取数据容易,可以兼容此前出现的各种光盘产品。

2.作比较 列数字  作用:准确鲜明地说明了蓝光可以读写密度更大的光盘的原因或蓝光记录信息多的原因或蓝光在读写的点多和记录的信息多方面比普通的光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3.“第①段中,加点的“至少”一词起修饰限制作用,准确地说明了高清晰度数字电视(HDTV)的数据传输率的最低底限,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4.D

阅读下面文章,做1—5题。

气量(有改动) 交/唐德亮

①气量是一个政治家、领导、公务员乃至一个普通人是否有修养的表现。

②有气量者,“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面对无端的攻击、中伤、污辱,面对误解、误伤乃至小人的挑唆,均从容应对,不急不躁,不暴不怒,不像《三国演义》中的周瑜,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不像封建王朝的一些帝王与大臣,听不得半句不同意见,一语不合,便把提意见的人杀掉或投监。

③有大气量者,方可成大事业。西汉末年刘秀从饶阳脱险后,联合了许多支__一起攻打王郎。公元245年5月。各路军马在刘秀指挥下,攻下邯郸,杀了王郎,并且缴获了王宫里的大批文书档案。这些文书中,有几千封各地官员和百姓给王郎的信,信中说了不少刘秀的坏话,均劝王郎早些消灭他。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一下那些写信的人该倒霉了,写过信的人更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只等着大祸临头。谁知刘秀对这些信连看也不看,反而当着各路军马将领的面,把这些信全都烧了。刘秀的大气量感动了不少人,他们都拥戴他,帮助他夺得了江山。曹操在官渡战役胜利后烧掉大批手下官员给袁绍的密信,也是一个政治家大气量的例子。看来他们的成功。绝非偶然。

④古人说:“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养心。”苏轼也说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干成一番大事业,没有气量,只知“拔剑而起”断难成功。握有权势者,没有气量,下级见之战战兢兢,双腿发抖,连话都不敢说,更谈不上提意见与建议。这样的单位能搞好、能发展么?作为下级,也要有气量,上级领导批评几句,便跳将起来,拍台拍凳,脸红耳赤,或者垂头丧气,萎靡不振,断难有大作为。

⑤气量小的人,往往也是狂妄浅薄的人,干出一点成绩,升了一级半级官职,写出几篇(部)作品,便自以为了不得,自我膨胀,别人说不得半个“不”字,提不得半条意见。

⑥有气量的人,是胸襟宽广坦荡、目光远大的人,他们不会像奸诈小人那样算计人,诋毁人;不会像市侩那样斤斤计较,不会对一番批评耿耿于怀,不会为一点小名利、小得失而动怒,而喋喋不休,像乌眼鸡般,“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⑦气量需要自制,需要意志,需要涵养,需要理性。需要一种淡定自若。

⑧小气量是浅而喧嚷的小溪,大气量者是深广迷人的大海。

⑨做大海吧,吞吐江河日月,自成一片壮丽的风景。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观点。

2.在作者看来,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气量的人?

3.第③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给第③段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5.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试举例分析。

1.做人要有气量或做一个有气量的人(意思贴近即可)

2.①面对无端的攻击、中伤、污辱,面对误解、误伤乃至小人的挑唆,等能够均从容应对,不急不躁,不暴不怒;②能容忍;不狂妄,不自以为是,不自我膨胀;③胸襟宽广坦荡、目光远大;④不斤斤计较,不耿耿于怀,不为名利得失动怒;⑤要能自制,有意志,有涵养,有理性。(答出三点即可)

3.事例论证或举例论证,列举了刘秀、曹操等人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有大气量者,方可成大事业”这一论点。

4.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曾与管仲结下“一箭之仇”,但是他能摈弃前嫌,拜管仲为相,称管仲为父,终于靠管仲的辅佐称霸天下;唐太宗登基后,不咎既往,重用了曾与他唇枪舌战的魏征,把他作为自己的一面镜子,正是他的坦荡胸怀,广开言路,终于赢得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贞观之治”(事例的叙述要突出“有大气量”“成大事”这两点)

5.本文的语言特色是文采斐然,优美流畅。(优美也可)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如“小气量是浅而喧嚷的小溪,大气量者是深广迷人的大海”“气量需要自制,需要意志,需要涵养,需要理性。需要一种淡定自若”增加了文章的生动形象性;引用了大量的名言警句如“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 “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养心”以及苏轼的名句,增加了文章的语言深度和感染力;此外,作者还用优美的叙述语言为我们讲述和很多名人故事,所有这些共同聚焦,成就了文章的斐然文采,让人读了口齿生香。当然也可答语言的准确、严密。如“作为下级,也要有气量,上级领导批评几句,便跳将起来”中的“几”;“气量小的人,往往也是狂妄浅薄的人”句中的“往往”等词的运用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4题。

我为什么总想到这些呢?韩主任已经上台了。他很正经地说:“各位同学都毕业了,就要离开上了六年的小学到中学去读书,做了中学生就不是小孩子了,当你们回到小学来看老师的时候,我一定高兴地看到你们都长高了,长大了……”

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

做大人,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

宋妈临回她的老家的时候说: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跟弟弟再吵嘴!他还小。”

兰姨娘跟着那个四眼狗上马车的时候说: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招你妈妈生气了!”

蹲在草地里的那个人说:

“等到你小学毕业了,长大了,我们看海去。”

这些人都随着我的长大没有影子了。他们是跟着我失去的童牛一起失去了吗’

爸爸也不拿我当孩子了,他说:

“英子,去把这些钱寄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

“爸爸!”

“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你妈妈。你最大。”

于是他数了钱,告诉我怎样到东交民巷的正金银行去寄这笔钱到最里面的台子上去要一张寄款单,填上“金柒拾元整”,写上日本横滨的地址,交给柜台里的小日本儿!

我虽然很害怕,但是也得硬着头皮去——这是爸爸说的,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闯练,闯练,英子。”我临去时爸爸还这样叮嘱我。

我手里捏紧一卷钞票,心情紧张地到银行去。等到从最高台阶的正金银行出来,看着东交民巷街道中的花圃种满了蒲公英,我很高兴地想:闯过来了,快回家去,告诉爸爸,并且要他明天在花池里也种满了蒲公英。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节选文段的内容。

2.品读“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思考:

①这句话中“怕”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这句话表现了英子怎样的心理?

②成长中的你,对于长大怀有的是向往之情还是惧怕之心呢?谈谈你的理由。

3.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地写家人要“我”做大人的叮嘱?

4.英子的爸爸要她单独去寄钱,并叮嘱她要“闯练、闯练”。反观现今,很多家长事事为孩子安排,决不让他们“闯练”。那么,你认为要不要“闯练”?说一说理由。

1.答案:这几段叙写了毕业典礼上,我喜欢长大而有害怕长大的复杂心情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往事。

2.①答案:“怕”指对成长的畏惧、茫然,对童年即将逝去的失落感。这句话写出了英子害怕长大,留恋童年生活的心理。

②示例:成长会给我们带来欣喜,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但同时也意味着一份责任,对大家、对社会、对自己。善待生命,善待生活,快乐的时光就会围绕你。

3.答案:突出家人对“我”的盼望和期待,暗示“我”要做弟妹的表率,帮助妈妈承担其教育弟妹的责任。

4.答案:略。

阅读《爱迪生传》(节选),回答1—5题。

81岁时,爱迪生到了佛罗里达。在他诞辰的那天,纽约的友人们在阿斯托饭店内举行欢宴,但他本人却不能参加。他发来了一个电报:此刻正愉快工作。

宴席上,梅多克洛夫特站起来向大家报告爱迪生的“工作”:

“由于他那天赋的彻底精神,他现在正探索着一切关于橡胶的种植和制造的知识。他的目的是想从美国南部各州和其他在冬季冷至零下20度的各州中所产生的葡萄藤、灌木以及杂花中提出橡胶来。爱迪生先生已经在进行着这一个伟大而艰苦的工作;而他很安于这一个工作,他依旧以他的彻底的精神,充沛的活力和无限的热忱去处理这个问题。他对我说:‘我已经研究了60年的物理学,而我现在所从事的却是一些全然不同的学科,因此,我觉得很高兴。而现在他在佛罗里达的确处在最紧张的工作中。这次他带去了实验室中的7个助手。临行前,已经收集并试验了945种植物,他发现有很多种植物中含有橡胶,现在他将试验更多的植物,也许是一倍,也许再多些。”

美国种植橡胶的可能的问题对爱迪生来说是一项全新的事业。

10多年以前,即1915年他访问伯班克,在墨巴巴拉的苗圃时,曾与福特讨论了假如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橡胶供应如何解决的问题。大战过后,爱迪生接受福特的建议,于1927年成立了爱迪生植物研究公司。

爱迪生心想:“橡胶树以外的植物,没有办法生产同性质的东西吗?橡树需要经过那么些年,才能采到橡胶,如果像杂草那样,每年都能采到同性质的东西,那就好办了。”他认为,首先应将北美和南美的植物收集起来,依次采取树液进行研究。

不到一年,被派往世界各地去寻找的人采集了约3000种植物回到美国。爱迪生对14000种植物进行分析研究,几种菊科植物进行杂交,培育了一种含有大量胶乳的植物。但使用这种菊科植物提胶,造价太高。1928年,这个老发明家继续努力地试验。他说:“再给我5年的时间,我一定让美国出现常年产胶的植物!”“我希望产量能增至100天10磅,我们现在还正在开始,如果工作原理确定了,将来的希望真是没有止境呢。”

爱迪生由于患了肾功能失调综合症,便只好放弃了橡胶植物的种植研究。当此项任务自爱迪生的后继者承担起来的时候,已不再是由菊科植物提取,而是合成橡胶。爱迪生从野草中提炼橡胶的功绩,受到世人极高的评价。

1931年10月18日,星期日的凌晨3点24分,发明大王爱迪生走完了84年的伟大人生旅程。

临终时他说:“我为人类的幸福,已经尽了心力,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了!”

3天后的10月21日傍晚,这位发明大王的遗体埋葬在靠近他在西奥兰治克雷的家的大橡树下。

当时,全美各地熄灭电灯一分钟,以示哀悼。

在这一分钟之内,芝加哥、加利福尼亚、丹佛、纽约,整个密西西比河一片__。纽约百老汇一片__,世界一片__。接着,从东海岸到西海岸,从城市到乡村,灯火通明,亮如白昼,世界一片光明。

人们纷纷为爱迪生献上赞辞,其中以胡佛总统的话,最令人感动,他说:“所有的美国人都是爱迪生的受惠人!我们不仅生活上接受他的恩惠和利益,最重要的是我们继承了他的精神遗产!”

1.文章开头写爱迪生81岁诞辰时纽约的友人举行欢宴,起了什么作用?

2.爱迪生为什么对研究生产橡胶这项工作那么投入?

3.在熄灭电灯哀悼爱迪生的一分钟前后,世界从“一片__”到“一片光明”,这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原文说说这样写的作用与好处。

4.我们不仅生活上接受他的恩惠和利益,最重要的是我们继承了他的精神遗产!”你认为爱迪生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是什么?

5.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工作、爱情、游戏”是人生的三个重要方面,偏废了任何一方面就不能算作一个精神健康的人。”而爱迪生连生日那天都在工作,你认为他算精神健康的人吗?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1.答案:8l岁诞辰,友人为他举行欢宴,而他本人却不能参加,这一情节有力的突出了爱迪生的忘我工作的精神。

2.答案:钟情于科学研究是他一向的品质;为了挑战一个全新的目标(或:研究橡胶是他从事的全新的学科);为了美国的发展(或“为改变美国橡胶靠进口的状况”)。

3.答案:用光明和__形成鲜鲜明的对比。突山爱迪生引导世界走向光明,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表达了后人对爱迪生的敬仰之情。

4.答案:(1)勤勉忘我的工作态度,正如他自己所说:“世间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的劳动而能够得到的”,“发明是百分之一的聪明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2)为全人类造福的远大抱负,正如他说的:“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妙,为人类造福。”

5.示例一:按这位心理学家的观点,爱迪生的确是个精神不太健康的人,他全部的生活就是他的事业,生活异常单调,甚至牺牲自己的生日,牺牲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但他却为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可以说牺牲了他一个人的爱情和游戏,但却给全人类带来福音,这是更有意义的事。

示例二:心理学家说的是一般人的情况,希望人能全面感受生命。爱迪生的生命中虽然没有游戏,但他临终说:“我为人类的幸福,已经尽了心力,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了!”可见他的生命是充实的,有意义的,游戏是让人得到放松、享受快乐,而这些,爱迪生都在工作中得到了,每个人的追求都不同,我们不能一刀切。爱迪生的精神岂止健康,简直充满活力。

阅读《敬畏自然》(节选),回答1—5题。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 。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 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 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这样 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就目前所知,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人体共有一万亿多个细胞,这么多的细胞不仅能够互相协调,而且每个细胞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分工,每个细胞都有其特定的工作,绝对不会混淆,从而使整个人体处于高度有序的状态。在近百年的时间中,人体细胞尽管更替许多次,但这种秩序并不会改变。最 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能够理解、想像。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各种物质以至人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规律,比如对称性、协调性等等,使人体、花朵等表现出难以形容的美。要造出这样的一个人来,让一万亿个细胞协调工作,是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的。

1.请你联系上下文,把“不可思议、高深莫测、丰富多彩、相形见绌、精巧绝伦”五个词语分别填在文中空白处。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也是大自然的“艺术品”?

3.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人是大自然“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4.请你从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敬畏自然”的句子,并说说你对“敬畏自然”中的“畏”的理解。

5.2009年6月5日是第38个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今年的主题确定为“你的地球需要你——联合国际力量,应对气候变化”。我市也组织了环境日宣传活动,请你从“敬畏自然,爱护地球”方面拟一句宣传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并提出两个“爱护地球”的具体措施。

1、相形见绌  高深莫测  精妙绝伦  丰富多彩  不可思议

2、苍蝇、蚊子固然讨厌,但它们的身体构造精巧、生理机制协调,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3、人体一共有一万亿多个细胞,那么多的细胞不仅能够相互协调,而且每个细胞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分工,每个细胞都有特定的工作,绝对不会混淆,从而使整体处于高度有序状态。而且,人的大脑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能够理解、想象。

4、示例:“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畏”是即要爱护自然,破坏人自然,必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而大自然的惩罚是无情的,是令人畏惧的,人类不该和大自然对立起来,应该和大自然求得和谐发展,在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使自然更美好,从而使人类生存更美好。

5、示例:标语: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为了明天请尊重自然,爱护地球!

措施:1.生活小区分类回收垃圾。

2 .销售棉质或麻质购物袋、纸箱等环保商品代替塑料袋。

阅读《母亲的诗》,回答1—5题。

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是今天,当我坐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里,打开电脑写这篇文章时,竟忽然觉得,母亲似乎写过一首诗——十多年前,我上小学。冬天,家乡铺天盖地下了一场雪。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田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躯干,把我家的门窗撞得哗啦啦地响。吃罢早饭,我背上书包上学去。打开房门,一股袭人的寒气迎面扑来,顿时让我打个寒噤。我赶紧把门撞上,哆哆嗦嗦地说:“哎呀,好吓人的风雪哟!”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缩头缩尾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风雪吓人吗?不,冬天的门就是风雪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上学去!”

踏着洒满积雪的小路,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季节的故事,而且全部和门有关。走到学校的时候,母亲有关季节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来,竞成了这么几句:“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阴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身上加的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身子热乎乎的。从此,我天天念着它去上学,再不畏惧风霜雪雨。年年如母亲所说,飞雪送来了春,花朵盼来了夏,绿阴又迎来果实累累的秋……

岁月如流,人生如流,转眼十余年过去。我从大学毕业了,正赶上就业艰难,许多单位下岗分流。毫无门路的我,只得像一只无头小鸟似的在人才交流中心乱闯,结果半年过去后,依然没有找到一份工作。

那天,我又碰了一鼻子灰,悻悻地走出人才交流中心。抬头望,天空灰蒙蒙,弄得我的心情更加灰黯。既然城市容不下我,我便想到了回家去。于是,我搭上一辆便车,当天傍晚就来到乡下。

乡村的夜说来就来,不一会儿,四周就拉起了黑色的帷幕。我独立门前,仰望长空,星星闪烁。可在我看来,那些星星却像在对我眨着嘲笑的眼。我低头友叹道;“唉,人倒霉连星星都生厌啊!然后咚地撞上房门,坐在屋内唉声叹气。

母亲从屋里出来,看我垂头丧气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星星生厌吗?不,黑夜的门就是星星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看星星去。”

坐在满天星斗的院坝,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人生的故事,而且全都和门有关。天快   亮的时候,母亲有关人生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来,竟成了这么几句:“星星把黑夜的门   推开了/黑夜把坚韧的门推开了/坚韧把成功的门推开了/成功把生活的门推开了……”   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的心加了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心里热乎乎的,我虽然未置一词,但是我却知道了自己应该怎样去做。

1.“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母亲随口说出的话,竟被我称为诗,这是为什么呢?

2.文中两次写了母亲给“我”以力量,第一次是我_______的时候;第二次是我________的时候。

3.文中画线句属于___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星星把黑夜的门推开了/黑夜把坚韧的门推开了/坚韧把成功的门推开了/成功把生活的门推开了……”,“母亲的这首小诗”质朴却蕴含着哲理,结合文章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5.文中的母亲给了“我”智慧和力量,使“我”勇于面对生活,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母爱的感受。

1.母亲随口说出的话,语言虽然朴实,但却给了我极大的教育和激励,因而在我看来,母亲的话如诗般优美,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2.惧怕风雪(不愿上学),找不到工作

3.景物描写;烘托我找不到工作时的失意、沮丧心情

4.星星的光芒虽微弱,却给人带来光亮,不好的环境能磨练人坚韧的品格,只要坚韧的向着目标迈进,即使是力量弱小也能走向成功,走出更宽阔的人生路。

5.要点:如:通过具体事例感受到母爱使人坚强(母爱可以包容一切)。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6题。

让我看着你

①从母亲住进我们医院的那一刻起,我就后悔自己当初选择的职业了。曾经有那么多的患者能在我的手上康复,母亲的病,却让我无能为力。面对越来越消瘦的母亲,我除了强颜欢笑地安慰她,就只能偷偷躲到某个角落抹眼泪。

②那个时候,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整个胸部。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每次进去看她的时候,她都装作很平静的样子,面带微笑地看着我:“我觉得比先前好多了。你工作忙,不用老来看我。”我扭过头,眼泪无声地掉下来。

③午后的阳光照在洁白的病床上,我轻轻地梳理着母亲灰白的头发。母亲唠叨着她的身后事,她说她早在来之前就已准备好了自己的送老衣,可惜还少一条裙子,希望我们能尽快给她准备好。说这些的时候,母亲的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母亲一生爱美,临终,都不忘记要完美地离去。我的泪,再也忍不住,一滴又一滴地落到母亲的头发里。

④母亲的病房,离我的办公室仅有几步之遥,可她从来没有主动要求我去她的病房。每一次去,她还忙不迭地催我走。她说还有很多病人等着我,她嘱咐我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样对待病人。其实,我很清楚,每一次离开母亲的病房,身后那双依依不舍的眼睛会一直随着我的身影,直到我拐过屋角。

⑤一天,一个女孩急需眼角膜,恰巧医院里有一位救治无望的男孩,出于一个医生的责任,我劝那个男孩的家长捐献出孩子的眼角膜。男孩的父亲同意了,不想他的母亲却发疯般地找到我,说她决不允许谁动儿子一根毫毛,哪怕他不在这个世界了。最后,也许被我劝得急了,那位痛得发狂的母亲突然大声地说:“你觉悟高,怎么不让你的家人来捐献?”我一下子呆在那里,无言以对。

⑥母亲是何时出现在我的办公室门口的,我竟然一点都不知道。直到听到那声熟悉的呼唤,抬起头,看见母亲正泪流满面地立在那里:“孩子,你看妈妈的眼角膜能给那个孩子用么?”屋子里一下子静下来,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母亲身上。我几乎不敢相信,那话是从母亲嘴里说出来的。母亲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残缺,可她竟然情愿让自己残缺着离开这个世界。看大家都在惊愕地盯着自己,母亲的脸上忽然现出少见的一点血色。她挣扎着走到我面前,静静地盯着我看了足足有一分钟,然后,我听见母亲轻轻地说:孩子,我想看着你:让我看着你!”

⑦泪水狂涌而出,我第一次在自己的病人面前失态。我知道,那是母亲临走之前努力为我做的最后一件事。

⑧后来,那个男孩的母亲含着泪同意了把儿子的眼角膜捐献给那个女孩,因为她觉得儿子的眼角膜毕竟比我母亲的要年轻。更重要的一点,她说,她也想让儿子的眼睛,一直看着她。从我母亲的身上,她明白: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

1.选文叙事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⑥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人物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说“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中“这样的方式”这样的方式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在刻画“我”的母亲和男孩的母亲这两个人物形象上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运用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我”的母亲有哪些美好的品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文的故事很感人,读完后,你有何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母亲要求捐献自己的眼角膜

2.语言描写,表达母亲对“我”的不舍,她想说服“我”同意她捐献自己的眼角膜。  (大意对即可)

3.捐献眼角膜

4.对比写法。突出母亲的豁达.善良,在母亲的感染下男孩的母亲最后也含泪同意捐献儿子的眼角膜。

5.爱孩子,有爱心,坚强,豁达,追求完美,善良(答出其中三个即得分)

6.开放性试题,能写出自己的感受,语句通顺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