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仰视的理由
①我记得,那时我刚刚升入中学,正是把友谊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年纪。可偏偏我长得太引人注目了:我的个子太高了,要比身边所有的同龄人都高得多。身高常常让我备感孤独,毕竟,有谁愿意一直仰着头和朋友说话呢!为了不让同学们过于注意我的高个子,甚至为了不让有些人取笑我是“傻大个”,我加入了罗克斯的小帮派。我们的目标与乐趣就是尽可能地给队伍以外的所有人都安上又损又搞笑的绰号。
②为了能在队伍中显得“出色”,我甚至给别人起过一些侮辱性的绰号。起初,那些同学仰起脸来狠狠瞪我的目光就像鞭子一样抽在我的心上,但在死党们的吹捧和赞扬下,我也就渐渐麻木甚至洋洋得意起来。直到有一天我当面侮辱了班吉明。这个小个子男生连看都没有看我一眼,冷笑着从我身边走过。我听见他轻轻地对我说:“因为鄙视,我懒得抬头。”我恼羞成怒地转过身去咒骂他,却看见了站在不远处的我的父亲,我的脸一下子变得煞白。
③父亲对我的管教一直非常严格。从小他就教育我,要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与伙伴们真诚而友善地相处。我以为父亲会狠狠地教训我,然而,父亲却只是走到我面前,十分严肃地对我说了两句话,说完便拍拍我的肩膀走了。
④那天我一直呆呆地站在那里,好久才发现自己哭了。
⑤第二天,我非常坚决地退出罗克斯的帮派,我不在乎他们的不解与嘲弄;我真诚地向自己过去伤害过的每一个人道歉,包括我的父亲;我申请加入了校篮球队,一年后,我当上了队长……
⑥光阴荏苒,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都是非常高的个子。从当初那个青涩的男孩到现在略显啤酒肚的大叔,我永远要比同龄人高出许多。但个子不是问题,真的。我的朋友们很喜欢和我聊天,他们常常仰起脸来对我露出会心的微笑。我儿子个子也很高,当这个小家伙开始为自己的高个子烦恼时,我就会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他两句话,也就是父亲当年敲醒我的那两句话:
⑦“你只有尊重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既然大家都要仰头和你说话,请给他们一个仰视你的理由。”
注:文中的“我”是沙奎尔·奥尼尔,他是美国NBA著名前中锋,身高2.16米,外号“大鲨鱼”。
1.结合文意,理解标题“仰视的理由”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文中能表明全文主旨的语句。
3.从全文主要内容看,你认为文中的“我”和“父亲”是怎样的人。请分别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体会“那天我一直呆呆地站在那里,好久才发现自己哭了。 ”一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用自己的言行真正赢得他人的尊重。(意思对即可)
2.“你只有尊重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既然大家都要仰头和你说话,请给他们一个仰视你的理由。”
3.“我”是一个知错就改、真诚友善的人;“父亲”是一个教子严格、教导有方的人。
4.表现父亲的两句话对“我”产生极大的震撼与感染。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白发 (冯骥才)
①人生入秋,便开始被友人指着脑袋说:“呀,你怎么也有白发了?”
②听罢笑而不答;偶尔笑答一句:“因为头发里的色素部跑到稿纸上去了。”
③就这样,嘻嘻哈哈、糊里糊涂地翻过了生命的山脊,开始渐渐下坡来。或者再努力,往上登一登。
④ 对镜看白发,有时也会认真起来:这白发中的第一根是何时出现的?为了什么?思绪往往会超越时空,—下子回到了少年时——那次同母亲聊天,母亲背窗而坐,窗子敞开着,微风无声地轻轻掀动母亲的头发,忽见母亲的—根头发被吹立起来,在夕照里竟然银亮银亮,是—根白发!这根细细的白发在风里柔弱摇曳,却不肯倒下,好似对我召唤。我第—次看见母亲的白发,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母亲也会老,这是多可怕的事啊!我禁不住过去扑在母亲怀里。母亲不知出了什么事,问找,用力想托我起来,我却紧紧抱住母亲,好似生怕她离去……事后,我一直没有告诉母亲这究竟为了什么。最浓烈的感情难以表达出来,最脆弱的感情只能珍藏在自己心里。如今,母亲已是满头白发。但初见她白发的感受却深刻难忘。那种人生感叹,那种凄然,那种无可奈何,正像我们无法把地上的落叶抛回树枝上去……
⑤当妻子把一小酒盅染发剂和一枝扁头油画笔拿到我面前,叫我帮她染发时,我心里一动,怎么,我们这一代生命的森林也开始落叶了?我瞥一眼她的头发,笑道:“不过两三根白头发,也要这样小题大做?”可是待我用手指撩开她的头发,我惊讶了,在这黑黑的头发里怎么会埋藏这么多的白发!我竟如此粗心大意,至今才发现才看到。也正是由于这样多的白发,才迫使她动用这遮掩青春衰退的颜色;可是地明明一头乌黑而清香的秀发呀,究竟怎样一根根悄悄变白的?是在我不停歇的忙忙碌碌,侃侃而谈中,还是在不舍昼夜的埋头写作中?是那些年在大地震后寄人篱下的茹苦含辛的生活所致?是为了我那次重病内心焦虑而催白的?还是那件事……几乎伤透了她的心,一夜间骤然生出这么多白发?
⑥ 黑发如同绿草,白发犹如枯草;黑发像绿草那样散发着生命诱人的气息,白发却像枯草那样晃动着刺目、凄凉的,枯竭的颜色。我怎样做才能还给她一如当年那一头美丽的黑发?我急于把地所有变白的头发染黑。她却说: “你是不是把染发剂滴在我头顶上了?”
⑦我—怔。赶忙用眼皮噙住泪水。不叫它再滴落下来。
⑧—次。我把剩下的染发剂交给地,请她也给我的头发染—染;这一染,居然年轻许多!谁说时光难返,谁说青春难再,就这样我也加入了用染发剂追回岁月的行列。谁知染发是件愈来愈艰难的事情,不仅日日增多的白发需要加工,而且这时才知道,白发并不是由黑发变的,它们是从走向衰老的生命深处滋生出来的;刚染过的头发看上去一片乌黑青黛,但它们的根部又齐刷刷冒出一茬雪白。任你怎样去染,去遮盖,它还是茬茬涌现。人生的秋天和大自然的春天一样顽强。挡不住的白发啊!
⑨开始时精心细染,不肯漏掉一根。但事情忙起来,没有闲暇染发,只好任由它花白,染又麻烦,不染难看,渐而成了负担。 这日,邻家一位老者来访。这位老者阅历深、博学,又健朗,鹤发童颜,很有神采;他进屋,正坐在阳光里。一个画面令我震惊——他不单头发通白,连胡须眉毛也一概全白,在强光的照耀下,蓬松柔和,光亮透明,宛如银丝,真是美极了!我禁不住说,将来我也修炼出您这一头漂亮潇洒的白发就好了,现在的我,染和不染,成了两难。老者听了,朗声大笑,然后对我说: “小老弟,你挺明白的人,怎么在白发面前糊涂了?孩童有稚嫩的美,青年有健旺的美,你有中年成熟的美,我有老来恬淡自如的美。这就像大自然的四季——春天葱茏,夏天繁盛,秋天斑斓,冬天纯净。各有各的美感,各有各的优势,谁也不必羡慕谁,更不能模仿谁,模仿必累,勉强更累。人的事,生而尽其动,死而尽其静。听具自然.对!所谓听其自然,就是到什么季节亭受什么季节;哎,我这话不知对你有没有用,小老弟?”
⑩ 我听罢,顿觉地阔天宽,心情快活。摆一摆脑袋,头上花发来回一晃,宛如摇动—片秋光中的芦花。
1.文章的线索是
2.作者看到母亲的白发,妻子的白发,邻家老者的白发,内心有何变化?(用文中词语填在括号中)(3分)
笑答——( )——( )——( )——快活
3.联系上文,分析第⑦段“我…噙出泪水”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味精彩语言[可从修辞、思想内涵、炼字等方面入手](任选一句作答)
①那种人生感叹,那种凄然,那种无可奈何,正像我们无法把地上韵落叶抛回树枝上去…”。 ②孩童有稚嫩的美,青年有健旺的美,你有中年成熟的美,我有老来恬淡自如的美。这就像大自然的四季——春天葱茏,夏天繁盛,秋天斑斓,冬天纯净。
5.“—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阅读一篇文章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感悟,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认识或者自己的阅读感受、受到的启发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白发或“我”的情感变化
2.笑答——(可怕)——(惊讶)——(震惊)——快活
3.内疚和自责。
4.①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人生短暂的感慨
②运用比喻,把人生形象地比作春夏秋冬,写出了老人对人生的深刻认识,豁达的心境。
5.①通过对母亲、妻子白发的描写,表现了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对亲情的珍惜及内疚之情 ②通过对白发的认识变化,表现了作者认识到生命的流逝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无须忧虑,顺其自然的豁达的心境(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动词或形容词,为两段文字补全小标题
第一段:春草_________图
第二段:春花_________图
2.课堂讨论中,同学们都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写得特精彩,你能说说它精彩的理由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人们“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作者把花描写成争强好胜的人,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萌发 争艳(符合要求即可)
2.本句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春草富于生命活力的特点。“偷偷”写出了在人们不经意间长出地面的那种情态,好像跟你捉迷藏的孩子那样可亲可爱,表现了对春天的喜爱。“钻”
用的也特别好,把春草坚韧有力破土而出的情状写的形象生动,赞美了春草顽强的生命力。
3.意在表现人们对春草特别喜爱,以至于要在草地上打两个滚,侧面烘托春草长势之旺盛,同时也表现春天到来使人和自然界都焕发出生命活力。
4.表现花儿为了扮靓春天而争先恐后、热烈开放的情态,表现了春天美丽动人、生机勃勃的特点。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星期日那天,儿子与同学去玩,我一个人来到儿子的房间,发现他的书桌上很乱,就走过去想整理一下。此时,我突然灵机一动,就打开他的抽屉,发现了一个蓝色的日记本。
儿子的日记本第一页上写道:“自打我上初中以后,我的心里十分的空虚和孤独,父母除了关心我在学校的表现外,就是把我关在屋里学习。每天当我伏在桌前,永不停歇地写那永远做不完的该死的作业时,我特别的痛苦,我多么想能有时间到外面去打打篮球,去轻松地活动一下啊……”
读完儿子的日记,我内心感到了一种强烈的震撼。我原以为自己的心灵与他贴得很近,可万万没有料到他并没有把父母当做朋友。
傍晚,儿子回到家里,又关上房门独处。用晚餐的时候,他突然问我:“爸,你俩谁动我的东西了?”我假装糊涂地说:“没有啊。”见我态度如此坚定,他什么也没说,就满脸不悦地走开了。
过了两天以后,趁着儿子不在家,我又偷偷溜进他的房间,企图从日记里洞察他内心的秘密。令我惊讶的是,抽屉上不知何时安了一把锁头。顿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低级错误。
晚上,儿子回到家后,我鼓足勇气对他说:“儿子,爸爸犯了一个错误,能原谅我吗?”儿子沉思片刻说:“不就是偷看日记的事嘛,我不想再谈这件事。”“如果你原谅爸爸,就请你打开锁头,别把家长当贼似的。”儿子气呼呼地对我说:“这是钥匙,交给你,这回你满意了吧?”
若干天以后,当我无意中再一次来到儿子的房间时,一心想走进儿子内心世界的我,又鬼使神差般地欲看他的日记。我惊讶地发现,儿子的抽屉虽然没上锁,可那日记本不知何时已无影无踪了。有一天,儿子突然对我说:“老爸,你是不是特失落?”“这话怎讲?”“因为我把日记扔了,并发誓,不会再写日记了。”我惊愕地醒悟到:儿子心里有了一把锁。
1.“我”第一次偷看儿子的日记后有何感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选文第四段中写儿子什么也没说,满脸不悦地走开了,他肯定有许多想法,请把儿子此时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章的内容,谈谈“儿子”与“父母”之间的心理隔阂逐渐加深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理解文中第五段“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一句,为什么“我的大脑一片空白”?“低级错误”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一句“儿子心里有了一把锁”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你在生活中也遇到类似文中“儿子”的情况,你会怎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强烈的震撼,儿子并未把自己当作朋友,心与心之间有隔阂。(也可摘原文回答)
2.示例:爸爸明明动了我的东西,看了我的日记,却不承认,在说谎。
3.(1)开始写日记,不愿与父母沟通。(2)把日记锁起来,不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想法。(3)完全把自己封闭起来。
4.儿子把抽屉锁上的行为让我震惊,一时间忘了一切。偷看儿子的日记。
5.比喻(1分) 说明儿子完全锁住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愿与父母沟通。
6.理解父母,敞开心扉,与父母沟通,或找老师、同学、朋友倾诉,不要封闭自己,否则会使自己更孤独,甚至孤僻,乃至抑郁成疾。(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3题。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__”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1.这三段文字写了三件事,请归纳这三件事的内容 (限10个字以内)。
第一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到“__”,钱先生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为什么老王照样送钱先生去看病?
3.本文语言具有简练.风趣的特点,请从选段中找出一处进行简要赏析。
1.第一件事:老王送冰大一倍 第二件事:老王送钱先生看病 第三件事:作者关心老王生活(或:老王生活更加艰难)
2.老王为人忠厚,没受“__”左倾思想的影响,照样尊重钱先生夫妇。
3.例:“前任”是指在现在担任某项职务的人之前,担任这个职务的。本是干部职务的词语,现用在送冰人身上,可说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另外如“货”一词。)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4题。
中国海军舰艇编队穿越台湾海峡
中国海军舰艇编队环球行,今天已经是第3天了。夜幕降临,远方星星点点的灯火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那一定是辛劳的渔火还有夜航的货轮。“太仓”号张涛锡舰长说,我们正航行在台湾海峡的中部。尽管早已知道,我还是不免心潮难平。台湾海峡,多么让人心跳的字眼!最早知道这个名字,是读小学课本上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 ……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现在,我们就航行在这湾浅浅的海峡。同样的乡愁,同样的渔火,却有了异样的情怀。今天下午,编队组织全体出访官兵举行了台海形势交流会。在热烈的讨论中,官兵们无不感到,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事关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他们还结合近年来3次远航出访的见闻畅谈体会。记者仿佛触摸到出访官兵那种对伟大祖国的赤子之情和企盼祖国统一的拳拳之心。战士们说,每当到达一个国家的港口,早已闻讯赶来欢迎我们的华人华侨和留学生,就情不自禁地高呼:“祖国万岁!”那场面真是感人,那喊声是发自肺腑的,很多人都眼含热泪。他们中不少人是来自台湾的。官兵们还记得前年访问美国.加拿大时的一些动人场面。有一位老台胞一大早就赶来参观祖国的军舰。他说:“今天你们来了,说明我们的祖国强大了。”接着又问值勤的战士:“可什么时候才能实现两岸统一呢?”焦虑之情溢于言表。是啊,统一的企盼是共同的。
然而,航行在这道浅浅的海峡,我们内心却少了几许临风夜航的愉悦,多了几分风浪翻滚的沉重。值更的副舰长告诉记者,台湾海峡宽处不及200公里,最窄处仅130公里。在穿越海峡时,白天受海雾和天气条件的影响,肉眼一般看不到台湾。天气晴朗的晚上,灯光可以传得很远,也许我们就能看到来自台湾的点点灯火。“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入夜,海面上雾气散尽,一弯新月悄悄出现在天空,军舰夜航激起的雪白的浪迹分外夺目。海面上点点的灯火更加清晰了,乡愁也更浓了。
1.这则事件小通讯,引用余光中的《乡愁》起什么作用?
2.作者为什么详细报道了舰队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华人华侨热烈欢迎的情况?
3.“航行在这道浅浅的海峡,我们内心却少了几许临风夜航的愉悦,多了几分风浪翻滚的沉重。”结合你所了解的台海地区局势,说说这是为什么?
4.“一弯新月悄悄出现在天空,军舰夜航激起的雪白的浪迹分外夺目。”这里描写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
1.抒发对宝岛台湾的思念,渴望它早日回到祖国怀抱。
2.表达炎黄子孙的共同心声:祖国统一,祖国万岁。
3.浅浅的窄窄的海峡却把祖国母亲和宝岛台湾分隔,更因为台湾当局的阻挠,两岸同胞不能相见,怎能不令人心情沉重呢?
4.描写自然环境,借景抒情。美丽的新月,雪白的浪花,还有那点点的灯火,烘托人们浓浓的情丝。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5题。
《父亲的信》(胡智慧)
①父亲来信了,内容非常简单:“慧:你已经离家归队多日,也没有写信说你平安到达,你妈非常担心。每次归队后都应先写信。父。”
②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
③到远离家乡的辽北当兵,有了写家书的必要。但现在老了点,当军官了,潜意识中总认为与做农民的父亲无话可说,而所谓家书只是例行公事地报平安而已。父亲却认真得很,不但对我每次报平安的信仔细答复,隔一段时间,还会主动给我写信。父亲的信很短,一般不超过一页纸,有时只有三五句话。无非是告诉我家中一切都好,要学会照顾自己等等。
④父亲的信是很随意和马虎的,有时写信的纸好像是随手捡来的,正面还有无关的字迹,反面才载有几句嘱托。而且家中好像也没有一支真正能用的笔了,父亲能找到什么样的就用什么样的,所以给我的信中常常有各色笔迹。我曾提醒父亲不要用红色笔写信,但父亲“顽固”依旧。战友们读到家书的时候,往往都是激动异常,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而我读父亲的信却很少有这种感觉。父亲像在无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似乎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有想念之意。我总是平静地读父亲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句,然后收起来,留意一下这是父亲的第几封信。
⑤探家的时候,我开玩笑般对母亲提起父亲的信,想让母亲告诉父亲,如果没事就不必经常写信了。在我看来,父亲那些没有多少意义的信是不值那几角邮资的。而母亲的回答却出乎我的预料:“你爸写这些都成习惯了,到时候如果不给你写信,他就觉得像把你丢了一样。”像把我丢了一样?我不禁一怔,一种不可名状的东西在心中升起。
⑥偶然翻看父亲专用的那个抽屉,意外地发现一沓信封,每个信封都贴好了邮票,而且都写上了我的名字。我随手把信封一字排开,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线。此时此刻,我不由泪流满面:我已是高空中的风筝,或许永远没有回归的那一天;而父亲却在用信拉起一根长长的线,以便知道他的孩子在何处飞翔啊!
⑦到__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到__后,“我”会怎样做?请发挥想象,用一两句叙述性语言补写出来。(不超过40字
2.第③段写父亲来信“认真得很”,而第④段却说父亲的信“很随意和马虎”,这是不是矛盾,为什么?
3.第4节划线句子中的“像”字与下文哪句话相照应?请用波浪线在文中划出。
4.本文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但却很感人。写出你最受感动的一处,并简要说明理由。
5.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从内容.语言到写法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填写表格。
相 同 点 | 不 同 点 | ||||
篇名 内容 | 《背影》 | 《父亲的信》 | 篇名 内容 | 《背影》 | 《父亲的信》 |
主题 | 记叙 线索 | ||||
语言 | 人物描写方法 | ||||
1.如:①我也买了许多信封,写上父亲的名字。 ②我马上提笔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在__一切都好 (或答“我也像父亲那样……) ③我一定会经常给父亲写信。
2.不矛盾。写父亲“认真得很”,是从父亲来信的“仔细答复”和及时、主动的角度来说的;写父亲“随意马虎”,是从父亲来信的信纸和笔迹来说的。
3.“你爸写这些……丢了一样”,或“偶然翻着父亲……名字。”
4.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即可
5.相同点:主题:歌颂父爱 语言:平实(朴实)
不同点:记叙线索:背影;信 人物描写手法:正面描写(有外貌动作描写);侧面描写(无外貌动作描写)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
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__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1.第1、2两段,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论论点和论据?
谬论论点:
谬论论据:
2.“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分别比喻什么?
状元宰相:
地底下:
3.阅读文章6~8段,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你能举出证明作者观点的事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里的“中国人”指的是怎样的中国人?试仿照示例具体举一例说明。
示例:埋头苦干的人——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谬论证据: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现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2.“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__领导的革命力量。
3.正确观点: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事例略。
4.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起而__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海瑞等。一种是历尽艰辛,舍身求法人。如法显、玄奘、谭嗣同等;今天的如左联五烈士等。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光荣与梦想
①嫦娥奔月的故事一直为国人所津津乐道,但中国人对登月的梦想长久以来却只能存在于文人墨客的作品中。然而,随着中国探月计划的正式启动,神话中的“广寒宫”离我们已不再遥不可及。
②人类对月球的探测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特别是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成功,首次实现了人类登月的梦想。这些活动促进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只是1976年以后的十几年,由于多方面原因,世界各国均未对月球进行新的探测。
③近年来,随着航天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意识到月球上蕴含的丰富资源将会对人类的未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于是在上个世纪末,月球探测再次升温,世界各国竞相提出了各自的月球探测计划,希望能够在新一轮的月球探测竞赛中占得先机。
④2003年3月,中国国家航天局宣布我国将正式启动月球探测计划。
⑤中国的探月工程将分为“环、落、回”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配备有最先进科学仪器的“嫦娥一号”环月卫星将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钛、铁等14种有用元素含量;探测月壤厚度分布,从而得到月球表面年龄并估算氦-3的资源量;探测地球至月球的空间环境等。“嫦娥一号”在发射后,将用几天的时间进入月球轨道,这颗卫星设计寿命为1年。在第二阶段,探测器将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软着陆,利用月球机器人进行月面巡视勘察。在第三阶段,探测器将通过月球机器人采集月球样品,并将样品送回地球进行分析与研究。
⑥在基本完成三个阶段不载人月球探测任务后,通过对探测、勘察、采样取得的基础数据的分析,结合当时国际上月球探测发展情况和我国的国情国力,再决定是否实施载人登月探测。
⑦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介绍,中国探月工程的成功必有丰厚回报。月球探测在火箭、通讯、测控、遥感、仪器研制等技术方面要求很高,这就需要科研人员去攻关,由此带动一系列基础科学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以美国的“阿波罗计划”为例,根据估算,回报率高达1比4乃至1比5,即每投入1美元就有4到5美元的回报。同时,"阿波罗计划"的高技术大量转为民用,最终带动科学技术的快速升级。
⑧欧阳自远说:“我国的月球探测起步较晚,但是起点高,并富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月球的三维影像图,别的国家还没有全面覆盖整个月球表面,留有空白,南北极也没有做好。我们希望能够填补这些缺陷,如果能做出来,对于更好地了解月球的地质构造和演化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⑨目前“嫦娥工程”的各项准备工作都在顺利进行,一旦项目启动,三年内'嫦娥'就可飞向“广寒宫”。
1.近年来,月球探测再次升温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概括中国探月工程第一阶段的四大任务。(每项不超过15字)
(1)
(2)
(3)
(4)
3.也有科学家对中国探月工程提出质疑,他们认为我国当前月球探测难有重大突破,中国探月工程是劳民伤财的工程,结合文章第⑦、⑧两段,谈谈你对这问题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主要介绍中国探月工程,开头为什么要提到嫦娥奔月的古老故事?请你联系题目《光荣与梦想》,简要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随着航天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意识到月球上蕴含的丰富资源将会对人类的未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①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②分析月球表面14种有用元素含量;③探测月壤厚度分布,④探测地月间的空间环境。
3.紧扣"回报"和"我国特色"来回答,正、反两种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登月的梦想,而探月工程将实现这个梦想,是中国人的光荣。这也正好体现了文章题目中的"光荣"、"梦想"的意思。(大意对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过过儿时之瘾
凌鼎年
(1)姬艮旺是抗战时随父母去美国的,这一去就是五十多年,再也没回过故乡,如今年岁大了,思乡的念头竟日重一日,他决心在有生之年无论如何回去一次,去看看故乡的那石拱桥还在不在,那老房子还在不在,那老榉树还在不在?……
(2)姬艮旺在家乡已没有什么近亲了,只有几门表亲。开始姬艮旺不想惊动亲戚,只准备带孙女露茜随便走走看看,走到哪看到哪。印象中,木拖鞋、蒲扇、火油灯、马桶等家家都有的,小儿立桶、浴盆、老式躺椅、柴灶也是半数人家有的,石磨少些,但十家中总有一定有吧。还有像爆炒米花的、弹棉花的、钉碗补锅子的、削刀磨剪子的,稍转几条弄堂就能撞见的。
(3)姬艮旺叫了辆出租,说“去武陵桥”。武陵桥是娄城的中心地区,姬艮旺自认为熟门熟路。到了那儿方知,老街早在老城区改造中拆了个一干二净,儿时印象中的旧貌已荡然无存了。大失所望的姬艮旺不信邪,在住宅区寻觅了起来。(A.)转了半天,脚也跑得酸了,汗也湿了衬衣,可要想看的竟一样也没看到。
(4)姬艮旺怕问马桶被人说,就问有没有石磨,说想买一个,但问来问去都没有了。有热心人介绍说去乡下看看,或许还能觅到。姬艮旺只好决定去乡下找他的远亲。或许乡下变化小些慢些,能见到点儿时的东西也未可知。
⑸乡下远亲见来了个美国表叔,很是当回事情,特地去买了可口可乐、蓝带啤酒来招待姬艮旺。姬艮旺已瞧见那茶缸里有现成泡好的佩兰茶,这可是他儿时常喝的。(B.)推开可口可乐说:“来碗佩兰茶,回家乡来就是来尝家乡风味的。”
(6)露茜喝了一口佩兰茶后,说:“这是世界上最奇妙最解渴的饮料,胜过可口可乐十倍百倍。你们为什么不开发这种饮料呢?”她建议爷爷投资搞一条生产佩兰茶的软包装流水线,必赚钱。
(7)姬艮旺不由心动。
(8)乡里听说姬艮旺要投资办厂,劲头来了,关照要高规格接待好。
(9)但姬艮旺谢绝了一切宴请,提出了几个令接待者哭笑不得的条件:1、要踏一踏水车;2、放一放水牛;3、推一推石磨;4、穿一穿蓑衣,戴一戴草帽;5、要带一双木拖鞋与草鞋回去;6、挑回野菜;7、捉回知了;8、钓一趟鱼;9、吃回井里的冰西瓜;10、看看弹棉花、钉碗补锅子等匠人的手艺活……
(10)这可难倒了接待者。
(11)幸好,水牛还有一头,乡里借用半天。蓑衣也总算找到一件,连同草帽、草鞋等,让姬艮旺过了回放牛瘾。
(12)乡里觉得,这十多个条件中,最好解决的是钓鱼,因为常有市里头头脑脑来钓鱼。这有现成的鱼塘,现成的钓具。麻烦的是钉碗补锅子、铁匠、箍桶匠等早几年就不见了,弹棉花、修棕棚的倒偶尔能见到,只是一时三刻上哪儿去找。
(13)巧的是,姬艮旺远亲家院子里有一口井,用网兜把西瓜冰在井里,拉上来吃时好爽口,露茜说:口感比冰箱里的西瓜好多了。
(14)最让露茜难忘的是她竟然也捕捉到了一只知了。
(15)姬艮旺不要旁人帮忙,他自己动手做了只纱布网兜,绑在竹竿上,与孙女露茜去了院子后的竹园捕知了。那棵高大的朴树上有好几只知了尽情亮嗓呢。(C.)姬艮旺童心勃发,虽手脚不便,还是给他逮住了两只,乐得他像十几岁的顽童。
(16)姬艮旺这次家乡之行最开心的事是临走那天,乡里终于找到了一只石磨。姬艮旺用这扇石磨与露茜一起磨了黄豆粉、磨了糯米粉,黄豆做了豆浆,糯米粉做了汤圆。(D.)吃着自己磨的做的,久违了的手制豆浆与糯米汤圆,姬艮旺激动得流下了泪水。
(17)这次故乡之行,虽然有诸多遗憾,但毕竟大慰平生,姬艮旺决定回去后就派人来洽谈投资的事。
1.第(3)段中加点的“寻觅”在文中是指寻觅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华侨回到乡下以后过了哪些儿时之瘾?细读第⑸段至文末,在下面横线上把回乡下后所做之事补充完整。
喝佩兰茶→ → → →磨粉吃汤圆
3.品析语言:可以结合语境,从理解内容、分析作用等角度入手去推敲关键词,品味整句。请参考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品析,从文章A.、B.、C.、D.四处中任选两处来品析语言。
示例:“最让露茜难忘的是她竟然也捕捉到了一只知了”中的“竟然”一词生动表现出露茜捉到知了时的惊喜之情。
我来赏析( )处:
我来赏析( )处:
4.小说以“过过儿时之瘾”为题有哪两方面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⑼段中,老华侨的几个条件让接待者哭笑不得,难以办到。有人认为老华侨是在故乡为难他们。你是不是也这么认为呢?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儿时印象中的旧貌
2.放牛 → 吃井里的冰西瓜 → 捉知了
3.(A): “酸”“湿”二字突出了老华侨寻觅的辛苦和执着
(B):推开可口可乐选择家乡茶,一个“推”字表明了老华侨对家乡的热爱
C句,“乐”字充分表现了老华侨重做童年事时的童心勃发和无比快乐之情。
D句,“流下了泪水”表现了老华侨当时的激动心情,一点小小的满足竟能让他如此激动,可见乡情、爱国情之丝丝不断和深厚绵长。(抓关键词或整句来品析,言之成理均可)
4.①重做儿时之事,②重温童年的快乐和感受乡情乡味
5.不是故意为难,理由能从乡情、怀念童年或逝去的民俗传统文化等角度去回答,言之成理即可。(认为故意为难,理由牵强的不得分;语言表达不通顺的酌情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