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心田上的百合花

①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②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③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④a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b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c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⑤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⑥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⑦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

“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1.“全心全意”和“默默”这两个词语用得恰到好处,请分别说说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下文判断,“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句话应放在第④段a、b、c哪个位置?___________

3.第③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展示了“百合”怎样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百合已长出花苞,野草为何还嘲笑它?假如你是“百合”或“野草”,该怎样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全心全意”表现了百合努力开花时一心一意、专心执著的特点。“默默”表现了百合埋头苦干、不喜张扬(不炫耀)的品质。

2.C

3.排比、拟人、反复(答到两个即可给分)。表现了百合信念坚定、追求执著的形象。

4.第一问:答到“嫉妒、诋毁、心胸狭窄”意思即可。第二问: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默读父亲

王中献

父亲十分疼我,10岁那年的冬天,我生了一场病,躺在病床上,我突然想吃冰棍。此时,整个县城只有一家冰厂还卖冰棍,冰厂离医院足足有一华里地,父亲找不到单车,便步行着去。好半天,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解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一大半的冰棍,塞给我。嘴里却喃喃说道:“怎么会化了呢?人家卖冰棍的都用棉被裹着呢!”

初二那年,我的作文得了全省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这在小镇上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的事儿。学校为此专门召开了颁奖会,还特地通知父母届时一起光荣光荣。那天,父亲一大早便张罗开了,还特地找出一件不常穿的中山装。可当父亲跨出家门临上路时,任性而虚荣的我却大大地扫了父亲的兴:“爸,有妈跟我去就成了,你就别去。”父亲充满喜悦的脸一下子凝固了。那表情就像小孩欢欢喜喜跟着大人去看电影却被拦在了门外一般,难过而又绝望。像样犹疑思忖了片刻,声音有些颤抖地说:“爸这就不去了。”看着父亲颓然地回到屋里,我这才放心地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了学校。可是颁奖大会完毕后,却有一个同学告诉我:你和你妈风风光光地坐在讲台上接受领导授奖和全校师生羡慕的眼光时,你爸爸却坐在学校操场一隅的一棵大树下,自始至终注视这一切呢!顿时,我木然,心里涌上一阵痛楚……

最让我感动的是我17岁初入大学的那年。那时,寝室里住了4同学,他们都有一只袖珍收录机,听听节目学学英语,很让人眼馋。后来,与其说是出于对别人的羡慕,还不如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我走了60里地回到家,眼泪汪汪地跟父母说:“我要一台收录机。”父亲听了,一个劲地叹气。母亲则别过头去抹泪。我心头一软,两手空空连夜赶回学校。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到学校找到我,将我叫到一片树林里,说:“孩子,你不要和人家攀比,一个人活的是志气,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我正掂量着父亲这句话,父亲已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放在我手上。伸开手来,正是一只我心仪已久的袖珍收录机。事后才知道父亲是进城抽了500cc血给换来的。“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就是父亲这句话,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地找到了做人自尊,也让我得以活出一个男人的伟岸。

父亲没能活到60岁便病逝了。记得父亲临终的时候,他将枯槁的手伸向了我。我将手放在父亲的手心里,父亲极力想握紧我的手,但他已无能为力了。是的,父亲虽然没能扶携和目送我走更长更远的路,但是,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生命中——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一种延续。

1.文章从 几个方面写了父亲对“我”的关心,这告诉我们写作时选取材料应

2.请我结合所知道的知识回答“父亲”的疑问:冰棍放在怀中要融化,卖冰棍的用棉被裹着为什么却没有事?

3.请从第二段中选出体现“父亲”情感变化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4.当我和母亲坐在讲台上接受校领导授奖和全校师生羡慕的目光时,父亲所以要坐在操场一隅自始至终注视着这一切,是因为

5.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的含义是 。

6.文章第三段中写到的事例最让我感动,是因为

7.谈谈你对标题“默读父亲”的理解。

1.生活  学习  做人  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2.冰棍放在怀里受体温影响会融化,卖冰棍的用棉被裹着,冰棍与外界没有热传递,帮不融化。

3.喜悦  难过而又绝望   颓然。

4.父亲要和我分享成功的喜悦,但又怕别人看见。

5.一个人只要有志气,即使生活贫困也照样可以成才。

6.父亲是用自己500血给自己换来的收录机,更重要的是父亲“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的话我找到了做人的自尊,活出了一个男子的伟岸。

7.作者把父亲当作一本寻味的书去读,父亲去世了,只有在回忆中感受父爱。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申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极,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尸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

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1.第一段“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中的“这样” 指代 ,“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中“它”指代

2.第一段中的“海市蜃楼”比喻什么?为什么是“海市蜃楼”?使片j这一比喻的好处是什么?

3.斯科特上校在最后的一篇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愿望,并把“我的妻子”改成“我的遗孀”,这是为什么?

4.选文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人们对这几位英雄的敬重。试分别找出来。

5.有人认为斯科特的所为并无多大意义。甚至觉得他是为了“寻找刺激”,请谈谈你的看法。

1.答案:暴风雪的袭击和死神的到来心中的海市蜃楼。

2.答案:比喻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念。因为他知道自己再也不可能见到祖国、亲人和朋友了。使用这一比喻增强了悲剧效果,给人带来了心灵上的冲击。

3.答案: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希望生还,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4.答案:“垒了一个石墓……十字架”“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5.答案示例:这是一种对科学的献身精神,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人类才走出封闭的家园,认识了美丽的地球,使人类走向了进步。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搭桥

市幼儿园举办搭积木比赛,说是为了培养孩子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当然,既是比赛,就得隆重点不是。

怎样才能隆重呢,请领导讲话?那些严肃的空话孩子们不喜欢。真正能让孩子们起劲的事儿.莫过于上电视了。 好在不难,园长和台长一商量,就直播,园长曾经是台长的同桌,是台长想把她头发盘起的同桌。

摄像机镜头下忙碌的孩子们,像炸了窝的小麻雀,叽叽喳喳地议论着,有板有眼的忙碌着,每人望着镜头傻笑。他们都想搭出最漂亮的图案,最后能定格在大家心目中的图案。

这些积木作品中,有豪华的宫殿,有漂亮的四合院,有欧式的教堂。还有……还有什 么呢,主持人走到一组作品前,不知道该如何解说了。

主持人眼前出现了三道积木搭成的圆拱。

一个小男孩正怯生生地望着她。

主持人愣了片刻,还是把话筒递了过去:“能告诉阿姨你搭的是什么吗?”

“桥”小男孩不假思索地一指地面,“三座桥”

主持人笑了笑,如果说是两座桥的话她还可以理解,那第三座能算桥吗,有那么微型的桥吗,它还没有两指长呢。

“这是一个从乡下来的孩子:”园长说,“他爸爸是建筑工人。”

“哦”主持人来了兴趣,“能告诉阿姨为什么要搭三座桥吗?”

小男孩看了看镜头,脸红得不行,他指着那个中号的桥说:“我家住在山坡上,四面环沟,一有雨下采,就不能出门。我想在沟上架座桥,把妈妈背出家门,让她看看山外面的世界。妈妈腿不能动,一辈子没下过山。”

主持人鼻子一酸,眼光移向另一座桥。男孩指着那座大号的桥自顾自说下去;“这座桥我想搭在山脚下的小河边,我们山里人出门都得靠一条渡船?那次我跟爸爸进城,渡船坏了,十几个过河的人等了两天两夜船才修好,大家又冷又饿,有几个小朋友还哭了…”

小男孩顿了顿,冲主持人一笑。“不过,阿姨我没哭,真的没哭。”

主持人点点头:“阿姨相信你没哭,那这个干什么用呢?”她用手指指那个不到两指长的微型小桥。

“这个吗?”小男孩沉吟片刻,“我们对门邻居家的小妹妹有先天性心脏病,不能跟我下山玩,听爸爸说要做心脏搭桥手术,我想把这座桥搭在她心脏上。”

主持人不说话了,只是使劲将小男孩搂在怀里。小男孩给弄的莫名其妙,说:“阿姨, 我对门的小妹妹太瘦小,这座桥搭在胸口会不会让她心里更疼呀?”

“不,不会的。”主持人在也忍不住了,泪花溅落开来。

当天的电视直播画面就定格在这三座桥上,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

小男孩年底回家时,意外发现了两座桥架起来了,一座在山脚下的小河边,一座在自家门口。并且,小男孩还发现对门的小妹妹居然推着躺在轮椅上的妈妈一起在桥上等他,小男孩还小,他当时没听见主持人阿姨在直播结束前的一句话:“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搭建这样一座桥!”小男孩只记得在场的大人们都哭了。

1.阅读全文,说说本文的题目“搭桥”的含义。

2.“叽叽喳喳地议论着.有板有眼的忙碌着 ”句中的“有板有眼”一词说明了什么?

3.“一个小男孩正怯生生地望着她。”“小男孩看了看镜头,脸红得不行,”文中的小男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4.“主持人不说话了,只是使劲将小男孩搂在怀里”,作者这样写主持人,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搭建这样一座桥!”请说说,这句话让你有何感悟?

1.答案:“搭桥”,表面指小男孩用积木搭三座桥,内在的含义指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互相帮助。

2.答案:说明孩子们对于现场直播的搭积木比赛是十分重视、认真对待的。

3.答案:因为小男孩来自山村,没见过世面,他朴实,面对摄像机,难免腼腆、胆怯。

4.答案:这样写,表现主持人被小男孩深深地感动、震撼了,显得含蓄,富有感染力。

5.答案示例: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互相帮助,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这样,人类才会得到真正长久的发展进步。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全球变暖将如何影响中国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的气候在21世纪将继续明显变暖,其中中国北方冬天的变暖趋势最为明显。

与1961年到l990年的平均气温相比,到2020年,全国年平均将升温l.3℃到 2.1℃;2030年,年平均升温为l.5℃到2.8℃;到2050年,年平均升温将达到2.3℃到3.3℃。而过去100年中,中国的升温幅度仅为0.5℃到 0.8℃ 。

到202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增加2%到3%,到2050年可能增加5%到7%。北方降水天数增加,但受到气温上升的影响:水资源短缺状况还会加剧。

如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可能下降5%到l0%。到本世纪后半期。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水稻以及玉米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7%。

在未来20年到50年中,气候变化将严重影响中国长期的粮食安全。

由于气候暖干,三江平原湿地资源及生物多样性都将减少,濒危物种增加,大面积沼泽湿地将变成草甸湿地。

长江三角洲附近的湿地,则将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胁,导致面积减少,质量下降,潮滩地被淹没和侵蚀。

未来50年,青藏高原80%到90%的岛状冻土会发生退化,表层冻土面积会减少10%到l5%。内陆湖泊将加速萎缩,那些依赖冰川融水补给的湖泊,比西藏、帕米尔高原上的一些湖泊,可能先因冰川融水而扩大,后因冰川缩小融水减少而萎缩。

预计在未来50年中,中国西部冰川面积将减少27%。

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15%左右。因此。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洪涝灾害,都将加剧,旱涝等灾害出现的频率也会增加。

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沿海滩涂湿地、红树林、珊瑚群都有可能遭到破坏,成潮入侵以及土地盐渍化都将发生。

随着热浪频袭,极端高温事件引起的死亡人数和严重疾病会增加。此外,心血管疾病、疟疾、登革热以及中暑等疾病发生范围和程度。也都会增加。

全球性高温的持续,将刺激中国的空调制冷电力消费,给电力供应带来严峻的挑战。

此外,温度升高导致冻土融化,也会影响到青藏铁路的安全。

1.阅读全文,概括本文的说明中心。

2.全球变暖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写出。(至少三条)

3.分析文章第二段除运用数字说明外还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说出其作用。

4.这篇文章在说明的时候,大量采用数据进行说明,但这些数据大都是一些概数,如“l.3℃到2.1℃”、“5%到7%”等,不是那种精确的数据,这是否违背了说明文准确性的要求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5.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两方面:大量燃烧煤炭、天然气等产生大量温室气体;肆意砍伐原始森林,使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请你根据以上全球变暖的原因,提出二条建议,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1.答案:全球变暖对中国的影响。

2.答案:中国气温升温速度加快;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中国粮食安全;造成物种消亡;形成旱涝灾害;影响生命健康;造成电力短缺;影响交通。

3.答案:作比较.突出强调了全球变暖对中国气温的影响大。

4.答案:这样的数据的使用没有违背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要求,文中用到这样的数据的时候,往往都是推测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形,所以不能使用精确的数据,否则就有可以与将来发生的事实不符。

5.答案示例:用那些不会产生温室效应的替代品来取代那些会造成污染的能源。加强保护原始森林和进行植树造林,提高林木的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你遗失感动了吗

何爱兰

(1)上课时,跟学生们谈起“感动”这个话题。我问:“感动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感动的本质和内核是善……你们曾经让人感动吗?”

(2)他们就像回答明天有没有劳动课一样爽快,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

(3)“那么,被感动过吗?比如读到一篇文章,认识一个人,或者听一首歌。”我继续启发孩子们。他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零零星星地再次回答:“没有,老师!”这个答案,让我的心情沉重起来。看着孩子们无邪的笑脸,我难以置信。真的没有什么让他们感动吗?

(4)“你们的父母为你们付出那么多,也不曾让你们感动吗?”

(5)“天天读书,用来补课,晚上自习,哪有时间被感动啊。”有嘴快的孩子回答。

(6)还有的孩子在沉默。

(7)是这个世界变得冷漠,还是他们的年纪尚还稚嫩?或许是,我们一向都看重他们的学习成绩。以致他们渐渐丧失掉感动的能力我们都不心惊}而成人的世界,又有多少人,已经不会感动?

(8)我的心,被什么敲打着。倘若,青春的回忆只剩下书本和试卷,那将多么乏味!而对值得感动的事件毫无记忆,又是多么遗憾。

(9)清晰记得,多年前的那个正月十五,我提着行囊走出家门,对母亲的絮叨保持抵制的沉默。外面正是鹅毛大雪,很冷。我坐上人力车,催促母亲赶紧回家,她却忽然记起了什么,让我等等。立刻转身走回巷口。半天,她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塞给我一只热乎乎的热水袋:“刚灌的,焐好就不冷了。”车子发动了,我一直没有回头.抱着热水袋,泪水流了一脸。

(10)那次,我第一次懂得感动,懂得了风雪中的母爱。

(11)20岁时,我曾经待业,想读书:又没钱交电大的学费。一位好友来看我。不厌其烦地劝我振作,陪我一个下午。I.临走时,她将一张50元(那时可不是小钱)搁到桌子上,看见我的惊愕,她微笑着说:“不要拒绝我,去买书吧,快乐地生活。”

(12)感动就这样悄悄延伸。

(13)刚参加工作,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我紧张慌乱,嗓子也莫名其妙地哑了。后面听课的是一位优秀教师,却一直微笑着,给我鼓励的目光。下了课她走到我身旁,真诚地说:比我当年强多了!

(14)即使一面之交,感动也会不期而至。

(15)不久前,又在“感动中国”的晚会上看到徐本禹,一位放弃读研、到贫困山区支教的大学生。他说:“有一次我给学生们布置作文,其中一位同学这样写道;2008年,如果他能到北京去看一看,住一住北京的平房,他就是最幸福的人……看到这里我流泪了。

很多次面对着孩子们我都流下了眼泪,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16)然而,我知道他的眼泪为何而流。 。即使素不相识,我跟许多人一样,也被徐本禹深深感动。

(17)如果没有感动,我们的心灵将盛放些什么?我们的幸福如何延伸?肖复兴曾在文章中写道:“我们还能不能够被哪怕一丝微小的事物而感动得流泪,是检验我们心灵品质的一张PH试纸。”感动,其实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检测。如果你的心灵刀枪不入,坚强无比,那就是一块什么都不长的盐碱地了。

(18)生活里难免存在欺骗、背叛、诽谤和冷漠,但是,请让自己依旧被感动,为某个人、某个故事、某个瞬间流泪,而且被这力量催促着去做点什么……只有懂得感动,才会相信这个世界有干净的奉献,有纯粹的温暖,才会懂得世界万象,何为表里。

1.“如果你的心灵刀枪不入,坚强无比,那就是一块什么都不长的盐碱地了。”联系全文,揣摩句子中“盐碱地”的含义。

2.第(9)段划线句“外面正是鹅毛大雪,很冷”这一环境摘写有什么作用?

3.请在第(10)段的横线上补写一句议论性的文字,来揭示徐本禹被感动进而又感动他人的内在精神品质。

4.文章用“你遗失感动了吗”为题,好在哪里?

5.“生活里难免存在欺骗、背叛、诽谤和冷漠,但是,请让自己依旧被感动,为某个人、某个故事、某个瞬间流泪,而且被这力量催促着去做点什么……”想一想,生活中曾经有让你感动的人、事或某个瞬间吗?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写成50字左右的片段,并用一句话点出其感人之处。

片段:

感人之处:

1.答案:指丧失“感动之心、恻隐之情、敬仰之爱”后仅剩的一颗“无情”的铁石心肠。

2.答案:铺垫,为下文叙事、描写提供合理依据:反衬,以天气的寒冷来突出被母亲所感动的温暖。

3.答案:这绝非脆弱,而是大爱。正是这大爱,才让他有勇气,扛住倾颓的教室,扛住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

4.答案:以“你遗失了感动吗”为题,一方面用提I'.-J的方式使文章标题醒目,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思考,另一方面点明了文章的话题内容。

5.答案示例:汶川地震中,谭千秋用双臂将四名学生紧紧地掩护在身下,用双臂将死神拦在自己胸前。千秋师表,浩气长存。

阅读下面文章,做1—5题:

回忆我的文学父亲

①我的童年时代只知道两位作家,一位是鲁迅,另一位就是高尔基。我知道鲁迅是中国人,而高尔基是外国人。在我幼稚的想象中,他们更像是兄弟一般,甚至相貌都不无神似之处:瘦削的四方脸,平头短发,浓眉,犀利的眼神,尤其都有一撇浓密的八字胡……但仅仅他们两人。已经使我内心的殿堂足够拥挤了。必须承认:他们那双峰并秀的形象给了我的童年以极大的影响。

②鲁迅的杂文与小说虽然深刻,但对于一个孩子的理解力而言,还是显得壁垒森严。比较而言,高尔基的灵魂纵然远在异国,但因为有其自传体三部曲的娓娓述说,似乎更为亲切。《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有多少中国孩子因之而了解到一位外国男孩成长的经历。说起来不好意思,我最初读的并非原书,而是一套黑白的同名连环画——但这已足够了,足够使我把书中的主人公当作自己异国的伙伴来看待。高尔基的童年苦难而又传奇:进鞋店当小伙计、给绘图师做学徒、逃课、在伏尔加河轮船上做厨师的小工、借着烛光偷偷读书……这是一些离我很遥远的事情,但更容易使一位循规蹈矩的学童想入非非。通过那一系列朴素而又新鲜的画面,我进入了别人的童年,而别人的童年又开始影响我。在我的心目中。高尔基既是一位巨人,又是平凡的孩子。跟我的同龄人一样,伴随我成长——并且不断把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告诉我。他是一位能让别人分享其喜怒哀乐的伟大孩子,他因之而成为我在这个世界上既不相识、而又最了解的一个人,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应该说我的童年,至少有那么一小部分生活在别人撞圻里,生活在遥远而陈旧的伏尔加河流域,跟一位流浪的俄罗斯小男孩共呼吸——这多多少少给我胆怯而平淡的童年增加了一点点冒险的乐趣……

③我永远记得那个黄昏,工人们都下班了,只有一排排水泥桩静静地陪伴着我。我为生活的无情而感到无力,我为世界的空旷而感到空虚。鬼使神差,眼前仿佛又出现了高尔基的影子:年轻的流浪汉在伏尔加河畔一艘翻晒的舢舨底下过夜。我想,那至少是一种值得仿效的精神。于是,内心的悲哀演变成某种悲壮,自身面临的困境也散发出淡淡的诗意。我要求自己相信,未来的某一天,我也会像高尔基描绘年轻时的落魄经历一样,回忆自己失败的青春和这个失败的黄昏——伤口总会结疤,而伤疤会像勋章一样值得胜利者炫耀。就这样假设着、假设者,血液里仿佛又灌输了新的力量。

④我永远不会否认:高尔基是我童年的偶像。而且在我成年之后,他也从精神上拯救过我。我为自己是他的忠实读者而庆幸。我回忆着他,就像回忆自己精神上的父亲——哪怕他在世人的眼里只是个凡人,但在儿子的心目中却是永远的英雄。

1.从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看,“我”小时候的阅读条件是极为有限的,但尽管如此,我仍然感到“足够”了,这是为什么?

2.第②段画波浪线的“我进入了别人的童年,而别人的童年又开始影响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一说你的理解。

3.作者在第③段中说“伤疤”像“勋章”,并说值得“炫耀”,为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4.第①段结尾处作者说“他们那双峰并秀的形象给了我的童年以极大的影响”,请根据全文的理解并结合你所读过的鲁迅的作品,说一说给“我”极大“影响”的是哪一方面?

5.读了本文后,你对阅读有何认识,谈一谈阅读的好处。并说一说你从中借鉴到哪些阅读方法?请概括出三条。

方法:①

好处:

1.在“我”看来,书不在多而在于好和精,好书不厌百回读,只要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就足够了。

2.通过阅读,丰富了“我”的生活,开阔了“我”的视野,“我”被书中的内容吸引,而且让“我”产生共鸣,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

3.不幸的经历可以丰富人的阅历,锻炼人的意志,增加人的才干,不但像勋章,而且值得你将它作为人生的资本来不断回味。

4.鲁迅作品都是出于改造社会、疗救国民的目的,他的作用触及的都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影响非常大,如《风筝》指责的是儿童教育的弊端,时至今天也同样有影响力。《孔乙己》抨击的是封建的科举制度。

5.方法:①阅读经典名著,走近大家②潜心阅读,保持兴趣③情感投入,产生共鸣

好处:(参考)丰富生活,解读人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塑造人格,改变人生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4题:

那是一棵什么树呢?在这深秋,黄叶已纷纷坠落的时候,它却是繁花满枝。显出一种青春和欢乐来。这是什么样的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呢?

清晨。走近园子,远远地,就看见一树鲜花。红的花,紫的花,在晨风中轻轻摇曳着。当我一步步走近那树时,才看清了,那不过是一株秋叶落尽的枯树,缠绕着刚刚绽开的牵牛花。枯树,把它的身躯借给那柔弱的牵牛花的长藤。而牵牛花,也便把鲜艳的花簪上了枯树的头顶。于是,它们便复活了,和谐地美丽地生活在一起,使你猛然间感到它们原来就是浑然一体的。

枯树啊,你不厌弃新生者的柔弱.以你的坚硬支持了它,所以你也得到了美。

柔藤啊,你不厌弃那长者的衰老,以你的活力装点着它,所以你的美得到了发挥。

我看过一些枯树傲然地挺立着,身上落满了肮脏的鸟粪,脚下卷过萧条的风。我也看过一些牵牛花,找不到支撑,委弃在地上。被荒草吞没。

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

1.联系全文来看。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

2.第②段中说枯树和牵牛花“和谐地美丽地生活在一起”如何理解这句话?

3.本文段在语言和写法上都有鲜明的特色,请任选其一简要举例分析。

4.文段结尾“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对此你有如何理解,请谈一谈你的感悟。

1.枯树和牵牛花都“复活”了。

2.枯树把身躯借给牵牛花,而牵牛花把自己鲜艳的花朵开在枯树的枝头,二者相互支持,共同付出组成了一组和谐美丽的生活画面。

3.略

4.(参考)植物都能和谐共处,人更应如此,世间只有彼此信赖,相互宽容,相互支持帮助,才能超越自我,充分实现生命的价值,这样的话才充满美丽的微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鸟巢”——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

“鸟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由2001年普利茨克奖获得者赫尔佐格、德梅隆与中国建筑师李兴刚等合作完成的巨型体育场设计,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它更像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设计者们对这个国家体育场没有做任何多余的处理,只是坦率地把结构暴露在外,因而自然形成了建筑的外观。

国家体育场坐落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央区平缓的坡地上,场馆设计如同一个容器,高低起伏变化的外观缓和了建筑的体量感,并赋予了戏剧性和具有震撼力的形体。国家体育场的形象完美纯净,外观即为建筑的结构,立面与结构,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结构的组件相互支撑,形成了网络状的构架,它就像树枝编织的鸟巢。体育场的空间效果具有前所未有的独创性,却又简洁而典雅,它为2008年奥运会树立了一座独特的历史性的标志性建筑。

体育场外壳采用可作为填充物的气垫膜,使屋顶达到完全防水的要求,阳光可以穿过透明的屋顶满足室内草坪的生长需要。比赛时,看台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变化的,可以满足不同时期不同观众量的要求,奥运期间的20000个临时座席分布在体育场的最上端,而且能保证每个人都能清楚地看到整个赛场。入口、出口及人群流动通过流线区域的合理划分和设计都得了完美的解决。

“鸟巢”钢结构所使用的钢材厚度可达11厘米,以前从未在国内生产过。另外,在“鸟巢”顶部的网架结构外表面还将贴上一层半透明的膜。使用这种膜后,体育场内的光线不是直射进来的,而是通过漫射,使光线更柔和,由此形成的漫射光还可解决场内草坪的维护问题,同时也有为座席遮风挡雨的功能。滑动式的可开启屋顶是体育场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它合上时,体育场将成为一个室内的赛场。如同一个容器的盖子,不管屋顶是闭合还是开启它都是建筑物的基本组成部分。除了一些特定的结构需要外,可开启屋顶的结构基本上也是一个网络状的架构,装上充气垫后,成为一个防水的壳体。

更为匠心独具的是,“鸟巢”把整个体育场室外地形微微隆起,将很多附属设施置于地形下面,这样既避免了下挖土方所耗的巨大投资,而隆起的坡地在室外广场的边缘缓缓降落,依势筑成热身场地的2000个露天座席与周围环境有机融合,并再次节省了投资。

1.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的外形有什么特点?体现怎样的理念?

2.“鸟巢”在设计上体现了哪些节能方面的优势?

3.把“鸟巢”比做一个容器,合理吗?为什么?

4.为什说奥运会主体育场为2008年奥运会树立了一座独特的历史性的标志性建筑?

5.在“鸟巢”的设计安排上,哪些方面体现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这三大理念?

1、外形像一个“巢”,更像一个摇篮。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2、顶部的贴膜可以解决场内草坪的维护问题;阳光可以透过透明的屋顶满足室内草坪的生长需要;避免下挖土石所耗的巨大投资。

3、把“鸟巢”比作容器,主要是从其外形特点上说的,圆形的建筑,可开启的屋顶(无论开启还是关闭,它都是建筑物的基本组成部分),都像一个传统的容器。

4、宛如容器的外形;高低起伏的外观;网络状的构架,就像树枝编制的鸟巢,使体育场的空间效果具有前所未有的独创性。

5、绿色节能;使用了以前从未在国内生产过的11厘米厚的钢材;看台可以变化,每一位观众都能清楚地看到整个赛场(人口、出口等人员流动较大的地方得到完美解决)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开窍的日子

舒乙

开窍,对小孩来说,是个大事。

我小时候,就是个没开窍的小男孩,很典型。

我上过幼儿园,在今日北京帝王庙的东小跨院里。当时,这儿大概属于香山慈幼院的什么附属机构。妈妈后来说:舒乙小时候上幼儿园完全是走形式,终日一言不发,一动不动,呆若木鸡,最后,毕业时,幼儿园很不好意思地也给他发了一份结业书,是坐“红椅子的”,意思是排名倒数第一。

上小学也是如此,当时为了掩盖我们的真实身份,不被日本人注意,我们都改了名随母姓。我改名“胡小逸”。有一天,老师发考卷,按考卷上学生自己填写的名字一一唱点。念到我这儿,一声“胡小兔”,全班顿时哄堂大笑,老师自己也狂笑不止。我竟然在写“逸”时,忘了走之底,自称“小兔”。

我入校之后,依然愚钝,每次考试成绩均属下等。父亲昵称我为“傻小子”。以为一切正常.不必担忧。他经常仔细地观察我,在我的各种日常行为中找出许多有趣而可爱的细节,还详细地讲给他的朋友听。妈妈则不然,常常在课余费劲地辅导我,练习用注音符号拼音,一遍一遍地“播”……“播伯跛簸”,我却一会“不”,或者一会“铺”,而且全然不知四音为何物,妈妈一脸苦笑,频频摇头,以为此子不堪救药。

这样,熬到了四年级,我的名次居然一点一点前进,进入了前几名,还当了班长,得来全不费功夫,好像什么特别的事也没发生似的。

那个时候,学校里已经有学生会,实行学生自治,即使是小学也要实行。一来二去,我竟然当上了全校的学生会__,是选上的。

父亲认为这一切都极有趣,他买了一只鸭子,教我送给级任老师,郑重地写了一张条子,说“奉上肥鸭一只”,还签了自己的名。他可能觉得这个学校的气氛不错,又自然,又活泼,傻小子竟然当上了学生会__,好玩好玩。

不是戏称我是傻小子吗,不是觉得好玩吗,父亲索性不过问我的功课如何,也不要求考一百分,更不要求门门都得一百分。相反,他一旦发现我对什么有了点兴趣,便马上跑来帮助我,辅导我,鼓励我。有一次,我坐在东边小山坡上写生,样子大概很认真。父亲立刻走过来看。看了一会,他居然也坐下来,拿过我的画笔,说:“我教你。”据我所知,父亲对美术是一笔都不会画的.

可是他很懂美术,因为他上过师范,理论上很有一套,可以说得头头是道。我没有想到,我的第一个美术老师竟然是自己也不擅画只擅写的父亲。

同样的,父亲教过我集邮。教过我打麻将,是数番的那种,很复杂,动脑筋做牌,只玩不赌。他常带我上四川那种老百姓的茶馆,一坐一下午。他还带我去看他的朋友。丰子恺先生来到北碚,父亲带我去看他,是在一间山坡上特别黑的房间里。夏天父亲晚上乘凉时,给我们全家讲过美国小说,大概是白天他念英文,晚上用他自己的方式再给我们转述。

就这样,我在父亲不是教育的教育下,渐渐开了窍。小学毕业了,我考上了重庆南开中学。

(原文有删节)

1.短文回忆了自己哪些关于“开窍”的故事?

2.对题目中的“开窍”,你是怎么理解的?

3.父亲“买了一只鸭子,教我送给级任老师,郑重地写了一张条子,说 ‘奉上肥鸭一只’,还签了自己的名”,其用意是什么?

4.为什说父亲的教育是“不是教育的教育”?阅读全文后概括回答。

5.你是怎么看待父亲的教育方式的?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1、幼儿园里的一言不发,一动不动,呆若木鸡;上小学的前期,将“胡小逸”误写成“胡小兔”,不知“四音”为何物;四年级的进步,小学毕业考上重点中学。

2、所谓“开窍”指的是儿童的启蒙教育。

3、表明了父亲对学校自然活泼的开放式教育理念的肯定和赞赏。

4、这是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方式而言的,传统的教育方式以传授知识为主,父亲则以激趣为主,重在开发智力。

5、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可以这样回答:赞成。因为这是一种民主的、开放性的教育方式,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积极地学习,这与现在倡导的素质教育是吻合的。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