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海燕

高尔基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一言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1.请写出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的名称。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中你认为哪些动词运用得好,请把它抄写在下面,并简析运用这些动词的妙处。

3.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其他海鸟在暴风雨到来之前的种种丑态?

4.你怎样理解“——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句话?

1.《童年》;《大学》;《在人间》

2.抱,甩,摔;(1分)这些动词赋予狂风人的性格和行为,写出了风的猖狂气焰以及海浪与狂风生死搏斗的激战场面,以壮阔的背景来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

3.描写了它们惊恐万状的丑态,反衬出海燕非儿的勇气和威猛的形象。

4.这是呼唤战斗、呼唤革命的豪情,表现了不畏强暴、顽强战斗、创造新世界的精神气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沙漠玫瑰的开放

龙应台

历史对于价值判断的影响,好像非常清楚。鉴往知来,认识过去才能预测未来,这话都已经说滥了。我不太用成语,所以试试另外一个说法。

一个朋友从以色列来,给我带来一朵沙漠玫瑰。沙漠里没有玫瑰,但是这个植物的名字叫做沙漠玫瑰。拿在手里,是一蓬干草,真正枯萎、干的、死掉的草,这样一把,很难看。但是他要我看说明书。说明书告诉我,这个沙漠玫瑰其实是一种地衣,有点像松枝的形状。你把它整个泡在水里,第八天它会完全复活。把水拿掉的话,它又会渐渐的干掉,枯干如沙。把它再藏个一年两年,然后哪一天再泡在水里,它又会复活。这就是沙漠玫瑰。

好,我就把这一团枯干的草,用一只大玻璃碗盛着,注满了清水放在那儿。从那一天开始,我跟我两个宝贝儿子,就每天去探看沙漠玫瑰怎么样了。第一天去看它,没有动静,还是一把枯草浸在水里头;第二天去看的时候发现,它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已经从里头往外头稍稍舒展开了,而且有一点绿的感觉,还不是颜色;第三天再去看,那个绿的模糊的感觉已经实实在在是一种绿的颜色,松枝的绿色,散发出潮湿青苔的气味,虽然边缘还是干死的。它把自己张开,已经让我们看出了它真有玫瑰形的图案。每一天,它核心的绿意就往外扩展一寸。我们每天给它加清水,到了有一天,那个绿已经渐渐延伸到它所有的手指,层层舒展开来。

第八天,当我们去看沙漠玫瑰的时候,刚好我们的一个邻居也在,他就跟着我们一起到厨房里去看。这一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完整的、丰润饱满、复活了的沙漠玫瑰!我们三个疯狂地大叫出来,因为太快乐了,我们看到一朵尽情开放的浓绿的沙漠玫瑰。

这个邻居在旁边很奇怪地说,不就一把杂草,你们干吗呀?

我愣住了。

是啊,在他的眼中,它不是玫瑰,它是地衣啊!你说,地衣再美,能美到哪里去呢?他看到的就是一把挺难看、气味潮湿的低等植物,搁在一个大碗里。也就是说,他看到的是现象的本身定在那一个时刻,是孤立的。而我们所看到的是现象和现象背后一点一滴的线索,辗转曲折、千丝万缕的来历。

于是,这个东西在我们的价值判断里,它的美是惊天动地的,它的复活过程就是宇宙洪荒初始的惊骇演出。我们能够对它欣赏,只有一个原因:我们知道它的起点在哪里。知不知道这个起点,就形成我们和邻居之间价值判断的南辕北辙。

不必说鉴往知来,我只想告诉你沙漠玫瑰的故事罢了。对于任何东西、现象、问题、人、事件,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又何从判断它的未来?

历史就是让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特定的起点,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1.作者开头说“试试另外一个说法”,依据文意,“另外一个说法”是什么?

2.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沙漠玫瑰”的特点。

3.作者为什么说沙漠玫瑰的美是“惊天动地”的?

4.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将玫瑰开放前、后的形状进行对比。请找出相关语句,并想想对比的作用,然后将答案填写在表格中。

玫瑰的

开放前

形状

开放后

对比的

作用

1.用沙漠玫瑰开放的故事,告诉人们世界上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或:告诉人们,了解一个事物的历史,才能对它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2.即使干枯了一两年,但如果把它放在水里,八天后仍能完全复活。

3.原本毫无生命力的“枯萎”了的“一蓬”“干草”,到最后却变成一朵“尽情开放”“丰润饱满”的极具生命之美的“沙漠玫瑰”,这一顽强的生命之美的展现过程令作者惊叹和震惊。

4.开放前:是一蓬干草,真正枯萎、干的、死掉的草;

开放后:完整的、丰润饱满、尽情开放的浓绿的沙漠玫瑰;

作用:通过对比,突出沙漠玫瑰之美,让我们领略生命诞生的壮观景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中国瓷器

⑴中国瓷器是世界公认的伟大发明之一。它之所以名扬天下,主要在于其本身所包含的三项独创技术:胎质、瓷釉、烧结火候。

  ⑵中国瓷器的胎质大多具备一定的透明性,所谓有素肌玉骨之像。它的原料多为高岭土,无论东南沿海还是华中各省都有此上,尤其是在江西景德镇高岭村一带,风化了的白云母花岗岩蓄藏丰厚。也就是说,在中华大地取用制瓷原料是得天独厚的。

⑶瓷釉覆盖在瓷胎上,实际上就形成了一种复合材料。宋代以后,景德镇成为瓷业的主要生产地之一,就是因为这一带开始以“白云石”加入釉中,使瓷釉洁白又易于施加彩饰。
⑷烧结火候,主要是指瓷器烧成的温度。烧制陶器、砖瓦都在1000℃以下,瓷器则不然。据推测,早期瓷器的烧成温度就已经达到1200℃了。日本大阪大学美术史教授木村重信先生曾撰文:“尽管要通过1300℃高温锻烧,釉料仍不变色,纹样依然如故,这就是中国瓷器烧制技术上关键的秘密所在。”

⑸中国瓷器享誉世界,也在于它是科学技术与民间工艺美术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传统细瓷早已形成一整套美化装饰的方式方法,不管是刻花、剔花,还是贴花、印花;也不管是堆雕、镂雕,还是镏金、戗金……均极尽缤纷艳丽,堪称 。早期的纹饰简单、自然,完全由烧瓷艺人自行设计,例如水纹、云纹、花纹和兽纹等。盛唐以来,纹饰大量借鉴金属器皿、各种织物等图案,使瓷器的装饰意味更浓。宋代以后,瓷业工艺技法愈加精细,彩绘画面也刻意追寻名画师的笔意,有的春花烂漫,有的冬雪裹枝,有的高山流水,有的繁星满天……这无不增添了瓷器美的意蕴,

⑹中国瓷器还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它的彩绘内容有来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也有“犀牛望月”、“龙凤吉祥”等寓意丰富的图案。康熙年间,景德镇窑曾经烧制一组花卉瓷盅,薄胎青花,加彩题句,一盅一花一词。其中梅花盅题为“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杏花盅题为“青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桃花盅则题为“风花新社燕,时节归春浓”……瓷精,图美,词句优雅,在有限的空间中令人感受到无限的韵味。

⑺中国瓷器,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1、文章第⑷段引用日本教授的话有什么作用?

2、阅读第⑸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⑴根据文意,在文段的横线上填上一个恰当的成语应是:

⑵文段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纹饰的?

3、阅读第⑹段,回答问题。

画线句“在有限的空间中令人感受到无限的韵味”,“有限的空间”是指

,“无限的韵味”是指

4、结合第⑹段阅读下列材料,请用精美的语言介绍一下青花瓷。

材料一: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

材料二: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青花瓷》歌词片段

5、从全文看,中国瓷器令人叹为观止的原因是:

1、进一步说明了瓷器烧成温度高这一事实,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⑴巧夺天工  ⑵时间

3、花卉瓷盅形体小    花卉瓷盅因它的“瓷精,图美,词句优雅”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是无穷的

4、略

5、(1)科学技术含量高 (2)科学技术与民间工艺美术技法完美结合 (3)承载的文化积淀丰厚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题

他只是一个普通人

圣诞节的下午,大雪纷飞,一位老妇人在雪中踽踽独行。

⑵一对年轻的夫妇谈笑风生,抱着满怀的圣诞礼物,他们没有注意到那位老妇人。一位母亲领着两个孩子,在前往孩子祖母家的路上匆匆走过,他们也没注意到老妇人。一位牧师右手拿着《shèng jīng 》神气十足地走过去,像一个全副武装的基督战士。然而,他的思维定格在神圣的事情上,并没有留意到她。

⑶如果这些人注意一下,他们就会发现那个老妇人没有穿鞋,光着脚走在冰天雪地里。她双手紧紧地攥着没有纽扣、破旧不堪的外套衣领,抵御寒风。

⑷到了汽车站,她停了下来,弓腰驼背,红蓝相间的围巾裹在头上。她在等候去市中心的公交车。一位绅士拿着一个看起来挺重要的公文包,在她边上等车,不敢靠得太近。毕竟,她可能会有某种传染病。一个十几岁模样的女孩也在等车,她看了好几次老妇人的脚,但什么也没有说。

⑸公交车来了,老妇人慢吞吞地、费劲地上了车,坐在司机身后靠边的座位上。绅士和女孩都冲到了车尾。与老妇人坐在一起的男人坐立不安,抚弄着大拇指。

⑹一个小男孩指着那个老妇人说:“快看呀,妈妈,那个老奶奶光着脚!”尴尬的母亲把他的手拽了下来说:“不要指着别人,安德鲁!那样不礼貌。”接着,她的目光投向了窗外。“她肯定有成年的子女,”一位穿着皮大衣的女士说,“她的孩子们该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她有一种道德优越感,因为她把自己的母亲照顾得很好。一位老师坐在汽车的中部,扶着她膝上的礼物袋,对坐在她旁边的朋友说:“难道我们交的税还不够处理这种情况吗?”“人们应该学会存钱。如果她在年轻的时候存了钱,现在就不会受苦了,这是她自己的错。”一个衣着得体的年轻大学生补充说。

⑺所有人都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因为他们都发表了如此精辟的分析。

⑻这些同胞对人漠不关心的态度,引起了一位善良商人的反感,他从钱包里取出一张崭新的20美元钞票,走过过道,上前塞进老妇人颤巍巍、满是皱纹的手中。“拿着,夫人,给您买双鞋。”老妇人点点头作为答谢。商人大踏步地走回自己的座住,对自己十分满意——因为他不是一个光说不做的人。

⑼到了下一站,一个年轻人上了车。他穿着一件厚重的蓝夹克,脖子上还围着一条围巾,灰色的羊毛帽罩住了耳朵。一根线在他的帽子下绕着一直到耳朵里,与一个随身听连着,他的身体随着只有他自己能听到的音乐摇摆。付过车费后,他一屁股坐在一个靠过道的座位上,正好与老妇人斜对角。

⑽但当年轻人瞥见老妇人光着的双脚时,他身体立刻停止了晃动,一下子僵住了。他的目光从老妇人那里移到了自己的脚上,他穿着一双崭新的、昂贵的名牌运动鞋。年轻人弯下腰,开始解他的鞋带。他脱掉了他抢眼的新鞋子,又脱掉了袜子,然后在老妇人面前蹲了下来。“夫人,”他说,“我看见您没穿鞋,那就把我的鞋给您吧。”慢慢地,轻轻地,他双手抬起老妇人那长着厚茧的双脚,把自己的鞋袜给老妇人穿上。老妇人使劲地点点头表示感谢。

⑾汽车到了下一站。年轻人下了车,光着脚走在雪地里。乘客都涌到窗前,看看他光脚艰难地在雪地里走远。

⑿“他是谁?”一个人问道。

 ⒀“他一定是一位先知。”一个人说。“他一定是个圣人,”另一个人说。“他一定是位天使。”又有一人说。

⒁但那个指过老妇人的小男孩说:“不,妈妈,我看得很清楚,他只是一个普通人。”(选自《梦想的阳光早餐》)

1、选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2、阅读选文后,在下面横线上补全故事情节。

开端:老妇人赤脚走在雪中,无人注意。

发展:

高潮:年轻人脱下鞋袜,给老妇人穿上。

结局:

3、选文第⑴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⑶段画线句子主要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请结合选文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但当年轻人瞥见老妇人光着的双脚时,他身体立刻停止了晃动,一下子僵住了。

6、在我们周围也有一些像文中“老妇人”、《老王》中的老王这样的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应如何对待他们。

1、表明年轻人对一个陌生人的同情与帮助(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应该去做的);表现作者对年轻人的肯定和赞美;也表现出作者对人们都应该付出爱心的呼唤。

2、发展:老妇人乘车,众人反感漠视,商人解囊相助。

结局:年轻人赤脚下车,众人揣测赞叹。

3、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时间、天气);衬托(突出、烘托)老妇人赤脚在雪中行走的艰难(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渲染凄凉的气氛。
4、外貌描写;突出天气的寒冷,为下文年轻人将鞋袜脱给老妇人作铺垫。

5、生动形象地写出年轻人看到老妇人光着双脚时的震惊,表现年轻人的善良。
6、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题

最后一课

刘燕敏

⑴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车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回来之后,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⑵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⑶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⑷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⑸另一个弟子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哲学家微笑一下,示意下一位。

⑹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⑺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⑻等第子们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之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

⑼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来。
⑽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使灵魂纯净,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1、哲学家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一年后的相聚,哲学家未到,是否言而无信?为什么?

3、联系上文,解释第⑴ 段中加点的“饱学”一词的意思,并再写出一个含有“饱”字的成语。

4、想象四个弟子再来原地相聚的情形,他们的心理活动会有哪些变化?

5、最后一段话含蓄、意味深长,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6、作为学生,既要学知识,又要学做人,你认为知识与美德,哪一个更重要?谈谈你的看法。

1、如何除掉旷野里的杂草

2、不是,哲学家人虽未到,却已经用事实“宣布”了最正确最理想的答案。

3、学识高深     饱食终日、饱经风霜、饱学诗书 

4、震惊——疑惑——顿悟(言之有理即可)

5、点题,说明美德是一个人灵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6、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总有一刻,不同寻常

马德

一个孩子站在超市门口,呆呆地望着那个卖冰激凌的人,不走。

  这是一个六七岁的乡下孩子,穿戴很不整齐。他望着各色的冰激凌从铁机器里出来,又撞在花花绿绿的尖筒里,好奇而又神往,他不禁舔了舔嘴唇,说:“妈妈,我要那个!”他顺手指了一下那充满__的冰激凌。

“不,咱们不吃这个,咱们走!”旁边那个推着自行车的女人,可能是孩子的妈妈。她一边说.一边拽住孩子的手就要走。

“不,我不走,我要!”孩子反扯着妈妈的手,僵持着。

“那个东西凉,吃了会肚子疼。”

   “不,妈妈,我不怕凉,我不怕疼!

“那也得等你爸爸回来再买。”  

“不,爸爸到老远老远的地方挣饯去了,我就现在要!

  这个超市位于小城的繁华地带,穿梭出入超市的有好多人,有人好奇地往母子这里瞅上一眼,有人连瞅也不瞅,就径直走开了。那个卖冰激凌的人,也独自安详地做着他的冰激凌,并不朝母子这里瞅上一眼。

  “妈,我就是想尝尝,那个东西是什么味儿。”

“是……你管它是什么味儿!”母亲见孩子仍然拗着不走,有些急了,“啪”一巴掌拍在孩子的屁股上。孩子“哇”地一声哭了,猛烈地抽泣着,样子委屈极了。

  好多双眼睛一下子聚拢了过来,带着惊愕、疑惑、责怪、怜悯、叹息,或者其他别样的神色。这仿佛又是一场热闹,这些人聚拢着,不肯离去。

  这时一位衣着光鲜的妇人,走到卖冰激凌的面前,要了两支冰激凌。她把其中的一支给了自己的儿子,然后快步走到哭泣的孩子面前,蹲了下来,把剩在手中的那支冰激凌递给了他。

  “给,亮亮,别哭了,妈妈不愿给你买,阿姨给你买。”她摸了摸孩子的脑袋,接着说,“几个月不见,亮亮又长高了!”说完后,她站起来,朝孩子的妈妈微微点了点头,笑了笑,便领着她的孩子走开了。

孩子不哭了,手里举着那支冰激凌愣在那里。一样愣在那里的,还有孩子的妈妈。

  走出人群后,那位妇人的儿子也有些不解,他扯住妈妈的衣襟问:“妈妈,你认识亮亮?”妇人说:“不,孩子,妈妈也不认识。”

  那你怎么知道他叫亮亮?为什么要买冰激凌给他?”孩子依旧寻根究底,想要弄个明白。

  妇人笑了,说:“孩子,不要问这么多了,等你长大后,妈妈再告诉你。”

  也许,若干年之后,妇人早已忘了这件事情,而他的儿子也忘记了问母亲答案。但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当妇人用智慧为那个陌生的孩子付出爱的时候,这个世界早已因为她的这个举动而变得不同寻常。 (选自《中国青年》)

1、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 描写和 描写来表现人物。

2、说说第段划线句子中的“那个”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而不直接用原物的名字?

3、那位衣着华丽的妇人不认识那个想要冰激凌的陌生男孩子,却为什么要装作认识,而不是直接将冰激凌给他?

4、第和第段中都写到了周围人的反应,这些文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5、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感想?

1、语言 动作

2、“冰激凌”,因为用“那个”表明孩子不知道他想要吃的东西叫什么,也就表明这个孩子从来没有吃过冰激凌,更加符合他家的境况。

3、为了保护男孩妈妈的自尊心,不让周围人嘲笑他们,也为使男孩免受母亲责备。

4、不能删去。周围人的反应一方面有助于推动事情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用这些人的自私与冷漠来衬托那位“衣着光鲜”的妇人的仁慈与善良

5、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感动过后

白岩松

⑴岁月渐长,流泪变得容易些。

⑵在今年《感动中国》的颁奖礼上,这种感觉竟变得更加强烈,经常一瞬间觉得自己只是一名正在聆听的观众,然而现实是,我是现场的主持人,如果放纵眼泪,恐怕我真的只该做一名观众!

⑶后来,当我回忆,我发现,之所以流泪的冲动一次强于一次,一来是因为年岁渐长,二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今年的获奖者,平民百姓明显增多,他们很多人是在不经意间完成了一种伟大,用一日又一日的坚持构成了感动。

⑷《感动中国》的大幕一开,首先打动人们的,就是触目惊心的大海中救人的画面,一次又一次地下海,岸上围观者众多,然而千百人中只有魏青刚一人下海,而且是不止一次,这一人与千百人的反差,是感动的重要因素。然而救完人的魏青刚上岸后拍拍手走了,后来记者找到他,他很惊讶地反问:这有什么?

⑸伟大与感动可以如此简单和没有戏剧性吗?

⑹从魏青刚赢得的尊重和掌声来看,可以!

⑺然而,这又是为什么?或许是因为我们太多的人都变得复杂,因而简单成为珍贵资源;又或许是因为我们的内心污渍斑斑,因而干净已是奢侈品?

⑻这一次伟大的救人,是魏青刚第一次面对大海,而在“感动中国”这万众瞩目的颁奖礼上,魏青刚最想说的,也不过是:自己活儿干的不错,大家帮着找点活儿吧!

⑼于是我信,下一次,再遇到需要救人的时候,魏青刚依然会下水,但让我不确定的是:今天被魏青刚感动得热泪盈眶的我们,下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是不是依然旁观?  当然,魏青刚的感动还是有些戏剧性,也有些偶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遇到,但是,每个人每天都能遇到的事,并且很小,你会因此有机会感动中国吗?

⑽王顺友和李春燕的感动属于这种类型,他们让我们感动是因为他们的坚持,来自于一天落日一天太阳又再度升起之中所累积的力量。一年365天,300多天牵着马走在孤独的山路上,传递的只是被现代大都市已快忘记的邮件,而这件事,又被做了几十年,为什么?靠什么?我不知道,甚至我认为王顺友自己也不知道。因为他只知道,马班邮递员的职业和马的缰绳,是父亲传给自己的,而山的那一头,是等信的人。于是,岁月就在孤独的行走中慢慢消逝,我们终于被感动,这个时候,是王顺友惊讶地问我们:你们的感动是因为什么?

⑾而乡村女医生呢?在她让我们感动的同时,我们也都有点愤怒与自责,那么大的村子,没有医生。于是我猜测,相当长的时间里,那儿的人们自生自灭着,直到乡村女医生的出现。虽然女医生也曾要走,但她毕竟留下来了,于是,那儿的人们,在我们看来又有了希望,我们可以放心地将那儿村民的生死托付给乡村女医生,这样,我们好像愤怒与自责少了,苦难好像在我们的感动中被忘记了。但是没有,为一个乡村女医生付出感动,只是一串又一串眼泪,它依然与村民的生老病死无关,我们要做的事很多,只有感动,甚至愤怒与自责都不够,我们必须行动,站到乡村女医生的身后,然后让愤怒与自责慢慢少去,最后,为我们这个社会感动。

⑿但问题的关键是,在感动的那一瞬间,我们曾经发下过无数誓言,告诉自己:你也应该挺身而出;后来,关掉电视,那些誓言,我们不知是否还会时常想过?

1、作者在文章中主要介绍了三位感动中国的获奖人物,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事迹。

2、你认为文中几个人物如此感动作者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3、文章的题目如果改为“感动”可以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4、请结合文章第⑿段思考,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5、文章第⑷段中加点的“只有”包涵着丰富的感情,你是怎样理解的?

1、魏青刚在触目惊心的大海中一次又一次地下海救人。

王顺友坚持几十年当孤独的马班邮递员。

女医生李春燕在偏僻的乡村多年坚持为乡亲们治病。

2、在于他们是平民百姓,他们是在不经意间完成了一种伟大,用一日又一日的坚持构成了感动。

3、不可以,因为文章重点不是写这几个人动人的事迹,而是写其动人的事迹后而引发的深沉思考和意义影响。

4、作者告诉我们,要记住这些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在感动过后要学习他们的精神,以他们为榜样,并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来。

5、“只有”不仅包含了对魏青刚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高度赞扬,也包含了对那些围观的千百人袖手旁观的鄙视和谴责之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听泥土说话

查一路

⑴儿子失败了,带着沮丧从那个城市回来。母亲是个哑巴,从菜园里回来,见了儿子就明白了一切,用手比划着,又觉得比划不清。于是,将准备放下的锄头又拾起来,挖了一块土递给儿子。

⑵这一夜,儿子没睡。月光照在方桌上,方桌上放着那块泥土。儿子望着泥土出神。后来,他仿佛感觉到泥土在跟他说话。是啊,没什么大不了的,就算输光了一切,家乡的泥土输不掉。就算不被任何城市收留,这块泥土会接纳他。就算失败如影相随,只要是块泥土,播下种子总有发芽的机会。儿子看着泥土一夜没睡,对着月光想了一夜。

⑶第二天,儿子走了,

⑷带上那把泥土上路。儿子的心如泥土般踏实,性格如泥土般坚韧,待人如泥土般诚恳,为人如泥土般坦荡。

⑸十年的挣扎、打拼,儿子成功了。一身光亮从城里回来,得意洋洋。

⑹母亲从菜园回来,显然较之十年前已苍老了许多。儿子接过母亲的锄头,怨责母亲,“您老这是何苦?这锄头您今后再也用不上了。”说完,就要把锄头扔了。母亲比比划划,感觉到比划不清时,又把锄头重新拾起来,挖了一块土,送给儿子。

⑺一如十年前的那个夜晚,月光照亮了儿子屋里的小方桌和方桌上这块新的泥土。眼前的情景让儿子想了又想,又和泥土对了一夜的话。泥土永远处在低处,所以不会从高处落下来,跌得很痛。月光下,只有泥土黑漆漆一片,它不以光亮示人,它的光芒永在内心,才有质朴浑厚的力量。泥土不会因为身处山峰而自傲,也不会因为身处低谷而自卑。每一块泥土都很自然、平静、从容,所以才如此博大、深厚。

⑻第二天,儿子走了,带着深深的羞愧。

⑼从此,儿子处世如泥土般低调,性情如泥土般内敛,为人如泥土般虚心,对待成败得失亦如泥土般自然、平静和从容。

⑽几年之后,与儿子同时发迹的伙伴,三三两两地从很高的位置掉下来,跌得很痛。只有儿子一步一步走得很稳。

⑾“发迹之后,我就扔掉了那把土。不过,好在失败之前,母亲送给了我这把土。”儿子常对朋友们说,“再把这把土扔了,就等于扔掉了我的整个人生。

1、文章构思巧妙,两次写儿子在不同经历中倾听泥土说话,请回答:

第一次是在 时倾听,

听到的是:

第二次是在 时倾听,

听到的是:

2、文中的“泥土”仅仅是指自然界的泥土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3、阅读全文,仿照第(8)段,在第(3)段的横线上把句子补充完整。

第二天,儿子走了,

4、请简要分析文中第(11)段画线句“再把这把土扔了,就等于扔掉了我的整个人生”的深刻含义。

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本文,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昔有孟母,为儿成才,三迁居地;更有岳母,苦心刺字,教儿“精忠报国”。

材料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材料三:有一对年轻父母,在空中缆车坠毁的瞬间,擎起爱的双臂,将儿子高高托起。父母不幸遇难,儿子的生命却保住了。

1、失败    失败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念,只要播下希望的种子,就一定会有成功的机会。  成功    成功了,不要得意洋洋,应该谨慎、低调,虚心的待人处世。

2、文中的“泥土”不仅仅是指自然界的泥土,更是母亲的化身。母亲平凡、朴实如泥土,她巧妙的借泥土告诫儿子如何为人处世,并传达出对儿子深深的爱。

3、带着无比的自信。(带着灿烂的笑容;带着美好的梦想。)

4、划线句子意味深长。此时的儿子深深的领悟到:这把土寄托着母亲的期盼,蕴含着为人处世之道。如果失去了这些,就意味着失去了人生的一切。

5、母爱是无声的,母爱是无私无畏的,母爱是无处不在的。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时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肌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样?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虽然这个水滴也能映照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可是,人们竟然[甲]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人类的作品飞上了太空,打开了一个个微观世界,于是人类[乙],以为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可是,在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而已,就如同鲲鹏看斥一般,只是蓬蒿之问罢了。即使从人类自身智慧发展史的角度看,人类也没有理由[丙]:人类的知识与其祖先相比诚然有了极大的进步,似乎有嘲笑古人的资本;可是,殊不知对于后人而言我们也是古人,一万年以后的人们也同样会嘲笑今天的我们。也许在他们看来,我们的科学观念还幼稚得很,我们的航天器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个非常简单的儿童玩具。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一代一代地纠正着前人的错误,于是当我们打开科学史的时候,就会发现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③人类发明了种种工具,挖掘出大自然用亿万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宝藏——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因为我们的太阳系只有40多亿年的历史,就演化出了有智慧的生物,而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的历史了。可以推想.在那些比太阳系更古老的星系里,一定早就演化出了更高级的生物。这些生物的智慧也许是我们所无法比拟的。他们看我们,也许就像我们看蚂蚁一般,即使我们中间的那些伟大人物,在他们看来也不过尔尔。

1.按照文意,将下列词语分别填人选文①②段甲、乙、丙三处。(只填序号)

A.沾沾自喜B.不自量力C.过分自傲

[甲] [乙] [丙]

2.第②段画线句子中“这种”指代什么?人类的“无知”表现在哪些方面?

3.把“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改成陈述句,并说说原句的表达效果好在哪里。

4.文中第④段画线句“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

1.B、A、C

2.“这种”指代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人类的“无知”表现在:①虽然人类的作品飞上了太空,但航天事业的空间,在大宇宙中间,还非常狭小;②人类的认识史也是一部不断纠错的历史,后人看今天,我们的认识还幼稚得很;③矿坑也可能成为人类自掘的陷阱;④在太空人看来,人类智慧算不得什么。

3.“我们没有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原句用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语气更强烈,给读者造成深刻印象,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

4.我们的太阳系只有40多亿年的历史,就演化出了有智慧的生物,而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的历史了。可以推想,在那些比太阳系更古老的星系里,一定早就演化出了更高级的生物。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悲哀罗布泊

罗布泊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河”。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东部、若羌县北部。孔雀河从北面注入,面积3006平方公里,湖面海拔768米。,由于河道改道和水量变化,湖面逐渐缩小(旧《辞海》3848页罗布泊词条)。

可叹,现为无人区!但是有人去。去做啥?

《辞海》上来说明为何当初的多水之河现为无人__地带!也许编书人自己都有点汗颜.人类自己!

最近新《辞海》出版了,我还没买,囊中拮据得很。

我想问一下,哪位仁兄知道罗布泊这个词条里是不是添上了罗布泊目前正成为人类挑战自己毅力的旅游胜地这一条!而且还很热门!

余纯顺(职业探险者,1996年在罗布泊遇沙尘暴罹难)的《走出阿里》我觉得是他写得最好的一篇,其中有一句意味深长:

我只想静静地走出去,走下去……

余纯顺结果没能走出去,走下去,罗布泊把他吞没了。

面朝故乡上海的方向倒下了,背后对着的是一双双同胞的眼睛和一台台摄像机的机械似的最后呈词!

他那件马甲后背上“徒步走中国”的字样,在罗布泊寂寞的风里显得那么悄悄又悄悄!

今天又有两位上海的壮士出发了!

榕树下的标语是“身残志不残,挑战极限!”

不知道他们马甲背后写的是什么?

上帝留下了一滴眼泪在罗布泊里。眼泪叫希望!

一位勇士,一位商人.一位记者恰好看到了。勇士也流下了眼泪,我要让你开心起来!商人拿出试管,取下了这滴眼泪,捐给了博物馆!记者看到了,毫不犹豫地按下快门!

于是……勇士最后倒下了!商人却出了名,记者成了主编!

罗布泊是悲哀的,我们的过去遗弃了它!

罗布泊是痛苦的,我们现在又要来征服它!

罗布泊是绝望的,为什么我们不来改造它?

彭加木老师(地质学家,20世纪60年代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你在罗布泊的灵魂是否听到这个声音。也许你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在罗布泊里有一棵棵大树,根深叶也茂!

文章到了头,感到很累!心的疲惫!

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一张老照片:一个骨瘦如柴的非洲小男孩站在宽广的沙漠边的一条公路边,嘴里含着自己微成的手指,绝望的大眼镜望着摄影机,在他身后不远处,一头凶恶的非洲秃鹰正在虎视眈眈得看着他!我只想问他一句话:孩子,你想说些什么?

1.从文中可以看出,罗布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辞海》上未说明为何当初的多水之河现为无人__地带!也许编二传人自己都有点汗颜,人类自己!”一句中,从语境看,“汗颜”的意思是什么?“人类自己”的含义是什么?

3.选文画线句子中上帝的“眼泪”具体指什么?

4.文中加点词“遗弃”“征服”“改造”各自的具体内容分别是什么?

5.作者最后问:“孩子,你想说些什么?”联系文段内容,发挥你的想象,写出孩子想说的话。

1.由过去的“多水之河”变成了现在的没有人烟的“__地带”,由绿洲变成了沙漠。

2.“汗颜”指人类因把绿洲变成了沙漠而羞愧。“人类自己”指正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掠夺性开发,毁灭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3.眼泪是“希望”,希望人们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4.“遗弃”指过去它美好的时候人类没有保护它;“征服”指今天它荒芜了我们又把它作为显示人类体能和意志的对象;“改造”指人类应该改善罗布泊的生态环境。

5 .提示:从生态环境的保护角度,想象合理,言之成理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