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外短文回答问题。

绿地是城市之肺。科学测验表明,每人呼吸需氧量须由l50平方米的绿叶面积提供,也就是说每人须依靠一株枝叶繁茂的乔木的产氧量而得以健康生存。在绿树成阴的城区,空气中的细菌可减少3至6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氟化氢等有害气体被绿色植物口口、口口、口口,灰尘减少10%至27%,城市噪音减弱。清洁、安静的绿色世界有利于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患者的调养和康复,人均寿命可延长2—3岁。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的都市人,在园林化的环境中,中枢神经、呼吸、血流得到调节,视、听、嗅觉和思维的灵敏性得到增强。人的生命与绿树的生命本是交融一体的,绿树是人类生命之源。那些为眼前利益而肆意伐树毁绿的人们,可曾意识到他们的举动无异于操利刃戳杀自己的心肺,残害自己的身躯啊!据专家的估算,我国某个大城市每年因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工作日损失为620万个,经济损失达4亿元。如增加城市绿化,无疑可大大减少这笔损失。

1.请用波浪线划出这段说明文字的中心句。

2.选段的三个空格里,依次应填入的一组词是( )

A.过滤 阻挡 吸收B.过滤 吸收 阻挡

C.吸收 阻挡 过滤D.阻挡 过滤 吸收

3.根据文意,下面对城市绿地的作用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为人类提供氧气。

B.可减少细菌、灰尘,减弱城市噪音。

C.可使都市人视、听、嗅觉和思维的灵敏性得到增强,还能不断加快都市人的工作节 奏。

D.有利于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患者的调养和康复。

4.“据专家的估算”中加点词语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1.绿地是城市之肺 

2.D 

3.C   

4.不好。因为删去“专家的”,就影响了说明内容的权威性、科学性

阅读《与女儿沟通音乐》回答问题。

像大多数女孩一样,我女儿喜欢听流行音乐,对走红的港台歌星如数家珍,书桌周围的墙面上贴满了偶像的彩照。对她的热劲,我虽然理解,但总有些不以为然,我对她说,对流行音乐这么热衷没什么大意思,应该听一些古典的,那才是受用一世的。谁知她反击道:你只知道听贝多芬莫扎特,都是些老古董。

有一次,她要我找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和德彪西的《月光》CD,她说音乐课上老师刚教过,觉得蛮好听的,要我再放给她听。这天她翻来覆去听了好几遍。

又一次,女儿在放Beyond的歌,当听到那熟悉的《光辉岁月》时,我忍不住跟着哼唱起来,一时间竟唱得热血沸腾,豪情激荡,女儿在一旁很惊讶:爸爸,你也懂啊?我说:爸爸年轻时也是喜欢流行音乐的,特别喜欢这首《光辉岁月》,还有达明一派、草蜢、温拿、优客李林,还有刘文正、谭咏麟、张国荣、陈百强、徐小凤,奚秀兰,还有邓丽君!

当我说出这一串串乐队组合和歌星名字时,女儿先是直瞪眼,继而是拍手欢呼,激动过后,她问我:既然你这么喜欢过流行音乐,现在为什么不听了?我说:听了古典再听流行,觉得味道不够了,这可能和一个人的年龄、性情、经历和对人生的感悟有关。流行音乐是属于青春期的,所以年轻时一般都喜欢追星,但慢慢地要听一些古典的,古典不是老古董,古典是经典,是几百年来的艺术结晶,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旦喜欢上,那种幸福迷恋的感觉肯定会超过你迷流行音乐的感觉。当然,流行音乐中也有好的,有精品,比如刚才听的《光辉岁月》,一听到它仍会激动,仍会要听、要唱。

从那天起,我和女儿在听音乐时的对立情绪缓和了许多。一天,她在听韩国走红组合 HOT,我听到有一首歌的旋律优美跌宕,很有感染力,就问这歌叫什么,女儿说是《孩子啊》。晚上回家后,女儿一见我就如发现新大陆似的对我说:你知道吗,你上午听到的《孩子啊》这首歌的曲子是根据莫扎特第二十五交响曲改编的,我看过说明书的。还有首《希望》,中间用了贝多芬的《欢乐颂》!

又过了几天,女儿对我说,她最近听张学友的歌,发现在乐队伴奏中有羽键琴,“巴赫和莫扎特的音乐中不也有羽键琴吗?”我说是啊,羽键琴曾是一件流行的古乐器,看来现在的流行乐坛也已注意吸取古典音乐的养料,它用了古典曲调和古乐器,味道和品位就不一样了。女儿频频点头。我又说:其实,古典音乐也吸取了其他音乐的养料,如巴托克、德沃夏克、柴可夫斯基等,在他们的音乐中,就采用融合了许多流传于民间的曲调,民间音乐也可说是一种流行音乐,流传的时间长了,再经过大师们的妙笔生花,于是就化成了古典音乐的一部分。所以古典和流行并不是绝缘的,好的音乐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1.女儿对流行音乐非常喜爱,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来?

2.开始“我”和女儿为什么会对立?后来“对立情绪缓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我”认为古典音乐比流行音乐更胜一筹的依据是什么?

4.女儿与“我”在欣赏音乐方面获得了怎样的共鸣?请用原文中的一句话来表述。

5.你最喜欢什么音乐?请简要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1.从“对走红的港台歌星如数家珍,书桌周围的墙面上贴满了偶像的彩照”中体现出来的。   

2.“对立”原因:女儿偏爱流行音乐,认为古典音乐是“老古董”;“我”认为热衷于流行音乐没意思,应该听古典音乐,那才能受用一世。“对立情绪缓和”的原因:女儿听了古典音乐后,觉得很好听,“我”听到熟悉的流行音乐深感亲切。

3.“古典是经典,是几百年来的艺术结晶,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4.“古典和流行并不是绝缘的,好的音乐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5.(有道理即可)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文回答问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即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到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1.选文中作者提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各是什么?

①论点:

②论据:

2.写出下面句中“中国人”的含义。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含义: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含义:

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作者运了怎样的批驳方法?

4.《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作者在批驳了对方论点和论据之后,最后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1.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②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只希望“国联”;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2.①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②指所有中国人。

3.主要运用了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说亦可) 

4.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阅读课外短文回答问题。

①人们对于书本上的现有知识或别人已做出的结论,不外乎两种态度,要么简单接受,一味从之;要么刨根问底,疑于他人无疑之处。我认为,第二种态度是非常可贵的。

②一些理论问题的重大突破,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往往是从“疑”开始。牛顿从“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的“疑”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能通过“水开了,壶盖为什么跳起来”的“疑”知道蒸汽的力量。哥白尼日心说的由来,法拉第电磁反应的发现等等,都与“疑”有着直接联系。而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的“疑”却是显得更为可贵。他所处的时代是科学界极其__的时代,多数学者只知崇拜经典,把亚里士多德奉为圣贤,对他没有半点怀疑。譬如亚里士多德说:“物体降落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可是伽利略是对“圣贤”的断定没有盲从。他不顾保守派的反对和恶毒攻击,毅然做了实验,得出了“自由落体速度与物体本身重量无关”的结论,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

③当然,生疑于现成的东西,并“疑”出新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有胆识,克服传统观念造成巨大惰性,解除传统约束,还要不顾人们的嫉妒和嘲讽。其次要有独辟蹊,径的开拓精神,准备走曲曲折折的路,吃跌跌碰碰的苦,顽强地向光明的峰巅挺进。第三要疑而有据,疑而有理,一旦发现自己“疑”错了,就坚决抛弃,服从真理。

④疑,是创新的起点,青年朋友们,科学好似浩瀚的大海,只要你立志远航,敢于对海底的奥秘生疑,辛勤地去探索,就有可能得到新的发现和收获,而如果以他人之见为我见,一味从人而行,惑而不疑,将永不可能发现创造,更无法尝到果实的香甜。

1.第①自然段中“一味从之”的“之”指代:( )

A.书本上的现有知识或别人已做出的结论

B.人们

C.别人的意见

2.本文作者为什么说伽利略所处的时代是科技界极其__的时代?(用原文回答)

3.第②自然段列举了 的事例证明论点,其中略写的有 ,详写的有 ,为什么详写?

4.第③自然段从三个方面谈“疑”的条件和要求,用最简练的语言把三方面的内容概括出来。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A.人们对于书本上的现有知识或前人已做出的结论,有两种不同的态度。

B.对于书本上的现有知识和别人已做出的结论,刨根问底,疑于他人无疑处,这种态度是非常可贵的。

C.一些理论问题的重大突破,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往往是从“疑”开始的。

D.生疑于现成的东西,并“疑”出新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1.A

2.多数学者只知道崇拜经典,把亚里士多德奉为圣贤,对他没半点怀疑

3.牛顿 瓦特 哥白尼 法拉第 伽利略  前四人  伽利略  更能突出疑的重要,而且与下一段所谈的疑的条件和要求相照应

4.要有胆识  要有开拓精神  要有理有据   

5.C

阅读《草的悲欢》回答问题。

①如今到任何一个现代住宅小区里去看,越是豪华的富人聚集区,都在中央的脸面部位,像捧着珍珠宝贝似的养护一块草坪,有钱的养进口好草,没钱的就养点本地草或野草。

②因此,看一个城市,根据草的状态就能判断出哪儿是高级地段,哪儿是平民区。我上班路过的一片居民区,近两年就出现了“斗草”的景观。第一期工程先拆掉一半老房子,建起一个新式小区,自然也少不了弄上一块装门面的草坪。第二期工程却出了变故,老房子拆掉后就停下来,将一片空地一撂两三年没人管,于是便长成一大片半人多高的野草:蓑草、芦草、稗草、鼠尾草、蕙菜、艾蒿、野青麻等等。它们争相往高里拔节,往四下里伸枝,长势凶猛而密集,有缝就钻,有空就占,横七竖八地越过栏杆侵占到新式小区的草坪上面。而有专人看管,并定时浇水、修剪的小区草坪,竟长得半死不活,有的地方绿,有的地方黄,还有的地方已经枯死或快要死了,呈现出斑斑驳驳的灰秃。

③我每从那儿经过都要多看两眼,总觉得这两种不同的草长势很有意思,好像要告诉人们一点什么……有一次分明听到了两种草在对话,小区草坪上的洋草已经奄奄一息,气喘吁吁地跟野草交涉:“你们是不是太霸道了,遮住了阳光,挡住了流通的空气,从地下吸走了我们的养分,还叫我们活吗?”

④野草哈哈大笑:“阳光、空气是大家的,取之不尽,怎么能说是我夺你的?我除了阳光、空气什么都没有,看看你得到的是什么待遇,有上千户人家天天呵护着你,可瞧你长的这副德行,对得起谁呀?”

⑤洋草深深叹口气:“你是不知道啊,我宁愿像你一样没人管没人问,自由自在,自生自灭。灭了也不怕,春风吹又生嘛。我自从被移栽到这个地方,小区的人把我当成了空调机、净化器、吸尘器……你说我能好得了吗?还有,小区的狗在我们身上拉屎撒尿,要知道这些狗尿碱性很大,狗屎很热,快把我们烧死了,怎么能长得好?”

⑥野草昂起头,神情傲然:“这就叫自然,世界上最强大的就是自然,顺其自然,自自 然然,我们里面什么都有,缺什么就会补充什么,所以生命力强盛。你倒霉就倒霉在太单 薄、太单调,又离乡背井,水土不服。当下什么都讲究优胜劣汰,你们必须是一年青,二年 黄,三年头上见阎王。”洋草抱怨:“那为什么还非要花高价、千里迢迢地把我们买来呢? 听说为了种我们还砍掉了许多树,那多可惜呀。树是给城市遮阳并散发水分的,我们是要 吸收大量水分的,这多不划算呀。”

⑦这回轮到野草愤愤然了:“据说现在美国有许多家庭铲了草坪改种菜,因为草坪不 能为人们带来任何实用价值,只有无休止的投资和浪费,美国的3000万英亩草坪,每年就 要耗资10亿美元。等我们也不再在草上赶时髦了,也就是你们的末日到了。”

⑧洋草神色黯然,垂下头不再出声。

1.读完本文,你认为现在我国的住宅小区流行什么?

2.阅读第②段,请用横线在原文画出表现野草生命力旺盛的句子。(写到下面空白 处)

3.洋草把自己的奄奄一息归结为什么原因?

4.第⑦段中野草愤愤然的原因是什么?

5.读完本文,你觉得作者想告诉人们什么?

1.在住宅区的脸面部位,像捧着珍珠宝贝似的养护一块草坪,有钱的种洋草,没钱的种点本地草或野草。

2.“长成一大片半人多高的野草”“它们争相往高里拔节,往四下里伸枝,长势凶猛而密集,有缝就钻,有空就占,横七竖八地越过栏杆侵占到新式小区的草坪上面。”

3.野草太霸道,遮住了阳光,挡住了流通的空气,从地下吸走了养分。

4.因为草坪不能为人们带来任何使用价值,只有无休止的投资和浪费,美国的许多家庭已经铲了草坪改种菜了,而我国的住宅建设还在流行“为了种植无用的草坪,砍掉给城市遮阳并散发水分的树”的错误做法。

5.住宅建设或城市建设要多种树少种草。

阅读《蒲柳人家》选文回答问题。

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巴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她家坐落在北运河岸上,门口外就是大河。有一回,一只外江大帆船打门口路过,也正是歇晌时分。一丈青大娘站在篱笆外的伞柳阴下放鸭子,一见几个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便断喝一声:“站住!”这几个纤夫头顶着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顶水又逆风,还没有歇脚打尖,个个窝着一肚子饿火。一丈青大娘的这一声断喝,他们只当耳旁风。一丈青大娘见他们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气更大了,又吆喝了一声:“都给我穿上裤子!”有个年轻不知好歹的纤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没好气地说:“一大把岁数儿,什么没见过;不爱看合上眼,掉过脸去!”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说:“不能叫你们腌臢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那个不知好歹的年轻纤夫,是个生楞儿,用手一推一丈青大娘,说:“好狗不挡道!”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唿哨而上;只听咯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可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大帆船失去了纤力,掌舵的绽裂开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

1.用一句话概括选文内容。

2.阅读体会下面句子,写出作者运用动词的妙处。

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篷,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3.找出选文中与“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相对应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4.如果将选文第二段文字末尾画线句子改为“最后,在众人劝说下,一丈青大娘才开恩放行”行不行?为什么?

1.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 

2.这句话中动词运用得非常生动形象。“抡圆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一丈青大娘的怒气和力量;纤夫“转了几转”、“拧了三圈儿”、“栽倒”、“呻吟”则表现了一丈青大娘巴掌的威力,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3.从“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到“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怒打纤夫,纤夫毫无招架之力。 

4.不行。原文的结尾,通过细节的描写,更突出了一丈青大娘泼辣、刚正不阿、敢打抱不平的性格。

阅读《琴声中的玫瑰》回答问题。

①钢琴是乐器中的贵族,弹钢琴的人也应该是高贵而优雅的。邻家女孩小雪的母亲始终这样认为。

②小雪一派淑女状:白裙款款,玉指修长,平静淡雅的微笑,仿佛生活在清澄的和弦与悠扬的旅律之中,远离滚滚红尘的纷扰喧嚣。

音乐不在谱子里,它在人心里。看到小雪,你就会对这句话深信不疑。月光如水的晚上,我常能听到如水的琴声悠然响起,时而低回如呢喃细语。这是一种洁净的琴声,载着人的心灵驶回音乐深处,寻找精神的玫瑰。

④小雪学琴的费用很贵,一小时30元。一个月下来,要花去母亲月收入的三分之一。小雪是个很懂事的女孩,总是用悦耳的琴声催开母亲的笑靥。她最渴望的,是尽快拿到钢琴等级证书。然而在我陪小雪去填报考试定级表时,一位已被内定为评委的老师叫住了她,善意地让她把指导教师的名字换成自己的,“这可是关系到你能否过级的大事。”那位评委语重心长地说。

⑤小雪的脸刷地红了,咬着嘴唇低下了头,细声细语地说我回家和妈妈商量一下。“你妈妈会明白的。”那位评委暖昧地笑了笑。

⑥那一晚,小雪弹的尽是些单调枯燥的练习曲,喑(yīn)哑嘈杂,令在另一间房内的我也莫名地烦躁。

⑦小雪还是没有把指导老师的名字改过来。考试那天,那位评委一脸掩不住的惋惜:“她是很有希望过级的……”小雪的母亲没说什么,只是轻轻拂去小雪长裙上的一片落叶,告诉女儿,上台演奏的时候要沉着、冷静。

⑧小雪上台的时候,评委席上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她显得很平静,亮丽的琴声徐徐响起,渐渐如潮水般四溢开去,充盈着考场内的每一处空间。琴声中仿佛有一个白色的精灵在随风而舞,舞姿优雅高贵:又好像有一朵朵耀目的玫瑰次第开放,飘逸出音乐的芳香。评委席上又一次掠过一阵小小的骚动。那位评委悄悄走到小雪的母亲身边,小声地说,现在改变指导老师的名字还来得及。小雪的母亲再三感谢她,但还是婉言谢绝了。那位评委叹了口气,遗憾地摇了摇头。

⑨小雪后来告诉我,当她妈妈听到要改指导教师姓名的事后,只是淡淡说了句:女儿,你要活在你洁净不染尘埃的琴声中,懂吗?

⑩小雪终于没有通过考试。在月光如水的晚上,依然有琴声悠然而起,也依然是那般的清纯、洁净。她虽然没有拿到钢琴等级证书,却拥有了精神的玫瑰。她又想起了那句话

音乐不在谱子里,它在人心里。

1.第②自然段中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2.第③自然段中描写琴声的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琴声的什么特点?

3.文中“精神的玫瑰”的含义是什么?

4.“音乐不在谱子里,它在人心里”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分别有什么作用?

5.第⑧自然段中两次写到“评委席上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分别是什么原因?

1.把小雪描绘成一个白雪公主的形象,为小雪的思想性格定下了基调(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及小雪的表现做了铺垫)

2.比喻。琴声婉转多变、洁净优美。

3.高尚的人格,圣洁的心灵。

4.第③自然段处起总领下文的作用,最后第⑾自然段处起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前文的作用。

5.第一次是评委们对小雪高贵而优雅、平静而淡雅的气质感到惊奇。第二次是小雪高超的琴艺使评委们感到惊奇。

阅读《仰望雪山》回答问题。

千里迢迢,奔赴耸立于川北地区的雪山脚下,大脑传递的第一个信号,就是仰望。

哦,仰望雪山——

这是缘于崇敬所导致的一种姿势。

这是一种向往,是一种期待。

你,被风云簇拥,由雷雨裹挟,受信念委托。“咔嚓、咔嚓”,又让照相机把图景悄悄地摄进底片,植入心灵,成为一种静默的美丽。

红军爬过的岷山雪峰呀,一种让岁月的流水无法涤去的记忆。

在仰望者心里,你是一座丰碑,你是一笔遗产,你是送给未来和希望的一件珍贵的礼物。你是巨轮,你是扬帆,向着未来,正破浪而行。

你不是那位白发苍苍的长者,手持拐杖, (侃侃而谈 喋喋不休),总爱把昨日的辉煌挂在嘴上;你也不是大草原上那顶追随季节搬来挪去的蘑菇帐篷,东西南北,居无定所。你不屈,你坚定,你刚毅,你是曾经嚼碎过一个腐朽时代,至今依然完好无损、颇具硬度的钢牙利齿!……

当目光沿着陡峭的险峻,攀登上雪山峰巅的那刻,仿佛才突然地领悟:尽管我挖空心思地赋予你那么多赞美,但最终还是无法与你那哲人般沉思的头颅相比,无法与你所固有的高大巍峨相比。似乎还隐约感觉到你斩钉截铁的存在,活像一架庞大的制冷机,正不断调节这世界的温度,因而也使传统里的优良成分保持了长久的新鲜。

真想将激情澎湃的心情悬挂于此,让那颗血红血红的心锤把这悬天的洪钟撞响,让那一声声 (震耳欲聋 振聋发聩)的轰鸣,闯入并警醒一个个沉醉的睡梦。

仰望雪山——

在一束束热烈的目光下,你会流泪吗?在一声声深情的呼唤里,你会应声吗?你肯把你的那份向真、向善、向美的心灵冷藏起来,使其永不变质吗?

1.文中两处横线上应依次填入的成语是

2.本文题目为“仰望雪山”,文中又多次出现“仰望雪山”这一短语,请分析“仰望雪山”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3.文中写道:“这是一种向往,是一种期待。”请问:作者“向往”什么?又“期待”什么?

4.这是一篇抒情性散文。为了便于感情的抒发,作者在构思、行文上有什么显著的特点?

5.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1.喋喋不休  振聋发聩

2.“仰望雪山”表达了作者对红军长征精神的无比崇敬和赞美。

3.作者的“向往”,就是对雪山“静默的美丽”的赞美,是对红军“不屈”“坚定”“刚毅”精神的赞美。作者“期待”雪山把“那份向真、向善、向美的心灵冷藏起来,使其永不变质”,换句话说,作者所期待的,就是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能够在今天发扬光大。

4.首先,作者采用了托物抒情的构思方法,借雪山的形象讴歌了红军长征的精神;其次,全文以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为主,从而使得感情的抒发显得充分、真挚。

5.这里,作者把雪山比喻为“一架庞大的制冷机”,说它“正不断调节这世界的温度”,从而赞颂了红军长征精神对于今人的不可或缺的意义。

阅读《明天不封阳台》选段,完成第1~4题。

①“爸爸,明天还封阳台吗?”儿子惊喜地望着鸽子,但语气中却充满了忧虑,仿佛突然走进一个新奇的世界,而这个世界会因为我的“强权”瞬息即逝,使他来不及领略其中的瑰丽。是的,明天还封阳台吗?封了阳台,虽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但是,这鸽子便没有了安身立命的场所。我知道,无论孵化能否成功,鸽子迟早要飞走;但不知为什么,在内心深处却特别希望它能在我家的阳台上多逗留一些日子。

②鸽子见我们没有伤害它的意思,重新安静下来,它伏在蛋上,眼睛紧紧盯着我们,目光是那样令人怜爱,使我不由想起了冯至深情的诗句:“驯美的白鸽儿/来自神的身旁,它们引示我翘望着/迷离的故乡。”——这故乡,该不是地域的概念。而是一种情感的归属罢?

③人,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们仿佛走进了一个怪圈,一个悖论:一方面,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同时,因为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又日渐与自然界相分离,于是,人们在精神上便有了一种失落感。那一年,我去内蒙古草原参加一个笔会,当汽车进入茫茫草原的深处时,但见草原无际与长天相连,天地相接处,依稀传来牧羊人的歌声。一群群绵羊在蓝天下移动,分不清哪是白云,哪是羊群。远离了车流、高楼和霓虹灯的我们,竟情不自禁地趴在地上,大声喊着:“我回来了!”仿佛我们不是第一次来到这个陌生的所在,而是游子终于回到了久别离故乡,那份情感真是说不清,道不明。随后便把耳朵贴近地面,仿佛在倾听着大地母亲的心音。

④诚然,我们不可能重新回到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中去,但是,我们能不能用心去贴近自然呢?爱护所有的自然造化,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酒楼门口,不再有被囚于笼中的珍禽;集市摊头,不再有被高声叫卖的青蛙;鸽子飞过秋日的天空,我们不再射出__;蜻蜓掠过夏天的裙边,我们不再张开捕网。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因为在剥夺自然资源的同时,人类也在毁灭自己。

⑤不知什么时候,儿子拿来了一把布条,要帮鸽子做窝……

1.用①段中的内容回答,封不封阳台有什么关系?

2.用自己的话说说冯至诗句的意思。

驯美的白鸽儿/来自神的身旁。它们引示我翘望着/迷离的故乡。

3.③段在文中属于插叙,描述了“去内蒙古草原参加一个笔会”的事,有何作用?

4.第④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请分析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主要作用。

1.封了阳台,虽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但是,这鸽子便没有了安身立命的场所。

2.驯良美丽的白鸽子,就像刚从神的身旁飞来的友好和平使者,引导我们走向神圣的情感的故乡。(意思对即可)

3.说明大自然和人的亲密关系,美丽的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情感故乡。(意思对即可)

4.这段话用了排比,强烈地表达了“用心去贴近自然,爱护所有的自然造化,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这层意思。(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第1~4题。

每临深秋季节,漫山红叶如火如荼,景色奇艳,使游人流连忘返。在我国观赏红叶的著名自然风景点很多,例如北京西郊的香山和八大处、苏州的天平山、南京的栖霞山、长沙的岳麓山等地都是观赏红叶的好去处。1986年香山公园又以“香山红叶”被京城百姓们评为北京新的16景之一,枫树、黄栌、柿树、火炬树、爬山虎等植物的绿叶在冷凉气象条件的刺激下,逐渐变成红色?为首都深秋画卷涂上了浓厚的色彩。

有些植物的叶子为何每年一度由绿变红呢?这和气象条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树叶的绿色来自叶绿素。在树叶中含有大量的叶绿素,此外还包含有叶黄素、花青素、糖分等其它色素和营养成分。夏季过后,白天缩短,温度下降,植物也度过了每年的长盛期,树叶里的叶绿素生产减少,并随着天气渐渐变凉而被破坏,像银杏、白杨、桂树等叶子缺少了叶绿素,只剩下叶黄素时,叶子颜色就变成黄色了。

而在香山重峦叠嶂的起伏山林中,生长着茂密的黄栌树,叶如小团扇,还有大量叶如五指的枫树以及乌柏、山漆、椿树等,当进入深秋季节后,天气一天比一天转凉,在这种合适的天气条件下,叶子中的花青素会显露出来,使红色变得很鲜艳。特别是每当霜降节气前后,经霜打过的植物叶面的叶绿素进一步被破坏,枝叶内贮藏的糖分也会增多,使树叶越变越红,根据花青素与糖分的多少,叶面可形成鲜红、腥红、深红、紫红等不同色彩。受地形地貌和当地气候与阳光照射等不同影响,又由于气温随着山的高度增加而降低,因此植物叶子变红的地区和时间都是不同的。山峰高处寒冷,故红叶比低洼地区要红得早些。在观赏时间上,北方又比南方早。在北京地区,红叶观赏区域广,从西北到东南方向上,深山岭、浅山地区、平原区等依据海拔高度和气温不同而层次变化分明,观赏期可从9月下旬起到11月中旬后长达近两个月,尤其是当一次冷锋过境,温度骤降后,旭日东升,天蓝叶红,正可谓是“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 (选自《中国公众科技网》2007年10月16日)

1.请给短文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2.本文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分别是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请任选一种,从文中找出例子分析其作用。

3.“香山红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4.短文在说明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1.如:“秋叶为什么这样红?”、“叶子五彩缤纷的奥秘”等。(扣紧全文内容即可)

2.如:用香山的叶子和别的地区的叶子作比较,突出了香山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和叶子的与众不同。

3.香山山林中,生长着茂密的黄栌树、枫树以及马柏、山漆、枣树等,当进入深秋季节后,天气一天比一天转凉,在这种合适的天气条件下,叶子中的花青素会显露出来,从而使红色变得很鲜艳。

4.从现象到本质(或由果到因)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