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皇帝的新装》选文,回答问题。
当布料在织布机上的时候,皇帝就很想亲自去看它一次。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然后他就到那两个狡猾的骗子所在的地方去。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线的影子也看不见。
“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地满意!”
于是他就点头表示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因为他不愿意说出他什么也没有看到。跟着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有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
1.皇帝选“特别圈定”的官员一同前往的原因是什么?
2.皇帝把看不见这些布当作是可怕的事的原因是什么?
3.回答问题。
“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么样了。”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皇帝为什么会“感到不大自然”?
4.《皇帝的新装》一文的结尾:“‘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孩子叫了出来。”在这样严肃的场面,小孩子为什么敢说真话?
5.用一句话概括:《皇帝的新装》一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1.内心害怕看不到这些布。
2.因为皇帝最害怕别人说自己愚蠢、不称职。
3.皇帝虽愚蠢,但自信。因为这件事情威胁到他的尊严和皇权,因此,有些心虚,所以“感到不大自然” 。
4.因为孩子总是天真、无所顾忌,直言无私。
5.写了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
阅读《趵突泉的欣赏》一文回答问题。
①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现在单讲趵突泉。
②在西门外的桥上,便看见一溪活水,由南向北地流着,这就是趵突泉流出来的。设若没有这泉,济南定会失去了一半的美。但是泉的所在地,并不是我们理想中的一个美景……
③泉太好了。泉池是差不多见方的,三个泉口偏南,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钟,你便觉自然的伟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水藻上飘荡着,不由你不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
④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的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的,有姿态的,摇动上来,醉了;看,又来一个!有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雪白。有的……这比那大泉更有趣。
⑤新近为增加河水的水量汉下了六根铁管,做成六个泉眼,水也流得很旺,但是我还是爱原来的那三个。
⑥看完了泉,再往北走,经过一些货摊,便出了北门。
1.第①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2.第③段写“三大泉”,抓住了它们怎样的特点?(用原句回答)
3.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中有记叙、有描写、有议论,请各找一句。
a记叙:
b描写:
c议论:
5.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突出趵突泉的美丽及在济南所处的地位。
2.冒、冒、冒,永不疲倦,永不退缩。
3.比喻,排比。传神地表现出泉水向上冒的形态。
4.示例:①千佛山……三大名胜。②冬天更好……飘荡着③设若没有这泉……一半的美
5.无比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阅读《母爱,500米》一文回答问题。
①听一个年轻的朋友给家里打电话时,总用“500米”称呼他的母亲。一次,我忍不住好奇,便问他:“为什么这么称呼你妈妈?”
②他坐直身子,缓缓地说:“我的父母都在铁路部门工作。父亲是通讯组的主任,母亲是站台工作人员,负责指挥过往的车辆安全通过。母亲上的是白、中、夜三班,总是夜晚连着白天,白天连着晚上,母亲工作的站台离我家的距离是500米,生活、作息几乎没有规律的母亲,却用500米让我和父亲生活得舒适快乐!”
③“母亲上8时至l8时的白班时,爸爸也上班,当然,我是要上学的。穿着工作服、身材矮小的母亲,总是趁客、货各类列车过往的空隙,飞快地跑去小市场买菜买肉,又趁空隙跑过500米回家,快手快脚地洗菜、切菜、淘米,电饭锅插上电源,准备好一切,爸爸下班回来炒熟,放学回家的我很快可以吃饭了。”
④“母亲上l8时至24时的中班时,家务活儿妈妈已经做好了,可是母亲没有参与同时值班的其他叔叔阿姨的聊天,她趁空隙又跨越那500米,匆忙回来哄我入睡,给我讲故事;等我上小学时,她督促我读书、写作业。每个中班,母亲只要有空隙,她都小跑回家……”
⑤“母亲上24时至次日8时的大夜班时,我和爸爸已经睡觉了。清晨6点多,经过我们车站的火车较多,最多的间隙只有45分钟,母亲又飞跑回来,或者熬米饭,或者做面包,或者下面条、煎蛋,做好早餐放在饭桌上让我吃了去上学……”
⑥“夏天,单位发给妈妈降暑的饮料和甜汤,在酷热的站台曝晒的母亲,还是捧着那些属于她吃的东西,跨过500米的距离赶回来,给我吃了降温……”
⑦“冬天寒冷的夜晚,母亲拖着厚重的棉衣,跑完500米回到家,汗水都出来了。她回来是看我有没有蹬被子,爸爸睡觉很沉的,他要是睡着了,就是把他扔到铁轨上也不会醒,所以母亲不放心。无数个寒冷的夜晚,她常这么回来查岗,帮我盖好被子……”
⑧“我和爸爸打赌,要是举行500米的跑步比赛,肯定是我母亲第一!所以我和爸爸温馨地称呼她为‘500米’!”
⑨我想,母亲的爱是到天涯海角也没尽头的,何止500米?
1.文章标题为“母爱,500米”,“母爱”与“500米”间有何关系呢?
2.文章第③④⑤段写这位母亲趁空隙跑过500米回家照顾儿子的学习和生活,体现了母亲对儿子及家庭的关爱。这三个描写母亲的语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3.除第③④⑤段外,文章还写了哪些母亲关爱儿子的事例?
4.文章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说。
5.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1.母亲工作的站台离“我”家的距离是500米。生活,作息几乎没有规律的母亲,却用500米让儿子和丈夫生活的舒适快乐。(大意相同即可)
2.不能。因为这三段的顺序与上文“母亲上的是白、中、夜三班”一句相照应。
3.夏天,将单位发的降暑的饮料和甜汤省给儿子吃;冬天寒冷的夜晚,母亲拖着厚重的棉衣,跑完500米回家,看儿子有没有蹬被子。
4.文章以语言描写为主,主要通过“我”朋友的叙述,表现母亲对儿子及家庭的关爱。
5.这500米是母爱的体现,但对文中的“母亲”来说,她的爱是没有尽头的。(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死海不死》选文回答问题。
①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远远望去,死海的波涛此起 彼伏,无边无际。但是,谁能想到,如果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海边也寸草 不生。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②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 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真是“死海不死”!
③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浮虏来的奴隶。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它们全部释放。
④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有一百三十五亿四千六百万吨氯化钠(食盐);有六十三亿七千万吨氯化钙;有二十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百分之二十三至二十五。这样,就使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了起来,沉不下去呢。
1.在第③自然段中,两次用到“俘虏”一词,分别说说它们的意思。
第一个“俘虏”:
第二个“俘虏”:
2.选文第④段中有两个“这样”分别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①第一个“这样”:
②第二个“这样”:
3.这四段文字中,运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
A.下定义、打比喻B.分类别、作比较
C.举例子、列数字D.列数字、打比喻
4.选文在说明“死海”得名的原因时,使用了“大概”一词,其作用是 。
5.文章在说明死海浮力大的现象时,引用了传说,这种引用的作用是 。
6.“死海”的显著特征是 。
1.第一个:捕获 第二个:捕获的人
2.①人总是浮在水面上,不会被淹死 ②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百分之二十三至二十五
3.C
4.“死海”得名的原因还没有充分的依据,用“大概”来表示推测,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5.把死海浮力大的现象说明得更形象、更神秘,增强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6.海水的咸度很高
阅读课外短文回答问题。
绿地是城市之肺。科学测验表明,每人呼吸需氧量须由l50平方米的绿叶面积提供,也就是说每人须依靠一株枝叶繁茂的乔木的产氧量而得以健康生存。在绿树成阴的城区,空气中的细菌可减少3至6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氟化氢等有害气体被绿色植物口口、口口、口口,灰尘减少10%至27%,城市噪音减弱。清洁、安静的绿色世界有利于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患者的调养和康复,人均寿命可延长2—3岁。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的都市人,在园林化的环境中,中枢神经、呼吸、血流得到调节,视、听、嗅觉和思维的灵敏性得到增强。人的生命与绿树的生命本是交融一体的,绿树是人类生命之源。那些为眼前利益而肆意伐树毁绿的人们,可曾意识到他们的举动无异于操利刃戳杀自己的心肺,残害自己的身躯啊!据专家的估算,我国某个大城市每年因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工作日损失为620万个,经济损失达4亿元。如增加城市绿化,无疑可大大减少这笔损失。
1.请用波浪线划出这段说明文字的中心句。
2.选段的三个空格里,依次应填入的一组词是( )
A.过滤 阻挡 吸收B.过滤 吸收 阻挡
C.吸收 阻挡 过滤D.阻挡 过滤 吸收
3.根据文意,下面对城市绿地的作用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为人类提供氧气。
B.可减少细菌、灰尘,减弱城市噪音。
C.可使都市人视、听、嗅觉和思维的灵敏性得到增强,还能不断加快都市人的工作节 奏。
D.有利于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患者的调养和康复。
4.“据专家的估算”中加点词语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1.绿地是城市之肺
2.D
3.C
4.不好。因为删去“专家的”,就影响了说明内容的权威性、科学性
阅读《与女儿沟通音乐》回答问题。
像大多数女孩一样,我女儿喜欢听流行音乐,对走红的港台歌星如数家珍,书桌周围的墙面上贴满了偶像的彩照。对她的热劲,我虽然理解,但总有些不以为然,我对她说,对流行音乐这么热衷没什么大意思,应该听一些古典的,那才是受用一世的。谁知她反击道:你只知道听贝多芬莫扎特,都是些老古董。
有一次,她要我找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和德彪西的《月光》CD,她说音乐课上老师刚教过,觉得蛮好听的,要我再放给她听。这天她翻来覆去听了好几遍。
又一次,女儿在放Beyond的歌,当听到那熟悉的《光辉岁月》时,我忍不住跟着哼唱起来,一时间竟唱得热血沸腾,豪情激荡,女儿在一旁很惊讶:爸爸,你也懂啊?我说:爸爸年轻时也是喜欢流行音乐的,特别喜欢这首《光辉岁月》,还有达明一派、草蜢、温拿、优客李林,还有刘文正、谭咏麟、张国荣、陈百强、徐小凤,奚秀兰,还有邓丽君!
当我说出这一串串乐队组合和歌星名字时,女儿先是直瞪眼,继而是拍手欢呼,激动过后,她问我:既然你这么喜欢过流行音乐,现在为什么不听了?我说:听了古典再听流行,觉得味道不够了,这可能和一个人的年龄、性情、经历和对人生的感悟有关。流行音乐是属于青春期的,所以年轻时一般都喜欢追星,但慢慢地要听一些古典的,古典不是老古董,古典是经典,是几百年来的艺术结晶,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旦喜欢上,那种幸福迷恋的感觉肯定会超过你迷流行音乐的感觉。当然,流行音乐中也有好的,有精品,比如刚才听的《光辉岁月》,一听到它仍会激动,仍会要听、要唱。
从那天起,我和女儿在听音乐时的对立情绪缓和了许多。一天,她在听韩国走红组合 HOT,我听到有一首歌的旋律优美跌宕,很有感染力,就问这歌叫什么,女儿说是《孩子啊》。晚上回家后,女儿一见我就如发现新大陆似的对我说:你知道吗,你上午听到的《孩子啊》这首歌的曲子是根据莫扎特第二十五交响曲改编的,我看过说明书的。还有首《希望》,中间用了贝多芬的《欢乐颂》!
又过了几天,女儿对我说,她最近听张学友的歌,发现在乐队伴奏中有羽键琴,“巴赫和莫扎特的音乐中不也有羽键琴吗?”我说是啊,羽键琴曾是一件流行的古乐器,看来现在的流行乐坛也已注意吸取古典音乐的养料,它用了古典曲调和古乐器,味道和品位就不一样了。女儿频频点头。我又说:其实,古典音乐也吸取了其他音乐的养料,如巴托克、德沃夏克、柴可夫斯基等,在他们的音乐中,就采用融合了许多流传于民间的曲调,民间音乐也可说是一种流行音乐,流传的时间长了,再经过大师们的妙笔生花,于是就化成了古典音乐的一部分。所以古典和流行并不是绝缘的,好的音乐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1.女儿对流行音乐非常喜爱,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来?
2.开始“我”和女儿为什么会对立?后来“对立情绪缓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我”认为古典音乐比流行音乐更胜一筹的依据是什么?
4.女儿与“我”在欣赏音乐方面获得了怎样的共鸣?请用原文中的一句话来表述。
5.你最喜欢什么音乐?请简要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1.从“对走红的港台歌星如数家珍,书桌周围的墙面上贴满了偶像的彩照”中体现出来的。
2.“对立”原因:女儿偏爱流行音乐,认为古典音乐是“老古董”;“我”认为热衷于流行音乐没意思,应该听古典音乐,那才能受用一世。“对立情绪缓和”的原因:女儿听了古典音乐后,觉得很好听,“我”听到熟悉的流行音乐深感亲切。
3.“古典是经典,是几百年来的艺术结晶,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4.“古典和流行并不是绝缘的,好的音乐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5.(有道理即可)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文回答问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即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到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1.选文中作者提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各是什么?
①论点:
②论据:
2.写出下面句中“中国人”的含义。
①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含义: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含义:
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作者运了怎样的批驳方法?
4.《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作者在批驳了对方论点和论据之后,最后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1.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②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只希望“国联”;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2.①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②指所有中国人。
3.主要运用了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说亦可)
4.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阅读课外短文回答问题。
①人们对于书本上的现有知识或别人已做出的结论,不外乎两种态度,要么简单接受,一味从之;要么刨根问底,疑于他人无疑之处。我认为,第二种态度是非常可贵的。
②一些理论问题的重大突破,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往往是从“疑”开始。牛顿从“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的“疑”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能通过“水开了,壶盖为什么跳起来”的“疑”知道蒸汽的力量。哥白尼日心说的由来,法拉第电磁反应的发现等等,都与“疑”有着直接联系。而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的“疑”却是显得更为可贵。他所处的时代是科学界极其__的时代,多数学者只知崇拜经典,把亚里士多德奉为圣贤,对他没有半点怀疑。譬如亚里士多德说:“物体降落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可是伽利略是对“圣贤”的断定没有盲从。他不顾保守派的反对和恶毒攻击,毅然做了实验,得出了“自由落体速度与物体本身重量无关”的结论,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
③当然,生疑于现成的东西,并“疑”出新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有胆识,克服传统观念造成巨大惰性,解除传统约束,还要不顾人们的嫉妒和嘲讽。其次要有独辟蹊,径的开拓精神,准备走曲曲折折的路,吃跌跌碰碰的苦,顽强地向光明的峰巅挺进。第三要疑而有据,疑而有理,一旦发现自己“疑”错了,就坚决抛弃,服从真理。
④疑,是创新的起点,青年朋友们,科学好似浩瀚的大海,只要你立志远航,敢于对海底的奥秘生疑,辛勤地去探索,就有可能得到新的发现和收获,而如果以他人之见为我见,一味从人而行,惑而不疑,将永不可能发现创造,更无法尝到果实的香甜。
1.第①自然段中“一味从之”的“之”指代:( )
A.书本上的现有知识或别人已做出的结论
B.人们
C.别人的意见
2.本文作者为什么说伽利略所处的时代是科技界极其__的时代?(用原文回答)
3.第②自然段列举了 、 、 、 、 的事例证明论点,其中略写的有 ,详写的有 ,为什么详写? 。
4.第③自然段从三个方面谈“疑”的条件和要求,用最简练的语言把三方面的内容概括出来。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A.人们对于书本上的现有知识或前人已做出的结论,有两种不同的态度。
B.对于书本上的现有知识和别人已做出的结论,刨根问底,疑于他人无疑处,这种态度是非常可贵的。
C.一些理论问题的重大突破,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往往是从“疑”开始的。
D.生疑于现成的东西,并“疑”出新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1.A
2.多数学者只知道崇拜经典,把亚里士多德奉为圣贤,对他没半点怀疑
3.牛顿 瓦特 哥白尼 法拉第 伽利略 前四人 伽利略 更能突出疑的重要,而且与下一段所谈的疑的条件和要求相照应
4.要有胆识 要有开拓精神 要有理有据
5.C
阅读《草的悲欢》回答问题。
①如今到任何一个现代住宅小区里去看,越是豪华的富人聚集区,都在中央的脸面部位,像捧着珍珠宝贝似的养护一块草坪,有钱的养进口好草,没钱的就养点本地草或野草。
②因此,看一个城市,根据草的状态就能判断出哪儿是高级地段,哪儿是平民区。我上班路过的一片居民区,近两年就出现了“斗草”的景观。第一期工程先拆掉一半老房子,建起一个新式小区,自然也少不了弄上一块装门面的草坪。第二期工程却出了变故,老房子拆掉后就停下来,将一片空地一撂两三年没人管,于是便长成一大片半人多高的野草:蓑草、芦草、稗草、鼠尾草、蕙菜、艾蒿、野青麻等等。它们争相往高里拔节,往四下里伸枝,长势凶猛而密集,有缝就钻,有空就占,横七竖八地越过栏杆侵占到新式小区的草坪上面。而有专人看管,并定时浇水、修剪的小区草坪,竟长得半死不活,有的地方绿,有的地方黄,还有的地方已经枯死或快要死了,呈现出斑斑驳驳的灰秃。
③我每从那儿经过都要多看两眼,总觉得这两种不同的草长势很有意思,好像要告诉人们一点什么……有一次分明听到了两种草在对话,小区草坪上的洋草已经奄奄一息,气喘吁吁地跟野草交涉:“你们是不是太霸道了,遮住了阳光,挡住了流通的空气,从地下吸走了我们的养分,还叫我们活吗?”
④野草哈哈大笑:“阳光、空气是大家的,取之不尽,怎么能说是我夺你的?我除了阳光、空气什么都没有,看看你得到的是什么待遇,有上千户人家天天呵护着你,可瞧你长的这副德行,对得起谁呀?”
⑤洋草深深叹口气:“你是不知道啊,我宁愿像你一样没人管没人问,自由自在,自生自灭。灭了也不怕,春风吹又生嘛。我自从被移栽到这个地方,小区的人把我当成了空调机、净化器、吸尘器……你说我能好得了吗?还有,小区的狗在我们身上拉屎撒尿,要知道这些狗尿碱性很大,狗屎很热,快把我们烧死了,怎么能长得好?”
⑥野草昂起头,神情傲然:“这就叫自然,世界上最强大的就是自然,顺其自然,自自 然然,我们里面什么都有,缺什么就会补充什么,所以生命力强盛。你倒霉就倒霉在太单 薄、太单调,又离乡背井,水土不服。当下什么都讲究优胜劣汰,你们必须是一年青,二年 黄,三年头上见阎王。”洋草抱怨:“那为什么还非要花高价、千里迢迢地把我们买来呢? 听说为了种我们还砍掉了许多树,那多可惜呀。树是给城市遮阳并散发水分的,我们是要 吸收大量水分的,这多不划算呀。”
⑦这回轮到野草愤愤然了:“据说现在美国有许多家庭铲了草坪改种菜,因为草坪不 能为人们带来任何实用价值,只有无休止的投资和浪费,美国的3000万英亩草坪,每年就 要耗资10亿美元。等我们也不再在草上赶时髦了,也就是你们的末日到了。”
⑧洋草神色黯然,垂下头不再出声。
1.读完本文,你认为现在我国的住宅小区流行什么?
2.阅读第②段,请用横线在原文画出表现野草生命力旺盛的句子。(写到下面空白 处)
3.洋草把自己的奄奄一息归结为什么原因?
4.第⑦段中野草愤愤然的原因是什么?
5.读完本文,你觉得作者想告诉人们什么?
1.在住宅区的脸面部位,像捧着珍珠宝贝似的养护一块草坪,有钱的种洋草,没钱的种点本地草或野草。
2.“长成一大片半人多高的野草”“它们争相往高里拔节,往四下里伸枝,长势凶猛而密集,有缝就钻,有空就占,横七竖八地越过栏杆侵占到新式小区的草坪上面。”
3.野草太霸道,遮住了阳光,挡住了流通的空气,从地下吸走了养分。
4.因为草坪不能为人们带来任何使用价值,只有无休止的投资和浪费,美国的许多家庭已经铲了草坪改种菜了,而我国的住宅建设还在流行“为了种植无用的草坪,砍掉给城市遮阳并散发水分的树”的错误做法。
5.住宅建设或城市建设要多种树少种草。
阅读《蒲柳人家》选文回答问题。
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巴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她家坐落在北运河岸上,门口外就是大河。有一回,一只外江大帆船打门口路过,也正是歇晌时分。一丈青大娘站在篱笆外的伞柳阴下放鸭子,一见几个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便断喝一声:“站住!”这几个纤夫头顶着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顶水又逆风,还没有歇脚打尖,个个窝着一肚子饿火。一丈青大娘的这一声断喝,他们只当耳旁风。一丈青大娘见他们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气更大了,又吆喝了一声:“都给我穿上裤子!”有个年轻不知好歹的纤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没好气地说:“一大把岁数儿,什么没见过;不爱看合上眼,掉过脸去!”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说:“不能叫你们腌臢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那个不知好歹的年轻纤夫,是个生楞儿,用手一推一丈青大娘,说:“好狗不挡道!”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唿哨而上;只听咯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可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大帆船失去了纤力,掌舵的绽裂开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
1.用一句话概括选文内容。
2.阅读体会下面句子,写出作者运用动词的妙处。
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篷,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3.找出选文中与“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相对应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4.如果将选文第二段文字末尾画线句子改为“最后,在众人劝说下,一丈青大娘才开恩放行”行不行?为什么?
1.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
2.这句话中动词运用得非常生动形象。“抡圆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一丈青大娘的怒气和力量;纤夫“转了几转”、“拧了三圈儿”、“栽倒”、“呻吟”则表现了一丈青大娘巴掌的威力,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3.从“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到“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怒打纤夫,纤夫毫无招架之力。
4.不行。原文的结尾,通过细节的描写,更突出了一丈青大娘泼辣、刚正不阿、敢打抱不平的性格。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