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题。

别踩疼了雪

朱成玉

①我和女儿在焦急地等待着一场雪的降临。

②雪,只在女儿的童话和梦境里飘过。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触摸过雪花的女孩,永远做不了高贵的公主。我领她到雪的故乡来,就是要让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

③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她看雪。因为我无法为她描述雪的样子,而她又是那么渴 望见到它。

④雪开始零星地飘起来,我和女儿激动得手舞足蹈起来!

⑤它多美啊,轻盈、飘选、纯洁,让人爱不释手,让人目不暇接。

⑥女儿伸开手掌.但她马上发现,我们的手掌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无法承受我们的爱意,在手掌心里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一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⑦但女儿并没有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著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要把它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

⑧女儿的话深深触动了我。原来,女儿一直嚷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

⑨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⑩女儿没有见过她的妈妈,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她的妈妈便因为难产离开了我们。仿佛一切都有预感一样,在妻子的日记里,我看到了她写给自己未出生的孩子的信。她说:即使有一天她离开了人世,她的魂魄依然会缠绕在孩子的身边,春天她就是早上第一缕吻着孩子脸颊的阳光,夏天她就是那大树底下的阴凉,秋天她就会变成一朵朵云彩,冬天的时候她就会变成雪花……

11每当女儿问我她的妈妈在哪里的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妈妈离开这个世界了,但她爱我们。 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你妈妈变的,她一刻都没有离开我们。女儿记住了我的话。在春天,总是太阳刚一露头就醒了,她说妈妈在唤她起床呢;在夏天,她总是习惯把书桌搬到那棵大树底下去做作业;在秋天,她总是趴在窗台上,托腮凝望天上的云。我知道,她那颗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母亲。

12可是冬天,她找不到与母亲的联系了。因为南方没有雪。

13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

14雪花在天空舞蹈!

15天空阴暗得仿佛是大地,大地晶莹得仿佛是天空。

16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17第二天清晨,女儿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脚印。她对我说:“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18那一刻,我看到全世界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类的心灵。

(选自《读者》2006年第18期)

1.阅读全文,请梳理并补充完整文章的行文线索。

___________ → 踩雪,做升华

2.第①段中,“我和女儿在焦急地期待着一场雪的降临”,我和女儿焦急期待雪的原因相同吗?请具体说一下。

3.文章写出了雪怎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认为,“没有触摸过雪花的女孩,永远做不了高贵的公主”?

4.请结合文章语境,用最准确的语言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 ,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你妈妈变的,她一刻都没有离开我们。

5.文题“别踩疼了雪”,这里的“雪”指什么?表达了女儿怎样的心情?

6.请品读揣摩下列句子的意味,以批注的形式写出自己的理解。

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1.盼雪,设悬念:忆雪,写真情。

2.原因不同,“我”是因为想让女儿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而女儿是想找自己和妈妈的联系,感受母爱。

3.轻盈、飘逸、纯洁、美丽。雪是纯洁的化身,会陶冶人的性情,雪是美好的象征,公主的“高贵”理应包含纯洁的心灵、美好的品德等内涵,所以与雪有着内在的联系。

4.春天的晨光            夏天的绿阴

5.“雪”既指积在地上的雪,又指母亲与母爱,表达了女儿对雪的敬重和对母亲的爱恋与怀念。

6.雪色荧白,就像母亲的爱,即使母亲去世了,但她的爱依然冲破__给女儿带来温暖。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品味冬季

张世普

我几乎爱上了冬季。不为别的,只因为冬天有融融的炉火、温暖的阳光和飘零的雪花。

虽然没有鲜花、绿草的点缀,但我还是由衷地感谢造物者设计了冬。岁月更迭,四季交替。没有冬的肃杀,或许我们永远感受不到春的温柔妩媚;没有冬的单调,或许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夏的多姿多彩;没有冬的真实,或许我们永远摆脱不了秋的虚无怅然。

很喜欢冬的意境,就像一杯浓浓的苦咖啡,虽苦却有撩人芳香。让人留恋。不是吗?在冬日的暖阳里,就仿佛回到了儿时襁褓,躺在父母宽厚而又温暖的怀抱,可以忘却世俗羁绊,无忧无虑肆意放纵,不用担心会有何种后果发生。冬日雪花飘零,普盖万物,流风回雪,一片苍茫,天地为之默然。透过漫天飞舞的洁白,倾听那静谧世界万物的心语。那时,我的心被裁成无数条丝带,随着雪花四处飘荡,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得以洗涤过滤的心灵,忽然 就此变得纤尘不染,晶莹剔透。

冬又像一首深沉的诗歌,言尽而意不止。意在言外。当繁华落尽,雁阵空空灵灵地悄然飞去,只给我们面前留下庄严和肃穆,曾经过的一切都在记忆中变得异常清晰,秋去春来,花开花落,没有遗憾,惟有淡淡的温馨。于是,我在冬季里便有了一分期待,期待绿意常存,期待温暖永驻。每个晴朗的冬目,我就推开窗户,任温暖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荡进窗棂,迎身而上去感受那扑面而来的清纯,仿佛置身浪漫的天堂,到处弥漫着鲜亮的色彩,找不见一丝瑕疵。我的心儿幸福地飞出去,包容于冬日的阳光里,像轻盈的蝉翼一样透透亮亮地、快快乐乐地舞蹈。

我常常把思绪幻化成一条撒满雪花、松软光洁而又漫长的小路,自己在幽深的暗夜里,披着交相辉映的星光与雪光,赤着脚踩在雪花上,尽情漫游银妆素裹的世界,去寻找安徒生童话中卖火柴的小女孩与她的老奶奶连同火炉烤鹅以及那一把火柴,用火热的心温暖小女孩冰冷的身体,携她在第六次点燃火柴的光辉中,走上天边的彩虹桥。

在似水流逝的岁月里,没有冬,天地也就无所谓有春夏秋;没有寒冷的历炼,万物也就无所谓有欣欣向荣的升华。岁月四季,如人生,有欢笑、有泪水、有幸福、有痛苦,除非让时空定格,岁月定影,否则我们将永远生活在人生的春夏秋冬之中。我总相信,在更深更广处,只要维持一颗美好的心,欣赏的心,对生命恒常有祝福之念,有包容之念,那么冬即是春,春即是冬。首要条件只不过是需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静静品味。多年以后,当我已经成为坐在摇椅上的白发老人时,端着一杯热腾腾的浓茶,依偎在融融炉火旁;回忆曾经走过的道路,曾经的光荣和失落,梦想与挫折,那该是多么温馨的事情啊.

1.作者爱上冬季的原因是什么?

2.文中的冬季有哪些特点?请用文中的词语加以回答。

3.作者对冬有怎样的认识?

4.文章题目是“品味冬季”,作者在品味中悟到了什么?

5.春夏秋冬,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从中你“品味”出了什么?请写出你的感受。

1.冬天有融融的炉火、温暖的阳光和飘零的雪花

2.肃杀、单调、真实。

3.冬就像一杯浓浓的苦咖啡,虽苦却有撩人芳香,让人留恋;冬又像一首深沉的诗歌,言尽而意不止,意在言外。

4.在更深更广处,只要维持一颗美好的心,欣赏的心,对生命恒常有祝福之念,有包容之念,那么冬即是春,春即是冬。

5.提示:抓住季节特点,感受合情合理,语言通顺即可酌情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会说话的树

葛竞

①有一棵很漂亮的树?也是棵不平常的树,这是一位魔术师讲的。魔术师从很远的地方来,站在树下仰望了很久,终于说:“呜,这是一棵会说话的树。从明天起,它将会说第一个字,以后每天增加一个字,到了第七天,它会一连串说七个字时,它就可以说它想要说的 任何话了。但它要牢牢记住,只要违反这个规定,它就永远成为一个哑巴了。”

②第二天,当红红的太阳升起时,小鸟喳喳地叫着,这棵树突然觉得自己的肚皮有点痒痒,便忍不住说了一声“早”。这是它说的第一个字。它心里充满了惊喜。

③第三天,一股小风吹得它的枝叶沙沙地响,它忍不住说了一声“您好”。以后每天它都说一句,一直到第六天,它已经能说出“天气多么好呀”。这棵树兴奋地想,明天,我就可以说一句七个字的话了,那时,我就永远会说话了。

④整整一夜,树都沉浸在美妙的幻想中。

⑤天快要亮了,银钉似的星星渐渐地隐没了,弯弯的月牙也把眼睛眯得更小了。树的嗓子润润的,它正想说出第七句话,只要说了这句话,它就可以永远会说话了。

⑥突然,它听见一阵低低的哭泣声和细碎的脚步声。它看见一个小姑娘手里挎着小篮子站在路边,满脸泪痕地自语:“回家的路在哪儿呢?我怎么走了一夜也找不到家呢?”说着 又哭了起来。

⑦其实她的家就在小河那边一个白色的小房子里。可是小姑娘还在朝着相反的方向走。

⑧“错了。”树忍不住说。小姑娘回过头来惊奇地四下张望,除了一棵树,她什么也没看见。她怀疑自己的耳朵听错了,于是又转过身去往前走。

⑨“往回走。”树又忍不住说了第二句。它想,我已经说了五个字了,只剩两个字了, 决不能再多说了。

⑩小姑娘转过身来,她吃惊地看着树问:“是你在说话?”

11树低着头,看着小姑娘,焦急地想,我一定只用两个字告诉她家在哪儿,决不能超过 两个字.树皱着眉头拼命想。可是它的头脑太简单了,费了好大劲儿,还走想不出来。于是小姑娘以为自己刚才是听错了,她又朝着错误的方向走去。树心里好焦急,它使劲晃动树叶,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可是小姑娘仍旧朝前走,仿佛根本没听见。眼见她越走越遮,树终于忍不住大喊起来:“小姑娘,你走错了路,应该往回走,你住的白房子在小河边上。”它的声音大极了,它忘了魔术师酶警告。

12小姑娘这回听得很清楚,她回过头来寻找说话的人。树就在她的旁边,但是,此刻这棵树连一点声音也发不出来了,它已经成了哑巴,成了一棵最普通的树。而小姑娘也根本没有注意它,因为她绝对想象不到树会说话。

13姑娘按听到的声音的指点,找到了回家的路。她一直在心里存有疑问,一直想找到告诉她回家路的人,但她从没想到,是一棵村。那棵树也一直静静地立在路边,谁也看不出 它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14大家都认为这是一棵最平常的树。

1.阅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将内容大意补充完整。

第一部分(第①段):

第二部分(第②至⑤段):树开口说话,并说到了6个字。

第三部分(第⑥至14段):

2.请说说魔术师的话在文中的作用。

3.联系全文,说说下面的描写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天快要亮了,银钉似的星星渐渐地隐没了,弯弯的月牙也把眼睛眯得更小了。树的嗓子润润的。

4.小姑娘一直想找到告诉她画家路的人,当她站在树的身旁时,却不知道是树为她指的路。请发挥想象,补写树此时的心理活动。

5.文章的开头说“有一棵很漂亮的树,也是棵不平常的树”,而结尾却写道“大家都认为 这是一棵最平常的树”,这样写有什么深刻意味?

1.魔术师的预言。树因帮助迷路的小姑娘而成为一棵最平常的树。(大意对即可)

2.推动情节发展,为树的遭遇埋下伏笔。

3.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出树将要会说话时,激动、兴奋的心情。

4.提示:内容合情合理,语言通顺,即可酌情得分。

5.既道出了人们对身边美好事物的忽视,更突出了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

阅读《皇帝的新装》选文,回答问题。

当布料在织布机上的时候,皇帝就很想亲自去看它一次。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然后他就到那两个狡猾的骗子所在的地方去。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线的影子也看不见。

“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地满意!”

于是他就点头表示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因为他不愿意说出他什么也没有看到。跟着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有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

1.皇帝选“特别圈定”的官员一同前往的原因是什么?

2.皇帝把看不见这些布当作是可怕的事的原因是什么?

3.回答问题。

“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么样了。”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皇帝为什么会“感到不大自然”?

4.《皇帝的新装》一文的结尾:“‘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孩子叫了出来。”在这样严肃的场面,小孩子为什么敢说真话?

5.用一句话概括:《皇帝的新装》一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1.内心害怕看不到这些布。   

2.因为皇帝最害怕别人说自己愚蠢、不称职。

3.皇帝虽愚蠢,但自信。因为这件事情威胁到他的尊严和皇权,因此,有些心虚,所以“感到不大自然” 。   

4.因为孩子总是天真、无所顾忌,直言无私。

5.写了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

阅读《趵突泉的欣赏》一文回答问题。

①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现在单讲趵突泉。

②在西门外的桥上,便看见一溪活水,由南向北地流着,这就是趵突泉流出来的。设若没有这泉,济南定会失去了一半的美。但是泉的所在地,并不是我们理想中的一个美景……

③泉太好了。泉池是差不多见方的,三个泉口偏南,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钟,你便觉自然的伟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水藻上飘荡着,不由你不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

④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的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的,有姿态的,摇动上来,醉了;看,又来一个!有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雪白。有的……这比那大泉更有趣。

⑤新近为增加河水的水量汉下了六根铁管,做成六个泉眼,水也流得很旺,但是我还是爱原来的那三个。

⑥看完了泉,再往北走,经过一些货摊,便出了北门。

1.第①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2.第③段写“三大泉”,抓住了它们怎样的特点?(用原句回答)

3.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中有记叙、有描写、有议论,请各找一句。

a记叙:

b描写:

c议论:

5.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突出趵突泉的美丽及在济南所处的地位。   

2.冒、冒、冒,永不疲倦,永不退缩。

3.比喻,排比。传神地表现出泉水向上冒的形态。

4.示例:①千佛山……三大名胜。②冬天更好……飘荡着③设若没有这泉……一半的美

5.无比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阅读《母爱,500米》一文回答问题。

①听一个年轻的朋友给家里打电话时,总用“500米”称呼他的母亲。一次,我忍不住好奇,便问他:“为什么这么称呼你妈妈?”

②他坐直身子,缓缓地说:“我的父母都在铁路部门工作。父亲是通讯组的主任,母亲是站台工作人员,负责指挥过往的车辆安全通过。母亲上的是白、中、夜三班,总是夜晚连着白天,白天连着晚上,母亲工作的站台离我家的距离是500米,生活、作息几乎没有规律的母亲,却用500米让我和父亲生活得舒适快乐!”

③“母亲上8时至l8时的白班时,爸爸也上班,当然,我是要上学的。穿着工作服、身材矮小的母亲,总是趁客、货各类列车过往的空隙,飞快地跑去小市场买菜买肉,又趁空隙跑过500米回家,快手快脚地洗菜、切菜、淘米,电饭锅插上电源,准备好一切,爸爸下班回来炒熟,放学回家的我很快可以吃饭了。”

④“母亲上l8时至24时的中班时,家务活儿妈妈已经做好了,可是母亲没有参与同时值班的其他叔叔阿姨的聊天,她趁空隙又跨越那500米,匆忙回来哄我入睡,给我讲故事;等我上小学时,她督促我读书、写作业。每个中班,母亲只要有空隙,她都小跑回家……”

⑤“母亲上24时至次日8时的大夜班时,我和爸爸已经睡觉了。清晨6点多,经过我们车站的火车较多,最多的间隙只有45分钟,母亲又飞跑回来,或者熬米饭,或者做面包,或者下面条、煎蛋,做好早餐放在饭桌上让我吃了去上学……”

⑥“夏天,单位发给妈妈降暑的饮料和甜汤,在酷热的站台曝晒的母亲,还是捧着那些属于她吃的东西,跨过500米的距离赶回来,给我吃了降温……”

⑦“冬天寒冷的夜晚,母亲拖着厚重的棉衣,跑完500米回到家,汗水都出来了。她回来是看我有没有蹬被子,爸爸睡觉很沉的,他要是睡着了,就是把他扔到铁轨上也不会醒,所以母亲不放心。无数个寒冷的夜晚,她常这么回来查岗,帮我盖好被子……”

⑧“我和爸爸打赌,要是举行500米的跑步比赛,肯定是我母亲第一!所以我和爸爸温馨地称呼她为‘500米’!”

⑨我想,母亲的爱是到天涯海角也没尽头的,何止500米?

1.文章标题为“母爱,500米”,“母爱”与“500米”间有何关系呢?

2.文章第③④⑤段写这位母亲趁空隙跑过500米回家照顾儿子的学习和生活,体现了母亲对儿子及家庭的关爱。这三个描写母亲的语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3.除第③④⑤段外,文章还写了哪些母亲关爱儿子的事例?

4.文章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说。

5.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1.母亲工作的站台离“我”家的距离是500米。生活,作息几乎没有规律的母亲,却用500米让儿子和丈夫生活的舒适快乐。(大意相同即可)

2.不能。因为这三段的顺序与上文“母亲上的是白、中、夜三班”一句相照应。

3.夏天,将单位发的降暑的饮料和甜汤省给儿子吃;冬天寒冷的夜晚,母亲拖着厚重的棉衣,跑完500米回家,看儿子有没有蹬被子。

4.文章以语言描写为主,主要通过“我”朋友的叙述,表现母亲对儿子及家庭的关爱。

5.这500米是母爱的体现,但对文中的“母亲”来说,她的爱是没有尽头的。(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死海不死》选文回答问题。

①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远远望去,死海的波涛此起 彼伏,无边无际。但是,谁能想到,如果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海边也寸草 不生。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②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 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真是“死海不死”!

③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浮虏来的奴隶。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它们全部释放。

④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有一百三十五亿四千六百万吨氯化钠(食盐);有六十三亿七千万吨氯化钙;有二十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百分之二十三至二十五。这样,就使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了起来,沉不下去呢。

1.在第③自然段中,两次用到“俘虏”一词,分别说说它们的意思。

第一个“俘虏”:

第二个“俘虏”:

2.选文第④段中有两个“这样”分别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①第一个“这样”:

②第二个“这样”:

3.这四段文字中,运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

A.下定义、打比喻B.分类别、作比较

C.举例子、列数字D.列数字、打比喻

4.选文在说明“死海”得名的原因时,使用了“大概”一词,其作用是

5.文章在说明死海浮力大的现象时,引用了传说,这种引用的作用是

6.“死海”的显著特征是

1.第一个:捕获    第二个:捕获的人

2.①人总是浮在水面上,不会被淹死  ②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百分之二十三至二十五

3.C

4.“死海”得名的原因还没有充分的依据,用“大概”来表示推测,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5.把死海浮力大的现象说明得更形象、更神秘,增强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6.海水的咸度很高

阅读课外短文回答问题。

绿地是城市之肺。科学测验表明,每人呼吸需氧量须由l50平方米的绿叶面积提供,也就是说每人须依靠一株枝叶繁茂的乔木的产氧量而得以健康生存。在绿树成阴的城区,空气中的细菌可减少3至6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氟化氢等有害气体被绿色植物口口、口口、口口,灰尘减少10%至27%,城市噪音减弱。清洁、安静的绿色世界有利于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患者的调养和康复,人均寿命可延长2—3岁。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的都市人,在园林化的环境中,中枢神经、呼吸、血流得到调节,视、听、嗅觉和思维的灵敏性得到增强。人的生命与绿树的生命本是交融一体的,绿树是人类生命之源。那些为眼前利益而肆意伐树毁绿的人们,可曾意识到他们的举动无异于操利刃戳杀自己的心肺,残害自己的身躯啊!据专家的估算,我国某个大城市每年因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工作日损失为620万个,经济损失达4亿元。如增加城市绿化,无疑可大大减少这笔损失。

1.请用波浪线划出这段说明文字的中心句。

2.选段的三个空格里,依次应填入的一组词是( )

A.过滤 阻挡 吸收B.过滤 吸收 阻挡

C.吸收 阻挡 过滤D.阻挡 过滤 吸收

3.根据文意,下面对城市绿地的作用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为人类提供氧气。

B.可减少细菌、灰尘,减弱城市噪音。

C.可使都市人视、听、嗅觉和思维的灵敏性得到增强,还能不断加快都市人的工作节 奏。

D.有利于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患者的调养和康复。

4.“据专家的估算”中加点词语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1.绿地是城市之肺 

2.D 

3.C   

4.不好。因为删去“专家的”,就影响了说明内容的权威性、科学性

阅读《与女儿沟通音乐》回答问题。

像大多数女孩一样,我女儿喜欢听流行音乐,对走红的港台歌星如数家珍,书桌周围的墙面上贴满了偶像的彩照。对她的热劲,我虽然理解,但总有些不以为然,我对她说,对流行音乐这么热衷没什么大意思,应该听一些古典的,那才是受用一世的。谁知她反击道:你只知道听贝多芬莫扎特,都是些老古董。

有一次,她要我找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和德彪西的《月光》CD,她说音乐课上老师刚教过,觉得蛮好听的,要我再放给她听。这天她翻来覆去听了好几遍。

又一次,女儿在放Beyond的歌,当听到那熟悉的《光辉岁月》时,我忍不住跟着哼唱起来,一时间竟唱得热血沸腾,豪情激荡,女儿在一旁很惊讶:爸爸,你也懂啊?我说:爸爸年轻时也是喜欢流行音乐的,特别喜欢这首《光辉岁月》,还有达明一派、草蜢、温拿、优客李林,还有刘文正、谭咏麟、张国荣、陈百强、徐小凤,奚秀兰,还有邓丽君!

当我说出这一串串乐队组合和歌星名字时,女儿先是直瞪眼,继而是拍手欢呼,激动过后,她问我:既然你这么喜欢过流行音乐,现在为什么不听了?我说:听了古典再听流行,觉得味道不够了,这可能和一个人的年龄、性情、经历和对人生的感悟有关。流行音乐是属于青春期的,所以年轻时一般都喜欢追星,但慢慢地要听一些古典的,古典不是老古董,古典是经典,是几百年来的艺术结晶,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旦喜欢上,那种幸福迷恋的感觉肯定会超过你迷流行音乐的感觉。当然,流行音乐中也有好的,有精品,比如刚才听的《光辉岁月》,一听到它仍会激动,仍会要听、要唱。

从那天起,我和女儿在听音乐时的对立情绪缓和了许多。一天,她在听韩国走红组合 HOT,我听到有一首歌的旋律优美跌宕,很有感染力,就问这歌叫什么,女儿说是《孩子啊》。晚上回家后,女儿一见我就如发现新大陆似的对我说:你知道吗,你上午听到的《孩子啊》这首歌的曲子是根据莫扎特第二十五交响曲改编的,我看过说明书的。还有首《希望》,中间用了贝多芬的《欢乐颂》!

又过了几天,女儿对我说,她最近听张学友的歌,发现在乐队伴奏中有羽键琴,“巴赫和莫扎特的音乐中不也有羽键琴吗?”我说是啊,羽键琴曾是一件流行的古乐器,看来现在的流行乐坛也已注意吸取古典音乐的养料,它用了古典曲调和古乐器,味道和品位就不一样了。女儿频频点头。我又说:其实,古典音乐也吸取了其他音乐的养料,如巴托克、德沃夏克、柴可夫斯基等,在他们的音乐中,就采用融合了许多流传于民间的曲调,民间音乐也可说是一种流行音乐,流传的时间长了,再经过大师们的妙笔生花,于是就化成了古典音乐的一部分。所以古典和流行并不是绝缘的,好的音乐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1.女儿对流行音乐非常喜爱,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来?

2.开始“我”和女儿为什么会对立?后来“对立情绪缓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我”认为古典音乐比流行音乐更胜一筹的依据是什么?

4.女儿与“我”在欣赏音乐方面获得了怎样的共鸣?请用原文中的一句话来表述。

5.你最喜欢什么音乐?请简要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1.从“对走红的港台歌星如数家珍,书桌周围的墙面上贴满了偶像的彩照”中体现出来的。   

2.“对立”原因:女儿偏爱流行音乐,认为古典音乐是“老古董”;“我”认为热衷于流行音乐没意思,应该听古典音乐,那才能受用一世。“对立情绪缓和”的原因:女儿听了古典音乐后,觉得很好听,“我”听到熟悉的流行音乐深感亲切。

3.“古典是经典,是几百年来的艺术结晶,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4.“古典和流行并不是绝缘的,好的音乐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5.(有道理即可)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文回答问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即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到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1.选文中作者提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各是什么?

①论点:

②论据:

2.写出下面句中“中国人”的含义。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含义: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含义:

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作者运了怎样的批驳方法?

4.《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作者在批驳了对方论点和论据之后,最后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1.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②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只希望“国联”;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2.①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②指所有中国人。

3.主要运用了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说亦可) 

4.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