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6题。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一芊芊细草(a)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b)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c)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结。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一一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紧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华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夏季。

1.根据文章,将下面的三个词语分别填入第一自然段中的空缺处。

酿成 长成 凝成

a. b. c.

2.“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一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从人的哪几种感觉角度写夏之韵?

3.文中说“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哪些语句写出了夏季是金黄的?

4.第三段中“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一句里连用四个“快”字,在表达上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5.说说你对夏天“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句话含义的理解。

6.选文第五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夏天的旋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答案a.长成   b.凝成  c.酿成   

2.答案: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从视觉、触觉、嗅觉等多个角度写。

3.答案示例: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黄的土地,麦浪翻滚着;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进发出旺盛的活力。

4.答案:连用四个“快”字突出了农活的繁忙和农民劳动的紧张。   

5.答案: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   

6.答案:对比(衬托)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热烈赞美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蓝地球

杨文丰

难道不令人惊异吗?宇航员在苍凉的太空,可俯瞰到一片景象:我们亲爱的地球母亲,笼罩在一片祥和、辽阔、艳丽的蔚蓝色中。

任何现象的发生,都如英雄横空出世,有难以取代的机缘。空间和人类社会,从来就没有如梦幻和童话意境的蓝空气;地球村,更没有长久的蓝色和平。笼罩地球的一片蓝,是阳光与空气精心协作的“魔术”。

温泉般汩动、往地球泼泻的阳光,总要与拥抱、呵护地球的空气邂逅。空气茫茫,没有芳草连天、梨花千里的纯洁。不同波长的、特定的七色光波汇聚成阳光。波长较短的紫、蓝、靛等色光,在地球大气圈上层,一旦“遭遇”空气中的尘埃、冰晶和水滴等微型物质,必将“共时性”地发生类似于故居檐下雨水滴石、水花四溅式的散射、漫射,这现象,在宇航员眼里,便成了笼罩地球的奇特的蓝。

我们一直喘息在苍茫、绵厚的空气之底。暴风雨霁,我们的头颅之上,总能高悬一片穹庐似的、蔚蓝色的天空。这天穹,像安谧的、柔软能给人以无限怅惘的湖。在光天白日里,无论何人,都希冀能平等地生活于和平宁静、碧蓝如洗的天穹之下。倘若后羿不多事射日,众多的太阳,倒也能很匀称、很公正地团结、“悬浮”在以地球为核心的周围,其结果就是,在联袂环绕地球、长带飘飘于寒界的仙人们看来,我们的家园,就果真是一个蓝地球了……

(选自《自然笔记》2007年11月)

1.从文中看“蓝地球”因何而得名?笼罩地球一片蓝色的成因是什么?

2.第二段中的“蓝空气”中的“蓝”和“蓝色和平”中的“蓝色”各有什么含义?

3.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说说你对第三段中加点词“呵护”含义的理解。

4.如今地球“蓝”的已不是那么纯了,你能具体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5.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试拟一则保护地球的公益广告。

1.答案:宇航员在太空看到的地球是蓝色的,所以称地球为“蓝地球”。波长较短的紫、蓝、靛等色光,与空气中的尘埃、冰晶和水滴等微型物质发生散射、漫射,这现象,在宇航员眼里,便成了笼罩地球的奇特的蓝。

2.答案:“蓝空气”中的“蓝”是本义,指一种颜色;“蓝色和平”中的“蓝色和平”    中的“蓝色”是比喻义,指一种人类的博爱和胸怀的宽广。

3.答案:呵护本指细心照料的意思,这里指大气层起了保护地球的作用,使地球免受太阳过量的辐射等危害。

4.答案示例:人类的滥砍滥伐,带来了沙尘暴,使地球成了黄色;工业污水的排放,使水体污染,地球成了黑色;生活及工业垃圾的堆放,造成白色污染,地球成了白色。   

5.答案示例:不要让地球流泪。救救我们的母亲。(保护地球给后代一个蓝天、碧水、绿树的世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不要过度规划你的未来

(美]理查德.瓦格纳

①__先生、各位老师、主管、杜克大学尊敬的客人们、朋友们、家长们,尤其是2007年将要毕业的诸位同学们:首先,我要向你们致谢!作为杜克大学的毕业生,我想不出有什么事比在毕业典礼上演讲更让我感到荣耀的人。

②从我的切身经验中,我能给出的最重要建议就是:不要过度规划你的生活。虽然规划未来很重要,但万事皆在变动,无法预料的各种机遇将不断出现在你面前。因此,现在你能做的就是尽量把手头上的事做好,并且在机会出现时保障一颗开放的心。

③当年我从杜克大学毕业,思考下一步该怎么走。我打算在当年秋天去读哈佛商学院,除此而外,我只知道一件事:让自己离家近点儿。要知道,在30年前,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甚至打国际长途都是一件大事情。如果我离家太远,甚至去了海外,我怎么跟我的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怎么在杜克打篮球呢?不!我决不能离家太远。所以,当我在1977年完成学业时,便加入了通用公司在纽约的办事处,当他们问我愿意在哪里工作时,我说,除了海外,在哪里工作都可以。结果,我被派到了海外。你们知道后来怎么样?事实上,我太喜欢这份工作了。

④在目前的工作岗位上,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印度、中国和俄罗斯旅行,我相信,未来许多对我们产生重大的新生事物都将出现在上述国家和全球其他新兴市场。所以我的建议是,变得灵活些、柔韧些、“全球化”些,对世界向你提供的一切怀着开放的心态,你将吃惊于自己所能学到的东西和作出的贡献。

⑤30年前,我坐在你们现在的座位上,对于科学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专业中、社会中将要扮演的巨大角色没能做出正确的估量。

⑥我出道以来发生的技术变革真是让人兴奋。我本人在汽车业已干了30年,现在,我头一次能真正“看到”汽车的未来:它们的耗油量将更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更少;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美国以及全世界的消费者都能以他们支付得起的价格购买中意的车型;未来还会出现从玉米、纤维素中提取的生物燃料或由新式电池或燃料电池驱动的小轿车和卡车,这些都要感谢令人惊讶的技术进步。

⑦因此,不管你进入了哪个领域——机械、教育、商业、政府部门——要准备好拥抱技术提供给你的机会,去帮助解决民族乃至全球面临的挑战。世界上的确有很多非常聪明的人,而把真正的领导者和在各行各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与其他人区分开来的,是激情和热忱。不过,需要提醒你们的是,即便你有了过硬的专业知识,有了激情,也有了可以感染他人的热忱,你仍会面临挑战。

⑧一年半前,一些所谓的“专家”宣称通用公司正走向破产,我应该下台。那段时间,我的日子可真是不好过,哪怕是一些伟大的机构,比如我们的母校杜克大学,也曾经面临过挑战。然而,成功者和真正伟大的机构,比如杜克大学和通用,还具备更重要的特质:达观,坚持不懈。不管挑战有多大,不管未来看起来多么悲观,他们决不放弃。

⑨照我的经验来看,真正成功的人是在生活中明确了自己“优先级”的人——他们认为自己只能在一部分事情上表现出色,然后一股脑地把激情和热忱投入到这些事情上。我的“优先级”就是我的家庭、朋友、通用公司和一些慈善、教育活动,这就是我所能做的全部——如果我想把事情做好的话。

⑩你们是明天的领导者,有充分的机会运用你们的才华、激情和创造力,千万不要低估你能给旁人带来的影响,努力把世界建设成一个更好的地方,这需要我们都参与进来。勿以事小而不为,因为这些小事都会为我们的未来加分。

1.作者在文章中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答:

2.从文中看,要成为“真正的领导者”或成为在某行业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应具备什么条件?

答:

3.第⑨段中“这就是我所能做的全部”中“这”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

4.第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1.尽量做好手头上的事,在机会出现时保持一个开放的心。

2.要有激情和热忱,要达观、坚持不懈。

3.“这”指“家庭、朋友、通用公司和一些慈善、教育活动”。

4.用令人惊讶的技术进步来证明未来的机会是很多的,要用开放的心拥抱技术提供的机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在黄山,石的奇和松的奇几乎是分不开的。例如“蓬莱三岛”是矗立在天都峰脚下的三座参差不齐的石峰,峰上容不下一尺深的泥土,却生长出好几棵生意盎然的松树来,随风摇曳,婀娜多姿,枝叶掩映在浮云浓雾中间,真好像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海上仙山。又如“梦笔生花”,位于众峰环抱、白云缭绕的北海宾馆附近,它的形状好像一支粗大的画笔,峰顶尖锐,像笔峰,一棵松树从尖端的石罅中盘旋而出,茂密的松针好像笔锋的颖毛。对面还有一座笔架峰,如果把这支“笔”放倒下去,恰好落在笔架上,真是天生巧合的奇景。

其实松石之奇,在别的名山上也并不罕见。最为瑰奇伟丽的还是黄山中的云海。我登山的季节正值九月初秋,宿雨初晴,碧空如洗,巨壑深谷,烟云弥漫,浩瀚无涯,宛如波涛起伏的大海。远近峰峦,像岛屿一样,隐现在虚无缥缈的云海之中。白云来去,时起时伏,赛似波涛汹涌澎湃,山风起处,松涛轰鸣,又有点像拍岸的潮汐声。我很佩服创造出“云海”这个词的人,这个名称更能形象地描绘出黄山云景的实况了。平时的云海已经是忽聚忽散,变化莫测,气象万千,但最可观的还是在旭日初升的时候看云海。9月12日凌晨4时,我起床后就披上棉大衣,直奔海拔1700多米的清凉台,这座台突出在三面临空的危岩上,靠在石栏杆上就可以俯瞰和远眺黄山西海一带的全部景色。,我们在黎明的曙色中等待了大约半个钟头,才看到旭日露出小小的一角,辉映着朝霞,赛似刚从高炉里倾泻出来的钢水,光芒四射,令人不敢张开眼睛直视,过了一会儿,红日冉冉上升,光照云海,五彩纷披,灿若锦绣。那时恰好有一股强劲的山风吹来,云烟四散,峰壑松石,在彩色的云海中时隐时现,瞬息万变,犹如织锦上面的装饰图案,每幅都换一个样式。这样的景色霞光:我们就是在彩色图片和彩__中也很难看得到的。比之在泰山玉皇顶上看日出,似乎更为多姿多彩一些,至少是别有一番风味。

黄山地广约1200平方公里,山中有名可指的奇景共有72峰之多(大峰36,小峰36)。此外还有温泉、瀑布、寺院、亭台楼阁之类的名胜古迹,不可胜数。我这篇短短的游记所提到的,只不过是一小部分,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据说黄山后海一带还有不少绝佳的风景,但一来限于时间,二来那一带只有荆棘丛生的山径可通,人迹罕至,毒蛇猛兽出没,我们就不敢冒险问津了。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黄山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松杉成林,茶竹密布,自不待说。光是我们认得出来的中草药,就不下百数十种之多。至于野生动物,有书上记载的熊、豹、麋鹿、山羊等在前山一带已经绝迹,但松鼠和猴子则到处都有,在树上跳跃嬉戏,并不畏人。由于黄山是禁猎区和禁采伐区,加以山径崎岖,来往不易,山上并没有村落和人家。除茶叶外,对其他物产似乎还没有加以采集,任其自生自灭,在丛草密林中腐朽,未免有点可惜。其实只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采集,并不会有损于山容。

1.概括说明黄山的石和松“奇”在哪里?

答:

2.“我登山的季节正值九月初秋,宿雨初晴,碧空如洗,巨壑深谷,烟云弥漫,浩瀚无涯,宛如波涛起伏的大海”一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答:

3.“赛似刚从钢炉里倾泻出来的钢水”一句中“倾泻”一词用得好在哪里?

答:

4.体会文中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1.石松的奇一是蜂上不足一尺深的土却能生长盎然的松树;二是峰松浑然一体象毛笔;三是“笔”与笔架峰天生的巧合。

2.运用了比喻,形象地描绘出了雨后初晴时黄山云海的起伏翻滚和浩瀚无涯。

3.“倾泻”一词准确地写出了旭日乍出朝霞明亮、光芒四射的情景。

4.文中画线句通过比较体现了作者对黄山云海变化万千美不胜收景象由衷的热爱与赞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齐仰之(极不耐烦地)谁?……你不知道我在工作吗?……知道!知道干吗还来打扰我?朋友?工作的时候只有化合、分解、元素、分子量是我的朋友!……好,你说吧!……不,我早就声明过,政治是与我绝缘的,我也绝不会溶解在政治里。……我是个化学家,我干吗要去参加政府召开的会议?……不去!不去!……什么?陈市长亲自下的请贴?哪个陈市长?……他是何许人?不认识!……对,不认识!……不论谁,就是孙中山的请贴我也不去!……对你算客气的了!要不是老朋友,我早就把电话挂了!……不不不,你别来,你来了也没有用!最近半年我要写书,谁来我也不接待!……好了,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时间到了!(不由分说地将电话挂上,然后又坐下继续工作)

1.齐仰之对政治抱什么态度,为什么要交代这一点?

2.“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在文中多次出现,对剧情发展有什么作用?

3.文中表现出齐仰之怎样的性格特点?

1.漠不关心。这是下文矛盾冲突的主要因素。

2.这是戏剧矛盾冲突的基本起因,并推动剧情向前发展。

3.急躁、固执、清高。(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赵丽宏

①我说人的心灵是一棵树,你是不是觉得奇怪?

②真的,心灵是一棵树。从你来到这个世界,从你走进茫茫人海,从你孩提时睁开蒙昧的眼睛那一刻开始,这棵树就已经悄悄地发芽、生根,悄悄地长出绿叶,伸展开枝丫,在你的心里形成一片只属于你自己的绿荫。难道你不相信?

③你也许不知道,其实不知不觉中你已经无数次看见这样的花在自己身边开放。

④当你在万籁俱寂的夜间突然听到一曲为你响起了美妙音乐……

⑤当你在冰天雪地的世界遇到一间为你开着门的小屋屋里正燃着熊熊的炉火……

⑥当你在十字路口徘徊,有人微笑着走过来给你善意的指引……

⑦当你的身体因寒冷和孤寂而颤抖,一双温暖的手轻轻向你伸来……

⑧当你发现有一双美丽的眼睛用清澈的目光凝视着你……

⑨我无法一一列举各种各样的“当你”——当你欢乐,当你迷茫,当你为世界的壮阔和奇丽发出惊奇的赞叹,当你被人间的真情和温馨深深地感动……

⑩当你的灵魂和感情受到震撼、受到感动。不管这种震撼和感动如电闪雷鸣般强烈,还是像微风一样轻轻从你心头掠过……

⑾每逢这样的时刻,便是你观赏到心灵之花向你怒放的时刻。每当这样的时刻,你的心灵之树也在悄悄发芽、长叶,在向辽阔的空间伸展自由的枝干。没有一个画家能用画笔描绘出这样的景象,没有一个诗人能用诗句表达出这样的过程。这是一个无声无形的过程,但是它所引起的一变化,却悠悠长长、绵延不绝,改变着生命的历史,丰富着人生的色彩

⑿你相信吗?你的心灵一定会开一次花,一定的。也许是灿然的一大片,也许只是孤零零的一朵;也许是举世无双的奇葩,也许只是一朵毫不起眼的小花……你的心灵之花也许开得很长,常开不败;也许只是昙花一现,稍纵即逝……

⒀谁也无法预报心灵之花开放的时辰,更无法向你描述它们怒放时的奇妙景象。但我可以告诉你,这样的花,每时每刻都在人间开放。有人在向世界奉献爱心的时刻,就是花开的时刻。

⒁愿你的心灵悄悄地开花。

⒂愿我们的世界成为一个心花怒放的世界。

1.文章用疑问的语气开头,有什么表达效果?

2.第⑾段画线句“这是一个无声无形的过程”是指哪一过程?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对画线句的理解。

3.第⑿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叙述“你的心灵一定会开一次花”的?

4.联系全文说说“愿我们的世界成为一个心花怒放的世界”的含义。

1.既开门见山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又能引起读者兴趣,从而阅读下文。

2.自己的心灵之树生长的过程:当被别人感动的时候,自己也会漫漫的纯洁自己的言行,推动着社会文明进步。

3.从数量、效果(或“质量”“成就”)、时间三个方面。

4 .“心花怒放的世界”即人人奉献爱心,文明进步的世界。作者希望在感动和被感动中相互奉献爱心,使社会变的文明进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大山与小溪的对话

丛维熙

巍峨是大山的肖像,威严是大山的华装。大山常以巍峨和威严,显示它至高无上的存在和生命的永恒。

跳跃是山溪的形影,嬉闹喧哗是溪水的性格。她唱着歌儿从大山脚下流淌而过,大山觉得她有点玩世不恭。

大山说:“你不能安静点吗?”

小溪说:“那我的生命就结束了。”

大山不以为然:“你姐姐也是水,她庄淑贤雅,像个大家闺秀,你怎么总是疯疯癫癫地乱蹦乱跳?”

小溪回答:“她是被你锁在山环里一泓漂亮的死水,永远流不出山峦的闺帏。我不喜欢作姐姐的叠影。”

“湖里有片片白帆。”大山说,“还有游人的彩艇。”

“可是姐姐快乐吗?”溪水询问大山说,“我怎么总听不见她的歌声?”

“她日子比你过得安闲多了。”大山以洪亮的声音回答,“多少游人恋栈忘返,多少照相机为她倚影拍照。”

溪水在乱世中跳蹦着,咯咯地对着大山笑了:“她自由吗?她能像我这么无拘无束地撒欢吗?她知道山外世界的色彩吗?她——”

大山怏怏不快地打断了小小溪流的话:“你要的是哪家的自由?你疯疯癫癫地要流淌到哪儿去?你诞生在大山脚下,就该有山的遗传基因,我站在这儿一动不动,与天上的日月星辰为伍,已然有几千年了。我看见只有咱们这座大山的后代,最安分守己,最克己让人;最文明古老,最恪守山规。”

小溪依然笑着,一束束浪语向大山提出质询:“您是挺高的,高得可以和天穹媲美。可是您看见月亮上有飞船着陆过吗?您看见过您头顶上的‘太空行人’吗?”

大山仿佛得了聋耳症的人,反问脚下的小溪说:“你说什么——你说什么——月亮上只有捣药的兔儿爷和嫦娥,什么时候有过‘飞船’落脚?几千年来,除了太阳、月亮、星星和云彩出现在我的头冠之上,再没有别的东西比我高了,哪儿有过什么‘太空行人’?”

“您确实是太老了。”小溪歌声里出现了几分忧伤,“只知采昔日天地日月之精华,不知汲吮今日宇宙天穹之甘露,这样下去,您的灵魂会枯萎的,直到没了大山的魂魄!”

大山愤怒了,向小溪狂吼道:“站住——你给我停下奔跑的脚步。”

小溪被大山的施威吓哭了。每束跃起的浪花,都是她晶莹的泪雨。是的,她生于斯长于斯,山表里不断奔涌而出的泉水,是生养她的母体;沟壑中挡路的嶙峋怪石又赋予她一往无前的勇气。但是,像远祖大山那么僵直、一动不动地站立,与其说它活着,还不如说它已经死去。因而,她泪花飞溅地向大山告别说:“不,我没有姐姐的安分,我向往山外的江,山外的河——我要和流淌着的大江、大河并网挽臂,在流动中燃烧自己,发热、发电、发光!”

大山急了,向小溪发出最后告诫:“你知道吗,大江大河最后的归宿是大海,那你就完全没了‘大山家族’、‘山不可移’的本性了!”

只有流动的东西,生命才能永恒。”小溪的泪雨,化作摇撼山岳的涛声,“再见吧——我的远祖——”

1.分析下面两句话,哪一句表达效果好?

原句:您确实是太老了。

改句:您老了。

分析:

2.怎样理解“只有流动的东西,生命才能永恒”?

3.本文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举例分析。

4.文中的小溪和大山分别代表着怎样的生活态度?

①小溪:

②大山:

1.原句好,因为“确实是”“太”使语气更加肯定,显示出小溪对自己的选择更加坚定。

2.只有不断前进,生命才有意义。

3.对比。如:大山的恪守山规与小溪不受拘束,大山的巍峨威严与小溪的嬉闹喧哗,大山的不思奉献与小溪的积极奉献。

4.①勇于进取,不畏艰险,积极奉献。②不思进取,满足于现状,不思奉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父亲的自行车

①有人说,十岁的小孩子崇拜父亲,二十岁的青年人鄙视父亲,四十岁的中年人怜悯父亲。然而,对我来说,这个世界上父亲是惟一值得一辈子崇拜的人。

②父亲是建筑师,工地上所有的工人都怕他,沙子与水泥的比例有一点差错也会招来父亲的痛斥。然而,父亲在家里永远是慈爱的,他的好脾气甚至超过了母亲。在县城里,父亲的自行车众人皆知,每天早晚,他风雨无阻地骑着吱吱嘎嘎的破车接送我和弟弟上下学。那时,我和弟弟总手拉着手跑出校门,一眼就看见站在破自行车旁,穿着旧蓝色中山服焦急地张望着的父亲。一路上,两个小家伙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而父亲一直能一心两用,一边乐滋滋地听着,一边小心翼翼地避过路上数不清的坑坑洼洼。等到我上了初中,父亲的车上便少了一个孩子;等到弟弟也上了初中,父亲便省去了一天两趟的奔波。可父亲似乎有些怅然若失,儿子毕竟一天天长大了。

③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兴奋得睡不着觉。半夜里听见客厅里有动静,起床看,原来是父亲,他正在台灯下翻看一本发黄的相片簿。看见我,父亲微微一笑,指着一张打篮球的照片说:“这是我刚上大学时照的!”照片上,父亲生龙活虎,眼睛炯炯有神,好一个英俊的小伙子!此刻,站在父亲身后的我却蓦然发现,父亲的脑后已有好些白发了。父亲一出世便失去了自己的父亲,惨痛的经历使他深刻地意识到父亲对儿子的重要性。因此,在他的生活里,除了工作便是妻儿,他不吸烟不喝酒,不钓鱼不养花,在办公室与家的两点一线间,生活得有滋有味。辅导儿子的学习是他最大的乐趣,每天的家庭作业父亲都要一道道地检查,认认真真地签上家长意见,每次家长会上他都被老师称赞为“最称职的家长”。母亲还告诉我一件往事:我刚一岁的时候,一次急病差点夺去了我的小命。远在千里之外矿区工作的父亲接到电报时,末班车已开走了,他跋山涉水徒步走了一夜的山路,然后冒险攀上一列运煤的火车,再搭乘老乡的拖拉机,终于在第二天傍晚奇迹般地赶回了小城。满脸汗水和灰土的父亲把已经转危为安的我抱在怀里,几滴泪水落到我的脸上,我哇哇地哭了。“那些山路,全是悬崖绝壁,想起来也有些后怕。”许多年后,父亲这样淡淡地提了一句。

④父亲是个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人,与父亲在一起,沉默的时候居多,我却能感觉出自己那与父亲息息相通的心跳。离家后收到父亲的第一封信,信里有一句似乎很伤感话:“还记得那辆破自行车吗?你走了以后,我到后院杂物堆里去找,却锈成一堆废铁了。”我想了许久,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给父亲回信:“爸,别担心,那辆车每天晚上都在我的梦里出现呢。我坐在后面,弟弟坐在前面,您把车轮蹬得飞快……”

1.请概括出文章表现父亲“称职”且体现父爱的具体事例。

答:

2.联系语境,品味下边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那些山路,全是悬崖绝壁,想起来也有些后怕。”许多年后,父亲这样淡淡地提了一句。

答:

3.第③段文字所写材料都没围绕父亲的自行车来写,这是否脱离了全文中心?请探究并简述理由。

答:

1.接送儿子上下学;辅导儿子的学习;看望生病的儿子。

2.“淡淡地”从语气的角度表现了父亲是个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人,反映了父亲对儿子朴素而深沉的爱。(或:淡淡的语气,浓浓的父爱)

3.父亲的自行车只是全文的线索,并不是全文的中心,全文的中心是“父亲是惟一值得一辈子崇拜的人”,而第③段所写的内容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我”崇拜父亲的原因,所以该段并没有脱离全文的中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落 叶

落叶在春天纷纷而下,这是南国特有的奇观。北国的朋友也许以为怪异。因为,在北方,落叶在秋而不在春。当峭厉的西风把天空刷得愈加高远的时候;当陌上阡头的孩子望断最后一只南飞雁的时候;当辽阔的大野无边的青草被摇曳得株株枯黄的时候——当在这个时候,便是树木落叶的季节了。

北国的落叶,渲染出一派多么悲壮的气氛!落叶染作黄金色,或者竟是朱红绀赭。最初坠落的,也许只是那么一片两片,像一只两只断魂的金蝴蝶。但接着,便有沙沙哗哗的阵雨了。接着,便在树下铺出一片金红的地毯。而在这地毯之上,铁铸似的,竖着光秃秃的疏落的树干和树垭,直刺着高远的蓝天和淡云。

南国的落叶却不是这般情景。落叶的颜色是浓重的苍青。在地上铺出苍青的织锦,而在树上,也是浓重繁密的苍青色,叫你抬头看不见一点蓝天的影子。可是,在这浓密的苍青的树冠上,你看吧,春潮般地泛起来多少嫩绿的新叶的波浪!

这是万木争荣的季节。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威严地站立着的,已不是冷酷的冬。老叶不必作悲壮的自我牺牲来保护树木过那冷酷的冬。在这里,就连冬天的阳光也灿烂如碎金,雨水温润而充足。地表下有取之不尽的营养。万木在和风中一样做它们欢乐的梦。

时序如轮旋。秋天过去了。冬天过去了。司春之神于是欣然驾临。蜂蝶成群来起舞,百鸟结队来唱歌,杂花纷然披陈于枝梢上。氤氲的南国,这时已装载不下旺盛的勃发的生机。 而这时,我走在无论哪一片林子里,无论哪一棵树下,都欣喜地看见,每一棵树上都蓬勃地怒发出新叶。我看见新叶高标出老叶覆满的树冠。我听见新叶在歌唱,唱它们新生代的歌。我听见新叶在呼唤,呼唤未来的鲜花和甘果。

于是,我看见老叶意识到自己历史使命的即将完成。

老叶沙沙哗哗而下了。然而,老叶没有悲戚。老叶也一样唱它们雄壮豪迈的进行曲。老叶融入春泥,化作甘露玉浆,滋润着大树上新叶的成长。

这是一幅多么伟大的充满希望的图画!

于是,无论在哪一棵树下,我都进入一种庄严的忘我的思考。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每一棵树上都蓬勃地怒发出新叶”一句中加点的词好在哪里?

答:

2.文中画曲线的句子说:“我看见老叶意识到自己历史使命的即将完成”,老叶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答:

3.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两幅落叶图,北国的落叶图和南国的落叶图有什么不同?

答:

4.你读了这篇文章,有哪些启示?

答:

1、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枝叶的蓬勃生机。(意思对即可)

2、老叶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让位给新叶,实现新老交替。(或:老叶融入春泥,化作甘露玉浆,滋润着大树上新叶的成长)

3、北国的落叶图:①在秋季,呈黄金色;②速度快,很快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杆,气氛是悲壮的;③正孕育着新生命。南国的落叶图:①在春天,是苍青色;②气氛不是悲壮而是温馨的;③落叶同时新的生命已经出现。

4、围绕着落叶的贡献谈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甲】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②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④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⑤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乙】①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②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③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④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⑤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⑥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甲、乙段从结构上看是什么关系?乙段的内容,可用甲段中的哪句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段中第②句的“似乎”一词不宜删去,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段中第⑤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下列语句运用的表达方式。

①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林也着眼在画意。( )

②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

1.总分关系;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2.因为作者元法也没有必要去调查所有设计着和匠师,只能凭猜测。而删去后变为肯定语气,不符合实际。

3.举例子(或摹状貌);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说赐了苏州圈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4.说明;议论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