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1—4题。

【甲】他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很少,和父亲在一起,就更少了。假如爸爸妈妈拌嘴,有时是玩笑的拌嘴,他也会认真起来,站在妈妈一边攻击爸爸,阵线十分鲜明;并且会帮助妈妈向外婆求援。有一次因为他叙述的情况不属实,酿成了一桩冤案,父子二人一起站在外婆面前对证,才算了结了此案。然而,假如家里有什么电器或别的设施坏了,他便说:“等我爸爸回来修。”有什么人不会做什么事,他会说:“我爸爸会的。”在他心目中,爸爸是无所不能的。有一次,他很不乖,我教训他,他火了,说:“我叫我爸爸打你。”我也火了,说:“你爸爸,你爸爸在哪儿?”他忽然低下了脑袋,嗫嚅着说:“在安徽。”他那悲哀的声音和神情叫我久久不能忘怀,从此我再不去破坏他和他那无所不能的爸爸在一起的这种境界了。

(选自王安忆《我们家的男子汉》)

【乙】我结婚那一年,才十九岁。二十一岁,有了阿九;二十三岁,又有了阿菜。那时我正像一匹野马,那能容忍这些累赘的鞍鞯,辔头,和缰绳?摆脱也知是不行的,但不自觉地时时在摆脱着。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日子,真苦了这两个孩子;真是难以宽宥的种种暴行呢!阿九才两岁半的样子,我们住在杭州的学校里。不知怎地,这孩子特别爱哭,又特别怕生人。一不见了母亲,或来了客,就哇哇地哭起来了。学校里住着许多人,我不能让他扰着他们,而客人也总是常有的;我懊恼极了,有一回,特地骗出了妻,关了门,将他按在地下打了一顿。这件事,妻到现在说起来,还觉得有些不忍;她说我的手太辣了,到底还是两岁半的孩子!我近年常想着那时的光景,也觉黯然。阿菜在台州,那时更小了;才过了周岁,还不大会走路。也是为了缠着母亲的缘故吧,我将她紧紧地按在墙角里,直哭喊了三四分钟;因此生了好几天病。妻说,那时真寒心呢!但我的苦痛也是真的。我曾给圣陶写信,说孩子们的折磨,实在无法奈何;有时竞觉着还是自杀的好。这虽是气愤的话,但这样的心情,确也有过的。后来孩子是多起来了,磨折也磨折得久了,少年的锋棱渐渐地钝起来了;加以增长的年岁增长了理性的裁制力,我能够忍耐了——觉得从前真是一个“不成材的父亲”,如我给另一个朋友信里所说。但我的孩子们在幼小时,确比别人的特别不安静,我至今还觉如此。我想这大约还是由于我们抚育不得法;从前只一味地责备孩子,让他们代我们负起责任,却未免是可耻的残酷了!

(选自朱自清的《儿女》)

1.【甲】段文字中显示出孩子对父亲怎样的感情?

2.【乙】下面这个句子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再从文中找出两处。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日子,真苦了这两个孩子;真是难以宽宥的种种暴行呢!”

3.你对【甲】文划线句子如何理解?

4.如果你的父母偶尔像朱自清先生当年那样对你,你将如何对待?

1.孩子对爸爸的崇拜。

2.表现了作者的愧疚和自责。“我近年常想着那时的光景,也觉黯然。”“从前只一味地责备孩子,让他们代我们负起责任,却未免是可耻的残酷了!”

3.我由孩子的声音和神情意识到自己伤害到了孩子,意识到他的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神圣和伟大是不容破坏的。表达了作者的愧疚和不安。

4.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蜘蛛网的奥秘

①蜘蛛眼睛近视,又没有耳朵,全靠蜘蛛网感受外界环境的变化。

②不同种类的蜘蛛所结网的大小、形状以及网眼疏密等都不相同。在所有蜘蛛网中,都有一个中心点,向外辐射蛛丝,其辐射线的数目不同,种类也不同,有21条、32条、42条等。据报道,世界上已知的最大蜘蛛网,系由一种叫内非拉类的蜘蛛所织,直径达5.73;最小的蜘蛛网,系由一种叫卡图纳类的蜘蛛所织,直径仅1.24厘米。蜘蛛在树上结网时,先用后腿抽出蛛丝,围绕着树枝和树叶,然后再用一根细丝从树枝的中间穿过。这条丝的中央有许多细丝团团密集,形成一个白点,从这里再向四面辐射,来回抽丝。最后,从中心向外绕圈抽出临时辅助线,接着由外圈盘旋着走向中心,变成螺旋线。当蜘蛛脚沿着辐射线和辅助线前进时,边走边抓起辅助线,聚成小球,留在辐射线上。至此,蜘蛛网就织成了。

③绝大部分蜘蛛是靠蜘蛛网谋生的。为什么昆虫会自投罗网呢?

④科学家发现蜘蛛网对紫外光有反射能力,尤其是在阴暗角落里织的网,对紫外光反射特别强,而在明亮处织的网只有一些结点上会反射紫外光。由于蜘蛛网具有这么一种“特异功能”,因此,昆虫常误以为织网处也是蓝光而误飞入。

⑤那么,误入歧途的昆虫落网后,为什么无法破网而逃呢?

⑥原来,蛛丝是一种蛋白质,含有吡咯烷酮,因而具有很高的强度和良好的粘性。而且蜘蛛网是由两股不同类型的线丝绞合在一起而构成的:一种是干性直线状线丝,它是网丝的主干线和支撑物,弹性较差;另一种是带粘性的螺旋状线丝,它是专用于捕捉猎物的,弹性很好。在螺旋状线丝上有许多覆盖着一层胶质的细线丝。当昆虫在网上挣扎时,细线丝像钓鱼时放长线一样展开;昆虫不再挣扎后,细线丝便重新卷曲复原。

⑦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蜘蛛都结蜘蛛网。有一种生活在南美洲热带森林里的蜘蛛,并不结网,而是靠“钓虫”为生,因而被人称为“渔翁蜘蛛”。

⑧“渔翁蜘蛛”在树林里吐出一根长长的蛛丝挂在枝条上,然后在蛛丝下端缠一团粘液般的乱丝,做成“鱼饵”。“鱼饵”在有风时随风飘荡;在没有风时,“渔翁蜘蛛”用前脚拉动蛛丝,使“鱼饵”摆动,以引诱昆虫上钩。由于蜘蛛丝具有很好的粘性和强度,因此昆虫飞扑到“鱼饵”上时便被粘液粘住,无法逃脱,只好束手待毙。

1.第②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2.通读全文以后,你发现了蜘蛛网的哪些奥秘?

3.第③段和第⑥段都运用了设问句的形式,有什么好处?

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语句谈一谈。

5.⑦⑧段如果去掉有什么不好?谈谈你的看法。

1.列数字,说明了不同种类的蜘蛛所结网的大小也不同。

2.不同种类的蜘蛛所结网的大小、形状以及网眼疏密等都不相同。蜘蛛网对紫外光有反射能力。蜘蛛网具有很高的强度和良好的粘性。

3.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起下文。

4.本文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相结合。如第二段以平实说明为主,而更多的句子写得生动形象。如:“在没有风时,”渔翁蜘蛛“用前脚拉动蛛丝,使‘鱼饵’摆动,以引诱昆虫上钩。”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类蜘蛛巧妙的捕捉方式。

5.不好。这两段是对全文的补充说明,去掉后不够严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①中新网珠峰大本营五月十日电(记者宋方灿)五月十日上午十一时,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中国登山队凯旋庆祝仪式在珠峰大本营举行。西藏自治区政府__向巴平措、自治区常务副__吴英杰、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胡家燕等领导,部分赞助商代表和来自境内的记者出席了庆祝仪式。

②在五月八日上午九时十七分,中国登山队十九名队员成功登上主峰之巅并进行了奥运火炬接力,首次实现了奥运圣火在世界之巅的传递。九日晚七时左右,中国登山队一行凯旋,成功、安全地返回珠峰大本营,并受到了吴英杰的热烈欢迎。

今天珠峰地区的天气格外晴朗,珠峰上隐隐可见美丽的旗云,远处的天边飘着几朵祥云。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登顶成功庆祝活动在上午十一时开始。吴英杰主持会议。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首先宣读了____的贺信。

④在这次登山活动中的运动员、高山协作、高山摄像等,基本都登上了珠峰。他们也当仁不让地成为今天庆祝仪式的主角。他们入场后被请上__台,由向巴平措、胡家燕等领导向他们献上洁白的哈达和美丽的鲜花。

⑤十一时二十五分,此次登上珠峰并在峰顶进行传递的奥运火种由护卫人员送到__台,向巴平措亲手用引火棒引燃后点燃高原圣火台,圣火熊熊燃烧,现场气氛达一下子到了高潮。

⑥向巴平措最后发表讲话。他说:“奥运圣火在珠峰成功传递,我专程来到大本营是为了迎接圣火,迎接登山健儿,并看望电视转播、气象服务等有关部门,各大媒体,以及日喀则、定日当地的群众。二百八十万西藏各族人民对奥运圣火成功登顶表示最热烈地祝贺。”

⑦他还说,“百年奥运,百年梦想。奥运圣火成功登顶,在地球之巅进行传递,是中国人民献给世界人民的一份厚礼,是奥组委等有关部门排除了各种干扰的结果,是有关工作人员努力奋斗的结果。”

⑧在全场人员观看了日喀则地区的文艺团体的精彩演出后,中国登山协会常务副__、本次登山活动的前线总指挥李致新从圣火台中引燃了火种灯,并由护卫人员带出现场,将被护送到拉萨。这也标志着此次珠峰圣火传递工作顺利而圆满地结束。

1.请根据内容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如果由你试播这则新闻稿,下面这个句子你将采用怎样的感情、语速和语调?

向巴平措亲手用引火棒引燃后点燃高原圣火台,圣火熊熊燃烧,现场气氛一下子达到了高潮。

3.“上午十一时”、“十一时二十五分”这些句子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第③段中划线处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1.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登山队凯旋庆祝仪式隆重举行

2.感情愉快而激动,语速较快,语调上扬。

3.显示了事件的进程,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时效性。

4.渲染了一种美丽祥和的气氛,衬托了人们欢快的心情。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文,回答问题。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委,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匿声销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割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文章的第①段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景象?请简洁地概括出来。

2.第①段中“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一词语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

3.文段中画线的两个词语颠倒顺序可以吗?为什么?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哪两项 ( )

A.物候现象B.物候学C.物候规律D.一年四季

5.这几段文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加以分析。

1.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

2.不可以。因为此处说明的物候情况只限于这个区域,别的地方就没有这种情况。

3.不可以颠倒。因为后面先写草木后写鸟儿,与前面形成对应关系,颠到了就会使文段条理混乱。

4.AB

5.这几段属于生动说明,用文学性的语言和拟人的手法叙述了四季的物候现象。例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把冬天里大地的冰封说成是沉睡,把春天大地的生机焕发说成是苏醒,既形象又生动地写出了冬去春来的景象。

阅读《送你一束转基花》(节选),回答问题。

百合花代表纯洁,康乃馨代表温情,非洲菊代表支持,红玫瑰代表浓浓爱意……我们常年相互赠送着这些花卉,以表达自己的一份心意和美好的祝愿。但是我们似乎曾经还想过送点什么更特别的花,比如蓝色的月季,有香味的菊花,娇小的迷你向日葵,甚至有红色心形图案的白玫瑰……这些如果在过去也许都是我们认为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但是现在蓬勃发展的新型生物技术却有可能让我们美梦成真!

新型的生物技术具有很多传统花卉育种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可以通过转入基因而扩大整个花卉的基因库,因而就可人工创造出一个更大更新的花卉宝库; 只定向修饰改变一些你不喜欢的花卉性状而保留那些你喜欢的优良品质; 只要技术成熟后,就可以大批量地工厂化生产。 完全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创造出一个人们梦寐以求的“花花世界”。

为了改良花卉的颜色、香味、形状和保鲜期等多方面的性状,科学家的思路是首先要了解这些性状的生理机制,进而找到并克隆出与之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基因,深入研究这些基因后,再修饰并转入到需要改良品质的花卉中,从而定向创造出花卉新品种。

1.请选择下列词语填入第二段文字的横线处。

A.还可以B.比如C.所以D.而且

2.文章开头列举了几种花的含义,你知道还有什么花蕴含着深意吗?请至少列举两种,并写出蕴含的深意。

3.第二段中的“花花世界”是什么意思?

4.第一段中加点的“这些”指什么?

5.阅读选文概括:什么叫转基因?

1.BADC

2.示例:牡丹代表富贵;君子兰代表高洁

3.漂亮美丽的鲜花装扮出令人怡悦的环境。

4.指代前面所说的“送点什么更特别的花”及所列举的各种花。

5.就是将需要的基因修饰并转入人们需要改良品质的生物中的一种技术。

阅读《只要一声祝福》,回答问题。

那天,我和一个朋友在哈尔滨车站办事。车站前面人很多,熙熙攘攘的,一片嘈杂。由于要找的人不在,我们便在一个阴凉的地方等着。这时一个三十多岁的妇女走到我们面前,怯怯地,还没等开口,朋友对她一挥手,说:“没有零钱!”她犹豫了,转身走了。

在车站这样的人很多,有时的确很让人厌烦。于是和朋友发了一通感慨,回头间发现,那个妇女不知何时又来到我们身边。见我看她,她忙说:“我不要钱,也不要东西!”我们一愣,问:“那你有什么事吗?”她说:“我想请你们帮个忙!”我和朋友交换了一下眼神,问“帮什么忙?”她用手一指不远处,在那边的柱子下,斜倚着一个小女孩,七八岁的样子,长得又瘦又小。她说:“那是我的女儿,今年七岁了。她从三岁开始就随我四处走,有时钱花没了,我们就在人多的地方要点钱。我们是出来找她爸爸的,她爸爸在外边打工,一走就是七年,没有消息!”说着,她用手抹了一下眼角。

我问:“我们有什么可以帮你的吗?”她笑了笑,露出一口很白的牙,说:“今天是阴历六月初九,我女儿的生日。可怜她从小就跟我在外面跑,从没好好地过一次生日。去年过生日时,是在沈阳,我给她买了几个橘子,她以前从没吃过橘子。那天忽然问我:‘妈,别人家的孩子过生日时,都有人说生日快乐,怎么没人对我说呢?’我就告诉她,等来年过生日时,就会有人对她说的。她就开始盼着过生日,可是,一上午我求过许多人,没有理我啊!”

午后的阳光暖暖地洒在大地上,我心中忽然涌起一种说不清的情愫。我和朋友来到那个小女孩面前,她有些惊恐地看看我们。我俯下身问她:“你叫什么名字啊?”她看了看妈妈,小声说:“我叫琳琳!”我说:“今天是琳琳的生日,叔叔祝琳琳生日快乐,天天都快快乐乐的!”这时朋友在旁边轻声唱起了“祝你生日快乐”。琳琳愣了好一会儿,笑了,大声地对妈妈说:“妈,妈,真的有人跟我说生日快乐了!还唱歌呢!”她的妈妈也笑了,眼中有泪光闪动。

我拿出五十元钱,对琳琳的妈妈说:“给她买些礼物吧!”琳琳妈妈赶紧推开我的手,说:“我不要你的钱,你们已经帮了我很大的忙了,看把她乐的,她都很久没这么高兴过了。我还不知道怎么感谢你们呢!”我问琳琳:“你会写字吗?”她说:“我会,妈妈常教我的!”我拿出自己的钢笔送给她,说:“叔叔把这支笔送给你,以后就用它写字吧!”她看看妈妈,见妈妈点了头,才小心地接过钢笔,轻轻地抚摸着。朋友把他带的一个小本子也送给了她,她高兴得哭了。

临告别的时候,琳琳忽然对我们说:“叔叔,我能亲你们一下吗?”我点头,俯下身来,她在我们的脸上亲了一下,说:“妈妈说了,等找到了爸爸,我就可以回家上学了!”目光中满是憧憬。

我的心生起了浓浓的感动,这些年来奔波劳碌,已很少有让我感动的人和事了。眼前这个小女孩天真的笑脸却直印进我心中最柔的角落,让我的眼睛慢慢地湍湿了。是啊,人与人之间真的不需要太多的物质交往,有时只是一句轻轻的祝福,就会唤醒生命中许多的美好,让生活变得焕然一新!

1.朋友为什么没等妇女说话就干脆地把她拒绝了?

2.妇女为什么那么殷切地为女儿向陌生人要一句祝福?

3.“我心中忽然涌起上种说不清的情愫。”这“说不清的情愫”中应当包括哪些感情?(写出两条)

4.文中画曲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着怎样的作用?

1.朋友把这位妇女当成一个向路人讨钱的骗子了。

2.因为女儿跟自己受了很多的苦,她只是想在自己生日时能听到一句“生日快乐”的祝福,这是一个懂事孩子的最低要求,作为母亲不能不想方设法来满足孩子。

3.应当包含感动(为母亲对孩子的深情感动)、愧疚(为对一个母亲的误解而愧疚)、同情(为她们的遭遇而同情)等。

4.议论;揭示事件的意义,升华文章的主题。

阅读《故乡》选文,回答问题。

这来的是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中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做灰黄,而且加上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底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花,浑身瑟缩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只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润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啊!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但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他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上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1.第一段文字从几个方面描写中年闰土的形象?这样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2.第一段文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仿佛石像一般”是神态描写,充分写出了闰土

4.为什么“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

5.《故乡》文末,作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1.从身材、脸色、眼睛、衣着、手五个方面描写的。这样描写主要是为了表现闰土生活的困苦、劳动艰辛。

2.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这样写更能突出在痛苦生活煎熬下,中年闰土饱经忧患,生活极度穷困,整日在磨难中挣扎。

3.精神的麻木

4.①闰土的变化太大了。         ②一声“老爷”刺痛了我的心

5.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阅读《一碗馄饨》,回答问题。

①那天,她跟妈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②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③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里,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

④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泪,对面摊主人说,“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钝给我吃。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⑤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会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⑥女孩愣住了。

⑦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要凉了!”

⑧这时,女孩的眼泪开始掉了下来!

⑨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记叙的内容。

2.文中加点的两个“又”字的作用各是什么?

3.文中第⑦自然段中用“疲惫不堪”、“露出了喜色”来描写母亲的神态,这种变化表露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4.第⑥自然段为什么独句成段?

5.请结合你自身的经历,谈谈你对选文第⑨段的理解。

1.记叙了女孩与母亲发生争吵后,在一位老婆婆的开导下,真正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

2.第一个“又”字,表明女孩与母亲发生的争吵不止一次,从而反映出女孩对母亲的误解之深。第二个“又”字,是第二次流泪的意思,表现出女孩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

3.表现出母亲对女儿的担忧和见女儿回来后的欣喜,从而突出母亲爱女情深。

4.突出了女孩内心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起强调作用。

5.要求:结合自身经历谈理解。例:我们在生活中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却不注重体会这种恩情,也不加以珍惜,反倒因为别人的一句问候或收到别人的一份小礼物,而感动不已。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感激别人的时候也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

阅读《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回答问题。

①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解读。比如你可以说,现在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过剩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等等。

②在这样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经常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还需要读书吗?还需要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

③实际情况是,现在在中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理由”也可以举出很多。可是我想说的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而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更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

④至于为什么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⑤当然,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文化的诞生。现在仍有很多人把现代化和“西化”完全等同起来,以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无法和现代性相衔接,这是一种过时的看法,不应让这种看法成为我们的文化导向。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营造全民族的阅读风气,而首当其冲的,是营造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1.作者在文中并没正面回答②段中的两个问题,为什么?

2.精读④段,回答问题。

①写出本段的中心句。

②作者说“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请举例证明这种观点。

③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除了选文谈到的好处,还有其他好处吗?请写出来。

3.结合选文,谈谈当前我们应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

1.示例:通过阅读文章,读者就能对两个问题做出判断,所以不用回答。

2.①至于为什么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

②示例:孟子的观点“以民为本,舍生取义”就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

③示例:吸取精华,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3.示例:应该收拾好自己的文化主体,归纳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融在一起。

阅读《掌心化雪》一文,完成1-3题。

掌心化雪

①这是一个真实故事。

②她丑得名副其实,肤黑牙突,大嘴暴睛,神情怪异,好像还没发育好的类人猿,又像《西游记》里被孙悟空打死的那个鲇鱼怪。爸爸妈妈都不喜欢她,有了好吃的好玩的,也只给她漂亮的妹妹。她从来都生活在被忽略的角落。

③在学校,丑女孩更是倍受歧视,坐在最后面,守着孤独的世界。有一回,班里最靓的女生和她在狭窄的走廊遇上,一脸鄙夷,小心翼翼地挨着墙走,生怕被她碰着,哪怕是衣角。丑女孩满怀愤懑,又无处诉说,回家躺在__里咬牙切齿,酝酿复仇——她要买瓶硫酸,送给同班的靓女;甚至妹妹也要“变丑”,逼着父母学会一视同仁。

④不是没有犹豫。她一直善良,碰见走失的猫狗都会照顾。于是,她蒙着纱巾,遮盖住丑陋的面孔,去见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老师。哪怕对方有丁点厌恶,都足以把她推下悬崖。

⑤老师眼神明净,声音柔和,鼓励她解下纱巾。她踌躇地照做了。老师微笑着起身,走过来,轻轻拥抱住她。那一刻,陌生温暖的怀抱,化解了她身上的戾气,让她莫名落泪。从此,丑女孩一改阴郁仇视的眼神,微笑的她最终被父母、同学接受。

⑥只需一个拥抱,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一个小时,一天、一个月,乃至一生。

⑦平凡如我们,都需要这样的爱,相互鼓舞慰藉。

⑧记得有一次,我去医院看眼睛,被点了药水之后,刚才熟悉的世界陡然陷入__。身外一片人声扰攘,脚步杂乱,我却战战兢兢不敢举步,恍惚只觉面前横亘万丈深渊。幸好有只手伸过来,轻轻把我送到长椅上坐定。这只陌生的手让我渐渐安心,心情坦然。

⑨我的先生只是市井小人物,但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深入骨髓。他每月工资少得可怜,从不肯乱花一分钱,但是身上总是带着硬币,施与沿途乞讨的老人。有一天,我们结伴回家,他看到一位老人在秋风中双手抱膝,脑袋低垂到胸前,瑟瑟颤抖,马上掏出零钱,又拉着我走到附近一家小吃店,买了几个热包子,放到老人面前。他做这一切都很自然,从不骄矜自喜,反而觉得羞愧,羞愧自己能力不够,无法盖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⑩这个世界流行的是强者和超人,渺小如蝼蚁、脆弱似玻璃的小人物,更需要洞察幽微的眼睛,需要有力的手,带他们走出窘境。假如你碰到__里挣扎的人,请不要背过身去,伸出一只手,就能给对方一个春天,让一颗心慢慢复苏。即使对方并不知道你是谁,也会一直记得你掌心的温度。

⑪不以善小而不为——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轻轻的鼓励,都足以变成一个人心中的蜂飞蝶舞,水绿山蓝。因为现实如此冰冷坚硬,人心更要柔软,好比掌心化雪,滴滴晶莹。

1.用简洁的语言补充文中另外两个故事的内容。

答:(1)

(2)

(3)“我”先生给乞讨老人的施与使其得以充饥

2.分析第⑨段划线句“伸出一只手,就能给对方一个春天,让一颗心慢慢复苏。”有什么表达效果。

3.作者对“一个拥抱”“一只陌生的手”“几个热包子”的感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150字以内)

1.答案:(1)心理老师给丑女孩的拥抱改变了她的人生

(2)陌生人给我的搀扶让我安然坐定

2.答案: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①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细小而平凡的爱能给陷入__里的人以温暖和力量,②使他们看到希望,走出窘境,得到心灵的安慰。

3.参考示例:作者对一个拥抱、一只陌生的手、几个热包子的感受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使人心情坦然、不再饥饿。这种细小而平凡的爱使需要帮助的人走出窘境,得到温暖,要以善小而为之。我们不要吝惜每一次细小的付出,用我们柔软的爱心融化生活中的冰冷与坚硬,使生活变得更美好。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