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能力考查。请按要求完成1—3题:

在班里的一次关于“中学生能不能带手机进校园”的辩论会上,你作为反方选手参加了精彩的辩论。

1.按规定,你先代表反方表明你方的观点,并简要阐述至少两点理由。

答:

2.针对正方“带手机方便与家长联系”的观点,你准备怎么反驳?

答:

3.辩论最后,要求你代表反方向同学们发出号召,表达时语言要具体。

答:

1.我方认为:中学生带手机进校园是不可取的。因为手机一般比较贵重,容易丢失;而且手机容易导致同学之间互相攀比,助长不良风气;再说会分散精力,影响学习。

2.学校里公用电话随处可见,万一有急事还可以向老师求助,手机的联系作用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解决。。而且带手机进校园有许多的不方便,弊大于利。

3.同学们:综上所述,中学生带手机进校园是弊大于利的,希望大家不要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麻烦,把手机放在家里平时用。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

用鼻子嗅出癌症

①癌症可以用鼻子嗅出来!对于人类来说,这可能是天方夜谭,但嗅觉灵敏的小狗就有这种本事。医学界早就有一种猜想,即癌细胞可能会发出一种特殊的气味。人类的鼻子闻不出这种气味,只有犬类才能嗅到。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个猜想一直没有被证实。最近,经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这个事实终于得到证实。

②狗能嗅出癌症的事实和观点最早可追溯到1989年。当时,英国伦敦的两位皮肤病学家在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描述了一个有趣的病例:一名44岁的女性患者要求切除她腿上的一颗痣,因为她的狗总是凑到她的腿上嗅闻这颗痣,即使她穿裤子时也是如此。痣切除手术后的检查结果令人大吃一惊,这颗痣是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致命性皮肤癌。由于发现得早,这位女性保住了性命。

③2001年,两名英国医生也描述了一个病例。一位66岁的男性患者腿上长了一块湿疹,已有18年。一天,他养的宠物犬开始不断地嗅闻他的湿疹。狗的举动让他非常吃惊,并迫使他到医院进行检查。检查结果显示,他患了皮肤癌。皮肤癌被很快切除后,他的狗就不再对他原来的湿疹部位感兴趣了。

④为了证明狗是否能够嗅出癌症患者产生的异常体味,2004年,英格兰白金汉郡的阿默莎姆医院的卡罗琳·威利斯博士和“聋人听力犬组织”的研究人员用医院职员养的6条宠物犬作为试验对象,包括三只矮脚长耳犬、一只蝶耳长毛观赏犬、一只拉布拉多犬和一只杂种狗。研究人员分别从膀胱癌患者、其他疾病患者和健康人身上取出尿液样本,对这6只狗进行为期7个月的训练,使这些狗只对人的尿味“感兴趣”,而对年龄、性别、饮食以及其他因素引起的差别视而不见。

⑤研究人员从36名膀胱癌患者和108名志愿者身上采取了尿样。每只狗嗅7份尿样,一旦确定是癌症患者的尿样,就趴在尿样旁边,否则就继续闻下一份尿样,当测定出癌症患者的尿样后,它会得到一块美味食品作为奖赏。有意思的是,6条狗在测试中都盯上了一名志愿者,都判定其尿液为癌症病人的尿液,而在先前的检查中,这名志愿者是完全健康的。于是,医生们为这名志愿者做了更详尽的检查,结果在其右肾内发现了危及生命的肿瘤。

⑥2005年4月,英国退休外科专家约翰·丘奇让一只两岁的英国小猎犬“坦戈”通过闻嗅病人的尿样,诊断病人是否患有癌症。据报道,“坦戈”只学习了7个月,就成了一名“癌症诊断专家”。丘奇发起“嗅癌狗”计划,想征募一些家庭宠物犬,然后将它们一个个训练成能够闻嗅出病人癌症的“狗专家”。

⑦科学家认为,“用鼻子嗅出癌症”的研究并非毫无理由的噱头(xué tóu哗众取宠的言行),因为癌症病人体内会出现一些生化上的变化,例如在他们呼出的气体中会出现一些烷烃和苯衍生物,尿液中会出现一些特殊蛋白质,肿瘤组织会随着自身的增大释放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尽管它的释放量极其微小,但也逃不过狗那灵敏异常的鼻子。一般认为,狗鼻子嗅觉强于人鼻子1万至10万倍。狗正是因为有着灵敏的嗅觉,能闻到肿瘤所释放出的细微而特殊的味道,才可以对癌症进行判断的。

⑧虽然科学家还不确定狗闻到的是肿瘤的酵素、蛋白质、抗体还是其他成分,但将来对狗的进一步研究可以让我们研发出新的医学设备。

1.根据原文概括一下,狗嗅癌症的研究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2.⑦段中画线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3.从文中介绍的研究看,“用鼻子嗅出癌症”的科学根据是什么?

答:

1.一是发现狗能嗅出癌症的事实并提出观点;二是实验证明狗能够嗅出癌症患者产生的异常体味;三是对这一现象的开发利用。

2.列数字、作比较。具体形象地说明狗的嗅觉灵敏的程度。

3.其一,癌症病人体内会出现一些生化上的变化;其二,狗的鼻子异常灵敏。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故乡的桂花雨 琦君

①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

②小时候,无论什么花,我都不懂得欣赏。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凌霄花,这是叮咚花、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称外,最喜欢的还是桂花。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它不与繁花斗艳。可是桂花的香气味,真是迷人。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闻,还可以吃。“吃花”在诗人看来是多么俗气?但我宁可俗,就是爱桂花。

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a)(批注:________________

④故乡是近海县份,八月正是台风季节。母亲称之为“__忌”。桂花一开放,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做__啊。”(就是台风来的意思。)她担心的第一是将收成的稻谷,第二就是将收成的桂花。桂花也像桃梅李果,也有收成呢。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遭,嘴里念着,“只要不做__,我可以收几大箩,送一斗给胡宅老爷爷,一斗给毛宅二婶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原来桂花是糕饼的香料。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知道要“做__”了,赶紧吩咐长工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b)(批注:___________)母亲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批注:对zōng jiāo 的虔诚信仰,和着桂花的清香淡雅,给读者展现了一位敦厚慈祥的母亲形象。)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诗虽不见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亲确实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诗呢。

⑤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批注:对一家人动手晒桂花的场面进行细致描写,表现了家庭的和美,令读者也沉醉于花香和温情之中。)

⑥念中学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名胜满觉垅,一座小小山坞,全是桂花,花开时那才是香闻十里。我们秋季远足,一定去满觉垅赏桂花。“赏花”是藉口,主要的是饱餐“桂花栗子羹”。因满觉垅除桂花以外,还有栗子。花季栗子正成熟,软软的新剥栗子,和着西湖白莲藕粉一起煮,面上撒几朵桂花,那股子雅淡清香是无论如何没有字眼形容的。即使不撒桂花也一样清香,因为栗子长在桂花丛中,本身就带有桂花香。我们边走边摇,桂花飘落如雨,地上不见泥土,铺满桂花,踩在花上软绵绵的,心中有点不忍。这大概就是母亲说的“金沙铺地,西方极乐世界”吧。母亲一生辛劳,无怨无艾,就是因为她心中有一个金沙铺地、玻璃琉璃的西方极乐世界。

⑦回家时,总捧一大袋桂花回来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⑧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注:琦君,当代女作家。浙江永嘉人,1949年赴台湾,旅居美国。)

1.梳理文章思路,在下面的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中秋忆桂花思故乡——( ) —— ( )

2.为什么文章一开始就写“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

答:

3.作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它可以谈感悟理解,或生发联想,或赏析表达特色。请你参考④、⑤段的示例,在a、b处加上批注。

a处批注:_______________ b处批注: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题目是《故乡的桂花雨》,而第⑥段中作者花了许多笔墨介绍了在杭州满觉珑的桂花,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你认为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揣摩一下作者的情感。

答:

1.童年摇桂花爱故乡     杭州吃桂花恋故乡

2.在文中桂花是故乡的代名词,通过桂花的香味引起思乡之愁,为全文定下了浓浓的怀乡的感情基调,更好地抒发怀乡思亲的感情,也很好的点题。

3.紧扣文章内容,表达通畅简洁即可。

a.概括本文主旨,或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或内容上能够更深刻、更强烈地表现作者怀乡思亲的感情。

b.示例1: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有动作,有声音,有气味,有感受,新鲜生动,使读者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摇花乐”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怀乡思亲的感情。   

示例2:儿童时的“我”在摇桂花中的欢呼雀跃和发自内心对“摇花乐”的喜好,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孩子特有的天真无邪。

4.作者在文末借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道出了自己的恋乡情结,使上述的部分一下成为了故乡的桂花和“桂花雨”的陪衬,与“月是故乡明”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爱故乡的桂花,而杭州也因为有桂花而让作者喜欢,用杭州满觉珑的桂花来衬托故乡的桂花,从而进一步突出作者的恋乡情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今冬南方雪灾为何如此惨烈

①2008年春节前夕,一场雪灾影响了很多百姓的生活,交通堵塞、飞机停飞、通信设备受损。下雪是自然现象,北方年年都在下,即使有暴雪,也没有造成像今年这么严重的问题。为什么南方降雪会产生这么多问题呢?这里主要同严寒的北方进行对比分析。

②南北地面温度都长时间低于0℃。但北方是从低空到高空都是稳定的冷空气,所以降下的都是雪花。 南方由于冷空气势力已经有所减弱,暖空气势力异常强大,因此在1500米至3000米上空又形成一个温度高于0℃暖空气层,再往上3000米以上温度又低于0℃。大气垂直结构呈上下冷、中间暖的状态,即近地面存在一个逆温层。大气层自上而下分别为冰晶层、暖层和冷层。如此,从高空冰晶层掉下来的雪花通过暖层时融化成雨滴,接着当它进入靠近地面的冷气层时,雨滴便迅速冷却,成为过冷却雨滴,雨滴还没有来的及结成冰但温度已经降至0℃以下,形成了冻雨。

③北方看似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但那不怎么厚的雪是整整一个冬天积累下的,由于西伯利亚的冷空气极干燥,所以每次下的雪并不多,总是小雪中雪,也就是每小时只下5毫米左右的雪。一个冬天总共才下了几厘米能没过脚的积雪。南方本来湿度就很高,再加上拉尼娜带来的信风,使得降雪量非常大,湖南安徽常常是暴雪,也就是一小时就下了14毫米以上的雪,现在很多地方积雪竟然都厚达20多厘米,远远超过了北方一年的降雪量,所以南方的雪灾更严重。

④北方的降雪不易结冰,所以电线上,屋顶虽然都有落雪,但一旦积累到体积过大,无法保持平衡时,就会自动从电线上落到地面上,所以电线只会在上表面留有少部分积雪,对电线的强度影响并不大,不至于超过电线所承受的重量,也不会压塌屋顶。 南方的降雪降雨最终都转化为冰凌。落在电线上的雨雪,晚上一结冰,就将电线牢牢的包裹住了,冰就固定在电线上了,这样每一天冰都可以一层一层的将电线包裹起来,形成一种象树木年轮一样的情况,积累几天,电线自然承受不了,最终断裂。屋顶,__线的铁塔都是这样,这种超重引起的冻害也直接导致了电力系统严重瘫痪。

⑤北方公路上也会积有雪,但都不会化,而且量不会很大,即使化了也会很快蒸发掉,不会在地面上留下积水,冻结成冰。经汽车压实雪的摩擦力比冰高多了,即使要爬坡,安上防滑链,就可以在雪面上前进。南方一方面积得雪特别厚,很多地方都没过脚了。更重要的是这些雪会融化成水,由于湿度极高,湖南普遍都是90%左右,这些水很快就冻结成冰,也跟电线一样,一层一层覆盖在路面上,有些地方竟有10厘米厚,汽车在冰面上摩擦力很小,自然就会打滑,象今天早晨就有一辆客车在贵州因为路面结冰,翻下40米高的陡崖,造成25人死亡的惨剧。所以京珠高速不能通行完全是为了人民安全,结冰造成的公路冻害完全是不可抗拒的。另一方面,由于冰比雪硬的多,所以给车轮安上防滑链根本没有用,这一北方最实用的方法在南方失去了作用,反倒会使摩擦力更小,行车更危险。

选自《新思考网》有删改

1.南方降雪会成为灾害的原因有什么?

2.本文用词准确,试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进行分析。

①这里主要同严寒的北方进行对比分析。

②现在很多地方积雪竟然都厚达20多厘米。

3.这次雪灾造成了南方很多地方停电,原因是什么?

4.雪灾的成因很复杂,但本文却交待得很清楚,作者是如何介绍清楚的?你从中又得到什么启发?

1.冻雨  降雪量大  降雪结冰超重引起的冻害  结冰造成的公路冻害

2.示例①“主要”一词说明本文针对南方降雪会产生这么多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与北方进行对比的角度来说明的,而不是其他方面,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很多”说明是大部分地方积雪厚达220多厘米,“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处,突出了积雪的厚,进一步说明的南方雪灾的成因之一,这两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南方的降雪降雨最终都转化为冰凌。落在电线上的雨雪,晚上一结冰,就将电线牢牢的包裹住了,冰就固定在电线上了,积累几天,电线自然承受不了,最终断裂。这种超重引起的冻害直接导致了电力系统严重瘫痪

4.在介绍雪灾的成因时,作者主要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始终将南方的雪与北方作对比,在比较中让人明白雪灾的成因。同时,作者在介绍不同的因素时还运用了不同的说明方法,如第三段,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北方的每小时5毫米,一个冬天总共才下了几厘米和南方的一小时就下了14毫米现在很多地方积雪竟然都厚达20多厘米形象地说明了南方雪的降雪量之大。第五段为了说明公路冻雪的威害,举了客车翻车的事故。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明白在介绍事物的时候一定要学会使用一些合理的说明方法,而且条理要清。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请允许我满含泪水地回来

同学们都参加工作时,她将自己锁在家里,没日没夜地啃那厚厚的司法考试复习资料。第一年没成功,她有些沮丧;第二年又失败了,她感到了气馁,她一再安慰自己:坚持,明年一定能行。第三年、第四年,连续的打击让她不禁心灰意冷。看着父母日益苍老的背影,看着他们每天都盼着她成功,她让他们等了四年,四年来,父母都笑着对她说,孩子,没关系,下次再来。为了父母,她鼓起勇气再试一年,然而,失败缠上了她。

得知成绩的那一刻,她想到了死。3月4日下午2点36分,她在"法专在线"的社区论坛上发了名为《爸爸妈妈请你们原谅》的帖子:连续五年参加司法考试未通过,我付出太多,太累了……辜负了父母的期望。

很多人意识到这是一个"绝笔帖",他们纷纷在后面跟帖,劝她不要做傻事,要坚强,要多为父母考虑,要知道年轻就是本钱,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些网友专门跟帖描述自己类似的经历,告诉她生活的阴云其实很容易过去,他们曾经遭受过更大更猛烈的挫折,可他们现在都过得很好。
网友的留言她都看到了,她还看到了论坛版主多次发来试图跟她联系的消息。她脑中想的却是,如果活下去,势必拖累父母更久,他们早就到了该享福的年纪啊。她于是又一次发帖:谢谢你们,我已经决定了。

之后,她捏紧了口袋中的安眠药。她想找个结束烦恼的地方,但她起不了身——善良的网友们不断地发消息、跟帖,他们对她的鼓励、关爱和理解,仿佛磁铁一样牢牢吸住她那颗绝望的心。
她不知道,虚拟世界外,一场拯救行动也在悄悄地进行着。管理员发现她的IP地址在温州,便立即打电话给温州110;同时向温州市长热线发出求助信息,希望他们联系电信部门,尽快查到她的上网地址,第一时间通知她的家人。
警察寻找她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网友加入拯救她生命的行动。他们尽力寻找现实中认识她的人,甚至一些温州网友表示愿意聘请她到自己的公司上班。

晚上七点多,警察终于找到她上网的地方时,她却于几分钟前离开了,因为上网的那个公共场所要关门,她不得不换了地方。

短短时间内,论坛翻页已达十多页,跟帖上百条,阅读人数两千多人。看着不停闪烁的消息提示,看着仍然不断增加的帖子,她禁不住泪流满面,为她愚蠢的想法,更为无数善良的人们。

3月5日零点11分,她又一次发帖:请允许我满含泪水地回来……已经把准备好的安眠药扔到河里了……

发完帖子,她想,活着,真好,她再也不会试图去做傻事了。

她要下线时,无意间看见刚刚还成片亮着的会员头像,一下子暗了大半。

她的眼泪又一次夺眶而出。她知道,那些网友,为了劝说自己,可是彻夜守在电脑前啊!

此后,她变了个人似的,不再每天锁在家里啃那枯燥的法律条文。她找出压在箱底的同学录,掸去上面的灰尘,一个个号码拨过去,问他们的近况,然后大声说,她很快也要工作了。她以前不习惯跟陌生人接触,觉得他们不可靠不能信任,现在,她对每一个迎面而来的人保持微笑。她仍常去"法专在线",一天不去,网友发来的消息会塞满她的信箱——更重要的是,她发现让父母欣慰的地方有很多,比如给父母捶捶背,比如抢在母亲前头去洗碗,比如到旧书市场淘来父亲爱看的战争书籍……

偶尔,她还会想起那天的经历,想起那些善良的人们为她所做的一切。

(摘自《读者》2007年第13期 )

1.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以“请允许我满含泪水地回来”作为文章的标题?

2.本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请简要概括本文故事内容。

3.文章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请写出女主人公的心理历程。

4.文中画横线处写了女主人公的两次流泪,请分析“流泪”的含义。

(1)第一次流泪:

(2)第二次流泪:

5.文章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试选一处加以赏析。

6.面对女主人公的“绝笔帖”,你会对女主人公说些什么?

1.既是女主人公发帖的内容,又是最能反映女主人公被网友举动深深感动、决定好好活着的一句话。以这句话为标题

2.女主人公因考试失利而在论坛里发出“绝笔帖”,众多善良网友和热心人实施了一场生命拯救行动,使女主人公重新乐观面对生活。这样写也更能

3.(1)考试失利时沮丧、气馁、心灰意冷、绝望 (2)网友不断跟帖时犹豫、感动、放弃轻生念头 (3)放弃轻生后乐观、自信、热爱生活 。

4.(1)为她愚蠢的轻生想法感动羞愧,更为无数善良的人们而深深感动。(2)为彻夜拯救自己的善良网友而感激

5.示例:她捏紧了口袋中的安眠药。她想找个结束烦恼的地方,但她起不了身。“捏紧”表现女主人公已经陷入深深的绝望,下定了轻生的决心;“起不了身”表现了网友对她的鼓励、关爱和理解使她受到震动,不忍心草率作出轻生举动。

6.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围绕“鼓励、关爱和理解”方面来谈,语言简明、得体、连贯即可。

阅读下面节选,回答问题。

经典和我们

周国平

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古往今来,书籍无数,没有人能够单凭一己之力从中筛选出最好的作品来。幸亏我们有时间这位批评家,虽然它也未必绝对智慧和公正,但很可能是一切批评家中最智慧和最公正的一位,多么独立思考的读者也不妨听一听它的建议。所谓经典,就是时间这位批评家向我们提供的建议。

对经典也可以有不同的读法。一个学者可以把经典当做学术研究的对象,对某部经典或某位经典作家的全部著作下考证和诠释的功夫,从思想史、文化史、学科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学者的读法。但是,如果一部经典只有这一种读法,我就要断定他不具备大学者的资格一样。惟有今天仍然活着的经典才配叫做经典,它们不但属于历史,而且超越历史,仿佛有一颗不死的灵魂在其中永存。正因为如此,在阅读它们时,不同时代的个人都可能感受到一种灵魂觉醒的惊喜。在这个意义上,经典属于每一个人。

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不妨就把经典当作闲书来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做最好的消遣的。能否从阅读经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极大愉悦,这差不多是对心智品质的一种检验。不过,也请记住,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我的意思是说,读经典的轻松绝对不同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种轻松。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多么遥远。

1、读完全文,请你说说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非常明晰,请你将文章的写作思路写在下面。

3、文章第二段,作者告诉了我们,他评价一个作品是否是经典的重要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

4、文章结尾处的划线句非常深刻,你是如何理解的呢?请写下你的理解。

5、现在,各种大众书刊特别畅销,读经典的人似乎越来越少。如果要你向那些热衷于读大众书刊的人提意多读经典,你怎样说呢?请写在下面。

1、我们要多读经典,并且要用一种轻松的心态去读经典。

2、先指出人们阅读的三种目的,接着向我们介绍了二种阅读经典的方法,并且提议读者要用一种轻松的心态阅读经典。

3、只有经得住时间的淘汰和考验的作品才能称之为经典。

4、当我们能够在轻松的心态下阅读经典并且能够欣赏到经典的美妙之时,我们就告别了娱乐性质的大众性阅读。

5、略。

阅读下面《鸽子哀歌》一文,回答问题

鸽子哀歌

⑴飞禽离不开高天阔穹,它们需要在那里展翅飞翔,那里才有它们的生路。

⑵总还记得,在某届亚运会开幕式上,泰国国王要放飞一只鸽子。这一寓意和平亲睦的善举,算是主办者精心安排的精彩一幕。可是,全亚洲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也许都看到了,当国王把鸽笼打开后,那只鸽子却在笼子里呆着,迟迟不肯亮翅,整个华目体育中心的鸽子也因此无法放飞,随它一道腾空。直到国王的侍从伸手去笼子里赶它几下,那厮才扑棱棱地扇起双翅,朝天空飞去。

⑶我禁不住要问,那只鸽子怎么啦?

⑷在我看来,鸽子本就属于蓝天。那一片纯净的透明的蔚蓝,才是鸽子类初始的又是永恒的乐园。在那里,它的翅膀可以尽情地划动空气,翱翔的身姿衬着蓝天白云,不仅优美,更有一份飘逸和傲岸。飞越青山绿水时,连收缩在腹下的双趾也显出苍劲的力度。飞翔着,清风属于它,阳光属于它,霞彩虹霓属于它,生命最可贵的自由也属于它。

⑸华目的鸽子怎么啦?怎不向往着广阔无垠的天空?天空飘游的云彩不是在片片呼唤吗?

⑹鸽子周身的羽毛颇有光泽并富色彩层次,证明它绝非上帝创造的凡庸物种。那琥珀色的宝石般的眼睛,闪着晶莹清澈之光,透出灵性的智慧,常常让我心驰神往。这样的生灵最应懂得自己生命的归宿和尊严所在。

⑺时至今日,充满野性及自由搏击精神的鸽子是没有了。经过长期驯化,一切堪称优良的鸽子必须是很懂得在天空稍稍徘徊就飞回主人安排好的笼子里去的那种,哪怕千里之外,也能穿云破雾栉风沐雨认向返巢,那才是上等鸽,值得了好价钱;不懂得飞回原先窝巢的鸽子,那是劣鸽孬鸽。即便是劣鸽孬鸽,迷路了,被别的鸽群诱走了,也只是从一只鸽笼进了另一只鸽笼而已。

⑻没有鸽哨的天空,多么空旷而寂寞,多么让人惆怅;如今的鸽子都被套上了鸽哨,响着自甘驯养的声音,更让人听出一声声悲凉。我们抬头所能看到的城市上空的鸽子都是有主的了,他们必须飞回人类为它们所营造的安居之所,无一例外。我无从考证这漫长的演绎历史,何等奇黠何等残酷。我只能设想,在最初的时候,鸽子都是野生野长的,在草丛岩缝中度日月。野鸽中的精英刚被逮进笼里时,也许愤懑过__过,想冲破牢笼重回蓝天,追寻自由自在的生活。只是,待饱尝了一段不必在凄风苦雨中飞腾寻觅,就有足够的现成食物吞咽食囊的舒畅日子后,就觉得活在笼子里并不怎么坏,直至把鸽笼视为理想的伊甸园。每餐饱食之后,便咕咕小唱,剔剔羽毛。于是,在笼子里嬉戏繁衍,乐享天年,把忠实于笼子的习惯进化为天性,代代遗传,野鸽终于成为具有辨向恋巢特性的家鸽。我想大致的过程就是如此。只是,家鸽再也不是先前的鸽了,这个族群还会有与其他飞禽竞争的勇气和能力吗?恋巢情结早已是那双象征着自由搏击坚韧向前的翅膀的鸽子的枷锁,想让它们重返云天山野,已是它们再也无法忍受的落没和痛苦了。

⑼在笼子里呆久了的鸽子,渐渐失去了回归自然的天性,再也离不开那有吃有喝悠闲舒适的笼子了,上苍给鸽子一双翅膀已是多余,已是日子的累赘。这是鸽子们的悲哀。

⑽泰国国王要放飞的,或许正是一只这般让人悲哀的鸽子。

⑾那一刻,我真想把手臂伸到曼谷华目体育中心的__台上,赶一赶那一只想赖在或懵在笼子里的东西,为越来越贪图安逸、腐蚀个性的人类做一次警告。

1.联系上文,分析“那只鸽子却在笼子里呆着”的原因:

2.第⑷段有些写景词句,比如“那一片纯净的透明的蔚蓝”、“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它们的作用是:

3.第⑻段“这漫长的演绎历史,何等奇黠何等残酷”,它“奇黠”在哪儿?“残酷”在哪儿?

4.属于天空的鸽子和属于笼中的鸽子本质的区别在于:

5.最后一段说人类的个性被磨蚀了,越来越“贪图安逸”了,联系全文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6.这是一篇倾注作者感情的散文,请以第⑺段画线句为例进行分析,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失去了回归自然的天性。再也离不开那有吃有喝悠闲舒适的笼子。)

2.描写优美的环境,衬托鸽子在如此的环境中才会显出自己的本性:飘逸和傲岸、苍劲的力度)

3.人类给它们现成的食物,使它们恋巢;关进笼子,使它们失去自由的本性

4.是否有“那双象征着自由搏击、坚韧向前的翅膀”(有与其他飞禽竞争的勇气和能力)

5.作者以鸽喻人,是说人类和鸽子一样,不必艰苦工作,不必开拓创业,就能在一个小天地里有现成饭吃,就觉得现成的日子并不坏,就满足了。渐渐地,失去了奋发向上的精神,也就失去了竞争的勇气和能力。

6.有些鸽子不听人的话,没有飞回家,便被称为劣鸽和孬鸽。不听话,不肯飞回笼子的所谓劣鸽孬鸽,假如迷路了,结果还会被听话的驯服的鸽群骗进笼子,不肯进这一只笼子,到头来却进了那一只,摆脱不了进入人们为其安排好的“笼子”的命运,表达了作者激愤、悲伤、沉痛的心情。

阅读《地震是怎样发生的》,完成后面题目。

要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首先必须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很大的实心椭球体,它的半径长约6370公里,从赤道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为6378.4公里,两极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为6399.9公里。地球内部的情况很复杂,根据其物质状况大致可划分为三层:最外面的一层叫地壳,中间一层叫地幔(或叫中间层),最里面的核心部分叫地核。假如把地球比做一个鸡蛋的话,地壳相当于蛋壳,地幔相当于蛋白,地核相当于蛋黄。

地壳主要由一层一层的岩层构成,平均厚度约33公里。地壳大体上又可以分为两层,下层主要为玄武岩,一般厚约10公里,是一个布满全球的圈层。上层主要为花岗岩,这是构成大陆的主体。

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厚度约为2900公里。它的上部也是一些岩石,主要是超基性岩(如橄榄岩)和榴辉岩。岩层之下的地幔物质,温度很高,具有塑性,在力的长期作用下,以一种半粘性流动的形式,缓慢的改变形状。

地核在地幔之下,半径约为3470公里,其外部表现出液体的性质,在内部可能存在一个半径为1000公里的固体内核。

科学分析表明,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的岩层里,其中以离地面20~30公里的地方发生的地震最为常见。

地壳和地幔的岩石层里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呢?这是由于那里的岩石在力(地应力)的作用下发生了破裂,这个破裂处就是震源,地震活动便从这里开始。

我们可用两手弯曲一根木棒,当力大到一定程度时,木棒的弯曲处便会破裂,在其断裂的一刹那,两只手会感到振动。木棒的破裂处就是震源,感觉到的振动便是地震。

钢硬的岩石为什么会像受力的木棒一样破裂呢?首先,因为它是钢硬的,所以才会破裂,其次是有力作用在它身上才能使它破裂。在地下,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力的作用,而且这些力会在某些地方积累增强,当增大到岩石承受不了时,就会发生破裂。这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地壳运动。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地壳的不同部位受到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在构造比较脆弱的地方,就会引起断裂变动,这种变动是地震发生的主因。地球上90%以上的地震都是由于地壳的断裂变动造成的。此外,火山爆发、陨石坠落、水库蓄水、人工爆破等也可造成地震,但其数量少、规模小。我们要预报预防的主要是前者。

1.依据本文的介绍,请你简要说说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

2.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⑴地球内部的情况很复杂,根据其物质状况大致可划分为三层。

⑵在内部可能存在一个半径为1000公里的固体内核。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谈谈这句话是如何解说地震这一现象的。

4.作者在写了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后,为什么又写了“火山爆发、陨石坠落、水库蓄水、人工爆破等也可造成地震,但其数量少、规模小”这样一段话?

1.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的过程中,地壳的不同部位受到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在构造比较脆弱的地方,引起的断裂变动。

2.⑴“大致”在这里表明的是一个粗略的划分,它还可以细致地划分,去掉了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⑵“可能”则表明是一种推测,加上更符合目前的科学认识状况,如去掉就显得绝对化了。

3.这句话把震源比作木棒的破裂处,把地震比作我们折断木棒时感觉到的振动。

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运用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事例来说明科学道理,形象生动,显得通俗易懂。

4.一方面补充说明地震发生的其它原因,使说明更加全面,使文章更加严谨;另一方面也强调了我们要预报预防的主要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

阅读《生命如菊》(任崇喜),完成后面题目。

⑴我又望见那些花了。

花是在南山之下被隐者采撷过的,花是在重阳节在故人的庄园为人把酒吟醉过的,花是在满城尽披黄金甲的长安威武过的,花是在富丽天下的汴京宋词清韵唱和过的。它撞破时光的栅栏,跨越清冷的寒意,在秋日的枝上大朵大朵地开放,一如秋天的爱人。你可以想象,在这个霜色浓重日渐沉郁肃杀的季节,能够无拘无束欢笑的该是怎样的一种花。

⑶是晴朗的午后,我坐在中原小城的一角,面对这个季节独有的蓝莹莹的天,湿润清澈,令人赏心悦目。我习惯于这个方位,为的是掷笔抬头的闲暇之际,恰巧可以望见邻家梯道上的菊。此时此刻,花事正繁,花分得三色:紫的凝重高贵,黄的灿然亲近,白的冰洁飘逸,在明亮的阳光下,别具一番迷人的神韵。

⑷春秋最宜读书时,一卷在手,却拢不来那份物我两忘的雅致。这无言的花,好像不知道流走的时光,不知道期待的急切,只是一味地努力,一味地姹紫嫣红、浮金泻玉、辉煌霜色,

绰约于秋深,酣醉锦绣!A.春花已尽,秋风渐起,一切都将悄悄地隐去,只留这花在怡然地开放。一种从古典神秘奇幻的色彩中提炼出来的骄傲,以肃穆的面容、平和的基调坐落在秋冬之间,它安然的姿容使我想起永恒相酬的生命主题。

⑸菊是平民之花。天人合一的美感,人世的逍遥与平和,于缓缓的观赏游历中油然而生。菊有一种自然的吸引力,让人不由自主地亲近它,朋友一般的亲切,用心谛听,你能听到花瓣从容开放的声音。小城人爱菊是出了名的,早晨或傍晚,常有人蹬一三轮车卖花来,街街巷巷窜着卖。B.花儿或含苞欲放,或初露风情,或仪态万方,伴着黝黑泛湿的泥土,亮丽了这稍稍带点灰色的秋日。人们平和地讨价还价,一定是觉得这渐冷的天依然有美丽的花开,实在是一件好事。葱茏地抱回家一盆,便清爽了所有的心情。以菊的心情去看菊,每时每刻的感觉都是美丽芬芳的。

⑹很早的时候,家里是养过菊花的。姐姐不知由哪里移植来几株菊花,绿蓬蓬地喜煞人。菊为白色,冰清玉洁的模样清晰如昨,一片片清雅的花瓣。菊花蛰伏了一个春夏的梦,它的绚丽缘于生命的挣扎,这一如生命的意义,目标在远方,只要你敢于追求,一定会有美好而有意义的形态存留于世的。

⑺菊是冬日前面燃亮的真理,撒播在望秋人的心上,有一种心情在浩荡。持菊寻雪,能更好地走前面渐冷的路途。说不定正是这样的原由,观菊才成为盛事。在菊的气息里徜徉,总觉得那滋味缘于生命的清香。

⑻菊是一种境界,生命当如菊!

⑼人淡如菊,那至美的境地,让人想生命的美丽原无关宏旨,唯那一份平和与踏实让人感动,这正如大多数人的生命故事,似乎很平淡,不够醒目,却底蕴深沉。

⑽沉浸于这菊,在这渐深的季节,我写下了上面的文字,点点滴滴都是生命的感怀,生命如菊,当你自觉生活幸福得不能再幸福,或痛苦得不能再痛苦,自觉生命经历美丽或残破或一场梦时,当你心情实在浓郁得不能再浓郁时,就尝试着品一朵秋日的菊吧!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菊花蛰伏了一个春夏的梦:

⑵有一种心情在浩荡

2.作者说“菊是一种境界,生命当如菊”,结合全文分析菊花所表现的人生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4)段说“春秋最宜读书时,一卷在手,却拢不来那份物我两忘的雅致”,结合上下文分析作者拢不来那份雅致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仿照示例,从文中画线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例句:在这个霜色浓重日渐沉郁肃杀的季节,能够无拘无束欢笑的该是怎样的一种花。

赏析:这句话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菊花在肃杀的季节里,依然能泼辣而烂漫地盛开的情态。

选句( )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花木本无情,但在文人笔下却赋予其独特的内涵与丰富的情感,如周敦颐笔下的莲,陆游笔下的梅,茅盾笔下的白杨……请描绘你所喜爱的一种植物,并表达出你所寄寓的情感。(不少于5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⑴隐藏、埋藏⑵激荡、荡漾

2.菊花代表了一种平和与踏实的人生境界。菊以肃穆的面容、平和的基调坐落在秋冬之间,人生也当以平和、从容的心态行走于人生的四季;菊花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挣扎、努力追求,人生也当执着追求自己的梦想。(从平和和踏实两个方面来说,还应将菊花的特点和人生的境界联系起来)

3.被菊花迷人的神韵所吸引;被菊花的怡然、平和的姿容吸引,使作者想起永恒相酬的生命主题。

4.A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菊花的淡定、从容和愉悦。

B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菊花的仪态风情,给灰色的秋日带来了活力、美丽和芬芳。

5.略 要求:描绘生动形象,寄寓的情感要健康,并与描绘的特征吻合。

阅读下面的文章,问答1—3题。

生命与气候

(1)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声明王国——动物界和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2)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切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3)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4) 动物又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5)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6) 过去约4000万年,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7) 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8)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有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参与其中了。

1、指出本文所使用的三种说明方法:

(1) ,(2) ,(3)

2、第⑥段“地球逐渐降温”一句中,为什么用“逐渐”一词,请在本段中找出根据简要说明。(限40字)

3、读了本文后,你联想到当今人类关注的一个什么问题?面对这个问题,你觉得人类应该怎么办?

1、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

2、因为这是从约4000万年前200万年前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意思对即可)

3、环保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身的行为,积极自觉参与对环境的调节,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意思对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