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3题。

一朝,王母娘娘设宴,大开宝阁,瑶池中做蟠桃胜会,即着那红衣仙女、青衣仙女、素衣仙女、皂衣仙女、紫衣仙女、黄衣仙女、绿衣仙女,各顶花篮,去蟠桃园摘桃建会。七衣仙女直至园门首,只见蟠桃园土地、力士同齐天府二司仙吏,都在那里把门。仙女近前道:“我等奉王母懿旨,到此摘桃设宴。”土地道:“仙娥且住。今岁不比往年了,玉帝点差齐天大圣在此督理,须是报大圣得知,方敢开园。”仙女道:“大圣何在?”土地道:“大圣在园内,因困倦,自家在亭上睡哩。”仙女道:“既如此,寻他去来,不可迟误。”土地即与同进,寻至花亭不见,只有衣冠在亭,不知何往,四下里都没寻处。原来大圣耍了一会,吃了几个桃子,变做二寸长的个人儿,在那大树梢头浓叶之下睡着了。七衣仙女道:“我等奉旨前来,寻不见大圣,怎敢空回?”旁有仙使道:“仙娥既奉旨来,不必迟疑。我大圣闲游惯了,想是出园会友去了。汝等且去摘桃,我们替你回话便是。”那仙女依言,入树林之下摘桃。先在前树摘了二篮,又在中树摘了三篮,到后树上摘取,只见那树上花果稀疏,止有几个毛蒂青皮的。原来熟的都是猴王吃了。七仙女张望东西,只见向南枝上止有一个半红半白的桃子。青衣女用手扯下枝来,红衣女摘了,却将枝子望上一放。原来那大圣变化了,正睡在此枝,被他惊醒。大圣即现本相,耳朵里掣出金箍棒,幌一幌,碗来粗细,咄的一声道:“你是那方怪物,敢大胆偷摘我桃!”慌得那七仙女一齐跪下道:“大圣息怒。我等不是妖怪,乃王母娘娘差来的七衣仙女,摘取仙桃,大开宝阁,做蟠桃胜会。适至此间,先见了本园土地等神,寻大圣不见。我等恐迟了王母懿旨,是以等不得大圣,故先在此摘桃。万望恕罪。”大圣闻言,回嗔作喜道:“仙娥请起。王母开阁设宴,请的是谁?”仙女道:“上会自有旧规,请的是西天佛老、pú sà 、圣僧、罗汉,南方南极guān yīn ,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这个是五方五老。还有五斗星君,上八洞三清、四帝,太乙天仙等众,中八洞玉皇、九垒,海岳神仙;下八洞幽冥教主、注世地仙。各宫各殿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大圣笑道:“可请我么?”仙女道:“不曾听得说。”大圣道:“我乃齐天大圣,就请我老孙做个席尊,有何不可?”仙女道:“此是上会旧规,今会不知如何。”大圣道:“此言也是,难怪汝等。你且立下,待老孙先去打听个消息,看可请老孙不请。”

好大圣,捻着诀,念声咒语,对众仙女道:“住,住,住 ……”这原来是个定身法,把那七衣仙女,一个个曌曌睁睁,白着眼,都站在桃树之下。大圣纵朵祥云,跳出园内,竟奔瑶池路上而去。

1.这段文字出自我国古典巨著《 。作者 (朝代)小说家。

2.全书充满了丰富奇特的想象,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

3.请结合文段描写,简要分析大圣此时的特点。

1.《西游记》  吴承恩   明朝

2.大圣竟然可以变做二寸长的小人,在那浓叶之下睡着了;大圣竟可以从耳朵里掣出金箍棒,幌一幌就变成碗来粗细;大圣可以用定身法把仙女们定在原地不动;各路神仙竟有这么多。(答出3点即可)

3.自尊自信(满以为自己也应在邀请之列,得知不然后,询问原因并一看究竟);不受束缚、顽皮,谨慎(擅吃仙桃,变做小人睡在浓叶下,一旦有人来即跳下 )。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史塔拉第瓦里斯名琴(有删节)

〔美国〕保罗·琼斯

在我的一生之中,麦克舅舅的那把小提琴一直被视为持家的宝贝。我最早的记忆是在麦克舅舅第一次让我亲睹小提琴的时候。他掀开破旧的黑盒子,让我看已经褪色的标记——格里摩那·安东纽斯·史塔拉第瓦里斯名琴——“这是一把顶尖的乐器。”

……

我的母亲总是喜欢把事情往最坏的地方打算。

我的父亲,相反的,一向非常乐观。他总想把事业朝更大的地方去扩展,这件事一直困扰着我母亲。她老是担忧着父亲的那些远大的创业计划,害怕有一天我们会债务缠身而导致丧家毁业。在她的眼中,向别人借一毛钱不但是一种耻辱,甚至是一种可怕的危险。

父亲最大的冒险是在亚撒斯街开店的那一次。房子前半规划成别致的面包店,后半装潢上镜子、大理石台桌和大型吊扇以后辟为冰淇淋店。在描述这个计划的时候,我父亲口沫横飞,兴致勃勃。但是一看到母亲那张愈拉愈长的脸,他的热情就冷却了一半。

“我跟你说,玛丽,根本没有什么风险,”父亲说,“只不过是在贷款契约上签个字而已!”

“要贷款多少?”

“三千块。如果顺利的话,两年之内我可以还清。我跟你说,那个地方真是一座金矿啊!”

“但是,万一房子被抵押了,”母亲哭丧着脸说,“我们会流落街头,变成乞丐啊!查理。”

那天,我在一个角落写家庭作业;舅舅在左边看晚报。此时,他取下眼镜,阖上报纸。

“我想,也许我能解决这个问题。”他站起来,把瓷柜上面的小提琴取下来,“我听说这种牌子的小提琴可以卖到五千块钱。把它拿去卖了吧!查理。”

“哦!麦克!”母亲说。

“我不能这么做,麦克。”父亲说。

“如果你急着用钱,”舅舅对父亲说,“可以在老艾瑞关门之前送去给他。”

说完之后,他戴上眼镜,重新又摊开报纸。我发现他的手微微地在颤抖,可是他的声音却十分坚持。

“反正我也老了,不能再去动它了。”

因此,父亲就挟着那把提琴出去了。

不久门口传来父亲的脚步声。他踏着快步,一面还吹着口哨。我们认定现在一切应该都妥当了。意外地,他进来的时候,手里却仍然提着那个琴盒,而他做的第一件事竟是把它放回原处。

“这样看起来好多了。”他说。

“你没有把它卖了?!”舅舅问道。

“正当我要敲艾瑞的店门的时候,”父亲说,“我忽然想到,为什么我们要卖了它呢?把它放在那上面,就好像一座里面有五十张百元大钞的保险柜一样。有了它,三千块钱的贷款对我们就不会构成威胁了,对吗?玛丽。万一我们还不了钱,真的到了不得已的时候,只要走三条街问题就解决了嘛!”母亲立刻绽放出笑容,“我好高兴哦!查理。”

“这还蛮有道理的,舅舅平心静气地说,“如果真是这样,我现在决定要正式宣布:在我的遗嘱中,小麦克是这把提琴的继承人。即使他仍然对小提琴一窍不通,日后仍可以供做他上大学的费用。”

后来,贷款的偿还并没有发生问题。

我高中毕业那一年的夏天,舅舅驾鹤西归,他的小提琴就到了我手里。当时我准备进入工程学院就读,虽然家里的收入还无法供给我足够的费用,然而瓷柜上面的琴盒却使我深信一切都不成问题。

临行的前一天,爸妈都在店里忙着,我带着小提琴到了艾瑞的乐器行。老艾瑞从里面走出来,眼睛闪着像鹰隼般锐利的光芒。我把琴盒打开,向他展现我的提琴。

“这个值多少钱?”他拿起小提琴,把它靠在厚厚的眼镜边缘。

“二十五块到五十块之间,这要看是什么人出价。”

“怎么会呢?它不是一把史塔拉第瓦里斯名琴吗?”

“它的确有这么一个标记。”他心平气和地说,“许多小提琴上面都有,可惜都不是真货。从来就没有一把真货!你这把大概有一百年的历史,可是,请恕我直说,它不是一把顶好的货色。”

他十分仔细地瞧着我,然后说,“我曾经看过这把提琴。你是不是查理·安格鲁的儿子?”

“是的!”我简单地回答。当然,我没有把它卖了。我把它带回家,放在我的房里。

晚餐的时候——那是我行前最后的一次晚餐了,当母亲的眼光瞟到瓷柜上面的时候,她吓了一跳。

“小提琴!”她用手按着胸口,“你把它卖了?!”而这时候父亲的脸上流露出一种忧虑的表情。

我摇摇头,“我把它和行李一起搁在楼上,”我回答她,“我想把它摆在学校的寝室里面,这样也有个东西好让我想起家里啊!”母亲这时候便转忧为喜。

“除此之外,”我接着说,“带着它,你也可以放心多了。如果我急需要用钱,它就好像一个装满钞票的琴盒,可以派上用场。对吗?老爹!”

“对的!乖儿子,对的!”父亲说。他的眼睛却一直故意瞧着其他的地方。

1.读完全文,你认为知道这把“史塔拉第瓦里斯名琴”的秘密的人有哪些?请你分析他们没有揭穿秘密的原因。

2.请你分析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父亲去卖琴时,舅舅的“手微微地在颤抖”,请根据加点词语分析舅舅当时的心理活动。

4.对本文情节安排特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设置悬念,一波三折;B.善用铺垫,层层蓄势;

C.前后照应,浑然一体;D.巧用对比,鲜明突出。

5.“我曾经看过这把提琴。你是不是查理·安格鲁的儿子?”这是艾瑞的乐器行老板老艾瑞的一句话,请根据这句话,写出“我”当时应该知道了怎样的事实?

6.善意的谎言,是美丽人性的闪光,请你设置一个具体的情境,写一句善意的谎言。(要求语言连贯,既要有具体情境的介绍,又要有你设计的善意谎言。)

1.舅舅、父亲和“我”都知道这把“史塔拉第瓦里斯名琴”的秘密。之所以没有揭穿,是因为“我的母亲总是喜欢把事情往最坏的地方打算”或“害怕有一天我们会债务缠身而导致丧家毁业。”或在母亲的眼中,“向别人借一毛钱不但是一种耻辱,甚至是一种可怕的危险。”(原因,学生写以上三句任一句即可,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

2.交代这把琴的来历和名贵,为后文铺垫,设置悬念。(答案涉及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答出一个方面即可)

3.(1)为了支持父亲的冒险,解除母亲的顾虑,又担心父亲回来后对母亲说出真相。

4.D

5.父亲曾经把这把琴拿到琴行卖过,前面父亲所说的不过是为了安慰母亲说的话。或父亲知道这把琴真正的价值。(要求符合小说内容情节,其它答案也可。)

6.开放性试题。如没有具体情节的设置,酌情扣分。

阅读《破窗理论与护花原理》,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破窗理论与护花原理

犯罪学家凯琳曾注意到一个问题:在她上班的路旁,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大楼,有一天,她注意到楼上有一窗子的玻璃被打破了,那扇破窗与整座大楼的整洁美丽极不谐调,显得格外的刺眼。又过了一段时间,她惊奇地发现:那扇破窗不但没得到及时的维修,反而又增加了几个带烂玻璃的窗子……

这一发现使她的心中忽有所悟: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的话,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其结果是: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这就是凯琳著名的“破窗理论”。

换句话说,当我们置身于一个异常优雅整洁、地面非常干净的环境中的时候,环境的优美就会给我们一种不自觉的提示:这里不能随地吐痰,不能随手乱丢纸屑皮壳;但是,如果有人丢了废纸,且没有人来及时清扫掉的话,对于其他人可能就会产生一种暗示:原来这里是可以丢废纸的,丢的愈多对后来者来说就愈有一种纵容感。接下来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了,可以说很快这里就会成为一个大垃圾箱。

凯琳是研究犯罪心理的,虽然她说的是外在的恶劣环境也是导致一个犯错或犯罪的诱因,但是,我觉得这个原理也适用于人内在的心灵。其实,人的心灵就如这样的一座整洁美丽的大楼,如果当初有了一扇窗子的玻璃破了得不到及时的维修,那么,久而久之,这座大楼就有可能变得千疮百孔……

破窗理论,我想到了另一个心理学家威尔逊所讲到的护花原理

原来在威尔逊生活的那个城市里有一座公共花园,每当春天繁花盛开的时候,当然都会有大批的游客来此驻足欣赏。然而,让人可恼的是,游客中总是会有一些不自觉的摘花者,甚至许多含苞欲放的花朵还没来得及绽放她的美丽,就被折了下来。这些花朵有些被游客带走了,有些就被抛在了花园里,好不让人心疼。尽管公园的管理者在公园里写了许多的牌子,如:“摘花可耻”、“禁止折花”、“摘了花朵,丢了修养”等等,然而,人们似乎对这样的牌子视若无睹,照折不误。

后来,公园的管理者就找到了心理学家威尔逊,向他诉说了苦衷。威尔逊说:“你何不转换一个角度来提醒人们呢?”于是,他亲手为公园写了一些警示语,如:“花朵的自然之美,正是你心灵之美的映射”,“你欣赏花的美丽,花欣赏你的高贵”,“你给花朵一个花期,花朵给你一份赞美”,“把花朵留在枝头,让美丽留在心灵”,“上帝是花之美的缔造者,你是花之美的保护者”等。

于是,公园的管理者就用这些诗一样优美动人的警示语换下了以前的牌子;从此,这个公园里的情况发生了骤变,折花的人也骤然减少。后来威尔逊这样解释说:“花园的美丽,需要人们用心灵的美丽来护持,你欣赏了他人品格的美丽与高贵,他自然就会付之以等价的行为来回报你的欣赏。”他的话,就被人们称之为“护花原理”。

“破窗理论”强调的是从外在的环境育人,“护花原理”强调的是从内在的心灵育人,但是,这两者的共同点都强调:外在的和谐必须与内在的和谐相统一。所以,作为一个教育者,不管你是一个部门的领导,还是一个学校里的教师或者一个家长,你若想得到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就不能忽视环境育人的破窗理论和心灵育人的护花原理。

1.请你结合社会生活的某种现象,用通俗易懂的话对“破窗理论”“护花原理”加以解释。(解释一个词语即可)

2.用文中的原句回答“破窗理论”和“护花原理”的异同。

3.分析文中划线句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

4.读文章中关于公园前后使用的二种不同类型的警示语,请你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你的体会。

5.在良好的校园环境学习,是我们每个人的希望,读了本文,请你结合你校校园环境的实际情况,向学校领导提出一些建议。

1..结合文章内容和社会生活现象谈,符合“破窗理论”或“护花原理”的内涵即可。

2.“破窗理论”强调的是从外在的环境育人,“护花原理”强调的是从内在的心灵育人,但是,这两者的共同点都强调:外在的和谐必须与内在的和谐相统一。

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学生答 “承上启下”或“过渡”也可)

4.前者语言生硬,令人反感;后者引人向善,语言委婉,更易让人接受。所以,我们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和艺术。(从其它角度谈,言之成理也可)

5.开放性试题,学生围绕文章内容,从合适的角度谈,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1~4题。

热心的海葵

①海葵勇于充当弱小动物的保护神,它柔软的身躯里包裹着一颗火热的心。

②生活在海洋中的海葵属于无脊椎动物的庞大家族,它利用水流的循环,来支持柔软的囊状身体。海葵身躯的上端是圆盘状的口,周围长满柔软的触手。触手有奇异的色彩,犹如海底绽放的菊花。

③海葵的体壁和触手上长满了有毒的倒刺,暗藏杀机的倒刺一旦受到刺激,便迅速刺中对方并分泌毒液,致其麻痹。海葵就是以这种办法自卫或摄食。

④然而,海葵却以少有的宽容大度,收留和保护双锯鱼。双锯鱼因形态酷似马戏团中的小丑,又名小丑鱼。小丑鱼体态娇小,柔弱温顺,缺乏有力的御敌本领,是大海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于是,海葵就利用自身的毒刺充当保护伞,为小丑鱼提供安全保障。

⑤小丑鱼之所以不怕海葵触手的毒,是因为海葵的无私帮助。海葵成百上千的触手一起随波逐流,难免彼此触碰。为避免毒刺误伤友军,海葵的身体表面便分泌一种黏液给刺细胞传达指令:凡遇有这种黏液的都是自己人,不要“开火”。当小丑鱼还是幼鱼时,就凭借嗅觉和视觉找到海葵,海葵则任由小丑鱼吸收自己触手分泌的黏液。小丑鱼等到自己全身都涂满了保护物质黏液时,就可以在海葵的保护下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生活了。

⑥春潮水暖,暗礁上迎来了生育的季节。海葵和小丑鱼父母一起迎来了新一批宝宝,海葵保护着小丑鱼妈妈产下的成千上万的卵,承担保护刚孵化出来的小丑鱼的责任。海葵就这样无欲无求,一代又一代地辛勤工作着。

⑦当然,小丑鱼也是知恩图报的客人。当海葵依附在岩礁上时,小丑鱼会在海葵漂亮的触手丛中游动,这自然会引诱其他海洋小生物上钩,为房东带来食物。平时,小丑鱼会捡食海葵吃剩的饵料,担负起清洁打扫的工作,为海葵除去泥土、杂物和寄生虫。当海葵遭遇克星蝶鱼侵犯时,小丑鱼就会挺身而出,对蝶鱼展开猛烈的攻击。虽然二者个头悬殊,但凭着勇敢顽强,小丑鱼往往将蝶鱼打得落荒而逃。

⑧生物学家们把海葵和小丑鱼的这种关系称为“共生现象”。相对于这个冷冰冰的词汇,我们更愿意把这种现象看做是动物之间一种帮助和感恩的关系,或者是一种互惠的关系。

(选自《走进科学》,有改动)

1.结合全文,谈一谈第①段中,作者所说的“柔软的身躯”“火热的心”分别怎样理解?

2.阅读第③⑤段,概括海葵是怎样“利用自身毒刺充当保护伞,为小丑鱼提供安全保障”的?

3.文末作者说,生物学家们把海葵和小丑鱼的这种关系称为“共生现象”。你能根据文章的内容为共生现象下一个定义吗?

4.本文说明语言生动,请选择一例进行分析。

1.柔软的身躯,指海葵属于无脊椎动物,有柔软的囊状身体和柔软的触手。火热的心是指海葵利用自身的毒刺充当保护伞,为小丑鱼提供安全保障。

2.海葵体壁和触手长满毒刺,能分泌毒液,麻痹敌人,海葵身体表面分泌的粘液能指挥毒刺细胞凭借有无此粘液来区分朋友敌人,小丑鱼幼鱼能凭借嗅觉和视觉找到海葵并且吸收海葵身上的粘液获得保护。

3.共生指生物学上两种动物互相依靠而生存的现象。

4.示例:当然,小丑鱼也是知恩图报的客人。“知恩图报”一词就很生动的写出了小丑鱼不仅从海葵处获得保护,同时它也对海葵的生活有益,突出了两者共生的特点。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5题。

当她十八岁的时候

王开岭

⑴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在《一篮枞果》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⑵挪威少女达格妮是一位守林员的女儿,美丽的森林使她出落得像仙子一样亭亭玉立,像花朵一样感人。十八岁那年,为了迎接新生活,她告别父母,来到遥远的首都奥斯陆。

⑶傍晚,她在公园边散步,远处飘来了美妙的交响乐声。

⑷原来在举行盛大的露天音乐会。她挤在人群中,使劲地朝舞台那儿眺望。突然,她一阵颤动,报幕员在说什么?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⑸“下面,将演奏我们的音乐大师爱德华·格里格的最新作品……这首交响乐的献辞是:献给守林人哈格勒普·彼得逊的女儿达格妮·彼得逊——当她年满十八岁的时候。”

⑹达格妮惊呆了。这是给自己的?音乐响起,如梦如幻的旋律似遥远的松涛在蔚蓝的月夜中汹涌,渐渐,少女的心被震撼了,她虽然从未接触过音乐,但这支曲子所倾诉的情感、所描述的景象、所传递的语言……她一下子就听懂了它!那里有西部大森林的幽静、脆美的鸟啼、黎明的雾、枞果的清香、露珠的颤动、溪水的流唱、松软的草地,还有一个拾枞果小女孩颤颤的身影……啊,她看到了故乡,看到了童年的自己!多么熟悉的旋律啊,她隐约想起了什么……不错,是他!一定是他!只有那人才会……

⑺十年前,她还只是个满头金发的小丫头,八岁。秋日的一天,她挎着一只小篮子,在森林里采摘枞果和鲜花,一条幽静的小路上,她突然看见一个穿风衣的陌生人在散步,看样子是从城里来的,那陌生人看见她便笑了……他们成了好朋友,陌生人给她讲故事,帮她摘枞果、采鲜花……明亮的笑声回荡在森林,她快乐得像一只云雀,最后,陌生人又一直把她送回家。就要分手了,她恋恋不舍地望着他:我还能再见到您吗?陌生人也有些惆怅,末了,突然神秘地一笑:“谢谢你,美丽的孩子,谢谢你给了我快乐和灵感,我也要送你一件礼物——不,不是现在,大约是十年以后……记住,十年以后!”

⑻她真的记住了。时光荏苒,森林里的枞果熟红了一个又一个秋季,那个叔叔没有再来。但当她每次到林间才枞果和鲜花的时候,都会不由地想起那场快乐的邂逅,那份神秘的礼物……直到后来长大了,长成一个成熟的姑娘,她对那件礼物的热望才渐渐平淡下来,她想,或许那位陌生人早就把这事给忘了吧……

⑼此刻,达格妮什么都明白了。那曾陪自己共度一个美好秋日的,就是眼前音乐会的主人:尊敬的爱德华.格里格先生。

⑽演出结束了,达格妮再也抑制不住激动,她像一只羞红的小鸟,朝着海滩跑去,似乎只有大海的胸怀,才能接纳自己内心的澎湃。在海边,在六月的白夜,她大声地笑了……

⑾巴乌斯托夫斯基如此评价道:“有过这样笑声的人是不会丢失生命的!

⑿最初读到这个故事,我立即被它的美强烈地震慑住了。被大自然的美,童年的美,少女的美, ……

这样的经历,会对一个孩子的生命和灵魂产生多么深远而奇特的影响啊!少女的淋漓笑声中包含了多么巨大的憧憬,多少对生命的信心、感激和热爱啊……谁也不会怀疑,这个幸运的少女会一生正直、勇敢、善良、诚实……她会用一生来报答这份礼物,决不会堕落,决不会庸俗,决不会丑陋……她会用一生来追求美,她会在很久以后的某个夜晚,深情地将这个故事讲给子孙们听,她会在弥留之际,同这个世界告别的时候,要求再听一遍那支曲子……

⒁一切都美好得不可思议!

⒂这是我所知道的、由艺术送出的最灿烂最浪漫的花篮,最贵重的成人礼!而达格妮,也是世上最幸福和幸运的少女。

1.阅读⑵—⑽段,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在《一篮枞果》中所写故事的主要内容。

2.⑾段中,作者转述了巴乌斯托夫斯基的评价“有过这样笑声的人是不会丢失生命的”,请你结合上下文,解释句中“生命”的内涵。

3.⑿段中,作者说“最初读到这个故事,我立即被它的美强烈地震慑住了”。 请思考“它的美”除了指下句中提到的“ 大自然的美,童年的美,少女的美”,还指什么?请补写出两种“美”。

4.理解⒀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①“这样的经历”指怎样的经历?

②“深远而奇特的影响”具体指有哪些影响?

③ 作者说,“这样的经历,会对一个孩子的生命和灵魂产生多大的影响啊!” 谈一谈为什么。

5.读了此文,你的心中肯定会生出很多感受。请用一两句凝练的语言,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1.女孩达格尼十八岁的时候巧遇音乐大师爱德华·格里格为她献上了一首交响乐,这完全是因为在十年前她答应过女孩十年后送她一份礼物。故事还描写了达格尼接受礼物时丰富的内心体验。

2.这里的“生命”应该是指对生命的信心、感激、热爱,生命中的正直、勇敢、善良、诚实等美好的品质。

3.诺言的美,音乐的美,想象力的美,作者心灵和构思的美等。

4.①既指达格尼在美丽的西部森林里摘枞果和野花时遇见爱德华·格里格的经历,又指十年前的诺言,在十年后意外地成为现实的经历。

②从此达格尼会一生正直、勇敢、善良、诚实……会用一生的努力来报答这份礼物;会 一生追求美;她决不会堕落,决不会庸俗,决不会市侩和丑陋……她会教育好自己的子孙后代。

③因为在这次经历中,这个孩子的心灵受到了最美好的感情的洗礼。

5.示例:经过美好感情洗礼的人就会拥有美好的人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几年前,一个由7个探险家组成的团队在崇山峻岭中穿行。他们经过一座险恶的石山时,山体发生bēng lìè( ),十几块巨石从山腰间轰然而下。

等一切沉寂下来,7个探险家中有6个已经被乱石砸死,而剩下的那一个探险家只受了一点轻伤。

闻讯而至的记者问这个幸存的探险家:“你只是侥幸没有被石头砸中吗?”“不是。”探险家淡淡地说:“只是因为我面对危险抬起了头,从而得以避开巨石的xíjī( )。”

面对危险抬起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得到的。当有人告诉我们头上正有东西掉下来时,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把眼一闭,然后把头一缩,其实这对避开危险没有任何用处。危急时刻或逆境中,

1.根据拼音写出文段括号处应填人的词语。

bēng lìè ( ) xíjī ( )

2.面对危险,两种人因不同态度而导致不同的结果,请用对比的手法简要概括出来。

答:

3.请根据上文内容续写一句总结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崩裂,袭击

2.面对危险,一种人是把眼一闭,然后把头一缩,想逃避危险,结果往往会失去生命;另一种人抬起头, 勇敢面对,结果有可能逃离危险,战胜困难。(意同即可)

3.示例:只有抬起头勇敢面对的人,才有可能逃离危险,战胜困难。

综合实践能力考查。请按要求完成1—3题:

在班里的一次关于“中学生能不能带手机进校园”的辩论会上,你作为反方选手参加了精彩的辩论。

1.按规定,你先代表反方表明你方的观点,并简要阐述至少两点理由。

答:

2.针对正方“带手机方便与家长联系”的观点,你准备怎么反驳?

答:

3.辩论最后,要求你代表反方向同学们发出号召,表达时语言要具体。

答:

1.我方认为:中学生带手机进校园是不可取的。因为手机一般比较贵重,容易丢失;而且手机容易导致同学之间互相攀比,助长不良风气;再说会分散精力,影响学习。

2.学校里公用电话随处可见,万一有急事还可以向老师求助,手机的联系作用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解决。。而且带手机进校园有许多的不方便,弊大于利。

3.同学们:综上所述,中学生带手机进校园是弊大于利的,希望大家不要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麻烦,把手机放在家里平时用。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

用鼻子嗅出癌症

①癌症可以用鼻子嗅出来!对于人类来说,这可能是天方夜谭,但嗅觉灵敏的小狗就有这种本事。医学界早就有一种猜想,即癌细胞可能会发出一种特殊的气味。人类的鼻子闻不出这种气味,只有犬类才能嗅到。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个猜想一直没有被证实。最近,经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这个事实终于得到证实。

②狗能嗅出癌症的事实和观点最早可追溯到1989年。当时,英国伦敦的两位皮肤病学家在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描述了一个有趣的病例:一名44岁的女性患者要求切除她腿上的一颗痣,因为她的狗总是凑到她的腿上嗅闻这颗痣,即使她穿裤子时也是如此。痣切除手术后的检查结果令人大吃一惊,这颗痣是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致命性皮肤癌。由于发现得早,这位女性保住了性命。

③2001年,两名英国医生也描述了一个病例。一位66岁的男性患者腿上长了一块湿疹,已有18年。一天,他养的宠物犬开始不断地嗅闻他的湿疹。狗的举动让他非常吃惊,并迫使他到医院进行检查。检查结果显示,他患了皮肤癌。皮肤癌被很快切除后,他的狗就不再对他原来的湿疹部位感兴趣了。

④为了证明狗是否能够嗅出癌症患者产生的异常体味,2004年,英格兰白金汉郡的阿默莎姆医院的卡罗琳·威利斯博士和“聋人听力犬组织”的研究人员用医院职员养的6条宠物犬作为试验对象,包括三只矮脚长耳犬、一只蝶耳长毛观赏犬、一只拉布拉多犬和一只杂种狗。研究人员分别从膀胱癌患者、其他疾病患者和健康人身上取出尿液样本,对这6只狗进行为期7个月的训练,使这些狗只对人的尿味“感兴趣”,而对年龄、性别、饮食以及其他因素引起的差别视而不见。

⑤研究人员从36名膀胱癌患者和108名志愿者身上采取了尿样。每只狗嗅7份尿样,一旦确定是癌症患者的尿样,就趴在尿样旁边,否则就继续闻下一份尿样,当测定出癌症患者的尿样后,它会得到一块美味食品作为奖赏。有意思的是,6条狗在测试中都盯上了一名志愿者,都判定其尿液为癌症病人的尿液,而在先前的检查中,这名志愿者是完全健康的。于是,医生们为这名志愿者做了更详尽的检查,结果在其右肾内发现了危及生命的肿瘤。

⑥2005年4月,英国退休外科专家约翰·丘奇让一只两岁的英国小猎犬“坦戈”通过闻嗅病人的尿样,诊断病人是否患有癌症。据报道,“坦戈”只学习了7个月,就成了一名“癌症诊断专家”。丘奇发起“嗅癌狗”计划,想征募一些家庭宠物犬,然后将它们一个个训练成能够闻嗅出病人癌症的“狗专家”。

⑦科学家认为,“用鼻子嗅出癌症”的研究并非毫无理由的噱头(xué tóu哗众取宠的言行),因为癌症病人体内会出现一些生化上的变化,例如在他们呼出的气体中会出现一些烷烃和苯衍生物,尿液中会出现一些特殊蛋白质,肿瘤组织会随着自身的增大释放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尽管它的释放量极其微小,但也逃不过狗那灵敏异常的鼻子。一般认为,狗鼻子嗅觉强于人鼻子1万至10万倍。狗正是因为有着灵敏的嗅觉,能闻到肿瘤所释放出的细微而特殊的味道,才可以对癌症进行判断的。

⑧虽然科学家还不确定狗闻到的是肿瘤的酵素、蛋白质、抗体还是其他成分,但将来对狗的进一步研究可以让我们研发出新的医学设备。

1.根据原文概括一下,狗嗅癌症的研究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2.⑦段中画线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3.从文中介绍的研究看,“用鼻子嗅出癌症”的科学根据是什么?

答:

1.一是发现狗能嗅出癌症的事实并提出观点;二是实验证明狗能够嗅出癌症患者产生的异常体味;三是对这一现象的开发利用。

2.列数字、作比较。具体形象地说明狗的嗅觉灵敏的程度。

3.其一,癌症病人体内会出现一些生化上的变化;其二,狗的鼻子异常灵敏。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故乡的桂花雨 琦君

①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

②小时候,无论什么花,我都不懂得欣赏。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凌霄花,这是叮咚花、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称外,最喜欢的还是桂花。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它不与繁花斗艳。可是桂花的香气味,真是迷人。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闻,还可以吃。“吃花”在诗人看来是多么俗气?但我宁可俗,就是爱桂花。

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a)(批注:________________

④故乡是近海县份,八月正是台风季节。母亲称之为“__忌”。桂花一开放,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做__啊。”(就是台风来的意思。)她担心的第一是将收成的稻谷,第二就是将收成的桂花。桂花也像桃梅李果,也有收成呢。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遭,嘴里念着,“只要不做__,我可以收几大箩,送一斗给胡宅老爷爷,一斗给毛宅二婶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原来桂花是糕饼的香料。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知道要“做__”了,赶紧吩咐长工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b)(批注:___________)母亲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批注:对zōng jiāo 的虔诚信仰,和着桂花的清香淡雅,给读者展现了一位敦厚慈祥的母亲形象。)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诗虽不见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亲确实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诗呢。

⑤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批注:对一家人动手晒桂花的场面进行细致描写,表现了家庭的和美,令读者也沉醉于花香和温情之中。)

⑥念中学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名胜满觉垅,一座小小山坞,全是桂花,花开时那才是香闻十里。我们秋季远足,一定去满觉垅赏桂花。“赏花”是藉口,主要的是饱餐“桂花栗子羹”。因满觉垅除桂花以外,还有栗子。花季栗子正成熟,软软的新剥栗子,和着西湖白莲藕粉一起煮,面上撒几朵桂花,那股子雅淡清香是无论如何没有字眼形容的。即使不撒桂花也一样清香,因为栗子长在桂花丛中,本身就带有桂花香。我们边走边摇,桂花飘落如雨,地上不见泥土,铺满桂花,踩在花上软绵绵的,心中有点不忍。这大概就是母亲说的“金沙铺地,西方极乐世界”吧。母亲一生辛劳,无怨无艾,就是因为她心中有一个金沙铺地、玻璃琉璃的西方极乐世界。

⑦回家时,总捧一大袋桂花回来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⑧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注:琦君,当代女作家。浙江永嘉人,1949年赴台湾,旅居美国。)

1.梳理文章思路,在下面的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中秋忆桂花思故乡——( ) —— ( )

2.为什么文章一开始就写“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

答:

3.作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它可以谈感悟理解,或生发联想,或赏析表达特色。请你参考④、⑤段的示例,在a、b处加上批注。

a处批注:_______________ b处批注: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题目是《故乡的桂花雨》,而第⑥段中作者花了许多笔墨介绍了在杭州满觉珑的桂花,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你认为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揣摩一下作者的情感。

答:

1.童年摇桂花爱故乡     杭州吃桂花恋故乡

2.在文中桂花是故乡的代名词,通过桂花的香味引起思乡之愁,为全文定下了浓浓的怀乡的感情基调,更好地抒发怀乡思亲的感情,也很好的点题。

3.紧扣文章内容,表达通畅简洁即可。

a.概括本文主旨,或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或内容上能够更深刻、更强烈地表现作者怀乡思亲的感情。

b.示例1: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有动作,有声音,有气味,有感受,新鲜生动,使读者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摇花乐”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怀乡思亲的感情。   

示例2:儿童时的“我”在摇桂花中的欢呼雀跃和发自内心对“摇花乐”的喜好,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孩子特有的天真无邪。

4.作者在文末借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道出了自己的恋乡情结,使上述的部分一下成为了故乡的桂花和“桂花雨”的陪衬,与“月是故乡明”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爱故乡的桂花,而杭州也因为有桂花而让作者喜欢,用杭州满觉珑的桂花来衬托故乡的桂花,从而进一步突出作者的恋乡情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今冬南方雪灾为何如此惨烈

①2008年春节前夕,一场雪灾影响了很多百姓的生活,交通堵塞、飞机停飞、通信设备受损。下雪是自然现象,北方年年都在下,即使有暴雪,也没有造成像今年这么严重的问题。为什么南方降雪会产生这么多问题呢?这里主要同严寒的北方进行对比分析。

②南北地面温度都长时间低于0℃。但北方是从低空到高空都是稳定的冷空气,所以降下的都是雪花。 南方由于冷空气势力已经有所减弱,暖空气势力异常强大,因此在1500米至3000米上空又形成一个温度高于0℃暖空气层,再往上3000米以上温度又低于0℃。大气垂直结构呈上下冷、中间暖的状态,即近地面存在一个逆温层。大气层自上而下分别为冰晶层、暖层和冷层。如此,从高空冰晶层掉下来的雪花通过暖层时融化成雨滴,接着当它进入靠近地面的冷气层时,雨滴便迅速冷却,成为过冷却雨滴,雨滴还没有来的及结成冰但温度已经降至0℃以下,形成了冻雨。

③北方看似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但那不怎么厚的雪是整整一个冬天积累下的,由于西伯利亚的冷空气极干燥,所以每次下的雪并不多,总是小雪中雪,也就是每小时只下5毫米左右的雪。一个冬天总共才下了几厘米能没过脚的积雪。南方本来湿度就很高,再加上拉尼娜带来的信风,使得降雪量非常大,湖南安徽常常是暴雪,也就是一小时就下了14毫米以上的雪,现在很多地方积雪竟然都厚达20多厘米,远远超过了北方一年的降雪量,所以南方的雪灾更严重。

④北方的降雪不易结冰,所以电线上,屋顶虽然都有落雪,但一旦积累到体积过大,无法保持平衡时,就会自动从电线上落到地面上,所以电线只会在上表面留有少部分积雪,对电线的强度影响并不大,不至于超过电线所承受的重量,也不会压塌屋顶。 南方的降雪降雨最终都转化为冰凌。落在电线上的雨雪,晚上一结冰,就将电线牢牢的包裹住了,冰就固定在电线上了,这样每一天冰都可以一层一层的将电线包裹起来,形成一种象树木年轮一样的情况,积累几天,电线自然承受不了,最终断裂。屋顶,__线的铁塔都是这样,这种超重引起的冻害也直接导致了电力系统严重瘫痪。

⑤北方公路上也会积有雪,但都不会化,而且量不会很大,即使化了也会很快蒸发掉,不会在地面上留下积水,冻结成冰。经汽车压实雪的摩擦力比冰高多了,即使要爬坡,安上防滑链,就可以在雪面上前进。南方一方面积得雪特别厚,很多地方都没过脚了。更重要的是这些雪会融化成水,由于湿度极高,湖南普遍都是90%左右,这些水很快就冻结成冰,也跟电线一样,一层一层覆盖在路面上,有些地方竟有10厘米厚,汽车在冰面上摩擦力很小,自然就会打滑,象今天早晨就有一辆客车在贵州因为路面结冰,翻下40米高的陡崖,造成25人死亡的惨剧。所以京珠高速不能通行完全是为了人民安全,结冰造成的公路冻害完全是不可抗拒的。另一方面,由于冰比雪硬的多,所以给车轮安上防滑链根本没有用,这一北方最实用的方法在南方失去了作用,反倒会使摩擦力更小,行车更危险。

选自《新思考网》有删改

1.南方降雪会成为灾害的原因有什么?

2.本文用词准确,试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进行分析。

①这里主要同严寒的北方进行对比分析。

②现在很多地方积雪竟然都厚达20多厘米。

3.这次雪灾造成了南方很多地方停电,原因是什么?

4.雪灾的成因很复杂,但本文却交待得很清楚,作者是如何介绍清楚的?你从中又得到什么启发?

1.冻雨  降雪量大  降雪结冰超重引起的冻害  结冰造成的公路冻害

2.示例①“主要”一词说明本文针对南方降雪会产生这么多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与北方进行对比的角度来说明的,而不是其他方面,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很多”说明是大部分地方积雪厚达220多厘米,“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处,突出了积雪的厚,进一步说明的南方雪灾的成因之一,这两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南方的降雪降雨最终都转化为冰凌。落在电线上的雨雪,晚上一结冰,就将电线牢牢的包裹住了,冰就固定在电线上了,积累几天,电线自然承受不了,最终断裂。这种超重引起的冻害直接导致了电力系统严重瘫痪

4.在介绍雪灾的成因时,作者主要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始终将南方的雪与北方作对比,在比较中让人明白雪灾的成因。同时,作者在介绍不同的因素时还运用了不同的说明方法,如第三段,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北方的每小时5毫米,一个冬天总共才下了几厘米和南方的一小时就下了14毫米现在很多地方积雪竟然都厚达20多厘米形象地说明了南方雪的降雪量之大。第五段为了说明公路冻雪的威害,举了客车翻车的事故。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明白在介绍事物的时候一定要学会使用一些合理的说明方法,而且条理要清。意对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