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无处不在的生物质能》,回答后面的问题。

无处不在的生物质能

据说,曾经有人将鸡蛋紧贴自己的皮肤,揣在怀里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地日夜小心呵护,经过一段时日,仅仅靠自己的体温,居然孵出了小鸡!这实际上是对人体能源的绝佳的利用。我们当然不提倡大家用体温去孵小鸡,但人体能源的开发却值得人们去探索研究。

人体能,即人体散发的能量,主要表现为热能和机械能。在人的生命过程中,人体能源随时作用于周围环境,如运动时大量出热,行走时压着路面作功等等。这些能量至少有1/3被白白浪费掉。据专家测算,一个质量为50千克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消耗的热量为2500千卡(合10467焦),可以把相当于本人体重的水由0加热到50。全世界五十多亿人,每人浪费掉的人体能加起来,相当于10座中型核电站生产的电能所需要的能量。

“窃取”能源和体温发电

美国桑托斯公司的超级市场,每天都在“窃取”顾客的能量,将其用来发电。该超级市场在出入口处安装了旋转门,每天数以万计的顾客进进出出,推动旋转门的能量统统被收集起来;此外,顾客还要在旋转路上停留1~3秒钟,他的“重力能”也被收集起来,转化为电力供该公司照明,驱动电梯、电扇。

无独有偶,美国新泽西州电信电话公司新近设计建造了一座新颖的办公大楼,它的房间内壁能有效地吸收全楼三千多名职工散发的热量,再转换为电能,储入蓄电池,供照明、电脑打字和调节楼内室温之用。

有一种袖珍温差电池可以把人体中的热能转化为电能,为小型晶体管收音机或其他电器供电。现在利用人体的热能来供电的小型助听器、收发报机、小型电视机等都研制成功了,它们携带起来十分方便。体温供电手表也已出现,这种手表的后盖就是一块微型温差电池,只要戴在腕上,手表就能准确运转了。

计步器和步行器

前几年,国外有人利用行走时身体的自然摆动来带动计数装置,设计制造出一种计步器,把它戴在腰间就能随时显示走了多少路程。计步器虽小,但它是有意识地利用原被浪费了的人体能的例子,这种计步器可以用于对竞走运动员步伐频率的测量。

最近,一种新型个人步行器在美国问世。它不需外加能量,完全靠弹簧和杠杆的连动作用,每小时能行进30千米。一般人在行走时,所付出的能量总有一部分要浪费在垂直运动上。步行器则不仅能加大步幅,而且能避免能量浪费。在行走时,步行者脚的作用力通过缆索、滑轮和杠杆传递到高能弹簧,导致弹簧伸缩,弹簧伸缩产生的能量再传递到机械腿,以达到行走的目的。这里弹簧的作用是贮存能量并在下一步释放,将人抬高,弥补了行走时垂直运动所消耗的能量。

行走发电

在热闹的大街上,成千上万的人们穿着五颜六色、样式不一的鞋子,或漫步在街头,或急行于人行道上,摩肩接踵,熙熙攘攘。但就在这个时候,人们却在不知不觉地干着一件极其有益的事情——发电!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位工程师设计出一种利用步行来发电的新装置。他将这种装置埋在公共场所地毯下,上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踏在上面时,体重压到板上,使与之相连的摇杆也被压下。摇杆从一个方向带动中心轴旋转,从而带动发电机发电。

当众多行人连续在踏板上行走时,摇杆不断被压下,使中心轴不停地转动发电。这种装置安装在大街、商场、火车站等处,所发出的电可以用来照明和驱动电风扇。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2.人体散发的能量,主要表现为热能和机械能。日常生活中人体能的1/3都被浪费掉,开发人体能源有非常广阔的前景,请通读全文,说一说目前利用人体能的情况。

3.开头引用人体孵出了小鸡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4.请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5.请发挥丰富想象,说说除了文中列举的几种利用人体能的情况外,还可以在什么地方充分利用人体能?

1.生物质能 无处不在

2.“窃取”能源和体温发电;利用行走时人体的自然摆动设计制造出计步器和步行器;利用人体行走来发电。

3.具体说明人体能源是可以开发的,并值得人们去探索研究;同时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4.列数字、作比较   用准确的数字强调了人体能量之大以及浪费的严重性。 

5.示例:健身房里将现有的健身器具稍加改进,配上小型发电装置,让健身者和运动员在举、压、推、拉、蹬、踢、打、弹跳时带动发电机,就可将自身多余的人体能转化为有用的电能,供家用电器使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容忍

季羡林

人处在家庭和社会中,有时候恐怕需要讲点容忍的。

唐朝有一个姓张的大官,家庭和睦,美名远扬,一直传到了皇帝的耳中。皇帝赞美他治家有道,问他道在何处,他一气写了一百个“忍”字。这说得非常清楚:家庭中要互相容忍,才能和睦。这个故事非常有名。在旧社会,新年贴春联,只要门楣上写着“百忍家声”就知道这一家一定姓张。中国姓张的全以祖先的容忍为荣了。

但是容忍也并不容易。1935年,我乘西伯利亚铁路的车经前苏联赴德国,车过中苏边界上的满洲里,停车四小时,由前苏联海关检查行李。这是无可厚非的,入国必须检查,这是世界公例。但是,当时的苏联大概认为,我们这一帮人,从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到另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恐怕没有好人,必须严查,以防万一。检查其他行李,我决无意见。但是,在哈尔滨买的一把最粗糙的铁皮壶,却成了被检查的首要对象。这里敲敲,那里敲敲,薄薄的一层铁皮决藏不下一颗炸弹的,然而他却敲打不止。我真有点无法容忍,想要发火。我身旁有一位年老的老外,是与我们同车的,看到我的神态,在我耳旁悄悄地说了句:容忍是很大的美德。我对他微笑,表示致谢。我立即心平气和,天下太平。

看来容忍确是一件好事,甚至是一种美德。但是,我认为,也必须有一个界限。我们到了德国以后,就碰到这个问题。旧时欧洲流行决斗之风,谁污辱了谁,特别是谁的女情人,被污辱者一定要提出决斗。或__,或用剑。普希金就是在决斗中被枪打死的。我们到了的时候,此风已息;但仍发生。我们几个中国留学生相约:如果外国人污辱了我们自身,我们要揣度形势,主要要容忍,以东方的恕道克制自己。但是,如果他们污辱我们的国家,则无论如何也要同他们玩儿命,决不容忍。这就是我们容忍的界限。幸亏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否则我就活不到今天在这里舞笔弄墨了。

现在我们中国人的容忍水平,看了真让人气短。在公共汽车上,挤挤碰碰是常见的现象。如果碰了或者踩了别人,连忙说一声“对不起!”就能够化干戈为玉帛,然而有不少人连“对不起”都不会说了。于是就相吵相骂,甚至于扭打,甚至打得头破血流。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怎么竟变成了这个样子!我在自己心中暗暗祝愿:容忍兮,归来!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3.第三段作者为什么要举我们在满洲里海关接受检查的例子?

4.作者针对着中国人的容忍水平,看了真让人气短的现状,祈盼着“容忍兮,归来!”,请你发挥聪明才智,想一想怎样才能让人们重新拥有容忍的美德。

1.人处在家庭和社会中,有时候恐怕需要讲点容忍的。

2.容忍也并不容易;容忍确是一件好事,甚至是一种美德。但是,也必须有一个界限。

3.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要真正做到容忍也不容易。

4.遇事多找自己的原因,主动承担责任;多替对方着想;心胸开阔,不斤斤计较。

阅读《慈善的不是钱,是心》(2007年遵义市),回答后面的问题。

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一哲

2007年2月16日,刚刚卸任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庄园里举行了一场慈善晚宴,旨在为非洲贫困儿童募捐,应邀参加的都是富商和社会名流。在晚宴将要开始的时候,一位老妇人领着一个女孩来到了庄园的入口处,小女孩手里捧着一个看上去很精致的瓷罐。

守在庄园入口处的保安安东尼拦住了这一老一小。“欢迎你们,请出示请柬,谢谢。”安东尼说。

“请柬,对不起,我们没有接到邀请,是她要来,我陪她来的。”老妇人抚摸着小女孩的头对安东尼说。

“很抱歉,除了工作人员,没有请柬的人不能进去。”安东尼说。”

“为什么?这里不是举行慈善晚宴吗?我们是老表示我们的心意的,难道不可以吗?”老妇人的表情很严肃,“可爱的小露西,从电视上知道了这里要为非洲的孩子们举行慈善活动,她很想为那些可怜的孩子做带事,决定把自己储钱罐里所有的钱都拿出来,我可以不进去,真的不能让她进去吗?”

“是的,这里将要举行一场慈善晚宴,应邀参加的都是很重要的人士,他们将为非洲的孩子慷慨解囊,很高兴你们带着爱心来到这里,但是,我想着场合不适合你们进去。”安东尼解释说。

“叔叔,慈善的不是钱,是心,对吗?”一直没有说话的小女孩露西问安东尼。她的话让安东尼愣住了。

“我知道受到邀请的人有很多钱,他们会拿出很多钱,我没有那么多,但这是我所有的钱啊,如果我真的不能进去,请帮我把这个带进去吧!”小女孩露西说完,将手中的储钱罐递给安东尼。

安东尼不知道是接还是不接,正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突然有人说:“不用了,孩子,你说得对,慈善的不是钱,是心。你可以进去,所有有爱心的人都可以进去。”说话的是一位老头,他面带微笑,站在小露西身旁。他躬身对小露西说了几句。然后直起身来,拿出一份请柬递给安东尼:“我可以带她进去吗?”

安东尼接过请柬,打开一看,忙向老头敬了一个礼:“当然可以了,沃伦,巴菲特先生。”

当天慈善晚宴的主角不是倡议者安南,不是捐出300万美元的巴菲特,也不是捐出800万美元的比尔•盖次,而是仅仅捐出30美元零25分的小露西,她赢得了最多最热烈的掌声。而晚宴的标语也成了这样一句话:“慈善的不是钱,是心。”第二天,美国各大媒体纷纷以这句话作为标题,报道这次慈善晚宴。看到报道后,许多普普通通的美国人纷纷表示要为非洲那些贫穷的孩子捐赠。

(选自《读者俱乐部》2007年第6期 有改动)

1.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要概括。(包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答:

2.第一段“小女孩手里着一个看上去很精致的瓷罐”一句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3.第九段画线句“他躬身对小露西说了几句”。请你根据当时的语境,写出巴菲特先生说话的内容。(不超过30字)

答:

4.不邀而至的小露西为什么会以30美元零25美分获得本次慈善晚宴的主角

答:

5.谈谈你对“慈善的不是钱,是心”这句话的理解。

答:

1.小女孩露西想为非洲贫困儿童捐款,因无慈善晚宴的请柬被拒绝在入口处,在沃伦•巴菲特先生的帮助下,不但进入了慈善晚宴的现场,还成为慈善晚宴的主角。

2.此句属于动作描写,表现了小露西对瓷罐的小心翼翼,以及对慈善活动的虔诚、庄重的态度。

3.示例:①小女孩,你真了不起!小小年纪就这么  爱心。我代表非洲贫困儿童感谢你!(赞扬角度)②小女孩,别着急,我一定想办法带你进入晚宴会场,满足你的心愿。(安慰角度)(意思接近,想象合理,语言通顺,选取任一角度作答均可。

4.①小露西的善举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虽然富商和名流都慷慨解囊,但只是自己积蓄中的一部分,而小露西却是倾其所有。②小露西的爱心能影响更多的人来参加慈善活动。③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5.“在慈爱的天平上,大家是等重的,不要把慈善活动看成仅仅是有钱有身份的人的事情,即使再普通再平凡的人,只要对他人心怀善意,给予帮助,也是一样的慈善。”或为别人捐献一分钱一角钱的普通人和捐献成千上万的有钱人一样富有爱心,同样值得尊敬“。

请认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圣洁的报酬

去年七月份,我作为联合国义工服务组织(UNV)的一员,去南非做了半年的义工。

七月的中国,正值盛夏,但远在南半球的南非却正处于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我们的任务就是,尽量帮助那些滞留在首都比勒陀利亚的来自姆普马兰加省的贫民(尤其是小孩),给这些居无定所,在瑟瑟寒风中艰难求生的穷人捐衣捐物,帮助他们度过一年当中最难熬的日子。

我们这一组一共六个人。其中留着一捋粗壮红胡子的英国人马丁已经在这里做了三年,是我们这群人中资格最老的一个。

第一次执行任务是马丁带我们去的。那一天,我们到批发市场去买衣物、被子、玉米粉和饼干。购置完物品,我们开着日本人捐助的三辆丰田工具车,直奔郊外一个叫利比利亚的废旧农场。

可能听到外边有动静,最先冲出来的就是那些可爱的孩子们。衣衫褴褛的他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瞪着单纯的大眼,盯着我们,揣测着我们的来意。

望着这些可怜的孩子,我迫不及待地从车上拿出衣物就朝他们走去。

“把东西放下!”马丁冲到我跟前,涨红着脸,近乎粗鲁地夺下了我手里的衣帽。我莫名其妙地望着他,一时不明白他哪来的脾气。

余怒未消的马丁面对围上来的孩子们,立刻变成一副温和的笑脸,柔声问道:“孩子们,愿意帮我们做点事情吗?”

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怯生生地咧着嘴笑,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其中一个被他的同伴恶作剧似的推了出来。

“非常好,”马丁鼓励着说,“如果你能帮我们把车上的东西搬下来的话,我想,你会得到酬劳的。”

在同伴的怂恿下,那个小家伙真走过去,接住了新西兰人菲思从车上递下的一小袋玉米粉。

“好极了”,马丁夸张而富有感染力地叫着,“小家伙,谢谢你的帮助,这是你应得的劳动报酬。”他把一身棉衣和一小桶饼干递给了那个小孩。小孩愉快地接过这些劳动所得,兴奋得两眼放光。

“小家伙们,你们看到了,车上东西很多,有谁愿意继续帮助我们呢?”马丁半蹲在这些孩子们面前,亲切地问。

孩子们尖叫一声一拥而上,嘻笑中很快帮我们把东西全从工具车上卸了下来,理所当然地,每个人都得到了一套棉服和一份玉米粉或者饼干。

这时,闻迅赶来的其他孩子瞅见已经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做的时候,眼里不由得显出失望。马丁挥着手,很兴奋的样子,大声叫着:“孩子们,排好队,我知道你们的歌声很甜美,为什么不给我们唱首歌呢?当然,你们也会得到理所应当的酬谢。”

那些孩子们受到了鼓舞,一边拍手一边舞动起来,歌声随后响起。他们唱得非常认真,唱完之后果然也得到了一份礼品。

整个下午,在马丁的策划之下,我们热热闹闹地把所有的物品按计划发给了孩子们。

在回去的车上,马丁主动跟我道歉说:“刘,我下午的态度不好,请你原谅。但你知道吗?我们不能让孩子们觉得这些东西是他们理所应当得到的,这样会培养他们不劳而获的惰性。而且,人生来是平等的,如果我们居高临下地进行施舍、捐赠,会让孩子们的自尊心受挫,长大后会留下心理疾病的隐患啊……刘,没有什么比孩子们健康成长更重要的了。”

那一天,马丁的所作所为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他让我懂得,炫耀的爱心是一柄砍平人理想的风刀,它不但会拧干弱者奋发的信念,还让他们在阳光下赤裸裸地展示血迹斑斑的伤口。这种帮助是残忍的,有损人尊严的。

1.“我”看到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孩子,迫不及待地要把衣服分给他们,可马丁“近乎粗鲁”地阻止了,当时“我”感到莫名其妙。读完全文,你能明白其中的原因吗?

2.联系全文,参考括号中的提示,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⑴马丁半蹲在这些孩子们面前,亲切地问。(马丁为什么要“半蹲”着对孩子们说话?)

⑵孩子们尖叫一声一拥而上,嘻笑中很快帮我们把东西全从工具车上卸了下来。(加点的词语反映了孩子们怎样的心理?)

3.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子的理解。

4.阅读下边的链接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我从街上走过……一个衰弱不堪的穷苦老人拦住了我。

红肿的、含泪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劣破烂的衣衫,龌龊的伤口……哦,贫困已经把这个不幸的生灵啃噬到多么不像样的地步!

他向我伸出一只通红的、肿胀的、肮脏的手……他在呻吟,他在哼哼唧唧的求援。

我摸索着身上所有的衣袋……没摸到钱包,没摸到手表,甚至没摸到一块手绢——我什么东西也没带上。

我不知怎样才好,窘极了,我便紧紧地握住这只肮脏的颤抖的手……“别见怪,兄弟。我身边一无所有呢,兄弟。”

这是屠格涅夫《乞丐》中的片段。“我”极想从身上找点钱物出来送给这个乞丐。假如马丁看到了,会不会阻止?为什么?

1.答:原因有二:一是这样做会让孩子们觉得这些东西是他们理所应当得到的,会培养他们不劳而获的惰性;二是这样居高临下的进行施舍、捐赠,会让孩子们的自尊心受挫。

2.(1)“半蹲”这个动作,充分体现了马丁对这些贫困孩子的尊重及平等的态度。

(2)孩子们看到同伴因为帮助搬东西而得到亟需的衣物和食品,现在又有这会的机会摆在面前,非常兴奋,争着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换取衣物和食品。

3.如果仅仅是同情、怜悯那些贫困的人,简单地为他们捐衣捐物来显示自己的爱心,那么这种帮助,不但会培养他们依赖别人的惰性,使他们失去依靠自己努力来改变命运的信念,甚至会使他们失去应有的人格和尊严,将自己的贫困、残疾、不幸等毫无遮掩地摆在别人面前,作为求取别人同情、怜悯及救助的资本或借口。(答题的关键是对“炫耀的爱心”“在阳光下赤裸裸地展示血迹迹斑斑的伤口”等重点短语的理解,意对即可)

4.不会。《乞丐》中的这位老人不同于上文中的孩子,他老了,而且病痛缠身,衰弱不堪,已经失去了劳动的能力,这样的人是真正需要救助的;况且从“我便紧紧地握住这只肮脏的颤抖的手”及“兄弟”这个称呼中看出,“我”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平等地、发自内心地对待这位穷苦的老人的。如果马丁在场,他也会这样做的。

请认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到美国学汉语

张心阳

①如果不是咱们驻外记者亲眼所见,打死你也不会相信:咱中国同胞居然远涉重洋留学美国专攻汉语!这事不让人诧异都不行——就算咱们千百个方面不如人家,可是难道用汉语说话写字也不如点横竖撇都凑不齐整的老外了么?汉字,自有咱们的先祖就开始用它,书写了几千年啊!

②往深处想,这事怪也不怪,自从开放的大门推开,在一部分人那里就没少过对外国的崇拜。原先崇拜的是洋货。那时候谁要是有一台进口冰箱、彩电、洗衣机什么的,走起路来头都比别人昂高三分。而今似乎已不太喜欢他们那些东西了,因为咱们已经掌握了生产这些东西的技术,不仅质量不分伯仲地摆得满大街都是,而且销回发达国家。于是这一轮崇拜也就寿终正寝了。

③可毕竟咱们总体上还是落后,人家在其他方面还领先着咱们,所以在有些人那里,崇拜就不会结束。这里不妨列数着看看:不是说人家企业管理有高招么,于是乎一窝蜂似的到人家那里学;不是说人家搞社区建设有办法么,于是乎一窝蜂似的到人家那里学;不是说人家城市种花种草有能耐么,于是乎一窝蜂似的到人家那里学;不是说人家的农村建设很漂亮么,于是乎一窝蜂的到人家那里学……毫无疑问,人家教育和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咱们看来也是顶呱呱的,于是乎我们不仅要去考察,而且那些只要贴着洋标签回来的人都被高看一眼,就职同样的岗位,干同样的工作,拿的薪水就是与本土人才不一样。说到这里,大家自然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会有同胞要去国外学汉语了。因为不论学什么,在国内学成和在国外学成(哪怕学不成),含金量不一样,受的礼遇也不一样。如此这般,怎能不叫人数典忘祖在学汉语上也去镀一层外国的金呢?

④如果说先一轮是“硬件崇拜”,那么新一轮的就是“软件崇拜”,总觉着文化不如人家,理念不如人家,教育不如人家。然而,咱中国文化就真的这么窝囊透顶吗?那是屁话!只要是屹立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没有窝囊的文化,只有窝囊的族民。这里问一个问题,美国的军事理论建设比不比咱们强?你一定会说“那还用问”。然而,当咱们的国防大学军事专家到西点军校考察后发现,美国所有军事指挥员的一本必读书是《孙子兵法》,一些高级将领背诵《孙子兵法》背得比咱们的某些军事教官还熟练。而在西点军校学__也并非子虚乌有,进行信念道德教育,__就是楷模之一。由此可以证实,发达国家哪有那么多先进的东西,其实都不过是汲取世界各国文化之长,用以克己之短罢了。

⑤这当然不是说,咱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就不必到别人那里去学造火箭,但一个基本常识是,一个有志气的民族无论学人家做什么事,也不会舍自己之根去逐人家之末。如果大家对学别人学什么,对从国外学习回来的人怎么看、怎么用这些基本问题搞不清楚,那么,我敢说,很快还会有人到国外去学唱京剧,学做旗袍,学扎针灸,学研究孔孟,学画中国画,学川剧变脸,学做文房四宝,学练中国功夫……你信不信?(选自《今晚报》)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观点。

2.作者觉得中国人跑到美国专攻汉语,这事怪,也不怪。 读完全文,请你说说“怪”在哪里?“不怪”的原因又有哪些?

3.试比较下面一组句子,说说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效果?

原句:然而,咱中国文化就真的这么窝囊透顶吗?那是屁话!

改句:然而,咱中国文化一点都不比别人差。

4.第④段中作者列举美国所有军事指挥员背《孙子兵法》和西点军校学__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5.文章结尾写道,“大家对学别人学什么,对从国外回来的人怎么看、怎么用这些基本问题搞不清楚”,怪事还会不断发生。作者在文中回答了“学别人学什么”的问题,那么请你谈谈“对从国外回来的人怎么看、怎么用”的看法。

1.一个有志气的民族无论学人家做什么事,都不能舍弃自己的根。(答“一个有志气的民族无论学人家做什么事,也不会舍自己之根去逐人家之末。”也可)

2.“怪”是因为汉语是我们祖先发明的,使用了几千年了,是中国的文化之根,有人不在中国学汉语,去美国跟老外学,当然是怪事。 “不怪”的原因一是有部分人一直崇洋;原因二是目前存在国内学成与国外学成待遇不一样的情况。

3.原句表达了作者对那些自轻自贱、看不起中国、觉得国外什么都比中国好的人的强烈愤怒和不满之情。改句的感情就没有那么强烈。

4.为了证明正确的学习态度应该是汲取世界各国文化之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答“发达国家哪有那么多先进的东西,其实都不过是汲取世界各国文化之长,用以克己之短罢了”也正确。)

5 .(开放性试题,只要扣住“对留洋归来的人,跟国内学成的人一样,都要量才而用”的中心、语言通顺有逻辑性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母语之中。关爱母语,往小里说,有助于人们自由地表达和顺畅地交流;往大里说,则关系民族认同和文化接续的大话题。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冷落母语的情形。无论是汉语的人文性还是工具性,在目前的社会生活里都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怀备至。可能我们习焉不察,可能我们顾此失彼,但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摆在我们的面前,汉语曾经的( )正在逐渐消退。新八段文体的质木无文、套话连篇,部分网络语言的( )、不规范等等,都在提醒人们要关爱、重视母语,要学好用好我们的母语。

1.根据拼音写出文段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

( ) ( )

2.文段中,作者担忧什么,提出了什么要求?

3.使用下面词语另写一段连贯的话,至少用上其中两个。

关怀备至 顾此失彼 消退 提醒

1  魅力  粗俗

2  担忧的是社会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冷落母语的情形;要求人们关爱、重视母语,要学好用好我们的母语。

3  略

按要求完成第1—3题。

近些年来,各地兴起了过洋节的热潮:圣诞节、情人节……商家也不失时机推出丰富多彩的促销活动,到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而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在年轻一代的心目中已经渐渐淡化了,过得冷冷清清。为了加深大家对传统节日的感情,班主任决定举办“传统节日知多少”主题班会。下面是班会的活动内容,请你参与。

1.班级征集活动主题语,要求是简洁、形象的一句话或一个短语。你写的是什么?

2.请写出一个你熟悉的传统节日以及与之相关的对联或诗句。

3.请简要介绍在你的家乡人们是怎样过这个节日的。(100字左右)

1  示例:了解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或让传统节日深入人心)

2  示例:清明节     相关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3  示例:每年4月5日的清明节,是传统的扫墓、祭拜先人的日子。清晨,人们携带酒食、鲜花、纸钱等物品前往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3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3.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样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1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2  加深感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3  第一问: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第二问:抒写了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3题。

空气“长寿素”——负氧离子

①每当我们来到原野,漫步海边或走进森林的时候,总感到那里的空气特别的新鲜,浑身充满了轻松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长寿素”——负氧离子。

②负氧离子是一种带电的微粒。早在一百年前,科学家们就发现了空气带电现象。空气之所以带电,就是因为其中含有负氧离子。那么,负氧离子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知道,大气中时常发生__放电现象——闪电,就在闪电发生的瞬间,其周围的空气即被电离,从而产生了大量的负氧离子。

③ 研究表明,树木、花卉释放出的芳香挥发物质具有增加负氧离子的功能。此外,喷泉本身就是一个负氧离子发生器,甚至海里的浪花、喷花的淋浴头也都会产生负氧离子。这就是原野、海边、森林里的负氧离子格外多的原因。

④负氧离子在空气中不会无限增多,也不会长期停留,而是不断产生、不断消亡。据测定,北京北海公园每立方厘米的空气中含有负氧离子800多个,而在行人拥挤的王府井大街仅200个左右。负氧离子惧怕灰尘、细菌、病毒,一旦碰到这些小的颗粒,就会发生电荷的传递,致使灰尘和细菌的颗粒变大,当空气托不住它们时便降至地面。这就是负氧离子多的地方有毒颗粒少、空气格外清新的原因。

⑤负氧离子对人的健康非常有益。它不仅能使空气清新,还可以灭菌、除尘、治病。当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很高时,能抑制多种病菌的繁殖,降低血压,消除疲劳,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调节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正因如此,人们才称负氧离子为“空气长寿素”。

⑥据最新出版的美国《生活》杂志报道,世界上三个有名的“长寿村”——巴基斯坦东部的芬扎、厄瓜多尔南部的毕路卡其巴以及前苏联高加索的一个村庄,仅百岁以上的寿星就有数百人。这三个长寿村皆是群山环抱、绿树成荫,负氧离子浓度很高。

⑦懂得了负氧离子的有关知识,我们就要在工作、学习之余经常到郊外、森林、海边去放松放松,这对身体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1.本文开头在写法上的两个突出特点是什么?

2.概说负氧离子产生的三种途径。

3.负氧离子浓度高的地方,空气中的细菌、病毒少,原因有哪些?

1.一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二是点题。

2.一是闪电,二是树木、花卉释放出的芳香挥发物质,三是水花。

3.一是负氧离子惧怕灰尘、细菌、病毒,一旦碰到这些小的颗粒,就会发生电荷的传递,致使灰尘和细菌的颗粒变大,当空气托不住它们时便降至地面。二是当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很高时,能抑制多种病菌的繁殖。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4题。

悔的边缘

刘心武

从地铁站出来,是人流高峰期,地铁站台仿佛一个巨大的鱼缸,人群就像穿梭洄游的鱼儿。他被后面疾步往前赶的人从侧面撞了一下,他早已习惯社会中人际间的碰撞,本能地一停步,见是一个年轻人,那年轻人的眼光跟他刚一接触,就问他:“三益大厦从哪边走?”他回答:“那应该走东出口……”可是年轻人却马上离开他,又去问站台上报摊上的售卖员。他心想,怎么回事?为什么不相信我的回答,我指点得很正确很清楚呀……他这样的年纪,加上他的教养,以及他性格中的一种执拗,使他在短短的几秒钟里,产生一种感叹,如今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怎么增加那么多戒备?连问路也要再三验证才能确信吗?同时又产生出一种冲动,就是一定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使这位年轻人树立起信任陌生人的信心。于是他小跑着,穿过江鲫般的人流,追上了那个年轻人,呼唤他:“小伙子!”

那年轻人听到他的声音,回头望着他,眼里充满了复杂的表情,他一时难以破译,总的来说,大概是无比惊讶。他就对年轻人说:“小伙子,我带你去三益大厦。最近这边修路,如果没人带路,那可能就绕来绕去找不着了……”年轻人瞪圆眼睛,嘴唇嚅动着,大概是想说不用了不用了。他就又微笑告知:“我就住在这边,顺路就把你带到,跟我走吧。”他引领着那年轻人去上滚梯,那年轻人自觉地站到滚梯右侧。他心想,这就说明小伙子还有点文明习惯,大概是个外地考到北京的大学生吧,去三益大厦,也许是到那里头的公司求职面试,那就更不能因为路不熟而误过约定的时间,自己带他去真是非常应该。

出了地铁站,那年轻人就说:“老先生,我自己去吧。”他笑:“看见了吗?两边全是临时栅栏,谁都得从这儿过呀……”转了两个弯儿,出现岔口,那年轻人说:“谢谢啦,你自便吧……”他的笑容更灿烂:“自便?那你可知道该往哪边?来来来,跟我拐这边……”就这样,终于走出栅栏,人流疏散开,前面已经显露出了三益大厦。年轻人刹住脚,这回不知怎么绷紧脸,挺不高兴的样子,挺生硬地说:“行啦,别跟着我啦,我看见啦。”他本想说:“我回家也得经过三益大厦,我把你送到门口吧。”但望见那年轻人的眼神,他想,啊,如今的年轻人都特别在乎自己的隐私权,也许,人家到三益大厦里办事,希望能够保密呢。于是他就站住不动,指点前面说:“大厦的门朝西,拐往西边的时候,留神那地下车库里开出来的车,虽然规定车子到了出口一定要停下来,看清没有路人才能开出,可是如今就有那财大气粗的人,车子猛地往外冲,上个月就撞倒过一个民工,我正好路过……那开车的还骂那民工不懂城里的规矩……所以,你头回往那走,要特别小心!”

年轻人还没到三益大厦就停住了脚步,他猛地扭回头,看那领路的老人还在不在。没影儿了。年轻人的心先一松,接着就越来越紧,仿佛被他自己的手狠狠地捏着,它是在下地铁车厢后,从老人一侧的衣兜里,窃走了老人的钱包,那钱包里究竟有些什么,他还没机会检看。他向老人问路,以及问过老人又去问卖报的,无非都是转移老人的注意力,万没想到的是,这位老人却向他展示出十二分的善意……这世界上还真有善吗?真有信任吗?甚至会相信他这样的一个生命?……一种浓酽的悔意涌上心头,他想马上找到那不见身影的老人,把钱包奉还……他朝三益大厦的反方向快走了几步,却又站住了。他在悔的边缘徘徊……

1.通读全文,说说文章标题“悔的边缘”具体指的是什么?

2.老人当初为什么那么主动热心给小伙子带路,后来又离开了?从中看出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3.在第一段中找出与“人群就像穿梭洄游的鱼儿”一句照应的比喻句,并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阅读以下链接的材料,结合上文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材料一:佚名《天职》一文中讲述了一个小偷夜里到海尔曼大夫的诊所偷窃,因被氧气罐绊倒摔断了大腿,海尔曼大夫连夜替他做了手术,并帮他彻底治好了病才交给警察,使小偷感激得五体投地,并当场表示了悔改之意。

材料二:报纸上曾登载过这么一件事,一位父亲千辛万苦为儿子筹足了上大学的学费,不慎在途中被跟他们聊得很投契的小伙子偷走了。父亲凭着在聊中对那小伙子的了解,认定他偷钱是有苦衷的,一连几天到被偷钱的地方用纸与那小伙子沟通,再三表明对小伙子的信任,恳请小伙子把钱还给他解燃眉之急。结果,那小伙子真的把偷去的钱寄回给他,并说明是被他的信任所感动。

1.老人的善良关爱使偷了他钱包的年轻人产生了悔意,想还钱包又犹豫不决。 

2.热心带路是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使年轻人树立起信任陌生人的信心。后来离开是为了尊重小伙子的隐私。从中看出老人是一个善良、热情、善解人意的人。

3 .照应的比喻句是:穿过江鲫般的人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地铁站人多的状况,为后面交待小伙子窃老人钱包创设了环境(埋下了伏笔)。

4.示例:由文中和材料看到,人是有良知的,天性并不坏,只要用亲善、关爱、信任去打动他们,即使是走上邪路的小偷,也有可能会被感动而幡然醒悟改过。我们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增加社会的温暖与关爱,使更多误入歧途的人早日感化而重新做人。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