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鱼和树》一文,完成1-6小题
鱼和树
加拿大温哥华,深秋的金溪公园,层林尽染,各色的枫叶呈现一片迷人的景色.随处可见数百年历史的树,身上长满了青苔,在雨后,潮湿而又翠绿,显示出沧桑和厚重的历史。
踏着一地缤纷的落叶进入公园,可见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静静地在丛林中穿过,这就是金溪。仅数公里长的小溪,在这个季节变得异常喧嚣和悲壮。成千上万的鲑鱼逆流而上,在浅浅的溪水里寻找产卵的石床。站在岸边望去,满眼都是一条又一条肥大粗壮的鲑鱼。它们在浅滩里拥挤着,在有激流的地方扑腾着,争先恐后地朝着水流的反方向游去。短短的路程,充满了艰辛和危险,白天有海鸥来觅食,晚上有熊出没。值得庆幸的是,它们受到当地法律的保护,无人会去捕杀它们;即使在它们死后,也只有当地的土著居民才可以打捞上来食用。
这群鲑鱼前赴后继地来到金溪,为了繁衍后代而慷慨赴死。
当地人说,这就是“蛙鱼自杀”奇观。当我初闻此事,心中满是悲戚。而若非亲眼所见,真是很难相信世间竞有如此悲壮得令人落泪的奇现。
这群蛙鱼是在三五年前离开自己的出生地的。当地人曾经做过试验,在溪中的小鲑鱼身上做上标记,它们在溪水中呆满一年后顺流入海,历经三到五年的海洋生活,最远可游到西伯利亚,但在最后产卵的季节,必定回到这里。
为了让鱼卵产在温暖的地方,这些鲑鱼每年会在深秋的时候回到出生地,从海上到达淡水区后便不吃不喝。大约有十天的时间,完成交配产卵,然后筋疲力尽地死去。它们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而且必须付出生命的代价。它们的腐化物最终成为孵化出生的小蛙鱼的食物,保证这些在溪水中生活一年的小生命有足够的营养和食物。
金溪公园因“鲑鱼自杀”奇观闻名于世,但真正能够开此眼界并非易事。金溪公园远在加拿大温哥华岛的维多利亚,而“鲑鱼自杀”的季节又实在太过短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维多利亚大学校园的边上,有一条狭长的峡谷。峡谷内一片森林郁郁葱葱,树木高耸入天,鸟鸣清脆动人,充满了静谧和安详,置身其中犹如进入仙境。
给我们上课的布朗妮老师一路行一路介绍着森林里的植物。显然,她对这里的一切都已了然于脚。她讲解着鱼腥草的功效,也讲解着雪梅可以用来洗手;她讲解着红豆之美丽,也讲解着枫树之丰饶。
突然,一棵倒下的树阻挡了去路。
这是一棵因为苍老而被虫蛀后轰然倒塌的大树。撕裂的地方露出巨大的树心,还是那么的清新,那么的害有生气。树枝虽已枯萎,但依然笔直,像平静躺倒的一个巨人。树根虽已撕裂,但依然盘才脚错节,延伸到无垠的地方。
当地的印第安土著说,这裸树是这一片森林的母亲,所有的树都是在这裸树的根上生长出来的。它已经生活了几百年了,繁衍生息,不知劳累。现在,它太苍老了,蛀虫和时光一起来侵蚀它。它选择倒下,是因为它要把土地供给它的养料让出来,给它的后代,让它们生长得更好。很多年后还会有这样老去的树倒下,和祖先一样为了一个共同的选择。当地人认为这些树木是神圣之物,所以从来不会去砍伐。
一群又一群小鲑鱼出生了,但母亲们却成了果腹之物一棵又一裸树木茁壮成长着,但母亲已经永远地躺在了地上。
死亡,是不是一种基因的记忆?母爱,又是怎样一种感召的力量?
而为什么,一定会以母亲生命的消亡作为代价?
这样的疑惑真的不愿问这些鱼,不愿问这些树,不愿问自己。
1.请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她对这里的一切都已了然于胸。
了然于胸:
2.通读全文,谈谈文中的“鱼”和“树”具有怎样的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二自然段“仅数公里长的小溪,在这个季节变得异常喧嚣和悲壮”一句中的“喧嚣”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悲壮”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横线处需补写一个既能总结上文,又能领起下文的过渡句,请根据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将这个过渡句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这段文字用词准确,语言精美,描写生动形象,请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作简要评析。
峡谷内一片森林郁郁葱葱,树木高耸入天,鸟鸣清脆动人,充满了静谧和安详,置身其中犹如进入仙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结尾部分写道:“死亡,是不是一种基因的记忆?母爱,又是怎样一种感召的力量?”请仔细揣摩、认真品味这个句子,谈谈其中蕴涵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心里非常清楚。
2.“鱼”和“树”都为了种族繁衍而慷慨赴死,舍弃自己的生命来惠及后代,十分悲壮动人。
3.“喧嚣”指的是:深秋季节成千上万的鲑鱼在浅滩里拥挤着、扑腾着,争先恐后地逆流而上;白天有海鸥来寻鱼觅食,晚上有熊出没捕鱼。
“悲壮”指的是:鲑鱼前赴后继来到金溪,为了繁衍后代而慷慨赴死。
4.答题要点:要能总结上文,能领起下文。 答案示例:这样一种鱼让我无法忘怀,而同样一种树也激荡着我的心。
5.答题要点:要有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分析,有对这段文字的点评,语言要流畅、有文采。
6.答案示例:“鱼”和“树”为了后代而死亡是一种“基因的记忆”,是一种自然的规律;是博大无私的母爱感召着它们慷慨赴死,这种为了后代而献身的母爱给人震撼、令人感动。
阅读下列两个选段,完成1~6题。
(甲)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乙)春在田畴,松软的泥土散发着清新湿润的气息,冬憩后醒来的麦苗儿精神焕发,展现出一派蓬勃盎然的生机;渠水欢唱,如母爱的乳汁,与土地和麦苗的血液水__融。春在河畔,碧波清荡,鱼虾畅游,蛙鼓抑扬弄喉嗓,柳丝婆娑舞倩影,阳光水波交相辉映,洒落捧捧金和银。春在天空,燕语呢喃,蝴蝶翩跹,风筝高飞,浓浓春意弥漫洁白的云朵间,甜甜笑声穿梭浩淼九天。春在果园,红杏流火,桃花漫霞,梨树飞雪,蜂蝶追逐喧嚷,酝酿生活的甘甜和芬芳……
1.甲文描绘了春草图和春花图两幅春天的画面,乙文描绘了四幅春天的画面,分别是 、 、 、 。
2.甲文第一段写了小草的情态以及它的质地、 、 ;乙文未写草,但写了春天植物的绿,如 、 。
3.甲文第二段与乙文写得色、声、味俱全,甲文表现“声”的词语是“嗡嗡”;乙文表现“声”的词语是“ ”、“ ”等。
4.甲文第二段和乙文都用了虚实相结合的方法,请默写出甲文虚写的句子。
我的答案:
5.甲文与乙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的理解:
6.想想看,春天还是什么?发挥你的想象力,仿句再写出一个形式相同的句子。
春天是一缕轻轻吟唱的暖风,和着声声婉转的鸟语;春天是一捧温暖明亮的阳光,吻着馥郁醉人的花香;春天是 , 。
1.田畴春图 河畔春图 天空春图 果园春图
2.颜色、长势、麦苗儿精神焕发,柳丝婆娑
3.呢喃 喧嚷
4.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5.对春的热爱、赞美之情
6.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孩子,请系好鞋带
那时,我还在读初一。学校每到年底都会组织游园活动庆祝新年的到来,记得那年的游园活动特别热闹,游戏很简单,似乎所有的人都能中奖,所以奖品很快就剩得不多了。
我终于也挣得了一张票,便兴冲冲去领奖。领奖处挤满了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最后几份奖品,我也不甘示弱往前挤。高高的窗台,狭小的窗口,发奖的人根本看不见领奖人的脸,只能随意地从那些伸进窗口的挥舞着的手中接过奖票,再递给奖品。突然间,我感觉手心沉甸甸的,是一份奖品!还来不及高兴,旋即又感到手里轻飘飘的了——奖品被别人抢了!我忙抬起头四下搜寻,只见身旁一个大男孩正在冲我得意地笑。
我冲他喊道:“把奖品还给我!”他边走边嚷:“每个人都有奖票,谁能抢到就是谁的了,凭什么还给你!”我拽住他的衣角,近乎哀求:“我先拿到的,给我吧。”
他猛地推开我,没想到竟把我趔趄在地,他一溜烟跑掉了。
从地上爬起来,我再也忍不住委屈大哭起来。我边哭边走向办公区,这时我本能地想到了母亲,她是这所学校极有权威的老师,她一定能帮我!
母亲听我哭哭啼啼叙述完一切,沉默了半晌才说:“孩子,先系好你的鞋带吧。”我低头一看,真的,鞋带不知在什么时候已松开了。我迅速系好鞋带,然后期待母亲帮我要回奖品,没想到她却平静地说:“走吧,我们回家……”
这件事早已过去,我始终没能要回那份本该属于我的奖品,为此,心里不止一次埋怨母亲。然而,随着渐渐长大,十多年来也曾经受了许多成败与得失,现在我才恍然明白,当年的母亲用心良苦!
她让我系好鞋带,她在我因得不到奖品而懊恼的时候,让我系好鞋带,因为,我确实应该这样做。如果我任由自己哭闹,我可能会一辈子对此事耿耿于怀,无法释然。生活中本来就有好多我们想要的东西却无法得到,我们又怎可以要求自己每次都能被满足呢?母亲这样做其实是想让我学会坚强——当生活不能如愿以偿或者不尽人意时,不是一味地计较和埋怨,而是一如既往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保持一份恬淡心情对待生活。
我知道,命运给予我们的磨难将远不止是失去一份奖品;我同样知道,对待磨难也并非系好鞋带就难解决这么简单,但我明白生活的真谛就在于此——无论发生了什么事,不气馁,不自怨自艾,永远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永远向前看,终有一天,我就能用生命的带子系住幸福。
1.找出表明本文属于回忆性文章的标志性语言。
我的答案:
2.母亲让“我”系好鞋带的内涵可用文中哪些句子来解释?
我的解释:
3.你觉得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请简单赏析一下。
我的赏析:
4.你觉得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的理解:
5.“孩子,请系好鞋带。”文中母亲的一句话影响了“我”一生。是啊,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有利。同学们,在这十多年的成长历程中,父母对你说的哪句话你最难忘?这句话对你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最难忘的一句话:
这句话的影响:
1.那时,我还在读初一;这件事早已过去
2.无论发生了什么事,不气馁,不自怨自艾,永远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永远向前看,终有一天,我就能用生命的带子系住幸福。
3.呼告式,显得亲切;鞋带,一语双关,含义深刻,给人启迪。
4.沉着冷静,大度明理,教子有方
5.略
阅读《无处不在的生物质能》,回答后面的问题。
无处不在的生物质能
据说,曾经有人将鸡蛋紧贴自己的皮肤,揣在怀里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地日夜小心呵护,经过一段时日,仅仅靠自己的体温,居然孵出了小鸡!这实际上是对人体能源的绝佳的利用。我们当然不提倡大家用体温去孵小鸡,但人体能源的开发却值得人们去探索研究。
人体能,即人体散发的能量,主要表现为热能和机械能。在人的生命过程中,人体能源随时作用于周围环境,如运动时大量出热,行走时压着路面作功等等。这些能量至少有1/3被白白浪费掉。据专家测算,一个质量为50千克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消耗的热量为2500千卡(合10467焦),可以把相当于本人体重的水由0℃加热到50℃。全世界五十多亿人,每人浪费掉的人体能加起来,相当于10座中型核电站生产的电能所需要的能量。
“窃取”能源和体温发电
美国桑托斯公司的超级市场,每天都在“窃取”顾客的能量,将其用来发电。该超级市场在出入口处安装了旋转门,每天数以万计的顾客进进出出,推动旋转门的能量统统被收集起来;此外,顾客还要在旋转路上停留1~3秒钟,他的“重力能”也被收集起来,转化为电力供该公司照明,驱动电梯、电扇。
无独有偶,美国新泽西州电信电话公司新近设计建造了一座新颖的办公大楼,它的房间内壁能有效地吸收全楼三千多名职工散发的热量,再转换为电能,储入蓄电池,供照明、电脑打字和调节楼内室温之用。
有一种袖珍温差电池可以把人体中的热能转化为电能,为小型晶体管收音机或其他电器供电。现在利用人体的热能来供电的小型助听器、收发报机、小型电视机等都研制成功了,它们携带起来十分方便。体温供电手表也已出现,这种手表的后盖就是一块微型温差电池,只要戴在腕上,手表就能准确运转了。
计步器和步行器
前几年,国外有人利用行走时身体的自然摆动来带动计数装置,设计制造出一种计步器,把它戴在腰间就能随时显示走了多少路程。计步器虽小,但它是有意识地利用原被浪费了的人体能的例子,这种计步器可以用于对竞走运动员步伐频率的测量。
最近,一种新型个人步行器在美国问世。它不需外加能量,完全靠弹簧和杠杆的连动作用,每小时能行进30千米。一般人在行走时,所付出的能量总有一部分要浪费在垂直运动上。步行器则不仅能加大步幅,而且能避免能量浪费。在行走时,步行者脚的作用力通过缆索、滑轮和杠杆传递到高能弹簧,导致弹簧伸缩,弹簧伸缩产生的能量再传递到机械腿,以达到行走的目的。这里弹簧的作用是贮存能量并在下一步释放,将人抬高,弥补了行走时垂直运动所消耗的能量。
行走发电
在热闹的大街上,成千上万的人们穿着五颜六色、样式不一的鞋子,或漫步在街头,或急行于人行道上,摩肩接踵,熙熙攘攘。但就在这个时候,人们却在不知不觉地干着一件极其有益的事情——发电!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位工程师设计出一种利用步行来发电的新装置。他将这种装置埋在公共场所地毯下,上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踏在上面时,体重压到板上,使与之相连的摇杆也被压下。摇杆从一个方向带动中心轴旋转,从而带动发电机发电。
当众多行人连续在踏板上行走时,摇杆不断被压下,使中心轴不停地转动发电。这种装置安装在大街、商场、火车站等处,所发出的电可以用来照明和驱动电风扇。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2.人体散发的能量,主要表现为热能和机械能。日常生活中人体能的1/3都被浪费掉,开发人体能源有非常广阔的前景,请通读全文,说一说目前利用人体能的情况。
3.开头引用人体孵出了小鸡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4.请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5.请发挥丰富想象,说说除了文中列举的几种利用人体能的情况外,还可以在什么地方充分利用人体能?
1.生物质能 无处不在
2.“窃取”能源和体温发电;利用行走时人体的自然摆动设计制造出计步器和步行器;利用人体行走来发电。
3.具体说明人体能源是可以开发的,并值得人们去探索研究;同时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4.列数字、作比较 用准确的数字强调了人体能量之大以及浪费的严重性。
5.示例:健身房里将现有的健身器具稍加改进,配上小型发电装置,让健身者和运动员在举、压、推、拉、蹬、踢、打、弹跳时带动发电机,就可将自身多余的人体能转化为有用的电能,供家用电器使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容忍
季羡林
人处在家庭和社会中,有时候恐怕需要讲点容忍的。
唐朝有一个姓张的大官,家庭和睦,美名远扬,一直传到了皇帝的耳中。皇帝赞美他治家有道,问他道在何处,他一气写了一百个“忍”字。这说得非常清楚:家庭中要互相容忍,才能和睦。这个故事非常有名。在旧社会,新年贴春联,只要门楣上写着“百忍家声”就知道这一家一定姓张。中国姓张的全以祖先的容忍为荣了。
但是容忍也并不容易。1935年,我乘西伯利亚铁路的车经前苏联赴德国,车过中苏边界上的满洲里,停车四小时,由前苏联海关检查行李。这是无可厚非的,入国必须检查,这是世界公例。但是,当时的苏联大概认为,我们这一帮人,从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到另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恐怕没有好人,必须严查,以防万一。检查其他行李,我决无意见。但是,在哈尔滨买的一把最粗糙的铁皮壶,却成了被检查的首要对象。这里敲敲,那里敲敲,薄薄的一层铁皮决藏不下一颗炸弹的,然而他却敲打不止。我真有点无法容忍,想要发火。我身旁有一位年老的老外,是与我们同车的,看到我的神态,在我耳旁悄悄地说了句:容忍是很大的美德。我对他微笑,表示致谢。我立即心平气和,天下太平。
看来容忍确是一件好事,甚至是一种美德。但是,我认为,也必须有一个界限。我们到了德国以后,就碰到这个问题。旧时欧洲流行决斗之风,谁污辱了谁,特别是谁的女情人,被污辱者一定要提出决斗。或__,或用剑。普希金就是在决斗中被枪打死的。我们到了的时候,此风已息;但仍发生。我们几个中国留学生相约:如果外国人污辱了我们自身,我们要揣度形势,主要要容忍,以东方的恕道克制自己。但是,如果他们污辱我们的国家,则无论如何也要同他们玩儿命,决不容忍。这就是我们容忍的界限。幸亏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否则我就活不到今天在这里舞笔弄墨了。
现在我们中国人的容忍水平,看了真让人气短。在公共汽车上,挤挤碰碰是常见的现象。如果碰了或者踩了别人,连忙说一声“对不起!”就能够化干戈为玉帛,然而有不少人连“对不起”都不会说了。于是就相吵相骂,甚至于扭打,甚至打得头破血流。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怎么竟变成了这个样子!我在自己心中暗暗祝愿:容忍兮,归来!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3.第三段作者为什么要举我们在满洲里海关接受检查的例子?
4.作者针对着中国人的容忍水平,看了真让人气短的现状,祈盼着“容忍兮,归来!”,请你发挥聪明才智,想一想怎样才能让人们重新拥有容忍的美德。
1.人处在家庭和社会中,有时候恐怕需要讲点容忍的。
2.容忍也并不容易;容忍确是一件好事,甚至是一种美德。但是,也必须有一个界限。
3.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要真正做到容忍也不容易。
4.遇事多找自己的原因,主动承担责任;多替对方着想;心胸开阔,不斤斤计较。
阅读《慈善的不是钱,是心》(2007年遵义市),回答后面的问题。
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一哲
2007年2月16日,刚刚卸任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庄园里举行了一场慈善晚宴,旨在为非洲贫困儿童募捐,应邀参加的都是富商和社会名流。在晚宴将要开始的时候,一位老妇人领着一个女孩来到了庄园的入口处,小女孩手里捧着一个看上去很精致的瓷罐。
守在庄园入口处的保安安东尼拦住了这一老一小。“欢迎你们,请出示请柬,谢谢。”安东尼说。
“请柬,对不起,我们没有接到邀请,是她要来,我陪她来的。”老妇人抚摸着小女孩的头对安东尼说。
“很抱歉,除了工作人员,没有请柬的人不能进去。”安东尼说。”
“为什么?这里不是举行慈善晚宴吗?我们是老表示我们的心意的,难道不可以吗?”老妇人的表情很严肃,“可爱的小露西,从电视上知道了这里要为非洲的孩子们举行慈善活动,她很想为那些可怜的孩子做带事,决定把自己储钱罐里所有的钱都拿出来,我可以不进去,真的不能让她进去吗?”
“是的,这里将要举行一场慈善晚宴,应邀参加的都是很重要的人士,他们将为非洲的孩子慷慨解囊,很高兴你们带着爱心来到这里,但是,我想着场合不适合你们进去。”安东尼解释说。
“叔叔,慈善的不是钱,是心,对吗?”一直没有说话的小女孩露西问安东尼。她的话让安东尼愣住了。
“我知道受到邀请的人有很多钱,他们会拿出很多钱,我没有那么多,但这是我所有的钱啊,如果我真的不能进去,请帮我把这个带进去吧!”小女孩露西说完,将手中的储钱罐递给安东尼。
安东尼不知道是接还是不接,正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突然有人说:“不用了,孩子,你说得对,慈善的不是钱,是心。你可以进去,所有有爱心的人都可以进去。”说话的是一位老头,他面带微笑,站在小露西身旁。他躬身对小露西说了几句。然后直起身来,拿出一份请柬递给安东尼:“我可以带她进去吗?”
安东尼接过请柬,打开一看,忙向老头敬了一个礼:“当然可以了,沃伦,巴菲特先生。”
当天慈善晚宴的主角不是倡议者安南,不是捐出300万美元的巴菲特,也不是捐出800万美元的比尔•盖次,而是仅仅捐出30美元零25分的小露西,她赢得了最多最热烈的掌声。而晚宴的标语也成了这样一句话:“慈善的不是钱,是心。”第二天,美国各大媒体纷纷以这句话作为标题,报道这次慈善晚宴。看到报道后,许多普普通通的美国人纷纷表示要为非洲那些贫穷的孩子捐赠。
(选自《读者俱乐部》2007年第6期 有改动)
1.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要概括。(包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答:
2.第一段“小女孩手里捧着一个看上去很精致的瓷罐”一句中,“捧”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3.第九段画线句“他躬身对小露西说了几句”。请你根据当时的语境,写出巴菲特先生说话的内容。(不超过30字)
答:
4.不邀而至的小露西为什么会以30美元零25美分获得本次慈善晚宴的主角
答:
5.谈谈你对“慈善的不是钱,是心”这句话的理解。
答:
1.小女孩露西想为非洲贫困儿童捐款,因无慈善晚宴的请柬被拒绝在入口处,在沃伦•巴菲特先生的帮助下,不但进入了慈善晚宴的现场,还成为慈善晚宴的主角。
2.此句属于动作描写,表现了小露西对瓷罐的小心翼翼,以及对慈善活动的虔诚、庄重的态度。
3.示例:①小女孩,你真了不起!小小年纪就这么 爱心。我代表非洲贫困儿童感谢你!(赞扬角度)②小女孩,别着急,我一定想办法带你进入晚宴会场,满足你的心愿。(安慰角度)(意思接近,想象合理,语言通顺,选取任一角度作答均可。
4.①小露西的善举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虽然富商和名流都慷慨解囊,但只是自己积蓄中的一部分,而小露西却是倾其所有。②小露西的爱心能影响更多的人来参加慈善活动。③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5.“在慈爱的天平上,大家是等重的,不要把慈善活动看成仅仅是有钱有身份的人的事情,即使再普通再平凡的人,只要对他人心怀善意,给予帮助,也是一样的慈善。”或为别人捐献一分钱一角钱的普通人和捐献成千上万的有钱人一样富有爱心,同样值得尊敬“。
请认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圣洁的报酬
去年七月份,我作为联合国义工服务组织(UNV)的一员,去南非做了半年的义工。
七月的中国,正值盛夏,但远在南半球的南非却正处于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我们的任务就是,尽量帮助那些滞留在首都比勒陀利亚的来自姆普马兰加省的贫民(尤其是小孩),给这些居无定所,在瑟瑟寒风中艰难求生的穷人捐衣捐物,帮助他们度过一年当中最难熬的日子。
我们这一组一共六个人。其中留着一捋粗壮红胡子的英国人马丁已经在这里做了三年,是我们这群人中资格最老的一个。
第一次执行任务是马丁带我们去的。那一天,我们到批发市场去买衣物、被子、玉米粉和饼干。购置完物品,我们开着日本人捐助的三辆丰田工具车,直奔郊外一个叫利比利亚的废旧农场。
可能听到外边有动静,最先冲出来的就是那些可爱的孩子们。衣衫褴褛的他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瞪着单纯的大眼,盯着我们,揣测着我们的来意。
望着这些可怜的孩子,我迫不及待地从车上拿出衣物就朝他们走去。
“把东西放下!”马丁冲到我跟前,涨红着脸,近乎粗鲁地夺下了我手里的衣帽。我莫名其妙地望着他,一时不明白他哪来的脾气。
余怒未消的马丁面对围上来的孩子们,立刻变成一副温和的笑脸,柔声问道:“孩子们,愿意帮我们做点事情吗?”
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怯生生地咧着嘴笑,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其中一个被他的同伴恶作剧似的推了出来。
“非常好,”马丁鼓励着说,“如果你能帮我们把车上的东西搬下来的话,我想,你会得到酬劳的。”
在同伴的怂恿下,那个小家伙真走过去,接住了新西兰人菲思从车上递下的一小袋玉米粉。
“好极了”,马丁夸张而富有感染力地叫着,“小家伙,谢谢你的帮助,这是你应得的劳动报酬。”他把一身棉衣和一小桶饼干递给了那个小孩。小孩愉快地接过这些劳动所得,兴奋得两眼放光。
“小家伙们,你们看到了,车上东西很多,有谁愿意继续帮助我们呢?”马丁半蹲在这些孩子们面前,亲切地问。
孩子们尖叫一声一拥而上,嘻笑中很快帮我们把东西全从工具车上卸了下来,理所当然地,每个人都得到了一套棉服和一份玉米粉或者饼干。
这时,闻迅赶来的其他孩子瞅见已经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做的时候,眼里不由得显出失望。马丁挥着手,很兴奋的样子,大声叫着:“孩子们,排好队,我知道你们的歌声很甜美,为什么不给我们唱首歌呢?当然,你们也会得到理所应当的酬谢。”
那些孩子们受到了鼓舞,一边拍手一边舞动起来,歌声随后响起。他们唱得非常认真,唱完之后果然也得到了一份礼品。
整个下午,在马丁的策划之下,我们热热闹闹地把所有的物品按计划发给了孩子们。
在回去的车上,马丁主动跟我道歉说:“刘,我下午的态度不好,请你原谅。但你知道吗?我们不能让孩子们觉得这些东西是他们理所应当得到的,这样会培养他们不劳而获的惰性。而且,人生来是平等的,如果我们居高临下地进行施舍、捐赠,会让孩子们的自尊心受挫,长大后会留下心理疾病的隐患啊……刘,没有什么比孩子们健康成长更重要的了。”
那一天,马丁的所作所为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他让我懂得,炫耀的爱心是一柄砍平人理想的风刀,它不但会拧干弱者奋发的信念,还让他们在阳光下赤裸裸地展示血迹斑斑的伤口。这种帮助是残忍的,有损人尊严的。
1.“我”看到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孩子,迫不及待地要把衣服分给他们,可马丁“近乎粗鲁”地阻止了,当时“我”感到莫名其妙。读完全文,你能明白其中的原因吗?
2.联系全文,参考括号中的提示,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⑴马丁半蹲在这些孩子们面前,亲切地问。(马丁为什么要“半蹲”着对孩子们说话?)
⑵孩子们尖叫一声一拥而上,嘻笑中很快帮我们把东西全从工具车上卸了下来。(加点的词语反映了孩子们怎样的心理?)
3.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子的理解。
4.阅读下边的链接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我从街上走过……一个衰弱不堪的穷苦老人拦住了我。
红肿的、含泪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劣破烂的衣衫,龌龊的伤口……哦,贫困已经把这个不幸的生灵啃噬到多么不像样的地步!
他向我伸出一只通红的、肿胀的、肮脏的手……他在呻吟,他在哼哼唧唧的求援。
我摸索着身上所有的衣袋……没摸到钱包,没摸到手表,甚至没摸到一块手绢——我什么东西也没带上。
我不知怎样才好,窘极了,我便紧紧地握住这只肮脏的颤抖的手……“别见怪,兄弟。我身边一无所有呢,兄弟。”
这是屠格涅夫《乞丐》中的片段。“我”极想从身上找点钱物出来送给这个乞丐。假如马丁看到了,会不会阻止?为什么?
1.答:原因有二:一是这样做会让孩子们觉得这些东西是他们理所应当得到的,会培养他们不劳而获的惰性;二是这样居高临下的进行施舍、捐赠,会让孩子们的自尊心受挫。
2.(1)“半蹲”这个动作,充分体现了马丁对这些贫困孩子的尊重及平等的态度。
(2)孩子们看到同伴因为帮助搬东西而得到亟需的衣物和食品,现在又有这会的机会摆在面前,非常兴奋,争着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换取衣物和食品。
3.如果仅仅是同情、怜悯那些贫困的人,简单地为他们捐衣捐物来显示自己的爱心,那么这种帮助,不但会培养他们依赖别人的惰性,使他们失去依靠自己努力来改变命运的信念,甚至会使他们失去应有的人格和尊严,将自己的贫困、残疾、不幸等毫无遮掩地摆在别人面前,作为求取别人同情、怜悯及救助的资本或借口。(答题的关键是对“炫耀的爱心”“在阳光下赤裸裸地展示血迹迹斑斑的伤口”等重点短语的理解,意对即可)
4.不会。《乞丐》中的这位老人不同于上文中的孩子,他老了,而且病痛缠身,衰弱不堪,已经失去了劳动的能力,这样的人是真正需要救助的;况且从“我便紧紧地握住这只肮脏的颤抖的手”及“兄弟”这个称呼中看出,“我”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平等地、发自内心地对待这位穷苦的老人的。如果马丁在场,他也会这样做的。
请认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到美国学汉语
张心阳
①如果不是咱们驻外记者亲眼所见,打死你也不会相信:咱中国同胞居然远涉重洋留学美国专攻汉语!这事不让人诧异都不行——就算咱们千百个方面不如人家,可是难道用汉语说话写字也不如点横竖撇都凑不齐整的老外了么?汉字,自有咱们的先祖就开始用它,书写了几千年啊!
②往深处想,这事怪也不怪,自从开放的大门推开,在一部分人那里就没少过对外国的崇拜。原先崇拜的是洋货。那时候谁要是有一台进口冰箱、彩电、洗衣机什么的,走起路来头都比别人昂高三分。而今似乎已不太喜欢他们那些东西了,因为咱们已经掌握了生产这些东西的技术,不仅质量不分伯仲地摆得满大街都是,而且销回发达国家。于是这一轮崇拜也就寿终正寝了。
③可毕竟咱们总体上还是落后,人家在其他方面还领先着咱们,所以在有些人那里,崇拜就不会结束。这里不妨列数着看看:不是说人家企业管理有高招么,于是乎一窝蜂似的到人家那里学;不是说人家搞社区建设有办法么,于是乎一窝蜂似的到人家那里学;不是说人家城市种花种草有能耐么,于是乎一窝蜂似的到人家那里学;不是说人家的农村建设很漂亮么,于是乎一窝蜂的到人家那里学……毫无疑问,人家教育和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咱们看来也是顶呱呱的,于是乎我们不仅要去考察,而且那些只要贴着洋标签回来的人都被高看一眼,就职同样的岗位,干同样的工作,拿的薪水就是与本土人才不一样。说到这里,大家自然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会有同胞要去国外学汉语了。因为不论学什么,在国内学成和在国外学成(哪怕学不成),含金量不一样,受的礼遇也不一样。如此这般,怎能不叫人数典忘祖在学汉语上也去镀一层外国的金呢?
④如果说先一轮是“硬件崇拜”,那么新一轮的就是“软件崇拜”,总觉着文化不如人家,理念不如人家,教育不如人家。然而,咱中国文化就真的这么窝囊透顶吗?那是屁话!只要是屹立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没有窝囊的文化,只有窝囊的族民。这里问一个问题,美国的军事理论建设比不比咱们强?你一定会说“那还用问”。然而,当咱们的国防大学军事专家到西点军校考察后发现,美国所有军事指挥员的一本必读书是《孙子兵法》,一些高级将领背诵《孙子兵法》背得比咱们的某些军事教官还熟练。而在西点军校学__也并非子虚乌有,进行信念道德教育,__就是楷模之一。由此可以证实,发达国家哪有那么多先进的东西,其实都不过是汲取世界各国文化之长,用以克己之短罢了。
⑤这当然不是说,咱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就不必到别人那里去学造火箭,但一个基本常识是,一个有志气的民族无论学人家做什么事,也不会舍自己之根去逐人家之末。如果大家对学别人学什么,对从国外学习回来的人怎么看、怎么用这些基本问题搞不清楚,那么,我敢说,很快还会有人到国外去学唱京剧,学做旗袍,学扎针灸,学研究孔孟,学画中国画,学川剧变脸,学做文房四宝,学练中国功夫……你信不信?(选自《今晚报》)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观点。
2.作者觉得中国人跑到美国专攻汉语,这事怪,也不怪。 读完全文,请你说说“怪”在哪里?“不怪”的原因又有哪些?
3.试比较下面一组句子,说说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效果?
原句:然而,咱中国文化就真的这么窝囊透顶吗?那是屁话!
改句:然而,咱中国文化一点都不比别人差。
4.第④段中作者列举美国所有军事指挥员背《孙子兵法》和西点军校学__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5.文章结尾写道,“大家对学别人学什么,对从国外回来的人怎么看、怎么用这些基本问题搞不清楚”,怪事还会不断发生。作者在文中回答了“学别人学什么”的问题,那么请你谈谈“对从国外回来的人怎么看、怎么用”的看法。
1.一个有志气的民族无论学人家做什么事,都不能舍弃自己的根。(答“一个有志气的民族无论学人家做什么事,也不会舍自己之根去逐人家之末。”也可)
2.“怪”是因为汉语是我们祖先发明的,使用了几千年了,是中国的文化之根,有人不在中国学汉语,去美国跟老外学,当然是怪事。 “不怪”的原因一是有部分人一直崇洋;原因二是目前存在国内学成与国外学成待遇不一样的情况。
3.原句表达了作者对那些自轻自贱、看不起中国、觉得国外什么都比中国好的人的强烈愤怒和不满之情。改句的感情就没有那么强烈。
4.为了证明正确的学习态度应该是汲取世界各国文化之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答“发达国家哪有那么多先进的东西,其实都不过是汲取世界各国文化之长,用以克己之短罢了”也正确。)
5 .(开放性试题,只要扣住“对留洋归来的人,跟国内学成的人一样,都要量才而用”的中心、语言通顺有逻辑性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母语之中。关爱母语,往小里说,有助于人们自由地表达和顺畅地交流;往大里说,则关系民族认同和文化接续的大话题。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冷落母语的情形。无论是汉语的人文性还是工具性,在目前的社会生活里都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怀备至。可能我们习焉不察,可能我们顾此失彼,但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摆在我们的面前,汉语曾经的( )正在逐渐消退。新八段文体的质木无文、套话连篇,部分网络语言的( )、不规范等等,都在提醒人们要关爱、重视母语,要学好用好我们的母语。
1.根据拼音写出文段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
( ) ( )
2.文段中,作者担忧什么,提出了什么要求?
3.使用下面词语另写一段连贯的话,至少用上其中两个。
关怀备至 顾此失彼 消退 提醒
1 魅力 粗俗
2 担忧的是社会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冷落母语的情形;要求人们关爱、重视母语,要学好用好我们的母语。
3 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