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节约是自然界的神圣法则
科学证明,节约是自然界进化发展的神圣法则。
稻秆和麦秆等植物都是空心的,其奥妙就在于用最少的材料取得了最稳固的结构。草本植物在风力和果实重力的作用下,秆子会发生压缩、扭转和弯曲,从材料力学的角度分析,实心圆截面秆子和空心圆截面处子在外径相同的条件下,两者具有相同的抗扭和抗弯能力。显然,植物长成空心秆有利于将攫取的营养集中到果实上来,同时也缩短了生长期,这不是绝妙的生长方法吗?另外,我们常见的葡萄、杨梅等都是圆球状的,这是因为建造圆球形物体所耗费的材料最少,而容积却最大。
植物如此,动物在发展过程中也极其惊人地贯彻了节约的法则。例如,恒温动物的体温大都在35℃左右,这就是共同的节约法则起到的微妙作用。众所周知,水是物体的基本组成部分,其比热是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据测定,在35℃时,水的比热最小,这意味着,动物体温为35℃时,为保持体温恒定所需要吸收和放出的热量最少。又比如,蜻蜓的翅膀长只有5厘米,面积4.6平方厘米,重量仅0.005克,然而,它却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每秒钟能扑动20至40次,飞行速度达到每秒15米,这种翅膀的构造真可谓是节约的典型了。
自然界在进化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节约法则,极大地启发了人类的智慧。例如,人们发现某些植物的叶子是按照螺旋状排列的,夹角是137°30’,这样的叶序排列使植物的采光面最大,于是,建筑设计师就借鉴这个采光原理,设计建造了一座13层高、按螺旋状排列的大楼,结果表明,每个房间都充满了阳光。人们还从下雨的时候雨滴成为前圆后尖的形状得到了启发,设计制造了阻力很小的雨滴状小汽车,空气从车前轻拂而过,在车后也不会形成空气漩涡,行驶速度每小时可达300千米。(韩玉荣 有改动)
1、理清层次,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2、加点的词去掉后对原意影响不大的一项是 ( )
A.、恒温动物的体温大都在35℃左右
B.、结果表明,每个房间都充满了阳光
C.、人们发现某些植物的叶子是按照螺旋状排列的
D.、这样的叶序排列使植物的采光面最大。
3、文中划线的句子主要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选择其中一种说明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本文说明原理,联系生活实际,完成下面表格(空②不能重复文中的例子)
生活实例 | 节约原理 |
稻秆、麦秆等 | ① |
② | 球状物体所耗费的材料最少,而容积最大 |
1、以植物为例说明节约的法则,以动物为例说明节约的法则
2、B
3、举例子,列数字 举蜻蜓的例子,充分说明了在动物界贯彻节约法则这一原理。
列数字,更具体,更准确,科学地说明了这种翅膀的构造是“是节约的典型”。
4、(1)“用最少的材料取得最稳固的结构”或“实心圆截面秆子和空心圆截面处子在外径相同的条件下,两者具有相同的抗扭和抗弯能力。”
(2)西瓜、椰子、储气罐、油罐等球状或圆形物体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修炼善良的心
①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构建良好的社会心态,需要修炼一颗善良的心。
②善良是人性光辉的体现,是奠定人们高尚精神和道德的重要品质。雨果曾说:“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心地纯洁、仁爱无私是善良,宽容、奉献是善良。人有善良,日子红红火火,生活蓬蓬勃勃;同善良的人接触,往往智慧得到开启,情操变得高尚,灵魂变得纯洁,胸怀更加宽阔。
③《格林童话》里有一个名为《星星银元》的故事,说一上小男孩穷得只剩下身上的衣服、头上的帽子和脚上的鞋子。当他在夜里赶路时,遇上了一个赤脚的光头小男孩,就把自己脚上的鞋子和头上的帽子给他;遇上一位寒冷的老人就把自己的衬衣和长裤给他。当他光着身子走在树林里的时候,天上的星星变成银元落在他的身旁。虽然这是个神话,但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④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修炼善良之心。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世,强调心存善良;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个人修身,主张独善其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提倡善良更有必要。和谐社会内在地包含着人民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其中人际关系和和谐非常重要,这需人们有一颗善良的心。
⑤如何修炼善良之心呢?
⑥善良虽宝贵中金,却又是人人都可以学会养成的:只要能自觉地承担起对社会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你就善哉了。作为领导干部,权为民所用,就是善良;作为医生,救死扶伤,就是善良; 。
⑦善良虽博大如海,却又蕴于简单而平易的细节之中:有时,它是风雨中悄然为你撑开的一把伞;有时,它是__中为你倏然点亮的一盏灯;有时,它是寒冬里为你燃起的一盆火。更多的时候,善良是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声真诚的祝福。
⑧仁爱是通往善良的路径,真诚是开启善良的钥匙。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心存仁爱,待人真诚,我们的人生道路就会永远有和煦的春风,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安定、和谐。
1、填入第③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播种善良就是收藏希望B.、与人方便就是为了自己方便
C.、善有善报,恶有恶报D.、帮助别人就能得到金钱
2、阅读第⑥段,仿照前面的语句,在下面横线上添加一句话,与前面两句构成排比。
3、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修炼一颗善良之心的观点。
B.、本文多处运用了排比句式,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C.、本文着重论述了修炼善良之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了怎样才能修炼善良之心。
D.、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事实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文章论证充分,说服力强。
4、你肯定有过善良之举,请概述一例。
1、A
2、作为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就是善良。
作为警察,除暴安良,就是善良
3、D没有正反对比论证
4、有一次,同学突然生病,我把他搀扶到医务室看病(要概述原因和经过)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大年初一没下雪
去年三十傍晚,广州火车站突然静下来。时间还早,我买了份报纸,走向车厢。车厢里没人,我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不知到了哪个小站,上来一个农民模样的人,牵着个小女孩,对着车票仔细核对座号,辨认清楚了,他们才坐下。整个车厢其实没几个人,你想坐哪儿都行。一看就知,他们是不常坐车的。
男人四五十岁的样子,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女孩的脸也是灰黄的,土头土脸的样子,他们坐在我对面。男人坐下去时,半哈着腰,发出一声短促的笑声,好象说:打搅了!
这一路肯定无聊透了,你别想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在火车上玩牌了,我继续看我的书。晚上,餐车送了一次面条,黏糊糊的,看着都没胃口。我拿出上车前买的江南酱鸭,要了一瓶啤酒,准备凑合着吃一顿年夜饭。
我请对面的一起吃。男人连摆着手,说不吃,不吃。小女孩看着面包,咽了一下口水。我递过去一块面包,又撕了一只大鸭翅,笑着说:“吃吧,都过年了,客气啥!”我又拿出花生米、凤爪几样下酒菜,索性喝个痛快。
我边吃边问:“你们回家过年?”“嗯……不,小孩子没看过雪,带她去看雪。”
“喔。”我嘴里应着,心想中国还有这么浪漫的农民。
没怎么说话,饭很快吃完了,酒也喝光了。男人主动收拾桌上的碎骨。小女孩突然问我:“叔叔,你看见过雪吗?”我很舒适地斜倚在椅背上,笑着说:“见过,白的,有的人说像糖,有的人说像盐……”
“你给我说说吧,说说吧。”说着话,我想去洗手间,路过洗手池旁的过道,我看见那个男人抱着头,蹲在地上哭泣。
在男人断断续续的哭泣中,我听到那女孩的故事。在她四岁时母亲去世了,九岁时她得了白血病,医生说今年可能是她最后一个春节了。爸爸问她想要啥,她说只想看看雪,生长在广东偏僻的山区,她从来没有见过雪。《济南的冬天》那篇文章激起了她看雪的愿望,在她的脑海中不断想象着真正冬天的模样。这个一贫如洗的父亲在大年三十晚上和她一起坐火车准备看雪。坐着这趟车去,坐着当晚的车回,再也没有多余的钱去住旅店和车上吃饭了。临走前,他们听了天气预报,说杭州今夜有一场大雪。
我无法想象在这样一张灰黄皮肤的脸庞下有这样一颗细腻的心。
我走到座位旁,给小女孩耐心地讲起下雪时的种种趣事。她那双黑眼睛就像在灰烬里的火星,一闪一闪的……到站了,杭州很冷,风很大,却没有雪。我拿了三百块钱给他,他死活不要。我留了一堆食品给他们。他们送我上了回家的中巴,在车旁拼命地摇着手。
在回乡的时候,最怕碰风雪天,而我希望今天赶快下雪,下得越大越好。
一天无雪,一夜无雪。初三的晚上,一家人坐在火炉旁吃火锅,窗玻璃上响起了淅淅的声音。我突然说了声:“下雪了。”(选自《读者》有改动)
1、文章标题“大年初一没下雪”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插入了一段“男人哭诉”的情节,这段插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对父女俩的情感有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小说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面是 ( )
A.、下雪时的种种趣事,激起了小女孩与病魔抗争的勇气和信心,也给了她父亲为女儿治好病的希望。
B.、小说虽然没有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词藻,却能感染读者。
C.、父女俩送“我”上中巴,并拼命摇着手,表明他们对“我”的留恋和感激。
D.、文中所描写的男人是一个非常自尊、质朴、慈爱的父亲形象。
5、如果将结尾改为:下车时,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和本文的结尾比较,哪一个好些?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标题暗含“我”为父女俩末能达到愿望而遗憾,也包含着“我”对父女俩的命运的关心和牵挂。
2、插叙的作用:交代了小姑娘的遭遇和病情。(2)交代小姑娘看雪愿望的由来。(或交代父女二人到杭州的目的。)(3)是使“我”后来感情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不屑(有些轻视)——注意——关注(或感动)——担忧(或牵挂)(答对三个层次,符合题意即可)
4、A、
5、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原文好,更加激起了读者对小女孩的同情,使文章更加深刻,更有感染力,也符合标题。改文好。下雪了是对小女孩美好的祝愿,但是标题也要改。
阅读
懒惰的智慧(课文节选)
(美)凯利
我们从小就听长辈们说起过懒汉,仿佛懒惰很不体面。实际上,没有我们这些懒汉,恐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我们这些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只会是( )的劳作。比如晚饭后,露茜帮妈妈收拾餐具。她( )地把碗碟摞得高高的。这时妈妈冷言冷语地责备说:“真是懒汉干活儿!”用不着经过几番这样的训诫,这孩子就会养成滥用力气的习惯,即:每次少拿一些碗碟,多跑几趟路,把力气花在不必要的往返上。等她长大了,就会总是忙忙碌碌,一副倦容。
大多数勤劳的人都比懒惰的入容易衰老。本只需要走一两步,他们却不在乎走上十步。他们宁愿( ),落个( ),也不肯运用心智去偷懒取巧。懒惰的饭店服务员往往是最令人满意,最优秀的。他总是一次就把餐具都送到餐桌上,他讨厌哪怕多走半步路。只有那些勤快的伙计才会端上咖啡不带方糖和勺子,他们不在乎多往返几趟,每趟只拿来一样东西,结果咖啡都已经凉了。
人类的一切进步想必都出自懒汉们想少走几步路的良苦用心。我们的远祖住在条件恶劣的山洞里,每次喝水,都要走到溪水旁边才行。于是他们发明了最初的水桶,这样他们一次就可以把足够喝一天的水提回家去。不过,倘若他们懒得连水桶也不愿意提,不用说,他们下一步就会铺设管道,这样水便可以顺着管道,从溪边一直流进他们的屋里。为了避免挑着水翻山越岭,水泵和水车就被发明出来了,这些都是懒汉们后来的成就。同样,我们的某个祖先想到湖对岸去,可他又不愿沿着湖边绕过去。这时第一条船就诞生了,它就是把一段树干掏空以后做成的。
1.将下面四个短语放回上文括号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疲惫不堪 ②单调乏味 ③循规蹈矩 ④小心翼翼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④③①D.③②④①
2.上文所举的例子,就范围上看,从 到职业劳动,再到 ,由小到大,步步深入;就论证上看,先是 ,然后是 ,最后是正面论证,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3.根据语境,说说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懒惰:
(2)勤快:
4.在作者看来,“人类的一切进步想必都出自懒汉们想少走几步路的良苦用心。”他主要是用事例来支持这一观点的,你还能补充一个上文以外的事例吗?
1.C
2.家务劳动 社会进步 反面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3.(1 )肯运用心智去发现省时省力的方法,不盲目苦干,不满足于现状,不因循守旧;
(2)笨拙,一味吃苦受累,不愿动脑筋想办法,缺乏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4.如:人们为了免除步行之苦,于是发明了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为了方便消费者,人们发明了方便面,并由此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快餐市场。
阅读
奇妙的对称世界
孙强
许多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和大科学家都相信,宇宙是被一种无比完美的对称规律支配的。
整个动物世界,最明显的特点是躯干部分两侧的对称性。以一匹马为例,通过鼻子到两腿中间可以作一条中轴线,在其两侧有完全对称的器官:眼睛、耳朵、鼻孔、腿……动物为什么会演变出这种对称性呢?大家知道,任何动物在其所处的环境中,左和右两面的情况是基本相同的,它们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需要在两面都能同样的看、听、嗅、触摸,于是就形成了这种对称性。
艺术家则利用对称创造出美。铜器、漆器、雕刻、壁画、织锦、刺绣……其中的图案,一概少不了对称。在被称为“立体的画”、“凝固的音乐”的建筑艺术中,也留下了对称的足迹。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故宫是其中的典范。从__到端门、午门形成了一条中轴线,各种各样的建筑都围绕这条中轴线铺开。三大殿更是依据对称的原则而建,整体形成了一种端庄凝重、气势恢弘的美,传达着王权的威严。
为什么对称就美呢?万花筒里杂乱无序的碎玻璃片并不美,奥妙就在于三片反光镜构成了三重反射对称,使得杂乱无序的彩色碎玻璃片经过镜面反射后,形成对称的美丽图案。可见,对称的美在于:在杂乱中形成规律,在无序中引入秩序。
对称的现象引发了科学家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我们知道原子内有原子核,核外有电子。电子质量很微小,带有负电;原子核内还有质子,质子的质量要比电子大得多,却带正电。这种情况是不大对称的。那么,会不会存在着带正电荷的“电子”,带负电荷的“质子”呢?1932年,人们果然发现了带正电荷的电子——反电子。后来又发现了反质子、反中子。总之,粒子和反粒子的对称,已经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了。那么,会不会存在反氧、反氢、反水,以至于反行星、反宇宙呢?科学家正是运用对称原理,在进一步提出和探索这些问题呢。
1.根据文意填空。
(1)文章依次从 、 、 这三个方面说明了对称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2)文中举故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举万花筒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动物的对称性是它们为了做到对环境两面都能同样看、听、嗅、触摸而形成的。
B.我国的建筑,不论是古代的宫殿,还是近代的一般住房,都是符合对称的原则的。
C.对称美的奥妙在于杂乱无序的彩色碎玻璃片经镜面反射形成了对称的美丽图案。
D.科学家对反电子、反质子、反中手和反氧、反氢等的发现是运用对称原理的结果。
3.对称可以创造美,同样,不对称也可以创造美。请根据本文并结合《苏州园林》的相关内容,说说“对称美”和“不对称美”各有什么特点。
“对称美”的特点:
“不对称美”的特点:
1.(1)动物世界的对称性 艺术世界的对称性 科学世界(未知领域)的对称性(大意对或用原文回答均可)
(2)建筑艺术中存在对称之美为什么对称会美
2.A
3.有序、匀称、端庄;自然、灵活
阅读短文,回答1-4题
借你一个微笑
杨保中
试卷一发下来,我发现李俊的眉头又锁在了一起,他只考了58分。
一个考试从来不能及格的学生,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
我合上教案,面无表情地走出了教室,李俊跟了上来,他喉头动了一下,眼泪就要掉下来了,我站住,等他说话。同学们也围了上来,他的脸涨得通红。我静静地站着,希望他能开口,但他的嘴唇好像紧紧锁住了似的。
他递过来一张纸条:老师,我的物理太差,您能不能每天放学后为我补一个小时的课?
我可以马上答应他,但面对这样的一个学生我决定“迂回”一下。我牵着他的手到僻静处说:“老师答应你的要求,可这两天我太忙,你等等好不好?”
他有些失望,但还是点点头。我知道他中计了,接着说:“你必须先借一样东西给我!”他着急起来,可还是说不出一句话。
“你每天借一个微笑给我,好不好?”
这个要求太出乎他的意料,他很困惑地看着我。我耐心地等待着,他终于眼噙泪花艰难地咧开嘴笑了。
第二天上课,我注意到李俊在抬头注视我。我让全班一起朗读例题,然后再让他重读一遍。他没有感觉到我为难他,大大方方地站起来读了。也许想起了昨天对我的承诺,读完后,他困难地对我笑了笑。见他这样,我又给他设置了一道障碍。我说,你复述一下题目的要求,这回他为难得要哭了。不少同学对他的无能表现得很不耐烦,七嘴八舌地争着说起来,我制止住了大家。他终于张口,语无伦次。
我笑着让他坐下。
他开始和同学来往了,一起上厕所,回教室……这样过了好久一段时间,我都没提为他补习的事。
一天下课,李俊又拦住我,我知道他要干什么,一耸肩,向他摊开手。他一愣,老师你要干什么?我说,你写给我的纸条呀。他笑了:我不写纸条了,您给我补补课吧。我面带笑容:“功课你不要急,到时我会主动找你的,但我向你借的你还没给够我。”
“好的,我一定给足你。”等他高高兴兴准备离开时,我递给他一张纸,那里有我为他准备的一道题。
我告诉他,一天之后把它做出来,可以和同学讨论,也可以独立完成。我知道,他宁可“独吞”,也决不会和同学讨论的。下午他说还没做好,我有点不高兴,说晚自习你还没做好,我可要收回承诺了。自习时,我见他站在一个男生边上,忸忸怩怩,很不自然的样子。就这样,我先后为他写了4张纸条,题目一次比一次难。后来,纸条一到手他就迫不及待地和同学们争论开来。
期末考试李俊成绩科科及格——看来我为他补得也差不多了,新学期刚开学,李俊休学了,因为他爸遇到车祸瘫痪了。我有点担心,一个连话都不愿说的少年,能担负起养护父亲的责任吗?
星期天,我和几位朋友到茶室聊天。刚坐下,就被一群小孩子围上了,硬要为我们擦皮鞋。只有一个小孩没冲进来,在外面吆喝着:擦皮鞋!……离开茶室,我从那个小孩子面前走过时,发现那孩子竟是李俊!
“老师,让我为你擦一次皮鞋吧。”他说,脸上没有腼腆也没有沮丧。我答应了,伸过鞋子,他很用心地擦着。他一边擦一边说,他虽然不缠人,生意却不错。顾客告诉他,他的笑容很好看。
我说是吗?他又笑着告诉我,不久他还会复学的。他学会了笑,他的笑让他挣半天钱也能养活他和爸爸了。
我也高兴起来,我说我一定等他回来。可转过身,我的泪水就出来了。李俊在后面大声地喊,老师您要笑呀,您不要哭!我点点头,反而呜咽有声了。
我终于没有给他补课,是他为我补了一堂人生课。
(选自《感动大学生的100篇微型小说》,有改动)
1.文中“我”设了一个什么“计”?为什么这样做?
2.说说下列句子表现了李俊怎样的性格特点。
(1)他的脸涨得通红。我静静地站着,希望他能开口,但他的嘴唇好像紧紧锁住了似的。
(2)自习时,我见他站在一个男生边上,忸忸怩怩,很不自然的样子。
(3)他又笑着告诉我,不久他还会复学的。
3.文中说“看来我为他补得差不多了”,又说“我终于没有给他补课”,这两句话矛盾吗?为什么?
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小说结尾处“是他为我补了一堂人生课”的理解。
1.每天借一个微笑给“我”;因为“我”了解他学习上最缺乏的不是知识,而是自信心。
2.(1)内向,腼腆,缺乏自信
(2)内向,羞涩,好强,自尊
(3)开朗,乐观,对未来充满信心
3.不矛盾。“看来我为他补得差不多了”的意思是李俊的成绩有了进步,“我”在心理上给“他”补了课,帮助他建立起了自信;“我终于没有给他补课”的意思是没有真正在物理知识上给他补课。
4.答案要点:生活中可怕的不是困难、挫折和痛苦,而是自轻、自卑和自弃,李俊面对困境和厄运积极乐观、决不言弃的人生态度为“我”树立了榜样,给了“我”教益和启迪,值得“我”敬佩和学习。
阅读《神奇的长寿巨树》一文,完成1-5小题
神奇的长寿巨树
①在地球上的生物中,存活时间很长的,要算是一些植物了,它们有的可生长好几千年。
②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霍伊德山上生长着一裸长寿古松树,其树皮已脱落,白花花的木质部显露出来,看上去像枯死一般,然而却枝叶繁茂,生机盎然,这种树的拉丁名就是长寿树之意。在加州的一座山上也发现了名为长寿的松树,从其年转利定,该树树龄约5100岁,也就是说在古埃及建造金字塔时,这裸树就在地球上存在了。另外,在耶稣的诞生之地(今巴勒斯坦一带)也有寿命长达3000岁的树木。
③墨西哥的奥阿哈卡附近的教堂旁有一棵巨大的松树,1982年浏童时,在距地面1.5米处的树干周长为35.8米,据植物学家们估计这裸树约有10000岁。
④18世纪后期,意大利的西西里岛有一裸橄揽树,树干周长有57.9米。同时,生长在南非北部的猴面包树有的树干周长能达50米。
⑤北美红松从美国俄勒冈到南部加州高约700到1000米的山地上均有生长。 1996年测定,最高的一棵高达112米。这种高达100多米的巨大的北美红松树被称为世界上最高的裸子植物。
⑥美国塞科亚国家公园里有种巨杉,这种巨杉树龄可达2000 -4000年,该公园中,有一裸被称为希阿曼将军的树,1989年的高度为83.83米,从地表1.4米处测树干周长为31.3米,据估算,这裸将军巨衫总重童达1000吨,也可算是世界上最重的树。
⑦1994年,在距澳大利亚的悉尼150公里的沃来米国家公园中,人们发现了一种沃来米松,这种树的树龄在150岁左右,高约40米,人们曾在迄今约1亿年以前的白垩纪地层中发现过这种沃来米松的化石,所以视这种植物为活化石。
⑧世上长寿的巨树这么多,人们也许会问:这些巨树的年龄是怎样判断出来的呢?
⑨探明树龄,通常是采用计算树的年轮和碳同位素测定的方法。然而,在多少年来气候并未发生什么变化的区域,由于树干连续不断生长,不会产生明显的年轮,而树龄变古老时也不会再产生年轮。如果要计算树的年轮,用碳同位素进行测定,采集活着的树最古老的部分的标本是最理想的手段,但这也是一种较野蛮的方法。因为这样采集标本,树木有枯死的可能,但目前这种方法仍在使用。也就是说,目前还没有一种更科学、更完美的方法来测定树龄。
⑩神奇的长寿巨树肯定还有很多,肯定还有人们未知晓的巨大树木在地球的某地存在。我们相信,随着人类开发的深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那些人所未见的世界上最长寿的树,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甚至那些可能从恐龙时代就残存下来的树木,以后都有可能被发现。
1.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题目是“神奇的长寿巨树”,作者在第⑦段中却写了一种只有150岁左右,高约40米的沃来米松。试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沃来米松”能否算是一种长寿巨树,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②一⑥段文字,请仿照下面表格中的示例,将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分类 | 树的名称 | 生长地域 | 数据说明 |
松树 | |||
橄榄树 | |||
北美红松 | |||
将军巨杉 |
4.说明文注重科学性,用词要准确、严谨,而本文第⑧段文字中则写“据植物学家们估计这棵树约有10000岁。”第⑥段文字中又写了“据估算,这棵将军巨衫总重量达1000吨,也可算是世界上最重的树。”这些句子中用了“估计”“约”“据估算”“可算”等表示估计、揣测的词语,这与用词准确的要求是否矛盾?试说说理由。
5.第⑨段文字中提到,“目前还没有一种更科学、更完美的方法来测定树龄。”请根据对本段内容的理解,谈谈这里所说的“更科学、更完美的方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方法。
1.主要介绍了地球上已发现的各类神奇的长寿巨树及其特点。
2.“沃来米松”只有150岁左右,高约40米,就个体面言,与其他长寿巨树相比,不能算是长寿巨树,但这种树早在一亿年以前的自垩纪就出现了,是活化石,就这点来看它属于长寿巨树。
3.
分类 | 树的名称 | 生长地域 | 数据说明 |
年龄最大的树 | 松树 | 墨西哥的奥阿哈卡 | 约10000岁 |
最粗的树 | 橄榄树 | 意大利的西西里岛 | 树干周长57.9米 |
最高的树 | 北美红松 | 美国俄勒冈到南部加州 | 高112米 |
最重的树 | 将军巨杉 | 美国塞克亚国家公园 | 重达l000吨 |
4.不矛盾。因为目前推算树龄、测定树重的方法还没有达到十分准确的程度,所以
只能用这些表示估计、揣测的词语,这是一种尊重科学的态度,也是语言准确性的一种
表述方式。
5.既能准确测出树的年龄,又不会伤害树、导致树的死亡。
阅读《鱼和树》一文,完成1-6小题
鱼和树
加拿大温哥华,深秋的金溪公园,层林尽染,各色的枫叶呈现一片迷人的景色.随处可见数百年历史的树,身上长满了青苔,在雨后,潮湿而又翠绿,显示出沧桑和厚重的历史。
踏着一地缤纷的落叶进入公园,可见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静静地在丛林中穿过,这就是金溪。仅数公里长的小溪,在这个季节变得异常喧嚣和悲壮。成千上万的鲑鱼逆流而上,在浅浅的溪水里寻找产卵的石床。站在岸边望去,满眼都是一条又一条肥大粗壮的鲑鱼。它们在浅滩里拥挤着,在有激流的地方扑腾着,争先恐后地朝着水流的反方向游去。短短的路程,充满了艰辛和危险,白天有海鸥来觅食,晚上有熊出没。值得庆幸的是,它们受到当地法律的保护,无人会去捕杀它们;即使在它们死后,也只有当地的土著居民才可以打捞上来食用。
这群鲑鱼前赴后继地来到金溪,为了繁衍后代而慷慨赴死。
当地人说,这就是“蛙鱼自杀”奇观。当我初闻此事,心中满是悲戚。而若非亲眼所见,真是很难相信世间竞有如此悲壮得令人落泪的奇现。
这群蛙鱼是在三五年前离开自己的出生地的。当地人曾经做过试验,在溪中的小鲑鱼身上做上标记,它们在溪水中呆满一年后顺流入海,历经三到五年的海洋生活,最远可游到西伯利亚,但在最后产卵的季节,必定回到这里。
为了让鱼卵产在温暖的地方,这些鲑鱼每年会在深秋的时候回到出生地,从海上到达淡水区后便不吃不喝。大约有十天的时间,完成交配产卵,然后筋疲力尽地死去。它们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而且必须付出生命的代价。它们的腐化物最终成为孵化出生的小蛙鱼的食物,保证这些在溪水中生活一年的小生命有足够的营养和食物。
金溪公园因“鲑鱼自杀”奇观闻名于世,但真正能够开此眼界并非易事。金溪公园远在加拿大温哥华岛的维多利亚,而“鲑鱼自杀”的季节又实在太过短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维多利亚大学校园的边上,有一条狭长的峡谷。峡谷内一片森林郁郁葱葱,树木高耸入天,鸟鸣清脆动人,充满了静谧和安详,置身其中犹如进入仙境。
给我们上课的布朗妮老师一路行一路介绍着森林里的植物。显然,她对这里的一切都已了然于脚。她讲解着鱼腥草的功效,也讲解着雪梅可以用来洗手;她讲解着红豆之美丽,也讲解着枫树之丰饶。
突然,一棵倒下的树阻挡了去路。
这是一棵因为苍老而被虫蛀后轰然倒塌的大树。撕裂的地方露出巨大的树心,还是那么的清新,那么的害有生气。树枝虽已枯萎,但依然笔直,像平静躺倒的一个巨人。树根虽已撕裂,但依然盘才脚错节,延伸到无垠的地方。
当地的印第安土著说,这裸树是这一片森林的母亲,所有的树都是在这裸树的根上生长出来的。它已经生活了几百年了,繁衍生息,不知劳累。现在,它太苍老了,蛀虫和时光一起来侵蚀它。它选择倒下,是因为它要把土地供给它的养料让出来,给它的后代,让它们生长得更好。很多年后还会有这样老去的树倒下,和祖先一样为了一个共同的选择。当地人认为这些树木是神圣之物,所以从来不会去砍伐。
一群又一群小鲑鱼出生了,但母亲们却成了果腹之物一棵又一裸树木茁壮成长着,但母亲已经永远地躺在了地上。
死亡,是不是一种基因的记忆?母爱,又是怎样一种感召的力量?
而为什么,一定会以母亲生命的消亡作为代价?
这样的疑惑真的不愿问这些鱼,不愿问这些树,不愿问自己。
1.请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她对这里的一切都已了然于胸。
了然于胸:
2.通读全文,谈谈文中的“鱼”和“树”具有怎样的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二自然段“仅数公里长的小溪,在这个季节变得异常喧嚣和悲壮”一句中的“喧嚣”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悲壮”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横线处需补写一个既能总结上文,又能领起下文的过渡句,请根据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将这个过渡句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这段文字用词准确,语言精美,描写生动形象,请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作简要评析。
峡谷内一片森林郁郁葱葱,树木高耸入天,鸟鸣清脆动人,充满了静谧和安详,置身其中犹如进入仙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结尾部分写道:“死亡,是不是一种基因的记忆?母爱,又是怎样一种感召的力量?”请仔细揣摩、认真品味这个句子,谈谈其中蕴涵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心里非常清楚。
2.“鱼”和“树”都为了种族繁衍而慷慨赴死,舍弃自己的生命来惠及后代,十分悲壮动人。
3.“喧嚣”指的是:深秋季节成千上万的鲑鱼在浅滩里拥挤着、扑腾着,争先恐后地逆流而上;白天有海鸥来寻鱼觅食,晚上有熊出没捕鱼。
“悲壮”指的是:鲑鱼前赴后继来到金溪,为了繁衍后代而慷慨赴死。
4.答题要点:要能总结上文,能领起下文。 答案示例:这样一种鱼让我无法忘怀,而同样一种树也激荡着我的心。
5.答题要点:要有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分析,有对这段文字的点评,语言要流畅、有文采。
6.答案示例:“鱼”和“树”为了后代而死亡是一种“基因的记忆”,是一种自然的规律;是博大无私的母爱感召着它们慷慨赴死,这种为了后代而献身的母爱给人震撼、令人感动。
阅读下列两个选段,完成1~6题。
(甲)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乙)春在田畴,松软的泥土散发着清新湿润的气息,冬憩后醒来的麦苗儿精神焕发,展现出一派蓬勃盎然的生机;渠水欢唱,如母爱的乳汁,与土地和麦苗的血液水__融。春在河畔,碧波清荡,鱼虾畅游,蛙鼓抑扬弄喉嗓,柳丝婆娑舞倩影,阳光水波交相辉映,洒落捧捧金和银。春在天空,燕语呢喃,蝴蝶翩跹,风筝高飞,浓浓春意弥漫洁白的云朵间,甜甜笑声穿梭浩淼九天。春在果园,红杏流火,桃花漫霞,梨树飞雪,蜂蝶追逐喧嚷,酝酿生活的甘甜和芬芳……
1.甲文描绘了春草图和春花图两幅春天的画面,乙文描绘了四幅春天的画面,分别是 、 、 、 。
2.甲文第一段写了小草的情态以及它的质地、 、 ;乙文未写草,但写了春天植物的绿,如 、 。
3.甲文第二段与乙文写得色、声、味俱全,甲文表现“声”的词语是“嗡嗡”;乙文表现“声”的词语是“ ”、“ ”等。
4.甲文第二段和乙文都用了虚实相结合的方法,请默写出甲文虚写的句子。
我的答案:
5.甲文与乙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的理解:
6.想想看,春天还是什么?发挥你的想象力,仿句再写出一个形式相同的句子。
春天是一缕轻轻吟唱的暖风,和着声声婉转的鸟语;春天是一捧温暖明亮的阳光,吻着馥郁醉人的花香;春天是 , 。
1.田畴春图 河畔春图 天空春图 果园春图
2.颜色、长势、麦苗儿精神焕发,柳丝婆娑
3.呢喃 喧嚷
4.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5.对春的热爱、赞美之情
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