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能力考察

容忍

①人处在家庭和社会中,有时候恐怕需要讲点容忍。

②唐朝有一个姓张的大官,家庭和睦,美名远扬。一直传到了皇帝的耳中。皇帝赞美他治家有道,问他道在何处,他一气写了100个“忍”字。这说得非常清楚:家庭中要互相容忍,才能和睦。

③但是容忍也并不容易。1935年,我乘西伯利亚铁路的车经苏联赴德国,车过中苏边界上的满洲里。停车4小时,由苏联海关检查行李。我在哈尔滨买的一把最粗糙的铁皮壶,成了被检查的首要对象。这里敲敲,那里敲敲,薄薄的一层铁皮绝藏不下一颗炸弹的,然而他却敲打不止。我真有点儿无法容忍,想要发火。我身旁有一位年老的老外,是与我们同车的,看到我的神态,在我耳旁悄悄地说了句:容忍是很大的美德。我对他微笑,表示致谢,并立即心平气和,天下太平。

④看来容忍确是一件好事,甚至是一种美德。但是,我认为,也必须有一个界限。我们 到了德国以后,就碰到这个问题。旧时欧洲流行决斗之风,谁侮辱了谁,被侮辱者一定要提 出决斗,或__,或用剑。我们到了的时候,此风已息,但仍有发生。我们几个中国留学生相约:如果外国人侮辱了我们自身,我们要揣度形势,主要要容忍,以东方的恕道克制自己。但是,如果他们侮辱我们的国家,则无论如何也要同他们玩命,绝不容忍。这就是我们容忍的界限。幸亏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否则我就活不到今天在这里舞文弄墨了。

⑤现在我们中国人的容忍水平,看了真让人气短。在公共汽车上,挤挤碰碰是常见的现象。如果碰了或者踩了别人,连忙说一声:“对不起!”就能够化干戈为玉帛,然而有不少人连“对不起”都不会说了。于是相吵相骂,甚至于扭打,甚至打得头破血流。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怎么竟变成了这个样子!我在自己心中暗暗祝愿:容忍兮,归来!

1.第①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作者用“有时候”有什么表达效果?试简要分析。

2.第②段以唐朝一张姓大官的忍为例,意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阅读第③④两段,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段中作者表达了哪些基本观点?

(2)这两段除了运用举例论证方法之外,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具体分析。

4.本文是作者针对什么样的社会背景写作的?请根据文中信息,合理推断,概括作答。

1.第①段在全文结构上起总领作用,作者使用“有时候”,是准确表达观点的需要。因此作者认为在原则上要敢于斗争,在生活上要讲究容忍。

2.容忍可以使家庭和睦。

3.(1)a.容忍是不容易做到的美德;b.是一种惠及自己、家庭和社会的美德;c.容忍必须有界限(能写出两点即可)。

   (2)作者还运用对比论证,作者运用“我”与欧洲人旧时流行的决斗之风进行了对比。

4.现实中有些人缺乏“容忍”之德,给本应和谐的社会带来许多不和谐的杂音。(意思对即可)

材料一:西汉时期,有个十分好学的青年叫匡衡,但因家境贫寒无钱点灯,一到晚上他家屋里一片漆黑,没法读书。怎么办呢?他见隔壁人家点着蜡烛,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让微微透过洞口的烛光照在书上,就这样,他每天晚上都借着邻居的蜡烛光读书,直到邻居熄灯为止。

——《成语故事》

材料二: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工夫。

——《季羡林谈人生》

1.以上两则材料,你获得什么信息?

2.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写出一条关于勤奋读书的名言警句,并阐明自己喜欢的原因。

3.对于那些遇到困难就放弃读书的同学,你将怎样劝说他们,内容具体。

1.(答题要点)勤奋是学有所成的关键

2.略

3.略  

阅读能力考查

理性的阅读

对于读书,人们说得最多的话题不外乎多读、勤读。多读、勤读固然能够学到一些知识,但是读书倘若能够“深”入书中,即使读的书数量不是很多,也能尝到读书的滋味,领悟到更多的道理。这就需要克服随意性,多一些理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书籍的数量不断增多,在读书上人们只有进行一番选择,才能找到引起自己阅读兴趣又有阅读价值的书。而不加选择的阅读,至少说明在读书上还不成熟。一位学者把读书的艺术概括为不读的艺术,理由是:“书为无限,生命有限;以有限应无限。只能采用此策。”所谓“不读”,实际上就是要有选择地阅读,多读经典著作,少读甚至不读流行作品,更不用说那些粗制滥造的文字垃圾。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的水平也反映在书籍的选择上,犹如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就看谁有眼力能拿到货真价实的东西。而选择的对象,恰恰也能标明一个人的情趣、欣赏水平乃至人生追求。因此,读什么书会像一面镜子,将人们的精神境界映照得一清二楚。

同是一本书,有人读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时间久了,脑海中只剩下一片空白;而有的人读后,不仅能记住书中的内容,甚至能背诵出精彩的语句,更能谈出自己对这本书的看法。读书的这种差异,就在于读书者是用眼读还是用心去读。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用“心”阅读,正在于读书的同时也伴随着不断的思考。

记得杨绛先生曾把读书比作串门。串门总要有进有出,读书也如此。认真地读一本书,就会情不自禁地进入到一种环境之中;情感随着书中情节的变化而起伏,思想沿着作者的思路向前发展。读书不仅应该能够进去,重要的是能跳出书外,静观默想,分析对比,理清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样的阅读会使人从欣赏水平到修养都得到提高。不读“死”书。意为不去读那些毫无生气的书;不死读书,还在于不可尽信书,而要有主见。理性的阅读会引导人们在知识的台阶上攀得更高。

1.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文章围绕主要观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它们分别阐述了什么?

3.文中“不读的艺术”指的是什么?

4.就本文提出的读书经验,你最喜欢哪一点?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理由。

1.阅读要克服随意性,多一些理性(或最后一句话)。

2.要有选择地阅读,要用心去读书,要读进去,跳出来。

3.实际上就是要有选择地阅读,多读经典著作,少读甚至不读流行作品,更不用说那些粗制滥造的文字垃圾。

4.略

阅读能力考查

春之怀古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口,口,口,口——宛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棵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郭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1.文中口处由以下几个句子组成,请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加以排列(只填序号)。

①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 ②唱到低低的荒村 ③唱入软溶溶的春泥 ④唱入篱落

2.“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郭都攻陷了”一句写的是什么景象?这一句和上文哪一句十分接近?

3.表现全文线索的一个句子是

4.用6个字概括第四自然段,鸟儿为什么不敢宣布统计数字,谈谈你的理解。

5.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怀念古之春天?选文最后一句向我们暗示了什么?

1.②④①③ 

2.桃花竞相开放的景象。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

3.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

4.鸟儿丈量天空。 

5.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能力考查

小处的优美与大处的壮阔

①前几天看了几幅图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第一幅画是一片鲜艳的红,上沿呈现锯齿状,不知何物。

③第二幅画上立着一只双目圆睁的大公鸡,金黄色的嘴,绿色的翅膀扑闪着,那片红原来是它的冠。

④第三幅画原来这只公鸡站在一堆木头上,两个小男孩趴在窗台上紧紧盯着它,做跃跃欲试状。

⑤第四幅画显示这是一个农家的院子,院子里有五只羊、三只鸭,一只小白狗在追着鸭子满院子跑,院子的小主人即那两个小男孩,一心一意要逮住那只鸡。

⑥第五幅画:镜头拉远,原来上述这些都是玩具做的,一个扎着马尾巴的小女孩在认真地摆弄着它们。

⑦第六幅画:一个老人,花白的头发,在看电视。仔细看,上面所有的画面竟然是电视里的一个镜头。

⑧第七幅画:画面显示这里是一座繁华的城市,一辆电车缓缓驶过,老人与电视居然是电车上贴的广告画。原来如此。

⑨别急,事情不会就这么结束。

⑩第八幅画:沙漠边上的小镇,邮差正在把一封信交给一位女士。那座繁华的都市,原来是信封右上角邮票上的图案。

⑾看完全程,忽然心里有股说不出的滋味,原来你以为自己所看到的已是整个世界,没想到它只是冰山的一角。当你一旦超越了某种境界再来看某些事情,心里可能会觉得豁然开朗,原来世界是这样,颇为自得。而实际上,也许与事物的本质依然有很大差距。

⑿我想人可能一辈子都在追求一种境界,一种超越自我的更高境界,一种大处的壮阔与雄伟,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这境界却永远没有尽头,一山更比一山高。我想说的是,要进入某种境界,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倒不如从小处着手,从自己目前力所能及的事情着手,认真地负责地做好它,并从中体味到快乐与精彩。就像那只大公鸡一样,虽然没有那么高的境界,能看到自己原来只不过是一张邮票里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但依然在为着自己的生存努力拼搏,它依然值得尊敬。不是吗?我们成不了张朝阳,成不了比尔·盖茨,但我们可以活好自己。大处有壮阅,细节也很美呀。

⒀我们决策不了这一星球的转动,但我们能决策多种些花,当时间悄悄地转到了它开的季节,它便呈现自己的生命与灿烂,敢与日月争刹那光华。再退一步说,我们如果连种什么花也不能决策,那我们不妨让自己成为一朵散发着幽香的花吧,无论被决策在哪里开放,都不改那份美丽与优雅。

⒁小处的优美与大处的壮阔,随缘吧。

1.读完全文后,你认为作者主要想表达一个什么观点?

2.请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3.从全文来看,文章花了不少笔墨描写看到的几幅图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读了本文,你一定对人生的境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你同意文中的观点吗?请联系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经历,谈谈你对人生境界的感悟。

1.人生的美丽并不全在于大处的壮阔,平凡的努力和奋斗的细节也很美。(或“大处有壮阔,细节也很美”)(意思对即可)

2.即使自己只是一个极为平凡的小人物,也要坚持高洁的操守,活出自己的精彩,并且竭尽自己的所能对他人对社会做出贡献,毫不吝啬地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意思对即可)

3.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引出了所要议论的话题,为下文的深入论述作了必要的铺垫。

4.(可同意,也可不同意,能联系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经历来谈,言之有理,表述顺畅)

阅读能力考查

海底飞船

①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姊妹篇的“海底飞船”有望于今年下半年开始下水试验。届时,它将成为世界上下潜最深的载人潜水器,可以到达全世界99.8%的洋底。

②潜水器大体上可分三种。一种是无人驾驶的自由行动的潜水器,也叫水下自动机器人。船开到某一海域,把它放下去,它可以自动地在深海探测。另一种是缆控潜水器,拖着一根长缆,放下水去,然后由甲板控制人员通过遥控机械手和电视进行取样、拍照、探测。再一种就是载人潜水器,可以携带海洋科学家进入海洋深处,在海底现场直接进行观察、分析、评估,操作机械手实现高效作业。

③我国这一新开发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长8米,宽3米,高3.4米,是用特殊的钛合金材料制成的。从外观上看,“海底飞船”呈一椭圆形球体,酷似一头小鲸鱼,能容纳3个人:一名操作员,两名科学家。在潜水器的前端,安装有一个密封的玻璃舷窗,透过它潜水科学家可以看见外面的神秘世界。它有两个配重块和一个压水舱。当需要下潜时,压水舱注水,开始下潜。当需要在水中悬停时,它抛出一个配重块,如果此时启动动力装置,就可以工作了;它的两只机械手,可以抓取75公斤的矿物。当需要上浮时,它抛出第2个配重块,同时向压水舱加入空气,排出海水,就可以上浮。这种设计是为了尽量节省蓄电池的能量,使它在水下连续工作时间达到7个小时。

④载人潜水器主要用于深海资源勘探、海底测绘和采样、热液硫化物考察、深海生物基因采样、深海地质调查等领域。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载人潜水器已经取得了众多的科研成果。1991年俄、美科学家两次乘坐和平号,在大西洋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热液矿体。1994年俄国科学家在大西洋水域热液场探测时,发现了多种热液生物,具有代表性的有虾类、贻贝类、鳗类等生物群。在深海地质研究方面,日本科学家在日本海沟6200深的斜坡上发现了裂缝,同时还发现了一条地震断层悬崖。

⑤在军事上,载人潜水器可以直接为建设海底军事基地服务,还可以直接参与现代水雷战,完成潜艇救生和水下捞救等任务。

⑥在21世纪,加快发展深海载人潜水器,把我国建设成为新时代的海洋强国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1.文中“海底飞船”具体指的是

2.选文条理清晰,第③段说明的内容是

3.文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 的方法,说明了 (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4.请分析“潜水器大体上可分三种”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我国新开发的)7 000米载人潜水器。

2.“海底飞船”的构造及工作原理(意思对即可) 

3.略

4.“大体上”是限制性的词语,表示这是大致的分类,还有其他的类型;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可能还会产生新的类型。这个词语的运用增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阅读能力考查

圆锥的启示

①在我家的写字桌上摆着一只圆锥的模型。那是初中的数学老师送的。他常说:这小小的圆锥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那时的我还小,觉得不就是立体空间的玩艺?与漏斗并无两样:尖嘴,圆底。难道真那么深奥吗?

③然而随着时光流逝,渐渐地我开始有所领悟了。

④如果把圆锥在平面上作投影,会发现什么图形呢?从侧面是个三角形,从上面往下俯视却是个圆。啊,多奇妙!两个不同的角度,得到了( )的图形。要是把圆锥人格化了,当我们观察分析这个“人”的性格时,不就是△和○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多重个性吗?噢,把数学上的投影法引申到语文教学中对人物的鉴赏,文理相通,异曲同工——真是妙哉,妙哉!

⑤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得到不同的结论,把它统一起来,辩证地看待,你便会有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这就是圆锥启示之一。

⑥如果给你一把刀,去切圆锥,那么能切出哪些图形呢?一般常规法△和○是容易得到的。是否还有别的呢?有!突破常规,变换切角,椭圆、抛物线、双曲线便会出现在你眼前。

⑦这不禁使我联想起儿时玩的游戏——苹果里找星星。说穿了就是切苹果。按习惯把苹果由上往下一切,那星星就躲起来了。如果你标新立异来个拦腰截断,就会发现苹果核的图案恰好是星星。试一下,你一定能找到。

⑧如果说投影圆锥能给人看待问题的启发,那么切圆锥则给予人处理问题的启示。有时候,对于一个事物,不妨一反常规,突破固有思维定势,大胆地换一种“切法”,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没有“拦腰截断”,就发现不了苹果里的星星;没有变换切角,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终究将截而不露。

⑨回顾历史,爱因斯坦正是大胆怀疑牛顿经典力学中的时空绝对论,另辟蹊径提出了时空相对论的观点,继而创立了相对论;看今朝,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党改变了方针,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高明的“切换”;展望未来,21世纪的中国更需要我们这一代新人,用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去“切出”一座宏伟的社会主义大厦。

⑩我曾做过一个梦:茫茫晓雾初开,浩浩旭日东升,我手捧圆锥,带着它的启示,迈入 21世纪的大门。

1.作者由圆锥得到什么启示?请用原文回答。

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3.第③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第⑨段中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目的是什么?

5.第⑨段中加点的“切出”换成“砌起”好不好?为什么?

1 .从不同角度去审视,得到不同的结论,把它统一起来,辩证地看待,你就会有一个更全面的立体。

2.反问,突出作者当时心态,为下文的领悟作铺垫。

3.过渡,承上启下

4.举例(事实)论证,证明突破因有的思维定势,大胆换一种“切法”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5.不好,“砌起”虽在搭配上没有问题,但是“切出”与前文照应,文意顺畅。

阅读能力考查

宽容

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个男孩总爱对人发脾气,于是,他的父亲就给了他一些铁钉,要他发过一次脾气就往木桩上钉一个钉子。第二天,男孩就在木桩上钉了37个钉子。后来,男孩渐渐学会了忍耐与宽容,往木桩上钉的钉子也越来越少。男孩的父亲告诉他,往后如果一天不发脾气就拔出一个钉子。过了一段日子,男孩的父亲带着他再次来到木桩前,说:“你看,虽然你已经把钉子拔出来了,可无论如何,木桩上已留下了许多的钉孔。孩子,你要记住,就像这样,伤害一个人是很容易的,但留在心上的创伤总是难以愈合的。”

其实,只要再往深处一琢磨,就不难发觉,当一个人发脾气时,恶语相向,所伤害的往 往是亲人或朋友。大千世界、茫茫人海,本是因为缘分,亲人才成为我们的亲人,朋友才成为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我们生活下去的精神慰藉,是执著地给予我们关爱和支持的人。对于亲人和朋友,本应存仁爱之心,持宽容态度与之融洽相处。

宽容地对待亲人和朋友,也应当如此对待他人。

以前,我曾常到一座寺庙与一位老师父聊天。寺庙的周围种了几棵柚树,柚子熟了,老师父就用它来招待上山进香的善男信女,或者让他们带些柚子回家。我这世俗之人曾经唐突地问过老师父,是否有人把它偷摘了去卖?老师父平静地说,无所谓偷,虽然看过有人上树摘果子,但既然他已经爬上去了,何不让他摘下几个呢?

好一句“既然他已经爬上去了,何不让他摘下几个呢?”犹如醍醐灌顶,老师父的话令 我惭愧,也使我豁然开朗。老师父的话,深含宽容待人的道理,不应锱铢必较。我想“宽容”二字,应该是:宽在前,宽为因;容在后,容为果。宽以待人,容忍别人一时之错。要容纳他人,就应具备宽广的胸襟,就像那能纳百川之海、不拒抔土之山。

伤害别人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也许最终徒剩满腹的怨恨和内疚罢了。孔子云: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先贤的告诫值得后辈们好好咀嚼、思索。学会宽容,就少了些怨气,才能生活得更加快乐。正是:一语宽容,阳光灿烂;一事宽容,海阔天空。

1.你是怎样理解文中加下划线的句子的?把你的理解写在下面。

(1)具备宽广的胸襟,就像那能纳百川之海、不拒抔土之山。

(2)一语宽容,阳光灿烂;一事宽容,海阔天空。

2.把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一句你熟悉的谚语写出来。

3.作者为什么说,“宽为因”“容为果”呢?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4.仿造下面的例句再写一个类似的句子。

例句:一语宽容,阳光灿烂;一事宽容,海阔天空。

仿句:一语宽容, ;一事宽容,

1.(1)大海能接纳百条江河,高山不拒绝一捧细土,所以大海才宽广辽阔,激情澎湃;高山才巍峨壮美,千峰竞秀。用比喻的修辞形象说明一个人要容纳他人,就应有像高山大海那样的品质。

    (2)说一句宽容的话,能够像灿烂的阳光一样温暖人心;做一件宽容的事,能够呈现出一片全新的天地。

2.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或:利刀割体痕易治,恶语伤人恨不消。

3.因为只有宽广的胸怀才能容纳一切,所以宽是因,容是果。

4.春风化雨,山高水长  

阅读能力考查

①古今中外,对水的比拟甚多。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说最高尚的品德像给万物带来益处而不求回报的水一样,可谓把对水的比拟推向某种极致。近读有关新解“上善若水”的文字,感念世事人生,不觉便生出感慨:以水为镜,可映鉴人生,人生如水,方潇洒一世。

②平和心态静如水。唐代诗人刘禹锡感叹“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人心虽不如水。但不等于不可以达致。水从高处来,只向低处流,乃至归入大海,贵在平静低调。人生如是,遇事当有平常心:知足者常乐——在名利问题上,没有奢望,就没有失望,更不会绝望;能忍者常安——除非大是大非,少争我高你低,忍耐、忍让一下也就海阔天空、心平气和了;老实者常在——不做亏心事,当个老实人,行得端、立得稳,有时眼前可能吃点亏,但最终不吃亏。

③正直为人明如水。水无颜色,晶莹剔透,清澈见底。为人处事若透明如水,则一生光明磊落。东汉名臣杨震在任时,旧部王密夜晚怀揣十金拜见,并称:“暮夜无知者。”杨震严辞拒绝:“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四知”足见杨震磊落的胸襟!

④轻看名利淡如水。人生于世,若能学水的清澈本性和“利万物而不争”的品格。则不仅精神居于高处,人生也将进入开阔处。要达到如此境界,最需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须知名利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若淡泊名利,不为名利而争,人生必甚畅意。这正如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虽身处闹市,耳畔却无车马之喧,超然物我之外,可谓人生一种境界。

⑤笑对坎坷韧如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坚定者是水;“抽刀断水水更流”,坚韧者是水。人生道路犹如九曲黄河,曲折坎坷不平坦。“不如意事常八九”,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困难,面对坎坷,需有胸襟,更需坚定、坚韧。无论自然界的灾害,还是生活上的挫折,当淡泊从容,沉着应对,宠辱不惊。若此,则“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⑥人生,当如水之静,如水之明,如水之善,如水之韧。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②、第④两段位置可否互换?为什么?

3.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④段加点词“如此”指代什么?

5.批注,是一种最常用的读书方法,是给文章加上批语和注释,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法、语言等方面写下阅读心得和评语。请你任选一个方面,给选文第⑤段作批注,写在下 面的空白处。

1.以水为镜,可映鉴人生,人生如水,方潇洒一世。

2.不能,这两段在境界上不一样,前者较低,后者较高,调换之后不符合逻辑。

3.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使说理形象易懂,富有说服力。

4.不仅精神居于高处,人生也将进入开阔处。

5.略

阅读能力考查

风筝

风筝是一种能飞翔的艺术品,古往今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我国古代,有许多描写风筝的诗句。唐代的元稹就写过一首名叫《有鸟》的诗,诗中写道:“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纸鸢”指的就是风筝。

那么,风筝起源于何时呢?这有好几种说法。《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 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墨子》记载,“公输班制木鹊以窥宋城”。这里的“木鸢” “木鹊”是风筝的雏形,因此可以推测出风筝起源于先秦时代。

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提出另一种说法:“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书中说韩信谋反,“做纸鸢放之,测量未央宫远近”。由此认为,风筝应起源于西汉时期。

20世纪30年代,王健吾、金铁庵在《风筝谱》一书中提出了又一种意见:纸鸢的创制是在南梁时期。其根据是:南朝梁太清三年,侯景叛乱,包围了京都建康。在信息不通的情况下,梁简文帝令人做了数十只纸鸢,将求救信藏于其中,向西北放飞,希望到达援军的驻地。

由于风筝被称为“纸鸢”等,因此它的产生时间应在造纸技术发明并普及到一定程度之后。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西汉早期就出现了用大麻和苎麻制成的“灞桥纸”,只是其质地很粗糙,直到东汉时期,蔡伦才制作出质地比较优良的纸,但这种纸就连一般士人都没有资格使用,直到公元三四世纪,纸才得到普及。因此,风筝的产生时间应该在魏晋时期。

岁月悠悠。到了宋代,制作风筝成了一种专门的职业。别看风筝在天上飞得那么轻盈,可制作起来并不简单。制作风筝需要刀子、纸、胶水、蜡烛、竹片等。竹片经过精心地劈、削,制成竹条,再慢慢烘烤成型,才可以使用。制作风筝,首先是扎制骨架,就是把竹条搭好型,用细绳扎制成所要的形状。扎制时要注意左右对称,这样吃风面积才会相当,放飞也更容易。接下来是糊和绘。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先糊后绘,也可以先绘后糊。糊一定要做到通体平整、干净利落。而绘,则要做到远眺清楚,近看有真实感,这其实是体现风筝艺术价值的地方,可以说风筝好不好看就全在这一笔绘了。经过这些工序之后,一只漂亮的风筝就制作成功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风筝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已由当初造型单一、色彩单调的简单风筝,发展成了造型各异、五颜六色的现代风筝。现在世界上最小的风筝,长仅有7毫米。宽也只有7毫米,别看个儿小,它可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可别小瞧风筝!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就利用风筝探明了雷击的本质是电。1901年,意大利马可尼和塞德琼斯利用风筝做天线,在大西洋两岸进行了无线电通讯试验并取得成功。看来,风筝的作用还真不少呢!

1.请仔细阅读全文,概括文章的说明内容。

答:

2.第五段加点的词语“目前”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3.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举出其中两种,并结合例句分析其中一种的作用。

说明方法:

①例句:

作用:

②例句:

作用:

4.请根据文章并联系现实生活,探究、归纳风筝从古至今的种种用途。

【示例】

1.风筝的起源;风筝的制作;风筝的变化;风筝的作用

2.限定了时间与范围,使表达更准确。

3.略

4.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