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和他的孙女
画家有一个6岁的孙女。6岁的孙女叫婷婷。婷婷也喜欢画画。
婷婷画了一棵树。
他说:“婷婷,你画的树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
他说:“树枝不对。”
婷婷说:“树枝怎么不对呢?”
他说:“树枝怎么能比树干还粗呢?”
婷婷说:“树枝怎么不能比树干还粗呢?”
他说:“那就不是树了。”
婷婷说:“不是树您怎么说是树呢?”
他无话可说了。
婷婷画了一只小兔子。
他说:“婷婷你画的小兔子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
他说:“兔子有红色的吗?”
婷婷说:“兔子怎么会没有红色的呢?”
他说:“你见过红色的兔子吗?”
婷婷说:“没见过的就没有吗?”
他说:“那就不是兔子了。”
婷婷说:“不是兔子你怎么说是兔子呢?”
他没话说了。
婷婷画了一匹马。
他说:“婷婷,你画的那马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
他说:“马有翅膀吗?”
婷婷说:“马没有翅膀。”
他说:“那你为什么给马画了翅膀呢?”
婷婷说:“我想让马长出翅膀来。”
他说:“那就不是马了。”
婷婷说:“不是马您怎么说是马呢?”
他又没话说了。
婷婷还画了一只老母鸡。老母鸡下了一个蛋,那蛋比老母鸡还大。婷婷就拿那画去参加西班牙的一个国际儿童画展。结果,婷婷得了一等奖。
1、请概括出文章前三个情节的共同点。
婷婷 画画 →爷爷 ___ →祖孙 ____ →爷爷 ________
2、如果将画家的“树枝怎么能比树干还粗呢?”一名话改成“树枝与树干应该哪个粗呢?”或“树枝是不能比树干粗的”,好不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婷婷性格中最突出最可贵的一点是什么?从文中找出一句能表现这一性格特点的语言描写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实际,说说你对文中“画家”这一人物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本文你想对你的老师、父母说什么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否定(批评);争辩(辩论、讨论);哑口无言(无话可说、没话可说)
2、不好。原句是反问句,语气强硬,突出爷爷的自以为是,改句是一般疑问句和陈述句,语气叫弱,不能突出人物形象。
3、想象大胆丰富,她的一些反常的想法和做法,实际上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句子有:(1)“树枝怎么不能比树干还粗呢?”(2)“兔子怎么会没有红色的呢?”(3)“没见过的就没有吗?”(4)“我想让马长出翅膀来。”
4、“画家”这一形象是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他们要求孩子走“正道”,即在学习上要循规蹈矩,按固定的套路去思考,解决问题,不能异想天开,他们对孩子、对学生的教育,是以扼杀人的创新精神为代价的。我们反思:怎样的教育才能让孩子健康发展。(酌情给分)
5、略
阅读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列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1.文段采用 顺序,说明了 。
2.“华”的光彩特征是 ,它跟天气的关系是 。
3.文段主要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是什么?具体说明其作用。
4.你认为画线句子中“可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结合内容加以说明。
1.逻辑 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
2.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可能有阴雨。
3.分类别。作者把云分为四种一一介绍。能有条理、更清楚地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使说明思路清晰。
4.不能去掉。因为“可能”一词说明当华环由大变小时,可能预示着阴雨天气,也可能是其他天气状况,而去掉则表明只预示阴雨天气,这与事实不符。用“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所以不能去掉。
阅读
父亲的游戏
两天前,儿子独自一人来到这个城市。现在,父亲要送他回去。
他们来到火车站,却在候车室的入口停下来。两个人盯着安检仪的小屏幕,那上面不断流动着各种箱包和纺织袋的轮廓。男人说看到了吗,把行李放进去,屏幕上就会照出行李里面的东西……你看看,这是一个脸盆……这应该是一床被子……这个,一双皮鞋吧。可是,它为什么能照出里面的东西呢?男人低下头,问他七岁的儿子。
是X.光的原因……你昨天跟我讲过。儿子说。
男人满意地点头。他说是,是X.光。只有X.光。才能把东西变透明了,我们才能看到它的里面。
(a)男人穿一件蓝色的工作服,那上面沾着点点泥水的痕迹。男人头发凌乱,目光是城里人所认定的那种卑微。城市里有太多这样的男人,他们从家乡来到城市,散落到各个建筑工地。然后,用超负荷的劳动,来维系一种最低限度的期望。
男人说要是人钻进去,内脏就会清楚得很。这东西,就是你娘给你说的医院的X.光机。
儿子使劲点点头。表情很是兴奋。安检员不屑地撇了撇嘴。如果说一开始男人的话还有些靠谱,那么现在,他已经开始胡说八道了。男人冲儿子笑笑,你看好了……
然后他就做出一个让周围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举动。他突然扑向安检仪,蜷了身子,像一个纺织袋般趴伏。安检员大喊一声,你要干什么?可是来不及了,传送带把男人送进安检仪,屏幕上出现男人趴伏的瘦小轮廓。几秒钟后,男人被安检仪吐出。男人爬起来,满面红光。
安检员冲过来,朝男人吼叫,你发什么疯?
男人尴尬地笑。他说,我和儿子做游戏呢。
做游戏?安检员怒火冲天,你们拿安检仪来做游戏?这东西对身体有害你不知道?
男人慌忙朝他眨眼。安检员正大喊大叫,忽略了男人急切的眼神。(b)男人飞快地拉起他的儿子。男人说,走,我们去等火车吧!
他们来到候车室,找两个座位坐下。男人问儿子,你刚才看清楚了吗?
儿子说,不是很清楚。
男人说没关系,你看个大概就行了。得了肺病的人,肺那儿会有一个很大的黑影,你看见我有吗?男人跟儿子比划着肺的位置。他比划的并不准确。
是,你那儿没有黑影。儿子认真地说。
这就对了。男人满意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你看我们多聪明,我们骗那个没穿自大褂的大夫说我们在做游戏,他竟信了。他竟没收我们的钱。你看看,我早说过你也能当大夫嘛。
是啊是啊。儿子两眼泛光。
回去,你娘问你,你陪着你爹去看X.光了吗?你怎么说?男人问。
去看过了。儿子说。
去哪个医院看的?男人追问。
去火车站医院看的。儿子回答。好儿子。(c)父亲捏了捏儿子的小脸,我们拉钩吧!父亲伸出手,钩住儿子的小指。他们仔细地钩勾,每一下都很到位。
告诉你娘,我的肺病早就好了,别再让她担心,也别再让她把你一个人送过来,陪我去医院了。男人站起来。火车马上就要来了。
好。儿子使劲地点头,你的肺上没有黑影,我和娘都知道你的病早好了。
男人笑了笑。他再一次捏了捏儿子红扑扑的小脸。
男人把儿子送上了火车,往回走。他走得很快。他还得赶回去干活。他还得在这个城市里拼命赚钱。他要把赚来的钱全部带回家。家里需要钱,他不敢去医院检查他的病。哪怕,只是挂个门诊,然后照一张X.光片。
男人走得有些急。(d)他轻轻地咳了起来,咳出的痰里,夹着淡淡的血丝。他紧张地回头,却想儿子已经上了火车。于是男人笑了。刚才他和儿子做的那个游戏,让他满足和幸福。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中“游戏”的主要内容。
2.下列各项对选文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画线a句通过肖像描写,表明父亲是一个进城务工的农民工。
B.画线b句中的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了父亲这样的心理:害怕安检员继续训斥,自己在儿子面前失去做父亲的尊严,急于带儿子离开。
C.画线c句中“钩勾”的细节描写含义丰富:有凝重的嘱托,认真的承诺,也有无尽的关爱,绵绵的亲情……
D.画线d句表明父亲原本就知道自己的病情,“游戏”只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3.你认为选文末句父亲“满足和幸福”的原因是什么?
4.通读全文,你认为父亲具有怎样的品质?
5.请把这篇文章推荐给你的同学,将你认为最值得推荐的一个理由写在下面,并作具体阐述。
1.父亲有意把安检仪当作X光机检查身体。以此向家人证明自己是健康的。
2.B
3.他如愿地对家人瞒住了自己的病情,免除了家人的牵挂;既节省了看病的钱,自己也能继续打工了。
4.无私、善良、勤劳、坚韧等。
5.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方面选一点,抓住特点,表述准确即可。
阅读
又一条长城诞生了
①5月,草绿了。牦牛点点。唐古拉山几个7000多米的雪峰在远处闪耀。一列火车开来,这是青藏铁路在试车。公路上,几个身着绛红色长衣的喇嘛,停住了脚步,向着火车张望。这是我在青藏线上见到的一个意味深长的画面。望着两条锃亮的钢轨向着拉萨方向伸去,我总深得这其中蕴含着超过表面的象征意义。
②火车开进西藏,意义是什么?有人说,改善了西藏的交通状况,促进西藏的经济发展,维护祖国的统一,增强国防力量。这些说法都没错,但这些使命通过别的手段也可实现。那么青藏铁路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③火车这个庞然大物,除了它的实际功能外,还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还被人类赋予了一些它本身功能以外的意义。
④大多数人都有在原野上看到火车的经验。那是一条钢铁的巨龙在奔驰,它似乎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永不疲倦地拉着一节节车厢在奔跑。我记得过去全国总工会有一支球队叫火车头队。人们之所以给球队起名叫火车头,看中的就是火车的这种象征意义。
⑤火车还可以象征意志,火车不会在奔向既定目标时中途停下来,它风雨无阻,准时守信,一诺千金。在它奔向目标时,一切都要给它让路。火车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象征着钢铁一样的意志。
⑥我们每个人都有看着表、焦急地奔向火车站的经历,我们知道火车是不等人的。据说手表刚发明时,并不流行,是随着铁路的普及,手表才流行起来,因为列车要求人们准时。从这个意义上说,火车是时间的化身。而时间在现代社会具有更深的意义。火车把时间的观念推向每一处通火车的地方,实际接受火车带来的时间观,是进入现代社会的通行证。
⑦如果说火车和铁路具备着以上这些象征意义,全世界人都理解的话,那么它们象征着联系,象征着统一就是中国人最能理解的了。理解的原因是因为有这样的背景:有人想把西藏分裂出去,1962年中印之间的那场战争,麦克马洪线……想到这些,中国人就知道中国需要什么了。我们不仅仅需要一条交通线,我们也不能像商人一样地算成本、算利润,我们需要除实力以外的一种宣示。
⑧还有比青藏铁路更好的象征么?两条闪亮的钢轨从北京,不,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向着青藏高原的拉萨伸展;在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人体的极限”的高原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祁连山翻越了,柴达木荒漠跨过了,昆仑挡不住,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过去了。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的哪个工程能与青藏铁路的艰难相比?还有什么能像青藏铁路一样展示一个国家钢铁般的意志、无坚不摧的力量?
⑨象征性的事物有几种。有的没有实际功用,只是为了它的象征意义。如:法国的埃菲尔铁塔、美国的自由女神。这种象征不是最好的,因为它们把自己的意图太直白地表露出来,像口号,不像诗。最好的象征是在有所揭示的同时有所隐蔽,正是通过沉默和言说的合力,产生了双重意义。青藏铁路就是这样的例子。它有实际功用,但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还有最好的例子是中国的长城。每当我看到北京怀柔的箭和长城、司马台长城,看到长城在峭壁上挺立的雄姿,我都有所感动,这样的长城只是为了防范游牧民族入侵这样的实用目的吗?游牧民族擅长的是骑马而不是攀岩啊,为什么要在百丈悬崖上建长城呢?显然我们的祖先早已贪图了象征的意义,集会了“不战自威”——威慑的魅力,他们把自己的意志和力量旋转在最突出的位置上展示。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说青藏铁路是又一条长城诞生了。
1.文段④⑤⑥⑦依次论述了火车象征着 、意志、 、 。
2.文段①用简洁的语言展示了一幅“意味深长”的画面,你认为这幅画面有什么“意味深长”的含义?
3.根据语境,指出文段⑨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沉默:
言说:
4.作者在文段⑦中列举了三个事例后说“我们需要除实力以外的一种宣示”,你认为中国该向世界“宣示”什么?
5.作者为什么把青藏铁路看作是又一条长城?
6.下列各项对选文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文段⑧画线句子表明:青藏铁路的修建不仅是中央的英明决策,更是全国人民的心愿,表现了全国人民对西藏的关心、支持。
B.作者在文段⑨中列举法国的埃菲尔铁塔、美国的自由女神,目的是通过比较来突出青藏铁路具有双重意义,是最好的象征。
C.作为一篇说理文章,选文语言准确、鲜明,同时作者也运用了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写、铺陈,使语言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
D.作者认为青藏铁路的实际功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象征意义。
1.力量 时间 联系和统一
2.草原、牦牛、雪峰、喇嘛是古老、美丽的青藏高原的标志,火车和青藏铁路则代表着现代文明,这幅画面表明现代文明已经来到了青藏大地。
3.沉默:指隐蔽起来的象征意义。 言说:指表现出来的实际功用。
4.宣示我们强大的力量,宣示我国疆界的范围,宣示我们捍卫祖国统一的坚强意志。
5.青藏铁路和长城一样都是既具有实际功用,同时又具备象征意义,而且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功用,所以作者说又一条长城诞生了。
6.D
阅读能力考察
一杯水的温暖
①这是朋友对我讲的故事。10年前,他还在深圳打工,整天帮人家掏下水道,走到哪儿身上都有一股下水道的异味。深秋的一天,下着雨。他当时已掏好一家酒楼的下水道,雨大,回不去,就倚在酒楼的屋檐下,一边躲雨,一边掏出怀里的冷馒头吃着。他感到身上很冷,便抱臂转脸,隔着酒楼的玻璃窗,望着里面蒸腾的热气,看着一些人在悠闲地吃饭。他想,若是有一杯热热的茶喝,该多好。他在心里笑着对自己摇头,我怎么可以那样奢望呢?
②这时,酒楼的门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位服务员。服务员径直走到他跟前,彬彬有礼地对他说:“先生,您请进。”他愣住了,结巴着说:“我,我,不是来吃饭的,我只是躲会儿雨。”服务员微笑着说:“进来吧,外面雨大。”朋友拒绝不了那样的微笑,跟着进去了。
③他暗地里想:想宰我?我除了身上的破衣裳,什么也没有。他被引到一张椅子上坐定,另一位服务员端来一杯温开水,说:“先生,请喝水。”同样彬彬有礼。朋友不知道他们葫芦里卖什么药,心想:既来之,则安之。就毫不客气地端起茶杯,把一杯水喝得干干净净,且把怀里的另一个冷馒头掏出来吃了。服务员又帮他续上温开水,他则接着喝,喝得身上暖暖的,额上渗出细密的汗,舒坦极了。
④后来。雨停了,他以为那些服务员会来收钱,但是没有。他坐等了一会儿,还是没有一个人来问他收钱。他忍不住走过去问服务员:“白开水不收钱吗?”服务员微笑着说:“先生,我们这儿的白开水是免费的。”白开水的温暖从此烙在了朋友记忆里,每每谈及此事,朋友的眼里都会升起一层感激的雾。
⑤后来,朋友从深圳回来发展,也开了一家酒楼。在酒楼里,他定下一条规矩:凡是雨天在他檐下躲雨的人,都要被请到店里来坐,并且要给人家倒上一杯温开水。世界的美好,因此摇曳和放大在一杯温开水中。
1.阅读第①段,说说他为什么感到自己不应该“那样奢望”。
2.服务员为什么请他进酒楼?
3.阅读第③段,服务员对他非常客气,而他在端杯喝水时却“毫不客气”。他为什么会这样?
4.他后来开酒楼时,为什么要定下“凡是雨天在他檐下躲雨的人,都要被请到店里来坐,并且要给人家倒上一杯温开水。”
5.读完这则故事,你有怎样的感想呢?请联系生活谈一谈你的读后感。
1 .他自卑,自己地位低,没钱。刚掏完下水道,身上有异味,不方便进入高档场所。
2.因为外面下雨,出于热心让他进来躲雨。
3.他误解了服务员的本意,以为服务员想宰他
4.他感念在深圳打工时一杯水的温暖,理解雨天躲雨人的心情,明白他们最需要的帮助。
5.略
阅读能力考察
容忍
①人处在家庭和社会中,有时候恐怕需要讲点容忍。
②唐朝有一个姓张的大官,家庭和睦,美名远扬。一直传到了皇帝的耳中。皇帝赞美他治家有道,问他道在何处,他一气写了100个“忍”字。这说得非常清楚:家庭中要互相容忍,才能和睦。
③但是容忍也并不容易。1935年,我乘西伯利亚铁路的车经苏联赴德国,车过中苏边界上的满洲里。停车4小时,由苏联海关检查行李。我在哈尔滨买的一把最粗糙的铁皮壶,成了被检查的首要对象。这里敲敲,那里敲敲,薄薄的一层铁皮绝藏不下一颗炸弹的,然而他却敲打不止。我真有点儿无法容忍,想要发火。我身旁有一位年老的老外,是与我们同车的,看到我的神态,在我耳旁悄悄地说了句:容忍是很大的美德。我对他微笑,表示致谢,并立即心平气和,天下太平。
④看来容忍确是一件好事,甚至是一种美德。但是,我认为,也必须有一个界限。我们 到了德国以后,就碰到这个问题。旧时欧洲流行决斗之风,谁侮辱了谁,被侮辱者一定要提 出决斗,或__,或用剑。我们到了的时候,此风已息,但仍有发生。我们几个中国留学生相约:如果外国人侮辱了我们自身,我们要揣度形势,主要要容忍,以东方的恕道克制自己。但是,如果他们侮辱我们的国家,则无论如何也要同他们玩命,绝不容忍。这就是我们容忍的界限。幸亏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否则我就活不到今天在这里舞文弄墨了。
⑤现在我们中国人的容忍水平,看了真让人气短。在公共汽车上,挤挤碰碰是常见的现象。如果碰了或者踩了别人,连忙说一声:“对不起!”就能够化干戈为玉帛,然而有不少人连“对不起”都不会说了。于是相吵相骂,甚至于扭打,甚至打得头破血流。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怎么竟变成了这个样子!我在自己心中暗暗祝愿:容忍兮,归来!
1.第①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作者用“有时候”有什么表达效果?试简要分析。
2.第②段以唐朝一张姓大官的忍为例,意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阅读第③④两段,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段中作者表达了哪些基本观点?
(2)这两段除了运用举例论证方法之外,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具体分析。
4.本文是作者针对什么样的社会背景写作的?请根据文中信息,合理推断,概括作答。
1.第①段在全文结构上起总领作用,作者使用“有时候”,是准确表达观点的需要。因此作者认为在原则上要敢于斗争,在生活上要讲究容忍。
2.容忍可以使家庭和睦。
3.(1)a.容忍是不容易做到的美德;b.是一种惠及自己、家庭和社会的美德;c.容忍必须有界限(能写出两点即可)。
(2)作者还运用对比论证,作者运用“我”与欧洲人旧时流行的决斗之风进行了对比。
4.现实中有些人缺乏“容忍”之德,给本应和谐的社会带来许多不和谐的杂音。(意思对即可)
材料一:西汉时期,有个十分好学的青年叫匡衡,但因家境贫寒无钱点灯,一到晚上他家屋里一片漆黑,没法读书。怎么办呢?他见隔壁人家点着蜡烛,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让微微透过洞口的烛光照在书上,就这样,他每天晚上都借着邻居的蜡烛光读书,直到邻居熄灯为止。
——《成语故事》
材料二: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工夫。
——《季羡林谈人生》
1.以上两则材料,你获得什么信息?
2.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写出一条关于勤奋读书的名言警句,并阐明自己喜欢的原因。
3.对于那些遇到困难就放弃读书的同学,你将怎样劝说他们,内容具体。
1.(答题要点)勤奋是学有所成的关键
2.略
3.略
阅读能力考查
理性的阅读
对于读书,人们说得最多的话题不外乎多读、勤读。多读、勤读固然能够学到一些知识,但是读书倘若能够“深”入书中,即使读的书数量不是很多,也能尝到读书的滋味,领悟到更多的道理。这就需要克服随意性,多一些理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书籍的数量不断增多,在读书上人们只有进行一番选择,才能找到引起自己阅读兴趣又有阅读价值的书。而不加选择的阅读,至少说明在读书上还不成熟。一位学者把读书的艺术概括为不读的艺术,理由是:“书为无限,生命有限;以有限应无限。只能采用此策。”所谓“不读”,实际上就是要有选择地阅读,多读经典著作,少读甚至不读流行作品,更不用说那些粗制滥造的文字垃圾。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的水平也反映在书籍的选择上,犹如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就看谁有眼力能拿到货真价实的东西。而选择的对象,恰恰也能标明一个人的情趣、欣赏水平乃至人生追求。因此,读什么书会像一面镜子,将人们的精神境界映照得一清二楚。
同是一本书,有人读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时间久了,脑海中只剩下一片空白;而有的人读后,不仅能记住书中的内容,甚至能背诵出精彩的语句,更能谈出自己对这本书的看法。读书的这种差异,就在于读书者是用眼读还是用心去读。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用“心”阅读,正在于读书的同时也伴随着不断的思考。
记得杨绛先生曾把读书比作串门。串门总要有进有出,读书也如此。认真地读一本书,就会情不自禁地进入到一种环境之中;情感随着书中情节的变化而起伏,思想沿着作者的思路向前发展。读书不仅应该能够进去,重要的是能跳出书外,静观默想,分析对比,理清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样的阅读会使人从欣赏水平到修养都得到提高。不读“死”书。意为不去读那些毫无生气的书;不死读书,还在于不可尽信书,而要有主见。理性的阅读会引导人们在知识的台阶上攀得更高。
1.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文章围绕主要观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它们分别阐述了什么?
① ②
③
3.文中“不读的艺术”指的是什么?
4.就本文提出的读书经验,你最喜欢哪一点?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理由。
1.阅读要克服随意性,多一些理性(或最后一句话)。
2.要有选择地阅读,要用心去读书,要读进去,跳出来。
3.实际上就是要有选择地阅读,多读经典著作,少读甚至不读流行作品,更不用说那些粗制滥造的文字垃圾。
4.略
阅读能力考查
春之怀古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口,口,口,口——宛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棵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郭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1.文中口处由以下几个句子组成,请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加以排列(只填序号)。
①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 ②唱到低低的荒村 ③唱入软溶溶的春泥 ④唱入篱落
2.“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郭都攻陷了”一句写的是什么景象?这一句和上文哪一句十分接近?
3.表现全文线索的一个句子是
4.用6个字概括第四自然段,鸟儿为什么不敢宣布统计数字,谈谈你的理解。
5.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怀念古之春天?选文最后一句向我们暗示了什么?
1.②④①③
2.桃花竞相开放的景象。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
3.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
4.鸟儿丈量天空。
5.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能力考查
小处的优美与大处的壮阔
①前几天看了几幅图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第一幅画是一片鲜艳的红,上沿呈现锯齿状,不知何物。
③第二幅画上立着一只双目圆睁的大公鸡,金黄色的嘴,绿色的翅膀扑闪着,那片红原来是它的冠。
④第三幅画原来这只公鸡站在一堆木头上,两个小男孩趴在窗台上紧紧盯着它,做跃跃欲试状。
⑤第四幅画显示这是一个农家的院子,院子里有五只羊、三只鸭,一只小白狗在追着鸭子满院子跑,院子的小主人即那两个小男孩,一心一意要逮住那只鸡。
⑥第五幅画:镜头拉远,原来上述这些都是玩具做的,一个扎着马尾巴的小女孩在认真地摆弄着它们。
⑦第六幅画:一个老人,花白的头发,在看电视。仔细看,上面所有的画面竟然是电视里的一个镜头。
⑧第七幅画:画面显示这里是一座繁华的城市,一辆电车缓缓驶过,老人与电视居然是电车上贴的广告画。原来如此。
⑨别急,事情不会就这么结束。
⑩第八幅画:沙漠边上的小镇,邮差正在把一封信交给一位女士。那座繁华的都市,原来是信封右上角邮票上的图案。
⑾看完全程,忽然心里有股说不出的滋味,原来你以为自己所看到的已是整个世界,没想到它只是冰山的一角。当你一旦超越了某种境界再来看某些事情,心里可能会觉得豁然开朗,原来世界是这样,颇为自得。而实际上,也许与事物的本质依然有很大差距。
⑿我想人可能一辈子都在追求一种境界,一种超越自我的更高境界,一种大处的壮阔与雄伟,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这境界却永远没有尽头,一山更比一山高。我想说的是,要进入某种境界,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倒不如从小处着手,从自己目前力所能及的事情着手,认真地负责地做好它,并从中体味到快乐与精彩。就像那只大公鸡一样,虽然没有那么高的境界,能看到自己原来只不过是一张邮票里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但依然在为着自己的生存努力拼搏,它依然值得尊敬。不是吗?我们成不了张朝阳,成不了比尔·盖茨,但我们可以活好自己。大处有壮阅,细节也很美呀。
⒀我们决策不了这一星球的转动,但我们能决策多种些花,当时间悄悄地转到了它开的季节,它便呈现自己的生命与灿烂,敢与日月争刹那光华。再退一步说,我们如果连种什么花也不能决策,那我们不妨让自己成为一朵散发着幽香的花吧,无论被决策在哪里开放,都不改那份美丽与优雅。
⒁小处的优美与大处的壮阔,随缘吧。
1.读完全文后,你认为作者主要想表达一个什么观点?
2.请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3.从全文来看,文章花了不少笔墨描写看到的几幅图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读了本文,你一定对人生的境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你同意文中的观点吗?请联系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经历,谈谈你对人生境界的感悟。
1.人生的美丽并不全在于大处的壮阔,平凡的努力和奋斗的细节也很美。(或“大处有壮阔,细节也很美”)(意思对即可)
2.即使自己只是一个极为平凡的小人物,也要坚持高洁的操守,活出自己的精彩,并且竭尽自己的所能对他人对社会做出贡献,毫不吝啬地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意思对即可)
3.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引出了所要议论的话题,为下文的深入论述作了必要的铺垫。
4.(可同意,也可不同意,能联系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经历来谈,言之有理,表述顺畅)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