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回答1—4题

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里。太阳落山了,琥珀色的晚霞渐渐地从天边退去。远处,庙里的钟声在薄暮中响起来。羊儿咩咩地叫着,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夜色越来越浓了,村落啦,树林子啦,坑洼啦,沟渠啦,好像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我听见妈妈在村口焦急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只是不敢答应。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平生头一次潜入我那童稚的心……

……①经过一个没有什么吃食可以寻觅、因而显得更加饥饿的冬天,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日子重新来临了!②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雪蒿、马齿苋、灰灰菜、野葱……最好吃的是荠菜。③把它下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真是无上的美味啊!④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阅无垠的田野里奔去。⑤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⑥我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大棒子凶神恶煞似地追赶我,我甚至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上吱吱喳喳飞过去的小鸟,树上绽开的花儿和蓝天上白色的云朵。⑦那时,我的心里便会不由地升起一个热切的愿望: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菜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

1.选文第1段属于什么描写?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进行描写的?

2.怎样理解“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平生头一次潜入我那童稚的心”?

3.第2段的②③两句反复强调荠菜最好吃,“真是无上的美味”,荠菜是不是真这样好吃?

4.第2段文字表明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1.景物描写;视觉、听觉。

2.是指童年时代“我”在精神上受到摧残。

3.不是,穷人太饿了,所以认为荠菜也好吃。

4.表达了“我”欢快的心情和美好的愿望。

阅读短文,回答1—6题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我们对于笑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笑,是心情愉快的表现,对于健康是有益的。笑,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反射作用,当外界的一种笑料变成信号,通过感官传入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接到信号,就会立刻指挥肌肉或一部分肌肉动作起来。

小则嫣然一笑,笑容可掬,这不过是一种轻微的肌肉动作,一般的微笑,就是这样。

大则是爽朗的笑,放声的笑,不仅脸部肌肉动作,就是发声器官也动作起来。捧腹大笑,手舞足蹈,甚至全身肌肉、骨骼都动员起来了。

笑在胸腔,能扩张胸肌,使人呼吸正常。

笑在肚子里,腹肌收缩了而又张开,及时产生胃液,帮助消化,增进食欲。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笑在心脏,血管的肌肉加强了运动,使血液循环加强。淋巴循环加快,使人面色红润,神采奕奕。

笑在全身,全身肌肉都动作起来,兴奋之余,使人睡眠充足、精神饱满。笑,也是一种运动,不断地变化发展。笑的声音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粗有细;有快有慢;有真有假;有聪明的,有笨拙的;有柔和的;有粗暴的;有爽朗的,有娇嫩的;有现实的,有浪漫的;有冷笑,有热情的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是笑的辩证法。

笑有笑的哲学。

笑的本质,是精神愉快。

笑的现象,是让笑容、笑声伴随着你的生活。

笑的形式,多种多样。千姿百态,无时不有,无处不有。笑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人的一生。

笑话、笑料的题材。比比皆是,可以汇编成专集。

笑有笑的医学。笑能治病。神经衰弱的人,要多笑。

笑可以消除肌肉过分紧张的状况,防止疼痛。

笑也有一个限度,适可而止,有高血压和患有心肌梗塞毛病的病人,不宜大笑。

笑有笑的心理学。各行各业的人,对于笑都有他们自己的看法,都有他们的心理特点。售货员对顾客一笑,这笑是有礼貌的笑,使顾客感到温暖。

笑有笑的政治学。做政治思想工作的人,非有笑容不可,不能板着面孔。

笑有笑的教育学。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孔子勉励他的门生们要勤奋学习。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我们在学校里,常常听到读书声,夹着笑声。

笑有笑的艺术。演员的笑,笑得那样惬意,那样开心。所以,人们在看喜剧、滑稽戏和马戏等表演时,剧场里总是笑声满座。笑有笑的文学,相声就是笑的文学。

笑有笑的诗歌。在春节期间,《人民日报》发表了有笑的诗。其内容是:“当你撕下八一年的第一张日历,你笑了,笑了,笑得这样甜蜜,是坚信,青春的树越长越葱茏?是祝愿,生命的花愈开愈艳丽?呵!在祖国新年建设的宏图中,你的笑一定是浓浓的春色一笔……”

笑,你是嘴边一朵花,在颈上花苑里开放。

你是脸上一朵云,在眉宇双目间飞翔。

你是美的姐妹,艺术的娇儿。

你是治病的良方,健康的朋友。

让全人类都有笑意、笑容和笑声,把悲惨的世界变成欢乐的海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梗塞( )( ) 意( )

( ) 不亦乎( )

2.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

笑容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比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自然段,作者从科学的角度,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从哪些角度说明了笑,请分别指出: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

5.文章说明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语言风格讲,本文属于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

1.①gěng  sè                    ②qiè                    ③xiéng          ④yuè

2.①掬:用手棒起来。     ②比比:到处。

3.笑的产生

4.①医学     ②哲学    ③心理学       ④政治学       ⑤教育学       ⑥艺术

5.总—分——总

6.生动

阅读短文,回答1—5题

生活需要对手

①狼常到一个牧场叼羊。牧场主用了整整一个冬季,请猎手围猎狼群;狼患总算解除了。过了不久,羊群开始流行疫病,羊大批地死掉,比遭受狼患的损失还大。牧场主又请来医生对羊群进行防疫治病。但是不知为什么,疫病还是不断发生。没办法,只好请来一批专家会诊。专家的结论却是去请几只狼来,放回附近的山里去。

②原来,狼先生先前的光临,对羊群有着天然“优生优育”的作用。狼的骚扰,使羊常惊悸奔跑,羊因之格外健壮;老弱病残填入狼口,疫病源也就不复存在了。

③这个真实的故事,十分耐人寻味。

④在生物链中,狼是羊的天敌,没有了狼这个对手,羊群就面临灾难。现在,人类之所 以保护生物,就是让生物链不致隔断,换句话说,就是让每种生物都有对手。

⑤有对手,保有警惕,便不失活力。这个道理人类亦然。当年七国称雄。秦便图强自新;一旦六国并入秦的版图,没了敌人,秦也就英雄末路二世而亡了。现在,我们公认竞争是个好东西,就是因为竞争使参与者都有了对手,逼着你锐意进取,否则就会自毁长城。

⑥人生如登山,只要有高峰还在前头,人的脚步就不会停下。一旦把千山万壑踩在脚底下,真正的对手便是自己了。美国拳王泰森称霸拳坛,击垮了一个又一个挑战对手。不想胜利和鲜花给他的是骄狂、麻木和纵欲,终使他因罪下狱。美国舆论惊呼“拳王”自己__了自己。可见,视自己为对手,战胜自己,越超自己,是人生的十八盘,是最艰难的选择。

⑦在人生漫漫的征途上,对手是同行者,也是挑战者。是对手唤起我们挑战的冲动和渴望,失去对手,我们或许将失去一切。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说一声:“对手,你好!”

1.文章在表达方式上,第①段采用的是________的表达方式。第②段采用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的表达方式。两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2.第⑤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段采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⑥分别指出人类的对手有两类,第⑤段指出的对手是________________,第⑥段指出的对手是________,第⑥段开头用两个词语比喻对手,这两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开头所讲的故事在全文中的作用有( )(多项选择)

A.引起下文的议论

B.支撑中心论点

C.说明保护狼的重要意义

D.说明在这个问题上人和动物是相同的

5.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1.记叙  议论       证明       因果关系

2.有对手,保持警惕,便不失活力。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3.他人  自己              高峰              千山万壑

4.A  B

5.人生需要对手(生活需要对手)

阅读短文,回答1—5题

低头与昂首

①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在谈起成功之道时,他说这一切源于一次拜访。在他年轻的时候,一位老前辈请他到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中见面。富兰克林来了,他挺起胸膛,大步流星,一进门,“砰”的一声,额头重重地撞在门框上,顿时肿了起来,疼得他哭笑不得。老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了笑说:“很疼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察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

②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当成一次悟道,他牢牢记住了老前辈的教导,把谦虚列为他一生的生活准则。

③要取得成功,首先就要学会低头。这恰如演奏一支高昂的曲子,起首往往是低调的,低头,既是正确认识自己,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什么时候都高昂着头,实际上是抬高自己,看低别人。你瞧不起别人,人家干吗要瞧得起你呢? 因此,你再优秀,再有名,也没有人愿意与你合作。

④当然,低头并不意味着把自己不当人。低头不应该是流水,越流越低。一支曲子,越唱越低,就会唱不下去。有人把低头理解为唯唯诺诺、忍让一切,理解为逆来顺受、低声下气,这是不正确的。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公司招聘员工,门外排着长长的队伍,应聘者一个接一个进去接受考试。每进去一个人,主考官不由分说,凌空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捂着脸出来的人都落选了,他们是低头的人。后来,有个年轻人进去,主考官同样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年轻人定了定神,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力量,给主考官同样一记耳光,说:“就是这个滋味。”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年轻人被录用了。

⑤富兰克林以低头抵达成功,年轻人却以昂首被录用,这是不是矛盾的呢?

⑥不,其实为人处世真正的法则是把自己摆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在摆放自己处的位置时,我们应该是富兰克林;而在摆放我们自己心的位置时,我们必须是那个年轻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

l、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中的年轻人回敬了主考官一记耳光反而被录用了,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应该怎样把握“低头”的尺度和“昂首”的尺度。

5、文中说低头不是“逆来顺受、低声下气”。但生活中也有人赞赏忍气吞声、甘受胯下之辱的韩信,称道曲意逢迎、讨好夫差的勾践j认为正是当初他们肯“低头”,才使得韩信日后有机会成为三军统帅,使勾践最终有机会吞并吴国。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

1、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

2、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要取得成功首先要学会低头的道理。

3、他没有为了一时利益而放弃尊严和人格。

4、谦虚但不能放弃尊严:自尊但不能看低别人。

5、要求:观点鲜明,理由恰当,表述清楚。

阅读短文,回答1—5题

水葫芦之灾

①水葫芦学名凤眼莲,别称水浮莲、假水仙等。原产于南美委内瑞拉,后传播到世界上60多个国家。水葫芦外表并不丑:它浑身碧透,绿得醉人,簇簇紫花绽放若热带兰,花瓣上偶尔可见黄、蓝斑点,作为盆景置于庭院,不比荷花逊色。

②它生命力旺盛,在15℃~40℃的气温下,只要置于水中便能疯狂繁殖开来。每株分出多支匍匐茎,茎端再长新株,八九天翻一番,90天内可分出25万棵新株。但养分低。猪吃了饿不死也不长膘。

③自上世纪60年代,水葫芦在国外已经声名狼藉,到处遭到斩杀。孟加拉人将引自德国的水葫芦称“德国恶草”。南非的引自美国佛罗里达,人称“佛罗里达恶魔”。斯里兰卡的引自日本,被骂作“日本烦恼”。印度则称它为“紫色恶魔”。

④水葫芦在各地抢占水面,影响航运,窒息鱼类,危害健康。泰国湄南河一发洪汛,一座座盘根错节的水葫芦“岛屿”浮游而下,猛冲桥洞,直接威胁首都曼谷的安全。维多利亚湖是非洲第一大湖,20世纪80年代水葫芦泛滥成灾,覆满湾口。一些船只夜泊开阔水面,夜间起风,一早起来就开不动了四周被几万平方米的水葫芦圆圈包围,许多航线瘫痪。未经处理的各种废水排入潮中,湖水富 营养化,水葫芦疯长成半人高的“森林”,致使鱼类死亡,湖水发臭。当地水产锐减,渔民失业。人们生活用水也发生困难,用湖水洗澡还会导致皮肤瘙痒。

⑤深受水葫芦之害的各地都已向它宣战。南亚各国采用人工捞取、火焰喷射、药剂喷杀、炸药爆破等手段加以销毁,可是过了三个月它依旧欣欣向荣,维多利亚湖畔人们采用生物防治法,在湖区放养吃水葫芦的象鼻虫,但以繁衍100亿只象鼻虫计算,起码也要日夜不停吃土20年,才能吃光水葫芦。象鼻虫吃水葫芦还可能酿成更严重的虫灾。

⑥上世纪60年代,我国曾将水葫芦当作度荒青饲料引入,后泛滥成灾,以闽台粤为甚。福建的水葫芦覆盖面积达300平方千米,盘踞了全省四分之一的湖塘库沟水域。目前,福建已打响了专项整治水葫芦的战役。

⑦漂洋过海远道而来的水葫芦,竟然酿成了当今最大的绿色污染,这可是人们始料未及的啊!

1、本文重点说明了水葫芦的哪一个特点?

2、第④段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3、文章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4、根据要求,品味语言。

(1)它生命力旺盛,在15℃~40℃的气温下,只要置于水中便能疯狂繁殖开来。(“疯狂”一词如果换成“迅速”,表达的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2)漂洋过海远道而来的水葫芦,竟然酿成了当今最大的绿色污染,这可是人们始料未及的啊!(“竟然”一词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5、《我们爱科学》2003年第9期上有一篇题为《水葫芦喊冤》的文章,它的结尾一段在写了自己给人类造成的灾害和人类对它的斩杀后写道:

“但这能怪我们吗?我的特质是与生俱来的,又不是到中国以后才形成的。是你们请我来之前,自己没有对我进行充分的了解,没有做好调查研究。现在出了问题就全推到我的头上。我不服!我冤!请读者朋友们给我评评理吧!”

请你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做出自己的评判。

1、生命力旺盛(繁殖快和疯长)

2、总分结构(先概括说明,后具体说明)。

3、逻辑顺序

4、  (1)“疯狂”非常形象地写出了水葫芦繁殖的没有节制,带有感__彩。“迅速”只是表示快,缺乏这种形象的表达效果,没有如此强烈的感__彩。

(2)“竟然”一词,写出了事情结果的出乎意料。

5、从人类自身失误(始料不及)的角度来谈,言诚理,语言通顺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1—5题

两片秋叶

陈薇莉

我悲秋,我亦恋秋。

秋意渐浓一阵风过,光秃秃的树干上颤颤地缀着几片不肯离去的枯叶,瑟缩地打着旋儿。攸地,一片落叶飘进了我摊开的书页。颜色黑黄,边儿早已碎败,身子蜷曲着,不知被什么虫子咬得满是疮洞,我突然想到愁,不正是心上搁个秋吗?

每当第一片落叶从浓密的绿中飘飞下来,每当凉凉的秋雨无声地润湿了我的窗帘。那种夹杂着甜味的秋就袭上来,牵出一线忧思。唇边也会滑出一声长长的“唉”,落进心底,化作一缕莫名的悲哀。

有一阵风过,叶儿在书页上颤了颤,想要飞去,我捂住了它,想把它嵌入书中,又觉得摊开的这本书词语太热,容不得这冰冷的形体,须得另寻一本。

从枕旁的书堆上取到一封未拆的信,想是同寝室的给带回来搁在那儿的,一看那刚劲的字,立刻就像看到了那双闪亮的眼睛,一股热热的生命的力量关不住般地从那里面溢了出来。于是,我的搁上秋的心顿然感到一阵麻酥酥的暖意。他是我最要好的大学同学,深深挚爱着大山——大学毕业时,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工作职位,毅然选择了大山。

拆开封口,抽出信来,一片红红的什么被带了出来掉在地上,定睛一看,腾地涌起一股热。热,从心窝里往外冒的热——那是一片火一般红的枫叶。

我木然地站着,下意识地将两片秋叶搁在一处。顿时,那片枯叶在红枫的映照下愈发显露出它的可憎可怜!我迷惘起来,自己先前为何竟会产生了要将这片已枯死的冷了人心的叶儿珍藏起来的雅兴!

“你爱这大山的红枫吗?”那双洋溢着炽热生命力的眼睛好像在信中盯住我说,“是的,它也坠落于肃杀的秋风之中,然而,它却是拼尽了热,将自身烧得通红,用自己最后的生命,给寒冷的世界装点上一片红于二月花的色彩……”

我慢慢觉得,心上搁个秋,并不尽是愁。因为,即使到了秋,不是也还有这烧红的枫叶吗?

我于是将那片枯叶弹出窗外,将那片来自大山的红枫嵌进了书页。

1、本文的两片秋叶为线索,写出了“我”情感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

2、作者笔下的两片秋叶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

第一片

第二片

3、作者写第二片秋叶时,由物及人,向我们展示了赠叶者怎样的精神世界?

4、请把你对“我于是将那片枯叶弹出窗外,将那片来自大山的红枫嵌进了书页”这句话的理解写在下面。

5、作者将两片秋叶放在一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1、由悲秋到恋秋。

2、第一片:颜色黑黄,边儿早已碎败,身子蜷曲着,不知被什么虫子咬得满是疮痍。化作一缕莫名的悲哀。第二片,火一般红,洋溢着炽热生命力,腾地涌起一股热。

3、为改变大山的贫穷和落后,顽强拼搏,勇于牺牲,像枫叶那样奉献出自己全部的才智和心血,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

4、“我”摆脱了内心的愁苦和悲哀,领悟到了只有拼搏和奉献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通过对比衬托,进一步突出了第二片枫叶炽热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1.写出下面文中加点字的汉语拼音。

潺__________ 恣__________

2.文中的排比句用了三个“辛苦”,其含义各有不同,请结合语境,分别作出解释。

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指出“我”所希望的“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同学读到“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时,认为文中的“我”对故乡已失去了感情。对此,你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hán  suī

2.①奔波异地,不安定的生活。  ②贫困艰辛,精神萎靡麻木的生活。③生活艰难,变得尖酸刻薄的生活。

3.有着儿时那样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少隔膜,安定富足的生活,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的“人”的生活。

4.并非真的不留恋。是因为“我”对故乡的现状和故乡人的生活感到失望,离开故乡时既伤感又悲哀,所以这样说。作者对故乡的感情是既失望又抱着希望,既想离开又很留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1954年l0月2日

聪,亲爱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

1.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凭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廓然无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傅雷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告诉儿子怎样面对消沉苦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一句用的什么修辞?作者想借太阳和雨水向儿子讲明一个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傅雷希望儿子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对着遗迹、坟墓等怀念(古人或旧事)。  指心胸开阔,没有牵挂。

2.从两方面写怎样面对情绪上的跌宕的:其一,应该对这一切泰然处之,尽量让心理保持平衡,不至于受伤。其二,冷静、客观地分析前因后果,吸取教训,引为借鉴。

3.比喻。要学会用平常心态去对待生活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保持心理平衡,不要高潮时使自己过分紧张,低潮时使自己过分颓废,这样才不至于受到伤害。

4.乐观、坚强,敢于正视错误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寒冷的味道

黄明山

(1)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2)台历上的冬天正一步步深入,而我的身体却迟钝了对季节的反应。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眼下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3)回忆中的寒冷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4 )江汉平原的冬天,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在冰上行走。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烂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5)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6)那时候难得看上一场电影,而且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露天电影。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电影,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逼人。风一丝不苟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这点寒冷算什么?

(7)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振奋的状态,使我们更能承受人生的风霜雨雪。

(8)现在却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春了,雪还不知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9)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景色?

(10)不仅仅是孩子们。

(11)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我不知道这样会有什么好结果。

(12)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13)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1.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3)段中“异乎寻常的味道”体现在哪些方面?

2.作者认为,现在的孩子们“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会造成什么后果?

3.请任选一句,品味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风一丝不苟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

(2)瞧,都立春了,雪还不知在哪里开小差

4.结合全文,谈谈对“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这句话的理解。

1.体现在寒冷带来肉体上的疼痛和精神上的振奋坚强两个方面。  (或:“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振奋的状态,使我们更能承受人生的风霜雨雪”。)

2.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不能得到发挥,不能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景色。(或:“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3.(1)“一丝不苟”本义是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用在这里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风一个劲地往“我”身上吹的情形,表现了天气非常寒冷。

  (2)“开小差”本义是比喻思想不集中,用在这里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过了下雪的季节,雪还没下的情形,富有情趣。(任选一句即可)

4.寒冷意味着挫折和苦难,它就像盐一样,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知足知不足

季羡林

①曾见冰心老人为别人题座右铭:“知足知不足。”

②中国有一句老话:“知足常乐。”为大家所遵奉。什么叫“知足”呢?还是先查一下字典吧。《现代汉语词典》说:“知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则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③可是社会上总会有一些人不安分守己,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样的人往往要栽大跟头的。对他们来说,“知足常乐”这句话就成了灵丹妙药。

④但是,知足或者不知足也要分场合的。在旧社会,穷人吃草根树皮,阔人吃燕窝鱼翅。在这样的场合下,你劝穷人知足,能劝得动吗?正相反,应当鼓励他们不能知足,要起来斗争。这样的不知足是正当的,是有重大意义的,它能伸张社会正义,能推动人类社会前进。

⑤除了场合以外,知足还有一个分(fèn)的问题。什么叫分?笼统言之,就是适当的限度。人们常说的“安分”、 “非分”等等,指的就是限度。这个限度也是极难掌握的,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勉强找一个标准的话,那就是“约定俗成”。我想,冰心老人之所以写这一句话,其意不过是劝人少存非分之想而已。

⑥至于知不足,这里所谓“不足”,指的是“不足之处”,“不够完美的地方”。这句话同“自知之明”有联系。

⑦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句老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一句话暗示给我们,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否则这一句话就用不着说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就拿现在来说,我所见到的人,大都自我感觉良好。专以学界而论,有的人并没有读几本书,却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一点小聪明——这能算得上聪明吗?——狂傲恣睢,骂尽天下一切文人,大有用一管毛笔横扫六合之概,令明眼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怜。这种人往往没有什么出息。因为,又有一句中国老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还有一句中国老话:“学海无涯。”说的都是真理。但在这些人眼中,他们已经穷了学海之源,往前再没有路了,进步是没有必要的。他们除了自我欣赏之外,还能有什么出息呢?

⑧古代希腊人也认为自知之明是可贵的,所以语重心长地说出了:“要了解你自己!”中国同希腊相距万里,可竟说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话,可见这些话是普遍的真理。中外几千年的思想史和科学史,也都证明了一个事实: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

1.结合上下文,谈一谈你对第④段中“知足”与“不知足”含义的理解。

2. 第⑧段作者说:“可见这些话是普遍的真理”,“这些话”指的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3.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知不足”的看法。

1.知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 不知足:不安分守己。

2.“人贵有自知之明。”和“要了解你自己。”

3.略。(能结合自己的经历,言之有理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