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一4题。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朱自清《春》)

1、作者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春风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抓住“春雨”多、轻柔细密的特征,描写了哪些景物?请用简炼语言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句形象,生动,说说你对“抚摸”一词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段文字优美,选出你喜欢的一句,说说喜欢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作者分别从触觉、视觉、嗅觉、听觉几个方面来描写春风的。

2、描写了两种景物:一是雨中的树叶和小草,二是雨中的行人和劳作的农民。

3、“抚摸”一词,表现了春风轻柔、和煦的特点。拟人化手法,更增加了亲切、温馨的气氛。可见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有多深厚。

4、例: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罩着一层薄烟。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排比,写出了春雨多、细、轻柔的特点,给人以美的感受。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一4题。

但是我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后得很久以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幻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竞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切,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鲁迅《风筝》)

1、选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请概括回答。

答:(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具体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答:(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所说的“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极力企求小兄弟的宽恕,而小兄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这一组对比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我”在少年时虐杀弟弟的风筝梦。

(2)“我”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无限懊悔当年对弟弟的虐杀,想补过而又不得的经过。(大意正确即可)。

2、(1)表示程度深。    (2)这里是费尽心思的意思。

3、具体指自己当年“伸手折断了”弟弟“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这一野蛮的举动。

4、突出“我”想补过却无法补过的沉重心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题。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徐德新

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奥数测试费,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在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我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白而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倏忽就不见了。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上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声,山路静谧而空蒙。

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

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钱吗?”那人瞟了一眼父亲。“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重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有让你搞这么厚重。”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您看我多不容易,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我从门缝里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云,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那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父亲怔怔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钞拾了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父亲站起来,对那人说一声:“多谢了!”然后转身拉着我默默离开。

“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父亲出门的时候穿得有点儿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参加那个什么测试的。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能保送上北京的大学。”眼看快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测试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真要感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

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还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神情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什么,爹?”

“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阅读在线}2007.2)

1、整体感知本文,说说题目《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具体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照下列句式,写一个句子。

父爱是一座大山,坚定生活的信念。

父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给“我”凑足五元钱的奥数测试费,父亲的哪些言行令“我”感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任选一个句子,仔细品味加点词语的妙处。

(1)“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重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

(2)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还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眼看快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请揣摩当时“我”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把这种心理活动描述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本文后,你有什么体会?请写在下面。(1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具体指不要让别人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2、示例:一盏心灯,照亮着自己的人生。

3、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今天下雪了,您看我多不容易,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父亲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钞拾了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地上。(从以上找出语言、动作描写各一句,即可)

4、示例:第一句用“小心翼翼”一词写出了父亲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这人不要柴火,以及担心这人不加钱的心理。

5、言之有理即可。  

6、略。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

(1)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

(2)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A.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壤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B.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3)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4)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第一段中,最能突出济南冬天特征的一词是“___________ ”。

2.第二段文字描写雪景十分生动,请说说该段是抓住雪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3.请指出下面语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任选一题作答)

A.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B.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4.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后三段文字的内容。

(2)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温晴   

2. 这段抓住雪小的特点来写的  是按照空间顺序(或:山上   山尖   山坡上   山腰上)来写的,把各个细部的色、态、光一一展现出来

3.A、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树尖上顶着白花的青黑的矮松。”比成“日本看护妇”,形象地写出了矮松树顶白,树身青黑的形象,生动形象,具体可感。B、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薄雪”比拟成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富有美感,生动有趣。

4.雪后的济南小山秀丽景色;城外宽敞的小村庄;济南的水冬天不结冰。(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5题。

寒冷的味道

黄明山

(1)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2)台历上的冬天正一步步深入,而我的身体却迟钝了对季节的反应。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眼下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3)回忆中的寒冷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4)江汉平原的冬天,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在冰上行走。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蘑跟早冻烂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 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5)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6)那时候难得看上一场电影,而且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露天电影。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电影,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逼人。风一丝不苟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已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这点寒冷算什么?

(7)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振奋的状态,使我们更能承受人生的风霜雨雪。

(8)现在却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春了,雪还不知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9)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景色?

(10)不仅仅是孩子们。

(11)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我不知道这样会有什么好结果。

(12)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13)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选自《散文选刊》,文章有改动)

1.第(3)段中“异乎寻常的味道"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2.作者认为,现在的孩子们“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会造成什么后果?

3.请任选一句,品味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风一丝不苟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

(2)瞧,都立春了,雪还不知在哪里开小差

4.结合全文,谈谈对“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这句话的理解。

5.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写出你读了本文的感想。

1.体现在寒冷带来肉体上的疼痛和精神上的振奋坚强两个方面。

2. 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不能得到发挥,不能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景色

3.⑴“一丝不苟”本义是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用在这里形象生

动地写出了风一个劲地往“我”身上吹的情形,表现了天气非常寒冷。

⑵“开小差”本义是比喻思想不集中,用在这里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过了下雪的季节,雪还没下的情形,富有情趣。

4.寒冷意味着挫折和苦难,它就像盐一样,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5.示例: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的事,父母只要孩子好好读书,不让孩子吃一点苦,我想这样做是不对的。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缺乏锻炼,从未吃过苦,长大后又怎么能承受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呢?其实挫折磨难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加点的词语。

A.明秋毫 察( )B.项为之 强( )

C.常蹲身 其( )D.从草邻 以……为……( )

2.翻译下面句子。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3.产生“物外之趣”的有哪几件事?

1.A.看清     B.同“僵”,僵硬    C.这里指自己    D.把……当作……

2.一吐舌头两只虫子都被它吃了。

3.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喜欢书

①题目叫“我喜欢书”,但是想起来,最初我看到书时,并不喜欢。

②大约在我4岁的时候,我的祖父教我念书。可真难受了,我坐在那儿念天地人,山水田,一点儿意思也没有,仿佛小鸟给关在笼子里。等到祖父说了声,出去玩一会儿吧!我就像脱缰的小马,高兴极了,跑到草地上,又是跳,又是唱。

③然而,我渐渐喜欢书了。大约在5岁时,有一天,我随父亲到9里以外的马厂街去。在街头地摊上,父亲买了一部石印绘图本《三国演义》。我拿起书,一面看,一面走,一面参加刘关张三兄弟的活动。当然,也碰到不少拦路虎,我就绕过去。一路上什么也没看到,一直等走到家里,我才放下了书本,离开了三兄弟。我母亲说,这个孩子入了迷了。

④我是入了迷了,不看书,我在家里是个小孩子,不得参加各种大人的活动。然而,打开书,我就像个大人,可以走到各种各样人物面前,眼看他们表演,倾听他们谈话。我从他们那里学到各种各样的东西。

⑤后来,我在西南的塘沟集市上,买到一本石印的《千家诗》。我又入了迷了,又读了一路。书中每页皆有插图,同诗对照起来看,实在有意思。我完全进入诗配画的意境中去,什么烟雨楼台呀,红杏出墙呀,完全忘记了周围的生活了。

⑥到了上中学时,碰到的书太多了,要看得快,才看得完。我记得,我在半天内看完了一本《鲁滨孙漂流记》,真是走马看花了。古人能一目十行,我想,我大概也能一目十行,觉得很高兴。于是,我就喜欢一目十行读下去,读了好多书。

⑦年纪大了,我渐渐发现,有些书一目十行下去,没有真正读懂,必须仔细读下去才行,读一遍不行,再读二遍;读二遍不行,再读三遍。有些书甚至要常常读,越读越读出其中味道来。《杜诗镜铨》,我就看了五遍;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我就看了五遍;曹雪芹的《红楼梦》,我就看了七遍,如此等等。自然,有些书是要读一辈子的。

⑧要知道书中说些什么,这是比较容易的,然而,你要把书中的财富变成自己的,那就要费功夫了。比如说吧,我把书合起来,复述书中的一段情节,只能复述大意,如果详细复述也不如书中的精彩。这就是说,我同书还有距离。要缩短这个距离,就得认真读啊,读啊。

⑨然而,书真是太多了,也不能光埋头在几本书中,又要多看。总之,既要多而博,又要少而精。我的读书经验是,多看要一目十行,而少看要十目一行。

1.在文中,作者总结的读书经验是什么?

2.第⑦段中,“自然,有些书是要读一辈子的”,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3.有的同学读书很多,但苦于写作水平没什么提高,原因是什么呢?在第⑧段,作者给了我们怎样的回答?

4.第④段作者谈了小时候读书时的独特感受,你读书时的体会和感受是什么?

5.在你读过的书中,请推荐一本你认为应该多读几遍的书,并请说明理由。

1.多看要一目十行,而少看要十目一行。

2.有些经典作品,作者深邃的思想,让我们每每读来都有收获,可以陪伴我们一生。比如鲁迅的作品,《红楼梦》等。

3.要想把书中的财富变成自己的,只有一个办法,认真读,熟读。

4.开放性题目,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我读书的感受好比去作者家串门,听他聊天,和他谈心。

5.开放性题目,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呐喊》,对中国的国民性会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简单的希望

艾米·汉格德恩绕过教室对面那个大厅拐角的时候,与迎面走过来的一个九年级男生撞了个正着。

“小心点,小家伙。”那男孩一边闪身躲避这个五年级的小学生,一边冲着她大声吼。当他看清眼前的女孩时,脸上露出了一丝讥笑的神色。然后,他用手握住自己的右腿,模仿起艾米走路时的样子。

艾米闭上了眼睛,她告诉自己,不要理睬他。

可是直到放学以后,艾米仍然想着那个高个子男孩嘲笑她的样子。他并不是唯一取笑她的人,自从艾米进入五年级,似乎每天都有人嘲笑她。艾米时常感到非常孤独。尽管教室里坐满了学生。

那天晚上,艾米坐在餐桌边一言不发。母亲知道艾米肯定又在学校里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了。

“电台为迎接圣诞节举行了一个希望竞赛,”母亲宣布道,“写一封信给圣诞老人,也许会得奖。我想现在坐在餐桌旁边的这个长着金色鬈发的小女孩应该去参加。”

艾米格格地笑起来,这个竞赛听起来很有趣。当一个好主意在头脑里浮现的时候,艾米的嘴角露出一丝微笑。她拿出铅笔和纸,开始写信。

亲爱的圣诞老人:

我的名字叫艾米,今年11岁。我在学校里遇到了一点麻烦,您能帮助我吗,圣诞老人?同学们都嘲笑我走路、跑步和说话的样子,我患了大脑麻痹症。我只想要一个不被嘲笑或者取笑的日子。

爱您的艾米

当艾米的信到达电台的时候,经理利·托宾把它仔细地阅读了一遍。

第二天,艾米的一幅照片和她写给圣诞老人的信登在了地方报纸的头版上。

在那含难忘的圣诞期间,有两千多人向艾米寄来了表示友谊和支持的信。

艾米瞥见了一个真正充满关爱的世界,她的希望也确实实现了。

那一年,韦恩堡市的市长正式向市民宣布l2月21日为艾米·汉格德恩日。市长说,因为敢于提出这样一个简单的希望,艾米给了全人类一个有益的教训。

1.教室里坐满了学生,艾米为什么还时常感到非常孤独?

2.母亲为什么要宣布电台的希望竞赛,并建议艾米参加?

3.最后一段中,“简单的希望”指的是什么?

4.艾米“给了全人类一个有益的教训”,这个“有益的教训”是什么?

5.你心底的希望是什么?拿起笔,也给圣诞老人写封短信,说说你的希望。(100字左右)

1.因为受到同学的嘲笑感到受伤害,和同学们不能建立亲密和谐的关系,所以尽管教室里坐满了人,还是感到很孤独。

2.母亲从艾米的神态中猜到她遇到不愉快地事了,希望她忘掉不快,高兴起来,所以建议她参加希望竞赛。

3.希望有一个不被嘲笑或取笑的日子。

4.要学会理解和用行动尊重残障人。

5.开放性题目,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信任开花

鲍尔吉·原野

今年夏天,我在川西的康定城游历,这里是“康定溜溜的城哟”的属地。街上倒没有什么好看。这里时兴拆旧建筑盖新楼,缺少“溜溜”之时的风情,而店铺里却有好玩的东西。

一是康巴汉子的礼帽,两头掀起,扣在随便什么男人的脑袋上都有几分像英雄。问好价,我付钱,又给老板10元,请他帮我寄给我的外甥。

小老板有点窘迫,或者说,这种信任让他有一些忸怩,如同考验。边上有几个人起哄,说:“不要把钱私吞了。”他恼火,瞪这些人,又对我笑,说:“你相信我?”

我用不怎么清澈的眼睛看他清澈的眼睛,说:“怎么会不相信?”

他脸红了,四处看,好像成了人物。接着,抓过一张纸,要把自己的铺号、姓名和身份证号码留给我。我说不用,10元邮资不够,请他垫上。

他大声说:“会,我一定会。”

说着,我和山西作家吕新离开这里,继续看街景。可是我们迷路了,又转到这家店铺门口。小老板见我们,跑出门,说:“我马上就去邮局,刚才有事耽搁了,不好意思。”

我们说:“不是这个意思,转回来了。”

我们转到另一条街,见小老板趴在一个案子上写什么,边上放着绛红的呢帽。他见我们更为吃惊,说:“前边就是邮局,你写的字我有些不认识,请人念一遍,抄下。”

我和吕新颇不自在,想说“我们并没有跟踪你、监视你,巧遇而已”,但说不出口。吕新小声对我说:“咱俩看上去很阴险。”

过了十多天,我继续在川西游历,接到外甥电话,他收到了帽子。接电话时,脑海浮现出小老板的脸,十分真切。

在康定城,我还买了一尊木雕,一杆玛瑙嘴的大烟枪,准备分送不同的人。我把钱、邮资和地址交给各位老板,包括一位面相诡异的老板,请他们帮我寄出。后来,东西都收到了。

回想起来,这三位老板当时都显惊讶,或者说对别人的信任有一些意外。我心里有数。做这件事并不是什么关于人性的试验,我的钱也没多到率意而为的程度。我只是觉得这些东西一定会寄达目的地。

信任一个人,其实没什么理由,不需要和所谓陌生人认识多久,也不需要研究他们的长相、学历和口音。

我是这笔买卖的受惠者,买了东西又有人帮你寄走。而他们一一帮我寄东西的老板,对我心存好感,就像我给他们每人胸前戴了一朵大红花。

信任一个人,就好像说你突然发现了一个好人,而他反过来觉得你好。

(摘自2006年第8期《青年科学》)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忸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率意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中哪些老板帮“我”寄了东西,还对“我”心存好感,“就像我给他们每人胸前戴了一朵大红花。”这是为什么?

3.请你说说文中画线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为人之道?

4.文中有多处神态描写耐人寻味,请你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

(1)他脸红了,四处看,好像成了人物。

(2)我和吕新颇不自在,想说“我们并没有跟踪你、监视你,巧遇而已”,但说不出口。

5.“信任”能开花吗?不能。那么标题“信任开花”是什么意思?这样的词语搭配你还能仿写一个吗?

1.(1)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了。(2)率意而为:随着自己的性情做事。

2.因为“我”对他们无条件的信任,就是对他们人格的褒奖。这种褒奖实在太少,所以他们对我心存感激。

3.赤诚相见,真心对待。

4.(1)“脸红”是因为“我”的信任使他感觉受到了莫大的奖励,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2)“颇不自在”是因为“我”刚才那样真诚地把事情托付给了小老板,却这么快又和他碰面了,好像对他不信任、在跟踪似的,担心小老板误会,因此显得不自在。

5.“信任开花”是比喻的说法,它的意思是说真诚的信任能让别人感受到被尊重被信赖的幸福。类似的词语搭配如“幸福发芽”“快乐扎根”等均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球状闪电之谜。

佚名

①设想有一天,雷鸣电闪,而你正靠在炉边的躺椅上,悠闲地品茶阅报,忽然发现一个西瓜大小、红艳艳的火球已神不知鬼不觉地溜进了你的房间,看着它在空中游荡,你头脑中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呢?幻觉?鬼魂或者UFO?还是当成你调皮弟弟的恶作剧?而更大的可能是你已经猜到了:这是球状闪电!

②当然,上面的经历只是一个假想,有机会目睹球状闪电风采的只是少数的幸运者,虽然有时这家伙会给人带来麻烦甚至灾难。有时它只是客客气气地在你衣服上烧个洞,而也有报道称球状闪电击人致死。

③正是球状闪电这种喜怒无常、神出鬼没的脾气,加之惊人的外表,给这种罕见的自然现象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给充满好奇心的人类带来了无尽的遐想。古人甚至把它描绘成骑着火团、古怪顽皮的矮精灵,或者是口吐火焰、兴风作浪的怪物,在变幻莫测的自然面前,人们很长一段时间只能借想象来解释它。

④然而毕竟不能满足于想象。19世纪初,科学家们便开始了对球状闪电的漫长的探索。球状闪电虽然罕见,但两个世纪来,人们还是得到了大量的直观资料,其中包括一些科学家的目击纪录。

几乎所有的报道都表明,球状闪电出现在雷暴天气,且尾随于一次普通闪电之后。又因为它一般呈球形,所以获得了这个美名。球状闪电的直径一般为10至100厘米,颜色为红、黄,偶尔有白色、绿色等;它们在距地面不高的空气中可以停止不动,也可以运行,甚至逆风行驶;它可以生存几秒钟到几分钟,形状稳定,甚至有时碰到地面、墙壁会像皮球一样反弹回来;消失时,有时寂无声息,有时却表现为震耳欲聋的爆炸,产生很大的破坏力。另外,有些球状闪电是真正的火球,能灼伤人畜,有些却并不放出热量;有些带电,可以在接触时产生电击感,有些则不带电。球状闪电可以由烟囱、门缝进入室内;更有令人奇异的报道表明,它甚至可以“穿过”绝缘的玻璃而闯入房间。

⑥关于秋装闪电的电学性质,学术界的看法比较一致:球状闪电不管以什么形式存在,它所带动电荷来源于激发它的闪电。争议最大的是球状闪电能量的来源,有的人认为能量是一开始便储存在球状闪电内部了;而有的人则认为,球状闪电是从外界环境获取能量,但至今所有的实验,包括在高空飞机中进行的观测,均未发现这种足够强的电磁波。

两百年已经过去,人类至今还只能任自然界炫耀它的天才的创造。相信人类总有一天能够解开球状闪电之谜。

(节选自《自然未解之谜》)

1.文章的开头让被说明对象在一个神奇的假设中出场,作者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2.第⑤段画线句子中的“几乎”一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3.第⑤段在说明球状闪的特征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第⑦段中画线句子应该怎样理解?你从这句话里得到了怎样的感想?

1.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不能去掉。原句意思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报道都提到球状闪电出现在普通雷电后;去掉“几乎”意思是所有的记录都是这样,与事实不符,使说明文语言失去准确性。

3.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

4.示例:球状闪电是大自然天才的创造,人们还没有揭开球状闪电的所有秘密。我们应该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探索研究,去解开更多的未解之谜。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