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4题。
鼓神 王雁
那一年冬天,我流落到陕西省略阳县。这里地处秦岭腹地,山高坡陡民穷,是李白为之嗟吁的蜀道第一关。我流连在这里,贩点山货倒点野味,甚是凄惶可怜,甚至到了春节年关还不敢作归乡的打算。
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鞭炮声鼓锣声从街巷小院传来,听得人心烦意乱,我裹掖着衣服离开县城走向一个熟悉的小山村。这里也在操练鼓锣作春节__的准备。既然躲不掉就留下来听听吧。于是我就混在一帮老头婆姨姑娘小孩子中间看着坝中十来个中青年汉子把鼓锣敲得震天价响。
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A.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这气氛使我这个异乡人感到更加的凄惶悲考,孤独孑孑。我准备悄悄地离开。正在这时,敲打大鼓的壮汉把双槌一收,抹一下额上的汗水,用眼光把人群扫了一遍,最后目光定在我身边的一个瘦老头身上,说:“张伯,你来玩一把。”“别,别……”,这个叫张伯的老头既瘦弱又邋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筒中甚是羞惑地直往后退。我感到他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但姑娘媳妇们却揪住他往前推搡,说:“鼓神,来一个!”打鼓的汉子一脸虔诚地把有如婴儿手臂粗的双槌直往他面前送,那些打小鼓腰鼓铜锣铜钹的后生们也满脸殷殷地望着他。
我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我等着往下看。他感到是再也推辞不掉了。布满皱纹和胡茬的脸上突然焕发出一股豪气,只见他把棉袄脱下来扔到一旁,走到大鼓前。就在他将双槌握在手中的时候,一个我不敢相信的奇迹出现了。一个在黄土中长大的像黄土一般平凡的汉子忽然间像天神似的项天立地般站在了大家面前。他的眼睛充满光辉,脸上透出神圣,手臂像钢棍一样坚强起来,在轻轻地敲打了鼓沿几下后,双臂猛一挥,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倏地刺进了我的耳膜和心脏,接着小鼓铜锣一起轰鸣,一股原始混沌的神秘冲动和古老意念的混乱音符猛地从地底蹿出来通过双脚直抵进了我的心中,使我有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剧痛的快感.
我像被魔语诅咒了似的,双目紧盯着他,B. 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
就在敲击出的声声鼓鸣中,我似乎听到了天庭的意志,大地的精神,男人的粗犷,女人的娇娉,还有生命,婴儿落地开始的生命,老人撒手西去的生命……这些奇妙的幻象在锣鼓声交织而成的音韵的罗网中不断地冲突,纠缠,呼啸,狂乱……它们似在演绎着生命,似在点拨着生命,似在操纵着人类奔向精神将要达及的终点……
我站在这群肃立的山民之间,观看眼前出现的不可思议的奇迹,大鼓在响,小鼓在响,铜锣铜钹铿铿锵锵,而指挥这支创造奇迹的鼓队的老人他已不再是一个蔫耷汉,而是一个飘逸的精灵!一串神秘的符号!一团无形的罡声!皇天在上,后土在下,人在其中。而他,这个人中的英杰此时就代表着人类在立地项天!我惊愕了,世上竞有着这样的声音。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充满敬意地望着他们。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 (选自《首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
1.从“不敢作归乡的打算”,到“该回家过年”,“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
答:
2.本文在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之前作了多处铺垫。请细读原文,指出其中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答:(1)
(2)
3.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句作点评。
( )句点评: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鼓神”“神”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参考示例:“我”事业无成,境况甚是凄惶可怜,自以为无脸回家见父老乡亲。但看了鼓神的精彩表演,我心灵受到震撼,感悟到“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因此决定回家过年。
2.参考示例:
(1)张伯开始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既瘦弱又邋遢”的蔫耷汉,神情羞惑,穿着破旧,像个“落魄人”。可一握起鼓槌,他就成了鼓神。这是先抑后扬。
(2)文章前面对中青年汉子们威风表演的描写,从正面衬托了鼓神。
(3)姑娘媳妇们口嚷“鼓神”往前推搡张伯,打鼓汉子“一脸虔诚”送鼓槌给张伯,后生们“满脸殷殷”望着张伯。这是用众人近乎崇拜的举动正面衬托鼓神。
(4)“我”开始时以为张伯“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可“我”后来却为之震撼了。这是侧面烘托鼓神。
3.参考示例:A.“卖”是卖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语原是贬义,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B.一连串的排比,将鼓神击鼓的姿势、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气势磅礴。又借助比喻和对比,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4.一是“神”在技艺:鼓神貌不惊人,却身怀绝技,双槌挥舞,出神入化,惊天动地,极具艺术感染力;二是“神”在精神:鼓神身上蕴藏着的黄土高原的豪气,随鼓声而进发,展示着人类进取的力量和立地顶天的精神,震人魂魄,使人受到极大的鼓舞。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3题。
A.这么大的人,拉上那么美的车,他自己的车,弓子软得颤悠颤悠的,连车把都微微的动弹;车箱是那么亮,垫子是那么白,喇叭是那么响;跑得不快怎能对得起自己呢,怎能对得起那辆车呢?这一点不是虚荣心,而似乎是一种责任,非快跑,飞跑,不足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与车的优美。那辆车也真是可爱,拉过了半年来的,仿佛处处都有了知觉与感情,祥子的一扭腰,一蹲腿,或一直脊背,它都就马上应合着,给祥子以最顺心的帮助,他与它之间没有一点隔膜别扭的地方。赶到遇上地平人少的地方,祥子可以用一只手拢着把,微微轻响的皮轮像阵利飕的小风似的催着他跑,飞快而平稳。拉到了地点,祥子的衣裤都拧得出汗来,哗哗的,像刚从水盆里捞出来的。他感到疲乏,可是很痛快的,值得骄傲的一种疲乏,如同骑着名马跑了几十里那样。
B.冬天又来到,从沙漠吹来的黄风一夜的工夫能冻死许多人。听着风声,祥子把头往被子里埋,不敢再起来。直到风停止住那狼嗥鬼叫的响声,他才无可如何的起来,打不定主意是出去好呢,还是歇一天。他懒得去拿那冰凉的车把,怕那噎得使人恶心的风。狂风怕日落,直到四点多钟,风才完全静止,昏黄的天上透出些夕照的微红。他强打精神,把车拉出来。揣着手,用胸部顶着车把的头,无精打采的慢慢的晃,嘴中叼着半根烟卷。一会儿,天便黑了,他想快拉上俩买卖,好早些收车。懒得去点灯,直到沿路的巡警催了他四五次,才把它们点上。
1.以上两段文字选自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的小说《 》。
2.A.段写样子意气风发,B.段写祥子萎靡不振。请根据小说的内容,说说哪些大事导致祥子“萎靡不振”。
答:
3.请以选段中的语句为例,简析作品语言的一个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老舍 骆驼祥子
2. 参考示例:祥子自己辛苦攒钱买的车子,给兵抢了;好不容易结了婚,老婆又难产死了;大病几场,原本强壮的身体也垮了。
3. 参考示例1:老舍善于运用口语化的语言,如“车箱是那么亮,垫子是那么白,喇叭是那么响”,亲切自然,俗白易懂,活泼流畅,朗朗上口。
参考示例2:老舍的语言充满感情,细致准确、生动形象。如“跑得不快怎能对得起自己呢,怎能对得起那辆车呢?”“非快跑,飞跑,不足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与车的优美”,这些心理描写,十分切合人物的情感和性格。
参考示例3:老舍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用拟人手法描写车子,把车写得很有感情,好像成了又一个祥子,也和祥子一样愉快,一样积极,一样强健有力。又如把拉车比为“骑着名马”,十分贴切地表达了祥子拉自己车的感受。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5题。
母亲的眼泪
[保加利亚]安格尔·卡拉利切夫
①深秋,一场冷雨,淅淅沥沥。院子里,一蓬葡萄架下,一只破坛子笼着浓浓的夜色。一只雏燕,栖息在坛底,又是寒冷又是伤心,缩成一团,瑟瑟发抖。她孤苦伶仃。两个姐姐已经南飞,妈妈,亲爱的妈妈也已经向着温暖的地方远走高飞。又湿又冷的夜晚,谁能给她以温暖呢?
②她在坛底孑然一身,因为她身残飞不动了。那还是夏天,她们栖息在屋檐下,房子突然失火。母亲赶回来抢救,但为时已晚。一粒红红的火星飞进巢穴,烧着赤条条刚出生的她,烧伤了她的翅膀,她痛晕了过去。当她醒来时,已在一个新的巢穴,母亲低垂着头坐在她旁边,哭泣着,十分悲痛。她想抖动一下翅膀坐起来;但徒劳无功,因为左面的翅膀被烧伤,萎缩了。
③夏天过去了,葡萄的颜色变深了。妈妈说:“亲爱的孩子,我们今天要南飞了。你飞不了,只好留下。葡萄架下的坛子里,我用羽毛做了一个柔软的床铺。以后这就是你的窝,饿时你可以爬出去吃点儿东西,院子里葡萄籽、小虫都很多。等到春天来临,我们再回来找你。”
④“谢谢妈妈,谢谢您的安排! ”燕子凄然地说。为了掩饰流泪,她把头扎进了母亲的翼下……
⑤她们飞走了!冬天要来了!
⑥忧苦伤心的日子一天天过去。这天,葡萄藤下,一滴雨水,从最低的一片葡萄叶上滚下,快要落地时,小燕子听到了雨水的叹气声:“唉,累死我了!”
⑦“您从哪儿来?”小燕子抬头问。
⑧“噢,亲爱的,我远道而来,我从大洋上来,我出生在海洋上,我不是一滴雨水,而是一滴眼泪。”
⑨“一滴眼泪?谁的眼泪?”雏燕急切地问。
⑩“一位母亲的眼泪。我生命的故事十分简短。九天以前,一只巨大的远洋轮船的桅杆上,栖息着一只燕子,它疲惫不堪,眼泪汪汪。我就从这只悲伤的燕子的右眼里诞生。狂风呼啸时,燕子用微弱的声音乞求风说:‘风兄弟,你周游列国时,一定要去保加利亚帮我看看那孤零零可怜的孩子。告诉她,院子里有一只大黑猫,要躲远一点。我走时忘了告诉她……’‘你的孩子在哪里?’风问。‘我把她留在院子里,一蓬葡萄架下一只破烂的坛子里。’燕子话未说完,我就从她的眼里滚了出来。风接住了我,带着我环游世界。我已旅行了九天,刚刚落到这片葡萄叶上。真是累死了!我现在什么都不想想,就想滚到地上睡一觉。”
⑪雏燕听痴了。她迅速站起来,张开嘴,吞下母亲那滴昏厥过去的泪水,“谢谢,亲爱的妈妈。”她低声说道,躺到羽毛床上,睡着了。眼泪给了她温暖,她似乎又蜷缩在母亲的翅膀下。
(选自《世界小小说精选》,有改动)
1.想象·感悟 假如你是那只雏燕,吞下母亲的泪水,躺到羽毛床上时,你会想些什么?请写出你的感触。
2.筛选·摘抄 第②、③自然段里有几处细节(情态、动作)表现了母亲对小燕子浓浓的爱。请各找出一处抄在横线上。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味·赏析 下列两小题,请任选一题作答。
(1)开篇第①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第⑩自然段写到轮船桅杆上母亲的神态与语言,刻画了母亲什么样的特点?
4.分析·探究 文章以“母亲的眼泪”作标题有什么作用?
5.迁移·拓展 母亲节到了,同学们都在给母亲准备贺卡,请你在贺卡上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母亲。
1.示例:妈妈,你真好,你这么爱我,我好温暖,你快些回来吧,我真想念你们……
2.②母亲低垂着头坐在她旁边,哭泣着,十分悲痛。③葡萄架下的坛子里,我用羽毛做了一个柔软的床铺。
3.(1)交代了背景,烘托了雏燕的孤苦与凄凉,为下文获得 母爱作铺垫。
(2)想念孩子,担心孩子,爱孩子。
4.“眼泪”是母爱的载体,以“母亲的眼泪”为标题集中突出了主题;“眼泪”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结构上使全文严谨、巧妙。
5.示例:母爱深似海。妈妈,我爱你。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
美丽的五指山
①五指山是海南的第一高山,是海南岛的象征,也是我国名山之一,被国际旅游组织列为A.级旅游点。
②五指山位于海南岛中部,峰峦起伏,形似五指,故得名。远眺五指山,只见林木苍翠,白云缭绕,绿山如指,直插云间,景色绚丽,变换万千。
③五指山的五个“指头”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排列,先疏后密,延伸不断。第一峰海拔1 300多米,峥嵘壁立,直指天际。第二峰为最高峰,海拔1 876米,比五岳之首的泰山还高出300多米。在一峰二峰之间,山势非常险要,攀登更难,有一座天然巨石架成的“天桥”,传说是座“仙桥”。二峰之后是三峰,原为五指山的最高峰,后被雷劈去一截而矮身。最后是四峰、五峰。这五峰虽然峰巅分立,但却山体相连。置身于峰峦间,云雾从身边徐徐飘过,似乎身在仙境。
④五指山区遍布热带原始森林,层层叠叠,逶迤不尽,它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印度尼西亚的热带雨林并称全球保存最完好的三块热带雨林。进入原始森林,落叶厚迭50公分以上,空气里飘荡着一种独特的树脂香味,是一片绿色宝库。
⑤五指山区矿产资源丰富。高岭土、大理石、花岗岩、石墨矿、矿泉水等具有很高的开采价值。森林中木本植物1 400多种,高级珍贵木材150多种,药用植物l 000多种,还有名贵的五指山野生水满茶,五指山兰花I.∞多种。特别是五指山动物种类繁多,野生动物524种,占全国动物总数的22%,许多生物物种属五指山区所独有,是天然的动植物园。
⑥五指山属热带季风气候,并有山区和岛屿的气候特征,年降雨量在1800~200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22.4℃,夏季平均气温25℃,冬季平均气温17℃,冬无严寒,夏元酷暑。是国内真正既避暑又避寒,既观光又疗养度假的胜地,素有“天然别墅”“翡翠城”“南国夏宫”“清凉世界”的美誉。
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①:开篇总领下文。
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②:本段说明匠指山区属于珍稀的热带雨林区。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据综合资料改编)
1.梳理·归纳 模仿上文右侧的示例①、示例②,在A.、B.、C.三处分别用简洁的语句归纳第③、⑤、⑥自然段说明的内容。
2.品味·赏析 第②自然段画线处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点评。
3.分析·探究 下列两小题,请任选一题作答。(2分)
(1)文中大量使用数字进行说明,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2)文章读来并不枯燥、干巴,这主要得益于什么?
4.整合·拓展 在文末第⑦自然段处,续写几句话,总结全文内容,并向海内外游客发出邀请。
1.A.具体说明五指山五峰的方位与特征.(或:具体说明五峰)
B.说明五指山区资源丰富。(或:说明五指山矿产资源 丰富,是天然的动物园。)
C.说明五指山的气候特征。(或:说明五指山属热带季 风气候。)
2.示例:句式整齐,描写生动,运用了比喻手法,措辞优美;写出了景物特征,增添了文章的文采。
3. (1)使说明更严密准确,增强了说明的科学性和说服力。(2)文章采取了文学化的手法进行说明,描写生动,文辞 优美,句式活泼。
4.示例:美丽的五指山,是热带绿色宝库,风景优美,资源丰富,气候宜人,是旅游开发的胜地,欢迎您来观光,欢迎您来开发!五指山张开美丽的臂膀欢迎您!
阅读《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中的节选文字,回答1~2题。
一粒种子能长成参天的大树,一颗鱼卵能变成千斤的大鱼。它们的体积增大了千万倍,需要很多的有机物质来组成。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一个成年人,即使一点儿工作也不做,一天也要消耗1400大卡的能量。这些有机物质从哪里来?能量从哪里来?
原来,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例如碳水化合物(包括糖、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脂肪等等,它们既能构成躯体,又能在呼吸时被氧化而放出能量。水和矿物质盐类,虽然也是生物体所必需的,而且也参与躯体的组成,但是它们不能供应能量,跟一般食物不同。
1. 对这两段文字的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两段文字是文章的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并对“食物”作总体概说。
B. 第一段文字从人们熟悉的植物、动物的生长谈起,生动可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C. 第二段文字从两方面对“食物”进行了界定,一是“能构成躯体”,二是能“供应能量”。
D. 这两段文字内容没有内在逻辑关系,如果颠倒顺序,其表达效果完全一样。
2. 第二段文字要说明的一项是
A. 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 B. 生物获得食物的途径和方法。
C. 食物的本质特征。 D. 水和矿物质跟一般的食物不同。
1. D
2. C
阅读《酸甜咸淡说和谐》一文,回答1~5题。
酸甜咸淡说和谐
刘毅
现在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到和谐,不禁使人想起许多古代先贤圣哲的故事。最有意思的是晏子,他用不同口味的比喻阐释了和谐的深刻内涵。
齐景公曾问矮小而机智的晏子:“爱卿,我听孔老夫子对他的学生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什么意思?”晏子说:“所谓‘和’者,君甘而臣酸,君淡而臣咸。”
这话的意思是:君主如果是甜的,那么,大臣就应该是酸的;君主如果是淡的,那么大臣就应该是咸的。如果君主甜,大臣也甜,满朝文武一个味,这个国家就没有创造力,而且使得世风懒惰,投机取巧。
齐景公又问:“在朝政上,怎么才算是君甘而臣酸呢?”
晏子回答说:“姜太公说过:‘王者帅师,必有股肱①羽翼,以成威神。’舜有诽谤之木②,尧有欲谏之鼓。尧帝在堂上设一大鼓,谁要是想提意见,只要敲响大堂上的鼓,尧帝就会出来听取不同意见。朝政决策时有不同意见,才会做到君甘臣酸。”
西汉刘邦取得天下后,总结成功经验说:“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③。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饷④,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正因为如此刘邦才弥补了个人能力的不足。这样一种君臣结构,是他得以战胜项羽的主要原因。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⑤出主意,却不知道珍惜,结果只能是霸王别姬。由此看来,君甘臣酸不光是听取不同意见,而且更要注意人才能力的搭配,形成互相补充的格局。
君甘臣酸,不光是意见互补、能力互补,而且还要年龄互补。或许可以叫老甘少酸。
战国时期,魏国东面的齐国治理阿县的是一个16岁的少年,魏王听说后,便拣软柿子捏,进犯阿县。结果大败而回,魏王大惊。原来这位县令名叫子奇,他上任时,相邀数名老者辅佐,其中有身经百战的老将,有为吏数十年的能臣,有学富五车的才士,还有算计精明的商人。这一切足以使血气方刚的少年县令如虎添翼。
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上任后,保留了前任总统华盛顿政府内阁官员的原班人马,致使亚当斯在行使总统职权时,总是缺乏沟通和理解,效率不高。
美国后来的总统吸取了亚当斯的教训,在政府首脑组阁时,特别注意班子力量的搭配与调整。结果,效率很高,合作很好。
由此看来,君甘臣酸,原来是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文化选择。人生的搏斗,文明的复兴,命运的驱动,都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冲突、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实现的。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走向和谐。(选文有改动)
注释:① 股肱:比喻左右辅佐得力的人。② 诽谤之木:即诽谤木,也叫华表木;尧舜时竖立在交通要道上,让人们写谏言的木牌。③ 子房:即张良。④ 餽(kuì)饷:粮饷。⑤ 范增:项羽的重要谋臣。
1. 晏子所说的“君甘而臣酸,君淡而臣咸”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摘录文中的语句加以整合,进行回答。(含标点不超过20个字)
2. 文章已经列举了我国古人的大量事例,为什么还要再举出美国总统的事例?
3. 文中“刘邦、项羽”和“美国总统”这两组事例,除了真实典型之外,在各自内部组合上也有共同特点。你能做一点分析吗?
4. 结合你的感悟,说说你对“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同”的理解。
5. 你能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再写出一个能够证明“君甘臣酸”的典型事例吗?
1.君臣之间要意见互补、能力互补、年龄互补。
2.为了证明“君甘臣酸是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文化选择”这样一种观点。
3.都是正面例子和反面例子相结合。
4.指的是不讲原则的一致;苟同,盲从,附和。
5.例如:唐太宗有魏征等一批敢于批评朝政的大臣,而他也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终于成就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
阅读《幼时记趣》一文。完成1—4小题。
幼时记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索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本文作者叙述了童稚时具有“物外之趣”的三件事,请你模仿下面的“示例”,写出后两件趣事。
示例:笫2段:观蚊如鹤之趣。
第3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趣。
第4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趣。
2.解释加点字词。
明察秋毫 秋毫:____________________
项为之强 强: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丛草为林 以……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语句。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意,仿照下面画波浪线的句式扩展语句,注意语意连贯。
童年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在童真的爱的目光下,一只蝴蝶就是一只凤凰,_________。
1.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2.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强:同“僵”,僵硬
以……为……:把……当作……
3.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4.示例:一朵白云就是一条飞毯,一湾池水就是一个欢腾的海洋。
阅读《繁星》,完成1—4小题。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关于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有一夜,那个在哥伦波上船的英国人指给我看天上的巨人。他用手指着: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这几颗是手,那几颗是腿和脚,还有三颗星算是腰带。经他这一番指点,我果然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1.课文围绕着繁星,依次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有一夜”四个片断。
2.文章首句“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作者在这里强调的是前者,还是后者?为什么这样写?
3.第3段、第4段加点词“它们”和“那个巨人”分别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3段画线句子的前一句写“我沉睡着”,画线句又写“我觉得”,“沉睡着”和“觉得”是否矛盾?为什么?
1.从前 三年前 如今每晚
2.强调的是后者。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为引出“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作铺垫。
3.(天上的)繁星 巨人星座
4.不矛盾。前一句写“我”“沉睡着”,说的是“我”睡的神态——在星的怀抱中面带微笑地熟睡着;后一句写“我觉得……”,是讲“我”把自己当作了一个小孩子睡在了母亲的怀里,感到无比舒心、安祥和陶醉,交待了“我”“沉睡”的原因。这样写,由果到因,富有情趣。
阅读下文,完成1—5小题。
寂静除夕夜
每当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四起,绚丽夺目的焰火映亮夜空……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二十年前的那个除夕夜。
那是“__”时期,父亲一夜之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
消息传来,母亲当即昏厥,待醒来已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令母亲不知所措,她疯了。
和美之家一下子抽去了两根顶梁柱。剩下的,除了一个年过半百的姥姥,就是我们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了。
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品学兼优的姐姐含泪放弃了学业,很快在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一天可挣得5工分。尽管如此,家里依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更痛苦的是,精神失常的母亲还时不时对这个破败之家来个毁灭性的摧残。她有个怪癖,平日安安静静不言不语,但只要一看见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后来才明白她误会成枪声),便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摔盆砸碗,直至声嘶力竭动弹不得。
因此,姥姥常常嘱咐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在母亲面前流泪。
春节临近了,按乡村的规矩腊月二十三为小年,要烧香磕头放鞭炮敬拜祖先,而除夕夜吃年饭放鞭炮则是来年好运的预兆。早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姥姥心力交瘁,万般无奈中将我们姐弟叫到跟前,吩咐道:“你们出去给各家磕头,说说好话,看能不能过小年不放鞭炮;三十再放,省得你母亲接二连三发作,我实在是怕了。”
于是,姐姐带着我们出发了。
我们居住的院子前后约有九排七八十户人家。我们从头一排开始,每到一户姐弟四人便一字排开,齐齐下跪,告诉他们母亲的病情,乞求他们少放一次鞭炮。就这样我们不过走了十户人家,人们便一传十,十传百,再后来家家户户都陆续出来人。围拢来的乡亲说什么也不让我们下跪,一位年长的大妈抱起我,含泪道:
“苦命的孩子,我们都晓得,不用磕头了,我们不放鞭炮,一个也不放。”
我牢记着姥姥的叮嘱,拼命忍住泪水,然而,我分明看见。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
小年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
三十那天,吃过晚饭后,姥姥便领着我们着手准备即将面临的灾难。先是将乡亲们偷偷援助的家什,转移到母亲够不到的地方,然后让年幼的我上床休息,他们则和衣而坐,围着小火炉静静地等待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
那一夜好长好长。躺在被里的我怎么也睡不着。只听姥姥轻声吩咐八岁的二姐守前门,十一岁的哥哥守后门,她和姐姐则设法招架母亲,二姐和哥哥的任务是坚决别让母亲跑出屋。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终于熬不住睡着了。
也不知过了多久,公鸡的啼鸣声将我唤醒。那一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始终未曾响起,整个村庄熟睡一般鸦雀无声。好心的人们为了不让我们这个风雨飘摇之家雪上加霜,摒弃了几千年流传的习俗,竟然连除夕也没放鞭炮。
以后的日子好过得多,被判刑十五年的父亲只关了一年便__。父亲出狱前母亲奇迹般康复了。
二十年过去了,岁月的流水冲淡了许多记忆,那个寂静的除夕夜却令我永生难忘,乡亲们善良的义举时时感染着我。熟识的人都说我特富同情心,因为我被乡亲们关爱过。我深深懂得,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一如我,一如我们全家。
我再次遥望远方,默默祈祷:
愿你们永__安。
1.本文运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式?哪个词可以看出这段经历给作者的影响至深?
2.文中加点词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5段第2句“姐姐”的前面加了一个“品学兼优”的修饰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4.第5段画线句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倒叙 情不自禁
2.爸爸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妈妈疯了。
3.不能。说明姐姐人品和学习非常优秀,本应继续求学却放弃学业,表明家境困难。
4.母亲的病情,照应前文“更痛苦的是,精神失常的母亲……来个毁灭性的摧残”。
5.歌颂淳朴善良的乡亲,感悟生活中的美与人间真情。
阅读《老山界》选段,完成1—4小题。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③“不要掉队呀!”
④“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⑤“我们顶着天啦!”
⑥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⑦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⑧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⑨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尚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⑩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1.第①段写景的观察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⑦段写景的观察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暗示了老山界山路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山界山势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文段中对红军战士的对话描写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加点的“一步一步”包含什么意思?
1.山脚 山腰(或“在之字拐的路上”) 曲折(险峻) 陡峭
2.用一种赞赏的口吻,表达了作者豪迈、喜悦的心情,反映了红军在艰难征途中昂扬奋发的精神境界。
3.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革命气概和乐观的革命精神。
4.说明红军前进的艰难。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