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主题主眼,自然是在“敬”字、“乐”字。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明。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
②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辟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③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本日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
④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倘若有人问我:“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得盗贼。我们对于这于这种人,是要彻底讨伐,万不容赦的。今日所讲,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取何种态度。
1.结合具体语境.说一说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行:_________ 业:_________
(2) 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 言行相顾:_________
2.作者认为“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你认为“百行”什么最重要?请说说你的理由。
3.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两种人”指的哪两种人?
4.仔细阅读选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有业”很“必要”呢?
5.请你具体分析一下第③段如何能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
1.(1)德行、品性 劳作
(2)语言和行动相一致)
2.略。言之成理即可
3.一种人是整天只只吃饭,不肯做事;另一种人是整天和别人混在一起,只知卖弄小聪明
4.作者认为有业的人才可造就, 无业的人的毛病无可救药。
5.名僧百丈禅师能坚持每天必得有时可做,也正因为如此他才可能成为有道的名僧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如果没有病毒
病毒.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名字.总是与疾病和死亡紧密联系在一起。天花、鼠疫、埃博拉、变滋病、疯牛病等骇人听闻的病症都是因为某种病毒入侵的结果。其实,病毒也有可爱的一面.它在很多方面有独特的价值。地球上的病毒绝大多数能够与人类和平共处、相安无事,有些自始至终就是成们的好朋友.为人类做出了许多贡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病毒,世界将因之变色!
过去,我们把人体内的病毒都视为致病病毒,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实际上,在人体内的所有病毒中,致病病毒只占少数,而且它们大多只在人体感染你的这段极短的时间内生存,在患者被治愈或死亡后,这些病毒也就随之死亡或“转移阵地”了。那些长时间待在人体内的病毒大多数对人体无害,并不会引起症状,而且还会对宿主产生一些有益的作用。例如,一种内源性逆转录病毒(ERV) ,在进化过程中就与哺乳动物的细胞形成了非常亲密的关系,并成为高级哺乳动物DHA的组成部分。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人和脊椎动物直接从病毒那里获得了一百多种基因,这是病毒侵入人体和高级哺乳动物细胞内的结果。人类自身体内复制DNA的酶系统就有病毒的功劳。可以说,没有病毒,就没有人类和高级哺乳动物的今天。
有一些对人体无害的病毒还可以成为“小医生”,能帮助消除有害病毒。美国科学家最近尝试试用一种经过基因改造的感冒病毒治疗老鼠的脑部肿瘤,取得良好疗效。这种引发普通感冒的腺病毒能够侵入并杀死老鼠脑中的肿瘤细胞,但并不影响老鼠体内其他健康细胞的正常功能。它能使患恶性脑肿瘤的老鼠多活一百二十多天,这一病毒疗法对60%的实验鼠有效。主持这一实验的科学家说,这一疗法为那些不宜接受手术的脑肿瘤患者提供了希望。提起艾滋病病毒,人们总会把它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然而,有的科学家却大胆试用这些令人闻风丧胆的病毒来“以毒攻毒”,开辟了一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新方法。帕金森综合症和老年性痴呆症是两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科学家设想,用艾滋病病毒中携带的遗传因子,替代患者身体细胞内有缺陷的遗传基因。可以治疗这些疑难病症。
地球上所有的物种都是在过去的35亿年间产生、繁衍和进化的,其中一些物种之间在进化过程中相互作用,病毒也一样,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它们曾经“试探”了各种各样的宿主,如果对方的“抗性”太弱,便会被“斩尽杀绝”。就在这漫长而又不断“磨合”的过程中,物种之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协同进化关系,生态系统也平衡下来。
19世纪,欧洲的兔予随着英帝国的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因为当地牧草丰富,又无高等食肉动物,致使兔子数量剧增。仅百年时问,当地野兔已达70亿只。兔子与羊争牧草,并打洞破坏草原,严重危害了草原生态平衡和畜牧业发展。于是,澳大利亚政府在1950年“蓄意”引入了一种粘液瘤病毒,这种病毒一旦感染欧洲免,死亡率几乎达百分之百,而它的天然传播媒介是蚊子。开始时很成功,在澳大利亚东南部有蚊子肆虐的地区,兔瘟疫像野火般蔓延,3年内就沿着南部海岸到达了澳大利亚西部.杀死各地99%的兔子。但好景不长,不久,杀死率逐渐降低,兔子数量渐渐回升。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实验表明,野兔身上病毒的毒性减弱。而且它们抵抗病毒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可以说.澳洲人在不经意问做了一项大规模的“物竞天择”实验。
1.本文的主要说明内容是__________.
2.本文主要从__________、利用病毒治病、__________ 三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只有对人体无害的病毒才可以帮助消除人体内的有害病毒。
B.本文在结构上采用了总分结构.先指出绝大多数病毒对人类无害.有些还有益,然后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病毒对世界的作用。
C.文章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D.要很好地利用病毒,需要人类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比如利用病毒治病,仍然处在实验或设想阶段.
4.请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有一些对人体无害的病毒还可以成为“小医生”.能帮助消除有害病毒。
5.下面说法与文章内容毫无关链的一项是
A.从本文中我们可以感知到地球上的生物链是环环相扣的.缺少哪一环都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B.从文章中.我们可以认识到这样—个道理:一些看起来有害的东西,只要善加利用.也会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C.澳大利亚利用病毒消灭兔子,告诉我们: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控制某物种的数量,甚至来选择物种。
1.病毒对世界的作用
2.促进生命进化;促进生态平衡
3.A
4.“有一些”限制说明了“对人体无害病毒”的范围,表明并不是所有对人体无害的病毒都可以称为“小医生”。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5.C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病房里的感动
晚上9时,医院外科3号病房卫新来了一位小病人。小病人是个四五岁的女孩。女孩的胫骨、腓骨骨折,在当地做了简单的固定包扎后被连夜送到了市医院,留下来陪着她的是她的母亲。
孩子的小脸煞白,那位母亲一直用自己的大手握着孩子的小手.跪在孩子的身边,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孩子的脸。
“妈妈,给我包扎的叔叔说过几天就好了,是不是?”
“是!”母亲的脸上竟然挂看慈爱的笑,好像很轻松的样子。
“妈妈,那要过几天?”孩子的声音很小。
“用不了几天,孩子。”
孩子没有说话,闭上眼睛,眼泪流了出来。
过了一会儿,孩子说:“妈妈,我疼!”
母亲弯下身子,把自己的脸贴在孩子的小脸上,用自己的脸擦干孩子的泪水。当她抬起头的时候脸上依然挂着那种轻松的慈爱的笑:“妈妈给你讲故事好吗?”孩子点点头,眼泪还是不停地流下来。
母亲讲的故事很简单:大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来给大象过生日。它们各自都送给大象珍贵的礼物,只有贫穷的小山羊羞怯地讲了一个笑话给大象,大象却说,小山羊给大家带来了欢乐,它的礼物是最值得珍惜的。
不知道母亲为什么选了这样一个故事,孩子的眼睛亮了起来,她一边用手抹眼泪,一边用快活的声音说:“妈妈,它们有蛋糕吗?我过生日的时候你是不是也会给我买最大的蛋糕?”
“当然要买蛋糕,等你好了,出院的时候我们就一起去买蛋糕。”母亲的声音那样轻快,孩子也笑了。
“妈妈,再讲一遍。”于是,母亲就一遍一遍地讲下去,她的手一直握着孩子的小手,脸上挂着轻松的慈爱的笑。
女孩终于忍不住了,眼泪再次流下来:“妈妈.我很疼!”并轻声哼起来。母亲一边给孩子擦眼泪一边问:“你想大声哭吗?”孩子点点头。病房却是出奇的安静,不知道是不是大家都睡了。那时已经是夜里11点多了。
“让妈妈陪你一起疼好吗?”越子点点头又摇摇头。母亲把自己的手放在女孩的唇边说:“疼,你就咬妈妈的手。”孩子咬住了妈妈的手.可是眼泪还是不停地流。
后来,孩子终于闭上眼睛睡着了,脸上还挂着泪水,母亲这时却是泪流满面。
凌晨3点的时候,孩子就从梦中疼醒了,她叫了一声“妈妈”就轻轻地抽泣起来。母亲忽然没了语言,她不知所措了,嘴里只是轻轻地叫着:“我的孩子!”
“孩子要哭,你就让她大声地哭吧。”一个声音在房间里响起。“孩子你哭吧。”房间里的人一齐说。他们竟是醒着的。
母亲看着孩子的脸,说:“想哭就哭吧,好孩子。”
“妈妈,叔叔、阿姨不睡了吗?”孩子哽咽着问,眼泪浸湿了她的头发。她的小脸像个天使。
屋子里能走动的人都来到了孩子的跟前,一名40岁左右的妇女拿起一个橘子,一边剥皮一边说:“吃个橘子吧,小宝贝,吃了橘子,你就不疼了。”说着眼泪滚落在孩子的脸上。孩子吃惊地看着她,然后伸出自己的小手去擦阿姨脸上的泪,那女人更止不住地哭泣起来:“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懂事的孩子……”
那一夜,大家都没有再睡,大家都被感动着,被孩子感动着,被孩子的母亲感动着。
有一个称职的母亲才会有这样优秀的孩子。
1.文章题目是“病房里的感动”,通读全文说说,文中哪些人和事让人感动?
2.文中说“不知道母亲为什么选了这样—个故事”,你知道为什么吗?
3.文中划线句子:病房却是出奇的安静。请你联系上下文.说一说病房出奇安静的原因是什么。
4.文章结尾说“有—个称职的母亲才会有这样优秀的孩子”。结合全文说一说.母亲称职表现在哪些方面;孩子优秀表现在哪些方面。
5.下列各项中说法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次写到母亲脸上的微笑,是为了表明母亲是—个坚强的人.面对不幸能够坦然面对。
B.文章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通过细腻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得生动、感人。
C.作者把故事安排在特殊的时间—深夜.特殊的地点—病房.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D.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表现母亲伟大的母爱,女儿的乖巧、坚强。
1.母亲和小女孩为了不打扰别人而强忍痛苦让人感动;同房的病人对小女孩的提来能够关怀让人感动。
2.母亲想通过这个故事教给孩子,要懂得关爱他人,要给别人带来快乐而不应该给别人带来痛苦。
3.病房出奇的安静不是大家都睡着了,而是大家为了不打扰孩子和其他病友,为了让孩子尽快入睡,减轻痛苦而制造出的安静。
4.母亲:对孩子无限慈爱,又把关爱他人的好品质教给了孩子。
孩子:乖巧坚强,又懂得关爱他人
5.B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谁能治理风沙?(古清生)
⑴ 昨天刚到京就让风沙吹了个下马威,一阵风来,沙粒像霰弹枪子射到脸上,那真是一股子怒沙,一时间脸麻痛麻痛的。于是,又拣起风沙这个话题,以及如何去治理风沙这个话题。
⑵我发现沙是随着流体走的,跟水走,它在河床里流动;跟风走,它在天空中飞扬。如果没有流体,沙就不会自己长腿跑。治理风沙,至少要消灭风或者沙中的一种,消灭风?那是不可能的。消灭沙?那也是不可能的,没有风的地球是什么样子?地球上有风,只要地球在转动;地球上有沙,只要岩石还在风化。事实如此,风消灭不了,沙也消灭不了,要消灭风沙,实际上要断掉风和沙合谋,不让风携沙走,或不让沙随风去。
⑶是的,要消灭风沙,至少要摁住风和沙其中的一个,过去的法子就是绿化,让沙子与土、腐殖质一起凝结,沙漠渐渐成为一片绿油油的土地。不过,我听说搞绿化已经很多年了,去了西北一看,西北的人士说,早些年这里多美啊!现在都荒漠化了,到处沙土飞扬。这话说的,没搞绿化的时候,还美,现在越搞绿化,情况越糟糕。我理解这情况是,绿化的方法可能有问题。
⑷西北农林大学有一个卢宗凡教授,他是中国的水土保持专家,曾主持过一个联合国基金支持的水土保持项目,在陕北高原建绿化带,绿化带分两块比较进行,一块由人工进行绿化,一块完全封锁让它自然恢复,十年后,结果自然恢复的那块比人工绿化的好。卢宗凡先生说,如果将准噶尔交给他,保证十五年可以恢复成亚顶级的生态绿化带。据相关资料介绍,黄河粗沙大约有60%由准噶尔的小沙湾贡献。也就是说,那里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厉害的区域。
⑸卢宗凡先生无为而治的绿化经验,复活了一个简朴的真理,植物有其自然生存繁衍能力,没有人类的时候,植物就在自然界生长,人类是在有植物这个自然生态圈诞生的。无独有偶,那年走黄河,我还在著名的沙坡头访问过一位老乡,他说沙坡头的植物,得益于将黄河水抽上来灌溉,有水,植物就会自己生长。
⑹好了,植物自己会生长,绿化的事情,让植物自己去干好了。我走长江的时候,在当阳的乡下随意问过一个农妇,玉泉寺边的山上植被很茂盛,她说是因为这些年来,大家烧石油液化气而不砍柴烧所致,并且做房子也用水泥加铝材,砍树的情况少了。另外在神农架,区长王海涛也说,自然生态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神农架在地球这个纬度,是唯一的。这么说起来,倒是也可以考虑另外一个议题,现在中国正处在工业都市化时代,或者可以将年投入的巨额绿化资金,转而帮助生态恶化区域的居民迁入都市,以使大自然有足够的时间恢复生机,至于那些的确无法绿化的荒漠地带,当然只有任其荒芜,大多数人为制造的荒漠化地带,就让它自己还原为绿洲,似乎这也是唯一的途径。我不否认人工绿化,以色列国据说做得很好,实在是自然生态,原来就含有自然二字。自然的,便是原生态的,非人工化的,由此也愿中国再多些原生态的森林,专业上叫原始次森林,而这方面的标本,却在朝鲜的三八线上,50多年无人涉足,已经是世界上最好的原始森林之一了。
1.统观全文,作者认为疗治沙漠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2.为了说明风沙防治的自然法则,作者列举了大量的事例,请从文中任选三个。
3.第⑸段写“我还在著名的沙坡头访问过一位老乡,他说沙坡头的植物,得益于将黄河水抽上来灌溉,有水,植物就会自己生长。”有何作用?
4.第⑴段的叙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5.2008年,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就将在北京举行,请你以一名普通北京市民的身份,就北京的风沙防治问题给奥组委提一条建议,并简析建议的可行性。
1.时间是最好的疗治沙漠的方法,而不是人工速成林。(或:让植物自然生长,减少人为干扰)
2. 卢宗凡的对比实验结果 玉泉寺边的山上植被很茂盛的原因 神农架区长王海涛说的话 以色列国的观念和做法 朝鲜三八线上的原始森林
3.是为了更好的说明卢宗凡先生无为而治的绿化经验这一观点的,即植物有其自然生存繁衍能力,没有人类的时候,植物就在自然界生长,人类是在有植物这个自然生态圈诞生的。
4.自然引出说明对象,同时说明风沙对人们的危害之大
5.建议合理、分析准确、语言得体即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夏夜(叶梓)
⑴夏夜静谧,只有月光经过树梢来到大地的脚步声。
⑵轻轻地,像一个女子走在出嫁的路上,羞涩地让这个世界只剩下她的心跳和呼吸。由槐树、院落、柴垛、田野构成的村庄,此刻如同一个蹲在墙角下冥思的老人,一声不吭地沉默着。或许是在回忆人生路上曾经的风风雨雨,或许是在遐思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夏夜,像一条无形的路似的,最终会把他带到什么地方。
⑶而无边的__不知在什么时候早就退去了,月光成了今夜唯一的客人。她随手携带的礼物,除了一个夏夜的安谧、平安、祥和之外,就是世界在安谧之外星星点点所发出的声音。事实上,在这样的夜晚,所有的声音都是安静的。比如说,在月光温柔的怀里,远处小溪流淌的声音,一片蛙声,还有河边浣衣女子的歌谣声,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安宁的一个微小分子。
⑷隐隐地,从谁家的院子里传来了一声狗吠,“汪汪”两声,仿佛一个粗鲁的莽汉突然插进来一句话,让你感到意外和惊奇,但又能让你真切地感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声音的存在。
⑸我们一家人在院子里乘凉。轻风像一壶老酒,把门前的几棵柳树灌得有点微醉,细小的枝叶摆来摆去,像迈着小醉的步子走在回家路上的旅人。父亲就在这个时候才显出他内心深处慈祥的一面,宽手巴掌在我的头上摸来摸去,并给我讲着小故事。我听着听着,往往就睡着了。一觉醒来,又是新的一天。而母亲,总是不时地从家中的洋芋窖里拿出一个大大的西瓜,切开,把最大最红的一牙给我。之后,她就坐在黄昏时早就铺开在院子里的一块凉席上,借着月色,一针一线地纳着布鞋。偶尔,她也唱起儿歌。我从来都不知道,母亲的声音竟然是如此地美!多年之后,母亲唱的儿歌,仍在冥冥中感动着我,温暖着我,也让我在这样一个声音鱼龙混杂的年代里,能够分辨出什么才是真正的音乐。
⑹长大一些,我就不是如此地听话了。总是在暮色四合月光如水的时候出门,因为有很多伙伴在外面等着我。我们一起跑到村边的柴垛前,玩起了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游戏,比如跑电、斗鸡、捉迷藏……
⑺再后来,我对于夏夜的星空充满了无限的眷恋和敬畏。星空给我的,不只是辽阔、干净,更多的则是一种心灵的开阔。康德说:世界上只有两件东西最能深深地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我相信这句话,因为每当我一个人注视着星空的时候,我的心中总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
⑻世界是和平的,人间原本也是安静的,无数的夏夜就是和平安静的一部分。那辽阔天际上布满的星子,像神写下的文字,逼迫着你用一生的长度去慢慢地阅读和体味。而我们人类来到这个世上,其实也只是沉默世界中极其微小的一分子,我们默默地来了,又默默地走了,悄无声息,像一个又一个夏夜,在悄无声息中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⑼但当你在将来的某一天偶尔回头一望的时候,就会发现,无数的夏夜不正是你不经意时所亲历的一句很美很纯的诗吗?
1.第⑸段“也让我在这样一个声音鱼龙混杂的年代里,能够分辨出什么才是真正的音乐。”中“真正的音乐”指的是什么?
2.简析第⑸段中“轻风像一壶老酒,把门前的几棵柳树灌得有点微醉,细小的枝叶摆来摆去,像迈着小醉的步子走在回家路上的旅人。”这一句的表达效果。
3.文章先写“感性的夏夜”再写“理性的夏夜”,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第⑺段中“心中总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联系全文,分析原因。
5.文章结尾说:“无数的夏夜不正是你不经意时所亲历的一句很美很纯的诗吗?”联系全文,“很美很纯的诗”表现在哪些方面?
1.指的是温暖的使人感动的声音。
2.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写出了轻风微拂柳枝的情态。
3.对“感性的夏夜”的描写是为“理性的夏夜”的议论服务的。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深化,深刻的哲理蕴于对夏夜的生动描写。
4. 静美的夏夜星空辽阔、干净,它使我心灵开阔,思考和平,思考人生。
5.静美的夏夜图景;温馨的生活画面;对和平、人生的思考。
阅读下面短文,做1—4题。
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
四季中,人们最喜爱的是春天。生机勃发繁花似锦的大好春色,自然成了诗人热情吟诵的对象。而这些千古华章,又成了人们了解我国春天气候特点的极好材料。
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宋代白玉蟾的《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宋代李时则在《十二月立春》中写下这样的诗句:“盘装养菜迎春饼,瓶插梅花带雪枝。”诗中的东风,即春风。可见,虽然春天急迫地降临人间,但是大地仍然雪初化,冰未融,瞧这春季来得有多快!这类诗句中最精彩的,还是唐代贺知章在长安写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前两天看柳,枝上还是光秃秃的,可是今天却看见嫩叶已经从芽苞中绽出。原来,这是因为北方才春季升温快,物候变化迅速。2001年3月20日至21日。我在北京紫竹院公园也看到了柳树两天内发叶时情况。正是因为柳树春季发叶如此迅速,诗人才会用剪刀这类令人联想到动作快速的词汇来描写。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申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比喻人们能够普遍接受,也就说明我们生活中确有植物在春天迅速开花的事实。
我国南北春季到来有早有晚。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叉绿江南岸”是千古传诵的佳句。我在这里引用它的目的是想说明,华夏大地五湖四海并非都同时被春风吹绿。如果把连续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准,那么北纬280的长沙3月10日入春,北纬300的武汉3月20日春到,而北纬370的南京则要到3月25日春天才姗姗来迟。可见春天的脚步是有先后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东北大地仍然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而广东已经告别春天进入绿阴深深的夏季了。实际上,古代诗人早已发现南北春季到来的时间不同。例如唐代张敬忠在《边词》中说:“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现代气象资料表明,西安大约在3月下旬春天已经开始,而纬度较高的内蒙古五原,春天到来的脚步则要等到4月20日左右。所以,当五原河冰刚融化时,皇都长安则早已姹紫嫣红过去,时近暮春了。
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宋代诗人吴涛的《绝句》中讲了这样一件怪事:“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天气暖热得人们已经穿起单衣,桃花落尽,野梅结籽,田野里已经响起蛙声,可是突然间,蛙声却没有了:这在气象学中叫作“倒春寒”。宋代的萧立在《春寒叹》中形象地描写了“倒春寒”造成的灾害。“今年有田谁力种?恃牛如命牛亦冻。君不见邻翁八十不得死,昨夜哭牛如哭子。”夜黑更深,寒风呼啸,赖以生存的耕牛已经冻死,风中夹杂着八十老翁凄惨的哭声,令人心碎。为什么会出现“倒春寒”的现象呢?因为我国春季还经常有从西伯利亚南下的采冷空气。 如果前期冷空气少,春暖快,长期积聚的北方强冷空气一旦南下,便会发生强烈的季节逆转,春天里又会出现严寒的天气。
古代诗人对我国春季的认识是十分丰富的,他们描写华夏春天的诗词不仅在文学土,而且在科学上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有改动)
1.阅读全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的三个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为什么要写作者在北京紫竹院公园看到的情况?
3.第四段中两处引用了古诗来说明我国春天的气候特点。作者为什么先引用吴涛的《绝句》,后引用萧立的《春寒叹》?
4.我国的气候非常复杂。除了本文的介绍外,你从下列诗句中还能发现我国春天其它的什么特点?请选择一首,写出你的发现。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自居易《大林寺桃花》)
我选择第( )首,我的发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
1.(1)北国的春天来得急速;
(2)我国南北春季到来有早有晚;
(3)我过的春季冷暖多变。(意同即可)
2.通过举例子,强调了“我国春天来的急速”的特点确实存在,让人信服。(言之成理即可)
3.引用吴涛的《绝句》是为了说明“倒春寒”的现象,引用萧立的《春寒叹》是为了说明“倒春寒”造成的灾害。先讲现象,在讲灾害,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意同即可)
4.选(1):我过西北的一些干旱地区,由于气候过于干燥,就没有春天的物候现象出现。(意同即可)
选(2):由于地势高低的不同,春天到来的时间也不同。(意同即可)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芯片人”:我也是电脑
①2002年10月20日下午5点半到6点半,第一位将芯片植入自己手臂的科学家——英国雷丁大学的奇云·沃里克博士做客新浪科技(注:新浪网为我国著名的网站之一,新浪科技为该网站的科技版块),与众多网友就“芯片人”等问题展开了一场“巅峰对话”。
②众多网友对“芯片人”奇云·沃里克博士和他体内的芯片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奇云博士还举起左臂,通过摄像头向人们展示了自己植入芯片的伤疤。为研究如何对脊椎损伤疾病进行长期有效的治疗,1998年他将一个芯片植入自己左臂,并在其中放了三个月,去年他的手又通过芯片和一个计算机系统联系到了一起,他现在的工作则是把一块芯片植入到他妻子的神经系统内,使她的神经系统通过电脑能够和自己的神经系统交流。
③人体是怎样和电脑相连接的呢?原来在奇云博士的左手臂里,植入了一百多块芯片,这些芯片和奇云博士的神经系统相连接,他的思维通过神经系统传输给手臂上的芯片,再由芯片传输给电脑。“去年我访问哥伦比亚大学的时候,我的手通过这些芯片和一台计算机联系在了一起,因此我能通过我的大脑在四千里之外控制了一台计算机的工作。确切地说我有了第六感,我不仅能够意识到常人意识到的东西,我还能意识到机器人能够认知的东西。我感觉我和电脑融为一体。”奇云博士兴奋地说。
④谈到他的研究对将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时,奇云博士说:“它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医疗应用上。脊椎损伤等疾病的患者会是第一批受益者。同时这个研究不仅对于神经方面会有帮助,而且相信以后会促进人类脑力智力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人们可以不通过语言而是直接通过思想交流。”
⑤说到更广阔的前景,奇云博士认为人类的知识最终可以像输入电脑一样输入人体的大脑。他说:“这是非常有趣的领域,我们希望研究脑电波和电脑之间的联系,比如说如何增强短期记忆,或者把一些信号输入大脑,通过记录这些信号,最终能够转载你的一个梦或某一方面的知识。比如今天你不会打高尔夫球,把打高尔夫球的知识输入你的大脑,明天你就会打得很好。这是我们的一个梦想,但是目前我们还必须脚踏实地从一些基本的原理开始研究。”
1.结合前三段的内容,说说为什么把奇云博士称为“芯片人”。
2.结合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回答问题:
①这个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②假如知识真的可以输入大脑,那么你最想输入的知识是什么?为什么?
3.第④段中,奇云博士在回答网友提出的“人体植入芯片对将来的影响”时,用了“可能”一词,你觉得这个词对他的表达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4. 芯片植入人体研究的前景有哪些?
5.读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请把你认为最重要的两点,有条理地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
②
1.因为奇云博士在自己的左臂里植入芯片,通过芯片把自己的思维和计算机联系在了一起,所以称他为“芯片人”。
2.①举例子 形象具体地说明了知识最终可以像输入电脑一样输入人体的大脑。 ②答案举例:我最想输入的是有关艺术知识,因为这方面我的天赋不够,不是人力所能及的,可以补充我的缺陷。
3. “可能”表示将来人们会直接通过思想交流只是奇云博士的一种推测,他这样说使得他的语言表达准确。
4.①首先体现在医疗应用上。脊椎损伤等疾病的患者会是第一批受益者。②同时这个研究不仅对于神经方面会有帮助,而且相信以后会促进人类脑力智力的发展。③人类的知识最终可以像输入电脑一样输入人体的大脑。
5.能列出文中的知识点即可。如:了解到了奇云博士把芯片植入人体研究的最新进展;人体和电脑相连接的具体方法;有关芯片植入人体研究的前景;将来知识可以像输入电脑一样输入人体的大脑;什么是“芯片人”等(只要意思相近即可)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生活需要诗意
①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其他条件一样,多读诗而视野开阔的人,容易有客观的态度、开放的胸襟、进取的精神以及自知之明。
②日前,电视新闻报道,台湾台北市出现“新诗公车专列”,目的是利用公共汽车让人们在忙碌的上、下班途中,接受诗的熏陶,体会诗的美感。
③中国自古就有“诗教”之说,本意是让人学习《诗三百篇》所蕴涵的“温柔敦厚”,从字面来理解,即用诗来教养国民。“诗歌”,这似乎已成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大人们以诗启蒙,让小孩从小受到诗的教化,并把一种珍贵与淡泊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之中,根植到孩子们的心里,让他们受到美的感召、真的陶冶、善的引导。可见,诗是中国人接触文学的最早媒介。
④若问中国人最早接触的诗是什么,那么只要听一听学龄前儿童能背诵的是哪些诗。十之八九的孩子都能熟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些唐人的名句。儿童会背诵这些诗,未必能精确地理解诗意,但无论如何他们已经不自觉地沐浴着唐诗的美感,在受“诗教”了。
⑤诗像离弦的箭,笔直地射中我们的痛处;又像流水行云,在有意无意之间,抚平我们的忧虑;它像黑夜里的一簇篝火,让我们感到光明与暖意; ,,
; , 。
⑥诗中崇高的情怀,能洗涤我们灵魂里庸俗污秽的尘埃,使之净化。诗人含蓄蕴藉的气质,叫我们摒弃市井的势利与浅薄,经历人生的速成。我们读诗,就如同和诗人一起读他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仿佛是人与人之间最诚挚、最自然、最真实的契合。诗人他们对生命的深沉与正确的认知,以及自我深处的发掘与解剖,必然会使他的生命与我们的生命的某些部分产生共鸣,获得共识。从而我们会更真切地了解生命,珍惜生命。
⑦诗人宗白华说:“在生命中并不一定人人都要做诗人,但人人心中的诗意却是不可少的。”心灵里有了诗意,必将对生活心存感激,心存热爱。生活里有了诗意,必将给心灵以慰藉,以温暖。诗意,将使人精神充实,将使时代不断进步。
⑧生活需要诗意,所以,青年人啊,抽时间多读些诗吧!
1.读诗有何好处?
2.“诗教”的本质是什么?
3.怎样理解第⑦段中:“在生活中并不是人人都要做诗人,但人人心中的诗意却是不可少的。”一句话的含义?(用自己的话概括)
4.第⑥节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试举诗词名句加以解说。
5.模仿第⑤段画线的句子,在下面横线上仿写两个句子,要求话题和句式相同,上下文衔接自然。
6.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本文后,谈谈你对教育部推荐的五十首必背古诗的看法。
1.容易有客观的态度、开放的胸襟、进取的精神以及自知之明。
2.以诗为桥梁,让传统美德与思想与孩子心灵沟通,从而做一个真、善、美的人。(在潜移默化之中,根植到孩子们的心里,让他们受到美的感召、真的陶冶、善的引导。)(意思相近即可)
3.读诗的目的不是做诗人,而是使生活中充满诗意,影响自身,从而热爱生活,创造生活。(意思相近即可)
4. 答案举例:我喜欢“诗中崇高的情怀,能洗涤我们灵魂里庸俗污秽的尘埃,使之净化。”一句。 解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给人顿生为国效力的决心
5. 答案举例:它又像一味中药,让我们咂出一丝淡淡的甜味而受益匪浅;它像一处风平浪静的港湾,可以让我们喘息一下,以便我们重新启航。(诗像夏季的凉风,轻轻赶走我们酷热;像__中一团火,在不意间,让我们重燃希望。)
6.推荐必背古诗,可以让我们学习古人的谴词造句,有意识地积累诗句,培养语感;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等。(有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妈嫂》,完成1-6题。
妈 嫂
黄自林
嫂子是村里娇小俊秀的妹子。我们弟妹几个和积劳成疾的爸妈是一张沉重的铁犁,只哥哥一个人拖着。嫂子却看上了我哥,要嫁到我们这个穷家来。村里人劝嫂子,说嫂子肯定会被拖累死的。
嫂子出嫁那天,她的哭嫁歌唱得又多又好,亲戚大多都被嫂子唱哭了。那时候二角钱一碗米粉,嫂子竟然挣了三十四元三角哭嫁利市钱。村里的哭嫁女没谁能挣到嫂子的一半。
嫂子嫁来的第三天就是九月开学。两个姐姐读初中,二哥三哥读小学。家里没钱也没值钱的东西,嫂子一分不留地拿出她的哭嫁钱,又拿出陪嫁的几匹的确良蓝布,为我们几个一人缝制了一套新衣裳。还差些钱不够,哥和嫂子就去担柴卖,我们几个也去,大大小小七个人排成一长溜儿。好多人替嫂子流泪,她是才过门三天的媳妇呀!妈妈哭哩,把嫂子搂在怀里,千言万语一句话:“我的宝宝哟。”
家乡湄河是一条养人的河。嫂子让我哥在河里捕鱼,她去圩上卖。清早晨雾未散,嫂子就在河边望我哥的竹排,夜里又挑一盏渔灯坐排尾为我哥壮胆。每当捕到一只值钱的鳖或一条河鳗,一家人都要高兴许久。嫂子出奇的倔强,明日分娩,今天还挑一担红薯苗上岭种红薯。嫂子虽苦虽累,却没病,祖宗保佑我嫂子不会倒下。
没几年,多病的妈妈就去世了。村里有个习俗,在妈妈灵前焚一根竹筷,竹筷倒向谁,妈就最疼谁。我们一齐围着竹筷跪,结果竹筷旋了一圈儿后,倒向了嫂子。妈妈心里有杆秤,嫂子在妈妈心里的分量比谁都重。嫂子哭着向妈妈磕了无数个响头,那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
冬去春来一晃10年,姐姐和哥哥得益于嫂子也得益于苦难,上了中专、大学。嫂子的青春年华也为我们耗尽了。嫂子老了,我们长大了。
我们不知怎样称呼我们的嫂子。村里所有的嫂子没有及我嫂子的零头。嫂子像妈像姐,嫂子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融合在一起,永远不可能分开。
姐姐从卫校毕业出来工作的那年,有一天,姐姐回来,一进家门见嫂子的身影,就喊“妈——”嫂子回头看,姐姐才看清是嫂子。姐又喊:“嫂——”在这一瞬间,积聚在姐心头多年的情感如决堤的洪水倾泻而出,姐姐紧紧地搂住嫂子叫:“妈嫂——”姐姐一连叫了几声“妈嫂”。姐姐说:“妈嫂我毕业了,我工作了,就有钱了,您的苦日子也会到头了。”嫂子笑着哭了,说:“我知道的。”
现在我们一家是村里最幸福的一家。我们像敬重我们的父母一样敬重我们的嫂子。作为回报,我们会使才三十多岁的嫂子不再受苦,我们保证。
村里人现在才说嫂子有眼力。嫂子说:“那时,尽管很饿,但他们是村里惟一不偷人家东西吃的一家人,他们的骨气贵哩!”(选自2005年《中华活页文选》)
1.本文主人公的真实身份是我的嫂子,却为何以“妈嫂”为题?请谈谈自己的理解。
我的理解:
2. “嫂子却看上了我哥,要嫁到我们这个穷家来”,嫂子做出这样的选择,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她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什么代价?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仿照示例,概括文章中的情节,用以支撑下面对嫂子的几点评价:
聪慧能干的嫂子:哭嫁歌唱得好,利市钱挣得多。
我的仿写:
勤劳坚韧的嫂子: ______________
淳朴善良的嫂子: ______________
4.小说中同样写人物的“哭”,却带着各自丰富的心理世界,体味下面“哭”所蕴含的心理活动。
①妈妈哭哩,把嫂子搂在怀里,千言万语一句话:“我的宝宝哟。”
我的品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嫂子笑着哭了,说:“我知道的。”
我的品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现在我们一家是村里最幸福的一家”,你认为这家人的幸福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 _____ ______
② ___________
6.假设这样一个情境:多年后,在哥嫂四十岁生日时,村里人拟了一副对联表示祝贺,以下给出了上联,请你拟出下联:
长兄如父拖动老少一张犁,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个标题表现了嫂子有慈母般的心肠,也凝聚着我们对嫂子的深切敬爱之意。
2.根本原因:嫂子这样选择,是因为她知道我们一家人有可贵的骨气。付出的代价:她为此耗尽了青春年华,变老了。
3.勤劳坚韧的嫂子:和哥哥一起担柴、捕鱼卖,分娩前一天还坚持劳动。淳朴善良的嫂子:因为我们家人有骨气而嫁过来,拿出哭嫁钱为我们缝制新衣,坚持10年供我们上学。
4. ①妈妈的哭,是一种疼爱,更是一种感激。②嫂子的哭,是一种感动,更是一种欣慰。
5.①我们兄弟姐妹们在嫂子的帮助下渡过了生活的难关,都已长大成人。②一家人彼此关爱,团结一心,和睦相处,亲情融融。
6.贤嫂似母撑起长幼(家庭)半边天。
阅读《养成好习惯》,完成1-6题。
①人的天性大致是差不多的,但是在习惯方面却各有不同,习惯是慢慢养成的,在幼小的时候最容易养成,一旦养成之后,要想改变过来却还不很容易。
②例如说:清晨早起是一个好习惯,这也要从小时候养成,很多人从小就贪睡懒觉,一遇假日便要睡到日上三竿还高卧不起,平时也是不肯早起,往往蓬首垢面的就往学校跑,结果还是迟到,这样的人长大了之后也常是不知振作,多半不能有什么成就。祖逖闻鸡起舞,那才是志士奋励的榜样。
③我们中国人最重礼,因为礼是行为的轨范。礼要从家庭里做起。姑举一例:为子弟者“出必告,反必面”,这一点点对长辈的起码的礼,我们是否已经每日做到了呢?我看见有些个孩子们早晨起来对父母视若无睹,晚上回到家来如入无人之境,遇到长辈常常横眉冷目,不屑搭讪。这样的跋扈乖戾之气如果不早早的纠正过来,将来长大到社会服务,必将处处引起摩擦不受欢迎。我们不仅对长辈要恭敬有礼,对任何人都应维持相当的礼貌。
④大声讲话,扰及他人的宁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我们试自检讨一番,在别人读书工作的时候是否有过喧哗的行为?我们要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维持公共的秩序,顾虑他人的利益,不可放纵自己,在公共场所人多的地方,要知道依次排队,不可争先恐后的去乱挤。
⑤时间即是生命。我们的生命是一分一秒的在消耗着,我们平常不大觉得,细想起来实在值得警惕。我们每天有许多的零碎时间于不知不觉中浪费掉了。我们若能养成一种利用闲暇的习惯,一遇空闲,无论其为多么短暂,都利用之做一点有益身心之事,则积少成多终必有成。常听人讲过“消遣”二字,最是要不得,好像是时间太多无法打发的样子,其实人生短促极了,哪里会有多余的时间待人“消遣”?陆放翁有句云:“待饭未来还读书。”我知道有人就经常利用这“待饭未来”的时间读了不少的大书。古人所谓“三上之功”,枕上、马上、厕上,虽不足为训,其用意是在劝人不要浪费光阴。
⑥吃苦耐劳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标帜。古圣先贤总是教训我们要能过得俭朴的生活,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就是形容生活状态之极端的刻苦,所谓“嚼得菜根”,就是表示一个有志的人之能耐得清寒。恶衣恶食,不足为耻,丰衣足食,不足为荣,这在个人之修养上是应有的认识,罗马帝国盛时的一位皇帝,MarcusAurelius,他从小就摒绝一切享受,从来不参观那当时风靡全国的赛车比武之类的娱乐,终其身成为一位严肃的苦修派的哲学家,而且也建立了不朽的事功。这是很值得钦佩的,我们中国是一个穷的国家,所以我们更应该体念艰难,弃绝一切奢侈,尤其是从外国来的奢侈。宜从小就养成俭朴的习惯,更要知道物力维艰,竹头木屑,皆宜爱惜。
⑦以上数端不过是偶然拈来,好的习惯千头万绪,“勿以善小而不为”。习惯养成之后,便毫无勉强,临事心平气和,顺理成章。充满良好习惯的生活,才是合于“自然”的生活。
1.概括观点:请用一句话来概括贯穿全文的观点。
我的概括:
2.判断鉴赏:文章的题目是《养成好习惯》,综观全文,作者主要列举的好习惯不包含的一项是
A.:早晨早起B.:讲文明懂礼貌C.:勿以善小而不为
D.:顾虑他人E.:珍惜时间F.:吃苦耐劳
3.揣摩品读: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作者在文中列举古人的很多好的行为习惯,请你找出来。
我的品读
4.我谈论证:这篇文章除了列举大量的事实举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外,还运用了什么重要的论证方法?请举出一例,并说明其作用。
我的见解:
5.阅读探究:
⑴第③段在论述如何养成“重礼”的习惯时,作者的看法是 ,
其原因是 。
⑵第⑥段中画横线的“恶衣恶食,不足为耻,丰衣足食,不足为荣”是什么意思?联系实际谈谈为什么必须具有这样的个人修养?
我的探究:
6.阅读思考: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引用的是古代的一句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试补出其下半句,并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我的思考:
1.要从小养成好习惯
2.C
3.①祖逖闻鸡起舞② 古人为子弟者“出必告,反必面”③陆游:“待饭未来还读书。”④古人“三上之功”⑤古人“一箪食,一瓢饮”和“嚼得菜根”⑥罗马皇帝摒绝一切享受,终成为大哲学家。
4.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如第2段,作者先从反面说睡懒觉的坏处,然后再以祖逖闻鸡起舞的例子从正面说起早的好处。这样让两件事物进行对比,论证了“清晨早起是一个好习惯,这也要从小时候养成”的观点,从而有力的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其他地方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5.①礼要从家庭里做起。 家庭教育十分重要,连父母尚且不尊重的人,将来是难以在社会上立足的。
②穿布衣吃粗粮,并不感到羞辱,丰衣足食(锦衣玉食)也不去炫耀。
作用:有志之人不应该计较生活条件的好坏,而要把精力放在读书学习和事业上,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6.下句:“勿以恶小为之”。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述,全文所列的习惯小事,而正是这样的小事却关乎一个人的一生,告诫人们千万不要因善小而不为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