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地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1.文中加点的词“一味”有什么表达效果?
2.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的正确观点是什么?
3.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4.“他信力”和“自欺力”各针对什么现象而言的?
1.强调了“求神拜佛”的“诚心”。
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由真实的论据推出论敌错误的观点,从而反驳论敌的论证是错误的。
4.前者针对自夸“地大物博”和“只希望国联”,后者针对“一味求神拜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黄昏
茅盾
海是深绿色的,说不上光滑;排了队的小浪开正步走,数不清有多少,喊着口令“一、二--”似的,朝喇叭口的海塘来了。挤到沙滩边,啵斯!--队伍解散,喷着忿怒的白沫。然而后一排又赶着扑上来了。
三只五只的白鸥轻轻掠过,翅膀扑着波浪--一点一点躁怒起来的波浪。
风在掌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像个大眼睛,闪射着金光。满海全是金眼睛,全在跳跃。海塘下空隆空隆地腾起了喊杀。
而这些海的跳跃着的金眼睛重重叠叠一排接一排,一排怒似一排,一排比一排浓溢着血色的赤,连到天边,成为绀金色的一抹。这上头,半轮火红的夕阳!
半边天烧红了,重甸甸地压在夕阳的光头上。
愤怒地挣扎的夕阳似乎在说:一一哦,哦!我已经尽了今天的历史的使命,我已经走完了今天的路程了!现在,现在,是我的休息时间到了,是我的死期到了!哦,哦,却也是我的新生期快开始了! 明天,从海的那一头,我将威武的升起来,给你们光明,给你们温暖,给你们快乐!
给你们快乐!
呼——呼——
风带着永远不会死的太阳的宣言到全世界。高的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__的太平洋,阴郁的古老的小村落,银的白光冻凝了的都市,——一切,一切,夕阳都喷上了一口血焰!
点三点白鸥划破了渐变为赭色的天空。风带着夕阳的宣言走了。
像忽然熔化了似的,海的无数跳跃着的金眼睛摊平为暗绿的大面孔。
远处有悲壮的笳声。
夜的__沉重地将落未落。
不知到什么地方去过一次的风,忽然又回来了;这回是打着鼓似的:勃仑仑,勃仑仑!不,不单是风,有雷!风挟着雷声!
海又动荡,波浪跳起来了,轰!轰!
在夜的海上,大风雨来了!
(选自《阅读在线》2006.11)
1.加点的词“今天”能否去掉,为什么?
2.文中为什么把波浪说成“金眼睛”?
3.怎样理解画线的句子“明天,从海的那一头,我将威武地升起来,给你们光明,给你们温暖,给你们快乐!”深刻含义?
4.文末为什么说“在夜的海上,大风雨来了!”
1.不能。因为加上“今天”,预示着明天太阳还会出来。
2.运用比喻,表现了波浪的美丽和活泼,衬托出了夕阳的壮丽。
3.表现了夕阳朝气蓬勃,充满自信的崇高精神和非凡的气度。
4.利用大风雨到来的黑夜,反衬出人们对太阳的期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人文”的含义
李北陵
①什么是“人文”?想必读过书的人也未必说得清。据2005年11月20日的《钱江晚报》报道,在绍兴文理学院,作家梁晓声用了6堂课的时间讲这两个字的含义。不少学生觉得惊讶:“‘人文’,我懂啊。就一句话,以人为本。”梁晓声因此发出一声感叹:除了“以人为本”,我们还能告诉别人些什么呢?
②是啊,除了“以人为本”,我们还知道“人文”更丰富的内涵吗?
③为了解说“人文”,梁晓声讲了一个故事:一次在法国,他跟两个老作家一同坐车去郊区。那天刮着风,不时有雨滴飘落。前面有一辆旅行车,车上坐着两个漂亮的法国女孩,不停地从后窗看他们的车。前车车轮碾起的尘土扑向他们的车窗,加上雨滴,车窗被弄得很脏。他们的车想超过,但路很窄。他问司机:“能超吗?”司机说:”在这样的路上超车是不礼貌的。”正说着,前面的车停了下来,下来一位先生,先对后车的司机说了点什么,然后让自己的车靠边,让他们先过。梁晓声问司机:“他刚才跟你说什么了?”司机转述了他的话:“一路上,我们的车始终在前面,这不公平!车上还有我的两个女儿,我不能让她们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梁晓声说,就这句话,让他羞愧了好几天。
④这让我想起在澳大利亚的侄儿讲过的另一个故事:周末,侄儿随一位在澳大利亚土生土长的华人去悉尼周边海域捕捞鱼虾。每撒下一网,总有收获,可每次网拉上来后,那位华人总要挑拣一番,将其中的大部分虾蟹扔回大海。我侄儿不解:“好不容易打上来,为啥扔回去?”那华人平静地答道:“在澳大利亚,每个出海捕捞鱼虾的公民都知道,只有符合国家规定尺雨的鱼虾才可以捕捞。”我侄儿道:“远在公海,谁也管不着你啊。”那华人淡淡一笑:“呆久了你就会知道,在澳大利亚,不是什么都非要别人来提醒、督促的。”
⑤两则故事,大体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人文”。“人文”其实并不晦涩,在我看来,它的实质就是一种植根于内心的素养,一种无须他人提醒的自觉,一种以承认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一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⑥“人文”在哪里?如梁晓声所说:在高层面,它关乎这个国家的公平、正义;在朴素的层面,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就在人和人的关系中,就在人性的内涵中,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又如作家龙应台所言,它是一个人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和他的整体气质。
⑦想想我们有多少时候不需要别人提醒就知道检点自己的行为,就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恪守做人的本分,尽可能为别人着想,给他人以帮助?
⑧言及此,我想起了那句名言:“文化可以立国。”我想,为了国家更发达、社会更和谐,为了我们更自在、更快乐,补经济课、科技课、法律意识课都没错,但我们现在最需要补上的还是文化这一课,“人文”这一课。
(选自《工人日报》2005.11.23)
1.开头连用三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2.第④段为什么还要举澳大利亚渔民的故事?
3.如何理解画线的句子“文化可以立国”?
4.简要概括“人文”的含义。
1.层层推进,引起人们的注意。
2.说明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在“人文”发达的国家里具有普遍性。
3.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国家强大的基础。
4.“人文”的实质就是一种植根于内心的素养,是一种无须他人提醒的自觉,是一种以承认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阅读下文,完成1~5小题
没有开花的紫罗兰
①开始,我不知道我家的附近还有一个那样大的苗圃,里面有着那样名目繁多的花草树木。当然,我更不知道刚上小学的儿子小铁放学之后常常光顾那里,一直疯玩到吃完饭的时候。有时看他回家一脸热汗腾腾或一身泥猴似的样子,我不知道都是那个苗圃惹的祸。
②从那是起,小铁开始总往家里拿一些花花草草的,种在花盆里,摆到阳台上到处都是。反正是小孩玩,我没有管他,任他自己摆弄、自得其乐,好像那些花花草草是他统帅的千军万马。
③有一天,他搬回来一棵紫色的植物,长长的叶子,细细的茎,还带有胡须一样的根。
④他进门就喊我帮助他赶紧找个盆,自己从书包里掏出早在外面挖好的一包土来,把这家伙栽到了盆里。看他满脸是土,我催他先去洗脸,他不动窝,问我:“爸,您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一脸认真的样子。
⑤我便也仔细地看了看这个紫色的家伙,然后摇摇头说:“我不知道。”
⑥他兴奋地说:“您不认识,我认识,我告诉您吧,它叫紫罗兰。”
⑦“紫罗兰?”
⑧我犯起了疑惑。紫罗兰,我在公园里见过,不是这样子呀!紫罗兰的茎比这粗多了,再说,叶子也不对。但我不敢轻易地说这不是紫罗兰,因为我知道他最喜欢植物,光买的有关植物的书就不少。
⑨小铁看出了我脸上的疑惑,就对我说:“爸,您不信?”
⑩我赶紧说:“不是不信,是和我以前见过的紫罗兰不大一样。”
11“您以为紫罗兰就一种样子?就不能多几样?”
12看看他眼中的坚持,我说“就叫它紫罗兰吧!”[A]
于是全家都跟着叫它紫罗兰。其实除了小铁,我们都知道他不是紫罗兰。
13它是那天小铁在苗圃里以外发现的,把它挖了出来,就爱不释手,因为它与众不同。这么漂亮的植物得有个名字,他便极其认真地想了半天,最后决定管它叫作紫罗兰,那兴奋的尽头就像科学家给新一颗新发现的星星命名一样。只不过还想从我这儿得到证实罢了。
14紫罗兰成了他的新伙伴。他关心的是它开没开花。在他的想象中,既然叫作紫罗兰,它就是要开花的。他特意查了《少年百科词典》,里面关于紫罗兰的词条告诉他紫罗兰是开紫色、紫红色或血青色的单瓣或双瓣的花朵。怎么也得开出甭管是什么样子的花朵来,哪怕是如米兰一样那种白色细小的花,也得开出来。
15于是,盼望它开花,成了小铁心里的一件大事。每天早晨起床,每天下午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看他的宝贝紫罗兰开没开花。
16可是,过了好长时间,它也没有一点开花的意思。我故意对小铁说:“我看这家伙是开不了花了。”他立刻反驳我:“为什么?您没看见它的叶子都长大了吗?”“可是它一点花骨朵都没有冒出来呀!”“您别着急呀,好饭不怕晚,它肯定能开花!”
17他像是在给我给自己也给紫罗兰打气。
18我便与他一起等待,盼望着哪一天它能够突然奇迹般地绽放出新奇的花朵来。[B]
19但是,它始终没有开花。
20一直到这棵他认为是紫罗兰的植物枯萎,最后彻底死掉,也没有开花。
21花开在哪里?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说说第13段中小铁“兴奋”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许多描写小铁迫切等待花开的句子,请找出其中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有几处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请选择[A]或[B]中的一处加以品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紫罗兰”最终没有开花,但作者以“花开在哪里”结尾,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没有开花的紫罗兰
2.小铁为自己的得意命名而兴奋
3.①哪怕是如米兰一样那种白色细小的花,也得开出来
②每天早晨起床,每天下午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看他的宝贝紫罗兰开没开花。
4.A处是父亲对痴迷于植物的儿子的尊重与呵护。
5.含义:花开在小铁心里,那是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善于想象的心灵之花。
作用:结尾耐人寻味,引人深思,深化主题。
阅读《苏州园林》选段,完成1~4。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第一自然段“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中,“隔”指的是________,“不隔”指的是_________;“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未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第二自然段看,匠师们在阶砌旁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地方点缀花草树木,让游览者得到美的享受。
3.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苏州园林________________这一特征(用本段语句回答。)
4.发挥想象,把上面两段文字看做两幅优美的图画,根据审美感受,你认为第一幅图画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幅图画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有墙壁隔着;墙上有镂空图案;有廊子界着;廊子两边无所依傍
2.墙上,墙角
3.举例子 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4.一 景致幽深,层次丰富
二 富有情趣
阅读下文,完成1~4小题。
权力
牟丕志
①黑熊、灰狼、狐狸组成一个强盗团伙,常常肆无忌惮地袭击羊群,使羊群不得安宁。
②羊群中的头羊决定采取分化的办法来对付这伙强盗。于是采取进谗言、调拨离间等办法,但是没有成功,因为黑熊、灰狼、狐狸团结得很紧密,它们并不相信谣言。
③后来头羊死了。死前,它把位置交给一位年轻的羊。这位年轻的羊并没有直接上任,而是提出一个令大家十分吃惊的计划。它说,要请黑熊、灰狼、狐狸其中的一个来担任羊群的头领。
④对此,大家都坚决反对。但是被委以重任的年轻山羊却坚持自己的主张。它把这一决定传递给黑熊、灰狼、狐狸。它们都十分兴奋,谁要是当上羊群的头领,就意味着拥有整个羊群的指挥权,这里的好处太多了。
⑤可是,由谁来当这个羊群的头领呢?
⑥黑熊想:我在团伙中力气最大,做的贡献也不少,着羊群的头领应由我来当。
⑦灰狼想:我在团伙中最为凶猛,咬死的山羊最多,论贡献我最大,这羊群的头领理应由我来当。
⑧狐狸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为此它们争执起来,谁也不服谁。大家就这样僵持起来,火气越来越大。黑熊首先起了杀机,它决定用武力除掉灰狼和狐狸。
⑩黑熊趁灰狼不备时忽然向它发起了攻击,一下子就咬断了狼的脖子。
11黑熊还准备向狐狸下手。
12狐狸看出黑熊的心思。它处处防备着黑熊,同时,准备除掉黑熊。
13它找到一个经过猎人伪装的陷阱,陷阱上面只有一层树枝。于是,它便躺在上面假装睡觉。因为狐狸身体轻,并没有掉下去的危险。
14黑熊发现有了动手的机会,于是它猛地扑向狐狸,可狐狸却迅速地躲开了,黑熊一头栽进了陷阱里。
15剩下的只有狐狸了,它对羊群已构不成威胁。
16这是,众羊才知道,权力原来只是一个陷阱。
1.全文思路明晰,行文流畅,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四字短语,以显现全文思路。
开端:组成团伙,团结紧密;
发展:接替重任,拟定妙计;
高潮: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局:强敌被破,只剩狐狸。
2.请顺着文章的思路,在文中横线上补写出狐狸的心理活动。
3.那只年轻的羊为什么不直接上任,还要请黑熊、灰狼、狐狸中的一个来担任羊群的头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黑熊一头栽进了陷阱里”,“权力原来只是一个陷阱”说说你对两个“陷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心斗角 自相残杀
2.足智多谋,这羊群的头领就应当由我来当。
3.要以“当羊群的头领”为诱饵引起黑熊、灰狼、狐狸之间的矛盾,分化它们。
4.第一个“陷阱”实指经过伪装的陷坑。
第二个“陷阱”指预先设计好的“当羊群头领”的圈套
阅读短文,回答下面的各小题
(甲)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乙)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1.(甲)(乙)两段文字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逼真、传神。请从这两段文字中选抄一例你最为欣赏的动作或语言描写的句子进行赏析。
句子:_______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
2.请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比较一下《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文的异同。
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
体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遭遇:_________________
人物性格:__________________
刻画人物的方法:_____________
1.示例:(甲)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语言描写,表现了孔乙己自欺欺人,死要面子,迂腐可笑的特点。
(乙)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我中了!”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范进热衷功名,利欲熏心的特点。
2.主题:都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社会的__和腐朽。
体裁:前者为短篇小说,后者为章回小说。
结构: 前者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结构完整。后者是对章回小说的一个节录,就故事本身来说,结构不算很完整。
人物遭遇:两人都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大半生穷困潦倒。但二者结局不同:孔潦倒而死,范却飞黄腾达。
人物性格:二人都热衷功名,性格懦弱。孔迂腐、自命清高、好喝懒做,却又诚恳善良;范缺乏自信、患得患失,显得懦弱无能而又圆滑世故。
刻画人物的手法:两者都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前者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侧重于肖像、神态和语言描写;后者运用了夸张、讽刺的手法,侧重于语言、动作描写。
阅读短文,回答下面的各小题
钢铁是“恨”出来的吗?
①陶宏开,是时下的一个新闻人物。这位美籍社会学家、华中师大特聘教授,从2004年7月起,在武汉发起了挽救上网成瘾青少年行动,至今已在全国近20个省市开展起来,挽救了数千个上网成瘾的未成年人。陶宏开针对一些家长为戒除孩子“网瘾”时感叹的“恨铁不成钢”,日前在央视饱含深情地诘问:“钢铁是‘恨’出来的吗?”话中蕴含的家庭教育哲理,令人深思。
②“恨铁不成钢”,一个“恨”字,折射出浓重的感__彩。在我国8400万网民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有1650万,占19%,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是其中的244万未成年人——
他们不仅爱上网,而且着了迷、上了瘾。按照国际上标准的说法,这叫“互联网成瘾综合症”,是一种现代形式的心理疾病。当一些未成年人因上网成瘾而弃学、逃学,甚至误入歧途之后,许多家长痛心疾首,于是以“恨铁不成钢”之情,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管教措施,其中也有“体罚”等“惩治”手段。但是,这种“情绪化的教育方式”的“恨”之,往往收效甚微,甚至走向了“父母的反面”。这样的教训,人们还见得少吗?
③陶宏开的“法宝”是什么?就是奉行“钢铁是炼出来的”之理念。一个“炼”字,体现了陶宏开独特的教育方式:倡导整体素质教育,推崇以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方式来共同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
④现在的父母大都“望子成龙”心切,往往用传统的方式去对待孩子的学习及学业成绩,用传统的理念去教育孩子。岂不知,家庭随着社会的变化发生了“角色转换”,传统教育行为受到了挑战。这个挑战,首先要求我们众多家长去面对、去适应。
⑤平心而论,几乎每个家庭都从没放松过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可是为什么有的家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事与愿违的现象;这不仅令做父母的伤心——“恨铁不成钢”,而且也给社会带来了消极影响。尽管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但是从家庭教育方式来说,现在有些家长“炼钢”的“底气”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个“底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素质,二是这个素质派生出来的教育方式。岂不知,教育子女亦是一门学问,并不能以“老子自居”而“恨”之成才。网络是什么?做家长的究竟懂多少?网上的世界是什么模样?做家长的看到过多少?一些家长只“恨”其子女染上“网瘾”,似乎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却不能放下家长的架子,平等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引导和启发孩子戒“网瘾”,这怎么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②段中说“‘恨铁不成钢’,一个‘恨’字,折射出浓重的感__彩”,请用文中的一个成语来说明这“恨”字所蕴含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恨”、“炼”二字代表着两种教育方式,请依据文章分别归纳这两个字的具体内容。
“恨”:____________________
“炼”:____________________
3.“几乎每个家庭都从没放松过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却没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其原因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听了陶宏开的报告后,绝大多数家长很赞同他的观点,同时也有些家长指出:陶教授的观点和做法在道理上是对的,但在实际应用中效果不会很好。请站在这些提出异议的家长的立场上,结合文章内容与生活实际分析一下收效不大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假如你是一位家长,假如你也有一个上网成瘾的孩子,那么你会采取怎样的做法使孩子戒除网瘾呢?请说说你的做法和这样做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痛心疾首
2.“恨”:严厉的管教;“炼”:倡导整体素质教育,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结合共同教育孩子
3.家长自身的素质不够;教育方法不当;放不下家长的架子平等地与孩子进行沟通。
4.孩子迷恋网络是个社会现象,社会现象的形成有它的社会基础,而社会基础的改变不是短时所能完成的。如本文重点提到了家长素质不高导致教育方法失当的问题。可要提高家长 的素质决不是几场报告、几个培训班就能解决的,后面会牵涉 到国民素质、全民教育、家庭收入等社会问题。因此,在家长素质没有根本性提高的情况下,教育方法很难改善,实际教育效果自然不会很好。(意思相近即可)
5.(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下面的各小题
科学认识沙尘暴
(1)沙尘暴可谓臭名昭著,特别是在20世纪最后几年,声讨它的声音越来越强,黄色的天空夹着泥土的春雨成为北方一景。沙尘暴真的那么讨厌吗?其实,在自然界,沙尘暴非但不是令人不快的“不速之客”,它还是带来丰富养料的“老朋友”和改善环境质量的“好帮手”。
没有沙尘暴就没有夏威夷
(2)夏威夷群岛是浩瀚的北太平洋上最璀璨的明珠,那里美丽的风景征服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第一次上夏威夷考察的地理学家感到奇怪,为什么这里会如此生机盎然?夏威夷远离大陆,是海底火山喷发后熔岩凝结而成的。这样的火山岩没有植物根系的作用根本无法形成土壤——没有土,哪来的植物?而没有植物,夏威夷又哪里来的土壤?这个问题几乎成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死循环——最初一粒蕴含着无限生机和希望的肥沃土壤来自哪里?
(3)他们乘着船逡巡在夏威夷附近的海面上,每天定时用一个圆柱型的装置对着海风收集空气中那些肉眼根本无法辨别的细小尘埃。类似的工作还在空中进行着。一架小型的科研用的飞机飞上不同高度,用同样的装置收集北太平洋上空不同高度大气中的微粒。
(4)这些尘埃被带到美国本土的实验室进行化验,并与来自中国西北荒原地区的一些土作对比。
(5)化验结果和科学家们猜测的一样,两者的成份非常相似---谴就夏威夷最初的养料来自遥远的欧亚大陆内部。是沙尘暴把细小包含养分的尘土携上3000米高空,穿越大洋,播种一般把它们撒下来。
带来养分,有益生态
(6)除了夏威夷群岛,科学家还发现,地球最大的绿肺——亚马逊盆地的雨林也得益于沙尘暴,它的一个重要的养分来源也是空中的沙尘。沙尘暴能将磐石变得葱葱郁郁的秘密在于沙尘气溶胶合有铁离子等有助于植物生长的成分。科学家把悬浮在空中的、直径在10-100微米左右的固体、液体微粒叫做“气溶胶”。气溶胶的主要来源是海洋土壤及火山等。研究气溶胶的成分、移动路线和它对全球环境气候的影响,是世界最前沿的科研课题之一。
(7)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化学专家庄国顺教授说:“如果把中国和蒙古的荒漠、戈壁都罩上一个罩子,不让地表的土被风吹起,那么整个美国西海岸的海洋生物将纷纷饿死。没有气溶胶携带来的养分,就没有丰富的海洋微生物,(海洋的初级生产力),而失去这海洋生物链最底层一环,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将难以为继。
(8)中国是亚洲沙尘暴最主要的起源地。据估计,每年从中国沙漠输入太平洋的矿物尘土大约为6000—8000万吨。源于东亚的沙尘气溶胶粒子含有丰富的铁、铝等矿物元素,能够增加海洋营养盐的输入,刺激海洋生物的活动。
(9)不过,降到海里的浮尘也是一柄“双刃剑”。美国地质测绘局的专家们发现,非洲沙尘暴造成的铁沉积和藻类过量繁殖之间有着明显的联系。这些藻类很多都是有毒的,它们是佛罗里达沿海有毒赤潮的元凶。但科学家们也不敢肯定,有害藻类的过度繁殖是否真的一无是处。也许,它们对海洋生态系统也有尚不为人知的利益。
(10)近来,有科学家发现,海洋浮游植物在吸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方面的贡献和陆生植物平分秋色,每年将大约450亿一500亿吨的二氧化碳合成到自己的细胞中。而沙尘暴也就成了抵抗全球变暖的幕后英雄。
1.从文中提供的信息看,作者是怎样看待沙尘暴的?
2.文中为什么说“没有沙尘暴就没有夏威夷”?
3.沙尘暴能将磐石变得郁郁葱葱的原因是什么?
4.品析第(9)段划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5.沙尘暴一方面臭名昭著,一方面又是带来丰富养料的“老朋友”与改善环境的“好帮手”,由此,你获得了怎样的生活启示?
1.沙尘暴非但不是令人不快的“不速之客”,它还是带来丰富养料的“老朋友”和改善环境质量的“好帮手”。
2.“夏威夷远离大陆,是海底火山喷发后熔岩凝结而成的。这样的火山岩没有植物根系的作用根本无法形成土壤”,“造就夏威夷最初的养料来自遥远的欧亚大陆内部。是沙尘暴把细小包含养分的尘土携上3000米高空,穿越大洋,播种一般把它们撒下来。” (意思对即可)
3.因为沙尘气溶胶含有铁离子等有助于植物生长的成分 。
4.“过度”表示程度,起强调作用。是指藻类超出正常情况下的繁殖,如果去掉就与作者的本意不符。
5.此题没有唯一答案。如:对待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地去分析,只要变换角度,很多问题的答案是多元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片面地、绝对地看待某一事物。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题。
优点零
毕淑敏
①一个做儿童心理研究的朋友告诉我,他发给孩子们一张表,让每人填写自己的优缺点和美好的愿望。孩子们很认真地填好了,把表交上来。他一看,登时傻了眼。
②很多孩子填的是——优点零,愿望零。
③我对世上是否存在没有优点的成人,不敢妄说。但我确知世上绝无没有优点的孩子。我或许相信世上有丧失愿望的老人,但我无法想象没有愿望的孩子,将有怎样枯萎的眼神。
④不知道自己的愿望和优点这两样对人激励重大的要素,假若排出二者丧失的顺序,该孰先孰后?是因为丧失了愿望,百无聊赖,才随之沉没,成为没有优点的少年,还是一个孩子首先被剥夺了所有的优点,心如死灰,之后再也不敢奢谈一丝愿望?也许它们如同缠绕在一起的铅丝,分不出谁更冰冷僵硬?
⑤没有愿望,必是一个死寂的世界。孩子不再期望黎明,因为每一天都被沉重的功课塞满,晴天看不到太阳,阴天闻不到雪花,日出日落又有何不同?不再留意鲜花,因为世界一片苍白,眼中暗淡了温暖的色彩。不再珍视夜晚,因为厚重的眼镜遮挡了星光,即使抬头也是泪眼朦胧。无尽的压力泯灭了他们的童心。
⑥没有优点的孩子,内心该怎样痛楚地喘息?见过一个胖胖的男孩,当幼儿园老师第一次问:谁觉得自己是个美男子?他忙不迭地从最后一排往前挤,另有好几个男孩抢在前面,在老师面前排成自豪的一排。没想到老师伶牙俐齿地向他们说,还真有你们这么不知天高地厚的,竟觉得自己是美男子,臊不臊啊?后来,那几个男孩子,开始为自己的容貌羞涩,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快活。
⑦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但也可以说明一点问题。每一个渐渐长大的孩子,如果成人爱他,他也会认为自己是可爱的。他会感觉到自己是天地间的宝贝,他的生命的存在就是一个大优点。假若成人粗暴地打击他,奚落他,那脆弱的小生灵,就会被利剪截断双翅,从此萎靡下来,或许跌落尘埃一蹶不振。
⑧看不到自身优点的人,必也看不到他人的优点。他们缺乏自信,他们的谦恭,可能是高度自卑下的懦弱。他们缺乏宽容,池们的忍让,可能埋藏后刻毒的怨恨。看不到自身优点的人,缺乏完整的人格,难以立足于社会。
⑨我以为愿望是人生强大的动力之一,假若人类丧失了愿望,世界就像在那一瞬停止了前进的引擎。因为有跑的愿望,人们有了汽车;因为有飞的愿望,人们有了卫星;因为有传递和交流的愿望,人们有了互联网……
⑩优点和愿望,是孩子们的双腿。希望有一天看到他们填写的表格上这样写着——优点多多,愿望无限。
1.从文中看,作者认为孩子们在表上填“优点零,愿望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说说怎样理解文章第⑩段中的“优点和愿望,是孩子们的双腿”这句话
3.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汉字注音
①泪眼朦lóng ②萎靡
4.仿照第⑤段“不再留意鲜花,因为世界一片苍白,眼中黯淡了温暖的色彩。”的句式,再写一句话,并要符合原文的语境。
5.请简要概括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观点
6.根据下面这两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1:本文第⑥段(见原文)
材料2:被人们称为“全球第一CEO”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首席执行宫杰克·韦尔奇曾有句名言:“所有的管理都是围绕‘自信’展开的。”凭着这种自信,在担任通用电气公司首席执行官的20年中,韦尔奇显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韦尔奇的自信,与他所受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韦尔奇从小就患有口吃症。说话口齿不清,因此经常闹笑话。韦尔奇的母亲想方设法将儿子这个缺陷转变为一种激励。她常对韦尔奇说:“这是因为你大聪明,没有任何一个人的舌头可以跟得上你这样聪明的脑袋。”于是从小到大,韦尔奇从未对自己的口吃有过丝毫的忧虑。因为他从心底相信母亲的话:他的大脑比别人的舌头转得快。在母亲的鼓励下,口吃的毛病并没有阻碍韦尔奇学业与事业的发展。
1. “优点零”是因为缺少成人(含师长)的鼓励、宽容和爱(培养自信心的环境);“愿望零”是功课重,学习压力大,泯灭了希望。
2. 要有自信,孩子才能有完整的人格(立足于社会),要有愿望,孩子才有创造和前进的动力。
3.①胧 ②mí
4.略。
5. 要让孩子们拥有自信和愿望。或自信和愿望对孩子非常重要。
6.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