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人生其实是精彩的 马德

一天,一个年轻人站在悬崖边,痛不欲生。这时,一位老者,长鬓飘飘,手舞足蹈,且歌且行。 年轻人叫住老者,问:“老人家,您为何如此快乐?”老人朗声回答:“天地之间,以人为尊,我是为人;星辰之中,唯日月灿烂,我能早晚相伴;百草之中,五谷最养人,我能终生享用。我为何会不快乐呢?”年轻人若有所思点了点头。

老人看到年轻人愁眉不展的样子,就笑着问他:“怎么了,年轻人,什么事使你如此难过?”“老人家,我总觉得很自卑,不如别人活得有价值。”年轻人还是满脸忧伤。

老者微微一笑,说:“一块泥土和一块金子,谁更自卑呢?”年轻人刚要作答,老者摆了摆手,继续说:“如果给你一粒种子,去培育生命,泥土和金子谁更有价值呢?”言罢,老者朗笑而去。年轻人顿觉释然。

其实,只要我们换一种角度去思考,去观察,就不难发现,生活展现给我们的并不是我们所感觉的那么糟糕,那么阴霾满天,那么没有希望。

还有那个甜面圈的故事。同样是半个甜面圈,悲观者说:唉,只有半个了。乐观者说:天啊,还有半个呢!仅仅是换了一个角度,就呈现出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可见,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对我们的人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任何人的一生都不能一帆风顺,难免会有坎坷,会有艰难,关键是我们怎样去面对。如果把坎坷看成是一种调味品,你就会感到坎坷的生活也有滋味;如果把艰难看成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就会丰富我们的阅历,丰厚我们的人生底蕴。

生活的风雨之后,悬挂在人生背景上的,永远是幸福的彩虹。

1.文中讲述了两个故事,它们在文中的作用一样吗?说说你的理由。

2.听了老人的话,年轻人“顿觉释然”,他明白了什么?

3.你如何理解“生活的风雨之后,悬挂在人生背景上的,永远是幸福的彩虹”这句话?请你另外列举一个事例来印证这句话。

4.指出下面复句的类型。

①只要我们换一种角度去思考,去观察,就不难发现,生活展现给我们的并不是我

们所感觉的那么糟糕,那么阴霾满天,那么没有希望。

②如果把坎坷看成是一种调味品,你就会感到坎坷的生活也有滋味。 ____

1.不一样,第一个故事是为了引出自己的观点同时也作为论据证明这个观点,第二个故事则是为了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观点。

2.他从老人的话中受到启发,明白了生活中应该换个角度去思考,去观察,多看生活的光明面。

3.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只要正确对待坎坷、挫折,它就能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和人生底蕴,迎来成功的幸福。

4.条件关系的复句假设关系的复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人,总要仰望点什么

李兴濂

人生在世,不能总是低头觅食,那样会矮化得像动物一般。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向着高远,向上,支撑起生命和灵魂。

仰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精神上昂的生存姿态,贯穿于自然、宇宙中的精神境界和灵魂增长力量。他犹如使生命颤栗、贯注、凝神,形成张力的力量,涌动着精神、灵魂、生命之流,贯穿于人的性灵肉身与理性心智之中,贯穿于宇宙的一切的一切之中,就像鲜花绽开、泉水喷涌般的无穷无尽地向上涌现。它是根植于一切情愫之中又最终超越其上的永恒的精神。仰望,就是在漫漫黑夜中的灵魂追寻,重返失落的精神家园。

一位俄罗斯老画家在林间散步,“他仰望头上一轮满月从树梢后缓缓露出,他突然被那种无与伦比的饱满和圆润,被那种壮丽博大的景象感动得哭了起来……他看到了大自然最完美的艺术!那皎洁的月光仿佛上苍深情的注视,仿佛天国的雪花披在他的肩头。那一刻,谁能说他不是幸福的?”

哲学大师康德最喜欢凝神仰望深夜星河。“每当我静静地伫立仰望那浩渺深邃的蔚蓝色的天空时,一种永恒的肃穆和生命的崇高庄严便油然而生——仿佛上帝在叩响自己的额头,一股神秘而伟大的授意如波涛般汹涌而来……”

贝多芬豪迈地宣称:“我的王国在天空!”“当黄昏来临,我满怀着惊奇感,注视着天空,坠入沉思。一群闪闪发光的天体在那地旋转运行,永无停息,那就是我们称之为世界和太阳的天体;此时此刻,我神游魂驰,精神超越了这些距我们亿万公里的群星,一直向那万物之源奔去……渐渐地,我试着把那团激情转化为音响……打开心坎的东西,必定来自天空!”

仰望就是追寻崇高。也许我们抵达不到崇高,但我们可以仰望,让崇高引领,引领着崇高和庄严,在人世中行走。穿透灵魂,直接在心灵根底树起精神的皇座,把立在大地上的血肉之躯与高高在上的精神品格结合起来,感悟到皈依的崇高,作为生命力最坚强支柱而矗立在世界上,支撑起富于意义与价值的生命世界。

一次我随黑压压的人群,穿上军大衣,在深夜里爬上泰山极顶,守望东海日出。山涧、鸟鸣、夜露,掩不住心中渴望的激动。黎明的曙光披着金色的大衣从万顷碧波上踏着朝露而来,苏醒的泰山发出铮铮的声响,从青灰色的雾霭中逐渐显现出它坚实的形态。一轮朝阳从海上喷薄而出,圣光充溢饱满,喷涌,流动,一个熠熠发光的世界!我透过那浓密的树梢看到远方的木船已挂起了洁白的帆——那迎风摇曳的希望之帆,正颤动于朝阳之中。此时朝阳、白帆、如洗的碧空,把我一个对遥远未来的瞻瞩与渴盼,带向广阔无垠的苍穹。

又一次,在诺日朗,仰望诺日朗大瀑布。瀑布从一片绿色的灌木林流出来,突然入深谷,形成一缕缕雪白的水帘,千姿百态地垂挂在宽阔的绝壁上、深谷中,飞扬起一片水雾。然而走近它,抬头仰望大瀑布,才真正领略到那惊心动魄的气势。云雾迷蒙的天上,仿佛裂开一道巨大的豁口,天水从豁口处汹涌而下,浩浩荡荡,一落千丈,在山谷激起飞扬的水花和震耳欲聋的回声。站在大瀑布面前,感觉自己只是漫天飘漾的水雾中的一颗微粒。仰望大瀑布,人类那一点可卑的悲哀,又有何资格絮叨呢?我确信,天地人之外,一定还有一个更高的存在!(选自《读者》有改动)

1.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主张“人,总要仰望点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画家、贝多芬在“仰望”中各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划线句“此时朝阳、白帆、如洗的碧空,把我一个对遥远未来的瞻瞩与渴盼,带向广阔无垠的苍穹”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抓住了诺日朗大瀑布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的?加点词“跌”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你平时仰望中激起的心底波澜,哪怕是一丝涟漪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向着高远,支撑起生命和灵魂

2.老画家看到了自然界最完美的艺术,贝多芬获得了创作音乐的激情(灵感)

3.仰望到的这些景物使“我”的心胸更加开阔,目光更加远大,精神也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4.抓住“惊心动魄”的气势来描绘瀑布。突出了巨大的高度反差,写出了瀑布千姿百态的壮丽奇景。

5.例:每当我走进岱庙,仰望那苍劲的汉柏时,一股庄严神圣的力量即从心底涌起。

6.开放性题目,扣住在天地人之外还有一个崇高的精神境界,美好的心灵、伟大的胸怀来回答,即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功能仿生建材

①自然界在亿万年的演化过程中孕育了各种各样的生物,每种生物都拥有神奇的特性和功能。通过研究、学习、模仿来复制和再造某些生物的特性和功能,将极大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的适应和改造能力,并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这样,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仿生学便应运而生了。现代仿生学已延伸到很多领域,建材仿生是其应用领域之一。而功能仿生建材又是建材仿生的突出代表。

②研制功能仿生建材的目的是使人造的材料具有或能够部分实现高级生物丰富而独特的功能,如思维、感知等,也就是说能够研制出智能化建筑材料。

③解剖学研究表明,动物或人的皮是具有多功能结构的典型智能生物材料之一,具有可弯曲变形、调节温度、防水、阻止化学物质和细菌的侵入及自我修复等功能的复杂层状组织。人们从这里受到了启发,在一些高层建筑上,应用恰当的装饰材料,将风、光等对建筑产生负面影响的能量,转化为高层建筑环境所需能量的一部分,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创造更富有活力的生存与行为环境,并满足节能的要求。如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马蒂尼大厦的建筑师和工程师,模仿变色蜥蜴的皮肤对环境能做出反应的特性,在建筑界面外装置了一层遮阳百叶作双层皮,并将通风管道置于双皮层中。夏天可阻挡阳光,减小冷气负荷,冬天双层皮又可用作日光采集器,加热空气预热空调。这样既达到了装饰的目的,又达到了节能的目的。建筑物的防水材料一直是个难题,而人和动物的皮肤具有很好的防水性能。汗液可以渗出来,外面的水却透不进去。这一巧妙功能,促使人们正在探索皮肤微观结构的奥秘,它将为解决建筑防水问题开辟新的途径。

④荷叶出污泥而不染,历来为世人所称赞,人们利用这种“荷叶效应”,研制出各种自洁净、防污渍材料和涂料,如自洁净玻璃,还有利用自洁净技术生产出的涂层涂覆在水龙头、门窗等不会沾上手印及污渍等。

⑤目前建筑物所使用的承重材料主要是钢材、木材、石材、混凝土以及钢材和混凝土的组合材料,这些材料的弹性模量大,即刚度较大,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几乎用肉眼看不出来。多数材料在接近极限荷载时发生突然破坏,使得人们无法进行破坏前的预防。而生物体的功能之一就是能向外界传达自身的异常状态。例如人体,当睡眠不足的时候,眼睛会充血;体内被病菌感染时,体温会上升发烧等等,这些都是对自身的异常状态向外传递信号。具有自我诊断、预告破坏功能的材料就是在这种思想的启发下进行研究的。

功能仿生材料更加高级的功能还有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功能。即材料能够根据外部荷载的大小、形状需求等,对自身的承载能力、变形性能等进行自我调整,符合外部作用的需要,这种性能就是自我调节功能。自我修复功能是指材料本身具有类似于自然生物的自我生长、新陈代谢的功能,对遭受破坏或伤害的部位能够进行自我修复、自愈再生,这样建筑物的寿命可大大延长,安全性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增强。

⑦智能建材的探索和研究虽然还刚刚起步,但是随着材料科学、电子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手段的不断进步,必将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未来的建筑及所用的材料将走向智能化。

(选自《百科知识》2006.4,有改动)

1.从文中介绍看,功能仿生建材与常规建材相比,有哪些独特的功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第①②的说明,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什么是功能仿生建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画横线句中的“这样”,具体指代什么内容?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中画横线句中“还有”一词使用欠当,请加以调整或修改,使该句能准确表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建筑师和工程师部分采用仿生建材建成的布鲁塞尔马蒂尔大厦,体现出了一般大厦所不具备的节能优势。

B.模仿人和其他动物皮肤防水性能制造的智能化建材,较好地解决了一直困扰人们的建筑防水问题。

C.利用“荷叶效应”研制出的自洁玻璃是我国制造生产功能仿生建材的成功范例。

D.目前,材料科学、电子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手段相对滞后的发展现状,影响和阻碍了功能仿生建材的探索与研究,但这种局面很快将得以改变。

6.功能偏重建材只是仿生__用于建材研究与制造的一个方面。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认识或借助联想和想像,另举一类仿生建材或其他仿生的例子吗?要求能简要叙述出仿生原理,表述力求准确、完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要点:①能将作用于建筑物的负面影响的能量,转化为建筑环境所需能量的一部分,化害为利,并满足节能的要求。 ②具有独特的防水性能。  ③具有自洁净,防污渍功能。  ④具有自我诊断,预告遭受伤害或破坏的功能。  ⑤具有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功能。

2.功能仿生建材就是人们通过研究、模仿生物体固有的特性、功能研制出来的,具有或部分能够实现高级生物功能的智能化建筑材料。

3.在建筑界面外装置一层遮阳百叶作双层皮,并将通风管道置于双层皮中。

4.功能仿生材料还有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等高级的功能(或“功能仿生建材更加高级的功能是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调整或修改后仍不能准确表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的不得分)

5.A

6.示例:蝙蝠具有靠自身发射并接收超声波分辨物体大小和方位的功能。科研人员通过研究、模仿蝙蝠的功能,研制出了早已广泛应用于军事、科技领域的超声波雷达。这种雷达能对相关固定物体进行准确定位,并能提供一定范围内空中移动物体的有关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地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1.文中加点的词“一味”有什么表达效果?

2.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的正确观点是什么?

3.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4.“他信力”和“自欺力”各针对什么现象而言的?

1.强调了“求神拜佛”的“诚心”。

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由真实的论据推出论敌错误的观点,从而反驳论敌的论证是错误的。

4.前者针对自夸“地大物博”和“只希望国联”,后者针对“一味求神拜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黄昏

茅盾

海是深绿色的,说不上光滑;排了队的小浪开正步走,数不清有多少,喊着口令“一、二--”似的,朝喇叭口的海塘来了。挤到沙滩边,啵斯!--队伍解散,喷着忿怒的白沫。然而后一排又赶着扑上来了。

三只五只的白鸥轻轻掠过,翅膀扑着波浪--一点一点躁怒起来的波浪。

风在掌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像个大眼睛,闪射着金光。满海全是金眼睛,全在跳跃。海塘下空隆空隆地腾起了喊杀。

而这些海的跳跃着的金眼睛重重叠叠一排接一排,一排怒似一排,一排比一排浓溢着血色的赤,连到天边,成为绀金色的一抹。这上头,半轮火红的夕阳!

半边天烧红了,重甸甸地压在夕阳的光头上。

愤怒地挣扎的夕阳似乎在说:一一哦,哦!我已经尽了今天的历史的使命,我已经走完了今天的路程了!现在,现在,是我的休息时间到了,是我的死期到了!哦,哦,却也是我的新生期快开始了! 明天,从海的那一头,我将威武的升起来,给你们光明,给你们温暖,给你们快乐!

给你们快乐!

呼——呼——

风带着永远不会死的太阳的宣言到全世界。高的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__的太平洋,阴郁的古老的小村落,银的白光冻凝了的都市,——一切,一切,夕阳都喷上了一口血焰!

点三点白鸥划破了渐变为赭色的天空。风带着夕阳的宣言走了。

像忽然熔化了似的,海的无数跳跃着的金眼睛摊平为暗绿的大面孔。

远处有悲壮的笳声。

夜的__沉重地将落未落。

不知到什么地方去过一次的风,忽然又回来了;这回是打着鼓似的:勃仑仑,勃仑仑!不,不单是风,有雷!风挟着雷声!

海又动荡,波浪跳起来了,轰!轰!

在夜的海上,大风雨来了!

(选自《阅读在线》2006.11)

1.加点的词“今天”能否去掉,为什么?

2.文中为什么把波浪说成“金眼睛”?

3.怎样理解画线的句子“明天,从海的那一头,我将威武地升起来,给你们光明,给你们温暖,给你们快乐!”深刻含义?

4.文末为什么说“在夜的海上,大风雨来了!”

1.不能。因为加上“今天”,预示着明天太阳还会出来。

2.运用比喻,表现了波浪的美丽和活泼,衬托出了夕阳的壮丽。

3.表现了夕阳朝气蓬勃,充满自信的崇高精神和非凡的气度。

4.利用大风雨到来的黑夜,反衬出人们对太阳的期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人文”的含义

李北陵

①什么是“人文”?想必读过书的人也未必说得清。据2005年11月20日的《钱江晚报》报道,在绍兴文理学院,作家梁晓声用了6堂课的时间讲这两个字的含义。不少学生觉得惊讶:“‘人文’,我懂啊。就一句话,以人为本。”梁晓声因此发出一声感叹:除了“以人为本”,我们还能告诉别人些什么呢?

②是啊,除了“以人为本”,我们还知道“人文”更丰富的内涵吗?

③为了解说“人文”,梁晓声讲了一个故事:一次在法国,他跟两个老作家一同坐车去郊区。那天刮着风,不时有雨滴飘落。前面有一辆旅行车,车上坐着两个漂亮的法国女孩,不停地从后窗看他们的车。前车车轮碾起的尘土扑向他们的车窗,加上雨滴,车窗被弄得很脏。他们的车想超过,但路很窄。他问司机:“能超吗?”司机说:”在这样的路上超车是不礼貌的。”正说着,前面的车停了下来,下来一位先生,先对后车的司机说了点什么,然后让自己的车靠边,让他们先过。梁晓声问司机:“他刚才跟你说什么了?”司机转述了他的话:“一路上,我们的车始终在前面,这不公平!车上还有我的两个女儿,我不能让她们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梁晓声说,就这句话,让他羞愧了好几天。

④这让我想起在澳大利亚的侄儿讲过的另一个故事:周末,侄儿随一位在澳大利亚土生土长的华人去悉尼周边海域捕捞鱼虾。每撒下一网,总有收获,可每次网拉上来后,那位华人总要挑拣一番,将其中的大部分虾蟹扔回大海。我侄儿不解:“好不容易打上来,为啥扔回去?”那华人平静地答道:“在澳大利亚,每个出海捕捞鱼虾的公民都知道,只有符合国家规定尺雨的鱼虾才可以捕捞。”我侄儿道:“远在公海,谁也管不着你啊。”那华人淡淡一笑:“呆久了你就会知道,在澳大利亚,不是什么都非要别人来提醒、督促的。”

⑤两则故事,大体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人文”。“人文”其实并不晦涩,在我看来,它的实质就是一种植根于内心的素养,一种无须他人提醒的自觉,一种以承认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一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⑥“人文”在哪里?如梁晓声所说:在高层面,它关乎这个国家的公平、正义;在朴素的层面,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就在人和人的关系中,就在人性的内涵中,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又如作家龙应台所言,它是一个人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和他的整体气质。

⑦想想我们有多少时候不需要别人提醒就知道检点自己的行为,就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恪守做人的本分,尽可能为别人着想,给他人以帮助?

⑧言及此,我想起了那句名言:“文化可以立国。”我想,为了国家更发达、社会更和谐,为了我们更自在、更快乐,补经济课、科技课、法律意识课都没错,但我们现在最需要补上的还是文化这一课,“人文”这一课。

(选自《工人日报》2005.11.23)

1.开头连用三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2.第④段为什么还要举澳大利亚渔民的故事?

3.如何理解画线的句子“文化可以立国”?

4.简要概括“人文”的含义。

1.层层推进,引起人们的注意。

2.说明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在“人文”发达的国家里具有普遍性。

3.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国家强大的基础。

4.“人文”的实质就是一种植根于内心的素养,是一种无须他人提醒的自觉,是一种以承认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阅读下文,完成1~5小题

没有开花的紫罗兰

①开始,我不知道我家的附近还有一个那样大的苗圃,里面有着那样名目繁多的花草树木。当然,我更不知道刚上小学的儿子小铁放学之后常常光顾那里,一直疯玩到吃完饭的时候。有时看他回家一脸热汗腾腾或一身泥猴似的样子,我不知道都是那个苗圃惹的祸。

②从那是起,小铁开始总往家里拿一些花花草草的,种在花盆里,摆到阳台上到处都是。反正是小孩玩,我没有管他,任他自己摆弄、自得其乐,好像那些花花草草是他统帅的千军万马。

③有一天,他搬回来一棵紫色的植物,长长的叶子,细细的茎,还带有胡须一样的根。

④他进门就喊我帮助他赶紧找个盆,自己从书包里掏出早在外面挖好的一包土来,把这家伙栽到了盆里。看他满脸是土,我催他先去洗脸,他不动窝,问我:“爸,您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一脸认真的样子。

⑤我便也仔细地看了看这个紫色的家伙,然后摇摇头说:“我不知道。”

⑥他兴奋地说:“您不认识,我认识,我告诉您吧,它叫紫罗兰。”

⑦“紫罗兰?”

⑧我犯起了疑惑。紫罗兰,我在公园里见过,不是这样子呀!紫罗兰的茎比这粗多了,再说,叶子也不对。但我不敢轻易地说这不是紫罗兰,因为我知道他最喜欢植物,光买的有关植物的书就不少。

⑨小铁看出了我脸上的疑惑,就对我说:“爸,您不信?”

⑩我赶紧说:“不是不信,是和我以前见过的紫罗兰不大一样。”

11“您以为紫罗兰就一种样子?就不能多几样?”

12看看他眼中的坚持,我说“就叫它紫罗兰吧!”[A]

于是全家都跟着叫它紫罗兰。其实除了小铁,我们都知道他不是紫罗兰。

13它是那天小铁在苗圃里以外发现的,把它挖了出来,就爱不释手,因为它与众不同。这么漂亮的植物得有个名字,他便极其认真地想了半天,最后决定管它叫作紫罗兰,那兴奋的尽头就像科学家给新一颗新发现的星星命名一样。只不过还想从我这儿得到证实罢了。

14紫罗兰成了他的新伙伴。他关心的是它开没开花。在他的想象中,既然叫作紫罗兰,它就是要开花的。他特意查了《少年百科词典》,里面关于紫罗兰的词条告诉他紫罗兰是开紫色、紫红色或血青色的单瓣或双瓣的花朵。怎么也得开出甭管是什么样子的花朵来,哪怕是如米兰一样那种白色细小的花,也得开出来。

15于是,盼望它开花,成了小铁心里的一件大事。每天早晨起床,每天下午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看他的宝贝紫罗兰开没开花。

16可是,过了好长时间,它也没有一点开花的意思。我故意对小铁说:“我看这家伙是开不了花了。”他立刻反驳我:“为什么?您没看见它的叶子都长大了吗?”“可是它一点花骨朵都没有冒出来呀!”“您别着急呀,好饭不怕晚,它肯定能开花!”

17他像是在给我给自己也给紫罗兰打气。

18我便与他一起等待,盼望着哪一天它能够突然奇迹般地绽放出新奇的花朵来。[B]

19但是,它始终没有开花。

20一直到这棵他认为是紫罗兰的植物枯萎,最后彻底死掉,也没有开花。

21花开在哪里?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说说第13段中小铁“兴奋”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许多描写小铁迫切等待花开的句子,请找出其中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有几处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请选择[A]或[B]中的一处加以品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紫罗兰”最终没有开花,但作者以“花开在哪里”结尾,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没有开花的紫罗兰

2.小铁为自己的得意命名而兴奋

3.①哪怕是如米兰一样那种白色细小的花,也得开出来

②每天早晨起床,每天下午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看他的宝贝紫罗兰开没开花。

4.A处是父亲对痴迷于植物的儿子的尊重与呵护。

5.含义:花开在小铁心里,那是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善于想象的心灵之花。

作用:结尾耐人寻味,引人深思,深化主题。

阅读《苏州园林》选段,完成1~4。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第一自然段“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中,“隔”指的是________,“不隔”指的是_________;“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未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第二自然段看,匠师们在阶砌旁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地方点缀花草树木,让游览者得到美的享受。

3.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苏州园林________________这一特征(用本段语句回答。)

4.发挥想象,把上面两段文字看做两幅优美的图画,根据审美感受,你认为第一幅图画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幅图画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有墙壁隔着;墙上有镂空图案;有廊子界着;廊子两边无所依傍

2.墙上,墙角

3.举例子  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4.一  景致幽深,层次丰富

二  富有情趣

阅读下文,完成1~4小题。

权力

牟丕志

①黑熊、灰狼、狐狸组成一个强盗团伙,常常肆无忌惮地袭击羊群,使羊群不得安宁。

②羊群中的头羊决定采取分化的办法来对付这伙强盗。于是采取进谗言、调拨离间等办法,但是没有成功,因为黑熊、灰狼、狐狸团结得很紧密,它们并不相信谣言。

③后来头羊死了。死前,它把位置交给一位年轻的羊。这位年轻的羊并没有直接上任,而是提出一个令大家十分吃惊的计划。它说,要请黑熊、灰狼、狐狸其中的一个来担任羊群的头领。

④对此,大家都坚决反对。但是被委以重任的年轻山羊却坚持自己的主张。它把这一决定传递给黑熊、灰狼、狐狸。它们都十分兴奋,谁要是当上羊群的头领,就意味着拥有整个羊群的指挥权,这里的好处太多了。

⑤可是,由谁来当这个羊群的头领呢?

⑥黑熊想:我在团伙中力气最大,做的贡献也不少,着羊群的头领应由我来当。

⑦灰狼想:我在团伙中最为凶猛,咬死的山羊最多,论贡献我最大,这羊群的头领理应由我来当。

⑧狐狸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为此它们争执起来,谁也不服谁。大家就这样僵持起来,火气越来越大。黑熊首先起了杀机,它决定用武力除掉灰狼和狐狸。

⑩黑熊趁灰狼不备时忽然向它发起了攻击,一下子就咬断了狼的脖子。

11黑熊还准备向狐狸下手。

12狐狸看出黑熊的心思。它处处防备着黑熊,同时,准备除掉黑熊。

13它找到一个经过猎人伪装的陷阱,陷阱上面只有一层树枝。于是,它便躺在上面假装睡觉。因为狐狸身体轻,并没有掉下去的危险。

14黑熊发现有了动手的机会,于是它猛地扑向狐狸,可狐狸却迅速地躲开了,黑熊一头栽进了陷阱里。

15剩下的只有狐狸了,它对羊群已构不成威胁。

16这是,众羊才知道,权力原来只是一个陷阱。

1.全文思路明晰,行文流畅,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四字短语,以显现全文思路。

开端:组成团伙,团结紧密;

发展:接替重任,拟定妙计;

高潮: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局:强敌被破,只剩狐狸。

2.请顺着文章的思路,在文中横线上补写出狐狸的心理活动。

3.那只年轻的羊为什么不直接上任,还要请黑熊、灰狼、狐狸中的一个来担任羊群的头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黑熊一头栽进了陷阱里”,“权力原来只是一个陷阱”说说你对两个“陷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心斗角  自相残杀

2.足智多谋,这羊群的头领就应当由我来当。

3.要以“当羊群的头领”为诱饵引起黑熊、灰狼、狐狸之间的矛盾,分化它们。

4.第一个“陷阱”实指经过伪装的陷坑。

第二个“陷阱”指预先设计好的“当羊群头领”的圈套

阅读短文,回答下面的各小题

(甲)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乙)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1.(甲)(乙)两段文字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逼真、传神。请从这两段文字中选抄一例你最为欣赏的动作或语言描写的句子进行赏析。

句子:_______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

2.请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比较一下《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文的异同。

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

体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遭遇:_________________

人物性格:__________________

刻画人物的方法:_____________

1.示例:(甲)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语言描写,表现了孔乙己自欺欺人,死要面子,迂腐可笑的特点。 

(乙)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我中了!”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范进热衷功名,利欲熏心的特点。 

2.主题:都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社会的__和腐朽。

体裁:前者为短篇小说,后者为章回小说。

结构: 前者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结构完整。后者是对章回小说的一个节录,就故事本身来说,结构不算很完整。

人物遭遇:两人都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大半生穷困潦倒。但二者结局不同:孔潦倒而死,范却飞黄腾达。

人物性格:二人都热衷功名,性格懦弱。孔迂腐、自命清高、好喝懒做,却又诚恳善良;范缺乏自信、患得患失,显得懦弱无能而又圆滑世故。

刻画人物的手法:两者都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前者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侧重于肖像、神态和语言描写;后者运用了夸张、讽刺的手法,侧重于语言、动作描写。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