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3题.

粉丝是一种公害

王小峰

每年的12月8日,全世界的人都会纪念一个人——约翰·列侬。1980年的这个日子,他被发疯的歌迷枪杀,至今杀手还在监狱里服刑。每到祭日前后全世界都会掀起一股纪念热潮。

人们只会用温和的方式来纪念这个冤魂,或者谴责那个失去理智的马克·查普曼,除此之外,大概也只能一声叹息了。倒退20年,中国人知道列侬被枪杀的消息后肯定大惑不解,为什么一个非常热爱自己偶像的人会亲自杀掉偶像?大概资本主义真的堕落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了。按照查普曼当年的供词意思是:我不想让别人跟我一起分享我对他的崇拜。如今,咱们越来越能理解查普曼的行为了,因为他太喜欢列侬了,喜欢一个人,做出什么荒唐的举动都不为过,哪怕是失去理智。

中国内地大约是在90年代初期出现追星族现象的,当时最明显的是香港四大天王,在内地形成了第一批追星族群。那时候,媒体上关于追星族的讨论有很多,尤其是老师们都很担忧追星带来负面效应。现在,当年追星的孩子有些可能都当老师了吧,老师不会再担心追星问题了。90年代初期的追星现象,我们可以解释为新一代人释放个性的结果。因为再早以前,年轻人就像谷建芬写的一首歌里唱的那样:“我想唱歌我不敢唱,小声哼哼还得东张西望……”,可见追星族现象,至少是个时代的进步。

今天,人们基本上不用“追星族”这个落伍的词汇了,正如这些追星群体的表达方式升级一样,他们更愿意称自己为“粉丝”。互联网的出现,使这些过去处在散兵游勇状态下的粉丝们更容易物以类聚到一起,壮大规模是转瞬间的事情。而且,粉丝们的种种行为也表现得越来越极端,最突出的就是超级女声比赛,当这个马拉松式的电视节目最终成为一场娱乐盛宴后,它终于验证了中国内地的粉丝绝对不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的粉丝差,而随后的超女演唱会,频频出现粉丝过火的事件,在武汉,连保安都加入了粉丝行列,据说天娱公司的老板王鹏上前维持秩序竟被保安粉丝__在地。

更要命的是,不同明星的粉丝开始势不两立,相互攻讦。如果说当年出现追星族现象是对过去个性的释放,那么今天的粉丝现象则是极端自我主义膨胀后的结果——我的眼里只有你没有他,这种排他性貌似很合理,可以区别出粉丝们相互之间的身份,但是变成对峙和冲突就成了狭隘心理的表现了。当这些年轻的粉丝们从小就培养出狭隘心理后,这对社会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个世界上出现的东西不可能你都喜欢,但是你得容许你不喜欢的事物存在,这叫宽容。但是现在粉丝们的种种拙劣表现让人看不出这个社会的宽容性在哪里。

粉丝们表达自己的爱恨已经成了一个时尚,他们可以通过民间组织或互联网把这种滥情方式发挥到极致,所以,不管是爱还是恨,都已经变得越来越让人讨厌,成了一桩社会公害。

1.细读全文,请简述作者写作的思路。

2.探究文意,回答问题。

①为什么说90年代初的追星族现象是个时代的进步?

②为什么说粉丝现象是一种社会公害?

3.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你谈谈对粉丝现象的看法.

1.先说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偶像崇拜,再说90年代初的追星族现象,然后重点谈当今的粉丝现象,从现象描述到本质分析,最后结论点题。

2.①从传统社会的压抑个性到新一代人的敢于释放和张扬个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个进步。②粉丝们行为表现极端而过火,因互相排他而造成对峙和冲突,毫无节制地放纵爱恨情感,是狭隘自我主义的极端膨胀,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要求是:

①从作者的观点谈开来;

②表达流畅;

③言之成理,能表现出考生的思考和思想;

④世界观正确,情感、态度积极。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__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从选文内容来看,“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具体指哪些人?

2.下列两组句子,原句和改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①原句: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改句:我们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②原句: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改句: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不少。

3.选文用“脊梁”比喻有自信力的中国人,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1.答案:指历史上那些可称为“中国的脊梁”的人,也包括现在那些“有确信,不自欺”、    “前仆后继的战斗,”的人。

2.答案:

①原句中的“并”“在”加强了肯定语气,不容置疑;改句则没有这种效果。   

②原句是反问句,语气强烈,表意更加肯定;改句是陈述句,语气平淡。

3.答案:形象地表现了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中坚力量,表达了对他们的赞颂之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梦的科学与科学的梦

①人的一生,几乎有三分之一是在睡眠中度过的,而入睡做梦,是人人都有的经验。

②梦究竟是怎么回事?“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一种通俗而较为科学的解释。无论怎么光怪陆离的梦境,都是大脑活动的反映,总是和人的经历、想象和心理特点有所关联。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心理活动的反映。巴甫洛夫认为,“梦就是过去各种刺激的痕迹,它们现在以最料想不到的方式组合起来”,强调它是生理反应。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梦是人类正常的生理、心理活动,是大脑处理资讯的一种特殊形式。更确切地讲,是感觉敏锐、情感丰富而擅长形象思维的右脑,在摆脱了善于归纳、判断等逻辑思维的左脑作用后,独立处理资讯的结果。在白天清醒时,由于左、右大脑交互制约与补充作用,使我们的思维、工作和生命”;而夜晚做梦时,左脑休息抑制,右脑就不受干扰而自由地处理资讯,往往就会”,出现许多稀奇古怪,甚至离经叛道的梦境。

③这种非正常逻辑的资讯编辑处理,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或令人惊喜意外,或令人紧张恐惧、悲戚哀伤的梦而已。而对于诗人、作家,另外一些艺术家或科学家,则可能会是飞来的灵感和启示,因此流传着许多梦笔生花的美谈。如庄周化蝶,杜甫梦乡,李贺梦月,陶侃的“背上生翅,飞入天门,见门非常,不敢入而下”;莫扎特作曲、梵高作画、斯蒂文森写《化身博士》、凡尔纳写《八十天环游地球》也都有梦中命笔的传说。

④艺术创作本以形象思维见长,右脑“独创”而命笔,应不算离奇,但以逻辑思维为主的科学家,也因梦而得科学启示,似乎有点奇怪。其实深思一下也可明白,科学的发展和突破,很多时候就是要对原有的“科学”进行新的认识,甚至要否定,不太循规蹈矩的右脑往往比左脑更敢于创新、突破。我们都知道有几个著名的“科学的梦”:凯库勒因梦见碳原子跳着像首尾相咬的蛇一样的环舞,而悟出了苯分子的环形结构,从而揭开了有机化学史上光辉的一页;门捷列夫梦见元素像小孩纵横排列的队伍,揭开元素周期律的奥秘。还有笛卡尔、爱因斯坦……也都做过“科学的梦”。

⑤从梦的科学和科学的梦,我们可以领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清醒的白天不妨大胆突破陈规旧章,突破“逻辑思维”,也许新的发现、新的发明就会在“白日梦”中给我们灵感和启示。

1.为什么说梦“是大脑处理资讯的一种特殊形式”?

2.第②段中加点的“合‘情’合‘理’”应如何理解?

3.本文以“梦的科学与科学的梦”为题有什么好处?

4. 文中列举了许多艺术家“梦笔生花”的故事和科学家的“科学之梦”,二者有什么共同之处?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1.答案:因为做梦时右脑可不受左脑干扰而独立自由地处理资讯。

2.答案:白天清醒时由于左、右大脑的交互制约与补充作用,人们的思维、工作和生命合      乎常态。  

3.答案: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启发人们领悟形象思维    和逻辑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

4.答案:共同之处:都是右脑在摆脱了左脑作用后,获得灵感和启示,有所突破和创新的    结果。

  启示:在学习、生活中要敢于打破常规,突破限制,勇于创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苏 七 块

冯骥才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A.)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B.)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格色。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呲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

“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1.阅读全文,概括苏七块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2.“格色”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小说介绍苏七块“格色的规矩”有什么作用?

3.小说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任选一处加以赏析。

4.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它可以对文章的语言和内容等进行分析点评。试给文中(A.)(B.)两处画线语句加以批注。

(A.)

(B.)

5.就本篇小说的构思或情节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1.答案:医术精湛,行医规矩奇特,性格倔强但不失善良。

2.答案:“格色”意为特别,含贬义。 推动情节的发展,能更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   

3. 答案示例:苏七块赠送药物这一细节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苏七块善良的本性和鲜明的个性。 

4.答案:

(A)运用肖像描写,突出了人物精明干练的外貌特征。 

(B)运用传神的动词和生动的比喻表现了苏七块精湛的医术。 

5.答案示例:

①小说构思精巧。作者先从整体上勾勒人物,然后通过具体事件展现人物个性,将概括交代与细致描写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②小说情节曲折。作者运用伏笔和照应,先写车夫求医无钱,再写华大夫暗中相助,最后写苏七块赠药退钱,可谓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回家的花朵

李雪峰

①四月的时候,星星点点的蒲公英就绽开了,它们像一坨坨的细碎阳充.金黄在氤氟着丝丝络络乳白地汽的田塍上,印满牛羊蹐印的村间小道两侧,甚至山坳背阴处那些还没有融化的一片片残雪里,甚至村庄生满幽绿苔藓的台阶缝隙里或残墙败垣上。

② 蒲公英是最早醒来的,它醒了,大地就醒了,村庄的春天就醒了.村庄新一轮的岁月就醒了。村庄的女人们在乍暖还寒的初春就早早把它们带进邻近的城市里,那时它们有的刚胃芽,有的刚刚鼓起三五个青豆般嫩嫩的蕾,有的刚刚绽开了贵绒绒的一两朵花。它们被摆放在城市拐角处冰冷的马路沿子上,但更多的是被放在简陋的竹筛里,在乡村女人们高一声低一声的胆怯叫卖声中,流浪在城市的喧嚣声或一条条仄斜而沉寂的幽长小巷里。

③ 它们是到城市里寻找它们的亲戚的。

④ 那些从乡村走进城市的人家,那些在城市里生活了多年,但根须还没有从乡间泥土里全部拔出来的人,那些在市声里沉睡,但梦的脚趾还常常沾满泥土的人,他们都是蒲公英的亲戚。他们都常常会买一小扎甚至几小扎的蒲公英,把它晾干了冲茶,或把它洗净剁碎了掺杂着做为吃食,败火祛毒,给身心重新赋予乡野的清爽之气和生命的自然气息。

⑤ 我也是蒲公英的一个亲戚。从一百二十多华里远的乡下老家到这小城里来生活,转眼就二十余年了,从一个乡间的木讷青年,成了小城市井中一个临近不惑的人。我也常常掏几角钱买三五扎蒲公英冲茶,或者剁碎了摊几张饼子吃。我家的墙壁上.常常挂几束已经风于的蒲公英,或在院于里晾晒一些还带着薄薄一层乡间水汽的湿漉漉的蒲公英。

⑥ 去年深秋时,我又买回了十几扎蒲公英,那是些十分新鲜的蒲公英,叶子虽然已经被霜打得有些灰黑了,但褐色的根茎却饱满丰盈,粘着些润湿的泥土,其中许多已经鼓了些米粒大小甚至黄豆般大小的青蕾。我把它们淘洗干净.摊放在竹筛里静静地晾晒。一个午后,我发现已经晾晒了几天的蒲公英,有几棵竟又开花了,那金黄的花朵,在根叶已经被晒得一片灰黑的竹筛里分外地耀眼.它们在秋天的阳光里簇闪着金黄的光泽,像一粒粒淡定的阳光,又像一粒粒金色的星星。

⑦ 又过了许多天,我发觉那些蒲公英已经彻底风干了,而那许许多多的花蕾都已绽开过,花朵早谢了,然后成了白絮絮的一朵朵绒球.向晚的风轻轻一吹,那些绒球使沸沸扬扬成一朵朵的白絮飘起来,像一片片飞扬的微雪,,从竹筛里沸扬到阳台上,然后飘过高高的楼顶,飞进了远远的天空里,随着一缕缕络的风飞走了。

⑧它们是要飞成天上的白云,是要随着那些流浪的云朵,飞回到遥远的乡间的田塍上、山坳里,是要迢迢地回到自己的乡野老家吗?

⑨花朵是植物的心灵,是一棵草或一棵树的灵魂,而蒲公英的灵魂已跟着一缕晚风或流云迢迢回到了它的老家去,来年,它们将又会在河畔、在山涧萌芽,展叶,开花,重新点燃自己的乡野或田园。而一个辗转离乡的人,一个为生计而漂泊游离自己故园的人,他们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心灵回到自己的老家,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灵魂回到那生育和养育我们生命的那一片泥土上呢?

(选自《散文百家》2006年第8期,有删改)

1.认真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括号内的问题。

①它们是到城市里寻找它们的亲戚的。

那些从乡村走进城市的人,那些在城市里生活了多年,但根须还没有从乡间泥土里全部拔出来的人……他们都是蒲公英的亲戚。……我也是蒲公英的一个亲戚,(上面的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它们是要飞成天上的白云,是要随着那些流浪的云朵,飞回到遥远的乡间的田塍上、山坳里,是要迢迢地回到自己的乡野老家吗?(这一问句是作者看到蒲公英花谢后种子随风而飞油然而生的感想,似有疑而无疑。想一想,这句话有什么深层含义和作用?)

含义

作用

2.在⑥段中,作者写道:“已经晾晒了几天的蒲公英,有几棵竟然又开花了,”并对新开花朵进行了描写和赞美,联系全文看,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3.认真阅读全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把并不起眼的蒲公英作为寄托情感的载体?

4.本文在语言和写法上都有着鲜明突出的特点,请任选其一简要举例分析。

5.从文中盾,作者对对蒲公英之间的关系和情感可谓非同寻常,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有独钟”。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所钟情的事物,请选择一种你最钟情的事物,借以抒写你的某种独特情感。 (50字左右)

1.①表达了作者亲近、热爱以及与蒲公英难舍难分的思想感情。

②含义:蒲公英的花朵(种子)将要随飘飞的云朵回到自己的乡野老家,那么,远离故乡的游子何时才能落脚故里,魂归家园。

作用: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游子渴盼早日回归故园的心情。

2.要点:

①歌颂了蒲公英顽强的生命力;

②表达了对蒲公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③为下文写蒲公英的花朵“回家”进而表达全文主旨作铺垫

3.要点:

①蒲公英具有农民一样的朴实;

②不苟求生存环境(或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性强);

③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顽强的生命力;

④有益于人们的生活;

⑤有与作者热爱故土、羁恋家园的共同情感

4.提示:语言方面:①形象、生动;②富有感情。

写法方面:①借物抒情,情景交融;②大量使用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进行渲染和铺陈,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5.提示:视表情达意和表达的顺畅程度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题。

数字虚拟人

前一个时期,由电脑合成的虚拟主持人、虚拟模特、虚拟歌星等一系列“声像虚拟人”已经把真人世界的一些让人眼红的岗位夺走了,而且它们的表现堪称精彩,的确有许多值得褒奖的地方。现在,在高科技的支持下,人类又推出了更具岗位竞争力的“数字虚拟人”(简称“数字人”)。尽管当前的“数字人”还仅仅是第二代,但因其才华独特,才能广泛,技艺高强,而且又有很大的成长潜力,所以它的竞争能力我们绝对不可小觑。

继“声像虚拟人”之后推出的第一代数字人是一个三维立体的“数字可视人”,它有和真人一样的形状、皮肤、肌肉、骨骼和五脏六腑。如果把它当成实物人体,它就像一具“僵尸”。和第一代缺少生气的数字人相比,第二代数字人就较有活力了,它已然进化为有气管、血脉以及大、小脑的“数字物理人”了。这代数字人的许多物理指标都和真人一样,它的胳膊会断,血管会出血,不但五脏六腑里的内部细节清晰可辨,连头颅里面的脑浆都能显示出来。只要你愿意,它的四肢可以无数次被你分解拿去实验。

数字人毕竟不是真人,怎么能和真人比高低、争岗位呢?但实际上,似真人,又不是真人,这恰恰是数字人最厉害的地方。比如为了取得人体在空间运行条件下的各种生理信息,科学家把第二代数字人放在模拟的太空环境里,直接获取准确可靠的相关信息。为了避免新药在临床实验过程中可能会给实验者带来的不良影响,科研人员可以先将药物影响数据输入电脑,让第二代数字人先把药“吃下”,看服药后它的生理反应和病理反应,以此来确定新药的药效。如果让它当美容专家,它会为你设计出一系列美容手术方案,并筛选出一套最理想和最安全的方案。如果让第二代数字人给优秀的体育教练当助手,那它能帮助教练分析运动员运动时的肌肉或骨骼的状态数据,可以协助教练培养未来的世界冠军。

那么,如此厉害的第二代数字人究竟是如何“孕育”的呢?具体讲就是将真人尸体的各种数据提取出来并储存到计算机里,通过记录和处理,就可以“孕育”了。为此,科学家首先要挑选合适的样本,所选真人尸体的样本其生前须是比较健康的人,不能有任何传染病和遗传疾病,并具有其种族和民族的代表性。样本确定后,科学家就立即使用药物对其全身组织进行固定,然后用很薄的刀片对人体进行横向切削,并详细收集各种资料。我国数字人“女1号”的切片精确度达到了0.1毫米,把整个标本切削完毕,共获得了8556个切片,其相关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最后,科学家再把相关数据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用三维软件进行信息化处理后,在电脑里绘制出三维人体图像。第二代数字人就这样“孕育”而成的。

数字人未来的进化方向主要在健全智力方面,它最终的成长目标是完全类似真人。到那时,虽然它依旧不能从计算机里走出来,但真人面对它,恐怕也要敬它三尺,甚至怕它三分,因为它已经成为永远不死的“另类真人”了。

(选自《科学之谜》2006年第2期,有删改)

1.从第二自然段所介绍的内容看,第一代数字人和第二代数字人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2.请根据第三自然段的介绍,分条概括出处第二代数字人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

3.结合具体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它已然进化为有气管、血脉以及大、小脑等的“数字物理人”。

②似真人,又不是真人,这恰恰是数字人最厉害的地方。

4.本文最后一句说:“因为它已经成为永远不死的‘另类真人’了。”综合全文内容看,这种“另类真人”具有哪些方面的特点?

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由电脑合成的“声像虚拟人”尽管没有第二代数字人先进和科学,但它们的独特才华和精彩表现与第一代数字人相比并无太大差别。

B.第二代数字人的生理指标和真人一样,科学家可以通过观察它吞吃药片的生理反应和病理反应来确定新药的药效。

C.第二代数字人的样本必须是生前身体健康,未患任何疾病,并具有其种族和民族代表性的真人尸体。

D.第二代数字人的“孕育”有着复杂的过程和很高的技术、条件要求,目前我国在样本切割这一环节的相关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6.假如你有能力操控第二代数字人为自己服务,根据文中介绍,你最希望它为你做什么并会有怎样的服务水平或效果?

1.第一代数字人是缺少生气的“数字可视人”;而第二代数字人是较具活力的“数字物理人”

2.要点:①可以帮助科学家获取人在空间运行条件下准确可靠的生理信息;

②可以代替真人进行新药药效的研究实验;

③可以当美容专家,为顾客设计并确定最佳美容方案;

④可以帮助优秀体育教练培养未来世界冠军

3.①指数字人从低级向高级状态的发展和变化;

②指具有非同寻常甚至超过真人的独特才能或作用

4.要点:①具有与真人一样的物理指标;

②具有较健全的智力(或智力水平较高);

③才能独特广泛,在诸多方面能替代真人发挥重要作用;

④不能从计算机里走出,不能像真人一样生活在现实世界中

5.D

6.提示:视想像与表述的情况酌情赋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3题。

然而这里还有一个地洞,那些走进去的人都渴望自己挖掘坑道,以便深入到地下。而且,还有一些人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年复一年,这些人越来越深入地下,走到那些埋藏矿物的地方。他们熟悉那地下的世界,在迷宫般的坑道中探索道路,指导或是了解或是参与地下深处的工作,并乐此不疲,甚至忘记了岁月是怎样逝去的。

这就是他们的一生,他们从事向思想深处发掘的劳动和探索,忘记了现时的各种事件。他们为他们所选择的安静的职业而忙碌,经受着岁月带来的损失和忧伤,以及岁月悄悄带走的欢愉。当死神临近时,他们会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

在人们眼前,还有一个无穷无尽地延伸开去的广阔领域,就像撒旦在高山上向救世主所显示的那些王国。对于那些在一生中永远感到饥渴的人,渴望着征服的人,人生就是这样:专注于攫取更多的领地,得到更宽阔的视野,更充分的经验,更多地控制人和事物。军事远征__着他们,而权力就是他们的乐趣。他们永恒的愿望就是使他们能更多地占有男人的头脑和女人的心。他们是不知足的,不可测的,强有力的。他们利用岁月,因而岁月并不使他们厌倦。他们保持着青年的全部特征:爱冒险,爱生活,爱争斗,精力充沛,头脑活跃,无论他们多么年老,到死也是年轻的。好像鲑鱼迎着激流,他们天赋的本性就是迎向岁月的激流。

——勃兰克斯《人生》

1.下列解释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A.挖掘坑道的人指从事开采有价值矿物的人。

B.“矿物”指人类的精神财富、思想资源。

C.“广阔领域”指权利部门、军事部门。

D.征服广阔领域的人指政治家、军事家。

2.下面论述与选文无关的一项是

A.许多人一生不屈不挠,顽强奋斗,探索不息,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

B.有些人一生占有欲极强,喜欢掌握权力,控制人和事物。

C.有些人喜欢冒险,永远充满活力,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D.有些人工作琐碎、微小,但他们专心、勤奋,经过漫长的道路仍会取得成就。

3.下面列举的例子不适合作为选文论据的一项是

A.居里夫人淡泊名利,锲而不舍,一生执著于科学研究事业,终于发现了镭。

B.法布尔耗尽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昆虫,著成《昆虫记》,谱写了昆虫生命的诗篇。

C.愚公不顾年迈力衰,率领子孙后代毕力平险,坚持不懈,最终感动天帝,移走两座大山。

D.袁隆平这位几十年把双脚深深插在泥地里的杂交水稻专家,为中国、为世界的粮食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1.A  2.D  3.C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梦的科学与科学的梦

①人的一生,几乎有三分之一是在睡眠中度过的,而入睡做梦,是人人都有的经验:

②梦究竟是怎么回事?“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一种通俗而较为科学的解释。无论怎么光怪陆离的梦境,都是大脑活动的反映,总是和人的经历、想象和心理特点有所关联—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心理活动的反映。巴甫洛夫认为,“梦就是过去各种刺激的痕迹,它们现在以最料想不到的方式组合起来”,强调它是生理反应。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梦是人类正常的生理、心理活动,是大脑处理资讯的一种特殊形式。更确切地讲,是感觉敏锐、情感丰富而擅长形象思维的右脑,在摆脱了善于归纳、判断等逻辑思维的左脑作用后,独立处理资讯的结果。在白天清醒时,由于左、右大脑交互制约与补充作用,使我们的思维、工作和生命”;而夜晚做梦时,左脑休息抑制,右脑就不受干扰而自由地处理资讯,往往就会有“情”无“理”,出现许多稀奇古怪,甚至离经叛道的梦境。

③这种非正常逻辑的资讯编辑处理,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或令人惊喜意外,或令人紧张恐惧、悲戚哀伤的梦而已。而对于诗人、作家,另外一些艺术家或科学家,则可能会是飞来的灵感和启示,因此流传着许多梦笔生花的荚谈。如庄周化蝶;杜甫梦乡,李贺梦月;莫扎特作曲、梵高作画、斯蒂文森写《化身博士》、凡尔纳写《八十天环游地球》也都有梦中命笔的传说。

④艺术创作本以形象思维见长,右脑“独创”而命笔,应不算离奇,但以逻辑思维为主的科学家,也因梦而得科学启示,似乎有点奇怪;其实深思一下也可明白,科学的发展和突破,很多时候就是要对原有的“科学”进行新的认识,甚至要否定,不太循规蹈矩的右脑往往比左脑更敢于创新、突破。我们都知道有几个著名的“科学的梦”:凯库勒因梦见碳原于跳着像首尾相咬的蛇一样的环舞,而悟出了苯分子的环形结构,从而揭开了有机化学史上光辉的一页;门捷列夫梦见元素像小孩纵横排列的队伍,因而发现了元素周期律的奥秘。还有笛卡尔、爱因斯坦……也都做过“科学的梦”。

⑤从梦的科学和科学的梦,我们可以领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清醒的白天不妨大胆突破陈规旧章,突破“逻辑思维”,也许新的发现、新的发明就会在“白日梦”中给我们灵感和启示。

1.为什么说梦“是大脑处理资讯的一种特殊形式”?

答:

2.第②段中加点的“合‘情’合‘理’”应如何理解?

答:

3.本文以“梦的科学与科学的梦”为题有什么好处?

答:

4.文中列举了许多艺术家“梦笔生花”的故事和科学家的“科学之梦”,二者有什么共同之处?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

1.因为做梦时右脑可不受左脑干扰而独立自由地处理资讯。

2.指白天清醒时由于左、右大脑的交互制约与补充作用,人们的思维、工作和生命合乎常态。

3.既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又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启发人们领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

4.示例:共同之处:都是右脑在摆脱了左脑作用后,获得灵感和启示,有所突破和创新的结果。   

启示:在学习、生活中要敢于打破常规,突破限制,勇于创新。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5题。

苏 七 块

冯骥才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急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格色。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都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呲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

“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1.阅读全文,概括苏七块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答:

2.小说介绍苏七块“格色的规矩”有什么作用?

答:

3.小说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任选一处加以赏析。

答:

4.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它可以对文章的语言和内容等进行分析点评。试给文中画线语句加批注。

答:

5.就本篇小说的构思和情节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答:

1.医术精湛,行医规矩奇特,性格倔强但不失善良。

2.能突出苏七块行医的这种特别的个性,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并推动情节的发展。

3.示例:苏七块赠送药物这一细节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苏七块善良的本性和鲜明的个性。

4.运用传神的动词和生动的比喻,表现了苏七块精湛的医术。

5.示例:①小说构思精巧。作者先从整体上勾勒人物,然后通过具体事件展现人物个性,将概括交代与细致描写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②小说情节曲折。作者运用伏笔和照应,先写车夫求医无钱,再写华大夫暗中相助,最后写苏七块赠药退钱,可谓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梦的科学与科学的梦

①人的一生,几乎有三分之一是在睡眠中度过的,而入睡做梦,是人人都有的经验。
  ②梦究竟是怎么回事?“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一种通俗而较为科学的解释。无论怎么光怪陆离的梦境,都是大脑活动的反映,总是和人的经历、想象和心理特点有所联的。佛洛伊德认为,梦是心理活动的反映。巴甫洛夫认为,“梦就是过去各种刺激的痕迹,它们现在以最料想不到的方式组合起来”,强调是生理反应。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梦是人类正常的生理、心理活动,是大脑处理资讯的一种特殊形式。更确切地讲,是感觉敏锐、情感丰富而擅长形象思维的右脑,在摆脱了善于归讷、判断等逻辑思维的左脑作用时,独立处理资讯的结果。在白天清醒时,由于左、右大脑交互制约、补充作用,使我们的思维、工作和生命;而夜晚做梦时,左脑休息抑制,右脑就“不受干扰而自由地”处理资讯,往往就会有“情”无“理”,出现许多稀奇古怪,甚至离经叛道的梦境。
  ③这种非正常逻辑的资讯编辑处理,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或令人惊喜意外、或紧张恐惧、或兴奋行动、或悲戚哀伤的梦而已。而对于诗人、作家、另外一些艺术家或科学家,则可能会是飞来灵感和启示,因此流传着许多梦笔生花的美谈。如庄周化蝶、杜甫梦乡、李贺梦月;莫扎特作曲、梵高作画、斯蒂文森写《化身博士》、凡尔纳写《八十天环游地球》也都有梦中命笔的传说。
  ④艺术创作本以形象思维见长,右脑“独创”而命笔,应不算离奇,但以逻辑思维为主的科学家,也因梦而得“科学启示”,似乎有点奇怪。其实深思一下也可明白,科学的发展和突破,很多时候就是要对原有的“科学”要有新的认识,甚至要否定,不太循规蹈矩的右脑往往比左脑更敢于创新、突破。我们都知道有几个著名的“科学的梦”:凯库勒梦见碳原子跳着像首尾相咬的蛇一样的环舞,从而悟出了苯分子的环形结构,从而揭开了有机化学史上的光辉的一页;门捷列夫梦见元素像小孩纵横排列的队伍,导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还有笛卡尔、爱因斯坦……都做过“科学的梦”。
  ⑤从梦的科学和科学的梦明白梦是怎么回事,也可领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清醒的白天不妨大胆突破陈规旧章,突破“逻辑思维”,也许新的发现、新的发明就会在“白日梦”中给我们灵感和启示。 (有删改)

1.为什么说梦“是大脑处理资讯的一种特殊形式”?

2.第②段中加点的“合‘情’合‘理’”应如何理解?

3.第③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本文以“梦的科学与科学的梦”为题有什么好处?

5.文中列举了诗人艺术家“梦笔生花”的故事和科学家的“科学的梦”,二者有什么共同之处?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1、答案:因为做梦时右脑可不受左脑干扰而独立自由地处理资讯。

2、答案:指白天清醒时由于左、右大脑的交互制约与补充作用,人们的思维、工作和生命合乎常态。

3、答案略

4、答案:既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又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启发人们领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

5、答案示例:共同之处:都是右脑在摆脱了左脑作用后,获得灵感和启示,有所突破和创新的结果。

启示:在学习、生活中要敢于打破常规,突破限制,勇于创新。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