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关于信任的一堂课
佚名
多年以前,我曾听过一堂“关于信任”的课。老师奥尔格先生问学生,什么才是真正的信任。大家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奥尔格先生听后没有发表见解,而是突然向我们解释起物理学上的“钟摆原理”:钟摆自最高点往下运动,它来回摆动达到的高度点绝不会高于最高点。由于摩擦力和重力的作用,它的摆动幅度会越来越小,直到最后完全静止。
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点,奥尔格先生当场做了演示。然后,奥尔格先生问大家,是否信任他,是否相信钟摆原理。所有的同学都举起手来表示相信。在得到同学们肯定的回答后,他叫人抬进一口硕大的钟,并让人把它悬挂在教室的钢筋横梁上。接着,他请一位同学坐到桌子上的一把椅子上。那把椅子靠背贴着墙,这位同学坐下后后脑勺恰好贴着水泥墙壁。然后,奥尔格先生将钟推到距离这位同学鼻子只有一英寸的地方。一切就绪后,奥尔格先生再一次为大家解释钟摆原理,接着说道:“这口钟有270磅重,我在距他鼻子一英寸处放开钟,钟再次摆回时,离他鼻子的距离只会多于一英寸,绝不会碰到他的鼻子,更不会撞上他。”
然后,奥尔格先生看着这位同学的眼睛,问:“你相信这个物理原理吗?我向你保证,你不会受伤,你信任我吗?”大家都注视着这位同学,只见他脸上汗珠直冒,最后才点了点头。“谢谢。”奥尔格先生说着放开了那口钟,伴随着呼呼的声音,这个庞然大物从最高点往斜下方坠,迅速摆向另一端。在到达另一端的最高点后,突然转向往回摆动,朝着这位同学坐着的地方迫近。然后,就在几十双眼睛的注视下,这位同学大叫一声,在钟还未靠近自己之前,几乎是从桌子上一跃而走,避开了似乎要把他撞得头破血流的重物。随后,大家看见这口钟在离椅子不远的点停住了,接着又摆回去。根据钟到墙壁的距离判断,钟绝对不会撞到那位同学--如果他还坐在那里的话。
屋子里鸦雀无声。奥尔格先生微笑着问大家:“他相信钟摆原理吗?他信任我吗?”同学们都异口同声:“不!”
至此,我想我们大家对什么是信任有了新的理解。
1、本文叙述了多年前奥尔格先生为我们讲授关于信任的一堂课。细读全文,在下面的方框内把这一节课的授课过程补充完整。(注意:你的语言表述方式要与已给出的语言表达方式保持一致)
2、仔细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一切就绪后,奥尔格先生再一次为大家解释钟摆原理。(说说加点的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2)奥尔格先生看着这位同学的眼睛,问:“你相信这个物理原理吗?我向你保证,你不会受伤,你信任我吗?”(请说说奥尔格先生这么做和这么说的意图是什么?)
3、这一节课中,亲身参与钟摆试验的那位同学的心情变化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里他的主要表现分别是什么?请简要陈述出来。
4、假如那位同学一直坐在桌子上不动,试验结束后,作为老师,为加深同学们的
理解和印象,最好对这个试验做一个小结。请你围绕本次授课内容,用100字左右的篇幅,代拟一段小结性的话。
1、第一空:提出信任话题,讲解钟摆原理
第二空:大钟全程摆动,学生半途逃脱
2、(1)“再一次”说明奥尔格先生多次讲解钟摆原理,希望所有的同学对这个物理原理深信不疑。从结构上看,“再一次”也与上文相呼应(2)奥尔格先生希望给对方信心
3、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平静(答“从众”也算对),这时他和大家一样,头上表明了对钟摆原理和先生的信任;二是紧张,这时他坐在桌子上,脸上汗珠直冒;
三是害怕(答“恐惧”“惊恐”也可),这时他中途从桌子上跑开
4、示例:同学们,面对着大钟飞到眼前,好像就要撞上自己的考验,这位同学依然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因为,他的心里始终坚信钟摆原理,信任老师。他的表现使我们认识到,所谓的真正的信任,就是面对考验也不动摇,就是言行一致的坚信不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冰心《谈生命》
(乙)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宗璞《紫藤萝瀑布》
1.甲、乙两则选文对生命的感悟各有侧重,试分别加以概括。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具体分析甲、乙两则选文在写法上的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上面文字中摘抄出一个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甲:痛苦与快乐相生相成,无论哪一种情况,都应感谢生命。
乙:生命中难免会遭遇挫折和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无止境,因而要热爱生命。
2.写法上都运用了借物寓理的写法。甲文借树木和江流比喻充满苦乐的人生。乙文则通过紫藤萝寄寓作者对待生命的态度。
3.举例:“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以“瀑布”为喻,写出紫藤萝繁花盛开的景象,物我交融,抒发了愉悦欢畅的心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不要盲目“向沙漠进军”
人与沙漠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能否“和平共处”?在中国工程院公布的报告中,提出了人类与沙漠的正确关系应当是:人与沙漠和谐共存,既要避免“沙进人退”,也不要盲目地“向沙漠进军”。
报告指出,沙漠在地球上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相互支持和制约,组成了全球的大生态系统。“人进沙退”的治理方式,只有在原先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从而造成土地沙化的局部地方,采取合理的恢复重建措施,才有可能。而总结多年来相当多的地方防沙治沙的正反实践经验则是:“人进沙进,人退沙退。”人类利用一些外来水源,可以在沙漠周边建设一些人工绿洲,但从总体上说,不应当也不可能消灭沙漠或“征服”沙漠。防沙治沙应定位于防治原有耕地、草地、林地的沙化。
报告强调,现在有一些关于通过植树造林而使“人进沙退”的典型,这需要加以分析,防止误导:如果是在本来可以长树的沙化土地上植树造林,恢复原来已退化的土地,当然值得宣传;如果在天然沙漠的边缘,利用外来水源植树造林,新建或扩大绿洲,但应注意到不挤占对邻近地区和下游的生态供水;如果在天然沙漠的生态系统条件下,抽取当地的地下水源,依靠灌溉,植树造林,其后果将造成大范围的地下水漏斗,使相邻地区的地下水位逐渐降低,导致相邻地区的天然植被衰亡,最终将威胁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利用沙漠边缘沙层中多年积存的少量土壤水,植树造林虽然可以成活并在一定期间成长,但在积存的水量耗竭后,不仅树木衰亡,而且将造成很深的干土层,使土壤沙化。这些最终造成环境恶化的“人进沙退”的经验都不应当宣传推广。
1.从文中看,沙漠在地球上有其存在的必然性,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看,只有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向沙漠进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盲目向沙漠进军有什么表现,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一个成语叫“人定胜天”,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和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相互支持和制约,组成了全球大生态系统,沙漠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2.只有在原先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从而造成沙化的局部地方,采取合理的恢复重建措施,才能向沙漠进军。(或:防冶原有耕地、草地、林地的沙化)
3.表现:在天然沙漠及其边缘,利用外来水、地下水或土壤水植树造林。
后果:挤占邻近地区或下游地区的供水;造成地下水漏斗;造成很深的干土层,使土壤沙化。
4.要辩证地看,一方面要肯定、相信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力;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适可而止,要与自然和谐共存,像文章所说的,既要避免沙进人退,也不要盲目向沙漠进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空山鸟语
郭 枫
①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
②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你不懂得鸟的语言么?我想你应该懂的。在山上,谁都喜欢鸟的鸣叫,谁都懂得鸟的语言;谁都懂,清风懂,白云懂,流泉更懂,连挂在树枝上晒太阳的小花蛇也懂。鸟的语言永远叙述着动人的爱情。
③在朝来金色的阳光里,我喜欢用大半天时间,去谛听两只鸟在我头顶上鸣叫。它们总是用五个不同的音符串成一支歌。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我在小时候就很熟悉这种鸟,绿背黄纹有一只小巧的红喙。我喜欢它们灵活的体态,更喜欢它们的样子,依偎着、厮磨着,总是分不开啊!那时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现在仍然不知道,它究竟是哪种鸟呢?想着想着,自己却不禁失笑了。真是太傻!名字有什么用?人们喜欢各种好听的名字,鸟不一定喜欢,鸟喜欢唱的歌,人不一定能听懂;其实,人爱不爱听都是一样,鸟是唱给鸟听的。
④山雀是顽皮的精灵,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而后,雨过天晴,在你阴翳的心版上引进阳光,在你灰白的生命里加上色彩,把你浸于奔放的欢乐而又有些淡淡的悒郁里。不是么?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谁,没有山雀子一样的欢乐时光呢?可是,少年的好时光,总是流逝得太快又太恍惚,谁又能永远像山雀子那样的欢乐呢?想想看,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乃是自然中最可悲的族类啊!但山雀们却不管这些,不管你快乐不快乐,不管你忧伤不忧伤,不管你有多少无聊的思想,山雀们,什么都不管;它们飞翔像一阵旋风卷起,它们落下像一片云彩罩地,嗳!为了欢乐,它们是忙碌的。难得的是有这片深山广林,要不,这些喜欢唱歌的精灵向何处容身?
⑤过午之后,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刻,高照在千山之外的秋阳,朦胧的光线竟灵空得如同饮醉了的月华:透着微醺,透着温柔,敛起那份耀眼的光彩;任凭幽谷深林去制造秋日的奥秘了。山林睡了,鸟儿们静默了。踏一坡金黄的落叶,踏一地斑驳的树影,也踏着一份薄薄的寂寞。在众鸟默默之中,“咕——咕——”,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鸪呢?忽断、忽续、忽近、忽远,那缥缈的鸣声,竟有些不可捉摸了。真的是鹧鸪么?在台湾很少听到鹧鸪呢!鹧鸪该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便是诗人的化身吧!就那缥缈的几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咕——咕——”,我回到了江南,“咕——咕——”,我沐着淡烟疏雨。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江畔的落日更苍凉了哪!“咕——咕——”,奔驰在石板路上得得的马蹄声突然隐去了。这是梦境,呵!这是在海角孤岛上奇幻的梦境。——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
⑥到山上来,且闭起眼睛,不要再浏览风景,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欢唱,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涧谷间。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那么,除了敞开自己的心灵,还要做些什么呢?
⑦还要做些什么呢?
⑧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
1.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写了那几种鸟的鸣叫声,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绘鸟的鸣叫声,摘抄出一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阅读文章第④段,概括写出作者感到“悒郁”和“怅然”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怎样理解第⑤段中作者的“梦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开头说“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结尾说“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试联系全文说明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绿背黄纹的鸟,重复缠绵;山雀,短促嘹亮;鹧鸪,忽断忽续。
2.示例:“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本句把山雀的鸣叫声比喻为“轻快的音乐雨”,这是用人的视觉、触觉来描写听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雀的鸣叫声给人的美好感受。
3.少年的好时光,总是流逝得太快又太恍惚,人不能永远像山雀那样欢乐,因为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是自然中可悲的族类。
4.这是作者因听到鹧鸪的鸣叫声而勾起的对故乡的回忆,表现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5.憧憬自然,赞美生命,讴歌自由。
读下列文章,完成问题:
秋 叶
①一场风雨后,街旁的树下就落了一层叶子。
②这是故乡的初秋,叶子也该是些早熟的叶子,从湛蓝旷远的天空悠然飘落,百转千回之后遗落于地,并没有什么生命遗失的痉挛和苦痛的挣扎,一如它们生时的超脱、潇洒和平静。
③这是秋叶生命的涅槃。
④由生到死,由死回生,它们附着于树,是为了丰富母体,并不是做寄生虫,一味索取,不知奉献。而它们成熟后离开母体也只是一种使命的完成。
⑤用不着唱赞歌,只需那一场风一场雨,秋叶便可于风雨中飘飘落下。
⑥这是自然之秋徐徐拉开的序幕,把广阔天地作背景,把生命飞旋成这大舞台上最真实的道具。
⑦树叶可为演员,而人却并非戏子,再好的戏剧于他们也只是戏剧。然而他们还是被这壮观的落叶场面吸引了,他们观摩着这大自然最好的舞剧,感到心神俱清俱纯。
⑧一个远来的游子,被这舞剧所演出的热爱生命的主题所感动。他拾起一片落叶久久看着,看着,直到自己的身心也被那红得透明的秋叶点燃,发出劈劈啪啪的燃烧声。
⑨游子于寂寞无声的街道上走了。那身影在白杨潇潇的原野上越来越小,最后,终于也走成一枚秋叶,镶在了故乡初秋的风景里。
1、文中加点的“涅槃”原意是指fó jiāo 中超脱生死的最高境界,后人称高僧逝世。在选文中,它表现了秋叶怎样的精神境界?
2、联系文中内容,秋叶的生,是为了 ;秋叶的死,是为了 。
3、⑧段中"直到自己的身心也被那红得透明的秋叶点燃,发出劈劈啪啪的燃烧声”一句中,“自已的身心”为什么会被“秋叶点燃”?“红得透明”应怎样理解?
4、选文中能比较明显地表现文章主题的句子是:
5、⑦段中的“树叶可为演员,而人却并非戏子”在结构上起 作用。
6、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1、秋叶完成了由生到死丰富母体的使命,悠然飘落,无怨无悔,超脱潇洒的精神境界
2、丰富母体 营养大地
3、自己被秋叶的奉献精神所感到,受到了生命的启迪指无私欲杂念
4、第⑧段第一句话
5、过渡(承上启下)
6、略
阅读《论美》,完成问题。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作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1.通读全文,请在文中找出能概括文章主要观点的句子,把它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文章第2段,作者把“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的原因归结为“造物的吝啬”,你认同这个看法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3.作者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哲学家,与莎士比亚是同时代人(中国正处在明末清初),他在文章中选用的事例都是欧洲的,设若培根学贯中西,他可能会选择哪些中国的例子来证明文中的一些观点呢?请就文中的某一观点写出一个相对应的例子。
观点:
例子:
4.时下美女效应大有愈演愈烈的态势,许多人不惜花费巨资,忍受剧痛,开始整容手术,人造美女闪亮登场。你怎样看待这种社会现象?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1、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2、.不设统一答案,认同与不认同均可。认同的可从这是一种幽默的说法阐述理由;不认同的可从这是唯心主义的思想阐述理由
3、不设统一答案,举例要是明朝以前的例子,例子要能证明观点。
观点: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例子:众所周知,孔子鸡胸驼背,容貌丑陋,然而他渊博的学问,高深的智慧,令他受万世景仰。
4、不设统一答案,赞成与反对均可。赞成者可从作者并没有否定外表美的角度阐述理由;反对者可从内在美要胜于外在美的角度阐述理由。
阅读《溪水》,完成问题。
一条大河有确切的源头,一条小溪是找不到源头的,你看见某块石头下面在渗水,你以为这就是溪的源头,而在近处和稍远处,有许多石头下面、树丛下面也在渗水,你就找那最先渗水的地方,认它就是源头,可是那最先渗水的地方只是潜流乍现,不知道在距它多远的地方,又有哪块石头下面或哪丛野薄荷附近,也眨着亮晶晶的眸子。于是,你不再寻找溪的源头了。你认定每一颗露珠都是源头,如果你此刻莫名其妙流下几滴忧伤或喜悦的泪水,那你的眼睛、你的心,也是源头之一了。尤其是在一场雨后,天刚放晴,每一片草叶,每一片树叶,每一朵花上,都滴着雨水,这晶莹、细密的源头,谁能数得清呢?
溪水是很会走路的,哪里直走,哪里转弯,哪里急行,哪里迂回,哪里挂一道小瀑,哪里漾一个小潭,乍看潦草随意,细察都有章法。我曾试着为一条小溪改道,不仅破坏了美感,而且要么流得太快,水上气不接下气似在逃命,要么滞塞不畅好像对前路失去了信心。只好让它复走原路,果然又听见纯真喜悦的足音。别小看这小溪,它比我更有智慧,它遵循的就是自然的智慧,是大智慧。它走的路就是它该走的路,它不会错走一步路;它说的话就是它该说的话,它不会多说一句话。你见过小溪吗?你见过令你讨厌的小溪吗?比起我,小溪可能不识字,也没有文化,也没学过美学,在字之外、文化之外、美学之外,溪水流淌着多么清澈的情感和思想,创造了多么生动的美感啊。我很可能有令人讨厌的丑陋,但溪水总是美好的,令人喜爱的,从古至今,所有的溪水都是如此可爱,它令我们想起生命中最美好纯真的那些品性。
林中的溪水有着特别丰富的经历。我跟着溪水蜿蜒徐行,穿花绕树,跳涧越石,我才发现,做一条单纯的溪流是多么幸福啊。你看,老树掉一片叶子,算是对它的叮咛;那枝野百合花投来妩媚的笑影,又是怎样的邂逅呢?野水仙果然得水成仙,守着水就再不远离一步了;盘古时代的那些岩石,老迈愚顽得不知道让路,就横卧在那里,温顺的溪水就嘻笑着绕道而行,在顽石附近漾一个潭,正好,鱼儿就有了合适的家,到夜晚,一小段天河也向这里流泻、汇聚,潭水就变得深不可测;兔子一个箭步跨过去,溪水就抢拍了那惊慌的尾巴;一只小鸟赶来喝水,好几只小鸟赶来喝水,溪水正担心会被它们喝完,担心自己被它们的小嘴衔到天上去,不远处,一股泉水从草丛里笑着走过来,溪水就笑着接受了它们的笑……
我羡慕这溪水,如果人活着,能停止一会儿,暂不做人,而去做一会儿别的,然后再返回来继续做人,在这“停止做人的一会儿里”,我选择做什么呢?就让我做一会儿溪水吧,让我从林子里流过,绕花穿树、跳涧越石,内心清澈成一面镜子,经历相遇的一切,心仪而不占有,欣赏然后交出,我从一切中走过,一切都从我获得记忆。你们只看见我的清亮,而不知道我清亮里的无限丰富……
(作者:李汉荣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
1.根据文章内容,文中划线句子中“清亮里的无限丰富……”包括哪些内容?请用三个短语来概括。
2.文章第2段,写溪水很会走路,“乍看潦草随意,细察都有章法”,“章法”是什么?
3.仿照下面例子,在语段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用心品味,把你的理解写在下面横线上。
例句:它走的路就是它该走的路,它不会错走一步路;它说的话就是它该说的话,它不会多说一句话。
赏析:走该走的路,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这就是智慧。没有标语和口号,只有默默的践行。人,正应该如此。
例句:
赏析:
4.仔细研读文章第3段,结合语境再为小溪补写一个经历。
1.参考:拥有数不清的源头,遵循自然的智慧,有特别丰富的经历。
2.遵循自然的规律。
3.没有标准答案。
4.例句:欢快的小松鼠蹲在水边,小溪立即亮出清澈的明镜,让它梳妆打扮娇美的容貌。
阅读下面《冬至》一文,完成问题。
太阳虽然高挂在空中,却显得苍白无力,挡不住北风的凛冽,街上行人稀稀落落,匆匆而去。冷,真冷啊!
急步跨进自选商场,一股热气迎面扑来。爽!舒服极了。商场里倒是挺热闹的,顾客们穿梭选购,店员们殷勤服务。
忽然,商场里安静下来了,一种异样的氛围弥漫开来。售货员的微笑变成了惊疑,顾客的脸上也带着惊讶或气愤。怎么,今天出了什么大事?疑惑的我不由随着人们的目光向前望去。啊,乞丐,一个老乞丐在选购食物!
他弯着腰,眯着眼,在食品架上扫描,右手紧紧地握着。而众人的眼睛正“监视”着他的一举一动。乞丐怎么也进了商场?我暗暗自问:“怎么不能?他也是一个人,也有应得的权利。”这时,犹豫多时的他终于选定了食物——一条最便宜的面包棍。
他向收款机走去,右手仍然紧握着,人们纷纷自动让道,正在交款的一位女士立刻局促不安起来,一面催售货员赶紧收款,一面把自己的女儿——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拉了过来。他排在了女士的后面,隔着一段距离,但女士却像背上遭了芒刺一样,身子猛地向前滑出。小女孩不懂世事,却回过头来,好奇地望着这个衣裳破旧的老人,一双纯洁的大眼睛一眨一眨的,脸上展现着天真的笑容。“爷爷!”突然,小女孩亲热的叫了一声。全场顿时一震,那老人更是惊呆了,嘴唇动着,昏花的老眼里泪光闪烁。他弯下腰,颤巍巍地用他那干枯的手掰开面包,递了一半给小女孩,小女孩伸出细嫩的小手毫无顾忌地接了过来。她还没来得及说声“谢谢”,就被她那涨红了脸的母亲一把拉了出去。
老乞丐默默无语地在收款台上,撒下了一把“叮当”作响的硬币,驼着背走出了商场。商场里又活跃起来了,售货员的脸上又绽开了温暖的微笑。
我走出商场,看见老乞丐正在弯腰从废物箱里捡起半根面包,那是他送给小女孩的半根面包,然后蹒跚着,慢慢消失在寒风中…… (作者:陈慕炯 选自《慧语》2005.10)
1.“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文章用“冬至”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2.文章第4段、第5段两次写到老乞丐“右手紧握着”,作者这样描写有特别的用意吗?请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3.老乞丐送给小女孩的半根面包是谁扔到废物箱的?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你的判断理由。
4.阅读下面一段调查报告,结合本文和自己的生活经历,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城市中的乞丐?
被调查的乞丐中,46.3%的人从来没有受到当面的侮辱;24.4%的人受到过一两次当面侮辱;19.5%的人受到好几次侮辱;9.7%的人经常被人当面侮辱。
在看待帮助他们的人时,认为帮助他们的人是“善良的好人”的占35.7%;觉得是在“可怜”他的占31%;觉得帮助自己是“别人应该做的”占4.8%。
在看待不帮助他们的人时,认为“各自有各自的难处”的有8人;认为“没看见自己的存在”的有5人;只有1人认为不给予帮助的人“没有好报”。
1.在寒冷的冬天,老乞丐买食物而遭到众人的歧视,反映了人们的心灵比冬天的天气还冷酷。老乞丐的内心更是感到无比的冰冷。
2.没有标准答案。有与没有均可以。有特别用意,老乞丐的右手紧握着他乞讨的很少的钱,他要用这钱买度日的食物,可见老乞丐的生活状况是很困难的;没有特别的用意,文章中没有明确写右手紧握的是什么,在下文写老乞丐掰面包,付钱时都没有再描写到右手。
3.小女孩的母亲扔的或者是母亲逼迫小女孩扔的。从文章第5段对小女孩母亲的描写,可以看出她对老乞丐很厌恶,是没有同情心的人,她肯定会把面包扔掉;而这段对小女孩的描写,可以看出小女孩是纯真善良的,她是不会扔掉面包的。
4.没有标准答案。参考要点:从报告来看,很多人都是尊重乞丐的,像文章中那样歧视乞丐的是少数。我们应该尊重乞丐,不侮辱乞丐;同情乞丐,帮助乞丐等等。当然,如果是假乞丐则另当别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座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赫叟还带着一本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于,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最后一课》
1.从文中的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今天”不是“平常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提示,将文中表示小弗郎士心情变化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
(上课之前想趁乱溜进教室)饶幸一(硬着头皮走进教室)心慌一(老师并未批评自己)_______—(教室晕坐了好些人)_______—(知道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
3.简要分析郝叟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人物描写运用了多种手法,写出一种,举例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上课之前,平常总是很喧闹,今天却很安静;先生平常总是很严厉,今天却很温和;
先生平常穿着很随意,今天却很庄重;教室后排平常总是空着,今天却坐了好些人。
2.平静 吃惊 难过
3.郝叟是镇上普通民众的代表,他的出现深化了小说的爱国主义主题。
4.肖像描写 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庄重的穿着说明这是个特殊的日子,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深切的悲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城市绿化的误区
①城市中的植物一般都是由人工种植的,很少像原始森林一样是原生的,保持了原始的、自然的捧态。城市中原生的植物在建设过程中大多消失了,而植物对人类又很重要。它们能美化城市环境,缓解城市温室效应,净化城市空气,还能降低城市噪音,创造幽雅的休憩环境,增添生活情调。植物还能净化城市水质,生产绿色食品,保护生物多样性。它们在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因而我们努力地在城市中营造森林,以期望它们能为我们服务。
②把城市植物还原到自然的、未受人类破坏的状态是不可能也是不实际的。但光靠光秃秃的大草坪或者随意栽种的一些树种,同样不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城市中的花园、绿地和公园,过于强调观赏性。绿化的品种多为一年生花卉和四季常绿品种,忽略了城市绿化的生态功能。种植的植物能否不依赖或最少依赖人类的帮助而正常生长,能否给人类带来好处等问题都被忽略了。“偏爱花草,轻视树木”成了城市绿化的一个不良倾向。太片大片的草坪使城市增添了不少绿色,但“绿”多而“荫”少。专家指出,同等面积林木是同等面积草地的绿化效果(降温增湿,隔离噪音、提供氧气、吸收有害气体等)。的3~4倍,而植树成本仅相当于种草成本的十分之一。树大根深、枝繁叶茂的名木,在一定程度上还显示了一个城市雄厚的经济实力、悠久的社会历史和浓郁的人文底蕴。
③种树的另一点好处是比种草更节水。在种植后的第一年,同等面积的树木和草地所需的水量基本相等;但到第二年,树木的生长则基本依靠自然降水,而1平方米草地(除自然降水外)的年需水量约为1.2吨。一座城市以10万平方米草地计,一年的用水量就大得惊人。
④此外,一味地追求绿化的美感而选用好看而不适合当地的植物也是城市绿化中出现的问题。其结果是既达不到完善城市环境的目标,又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城市绿化更不能盲目引种外来物种,以免引起生物入侵。
1.城市绿化的误区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举例说明本文语言的准确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城市绿化不但要强调观赏性,还要注重生态功能。
B.种树比种草成本低,用水少,还能显示一个城市的人文底蕴,因此要多种树。
C.城市绿化不能引用外来物种,以免引起生物入侵。
D.同等面积的树木和草地在第一年的用水量基本相同。
1.从三个方面:一是过于强调观赏性,忽略了城市绿化的生态功能;
二是一味地追求绿化的美感而选用好看而不适合当地的植物;
三是盲目引种外来物种。
2.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简洁地说明了林木绿化效果好、成本低。
3.在“一味地追求绿化的美感而选用好看而不适合当地的植物也是城市绿化中出现的问题”中,“一味地?表明作者对在城市绿化中过于追求美感而选用不适合当地的植物的做法持否定态度。)
4.C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