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长河落日扁

⑴我很喜欢诗人王维写的《使至塞上》这首诗,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读来自然、贴切,全无笔墨雕凿痕迹。但是,从来也没有人从科学的角度加以推敲过。

⑵前几年,偶然东临大海,隔着面纱似的薄雾观看跃然而出的红日。咦?刚升起的太阳竟是略带一点扁的。这使我想起了王维的诗,既然初升的太阳是扁的,落日怕也不会是圆的吧!碰巧,在一本书里找到了答案:落日是扁的,据观察是椭圆形的,短轴约比长轴短1/5。后来,眼见又得到了证实。

⑶“落日为什么是扁的呢?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在捣鬼。”

⑷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把筷子插入一只盛水的杯子里,看起来筷子是折成两段的,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光在密度大的物质里跑得慢,在密度小的物质里跑得快。水的密度比空气大,于是,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速度突然改变,造成光线折射。

⑸那么在空气中光线会不会曲折呢?也会。原来空气的密度也不是均匀的。由于地心引力的关系,地球表面大气密度大,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密度越小。这种密度的差别并不大,通常觉察不到光线由此产生的曲折。但是,太阳刚落山时,阳光斜着通过大气,距离很远,产生的折射已经可以使人明显地感觉到。这种折射越贴近地面越强。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线曲折得不一样,看起来就成扁的了。

⑹在沙漠或海面上,因为温度变化造成局部空气密度变化,也会使光线曲折。这样,人们有时就能看到平常看不到的远处的景色,这就是所谓的海市蜃楼。夏日炎炎之时,海水温度低于空气温度,贴近海面空气密度大。因此,处于地平线以下的景物发出的光线成拱形传播,向下折射到我们的眼中,看起来景物悬在空中,像仙山琼阁。我国渤海中的蓬莱仙境就是这样形成的。沙漠里的情况则相反。沙石吸热,温度比大气高,甚至放进一枚鸡蛋也能煮熟。这样,沙石附近空气密度特别低,使远处树木发出的光线弯曲,自下而上折入我们的眼睛,并且形成倒影。这使在荒漠上备受干渴之苦的驼队觉得临近大湖、遇到绿洲了,然而终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千百年来的这些海市蜃楼,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想象!

⑺光的折射现象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倒是实实在在的。三四百年来,利用这种现象制造的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光学仪器,使人们见到了秋毫之微末、天体之宏大,大大扩展了我们的眼界,为发展人类文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⑻看来,天天见到的落日之中还有一些科学道理呢!当然,我们不想以此来奚落王维,改他的佳作也大可不必,诗终究是诗。我们只想用此说明:司空见惯、似乎理所当然的事,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

1、第⑷段中加点的“这样”指的是什么?

2、结合语境理解第⑹段“可望而不可即”的含义。

3、结合上下文理解第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4、根据全文概括回答,为什么“长河落日扁”?

5、作者看到现象产生联想,进而质疑,最终找到了正确答案,举一个你在学习或生活中符合这一思维过程的例子。

题库:教案备课库 类型:简答题 时间:2020-12-31 01:23:43 免费下载:《2011年淄博市周村区九年级第二次检测考试》Word试卷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长河落日扁

⑴我很喜欢诗人王维写的《使至塞上》这首诗,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读来自然、贴切,全无笔墨雕凿痕迹。但是,从来也没有人从科学的角度加以推敲过。

⑵前几年,偶然东临大海,隔着面纱似的薄雾观看跃然而出的红日。咦?刚升起的太阳竟是略带一点扁的。这使我想起了王维的诗,既然初升的太阳是扁的,落日怕也不会是圆的吧!碰巧,在一本书里找到了答案:落日是扁的,据观察是椭圆形的,短轴约比长轴短1/5。后来,眼见又得到了证实。

⑶“落日为什么是扁的呢?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在捣鬼。”

⑷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把筷子插入一只盛水的杯子里,看起来筷子是折成两段的,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光在密度大的物质里跑得慢,在密度小的物质里跑得快。水的密度比空气大,于是,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速度突然改变,造成光线折射。

⑸那么在空气中光线会不会曲折呢?也会。原来空气的密度也不是均匀的。由于地心引力的关系,地球表面大气密度大,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密度越小。这种密度的差别并不大,通常觉察不到光线由此产生的曲折。但是,太阳刚落山时,阳光斜着通过大气,距离很远,产生的折射已经可以使人明显地感觉到。这种折射越贴近地面越强。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线曲折得不一样,看起来就成扁的了。

⑹在沙漠或海面上,因为温度变化造成局部空气密度变化,也会使光线曲折。这样,人们有时就能看到平常看不到的远处的景色,这就是所谓的海市蜃楼。夏日炎炎之时,海水温度低于空气温度,贴近海面空气密度大。因此,处于地平线以下的景物发出的光线成拱形传播,向下折射到我们的眼中,看起来景物悬在空中,像仙山琼阁。我国渤海中的蓬莱仙境就是这样形成的。沙漠里的情况则相反。沙石吸热,温度比大气高,甚至放进一枚鸡蛋也能煮熟。这样,沙石附近空气密度特别低,使远处树木发出的光线弯曲,自下而上折入我们的眼睛,并且形成倒影。这使在荒漠上备受干渴之苦的驼队觉得临近大湖、遇到绿洲了,然而终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千百年来的这些海市蜃楼,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想象!

⑺光的折射现象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倒是实实在在的。三四百年来,利用这种现象制造的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光学仪器,使人们见到了秋毫之微末、天体之宏大,大大扩展了我们的眼界,为发展人类文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⑻看来,天天见到的落日之中还有一些科学道理呢!当然,我们不想以此来奚落王维,改他的佳作也大可不必,诗终究是诗。我们只想用此说明:司空见惯、似乎理所当然的事,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

1、第⑷段中加点的“这样”指的是什么?

2、结合语境理解第⑹段“可望而不可即”的含义。

3、结合上下文理解第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4、根据全文概括回答,为什么“长河落日扁”?

5、作者看到现象产生联想,进而质疑,最终找到了正确答案,举一个你在学习或生活中符合这一思维过程的例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长河落日扁  ⑴我很喜欢诗人王维写的《使至塞上》这首诗,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读来自然、贴切,全无笔墨雕凿痕迹。

本题关键词:德维喜牌德维喜片,病人利益至上,落日征,阅读训练,阅读中枢,落日现象,学习成长维度,扁钢搭接长度,胃肠完全性阻塞,阅读新知法;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