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春》片段,完成15—18小题。(10分)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5.语段分别从视觉、味觉、听觉三个角度来描写春天,请分别找出一例句。(3分)视觉

味觉

听觉

16.语段中哪一句是作者想像的情景? 这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2分)

17.语段中第一句“桃树、杏树、梨树”三种树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2分)

18.请你写出两句表现春天的古诗词。(3分)

(1)

(2)


1、 15.视觉: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散在草丛里(—一句即可)!味觉:花里带着甜味儿。听觉: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16.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17.不能,因为三种树与后文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严儿、杏儿、梨儿)的顺序是一一对应的.
   18.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13分)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①来时,便听说台北是个多雨的城市,尤其是冬季,雨下得更是非同凡响,为世界上许多城市所不能比。我不是专门到台北来看雨的,我从家乡来,我说家乡话,我唱家乡戏,我带着家乡情来看家乡人。为两岸的文化交流,我们一行20人,应台湾名伶刘海燕女士的盛情邀请,到台湾演出河南豫剧。
②演出可谓盛况空前。我们的观众有的是驱车200多公里赶来的,有的是被人用轮椅推进剧场的。有的一来使当起了“义工”,贴戏报、打水扫地、搬运道具,看到什么活儿都抢着干。“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时间,乡音乡韵一片,其情深深,其意切切,场面十分感人。
③对台北的河南老乡来说,他们来看家乡戏,主要是来找家乡情的。一位叫贾文斌的老人,在头一天看戏时,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久久不放开,他颤巍巍地说:“我一听到这梆子敲、板胡响就想回家……”80岁的老人说着说着就像小孩一样哭了起来。一位麻老先生对我们说:“我吃过台湾的几十种水果,世界上近百种水果,哪一种也没有家乡的榆钱和柿子有味,几十年不尝了,想啊!”台北河南同乡会的乔律师说:“我是喝黄河水长大的,生是河南人,死是河南鬼……”他们跟我们谈这些的时候,那黯然的神情,那铿锵的声音,不正是深沉的思乡情愫的袒露吗?他们的生命源头在故乡,那里有生养他们的老祖宗,那里有他们的根哪!
④舞台上,一出《卖苗郎》、几句《寻儿记》就使台下看戏的老乡们大哭失声几回。是想起了至今仍未找到的家乡的父母?是想起了年轻时手拉手陌上采桑的结发妻子?还是想起了当年挥洒“十八相送”的情景?数十年天各一方,演出的剧情勾起了他们人生际遇中最深刻的记忆,他们怎能不悲伤、不痛哭呢?
⑤屋外的雨还在无休无止地下着,下雨的天气给人带来惆怅。雨如信使,传达着一种情思,创造着一种怆然悲凉的气氛。我们归来时,老乡们冒雨赶来送行。车开了,透过雨幕,我只看到了使劲挥动的手,却无法看清他们脸上流的是雨还是泪……我在心里向老乡呼唤:回家看看吧!春天,一串串肥嘟嘟的榆钱,晚辈们会采下让您尝鲜;秋后,房前屋后,坡上路边,柿子黄澄澄红丢丢的一片,晚辈们会摘下送您手边。再听几回地道的家乡戏吧,原汤原水原汁原味……
⑥雨,台北的雨,不停不歇,下着,下着……
18、题目是“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文中也多次写到雨,对此,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台北冬季确实多雨。

B.、密密的雨丝和绵绵的乡情有相通之处。
C.、融情于景,把浓浓的乡情融人对雨的描写之中,形象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
D.、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与《荔枝蜜》一课写法相同。
19、第③段中“紧紧”、“抓”、“久久”和“颤巍巍”四个词语,表现了贾文斌老人怎样的感情?(3分)

20、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与前文哪句话相呼应?找出来写在下面。(3分)

21、文中“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肥嘟嘟”等语句,十分通俗、口语化,而且富有地方特色。从文中再找出一例,写在下面。(4分)

18、D 19、盼到亲人来临,内心十分激动、喜悦。 20、哪一种也没有家乡的榆钱和柿子有味。21、黄澄澄红丢丢。点拨:回答“原汤原水原汁原味”亦可。

阅读下列现代文语段,完成13-17题。(15分)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哪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13、以上文字主要写了玩耍和________两种情景,其中都写到气氛,最能体现各自气氛特点的词语是_______和_______。(3分)
14、下面四项中,最能表现先生“严而不厉”性格的是( )(3分)
A.、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B.、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C.、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D.、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15、有人对“低下去,静下去”这六个字,加了圆点,并且从不同角度加以批注,其中最合理的一句是( )(3分)
A.、不写成“静下去,低下去”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记叙合理,符合声音的变化实际。
B.、不写成“低了,静了”,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体察入微,呈现声音的变化动态。
C.、不写成“不明显,听不清”,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照顾周到,表明并非被先生的读书声压低、吞没。
D.、不写成“放小,变静”,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用词讲究,暗示并非被先生的读书声吸引而放小音量或停止读书。
16、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而先生读的文字加了标点符号,这是因为( )(3分)
A.、学生读的文字是间接引用,而先生读的文字是直接引用。
B.、学生读得快,先生读得慢。
C.、学生是放开喉咙读,先生是大声朗读。
D.、学生没读懂,先生读得懂。
17、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上文对先生进行了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
B.、字里行间,表现了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C.、“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这句话表明少年鲁迅天资聪颖,对先生所读文章的妙处心领神会。
D.、段末“拗”字生动描写了先生读书无限陶醉的神态。

13、读书  静悄悄 人声鼎沸(或放开喉咙)14、B  15、A  16、D  17、C

比较阅读节选自邵燕祥《想起我的三位语文老师》中的一段文字(甲文)和节选自魏巍《我的老师》中的文字(乙文),回答后面的问题。(9分)

  (甲)小学三年级的春天,碰上一个作文题《春》,鬼使神差地我想起寒假里跟哥哥姐姐一块儿备课时,听他们朗读《初中国文》第四册开卷朱自清的文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我就搬到我的作文本上,把"脚步近了"改成"脚步重了",我还不太懂"重"字的意蕴;后面朱先生怎么写的我记不住,只好用我的话语敷衍成篇。没想到教我们作文的王法章先生看了以后,狠狠地夸了一通。很可能是从这天起,我就把当发明家的志愿悄悄换成从文了。假如王先生指出这篇作文几近抄袭,我也只能低头无话可说,后面的事情全得改写。

  (乙)她(蔡芸芝老师)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

  圆天盖着大海,

  黑水托着孤舟,

  远看不见山,

  那天边只有云头,也看不见树,

  那水上只有海鸥……

  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1.王老师和蔡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与对学生的影响有什么共同的地方?(3分)

  2.王老师和蔡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各有什么特点?(2分)

  3.(甲)文的作者在作文中把朱自清的"春天脚步近了"改成"春天的脚步重了",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4分)

 

1.教育:热心教育,热爱学生,都重视文学方面的教育。影响:对他们喜爱文学走上文学道路产生很大影响。

  2.王老师重在热情鼓励,蔡老师重在熏陶感染。

  3.  正、反都可,言之成理就行。

阅读节选自《金黄的大斗笠》中的几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风来啦!雨来啦!

  姐姐带着斗笠来啦!

  雨,只赶上洗洗斗笠。

  风,总想掀开斗笠,看看下面遮着什么。

  金黄的大斗笠下:这边,露出一条翘起的小辫;那边,露出一条揽着小山羊的滚圆的胳膊。在用斗笠临时搭成的小房子里,姐弟俩坐着,任凭雨水洗刷四只并排的光脚,脚指头还在得意地动呢。

  金黄的大斗笠下还遮着笑,遮着小山羊偶尔发出的咩咩声,遮着姐姐和弟弟的笑语:

  --姐姐,你怎么知道雨来啦?

  那团乌云走过咱家窗前,我看到它的影子了。

  --姐姐,你怎么知道风来啦?

  咱家屋后的竹林告诉我的。

  --姐姐,你要不送斗笠来,哪怕晚送一会儿,我正好淋个澡。可惜……

  啪(是一只手打在另一只手上)。

  --嘻嘻。

  --咯咯。

  笑声冲出银线织的雨帘,笑声掀动金黄的大斗笠。

  远看,斗笠像个大蘑菇,是那么美。阳光照着它,雨水润着它,它是那么有生气。

  1."风,总想掀开斗笠,看看下面遮着什么。"请你说说斗笠下面遮着什么。(2分)

  2."脚指头还在得意地动呢。"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含义?(2分)

  3.为什么结尾说斗笠"是那么美","是那么有生气"?(2分)

  4.概述这几段文字(散文)所包含的故事大意。(2分)

1.姐弟的可爱形象/笑语/纯真的手足之情/春天的温馨/勃勃的生机

  2.姐姐及时给弟弟送了斗笠,弟弟雨中有姐姐送斗笠,彼此关爱的心得到满足。

  3.斗笠不但外在美,主要体现内在美:姐弟的纯真可爱,手足之情。斗笠遮雨遮阳光,体现了它的活力。或者:雨过天晴,生机勃勃。

  4.风来雨至,姐姐及时给弟弟送来金黄大斗笠,斗笠下遮着姐弟的形象和笑语,斗笠是那么美,那么有生气。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23—30题。(共12分)

倔强的仙人掌

① 女人看见路边蹲着一个挑担老头儿,他身旁是满满一筐仙人掌,嫁接出各种形状,高高的底座像独立挺秀的山峰,山峰顶部是形状不同的红、黄、绿各色仙人球。女人问了价钱,觉得比花鸟市场上的便宜许多。她挑选了很久,选中了自己喜欢的两个,准备一起买。老头儿一个劲儿地介绍这植物的种种优点,不仅好看好养,还能净化空气。末了他搓着粗糙的手说:“三块钱一个,两个算你五块钱。”

②“你这是真嫁接上去的,还是用牙签插上去的?”这么便宜,女人总觉得不安,指着仙人球提出 。蛮好的花买回家后发现没有根,养不活,这种事情发生了不止一次。

③ 老头儿生气了,脸腾地红了上来:“怎么可能是插上去的?都是我一棵一棵栽起来的。”

④“是吗?”我冷眼旁观,反问道。这样的表白她听多了,(tǎn g)若是货真价实的东西,何必这么着急?她心里想。眼看就要成功的交易,因为这一问停了下来,老头儿急得有些手足无措。而他越是解释,女人越不相信。

⑤ 忽然,老头儿从筐里拿出一棵茁(zhuàng)的仙人掌,没等女人反应过来,便使劲一拉,把它的顶部从底峰上扯了下来,举到女人眼前:“有牙签吗?”

⑥ 没有牙签。黄绿色的仙人球从仙人掌上掉了下来,而仙人掌顶部生生裂开一道绿色的肉质沟痕,说明那首尾两截早已生长得浑然一体。

⑦ 证明了真假,女人付钱,老头儿一脸自尊,挺着胸膛收钱。五块钱两个,老头儿从口袋里摸出装钱的塑料袋,该找多少还找多少,也不计身首异处的那一个。

⑧ 老头儿把东西包好,起身时,顺手捡起地上已成两截的仙人掌,一起放进了女人的车筐。“刚才那点儿事算不了什么。”老头儿说,“这两截也不要扔了,它最耐折腾,只要有点泥,就能长出根来。”

⑨ 听了老人的话,女人反而觉得很愧疚,仿佛受伤的不只是那棵仙人掌,还有别的什么。她从这强的仙人掌背后,看到了老人真诚的心。

23. 给文中的加点字注音。(2分)

(1)计( ) (2)强( )

24. 根据文中的拼音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字。(2分)

(1)(tǎn g) 若 (2)茁 (zhuàng)

25. 文中的 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一个词语是( )。(填序号)(1分)

A. 疑惑 B. 疑问 C. 疑虑

26. 对文中的女人总是怀疑老人作假的原因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填序号)(1分)

A. 老人卖的仙人掌很漂亮,他还一个劲儿地介绍仙人掌的优点。

B. 老人卖的仙人掌比花鸟市场上的便宜许多,她觉得可能会受骗。

C. 老人着急地一再解释他的仙人掌是货真价实的,她不相信。

27. 第⑤段中对老人的描写反映出他( )的特点。(填序号)(1分)

A. 沉着果断 B. 任性直率 C. 淳朴倔强

28. 文中画波浪线的“别的什么”不仅指老人的 ,还指老人的 。(都用文中的词语回答)(2分)

29. 对文章的题目“倔强的仙人掌”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填序号)(1分)

A. 题目中的“倔强”,表现了老人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执著。

B. 以“仙人掌”比喻卖仙人掌的老人,突出他不怕困难的精神。

C. 这个题目与文章的结尾相照应,能够引发读者深入的思考。

30.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应该 。(2分)

23.(1)jiào     (2)jué

24.(1)倘       (2)壮

25. B

26. A

27. C

28. 自尊;真诚的心

29. B

30. 互相信任(真诚相待);宽容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语段,回答17—22题。(共8分)

① 我轻轻地叩着板门,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抬头看见我,先愣了一下,后来就微笑了,招手叫我进去。这屋子很小很黑,靠墙的板铺上,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她的脸向里侧着,只看见她脸上的乱发和脑后的一个大髻。门边一个小炭炉,上面放着一个小沙锅,微微地冒着热气。这小姑娘让我坐在炉前的小凳子上,她自己就蹲在我旁边,不住地打量我。我轻轻地问:“大夫来过了吗?”她说:“来过了,给妈妈打了一针……她现在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我问:“她吃过东西吗?这锅里是什么?”她笑着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我想起了我带来的橘子,就出来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她没有作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橘子来,用小刀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

② 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她没有说下去,只慢慢地从橘皮里出一瓤一瓤的橘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

17. 这段文字选自《小橘灯》一文,作者是 。(1分)

18.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分)

(1)揉( ) (2)瓣( )

19. 下列词语中可以概括语段内容的一段是( )。(填序号)(1分)

A. 初遇 B. 探望 C. 怀念

20. 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通过对小姑娘 的描写,表现了小姑娘由惊讶到高兴的心理变化过程。(2分)

21. 语段中“她没有说下去”说明小姑娘具有与年龄不相称的 心理。(1分)

22. 下列对语段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填序号)(1分)

A.“屋子很小很黑”是对小姑娘家庭环境的描写,由此可见她的家境很贫寒。

B. 小姑娘笑着告诉作者“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表现了她乐观的性格特征。

C. 语段中的加点词都是对小姑娘制作小橘灯动作的描写,说明她心灵手巧。

17. 冰心

18.(1)niē    (2)jú

19. B

20. 动作;神态

21. 警觉

22. C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19~23题。(18分)

最美的善举

从第一次踏进这间病房时起,我便有些讨厌3号床那个陪床的男人。

男人姓苏,四十出头的样子,穿一件皱皱巴巴的短衫,浓眉凹目,络腮胡子,看上去挺吓人的。“络腮胡子”大大咧咧的,说话时声带像是安了喇叭,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他非常爱吃肉,羊排、猪杂儿、红烧牛肉是他食谱上的主角。尤其是到了中午,他总是喜欢买回五六个酱紫色的猪蹄儿,啧啧作响,弄得那张原本就腻乎乎的脸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每天中午只要一吃完饭,“络腮胡子”便毫不客气地把挨着窗台的那个空床据为己有,人往上面一躺,两分钟不到便鼾声大作,给人的感觉这儿不是病房倒像是他的家。

同“络腮胡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号床的那对母子,他们总是安安静静的。

1号床的女人患乳腺癌,刚刚做了手术。她有两个孩子,女儿读高三,儿子上小学。她的男人只靠种地养些鸡鸭挣生活。正值夏播季节,男人极少来探望,更多的时候只有那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守候着母亲。男孩很懂事,主动包揽了整个病房里的热水供应,每次有人帮他扶着母亲去做检查,男孩总忘不了说声“谢谢”。

1号床的桌上基本没什么水果,偶尔有个苹果或一两块西瓜,母子俩也是推来让去的。有时男人会从街上买点儿卤肉来,女人就埋怨他乱花钱,然后把大部分肉夹到孩子的碗里。

一天,男人来探视时竟带了一小袋炸蝉蛹来,黄灿灿、香脆脆的。男人给我和“络腮胡子”各抓了一把,一屋子人都嚼出了满嘴的香。尤其是“络腮胡子”,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一再恳求1号床的男人帮自己弄点儿来。说在饭店里吃过这东西,25块钱一盘,却没这个新鲜。只要能帮着弄些来,愿意按一元一个买他的。

1号床的男人笑了笑,没说什么。

几天后,1号床的男人果然又弄了些来。“络腮胡子”如获至宝,点过数,非要给对方27块钱不可。1号床的男人不肯收,“络腮胡子”便硬是把钱塞给了男孩,并且说就喜欢吃这口儿,只要是活的,有多少要多少。

1号床的男人并没在意,男孩却把这话放在了心上。一到傍晚便跑到医院后面的树林里去找,最多时一晚上竟能找到二三十个,“络腮胡子”总是照数全收。

有了这项收入,1号床的餐桌上渐渐丰盛起来。中午时,男孩会为母亲买上一个肉菜;晚上,再加一袋鲜奶。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个月。一天,男孩悄悄地告诉我,“络腮胡子”吃蝉蛹上了瘾,现在有两个小朋友在帮着找,他按2毛钱一个从小朋友手里收来再卖给“络腮胡子”。

我惊讶于男孩的精明,也为他能找到这样一个赚钱的途径而高兴。

婆婆出院时,我把亲友送的水果、奶粉和罐头之类的东西都留给了1号床。起初1号床的女人不肯收,我谎称车小,再跑一趟还不够油钱,那女人才讪讪地接受了。

后来的一天,我去医院办理医保退款手续,从停车场出来,刚走了几步,远远看到“络腮胡子”手里拎着一个塑料袋儿,径直走进路旁的灌木丛中。

等到走近,我才发现,他从塑料袋里倒出的,竟是一堆儿蝉蛹!

“苏大哥,这……”

他抬头,见是我,尴尬地笑了笑:“买得太多了……”

“那你还买它干嘛?”我疑惑地瞅着他。

“嘿嘿,”他挠了挠头,露出一脸和他的性格极不相称的腼腆,“看那一家怪不容易的,大忙咱也帮不上,添个菜钱还是有的。”

我恍然大悟,原来苏大哥一直在用这样的方式帮助1号床的病友。

那一刻,我的心头忽然涌起一股别样的温暖…… (选文有改动)

19、选文题目中的“善举”指什么事情?为什么说它是“最美”的?(4分)

答:

20、对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进行简要赏析。(4分)

尤其是到了中午,他总是喜欢买回五六个酱紫色的猪蹄儿,啃得啧啧作响,弄得那张原本就腻乎乎的脸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答:

21、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含义。(4分)

⑴起初1号床的女人不肯收,我谎称车小,再跑一趟还不够油钱,那女人才讪讪地接受了。

答:

⑵他抬头,见是我,尴尬地笑了笑:“买得太多了……”

答:

22、选文用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2分)

答:

23、选文主要运用了欲扬先抑和对比的写法,请就其中的一种写法结合选文作简要分析。(4分)

答:

19、“善举”指“络腮胡子”通过收买蝉蛹暗中帮助1号床病友的事情;因为“络腮胡子”既帮助了身处困境的人,又使被帮助的人得到尊重,所以说他的善举是“最美”的。(共4分,每问2分)

20、示例:用“啃”和“啧啧”写出了“络腮胡子”吃相的不雅,用词准确而生动;“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络腮胡子”脸面油腻的特点。画线句子传神地表达了“我”对“络腮胡子”的厌恶之感。(4分)

21、(1)女人因接受别人的施舍而感到不好意思。(2分)

(2)“络腮胡子”助人的秘密被发现后表情很不自然。(2分)

22、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2分)

23、示例一:选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络腮胡子”的粗俗,后写他的善举。这样写使文章内容更有波澜,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示例二:选文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如“络腮胡子”的粗俗与他的细心善良对比(答“我”的施舍与“络腮胡子”的善举对比;“络腮胡子”的大大咧咧与1号床母子的安安静静对比等也可)。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共4分,结合选文简析写法和作用各2分。如两种写法都做答,以第一种写法评分。)

阅读下文,完成20-24题。(19分)

伤 口

周海亮

他坐在正午的阳光里,面前的细铁架上绑一只白晃晃的口琴。①他的额头和脸颊上挂着亮晶晶的汗水,他微笑着,尽量用口琴吹出悦耳并且连贯的曲子。可是那曲子并不连贯,它断断续续,调子甚至跑出很远。他端坐着,脸上露出抱歉的表情,口琴声却并不停歇。他旁边放一个红色的小塑料桶,偶尔有行人走上前来,往塑料桶里扔一张零钞或者一枚硬币。他并不看行人,更不理会那个塑料桶。他只顾吹他的口琴。可是他的脸上分明写着感激,对好心人,对一张零钞,或者一枚硬币。

和着曲子,他的脸上表情丰富。人们注意到他肘部以下的袖筒空空荡荡,那袖筒随着他身体的微小动作而轻轻摆动。

男人带儿子横穿了马路。他们站在不远处听他吹琴,男孩说那里有个人在“演奏”。男人说他是乞丐,他不过是在胡乱地吹口琴。男孩坚持说,不,不,他在认真地演奏。

然后,男孩跟父亲要十块钱。

什么?男人吃了一惊。

五块钱也行。男孩让了一步。

你要给那个乞丐五块钱?

是,我想给他五块钱。男孩认真地说,我们听了他的演奏,我们应该付钱……他那么认真,他没有胳膊……

男人想了想,掏出五块钱递给男孩。男人拉着男孩的手,径直走到他的面前。②恰逢一曲终了,他抬起头,舔一舔干燥的嘴唇,冲男人和男孩笑笑,然后将头深低下来,在肩膀上擦一擦汗水。男孩捏着五块钱,向前跨一步,试图将钱扔进他面前的红色塑料桶。

稍等,男人说。他将五块钱重新握到手中。

男孩不解地看着自己的父亲。

我得看一看你的胳膊。男人对他说。

他再一次抬头,再一次看面前的男人。他的脸呈现出紫黑的颜色,分不清是因了阳光的照晒还是因了男人的话。他的嘴微张,嘴唇轻轻抖动,然而,他没有说话。

我得看一看你的胳膊。男人重复说,你知道,现在骗子太多……我不想让我和儿子再一次受到欺骗。我绝对没有别的意思,我只想证明你是乞丐……请你原谅我……

可是我不是乞丐。他说。

你不是乞丐?

我不是乞丐。我只是艺人———在大街上吹口琴的艺人。

男人不知是否应该把手里的五块钱扔进塑料桶。他迟疑着,愣怔不动。我还是想看一看你的胳膊,男人坚持说,我真的没有别的意思,我只是想证明一下……

他低下头,久久不语,然后,将嘴唇重新凑近口琴,吹起另一首曲子。他似乎完全沉浸到自己的曲子里,对面前的父子二人视若不见。

男孩看着父亲。他感到不知所措。

最终男人还是将那五块钱扔进了塑料桶。他拉起男孩,转身,往回走。他们需要重新横穿马路。

身后的口琴声戛然而止。

稍等!他喊住父子二人。他努力低下头,用牙齿咬开胸前的两粒纽扣。一滴汗水恰在这时滑过额头,滴进他的眼睛。他用一种艰难并且笨拙的姿势脱下身上的T.恤衫,男人和男孩同时看到他丑陋并且可怜的残肢———的确,他的两个肘部以下,空空如也。

男人和男孩,同时愣住。男人开始不安和尴尬。男人说,对不起。

他笑一笑,重新用笨拙并且艰难的姿势将T.恤衫穿好。他再一次低下头,用牙齿仔细地系上胸前的两粒纽扣。他抬头看看男人,对男人说,请收回您的钱。

什么?男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请收回您的钱。他重复一遍,我想您还是把我当成了乞丐———只有把一个人当成乞丐,才会在意他是否伤残……但事实上,我并不是乞丐,我只是艺人……我给您看我的胳膊,既非为了博取您的同情和怜悯,更不是为了得到您的五块钱……

他用光秃秃的肘部指指面前的小男孩,说,我把伤口展示出来,只是想让您的儿子相信,这世上,并非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都是骗子;这世上,至少还有诚实……

他埋下头,再也不肯说话。稍顷,又一支曲子在正午白晃晃的阳光里飘荡开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9年第17期)

20.标题解读——联系全文说说文章以“伤口”为题,有哪几层含义。(3分)

21.感知人物——本文人物形象刻画细腻生动,其中吹口琴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请你简要概括一下他的形象。(3分)

22.词句品味——文章画横线处都写到了吹口琴者的“笑”,请揣摩三处“笑”有何不同之处。(6分)

23.手法欣赏——小说在表现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举例谈谈这样写的作用。(4分)

24.拓展延伸——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3分)

材料一:亲切不可抗拒,但它应该是真诚的,而不是虚假的微笑或伪装的面具。——奥列利斯

材料二:春秋时齐国连年灾荒。有个叫黔敖的富户在路边设了一个粥摊来周济逃荒的穷人。一天,黔敖看见一个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没精打采地走过来,就高声喊道:“喂,来吃粥。”来人抬眼看着黔敖说:“我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样的地步。”说完他谢了黔敖又向前走去,最终饿死在路边。

20.一是指吹口琴者伤残的肘部;二是指男人的不信任给吹口琴者所带来的尊严与内心的伤害。

21.诚实,有骨气,自强不息,乐观面对生活。

22.①体现了吹口琴者的真诚乐观;②对男人和男孩的好心的感激;③对男人道歉的宽容。23.示例1:男人的固执、疑虑与男孩的善良、纯真构成对比,这样能更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好地衬托出男人行为的极端性,从而更有力地体现出男人对吹口琴者的伤害。 示例2:男人的一意孤行与吹口琴者的忍让宽容构成对比,这样更好地突出了人应当真诚地对待别人,尊重别人的主题。

24.示例:每个人都有自尊,也有维护自己尊严的权利;我们要学会尊重别人,用真诚的心去关爱他人。

不倒的江南柳(13分)

柳,向来被当作柔弱、秀丽的化身。“弱柳从风疑举袂”,“芙蓉如面柳如眉”,“杨柳岸晓风残月”……柳向来被当做柔弱、秀丽的化身。诸多咏柳的诗文,朝复朝代复代地,在人们心目中加深了这种印象,以至于一提起柳,就想到江南水乡,想到细腰一掐儿的弱女子。

柳就没有阳刚之气?江南尽是一片阴柔?

如果你是一位江南水乡人,你就不会盲从,你还对古往今来“女儿柳”的思维定势大大的不服气哩!

你会领着远方来客,看村前屋后、江河湖堤、沟渠路旁千百种树木,哪一种最先报告一年一度的春消息?是柳。哪一种在寒露霜降后还绿绿黄黄地装点着晚秋?是柳。哪一种旱不怕也淹不死?还是柳。你还会告诉客人一段祖辈流传的水乡谣谚:“顺插顺生根,倒插倒生根,不插自生根,浮起生吊根。”是哪种树这么易栽易活,生命力这么强旺?依然是柳!

要真正认识柳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最好是在盛夏时节江河水涨,气温高达40摄氏度以上的中午,你领着远方客人到江河湖堤防汛第一线去看看。

狂风是一阵紧似一阵,宽阔的水面鼓起“白鹤浪”一排高过一排,朝那泥沙筑成的堤岸扑杀过来,那一股又一股的凶劲、蛮劲、狠劲,简直要冲刷一切、捣毁一切、吞没一切!没见过这阵势的,稍微胆小一点,腿肚子也许会筛糠。可你会告诉客人:不用怕,有柳哩!也许客人会惊讶地问:是那细叶纷披的柳么?是那劳劳挥手伤离别的柳么?就是那系不住玉骢挽不得兰舟的弱柳?

是的,你说。柳如果是单独一枝,星点数株,摇曳于纱窗散布在庭院,那姿色那态度,是够轻柔够秀丽的。可在这儿,在最需要力量最依赖意志最迫求阳刚的抗洪前线,请看吧———看那沿着堤外长龙阵似的摆开的防浪柳林。他们一排排一行行站在浑浊的洪峰浪尖之上,水是淹齐了腰,淹过了胸,甚至淹至颈,淹至喉,头上是骄阳烤着,脚下是热水蒸着。他们那阵中,没有一棵蔫头耷脑的,没有一株弱不禁风的,没有一个面黄肌瘦的,全都郁郁葱葱、蓬蓬勃勃、威威武武、潇潇洒洒、从从容容地泰然屹立着,用他们的身躯、他们的臂膀、甚至他们的毛发,挡住那排山倒海的巨浪,把洪水猛兽的嚣张气焰消融在一片绿荫里。如果说洪峰浪头在进入柳林之前是关西大汉击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的话;那它接近堤岸已是十七八女子执红牙象板吟“晓风残月”了———哦,还有个“杨柳岸”,不过,此杨柳岸绝非彼“杨柳岸”了!须知凶猛的汛期洪水真正是“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的呀,连穿空的乱石都能咬成碎块儿哩,可它在柳林面前却显得这样子虚弱,足见柳的坚强,怕要赛过铁石了!

你若是留心看柳的,还会指给客人细细观察,水淹齐哪里,柳就把红色的浮根长在哪里,就像洪峰撞击胸膛撞出的血丝,喷吐开去,散作生命的鲜花,也来帮着抗击洪魔,平息风浪。看到这儿,远方客人才会服了你的“不服气”,也会由衷赞赏这柳原是“男儿柳”,这柳所象征的江南人也是够汉子够阳刚的了。不是吗?那些和柳树一样站在洪水里,给大堤打桩、填土、扎浪把、护坡岸的,就是被刻板印象认定为精瘦小巧、不粗不犷的江南汉子和柳眉杏眼、柔若无骨的江南女子。况且,这些抗洪挡浪的柳树,还是他们随意儿扦插就长成“水上绿色长城”的,“长城”内有他们慈笑的长辈、天真的儿女、温馨的家庭,还有纵横的交通动脉、密集的工厂商厦、繁华的现代城市……这一切,都靠江南水乡的男儿女儿来保护。他们是警惕的哨兵,是刚毅的斗士,是真正的勇者。而柳哩,只是他们的帮手。人和柳,就这样相依相存,年复年代复代地奋斗。

一旦洪水消退,柳是更涂了一层绿意,人是再添了一份壮色,柳的胸前那一团团一簇簇浮根攒成的红花,在成熟的秋风中醉笑。你说,这是江南水乡人给柳佩戴的英雄花呢,还是柳献给江南主人的庆功花?

17.第一段中引用咏柳的诗句有什么作用?(3分)

18.文章的题目是“不倒的江南柳”,作者着重要表现江南柳的哪些特征?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3分)

19.下列对江南柳的描写十分细腻、生动,请作具体赏析。4分

①他们那阵中,没有一棵蔫头耷脑的,没有一株弱不禁风的,没有一个面黄肌瘦的,全都郁郁葱葱、蓬蓬勃勃、威威武武、潇潇洒洒、从从容容地泰然屹立着,用他们的身躯、他们的臂膀、甚至他们的毛发,挡住那排山倒海的巨浪,把洪水猛兽的嚣张气焰消融在一片绿荫里。

②一旦洪水消退,柳是更涂了一层绿意,人是再添了一份壮色,柳的胸前那一团团一簇簇浮根攒成的红花,在成熟的秋风中醉笑。

20.本文写“不倒的江南柳”,其目的是什么?请概括回答。3分

17、突出杨柳柔弱的一面(1分),为下文写杨柳的阳刚之气作铺垫(2分)。

18、(1)报告春消息,装点晚秋;(2)易栽易活,生命力旺盛;(3)抗洪挡浪,坚强不屈。3分

19、①运用排比、拟人手法,写出了江南柳在洪峰面前泰然屹立,阻挡巨浪的特点,形象地表现了它们具有坚强不屈的阳刚之气(2分)。

②运用拟人手法,写了江南柳在洪水消退后更涂绿意,在秋风中挺立的情状,突出了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和作为胜利者的喜悦(2分)。

20、热情赞颂江南水乡人们在战胜自然灾害、保卫家乡中表现出来的坚强刚毅的精神风貌。意思对即可。(3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