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7题。(8分)
善良的种子
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省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
父亲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了小偷光顾的对象。那一次正是春播时节,父亲和几个乡邻去城里买种子。买完种子后,父亲的兜里还剩下100多块钱,他没花,连午饭都没舍得吃,就和几个乡邻急匆匆地坐上了回乡下的客车。大概是买票的时候,被人瞄上了他兜里的那张100元的票子,再翻口袋的时候,那张100元的票子就不翼而飞了。在那个年代,100块钱不是个小数目,可以买很多东西呢。父亲急得满头大汗,在翻遍所有的口袋,确定钱丢了之后,父亲感到眼前一黑,差点晕倒过去。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
父亲正在心里痛骂自己粗心大意的时候,听到了车下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尖叫:“我的种子丢了,你们谁看到我的种子了?那可是我家里一年的种子啊……”
那个丢了种子的女人在那里不停地抽泣,她说她把种子放在站点,自己去解了个手,就这一小会儿工夫,种子咋就没影了呢。她说她家死了男人,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支撑着,她命苦啊。她呼天抢地。车里人都纷纷对这个丢了种子的人表示同情,纷纷谴责那个偷种子的缺德的人,他断了穷人家的活路。
“不管咋的,先上车再说吧。”父亲劝她,忘了自己也是个遭遇了盗贼的人。
父亲向同来的乡邻要了个空袋子,放到那个女人手里。他解开自己的袋子,一捧一捧地往那个素昧平生的人的空袋子里装种子,一边捧一边说:“你少种点,我也少种点,日子总能挺过去的。”与父亲同来的乡邻,看到父亲的所作所为,也都纷纷打开袋子,往那个人的空袋子里捧种子。不一会儿,那个空袋子就鼓了起来,仿佛吃饱饭的人,振作了精神。那女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劲儿地要给父亲和乡邻磕头。父亲说:“谁还没有个难处,都帮一把,就挺过去了。”
满车厢的人都亲眼目睹着父亲的小小善举,他们不知道父亲的心灵刚刚经历的创痛。父亲也自始至终没有向人说出自己的钱被偷了。
下车的时候,人很挤。他感觉被人紧紧地贴了一下身子。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就是他自己的那张,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
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没有财富,无法慈善,但你可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把爱孕育,让爱开花。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
13.根据选文的行文思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2分)
父亲是有名的“抠王”→( )→女人的种子被偷→( )→父亲的 钱失而复得
14.父亲的那张百元票子为什么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1分)
15. 选文哪句话阐释了“善良的种子”的作用?(1分)
16.仔细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结合全文,说说好在哪里。(2分)
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17你如何看待文中父亲的行为?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2分)
13. 父亲的钱被偷;父亲及乡邻把各自的种子分给女人;(2分)
14.父亲把自己的种子分给丢失种子的素不相识的女人的善举,感染了周围的人,也唤醒了偷钱人的良知。(1分)
15. 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或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1分)
16.说明父亲的钱珍藏已久,因钱来之不易而格外珍视,更能衬托父亲善举的可贵。(2分)
17.评价围绕父亲“善良”来谈;联系现实要答出做一个善良的人的正面意义(2分)
阅读《济南的冬天》语段,完成9~12题。(9分)
(1)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2)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3)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A.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B.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9、第(1)段的描写对象是_______________,其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0、“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此句中的“卧”字用得极妙,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1、划线句A.采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水写的灵气多情。划线句B.是一个比喻句,其本体是_________________,喻体是__________。请你从语段中找出其他的比喻句(至少一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12、这三段文字表现了济南冬天______________的特点。(1分)
9薄雪覆盖下的山 秀美 (2分) 10.形象照应了“暖和安适的睡着”,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2分) 11.拟人 本体:自上而下的整个空间 喻体:空灵的蓝水晶 例句略。 (4分)
12.温晴(1分)
乞丐 屠格涅夫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红肿的、含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呵,贫困把这个不幸的人,弄成什么样子啊!
他向我伸出一只(①)、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哀求施舍。
我伸手搜索自己所有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表,也没有一块手帕……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带。
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无力地摆动着,发着颤。
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②)的手:“请原谅,兄弟!”
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笑了笑──而且,他也紧紧地握了握我(③)的手指。
“哪儿的话,兄弟!”他嘟哝着说,“这已经是很可感谢的了,这也是恩惠啊,兄弟!”
我明白,我也从我的□□那儿得到了□□。
13.“红肿”“冰冷”“战栗”都是用来形容手的,请将它们分别填入文中标序号处。(3分)
14.通读全文,领会文意,然后在结尾句中的方框处各填一个词。(2分)
15.“我”和乞丐握手的基础是什么?(2分)
16.“这也是恩惠啊”中“这”指的是什么?(2分)
17.结尾句有何深意?“我”从“老人”那里到底得到了什么?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不超过30个字)。(2分)
13. ①红肿 ②战栗 ③冰冷(3分)
14.兄弟 恩惠(2分)
15. 彼此都是能理解对方的人。(2分)
16.“我”的言行所体现的同情心。(2分)
17.老人对“我”的充分理解,得到了坚持生活信念的力量。(2分)
春
①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她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晴,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A.、绊B.、伴C.、拌)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A.、嘹B.、缭C.、燎)亮地响着。
8.请给①段文字拟一个小标题。(1分)
9.在②段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填在方格内(填序号)。(2分)
10.第①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1.“吹面不寒杨柳风”诗句中的“杨柳风”指的是什么?(1分)
12.②段用这诗句开头在文段中有什么作用?从哪个角度写出了风的特点?(3分)
8.春花图(1分)
9.B 、A(2分)
10.a句:拟人,写出花的争奇斗艳,竞相开放。
b句:比喻、排比,写出花的色彩,突出花的艳丽。(2 分)
11.春风(1分)
12.引用诗句,绘出了一幅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丽画面,给读者加深印象。
从触觉上写出春风温柔的特点。(3分)
从六岁至今,跟后母一起生活了30年,烙在我骨血里磨不掉的是后母印在我屁股上的三巴掌。
第一巴掌是我8岁那年夏天,我同伙伴从卖甜瓜的老头儿筐里偷了一只甜瓜,跑回家躲在街门后头吃。
“哪来的?”后母看出不对劲儿了。
“偷的。”我还觉得挺得意,挺能耐。
“啪!”后母二话没说,把我拽过去照准屁股就是一巴掌,又响又干脆。疼得我腿肚儿直转筋,咧开嘴半天没哭出音来。
“做贼!与老鼠一个祖宗!恨死人!把瓜扔了!不许吃!给,给老头儿送钱去!”后母那严酷的表情是我从没见过的,我怕极了,不敢哭,接过两毛钱扔了瓜咧着嘴给卖瓜的送钱去。
从此,别人多稀罕的东西都没动过我的心。
第二巴掌是我10岁那年。
要过年了,父亲交给后母一沓钱说:“准备过年,再给二小买几袋奶粉,别光喝炒面糊糊了。”
二小是我刚出生的弟弟,后母没奶水,老喂他炒面糊糊。
我看见后母将钱压在席底下。
“阿巧”,前邻居二奶奶一大清早叫开我家门,喘着粗气在院子里跟后母说话,“章媳妇要生孩子生不出来得送医院,你手头有钱不?”
“有。”我听见后母只说了一个字便往屋里跑。我赶紧把席底下的钱换了地方。
“嗯?”后母揭开席一怔。“兴许是他爹又换了地方了,你先送人上医院,我去找他爹,随后给你送去,200块整。”
二奶奶小跑走了。我神秘兮兮地把钱给后母看:“过年呢,不借给她。”
后母二话没说,一把把我从被窝里薅出来,照准屁股“啪”就是一巴掌,疼得我直蹦高,她却夺过钱跑出去了。
“小孩子家家的,不学理性,谁还能没个病灾的,等自己陷在坑里就找不着道儿了。”后母回来后并不哄我,还瞪着眼训我。
父亲知道了,说该把屁股打碎。
从此,“帮”字在我的理解里有了深刻而特殊的含义。
第三巴掌是我14岁那年。
我考上了县里的重点初中,但吃住自理家里负担不了。
“我不上了,帮娘喂猪吧。借人求人多难。”我吃饭时说。
后母二话没说,把我揪起来照准屁股“啪”就是一巴掌。疼得直钻心,但我没哭,因为我稍懂人事了,知道听后母巴掌后的教训才重要。
“一指头年纪,还没见事就先低头!抬起来!不念书,大了能中屁用!我去求人借,还用你费心!再有这想法眼睛抠出来喂猪!”
我哭了,不是因为屁股疼,而是在我理解后母一片心血之后感动得哭了。我在内心发誓:“等我会写文章时,一定先写后母。”
19.简要概括引出“后母的三巴掌”的三件事:(3分)
答:
20.“后母的三巴掌”给“我”的深刻教益分别是:(3分)
。
21.文中三次细写了“我”挨打后的感受,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2分)
“疼得我腿肚儿直转筋,咧开嘴半天没哭出音来。”“疼得我直蹦高,她却夺过钱跑出去了。”“疼得直钻心,但我没哭,因为我稍懂人事了,知道听后母巴掌后的教训才重要。”
答:
22、文中后母的教子方法正确吗?为什么(请结合你的成长经历谈谈,不少于30字)(3分)
答:
。
19.偷瓜;藏钱;不想念书(抓住大意即可,允许灵活表达)
20.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帮助他人的含义;念书的重要性(言之成理即可,也可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21.这些词语细腻的描绘出我挨打后的痛苦感受,表明了后母给我的教训之深刻,写出了后母的严厉(“痛苦感受”“深刻教训”“后母严厉”答出一条即可视为正确)
22、言之有理即可。
时而温柔娴静,时而却又粗犷豪放,时而显得缠绵婉约,时而又那样的深沉素雅。这就是你──我喜爱的雨。
我爱雨,我尤其爱听雨。[甲]
春雨是文静的小姑娘,悄无声息地抛洒。“诗圣”杜甫有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样的春夜里,你什么事也不必做,只需要捧一杯香茗,呷一口香茶,闭上眼睛──脑海里有这样一幅画:大地是一张好大的宣纸,春雨是一支饱蘸了绿的笔,只需轻轻一点,那绿便晕开去,晕开去……伴着雨点落地,禾苗出土的滋滋声,一曲清雅的“春江花月夜”便在你的心头响起。
夏天的雨可没有那样的好脾气,他像一个顽皮的孩子,趁你不注意,他就一路蹦跳着、嬉戏着、吵闹着下来了,他噼里啪啦地在一切能敲响的东西上敲起来,然后咚咚地落在你的窗玻璃上,好像在提醒你:注意,一首精彩昂扬的摇滚已经开始啦!然后再用心去听吧,你就会听到一串串美妙的旋律。为了把演出场地照亮,他还时不时地邀闪电来凑凑热闹。那一瞬间,黑夜如白昼,你会看到成千上万的演奏家有条不紊地弹奏着各自的音符。还没等回过味来,一个接一个的闷雷又从远处滚来,赶来倾听这最杰出的乐章。一整个夏夜,你便可以和肥梅碧梧翠竹一道陶醉在这惊心动魄的音符里。第二天,说不定你会依稀记得:昨夜风疏雨骤,雨声滴碎荷花声。
秋,历来被人们誉为金秋;秋风,被人们誉为金风。那,我就把秋雨称为金雨吧。在听着金雨的时候,一切都变得沉默了、安静了。如果说金秋是一副色彩凝重的油画,那金雨便是具有魅力的背景。现在,我听着金色的雨声,我仿佛听到了一个个新生命的啼哭,听到了庆祝丰收的锣鼓。在金雨中,农民丰收了玉米,老师丰收了希望,而我们呢?我们又丰收了什么?
冬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冷酷无情的,而冬雨却是温和敦厚的。他不慌不忙地飘落,融化着积雪残冰;他不紧不慢地下落,洗刷着尘埃污垢;他不疾不徐地降落,准备着春的到来。你听听窗外冬雨的声音,分明是春的前奏。你怡然进入梦乡后,冬雨就会在屋檐下留给你一个梦呓:春天快到了!
乙:倾听了这些精灵带给你的天籁之音,你便会拥有一个最纯真的、最美妙的心灵。
丙:朋友,爱上听雨吧!尽情地享受她带给你的无穷乐趣。
14、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_ ______________
15、请根据第1段内容概括出各个季节的雨的特点。(2分)
春雨:_ ______________ 夏雨:_ ______________
秋雨:_ ______________ 冬雨:_ ______________
16、请结合文段分析第3段引用杜甫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2分)
17、“这就是四季的雨,这就是雨的声音”是原文中的一句话,请给这句话选出恰当的位置。(2分)( )
A.、甲B.、乙C.、丙
18、融情于景是写景抒情散文常用的写作手法,本文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绘了雨的不同韵味,抒发了作者对雨的什么感情。(2分)
14.. 听雨或听雨的乐趣
15. 春雨:温柔娴静 夏雨:粗犷豪放 秋雨:缠绵婉约 冬雨: 深沉素雅
16.既写出了春雨温柔娴静、悄无声息的特点,又增添文采,富有诗情画意。
17. B 18. 抒发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13分)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①来时,便听说台北是个多雨的城市,尤其是冬季,雨下得更是非同凡响,为世界上许多城市所不能比。我不是专门到台北来看雨的,我从家乡来,我说家乡话,我唱家乡戏,我带着家乡情来看家乡人。为两岸的文化交流,我们一行20人,应台湾名伶刘海燕女士的盛情邀请,到台湾演出河南豫剧。
②演出可谓盛况空前。我们的观众有的是驱车200多公里赶来的,有的是被人用轮椅推进剧场的。有的一来使当起了“义工”,贴戏报、打水扫地、搬运道具,看到什么活儿都抢着干。“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时间,乡音乡韵一片,其情深深,其意切切,场面十分感人。
③对台北的河南老乡来说,他们来看家乡戏,主要是来找家乡情的。一位叫贾文斌的老人,在头一天看戏时,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久久不放开,他颤巍巍地说:“我一听到这梆子敲、板胡响就想回家……”80岁的老人说着说着就像小孩一样哭了起来。一位麻老先生对我们说:“我吃过台湾的几十种水果,世界上近百种水果,哪一种也没有家乡的榆钱和柿子有味,几十年不尝了,想啊!”台北河南同乡会的乔律师说:“我是喝黄河水长大的,生是河南人,死是河南鬼……”他们跟我们谈这些的时候,那黯然的神情,那铿锵的声音,不正是深沉的思乡情愫的袒露吗?他们的生命源头在故乡,那里有生养他们的老祖宗,那里有他们的根哪!
④舞台上,一出《卖苗郎》、几句《寻儿记》就使台下看戏的老乡们大哭失声几回。是想起了至今仍未找到的家乡的父母?是想起了年轻时手拉手陌上采桑的结发妻子?还是想起了当年挥洒“十八相送”的情景?数十年天各一方,演出的剧情勾起了他们人生际遇中最深刻的记忆,他们怎能不悲伤、不痛哭呢?
⑤屋外的雨还在无休无止地下着,下雨的天气给人带来惆怅。雨如信使,传达着一种情思,创造着一种怆然悲凉的气氛。我们归来时,老乡们冒雨赶来送行。车开了,透过雨幕,我只看到了使劲挥动的手,却无法看清他们脸上流的是雨还是泪……我在心里向老乡呼唤:回家看看吧!春天,一串串肥嘟嘟的榆钱,晚辈们会采下让您尝鲜;秋后,房前屋后,坡上路边,柿子黄澄澄红丢丢的一片,晚辈们会摘下送您手边。再听几回地道的家乡戏吧,原汤原水原汁原味……
⑥雨,台北的雨,不停不歇,下着,下着……
18、题目是“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文中也多次写到雨,对此,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台北冬季确实多雨。
B.、密密的雨丝和绵绵的乡情有相通之处。
C.、融情于景,把浓浓的乡情融人对雨的描写之中,形象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
D.、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与《荔枝蜜》一课写法相同。
19、第③段中“紧紧”、“抓”、“久久”和“颤巍巍”四个词语,表现了贾文斌老人怎样的感情?(3分)
20、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与前文哪句话相呼应?找出来写在下面。(3分)
21、文中“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肥嘟嘟”等语句,十分通俗、口语化,而且富有地方特色。从文中再找出一例,写在下面。(4分)
18、D 19、盼到亲人来临,内心十分激动、喜悦。 20、哪一种也没有家乡的榆钱和柿子有味。21、黄澄澄红丢丢。点拨:回答“原汤原水原汁原味”亦可。
阅读下列现代文语段,完成13-17题。(15分)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哪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13、以上文字主要写了玩耍和________两种情景,其中都写到气氛,最能体现各自气氛特点的词语是_______和_______。(3分)
14、下面四项中,最能表现先生“严而不厉”性格的是( )(3分)
A.、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B.、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C.、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D.、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15、有人对“低下去,静下去”这六个字,加了圆点,并且从不同角度加以批注,其中最合理的一句是( )(3分)
A.、不写成“静下去,低下去”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记叙合理,符合声音的变化实际。
B.、不写成“低了,静了”,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体察入微,呈现声音的变化动态。
C.、不写成“不明显,听不清”,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照顾周到,表明并非被先生的读书声压低、吞没。
D.、不写成“放小,变静”,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用词讲究,暗示并非被先生的读书声吸引而放小音量或停止读书。
16、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而先生读的文字加了标点符号,这是因为( )(3分)
A.、学生读的文字是间接引用,而先生读的文字是直接引用。
B.、学生读得快,先生读得慢。
C.、学生是放开喉咙读,先生是大声朗读。
D.、学生没读懂,先生读得懂。
17、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上文对先生进行了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
B.、字里行间,表现了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C.、“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这句话表明少年鲁迅天资聪颖,对先生所读文章的妙处心领神会。
D.、段末“拗”字生动描写了先生读书无限陶醉的神态。
13、读书 静悄悄 人声鼎沸(或放开喉咙)14、B 15、A 16、D 17、C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迟子建
它从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立春的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我想这时节的杭州,是不愁夜晚没有星星可看了,因为老天把最美的那条银河,送到人间天堂了。
而我这里,北纬五十摄氏度的地方,立春之时,却还是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严寒。早晨,迎接我的是一夜寒流和冷月,凝结在玻璃窗上的霜花。想必霜花也知道节气变化了吧,这天的霜花不似往日的,总是树的形态。立春的霜花团团簇簇的,很有点花园的气象。你能从中看出喇叭形的百合花来,也能看出重瓣的玫瑰和单瓣的矢车菊来。不要以为这样的花儿,一定是银白色的,一旦太阳从山峦中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诡的光辉了。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它,接着,嫣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撒向这里了。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了雪白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了。因为霜花的神经,最怕阳光温暖的触角了。
虽然季节的时针已指向春天了,可在北方,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赶也赶不走。什么时候打发了它们,大地才会复苏。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开始消融,屋檐在白昼滴水了,霜花终于熬不住了,撒脚走了。它这一去也不是不回头,逢到寒夜,它又来了。不过来得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闪闪烁烁地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看上去像是一树枝叶稀疏的梅。四月底,屋顶的雪化净了,林间的积雪也逐渐消融的时候,霜花才彻底丢了魂儿。
在大兴安岭,最早的春色出现在向阳山坡。嫩绿的草芽像绣花针一样顶破丰厚的腐殖土,要以它的妙手,给大地绣出生机时,背阴山坡往往还有残雪呢。这样的残雪,还妄想着做冬的巢穴。然而随着冰河炸裂,达子香花开了,背阴山坡也绿意盈盈了,残雪也就没脸再赖着了。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是透着清香的树、烂漫的山花和飞起飞落的鸟儿。那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的,它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也就是说,极北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它从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春天在一点一点化开的过程中,一天天地羽翼丰满起来了。待它可以展翅高飞的时候,解冻后的大地,又怎能不做春天的天空呢!
二月于大兴安岭
15、这是一篇描写___________(哪里)春景的散文。本册书也有一篇写春景的散文,题目是《 》,作者_________,结尾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句是:春天象
。(2分)
16、作者主要借哪些意象来具体表现北方春天是“一点一点地化开的开的”? (2分)
17、文中对霜花的描写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霜花的色彩是怎样变化的?(2分)
(1)是按_________顺序进行描写的。
(2)霜花色彩变化:银白——( )——( )——( )——雪白
18、任选择一个画线句子,从修辞或用字角度作赏析。(2分)
19、文章开头写杭州西湖的梅花有什么用意?(2分)
20、作者为什么喜爱这“一点一点化开”的春天?读了本文,你有何感悟?(4分)
15、大兴安岭(或北方、极北)《春》 朱自清
(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2)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3)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每空0.5分,最后一空三句中任选一句即可
16、霜花、春草(草芽)雪、春水
17、时间顺序 银白—(嫣红)—(橘黄)—(鹅黄)—雪白
18、(1)这句运用拟人修辞,生动活泼地写出了霜花消融的动感。
(2)这句中“绣”字生动传神,“绣”字与“绣花针”“妙手”契合,生动形象。或本句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生动活泼地写出了春草给大地增添生机,富有情趣。
19、作用:展示杭州西湖春天的特点,为下文写极北的春天做铺垫,也与“一点一点化开的”北方的春天形成对比,突出北方春天的特点。
20、(1)因为这“一点一点化开的春天”体现出一种沉着果敢、
心无旁骛、顽强拼搏的精神。
(2)读了此文,我感悟到只要目标坚定,顽强拼搏,就会发现人生的春天,收获成功。(意思相近即可)
能让人站起来的鞋子
沈 湘
美国人菲尔﹒耐特,在年轻的时候,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也喜欢运动。打篮球、棒球、跑步,并对阿迪达斯、彪马这类运动品牌十分熟悉。由于以运动的狂热追求,耐特在高中的论文几乎都跟运动有关,就连大学也选择了美国田径运动的大本营——俄勒冈大学。
遗憾的是,耐特没有丝毫的运动天赋。他最多只能跑一英里,而且成绩是所有运动员里最差的一位。一英里跑的运动员最低录取线为4分钟,而耐特拼了命才跑了4分13秒,就是这多出的13秒将他淘汰了。像耐特这样被淘汰的运动员还有很多,尽管他们不甘心,但都无法当上职业运动员,只得纷纷选择了放弃。
只有耐特不想放弃,他认真分析了自己失败的原因。耐特认为,那次失败不是他的错,完全是他脚上穿的鞋子的错。于是,耐特找到了那些跟他一起被淘汰的运动员,他们也一致表示鞋子确实有问题,但应该不是主要问题。还有很多被淘汰的运动员觉得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的技艺不精,不能将失败归结于鞋子。耐特不再与人争论,他决定要设计一种底轻、支撑力强、摩擦力小且稳定性好的鞋子。只有这样,才可以减少运动员脚部的伤痛,让他们跑出更好的成绩来,让所有运动员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不再因为鞋子的原因而惨遭淘汰。
说干就干,耐特精心设计了几幅运动鞋的图样,并请一位补鞋匠协助自己做了几双鞋,免费送给一些运动员使用。没想到,那些穿上他设计的鞋子的运动员,竟然跑出了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好的成绩。从此耐特信心大增,他为这种鞋取了个名字——耐克,并注册了耐克公司。
耐特虽然一辈子与运动无缘,但却让所有运动员不再为运动鞋而苦恼,并成功地推出了国际巨星——迈克﹒乔丹。1976年,耐克公司年销售额仅为2800万美元,1980年就高达5亿美元,一举超过在美国领先多年的阿迪达斯公司;到1900年,耐克年销售额高达30亿美元,把老对手阿迪达斯远远抛在后面,稳坐美国运动鞋的头把交椅,创造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如今耐克运动鞋不仅仅是运动鞋,还成了时尚与社会地位的象征。
失败,可以成为站立的基石,也能成为栽倒的陷阱,如何选择,全在于你面对失败的态度。当年与耐特一起被淘汰的运动员不计其数,也有很多人明白鞋子有问题,但却只有他一个人看准了:那种鞋子其实是一块能够让人站起来的基石。
11、面对无法当上职业运动员的失败,耐特和其他运动员的认识有什么不同?(2分)
12、你认为菲尔﹒耐特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13、文章第5段提到阿迪达斯公司有什么作用?(2分)
14读了本文,你认为应该如何面对失败?例举一位勇于战胜失败取得成功的名人。(2分)
11、耐特认为:那次失败不是他的错,完全是他脚上穿的鞋子的错。
其他运动员则认为:鞋子确实有问题,但应该不是主要问题。很多运动员觉得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的技艺不精,不能归结于鞋子。
12、耐特是一个勇于承认失败却不甘心失败,能从失败中找到原因,找到崛起的方法并走向成功的人。
13、文章第5段提到阿迪达斯公司的作用是:与耐克公司形成对比,突出耐克公司发展的迅速和具有超强的经济实力。
14、既要承认失败,面对失败,又要不屈服于失败,冷静分析原因,找到应对办法,善于把失败当做成功的基石。名人如:爱迪生、__、海伦凯勒等。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