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22—24题。(9分)
今年春天,虽然春寒料峭,但柳枝仍早早返绿,一夜之间,新绿满枝,煞是可爱。但我因为竞选课代表失败了,心情很不好,坐在椅子上,呆呆地望着窗外。
风乍起,柳枝欢快地笑着、跳着,展示着自己,眼角、眉间洋溢着无限欢乐。我似乎听到一曲柳哨的歌。歌声中片片柳絮随风飞舞。
一会儿,风停了,柳枝恢复了它的平静,垂了下去,它不能载歌载舞了,心中一定有着淡淡的忧伤,虽是这样,柳枝依然保留着那象征活力的绿色,希望能再把绿色写在天空。
就这样,柳枝周而复始地飘起,落下;年复一年地返青、枯黄,永恒不变如一条真理。我看了许久,也明白了许多;如果你有空,就看可那窗外,看看柳树,用心去体会,你也会明白许多的。
22、从全文看,柳枝的突出特点是什么?(2分)
23、圈点批注是阅读文章的一种方法,请你任选一处作出赏析(3分)
选句
赏析
24、结尾说“我”明白了许多,据你看,他明白了什么?(4分)
[c4f58e404c401b79.jpg]
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12分)
皇帝的新装(12分)
第二天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头一天晚上,两个骗子整夜点起十六支以上的蜡烛。人们可以看到他们是在赶夜工,要把皇帝的新衣完成。他们装作从织布机上取下布料,用两把大剪刀在空中裁了一阵子,同时用没有穿线的针缝了一通。最后,他们齐声说:“请看!新衣服缝好了!”
皇帝亲自带着一群最高贵的骑士们来了。这两个骗子各举起一只手,好像拿着一件什么东西似的。他们说:“请看吧,这是裤子,这是袍子,这是外衣。”“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一点也不错。”所有的骑士都说。可是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因为什么东西也没有。
“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两个骗子说,“我们要在这个大镜子面前为陛下换上新衣。
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两个骗子装做一件一件地把他们刚才缝好的新衣服交给他。他们在他的腰周围弄了一阵子,好像是为他系上一件什么东西似的——这就是后裙。【A.】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
“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贵重的衣服!”
“大家都在外面等待,准备好了华盖,以便举在陛下头顶上去参加游行大典。”典礼官说。
【B.】“对,我已经穿好了。”皇帝说,“这衣服合我的身吗?”于是他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因为他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那些托后裾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起衣裙似的。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
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C.】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D.】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8.节选部分故事情节分明,请在下面括号里各补写两字,概括后面的情节。(2分)
赶织新衣→更换新衣→( )新衣→( )新衣
19.文中ABCD是直接写皇帝的,你能各用一成语来概括皇帝当时的心理状态吗?(4分)
A. B.、 C.、 D.、
20.作者为什么要安排小孩子和百姓揭露事情的真相?(3分)
21.文中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特点?(3分)
18、 如: 炫耀 否定
19、如: A、装腔作势 B、故弄玄虚 C、做贼心虚 D、刚愎自用
20、小孩还没有被世俗污染,百姓与世无争,只有他们才能道出真相。
21、心理描写,外强中干或虚伪等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6~9题。(8分)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6.语段选自课文 ,作者是 (姓名)。(2分)
7.语段分别从视觉、味觉、听觉三个角度来描写春天,请分别找出一例句。(3分)
视觉:
味觉: 听觉:
8.语段中哪一句是作者想像的情景?(2分)
9、这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1分)
[deef52186137840f.jpg]比
阅读《难上的一课》,完成10—14题。(共13分)
勇是那种男孩,单亲,长发,穿拖鞋,在牛仔裤上剪洞。他喜欢听音乐,喜欢吹口哨,喜欢怪腔怪调地乱叫一通——即使大家都在努力地上晚自习,他还为自己辩解是为了“调节气氛”。你批评他,他唯唯诺诺低头称是,一副虚心接受的样子,可一转身,他就昂首挺胸、大摇大摆地做他的“流民”去了——坚决不改。
今晚勇没来,教室里就安静了。玲很自然地想起临走前忘记吃的一大堆药。她怕感冒,只是不想在学生面前打喷嚏——年轻人嘛,除了美丽和风度,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呢?
于是半节课后,玲以极快的速度冲到了自己的宿舍。
没想到勇正在她的宿舍里翻着抽屉,并把几张人民币放进自己的口袋。他显得那般旁若无人——主人的自然、镇静也不过如此。
难怪他没去晚自习,他是认准了她会在教室!
玲在恍然大悟的同时,有些尴尬,仿佛恨不得自己没看见,又仿佛偷钱的是她自己——在她对面,意外、惊愕、紧张等神情同样交织着出现在勇的脸上。僵了差不多半分钟之后,玲讷讷地说:“我……我回来吃药……你……你可以走了。”
勇走后,玲又生气又懊悔。她觉得自己是世上最窝囊的老师,也是世上最蹩脚的演员。怎么所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里都没有提过这样一幕!也许她该把他揪住,狠狠地训他、苦口婆心地劝他,跟所有善良而又富有责任感的老师一样;也许她该冷静智慧地说:“你是来找我请假的吗,你在找纸和笔吗?哦,它们在那儿,旁边那个抽屉。”跟所有曲折而又生动的小说情节一样?
第二天,玲走进教室。勇在,只是从脸上的表情到坐着的姿势都有些不自然。当玲瞥见黑板上“值日生”一栏写的是勇的名字时,心中就有了主意。
“勇。”玲微笑着,眼睛亮亮地看着他。
迟疑半晌,勇站了起来。
“今天是你值日吗?”玲的语气跟平常一样亲切,“瞧这讲台,你能上来帮我清理清理吗?”
勇迟疑地走上来,迟疑地按玲的指示把一个小纸团扔进了垃圾桶。
勇正要转身下去,玲又微笑着叫住了他:“唉呀!糟糕,我发现纸上写有昨天那份练习的答案!勇,你帮我把它找回来,好吗?”然后,玲和同学们一起,看着勇艰难地低头,艰难地在同样大小的纸团间辨认,拿出一个,不是;又拿出一个,不是;再拿出一个,还不是。
“算了,”玲对勇说,“不找了,你下去吧。”
一直到下课,玲再也没看勇一眼,只是在上课前淡淡地说了些令大家匪夷所思的话:虽然那份答案找不到了,但是我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把一张有用的纸扔进垃圾桶很容易,要找出来就不那么容易了;而且,即便找出来,也不再是同样的纸了,因为那上面已经沾满了灰尘——我们的人生,恐怕也一样啊!
当天晚上,勇把一份感谢信投进了玲的信箱,装在信封里的还有那天他没有当场还给她的几张人民币。
看着信中艰涩的文字,玲像办公室里每一位老教师一样,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心想:难上的一课终于过去了,可上课效果如何,谁知道呢?我不知道,勇不知道,只有时间才真正知道啊!
10.阅读全文,说说“难上的一课”“难”在哪里。(3分)
11.对“玲生气,懊悔”的相关心理活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玲发现勇在偷自己的钱,没有当场揪住勇,是因为她觉得仿佛偷钱的是她自己。
B.玲发现勇在偷自己的钱,没有当场揪住勇,狠狠地训他,苦口婆心地劝他,是因为她想找到一种更恰当的方法来处理这件事。
C.玲觉得自己是世上最窝囊的老师,是因为她学的所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里没有提过学生偷老师钱的一幕,她不知道如何处理。
D.玲觉得自己是世上最蹩脚的演员,是因为她没有冷静机智地说:“你是来找我请假的吗?你在找纸和笔吗?哦,它们在那儿,旁边那个抽屉。”
12.说说你对玲在上课前说的“令大家匪夷所思”的一段话的理解。(3分)
13.“当天晚上,勇把一份感谢信投进了玲的信箱”,请联系文章内容,设想一下,勇在信中会写些什么?请将信的内容要点写在下面。(2分)
14.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可以改为“难上的一课终于结束了,玲如释重负”,你觉得哪种结尾好?为什么?(3分)
10.①学生勇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调皮捣蛋;②勇不愿改正错误,不是用一般的教育方法所能奏效的;③学生勇偷的是老师玲自己的钱;④勇是未成年人,既要保护他的合法权益,又不能放纵他,姑息他所犯的错误,更不能放弃对他进行教育。
11.B
12.这句话既是对学生勇说的,意思是一个人犯错误容易,改正错误就难了,即使改正了错误,但在人生经历中也留下了不光彩的污点;也是对自己说的,意思是一个学生犯了错误,应该给学生自省自悟、改正错误的机会,如果不顾及学生的自尊,将学生犯的错误公布于众,那么这个学生即使改正了错误,也在同学中很难抬起头来堂堂正正地做人。
13.没有标准答案。要点:①感谢老师在同学面前保护了他的自尊心;②明白了老师所讲的道理,成为他终生难忘的一课;③表达痛改前非的决心。
14.不设统一答案。两种结尾无论认为哪种好都可,关键是要言之成理。
阅读《济南的冬天》选段,完成 6-9 题。(12分)
①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②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③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6、用简洁的语言概述选段的主要内容。(2分)
7、冬天的济南为什么能有温晴的天气?请用原文回答。(2分)
8、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4分)
(1)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2)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9、选文第一段不但写了作者自己对济南温晴的冬天的感受,还写了济南人们的感受。有人认为,文章主要抒发作者自己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的,此处没有必要写济南人们的感受。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6、写济南冬天的山景。
7、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8、这个比喻(拟人)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给读者以动人的动态的生活实感;
“秀气”这里含义是玲珑秀美,既写出了济南雪后山景的特点,又流露出作者的喜爱。
9、有必要。这一段先写作者的感受,接着写济南人的表情、感觉、幻想和心情,也就是济南人对温晴的冬天的感受。后者以前者为前提,前者因后者而更具体更形象,二者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从具体描写来分析,写济南人的表情、感觉、幻想和心情进一步抓住了“温晴”这一特点,洋溢着人们的喜爱、感激之情,跟全文的思路相一致,跟全文创设的氛围相吻合。
后母的三巴掌
从六岁至今,跟后母一起生活了30年,烙在我骨血里磨不掉的是后母印在我屁股上的三巴掌。
第一巴掌是我8岁那年夏天,我同伙伴从卖甜瓜的老头儿筐里偷了一只甜瓜,跑回家躲在街门后头吃。
“哪来的?”后母看出不对劲儿了。
“偷的。”我还觉得挺得意,挺能耐。
“啪!”后母二话没说,把我拽过去照准屁股就是一巴掌,又响又干脆。疼得我腿肚儿直转筋,咧开嘴半天没哭出音来。
“做贼!与老鼠一个祖宗!恨死人!把瓜扔了!不许吃!给,给老头儿送钱去!”后母那严酷的表情是我从没见过的,我怕极了,不敢哭,接过两毛钱扔了瓜咧着嘴给卖瓜的送钱去。
从此,别人多稀罕的东西都没动过我的心。
第二巴掌是我10岁那年。
要过年了,父亲交给后母一沓钱说:“准备过年,再给二小买几袋奶粉,别光喝炒面糊糊了。”
二小是我刚出生的弟弟,后母没奶水,老喂他炒面糊糊。
我看见后母将钱压在席底下。
“阿巧”,前邻居二奶奶一大清早叫开我家门,喘着粗气在院子里跟后母说话,“章媳妇要生孩子生不出来得送医院,你手头有钱不?”
“有。”我听见后母只说了一个字便往屋里跑。我赶紧把席底下的钱换了地方。
“嗯?”后母揭开席一怔。“兴许是他爹又换了地方了,你先送人上医院,我去找他爹,随后给你送去,200块整。”
二奶奶小跑走了。我神秘兮兮地把钱给后母看:“过年呢,不借给她。”
后母二话没说,一把把我从被窝里薅出来,照准屁股“啪”就是一巴掌,疼得我直蹦高,她却夺过钱跑出去了。
“小孩子家家的,不学理性,谁还能没个病灾的,等自己陷在坑里就找不着道儿了。”后母回来后并不哄我,还瞪着眼训我。
父亲知道了,说该把屁股打碎。
从此,“帮”字在我的理解里有了深刻而特殊的含义。
第三巴掌是我14岁那年。
我考上了县里的重点初中,但吃住自理家里负担不了。
“我不上了,帮娘喂猪吧。借人求人多难。”我吃饭时说。
后母二话没说,把我揪起来照准屁股“啪”就是一巴掌。疼得直钻心,但我没哭,因为我稍懂人事了,知道听后母巴掌后的教训才重要。
“一指头年纪,还没见事就先低头!抬起来!不念书,大了能中屁用!我去求人借,还用你费心!再有这想法眼睛抠出来喂猪!”
我哭了,不是因为屁股疼,而是在我理解后母一片心血之后感动得哭了。我在内心发誓:“等我会写文章时,一定先写后母。”
16、文章的一条清晰的线索是:以 为线索。本文描写人物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是: 描写。(2分)
17、简要概括引出“后母的三巴掌”的三件事:(3分)
答:
18、“后母的三巴掌”给“我”的深刻教益分别是:(3分)
答:
19、文中三次细写了“我”挨打后的感受,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2分)
“疼得我腿肚儿直转筋,咧开嘴半天没哭出音来。”“疼得我直蹦高,她却夺过钱跑出去了。”“疼得直钻心,但我没哭,因为我稍懂人事了,知道听后母巴掌后的教训才重要。”
答:
20、简析后母的性格特征。(2分)
答:
21、文中后母的教子方法正确吗?为什么?(请结合你的成长经历谈谈,不少于30字)(3分)
答:
16、(2分)后母的三巴掌(或时间线索) 语言
17、(3分)偷瓜;藏钱;不想念书(抓住大意即可,允许灵活表达)
18、(3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帮助他人的含义;念书的重要性(言之成理即可,也可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19、(2分)这些词语细腻的描绘出我挨打后的痛苦感受,表明了后母给我的教训之深刻,写出了后母的严厉(“痛苦感受”“深刻教训”“后母严厉”答出一条即可视为正确)
20、(2分)爱子心切,教子严厉(必须抓住“严厉”来回答)
21、言之成理即可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__退。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13、本段文字,作者描绘的是一幅生动的“风俗画”。试为这幅“风俗画”命名。(1分)
14、选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赛龙舟场面的?(3分)
15、选文在写赛手时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这些描写对表现赛船的场面有何作用?(3分)
13、一场盛大的龙舟赛 (1分)
14、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置、龙舟竞赛的盛况(1点1分)
15、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2分) 作用:这些描写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的特征和赛船时的热烈气氛。(1分)
种瓜小唱
种瓜,有花有叶有实,很 人。春天,孩子找来几粒种子,颜色土黄,状如小指甲,表皮网络凸起,全不似冬瓜、西瓜、南瓜的籽儿。它到底能结什么瓜,是一个 的梦。不管!想想来日瓜棚下收获的喜悦,我就赶忙在院角播种了。
瞧,小生命伸开油绿的巴掌,拱破地皮儿了!我的心也随着膨胀起来。那些日子,在潇潇春雨里,我谛听它细长身肢舒展的声音;在盛夏的薰风里,我观察它伸出卷须时,生命的颤动。浇水呀,施肥呀,松土呀,搭架呀,小心伺候到夏末,见到小黄花儿了!看,[它擎着黄亮的铜喇叭,吹着收获的序曲。]我想入非非了,想到瓜儿的硕大、沉重和甜味……
万万没想到,赶到纽儿(指瓜果刚结的果实)长大,却是几个苦瓜!
我播种希望,收获了失望;我渴望甜香,得到了苦涩。我叹息,我懊恼,我自责。但我转念一想,苦瓜毕竟也是收获呀!南方人不是很喜欢吃苦瓜吗?它的样子挺特别:好似披了青蛙皮的纺锤,颜色是绿中透黄,黄里含橙。剖开表皮,裹着种子的是血红的瓤子。是不是它浸了我的苦辛,吮了我的心血,才生得这般模样呢?也许是的。
忽然,我的思绪飘远了:大自然有苦瓜、苦茶、苦菜、苦杏仁;人世间,一辈子在事业上苦斗,但未尝过庆捷甜酒的人,总是有的罢?他们为后人在岔路口插了若干“此路不通”的木牌。失败者生命的轨迹,为成功者提供了捷径。失败使后人变聪明。还有,谁能断言,苦后不甜?你瞧,在漫长的航程里,苦海、苦船,可远方总有彼岸。蜜蜂在哪采了苦粉,别歇翅,定会找到甜香四溢的花园。而且,有趣的是,苦瓜瓤竟是甜的?看来,苦中有甜,艰辛的劳动中有甜滋味,这话不是没有根据吧?
噢,仔细尝尝自己种的苦瓜吧,苦瓜配上姜、辣椒,别是一番滋味。苦味入心,清心明目,使人冷静地回味思索,也促人盼望明春那播种的季节早来,跃跃欲试。是的,人不嫌弃苦味,它是甜的陪衬。但人总不会习惯天天吃苦瓜。吃着苦的,想着甜的,生命也就有了希望,活着就有了力量。
赶明年,我想种甜瓜了。
也许,秋后又收获了苦味,那么,我还是要嚼碎它,咽下去。前面还会有播种的季节。生命有限,可只要还有时间,就别让土地撂荒了。是不是?
14.根据文意,为文中第一段的两个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它们的字母依次填写在括号内。( )(2分)
A.疑惑 B.迷茫 C.迷离 D.__
15.写出文中描写苦瓜的样子和表皮颜色的语句。(2分)
16.作者写“我的思绪飘远了”,他由苦瓜联想到与“苦”有关的自然界的
, , ;联想到人间 的人。(4分)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与下列哪一项所表达的意思一致?(2分)
A.未尝过庆典甜酒的人,总是有的罢?
B.谁能断言,苦后不甜?
C.有趣的是,苦瓜瓤竟是甜的?
D.苦中有甜,艰辛的劳动中有甜滋味,这话不是没有根据吧?
18.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语言形象生动,真切地表达作者 的感情。(3分)
19.最后一段中“生命有限,可只要还有时间,就别让土地撂荒了”,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不要让土地荒芜,要抓紧时间播种。它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2分)
14.DC
15.好似披了青蛙皮的纺锤。绿中透黄,黄里含橙。
16.苦茶 苦菜 苦杏仁 苦斗
17.B
18.拟人。表达了作者渴望收获,热爱生命的喜悦之情。
19.不浪费光阴,不虚度年华;在有限的生命中抓紧时间,努力奋斗,是人生丰富而充实
表达
那天,我和父亲在电话里断断续续聊了一个多小时;要不是母亲不在家,我想我们是没有机会这么聊天的。从小到大,我与父亲的交流多半是用眼神和肢体动作来暗示的。父亲接到电话时,我有些诧异,因为父亲明显有些紧张,然后他说,你母亲不在家。我知道父亲的意思:每一次都是母亲先接上电话;就算是父亲接的,也会马上把电话递给母亲。
我十五岁就离开家到外求学了。父亲为了我的学费也一直在外打工,每一次回家,都难得见到父亲的身影。偶尔有几次碰见,父亲也很少跟我说话,只是提醒我早点休息。见我看书时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父亲会把我抱起来放到床上,盖好被子。到夜里小解时还会帮我掖掖被子。当然,这些都是母亲后来告诉我的,父亲从未提及过。
上初中时,我拒绝父亲到我的学校。别人的父亲都是开着小轿车到学校送菜送衣,而父亲只能在我看不见的土地里刨食,挣那点可怜的辛苦钱。有一次,父亲冒着雨给我送来了被子,父亲不认识路,只好一直打听到了上课的教室。我生气地从父亲手里夺过雨衣包好的棉被,逃也似的跑了。我没有去想身后的父亲是怎样的表情,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又是怎样一步步地在雨中走出学校的。
电话里,父亲的言语带着些歉疚和无奈,父亲说这些年你受苦了,从小就没有像其他的孩子一样被宠过疼过。我说,爸,年轻人吃点苦未必不是好事,起码学会了独立。父亲又无语了。父亲永远是这样,从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就算是对自己的儿子,他也只能把爱深深地埋在心里,然后静静地看着我一点点消失在他的视线之外。
8.在文中用横线标出与“表达”意思相近的一句话。(2分)
9.自古以来,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读了这篇文章后,请你概括出父亲对“我”特别关爱的几件事(每件事不超过10个字)(3分)
10.结合上下文,请探究一下“我”之所以“拒绝父亲到我的学校”的原因是
(限20字内)(2分)
11.“我生气地从父亲手里夺过用雨衣包好的棉被,逃也似的跑了”一句中“夺过”用得好,试问好在哪里?
。(2分)
12.结合语境想一想,如果你当时是“冒雨送被”的父亲,面对儿子的一举一动,你会怎么想?请写出一段表示心理活动的文字。(3分)
13.比较:《表达》与__的《回忆我的母亲》这两篇文章中的“父母亲”,你喜欢哪一个形象呢?请说出理由。(3分)
8.从小到大,我与父亲的交流多半是用眼神和肢体动作来暗示的。
9.①打工帮“我”挣学费②提醒“我”早点休息③抱“我”上床睡觉④深夜为“我”盖被子⑤冒雨送被子(写出三件事即可)
10.怕别人嘲笑父亲的寒酸
11.“夺过”用得非常传神,它不仅描绘出“我”过于用力的动作态势,而且写出“我”当时气愤的心态和不领情的态度。
12.略
13.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19--24题。(22分)
一颗豆粒
①我认识一位视一颗豆粒为自己生存意义的夫人。
②她大儿子上小学三年级、二儿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悲剧降临她家。丈夫因交通事故身亡。这是一次非常微妙的交通事故,丈夫不仅自己身亡,而且最后还被法庭判成了加害者。为此,他的妻子只得卖掉土地和房子来赔偿。
③母亲和两个孩子背井离乡,辗转各地,好不容易得到某一家人的同情,把一个仓库的一角租借给他们母子三人居住。
④只有三张榻榻米大小的空间里,她铺上一张席子,拉进一个没有灯罩的灯泡。一个炭炉,一个吃饭兼孩子学习两用的小木箱,还有几床破被褥和一些旧衣服,这是他们全部家当。
⑤为了维持生活,妈妈每天早晨6点离开家,先去附近的大楼做清扫工作,中午去学校帮助学生发食品,晚上到饭店洗碟子。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里已是深夜十一二点钟了。于是,家务的担子全都落在了大儿子身上。
⑥为了一家人能活下去,母亲披星戴月,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生活还是那么清苦。他们就这样生活着,半年、8个月、10个月……做母亲的哪能忍心让孩子这样苦熬下去呢?她想到了死,想和两个孩子一起离开人间,到丈夫所在的地方去。
⑦有一天,母亲泡了一锅豆子,早晨出门时,给大儿子留下一张条子:锅里泡着豆子,把它煮一下,晚上当菜吃,豆子烂了时少放点酱油。
⑧这天,母亲干了一天活,累得疲惫不堪,实在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她偷偷买了一包安眠药带回家,打算当天晚上和孩子们一块死去。
⑨她打开房门,见两个儿子已经钻进席子上的破被褥里,并排入睡了。忽然,母亲发现当哥哥的枕边放着一张纸条,便有气无力地拿了起来,上面这样写道:
⑩“妈妈,我照您条子上写的那样,认真地煮了豆子,豆子烂时放进了酱油。不过,晚上盛出来给弟弟当菜吃时,弟弟说太咸了,不能吃。弟弟只吃了点冷水泡饭就睡觉了。
⑪“妈妈,实在对不起。不过,请妈妈相信我,我的确是认真煮豆子的。妈妈,求求您,尝一粒我煮的豆子吧。妈妈,明天早晨不管您起得多早,都要在您临走前叫醒我,再教我一次煮豆子的方法。
⑫ “妈妈,今晚上您也一定很累吧,我心里明白,妈妈是在为我们操劳。妈妈,谢谢您。不过请妈妈一定保重身体。我们先睡了。妈妈,晚安!”
⑬、泪水从母亲的眼里夺眶而出。
⑭ “孩子年纪这么小,都在顽强地伴着我生活……”母亲坐在孩子们的枕边,伴着眼泪一粒一粒地品尝着孩子煮的咸豆子。一种必须坚强地活下去的信念从母亲的心里生成出来。
⑮摸摸装豆子的布口袋,里面正巧剩下倒豆子时残留的一粒豆子。母亲把它捡出来,包进大儿子给她写的信里,她决定把它当做护身符带在身上。
⑯十几年的岁月流逝而去,兄弟俩长大成人。他们性格开朗,为人正直,双双毕业于妈妈所憧憬和期望于他们的一流国立大学,并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⑰直到如今,那一粒豆子和信,仍时刻不离地带在这位母亲身上。
19.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一次非常微妙的交通事故”?(4分)
20.第④段作者在一一描写了“她”家的家当后,又强调“这是他们的全部家当。”作者为什么要做这一强调?(3分)
21.第⑥段中,母亲为什么想到了死?(3分)
22.第段中,大儿子为什么向母亲道歉?(4分)
23.第段中母亲最终放弃了自杀的念头,为什么?(4分)
24.读完《一颗豆粒》后,哪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4分)
19.因为“丈夫不仅自己身亡,而且最后还被法庭判成了加害者。”
20.进一步突现他们家庭的贫穷,为下文故事的发展作铺垫。
21.她不忍心让孩子和她一起苦熬岁月。(或:她没有信心和勇气再坚持下去了)
22.他没有把豆子煮好。
23.儿子的坚强给了她活下去的信念。(或:她从孩子身上看到了希望)
24.母亲。她历尽艰辛抚养两个儿子,并且最终战胜了死亡。(或者,对大儿子
的印象最深。因为他年纪虽小,却承担了所有家务,深深地体谅母亲,使母亲又
生出了活下去的信念)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