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山脚下(选段)(20分)

余秋雨

狼山在南通市境内,并不高,也并不美。我去狼山,是冲着它的名字去的。

在富庶平展的江淮平原上,各处风景大多都顶着一个文绉绉的名称。历代文士为起名字真是绞尽了脑汁,这几乎成了中国文化中一门独特的学问。《红楼梦》中贾政要贾宝玉和一群清客为新建的大观园中各种景致起名题匾,闹得紧张万分,其实,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干过这种营生。再贫陋的所在,只要想一个秀雅的名称出来,也会顿生风光。名号便是一切,实质可以忽略不计,这便是中国传统文明的毛病之一。记得鲁迅说过,只要翻开任何一部县志,总能找到该县的八景或十景,实在没有景致了,也可想出“远村明月”、“萧寺清钟”、“古池好水”之类的名目,于是,一个荒村、一所破庙、一口老井,也都成了名胜。这个县,立即变得古风蕴藉、文气沛然、不必再有长进。鲁迅激愤地说,这种病菌,似乎已经侵入血管,流布全身,其势力不在__病菌之下。

我愿意把事情说得平和一点。起点名字本也无妨,便于人们寻访和辨认,但一切都调理得那么文雅,苍劲的自然也就被抽干了生命。自然的最美处,正在于人的思维和文字难于框范的部分。让它们留住一点虎虎生气,交给人们一点生涩和敬畏,远比抱着一部《康熙字典》把它们一一收纳,有意思得多。

早就这么想着,突然看到千里沃野间愣头愣脑冒出一座狼山,不禁精神一振。这个名字,野拙而狞厉,像故意要与江淮文明开一个玩笑。

起这个名的由头,有人说是因为山形像狼,有人说是因为很早以前这里曾有白狼出没。不管什么原因吧,我只知道,就在很早以前,人们已受不住这个名字。宋代淳化年间,当地官僚终于把它改成“琅山”。幸亏后来又被改了回来,如果仍叫琅山,那多没劲。

狼山蹲在长江边上。长江走了那么远的路,到这里快走完了,即将入海。江面在这里变得非常宽阔,渺渺茫茫看不到对岸。长江一路上曾穿过多少崇山峻岭,在这里划一个小小的句点。狼山对于长江,是欢送,是告别,它要归结一下万里长江的不羁野性,因而把自已的名字也喊得粗鲁非凡。

狼山才一百多米高,实在是山中小弟,但人们一旦登上山顶,看到南边脚下是浩荡江流,北边眼底是无垠平川,东边远处是迷濛的大海,立即会觉得自己是在俯视着大半个世界。狼山没有云遮雾障的仙气,没有松石笔立的风骨,只有开阔和实在,造物主在这不再布置奇巧的花样,让你明明净净地鸟瞰一个现实世界的寻常模样。

我想,长江的流程也像人的一生,在起始阶段总是充满着奇瑰和险峻,到了即将了结一生的晚年,怎么也得走向平缓和实在。

22.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作者为什么喜欢“狼山”山名。(3分)

23.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文章第节写各处风景的秀雅名称有什么作用?(4分)

24.阅读第节,简要回答作者笔下的狼山风景有怎样的特点?(3分)

25.古人认为诗文要避俗避热,求生求新,请从写作内容、表现手法、语言表达、文章立意等角度,任选两项,分析本文的新意。(4分)

26.“人们一旦登上山顶,看到南边脚下是浩荡江流,北边眼底是无垠平川,东边远处是迷濛的大海,立即会觉得自己是在俯视着大半个世界”,读这句话,你联想到哪句诗表现的气概?请默写下来: 。(2分)

27.有一批游客要游览狼山风景区,请你当一回小导游,你将怎么说?(4分)

22.野拙狞厉、生动有劲、适合江尾气象,显得不凡俗

23.将这些秀雅名称和狼山山名形成对比,突出狼山山名的虎虎生气与野拙,表达了作者对此山名的喜爱欣赏之情。

24.不高,但风景开阔实在,显得真实。

25.结合内容,分析出其独特性与新意即可。示例:写作内容上,作者否定大多风景名的文雅之气,挖掘出狼山山名的特有的野拙与生气,不流于凡俗。表现手法上,本文采用对比手法,将秀雅山名、“琅山”与“狼山”进行对比,突出狼山山名特色。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开头写狼山并不美,为下文赞狼山的独特的美铺垫。文章立意上,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散文细绘优美风光,而独辟蹊径表现狼山风景的开阔与实在,用人生巧妙设喻,表现狼山一带山水的缓和平淡的独到之美。语言表达上作者善作新句,比如“这个名字,野拙而狞厉,像故意要与江淮文明开一个玩笑”,用“开玩笑”显得诙谐幽默,表现出狼山山名没有文明气息,不矫揉造作。

2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7.略。问候语1分,介绍具体2分,语言流畅1分。

阿里山纪行(选段)(8分)

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15.本段所写阿里山景区的特点是 (2分)

16.“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这句话体现了什么?(2分)

17.文中用“如蝉、如蝇、如蚊”三个比喻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5.安宁(静谧、宁静)

16.阿里山的原始森林没有遭到人为破坏,(1 分)体现了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1分)

17.不能。(1分)这是按照声音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1分)运用比喻和排比,以声衬静,(1分)衬托出山林的静谧。(1分)

平分生命 (6分)

①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他是她惟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

②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妹妹就会死去。

③作为妹妹惟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与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去承受抽血的疼痛.男孩开始犹豫,10岁的大脑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

④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邻床上的妹妹微笑。抽血完毕后,男孩声音颤颤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⑤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男孩10岁的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作出的决定是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定死亡的决心。

⑥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他握紧了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⑧医生微笑着,充满爱心地说:“你还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了胳膊——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
⑨所有的人都震惊了,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诺言。

15、从全文看,“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上?请概括回答。

答: (2分)

16.第⑦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人物的方法?“男孩”眼中为什么会“放出光彩”? 答:

2分)

17.文中的“男孩”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

15.①给妹妹输血。②和妹妹平分生命。

16.神态描写。因为男孩听到医生的话后十分惊喜,觉得抽血后不但不会死,而且妹妹也有救了。

17.勇敢、无私、富有爱心及献身精神。

春(13分)

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A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B.)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C.)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 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带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D.)着。

9、第二自然段中漏掉了一句,这句话是 (2分)

”。

10、请将选段中括号内ABCD四处省去的词语依次填写在后面:

A B. C. D. 。(2分)

11、以上语段细致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四幅动人画面,它们依次是“ 、“ 、“ 、“。(2分)

12、第二自然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是( )(2分)

A.树上结满了桃儿、杏儿、梨儿,果实累累,令人陶醉。

B.闭眼想像往年的丰收景象,累累的果实怎么不叫人陶醉?

C.陶醉于眼前的繁花春景,心驰神往,坚信未来一定果实累累。

13、以上语段中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你任意选出一句写在下面,然后说说所写的句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3分)

14、写出含有“雨”字的一句完整的诗句(要求有连续性的上下句)(2分)

9、这句话是“ 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

10、A 酝酿    B 卖弄    C  烘托    D  静默  。(2分)
 11、“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2分)
12、C。 13、略

1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8~22题。(14分)

蒲公英

那是春日的一个上午,阳光明媚,清风徐来。草绿了,花开了,那些花儿,在远远近近的绿草间里像星一样闪烁。无数老人和孩子在草里徜徉花里漫步,也像春天的阳光一样灿烂。

那时侯我正失意着,骑着车子在堤上乱走。一不留神,车子歪了下去,险些撞着坐在堤下的一个老人。在向老人表示了歉意之后,我没走,就坐在老人身边。

那段日子,失意就像春天的草一样在我的思想里蓬蓬勃勃。很久以来,我看见一片落叶,便伤感,觉得自己也是一片落叶。我看见一片落花,也伤感,觉得自己是一片落花。看见流水,还是伤感,觉得自己的生命就在这平平淡淡中像水一样流逝了。

老人看出了我的失意,跟我说起话来。老人说:“年轻人,怎么这样无精打采呢?”

我手里缠着一根草,在老人问过后,我晃了晃那根草说:“我这辈子将像这根草一样平凡。”

老人没做声,只是看着我。

在老人的注视下我说了起来,我说我是一个很不幸的人,初中是因一场病休学了一年。此后,学习成绩一直很差,勉强读了高中后,又没考取大学。我又说一个人连大学都没有上过,毫无疑问是一个平凡的人,我这一辈子将在平凡中度过。我还说我是一个不甘平凡的人,我从小就立下志愿,一定要让自己的人生辉煌。

说到这里我流泪了,我心里装不下太多的失意,它像汹涌的洪水,找到了决口。

老人这时开口了,老人说:“你知道你手里是什么草吗?”

“不知道。”

“它是蒲公英。”

“这就是蒲公英吗,我常在诗人的笔下见到它,可它也很普通呀。”我说。

“你没看见它开着花吗?”

“看见了,一种小花,毫不起眼。”

“是不起眼,但它也可以辉煌。”

“在诗人的笔下?”

“不。”老人摇了摇头,注视着我。俄顷,他站了起来,跟我说:“我带你去看一个地方吧。”

我听从了老人,也站了起来。

随后,我跟着老人沿着那条堤往远处走,大约二十分钟后,我看见了一个足以让我这一生都震撼的景致。那是一块很大的河滩,有几十亩甚至上百亩大。整个河滩上全部是蒲公英,漫无边际。蒲公英开花了,那些毫不起眼的黄黄白白的小花,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那样美,那样灿烂,那样妖娆,那样蔚为壮观,炫目辉煌。

一朵小花,也可以这么辉煌么?

我们再没说话,就那样伫立着,起风了,花儿轻轻地向我涌来。我忽然觉醒了,心里一下子飘满了那些美丽的蒲公英。

我觉得自己也是一朵蒲公英了!

一直到现在,那漫无边际的蒲公英还在我眼里烂漫着,而且,在那里我看见了自己。

18.仔细阅读文章,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那段日子“我”失意的原因。(2分)

答:

19、下面摘录的是文中的两处景物描写,请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处进行赏析。(从修辞手法、语言特点、表达作用等方面赏析作答)(3分)

甲: 那是春日的一个上午,阳光明媚,清风徐来。草绿了花开了,那些花儿,在远远近近的绿草间里像星一样闪烁。无数老人和孩子在草里徜徉花里漫步,也像春天的阳光一样灿烂。

乙: 那是一块很大的河滩,有几十亩甚至上百亩大。整个河滩上全部是蒲公英,漫无边际。蒲公英开花了,那些毫不起眼的黄黄白白的小花,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那样美,那样灿烂,那样妖娆,那样蔚为壮观,炫目辉煌。

答:

20.据文章内容,概括出文中“我”的心态变化过程,写在方格内。(3分)

答:□□ □□ □□

21.仔细阅读文章,结合下面两句话所出现的语境,具体分析语句中两次出现的“毫不起眼”一词是否意思一致。(3分)

A.:“看见了,一种小花,毫不起眼。”

B.:蒲公英开花了,那些毫不起眼的黄黄白白的小花,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

答:

 18 、从小立志不甘平凡的“我”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觉得自己一生将在平凡中度过,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辉煌的梦想。(大意对即可)

19、甲: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春天花的美丽,以及老人和孩子给春天带来的生机。渲染了一种美好的气氛,反衬了“我”失意的心情,同时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乙:处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蒲公英花开得美丽辉煌。烘托“我”此时被震撼的心情,同时为下文揭示文章的主旨埋下伏笔。

20、失意   震撼   觉醒

21、两处的“毫不起眼”意思不一样。第一次出现在“我”在堤上的手中,只一棵,而且认定它是一根草,显得很平凡,很普通。第二次出现在河滩上,它已融入大片之中,本来很平凡的蒲公英已经变得辉煌。

阅读《春》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5—17题。(8分)

“吹面不寒扬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5.对同一自然景物的感受往往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作者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你对春风有什么感受?用一个比喻句把这种感受写出来。(2分)

16.文章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征,回忆你读过的古诗,写出一句能表现这种特征的诗句。(2分)

17.仿照例句,说说下边加点的词好在哪里。(4分)

例: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这个词,从触觉的角度写出了春风温柔的特征,很有感情。]

(l)……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2)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15.略

 1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或: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7. (1)“酝酿”这个词原意是造酒,文中形容春天的各种气息在空气中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越来越醇。这一句从嗅觉的角度表现了春风的馨香与醉人。(2)“斜织”这个词形象地写出了细密、轻盈的春雨在春风中的动态特征。

阅读下文,完成22—24题。(9分)

今年春天,虽然春寒料峭,但柳枝仍早早返绿,一夜之间,新绿满枝,煞是可爱。但我因为竞选课代表失败了,心情很不好,坐在椅子上,呆呆地望着窗外。

风乍起,柳枝欢快地笑着、跳着,展示着自己,眼角、眉间洋溢着无限欢乐。我似乎听到一曲柳哨的歌。歌声中片片柳絮随风飞舞。

一会儿,风停了,柳枝恢复了它的平静,垂了下去,它不能载歌载舞了,心中一定有着淡淡的忧伤,虽是这样,柳枝依然保留着那象征活力的绿色,希望能再把绿色写在天空。

就这样,柳枝周而复始地飘起,落下;年复一年地返青、枯黄,永恒不变如一条真理。我看了许久,也明白了许多;如果你有空,就看可那窗外,看看柳树,用心去体会,你也会明白许多的。

22、从全文看,柳枝的突出特点是什么?(2分)

23、圈点批注是阅读文章的一种方法,请你任选一处作出赏析(3分)

选句

赏析

24、结尾说“我”明白了许多,据你看,他明白了什么?(4分)

[c4f58e404c401b79.jpg]

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12分)

皇帝的新装(12分)

第二天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头一天晚上,两个骗子整夜点起十六支以上的蜡烛。人们可以看到他们是在赶夜工,要把皇帝的新衣完成。他们装作从织布机上取下布料,用两把大剪刀在空中裁了一阵子,同时用没有穿线的针缝了一通。最后,他们齐声说:“请看!新衣服缝好了!”

皇帝亲自带着一群最高贵的骑士们来了。这两个骗子各举起一只手,好像拿着一件什么东西似的。他们说:“请看吧,这是裤子,这是袍子,这是外衣。”“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一点也不错。”所有的骑士都说。可是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因为什么东西也没有。

“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两个骗子说,“我们要在这个大镜子面前为陛下换上新衣。

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两个骗子装做一件一件地把他们刚才缝好的新衣服交给他。他们在他的腰周围弄了一阵子,好像是为他系上一件什么东西似的——这就是后裙。【A.】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

“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贵重的衣服!”

“大家都在外面等待,准备好了华盖,以便举在陛下头顶上去参加游行大典。”典礼官说。

【B.】“对,我已经穿好了。”皇帝说,“这衣服合我的身吗?”于是他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因为他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那些托后裾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起衣裙似的。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

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C.】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D.】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8.节选部分故事情节分明,请在下面括号里各补写两字,概括后面的情节。(2分)

赶织新衣→更换新衣→( )新衣→( )新衣

19.文中ABCD是直接写皇帝的,你能各用一成语来概括皇帝当时的心理状态吗?(4分)

A. B.、 C.、 D.、

20.作者为什么要安排小孩子和百姓揭露事情的真相?(3分)

21.文中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特点?(3分)

18、  如: 炫耀    否定   

19、如: A、装腔作势   B、故弄玄虚      C、做贼心虚    D、刚愎自用

20、小孩还没有被世俗污染,百姓与世无争,只有他们才能道出真相。 

21、心理描写,外强中干或虚伪等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6~9题。(8分)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6.语段选自课文 ,作者是 (姓名)。(2分)

7.语段分别从视觉、味觉、听觉三个角度来描写春天,请分别找出一例句。(3分)

视觉:

味觉: 听觉:

8.语段中哪一句是作者想像的情景?(2分)

9、这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1分)

[deef52186137840f.jpg]比

阅读《难上的一课》,完成10—14题。(共13分)

勇是那种男孩,单亲,长发,穿拖鞋,在牛仔裤上剪洞。他喜欢听音乐,喜欢吹口哨,喜欢怪腔怪调地乱叫一通——即使大家都在努力地上晚自习,他还为自己辩解是为了“调节气氛”。你批评他,他唯唯诺诺低头称是,一副虚心接受的样子,可一转身,他就昂首挺胸、大摇大摆地做他的“流民”去了——坚决不改。

今晚勇没来,教室里就安静了。玲很自然地想起临走前忘记吃的一大堆药。她怕感冒,只是不想在学生面前打喷嚏——年轻人嘛,除了美丽和风度,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呢?

于是半节课后,玲以极快的速度冲到了自己的宿舍。

没想到勇正在她的宿舍里翻着抽屉,并把几张人民币放进自己的口袋。他显得那般旁若无人——主人的自然、镇静也不过如此。

难怪他没去晚自习,他是认准了她会在教室!

玲在恍然大悟的同时,有些尴尬,仿佛恨不得自己没看见,又仿佛偷钱的是她自己——在她对面,意外、惊愕、紧张等神情同样交织着出现在勇的脸上。僵了差不多半分钟之后,玲讷讷地说:“我……我回来吃药……你……你可以走了。”

勇走后,玲又生气又懊悔。她觉得自己是世上最窝囊的老师,也是世上最蹩脚的演员。怎么所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里都没有提过这样一幕!也许她该把他揪住,狠狠地训他、苦口婆心地劝他,跟所有善良而又富有责任感的老师一样;也许她该冷静智慧地说:“你是来找我请假的吗,你在找纸和笔吗?哦,它们在那儿,旁边那个抽屉。”跟所有曲折而又生动的小说情节一样?

第二天,玲走进教室。勇在,只是从脸上的表情到坐着的姿势都有些不自然。当玲瞥见黑板上“值日生”一栏写的是勇的名字时,心中就有了主意。

“勇。”玲微笑着,眼睛亮亮地看着他。

迟疑半晌,勇站了起来。

“今天是你值日吗?”玲的语气跟平常一样亲切,“瞧这讲台,你能上来帮我清理清理吗?”

勇迟疑地走上来,迟疑地按玲的指示把一个小纸团扔进了垃圾桶。

勇正要转身下去,玲又微笑着叫住了他:“唉呀!糟糕,我发现纸上写有昨天那份练习的答案!勇,你帮我把它找回来,好吗?”然后,玲和同学们一起,看着勇艰难地低头,艰难地在同样大小的纸团间辨认,拿出一个,不是;又拿出一个,不是;再拿出一个,还不是。

“算了,”玲对勇说,“不找了,你下去吧。”

一直到下课,玲再也没看勇一眼,只是在上课前淡淡地说了些令大家匪夷所思的话:虽然那份答案找不到了,但是我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把一张有用的纸扔进垃圾桶很容易,要找出来就不那么容易了;而且,即便找出来,也不再是同样的纸了,因为那上面已经沾满了灰尘——我们的人生,恐怕也一样啊!

当天晚上,勇把一份感谢信投进了玲的信箱,装在信封里的还有那天他没有当场还给她的几张人民币。

看着信中艰涩的文字,玲像办公室里每一位老教师一样,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心想:难上的一课终于过去了,可上课效果如何,谁知道呢?我不知道,勇不知道,只有时间才真正知道啊!

10.阅读全文,说说“难上的一课”“难”在哪里。(3分)

                         

11.对“玲生气,懊悔”的相关心理活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玲发现勇在偷自己的钱,没有当场揪住勇,是因为她觉得仿佛偷钱的是她自己。

B.玲发现勇在偷自己的钱,没有当场揪住勇,狠狠地训他,苦口婆心地劝他,是因为她想找到一种更恰当的方法来处理这件事。

C.玲觉得自己是世上最窝囊的老师,是因为她学的所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里没有提过学生偷老师钱的一幕,她不知道如何处理。

D.玲觉得自己是世上最蹩脚的演员,是因为她没有冷静机智地说:“你是来找我请假的吗?你在找纸和笔吗?哦,它们在那儿,旁边那个抽屉。”

12.说说你对玲在上课前说的“令大家匪夷所思”的一段话的理解。(3分)

13.“当天晚上,勇把一份感谢信投进了玲的信箱”,请联系文章内容,设想一下,勇在信中会写些什么?请将信的内容要点写在下面。(2分)

                                      

  

14.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可以改为“难上的一课终于结束了,玲如释重负”,你觉得哪种结尾好?为什么?(3分)

                                        

10.①学生勇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调皮捣蛋;②勇不愿改正错误,不是用一般的教育方法所能奏效的;③学生勇偷的是老师玲自己的钱;④勇是未成年人,既要保护他的合法权益,又不能放纵他,姑息他所犯的错误,更不能放弃对他进行教育。

11.B 

12.这句话既是对学生勇说的,意思是一个人犯错误容易,改正错误就难了,即使改正了错误,但在人生经历中也留下了不光彩的污点;也是对自己说的,意思是一个学生犯了错误,应该给学生自省自悟、改正错误的机会,如果不顾及学生的自尊,将学生犯的错误公布于众,那么这个学生即使改正了错误,也在同学中很难抬起头来堂堂正正地做人。

13.没有标准答案。要点:①感谢老师在同学面前保护了他的自尊心;②明白了老师所讲的道理,成为他终生难忘的一课;③表达痛改前非的决心。

14.不设统一答案。两种结尾无论认为哪种好都可,关键是要言之成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