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下面13—17题。

孤独的熊猫咪咪

在一座高高的山上,长满了密密的竹子。这里住着熊猫的家。家里有熊猫爸爸、熊猫妈妈和他们的小宝宝——咪咪。

因为只有咪咪这么一个孩子,爸爸妈妈把他看做是掌上明珠,对他百般宠爱。咪咪要什么,就给他什么,恨不得把天上的星星也摘下来给他。从早到晚,爸爸妈妈都围着他转,听他使唤,咪咪简直成了家里的小霸王。

一个晴朗的日子,黑熊妈妈带着小黑熊来到熊猫家做客。熊猫妈妈十分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还拿出一串黄澄澄的香蕉请小黑熊吃,咪咪猛地从妈妈手里夺下香蕉:“这是我的!”他把香蕉全抱在怀里,一根接一根地剥着吃,嘴里还故意发出“叭叭”的声响。

爸爸又拿出花皮球给小黑熊玩,咪咪扔下香蕉,又抢过皮球:“不给!不给!”

“咪咪,不许这么没礼貌!”妈妈生气了。

看着爸爸妈妈今天没依着他,咪咪放声大哭,遍地乱滚,无论对他说多少好话他都不肯起来。

真扫兴!黑熊妈妈只好带着小黑熊回家了。

咪咪这般无礼,谁也不愿再到他家做客了。可是,咪咪偏偏爱热闹,家里太寂寞了,他就跑出去找小伙伴玩。

刚走出门,他听见一只百灵鸟在歌唱:“圆溜溜的太阳爬上坡……”

他朝东边一看,鲜红的太阳才露出一半儿,明明是扁的嘛!这小小的百灵乌竟敢乱唱,咪咪大喝一声:“住嘴!太阳是扁的,不是圆的。”

“什么,太阳是扁的?哈哈哈!”树上的百灵鸟大笑起米。

“你敢笑我?”咪咪抱着树猛摇起来,一边摇一边叫:“我说扁的就是扁的。”

百灵鸟被吓跑了。

咪咪来到草地上,一群小猴子正在那里骑车玩。咪咪走过去:“我们来比赛骑车!”

比赛开始了。小猴子们把车蹬得飞快,咪咪笨拙地蹬着丰,远远地落在了后面,他把车重重地摔在地上:“骑车不算数,我们来比爬树!”

“一、二、三……”咪咪才爬了三步,小猴子们已上了树顶。

“咪咪输了!咪咪输了!”

咪咪恼羞成怒,他一掌打在一个小猴子的脸上,小猴子捂着脸呜呜直哭,他却像一个胜利者似的,大摇大摆地走了。

从此,没有谁再理睬咪咪了,只要见他来了,大家都躲得远远的。味咪失去了所有的朋友,感到十分孤独。他找到老象爷爷,向他诉说心中的痛苦,还流下了伤心的眼泪。老象爷爷慈爱地看着他,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好好想一想,大伙为什么不愿和你在一起?想明白了,你就不再是孤独的咪咪了。”

13.文中一个词语形象地表现出咪咪的性情,请将这个词语写在下边的横线上。

                               

14.咪咪养成这种性格的主要原因是:

                               

15.黑熊妈妈为什么“只好带着小黑熊回家”?

                              

16.大伙为什么不愿和咪咪一起玩了?

                                

17.咪咪这种毛病当然需要我们大家的帮助,下面请你构思一个简要的“行动计划”(50字以内)。

                               

[cde8bc550c4f0d4e.jpg]

这篇文章部分段落顺序排列不当,读时请注意。

①父亲也有管着我的事,譬如让我递给他一枝笔,我随手递过去,不想把笔头交在了父亲手里,父亲就跟我说:“递一样东西给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手方便不方便,一枝笔,是不是脱下笔帽就能写;你把笔头递过去,人家还要把它倒转来,倘若没有笔帽,还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子剪子这一些更是这样,决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对着人家;把人家的手(chuō)破了呢?”直到如今,我递任何东西给别人,总是把(niē)手的一边交给对方。报纸书本也让人家接到手就能看。

②还有一件我无论如何干不好的事,就是写毛笔字。这当然要怪自己从小没有下工夫练过,然而父亲却从来没问过我毛笔字写得怎么样这件事。直到后来我学着写散文了,父亲也只管我稿子写得是不是清楚,不管我的字是不是好看。

③冬天,我走出屋子没把门带上,父亲在背后喊:“怕把尾巴夹着了吗?”次数一多,不必再用这么长的句子,父亲只喊:“尾巴,尾巴!”就这样渐渐养成了我冷天进出屋子随手关门的习惯。

④我今年62岁了,可是拿不好筷子。妻子取笑我说:“人家吃菜是拣的,你吃菜是叉的。”还跟小孙女讲:“不要学你爷爷,你爷爷拿筷多难看。”我就接着说:“是啊,我爸爸妈妈从来没管我怎么拿筷子,我自小就没学会。”

⑤后来我想:父亲不管我的,都是只关系我个人的事,在这方面,父亲很讲民主,给我极大的自主权,而父亲管我的,都是涉及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的事,在这方面,父亲反反复复地要我懂得,我是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时时处处替他人着想。

⑥抗战期间,父亲在《开明少年》发表过两篇谈教育的卷头语,一篇叫《习惯成自然》,另一篇叫《要养成好的习惯》,主要说的就是父亲管着我的那层意思。

1.根据第①段中的注音写出两个动词,再从这段中找出3个下形上声的形声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中加粗的“问”是何义?从这一段中找出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解释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前4段顺序排得不合理,请你排出合理的顺序,这样调整的依据在文中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中“主要说的就是父亲管着我的那层意思”,这里说的“那层意思”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出课文描写父亲主要用了何种方法?选出正确的一种

( )

A.肖像描写B.语言描写

C.行动描写D.心理描写

1.戳、捏:譬、想、剪 2.管 3.(4)(2)(1)(3) 依据是文中第(5)段4.要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 5.B

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了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这时,妈妈从柜子里拿出一铁盒糖果对我说:“不是妈妈不懂道理,你把这盒糖送给你的好朋友……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她和爸爸一起看着我,像是在等待着什么。我知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眼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屋子里静极了。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1.奶奶为什么想说又没有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和爸爸一起看着我,像是在等待什么。”等待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样”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多不好”到底有哪些不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奶奶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妈妈说的两句话,反映了她什么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屋子里静极了。”这句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表现奶奶深知儿子、儿媳的为人,左右为难。2.等待我立即答应去换回羚羊木雕。3.①“我”要回羚羊木雕。②父母重财轻义不好;强迫女儿损害友情不好;送出去的礼物再要回来不好。③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的行为。4.重财轻义的思想。 5.衬托父母和“我”矛盾的紧张。

阅读《独树的追求》一文,完成20-22题。(计12分)
①我曾去过云南西双版纳的打洛镇。
②打洛镇有一棵大榕树,左右两侧的主干上生有三十余条气生支柱根,垂直而下,扎入土地,形成根部相连的丛生状支柱根,俨然一片葱茏挺秀的小树林。站在它的面前,你不得不为大自然的睿智和机巧所叹服。它似乎不再是一棵形态奇异的树,而是大自然造就的精灵。
③当年,它向大地垂下第一条气生根的时候想的是什么呢?或许只是对生的本能的渴望。当它垂下第二条、第三条气根时,或许除了求生的欲念之外,便萌生了要结束那难挨的孤独和寂寞的想法。随着一条条根的形成壮大,它的生命王国构筑坚固了,便很精心地有意识地编织着每一条新的根,追求一种自然、协调的美,于是便在生存的内核里生发出艺术的光环。人们便称颂它营造了一道风景,并为它盖起围墙,起了一个别致的名字--独树成林。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④十余年前,我也曾在内蒙古的一片戈壁滩上看到一棵孤独的树,那是一棵胡杨。
⑤茫茫戈壁无边无际,像是永远也走不到头,残阳如血,泼洒下来,为凄泣的秋风染上几分悲壮。我们五个人挤在一辆吉普车内,在黄土地上已经走了整整一天,口干舌燥,精疲力竭,昏昏欲睡。不知谁喊了一声:“树!快看,树!”果然在茫茫戈壁滩上闪出一丝苍翠。
⑥我们跳下车,奔过去,被面前的场景惊呆了。它曾经遭过雷击,伤口仍然呈焦糊状。他那粗粝的躯体一半横陈在地上,另一半仍然挺立着。那倒地的一半几乎与黄土地的砂石融为一体。原本的枝头已有一部分化作了根深深扎入土中,而另一部分依然昂扬向上擎着几多苍翠。它的根几乎全部曝露出地面,像传说中龙的爪,奋力地抓着碎石和干固的地面。在褐黄和血红的烘染中,这棵胡杨像一位披着铠甲遍体鳞伤的斗士,给人以悲壮和惨烈。
⑦或许几十年、几百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胡杨林,为保护人类及一些高贵的树种抵御着风沙。然而,它在人们的眼中是低贱的,或者人们为满足一点点贪欲,或者只是为了最简单的目的--当柴烧,它们被一批一批的砍伐。胡杨林变得稀疏了,在风沙中一排一排地倒下去……,最后只剩下这棵身经百战、历尽沧桑,依然傲立的胡杨。它用生命凝结成一座墓碑,或许为了警示人类,或许只是为了生存,或许这便是它毕生的追求吧。
⑧后来一位朋友告诉我,胡杨有“长成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腐”的神誉。我唏嘘良久,良久,良久。
⑨生存和追求有时是很难分辨清的,那棵榕树给人以新奇的愉悦,那棵胡杨给人以悲壮的警示,很难说哪个的生存更有价值,哪个的追求更完美。然而却都留下了令人遐想的空间。
⑩最终是成为一道风景,还是成为一座墓碑?虽然自己难以料定,然而生命的价值始终握在自己手中。
20.作者看到“大榕树”和“胡杨”的感受及其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①看到“大榕树”:
②看到“胡杨”:
21.文中描写了两棵独树,它们的追求分别是什么?(4分)
22.结合上下文,简析出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它的根几乎全部裸露出地面,像传说中龙的爪,奋力地抓着碎石和干涸的地面。”
附加题(各校自由选做,其得分不计入总分):
①上文第(5)中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②读析完上文,你觉得文中的“大榕树”和“胡杨”分别象征了社会生活中的哪类人?(4分)

20、①愉悦、叹服。因为“新奇”,且“为大自然的睿智和机巧所叹服”。
②惊呆。因为外形“悲壮而惨烈”,但又“给人以悲壮的警示”。(答对一点给2分)
21、①大榕树追求一种自然、协调的美,于是便在生存的内核里生发出艺术的光杯。
②胡扬追求的是警示人类,所以用生命凝结成一座墓碑。(答对一点给2分)
22、“几乎全部”表示“绝大部分”,强调胡扬生长环境的恶劣;“奋力”表示“用尽全力”,强调它为了生存付出了最大的最艰苦的努力。这句话生动地展现了胡扬顽强不屈、傲然挺立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满腔崇敬。(有三层意思,答对前两层各给1分,答对后一层给2分;只要大意符合,语句通顺,就算对)
附加题:
①第一问:运用了“颂扬先抑”的手法;第二问:构成全文的波澜,为写胡扬作铺垫、蓄势,表明胡扬点缀了大自然,振奋了人的精神。(答第一问给2分,答对第二问给4分;只要大意符合,语句通顺,就算对)
②“大榕树”象征着生活中那些“靠智慧取悦别人”的人。“胡扬”象征着生活中那些顽强不屈、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替人们谋福利的人。(答对一点给2分;只要大意符合,语句通顺,就算对)

阅读《爬山虎》一文,完成17-19题。(计11分)
⑴地锦,俗名爬山虎,我与它有着一段不解之缘。
⑵那一年夏天我患脑血管病住进医院,生命虽无危险,但恢复期间的行走锻炼却是不胜其苦的。医院内有一个草木蓊郁的花园,园的四周有上部开着花格子窗的矮围墙。在开头那些忧伤灰暗的日子里,我每天抱着病恹恹的身子,腋下拄着双拐,绕着围墙根艰难而缓慢地行走。
⑶有一天,我刚走不多远,便靠着路旁一棵梧桐树歇息,感到再难迈出一步。这时我无意中朝围墙根投去一瞥,只见一株幼小的爬山虎爬在墙根上,绿绿的,虎虎有生气。我忽然对它产生了一种不同往常的亲近感。我第一次如此贴近地凝视它。这才发现,它的绿莹莹的枝蔓上长有卷须,卷须先端发育成小的吸盘,爬上墙后分泌粘液死死地吸附在壁上,植株借以顽强地向前生长。这使我从爬山虎的身上分明读到一片炽热的情感,倾听到一种向前趱(zǎn,快走)行的呼唤。
⑷这以后,我与爬山虎成了朝夕相伴的朋友。我在围墙外拄拐绕行,它在围墙上攒劲前行。无论是草露未晞(xī,干)的清晨,归鸟啁啾(zhōu jiū,鸟叫声)的黄昏,还是月光如水的静夜,我绕墙行走时总是在爬山虎前长久地伫立,和它作无言的亲近之谈,后来竟至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之感。尽管那年夏天酷暑难当,它却于热浪滚滚之时咬住砖墙 一步一步往上蹿,出落得枝叶茂密,绿茸茸地爱煞人。
⑸一日,几个顽皮孩子在围墙根“藏猫猫”,恶作剧似的将爬山虎的枝蔓从墙壁上提拽下来。当我发现悲惨地跌落在地上的爬山虎的时候,我想我的无言的朋友这回大概是完了。 我扶着墙艰难地蹲下身去把它托起,将它的卷须上的被损伤了的吸盘重新摁附在墙上,将被弄得零乱不堪的叶片重新理顺。渐合的暮色中,我怅然回到病室。第二天红霞初露时,我来到它身边,竟发现它的吸盘又不屈不挠地紧紧咬住了墙壁,它的叶子又那么鲜活亮丽,它的虎虎有生气的卷须又在锐不可当地向前伸展。好样的!朋友。
⑹渐渐地,夏老了,夏去了,秋来了,秋深了。我终于丢掉了拐杖,爬山虎也爬到一人多高。覆盖在花格子砖窗上了。出院时,我和家人特意去同这无言的朋友告别,这叶子已经霜变红,耀如燃烧的火焰,真正成了大地上的锦绣。
(7)错过就是永远的失去,这一点不容置疑。
17.仿照概括第(3)段段落大意的句式,给下列相关自然概括出段落大意。(4分)
第(3)段:发现爬山虎,倾听到前行的呼唤。
第(4)段:亲近爬山虎, 。
第(5)段: , 。
第(6)段: , 。
18.作者对幼小的爬山虎产生了亲近感的原因是什么?(3分)
19.第(6)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含义深刻,请简述出你对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的理解。(4分)

17、第(4)段:成了朝夕相伴的朋友(或:爱恋绿茸茸的活力);
第(5)段,敬佩爬山虎,目睹不屈伸展的英姿;第(6)段:告别爬山虎,颂扬其顽强的精神。(答对一处给1分,满4分为止;只要大意符合,语句通顺,就算对)
18、因为爬山虎顽强向前生长,催人奋进。(答对给3分;只要大意符合,语句通顺,就算对) 19、这句话不仅表现了爬山虎在秋霜中依然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且也预示着这种精神将永远闪耀光芒,永远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创造辉煌。(有两层意思,答对一层给2分;只要大意符合,语句通顺,就算对)

阅读《在冬夜里歌唱的鱼 》,完成15-18题。(13分)

①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去了沉寂的北方。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山冈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A.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在昏暗中挟裹着晚风,逐渐清晰。我和妹妹在等待父亲,和父亲手中的鱼。
②胖头鱼,头重尾轻,一种乡村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所以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在夜色中,他的牙齿很白,这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③我飞跑着,把鱼交给母亲。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母亲接过鱼,刮鳞、剔腮、破肚,整条的鱼被分成小块。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散开来时,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召集一家人围拢到一起。我们催促着母亲往炉膛添柴。火舌从灶口舔出来,母亲的影子贴上后墙,忽大忽小,斑驳摇曳。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的叫声,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④锅中的水,沸腾起来了。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口福的信息。大姐在这时也不忘记做弟妹们的表率,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上做作业;二姐的眼睛随着腾起的蒸气升高,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妹妹和我,绕着灶台打架,虚张声势,有别于平日里泄愤的争斗,而是在幸福的预感中,矫揉造作,故作娇嗔。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和笑容,父亲还在沉默独坐,而他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瞬间的喜悦,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⑤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母亲开始吹锅盖上的蒸气。揭开锅盖,如同揭开一个谜底。鱼怎么样了?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鲜红的辣椒。锅盖合上时,她用毛巾环绕地盖住锅与盖的缝隙,让蒸气闷在锅里,鱼骨就渗出骨髓和异香。
⑥母亲只用鱼汤淘饭。B.她拨开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中。
⑦推开那间草屋的门。温暖的鱼,让瞎老爷爷冰冷的小屋同样获得了温度。老人边吃边有泪水涌出,他说辣椒太辣,不知道是不是太辣的缘故。同样是一个冬夜,这位孤寡老人孤单地走了。临终前,他告诉在场的人,他庆幸最后的时刻是在这个冬夜,因为他吃到了我母亲送给他的鱼。他用手摸着胸口,说,这里很暖!
⑧另一个冬天,黄昏我们不再去那个山冈张望。我父亲在这年的秋天去世。妹妹的黄发已经扎成了小辫,我们渐渐长大成人。C.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

15.根据煮鱼时相关人物的具体表现和心理状态.摘录原文语句填写下表。(每空1分,共3分)

人 物

具体表现

心理状态

大姐

不忘做弟妹们的表率

二姐

吃鱼的渴望越来越强

我和妹妹

绕着灶台打架

父亲

沉默独坐,脸上露出慈爱的笑容

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16.文中的母亲是我国众多优秀母亲的代表,试综合全文内容写出她的性格特点(不少于三点)(3分)

17.语言品味:在文中画线句子中任选一句,自选角度进行简单的赏析。(3分)

18.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这一哲理的理解。( 80 字左右)(4分)

15.①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上做作业    ②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

③在幸福的预感中虚张声势   (每空一分,共3分)

16.A.勒劳B.慈爱(爱子女) C .忘我或克己(奉献) D.主动关怀他人(善良)(有爱心)。其他言之有理亦可。答到三点得3 分.多答不加、减分。
 17.A.“目光越过一道道山粱”形象地表现了“我们”等待父亲归来的焦急心情(1 分);“裹挟着晚风”形象地表现父亲为全家生活奔波的艰难程度(l 分),亦奠定与寒冷抗争的全文基本调l 分); “逐渐清晰” ,按照从远到近、从模糊到清晰的顺序动态地表现了我们在盼望父亲归来的情景(l 分)。(其他说法言之有理即可。)
B.运用了拟人(比拟)的手法,( 1 分)写出了我们几个孩子抢着(“贪婪”)吃鱼的情景(l 分),表明了吃鱼对孩子们来说是多么珍贵的享受,同时也也写出了鱼份量有限,烘托下文母亲将鱼馈赠给他人的举动是多么的可贵(1分)。

C.“寒冷”指困苦的生活(或困境),( 1 分):“温暖”指获得帮助、关爱(接受帮助、关爱时而产生的幸福感、快乐感),( l 分),这句话用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了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时,他人给予的关心与帮助是无比可贵的,“一门课程”写出了母亲的言行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的深刻影响。(1分)(其他说法言之有理即可。)
18.要点一:“人们遭受这样那样的灾难与挫折是在所难免的,此时最需要别人的帮助与支持”。( 2 分) 要点二:为“他们会深切地感受到获取别人帮助的幸福”。(1 分);   要点三:“并会主动地帮助处在困境中的人们”。(1分)。(三个要点共为4 分,若缺少则减分,没有联系实际或字数不够酌情扣1-2分。)(其他说法言之有理亦可。)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8.写送子上车时,父亲对儿子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话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心情是( )

A.怕儿子力气小不堪重负,便由自己外出张罗,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理解。

B.怕给儿子添麻烦,便由自己去买橘子,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

C.怕儿子年轻气盛惹是非,便由自己包下活计,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担心。

D.怕儿子无知受骗,便由自己包下活计,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护。

19.“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这句话从哪两方面描绘父亲的形象?答案正确的一项是( )

A.外貌 心理B.动作 语言C.外貌 动作D.语言 心理

20. 文中先后两次写“我”流泪,各表现了“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第一次流泪表现

第二次流泪表现

18.B19.是感动年老的父亲不惜辛苦脏累为自己买橘子。是对父亲的思念感恩离别之情,以及对父亲的衰老而伤怀。

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

毕淑敏

被人邀请去看一棵树,一棵古老的树。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已被唐朝的地震弯折了腰,半匍匐着,依然不倒,享受着人们尊敬的注视。

我混在人群中直着脖子虔诚地仰望着古树顶端稀疏的绿叶,一边想,人和树相比是多么的渺小啊。人生出来,肯定是比一粒树种要大很多倍,但人没法长得如树般伟岸。在树小的时候,人是很容易就把树枝、树干折断,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就结束了生命。就算是小树长成了大树,归宿也是被人伐了去,修成各种各样实用的物件。长的好好的树,花纹美丽木质出众,也像美女一样,红颜薄命,被人劫掠的可能性更大,于是很多珍贵的树种濒临灭绝。在这一点上,树是不如人的。美女可以人造,树却是不可以人造的。

树比人活的长久,只要假以天年,人是绝对活不过一棵树的。树并不以此傲人,爷爷种下的树,照样以硕硕果实报答那人的孙子或是其他人的后代。

通常情况下,树是绝对不伤人的。即使如前几天报上所载一些村民在树下避雨,遭了雷击致死,那元凶也不是树,而是闪电,树也是受害者。人却是绝对伤树的,地球上森林数量的锐减就是明证,人成了树的天敌。

树比人坚忍。在人不能居住的地方,树却裸身生长着,不需要炉火或是空调的保护。树会帮助人的,饥饿的时候,人可以扒树的皮来充饥。

很多书籍记载过这棵古树,若是在树群里评选名人的话,这棵古树是一定名列前茅了。很多诗人词人咏颂过这棵古树,如果树把那些词句当作叶子一般披挂起来,一定不堪重负。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在地上。

树的寿命是如此长久,在我们死后很多年,这棵古树还会枝叶繁茂地生长着。一想到这一点,无边的嫉妒就转成深深的自卑。作为一个人活不了那么久远,伤感让我低下头来,于是我就看到了一棵小草,一棵长在古树之旁的小草。只有细长的两三片叶子,纤细得如同婴儿的睫毛。树叶缝隙的阳光打在草叶的几丝脉络上,再落到地上,阳光变得如绿纱一样漂浮了。

这样一株柔弱的小草,在这样一棵神圣的树底下,一定该俯首称臣必恭必敬了吧?我竭力想从小草身上找出低眉顺眼的谦卑,最后以失望告终。这棵不知名的小草,毫无疑问是非常渺小的。就寿命计算,假设一岁一枯荣,老树很可能见过小草五千辈以前的祖先。就体量计算,老树抵得过千百万小草集合而成的大军。就价值来说,人们千里万里路地赶了来,只为瞻仰老树,我敢肯定没有一个人是为了探望小草。

既然我作为一个人,都在古树面前自惭形秽了,小草你怎能不顶礼膜拜?我这样想着,就蹲下来看着小草。在这样一棵历史久远声名卓著的古树旁边为邻,你岂不要羞愧死了?

小草昂然立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就被吹得蜷曲了身子,但我气息一尽,它就像弹簧般伸展了叶脉,快乐地抖动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还是在弯曲之后怡然挺立。我悲哀地发现,不停地吹下去,我有气绝倒地的一刻,小草却安然。

草是卑微的,但卑微并非指向羞惭。在庄严大树身旁,一棵微不足道的小草都可以毫不自惭形秽地生活着,何况我们万物灵长的人类!

15.与人相比,树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分条加以概括陈述。(3分)

16.请简要阐释“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在地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2分)

17.从“仰望”大树到“蹲下来看”小草,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轨迹?(2分)

18.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如何通过对小草不同特征的描写来揭示主旨的?请简要分析。(4分)

19.探究与感悟: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上文,谈谈你的体会。不少于40字。(2分)

材料一:心理学认为,自卑这一种人格元素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人的人格中。

材料二:自卑的最大敌人就是勇于面对自卑的人。

材料三: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和张越年少时也曾自卑,现今都有豁达自信的主持风格。

15.(3分)①比人活的长久,但并不以此傲人;②树绝对不伤人;③树比人坚忍;④树会帮助人。(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16.这句话运用了象征(托物言志、比喻)的手法,表面上说的是树,实际上说的是人。人容易战胜各种不幸和灾难,但常常会被名利压垮(2分)(意思正确即可) 

17.(2分)虔诚、尊敬——嫉妒——自卑、伤感——自信、自强(每点0.5分) 

18.(4分)文章主旨是不管身处何种环境、地位如何卑微,都没有理由也不应该自惭形秽,而应像小草那样坦然、快乐地生活。(2分)  文中对小草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极为细致,手法多样,形神兼备,特点鲜明。通过刻画小草虽纤细、柔弱、不受重视,却依然能昂然挺立、安然生活的特点,揭示了文章的主旨。(2分)(意思正确即可)

19.(2分)自卑人人都有,但要勇于面对;人们虽然会在各个方面存在差异,但不能自惭形秽,要豁达自信,坦然快乐地生活,你就能走出自卑的泥潭,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就。(字数不够扣1分。)

遥远的炊烟

鲁先圣

①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 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在那袅袅的炊烟里,有母亲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

②有多久没有看到过炊烟了?城市里没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煤气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的炊烟,也是有害的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③只有当停下匆匆步履的时候,只有当心灵归于一份淡雅和安静的时候,那袅袅的炊烟会从久远的记忆中升起来,瞬间就弥漫了你整个的心灵,它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让人有不尽的遐想。

④童年的时候,炊烟是娘做好的可口的饭菜。伙伴们成群结队去村外的田野里玩耍,去村头的小河里嬉戏。兴致起来,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回家。这个时候不知道谁说一声,我家房顶上没有烟了,娘做好饭了。大家立刻都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村里,纷纷寻找自己家的房顶。不久前还袅袅升起着的炊烟,都已经渐渐散尽了,娘把饭都做好了。大家自然都收了心,赶快追逐着跑向村里,跑回自己的家里,那里有娘可口的饭菜等着啊。再不回家,娘就要到村口呼唤儿子了。

⑤炊烟是汉子们心底的温暖。太阳升起来了,汉子们赶着牲口,拉着牛车,说说笑笑地到村外的田地里劳作。到了中午了,汉子们累了的时候,村里的炊烟也升起来了。这个时候,大家纷纷卸下牲口,在地头坐下,点燃上一支烟,大家的目光都会朝向通往村里的小路。那条小路上,渐渐地,成群结队的妇女,提着饭菜从村里的炊烟里走来了。汉子们的疲劳消失了,那不尽的温暖扑面而来了。

⑥炊烟是 。不论到了天南海北还是在都市庙堂,不论你名满天下还是腰缠万贯,最让你动心的,一定是故乡茅屋上升起的那袅袅炊烟啊!不论你遭受了多么深重的创伤,那随风飘浮的缕缕炊烟,顷刻之间就把你隐藏在了无边的温暖里。

⑦当我们忆起年迈的母亲,母亲的身影多半是在炊烟里。有多少回啊?当我们远行回到家里,当我们喊娘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正在炊烟里忙碌。

⑧没有风的时候,炊烟就像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家家的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飘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到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11.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3分)

12.文章第③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3分)

13.阅读第⑥段,在横线上将句子补充完整。(2分)

炊烟是

14.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提示:可以从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赏析。)(4分)

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

我的赏析:

11.城市里没有炊烟,即使有,也是有害气体,不会让人留恋;城市的人们总是匆匆忙忙,无暇留意炊烟;炊烟是乡村生活的一部分。(3分)

12.过渡作用(1分)。从上文对城市人忽略炊烟的论述过渡到下文对乡村炊烟深情回忆中(2分)。   

13.炊烟是远行游子心中的家园。(意思对即可)(2分)

14.(4分)从“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回答即可。示例:这两句话用拟人兼排比的手法,写了炊烟的无所不在及其多姿的形态。不管你从哪个方向眺望,乡间的炊烟都使你感到亲切、温暖。作者选用几个具象化的地点“房屋的脊梁上”、“树梢的鸟巢旁”、“胡同的拐角里”,使得炊烟的所在有了具体的依托之境;又用“盘旋”、“飘荡”、“踱步”写出其袅袅变化之状,读来亲切、形象,充满诗意。

落 红

曾绍炉

①我对红色,有着十分的喜爱。虽然红曾经对我是那样的吝啬,少年时代与我情同手足的两位女友:红枝、红梅都因生存的艰难离我而去了,我的每一份真诚,变成幻想成空的泡影。然而在我生命的后来岁月里,红却仍然是我情感寄托的力量,诗意常新的泉源。

②我喜欢的不是令人__的血的红,而是另一种温和明艳的红,想起它就让人想起光明,想起它就让人想起生活的美丽;看到它就让人温暖无比,心生惊喜,看到它就让人体会到生命的活力……

③它是质朴而骄矜的颜色,是大自然吐露出来的一种无尚的秀美,是生命对于自身赞颂的一种语言。它最初的方式就是不断地蕴藏来自生命之父太阳的光华,并且柔化了它灼热,把他的那份热情,悄悄dì zàng 于自己的根茎叶芽中。

④他又具有美的本质,借着开花的世界,借着果实成熟的契机,借着秋夜载誉而归的儿子,把那份热情喷发出来—以花、以果实、以瑰丽深沉的红叶,装成一个浪漫的世界、诗意芬芳的世界。这个世界的童话,就是让一切美的而尽美,让一切孤零的、失意的、苦陋而凋残的,都在红艳的祈祷中,也变得美,变得动人心扉。

⑤我便是被这美陶醉了的一个。我常像孩子一样奔跑于花色斑斓的花丛中,并常常对着那些红色的花朵,低下头来,以含情的目光和它接触,与它交谈,而在美丽的惊叹中,领略大自然的一种超凡的灵气。

⑥然而,落红更令我称颂和敬佩。

⑦飒飒的东风裹挟那满树满坡的游丝花片,春日里卷来一场铺天盖地的“红雪”;果实蒂落的世界,你会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景观的魔幻般“烟消云散”而惊诧的目瞪口呆;秋风像大地母亲的手臂召唤那些奉献了一生的使者回到自己的怀抱,你会欣赏到红叶那惊世一绝的翩翩舞姿……红的飘落,气势磅礴,撼人心魄。

⑧虽然落红不像初放成长时那样的无忧,爱却不因花的凋零、叶的飘逝、果的蒂落而丧失。那份爱是牢固而长久的,就像虹,在空中短暂的划过,却留下了永不消逝的痕迹,永远芬芳灿烂的痕迹;就像一个故事的高潮,以充满悲壮的英雄般得举动,赢得了永世的颂扬和惊叹。

⑨一个秋天,我捡拾了许许多多的红叶,夹满了书架上的每一本书,像珍藏一个无人知晓的红叶梦。过了许久,当我重温那些故旧的梦时,才发现那些固执的精魂们,早已在我情感疏忽的瞬间,翩然化蝶而飞了,空留下一些毫无色泽的枯败的树叶。这是我无意间犯下的一桩错误,即使我伤透了一颗爱红的心,更使我受到了一次灵魂的启发——落红并不是生命颓败的结果,而是生命的复归与起点,在这诚挚的复归自然的途中,谁也阻挡不了它的脚步。而只有在这不断的开落中,红,才有着它的延续,才有着它的重生,才有着它的永恒,才能看到那一份不灭的精神与顽强的生命力。

⑩于是,我学会了在红将飘落的时刻去看花,去森林里散步,见玫瑰花毫无怨悔滴告别枝头,便忍不住把它捧在手里,轻轻地印上我的唇吻,再潇潇地散落泥土中;或者拾起地上的一枚红叶,对着夕阳去窥探那脉筋间的秘密,从那纵横交错的艳红中,读生命对太阳的赞歌;而当我面对一树通红的鲜果时,又沉浸在生命奋斗与慷慨奉献的自豪中!

⑾在捧掬、拾捡、探读的过程中,我想到了与落红同处一个世界的另类:人当艳红吐翠时自也慷慨大度,一旦凋残飘零却又悲凉不堪;人当兼收并蓄之时面对风雨也不屈不挠,而一旦实满果红回报滋育时常不免患得患失。在落红面前,我不仅热泪盈眶……

⑿由此我的梦变得离奇而瑰丽:我化作了一页花瓣、一片红叶、一颗绚丽馨香的果实。

22.“我”所喜欢的“红”有哪些特点?(3分)

23.为什么作者说“落红更令我称颂和敬佩”?(4分)

24.本为以“落红”为题,却又写到“同处一个世界的另类”,这种写法及其好处是什么?(3分)

25.第⑤⑨⑩⑿段都谢了“我”与“落红”的亲近或关系,这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2分)

26.本文语言形象优美,试举一例并加以赏析。(3分)

22.答案:①温和明艳;②质朴而骄矜;③具有美的本质。

   评分:每个特点1分,共3分。

23.答案:①红的飘落气势磅礴,撼人心魄;②落红的爱牢固而长久;③落红不是生命的终结与死亡,而是生命的复归与起点,它有着不灭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④无私奉献,无怨无悔。

   评分:每种原因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4.答案:运用对比,通过写人的悲凉不堪和患得患失,突出表现了落红豁达的境界和高尚的品格,表达了作者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评分:写法1分,好处2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25.答案: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作者对落红特征和品性认识的不断深入,展示了作者对落红情感由浅入深、由弱变强的变化发展过程。

  评分:答对一个要点得1分,答对两个要点得2分。共32分。意思对即可。

26.答案:示例“飒飒的东风裹挟……那惊世一绝的翩翩舞姿……”运用了排比、比喻、引用、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落红的磅礴气势以及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评分:共3分。只答出例句不得分。其它答案酌情判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