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②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业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③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载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④“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⑤“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⑥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意是怎么一回事呢?”
1、作者为什么只记得“日幕里”和“水户”?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把日本职员的“操心”说是“好意难却”,联系下文看有什么作用?
3、“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中的“大概”对表达意思有什么作用?
4、⑤⑥两段表现出藤野先生怎样的思想品质?
5、从③至⑥段看,课文在写人上有什么特点?
1、“日幕”触发了作者忧国之情,印象深刻; “水户”是反清志士客死的地方。反映了作者爱国的思想感情。2、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铺垫。因为有了这段内容,藤野先生的真诚关心就表现得更突出了。3、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这是作者用恢谐的语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4、热情诚恳,求实精神。5、选取典型的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9题。(20分)
悠长的铃声
毕淑敏
雨天,是城市的忌日。
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
校,唯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
“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是有本·约翰速度再加了兴奋
剂,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是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有一瞬,几乎想席地坐下,
喉咙里发咸,仿佛要吐出红色来。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
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然而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
有即将沉寂的细弱。
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我对自己说。终于,到了。
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的完结。
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
得时间那么长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者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
“免贵”,然后,他告诉我姓氏。
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
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
景象。这法子秘不传人,却是百试百灵的。
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
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
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我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
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
教室。
当我伸直双腿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拽着铃绳睡
着了。”同桌说。
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终于,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从学院毕业。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
一次对铁钉样的老人说:“师傅好!”他瞅瞅四周无人,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
说一件事。”
“你不要放在心上……”他又踌躇了,“我只是想告诉你…… 唉,不说了……不说了
……”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到底是什么事呢?”我的好奇心发作了。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善地看着我。
“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忙不迭地追问。
“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侯,我姓孙……”
(选文有改动)
15.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标题“悠长的铃声”的理解。(4分)
16.本文语言形象、传神,按要求赏析。(4分)
(1)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
文中加点的字“抽”,原意是“用细长的,软的东西打”,在文中具体指什么?(2分)
(2)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这个画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你结合上下文,对它作简要赏析。(2分)
17.读了文章,你一定会喜欢文中的那位老师傅,请你对他作点评价。(4分)
18.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回答。(4分)
(1)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评析。
(2)这篇小说讲究运用伏笔的手法。文章最后交代“我”喊错老师傅姓氏的事情,这其实在前文就埋下了伏笔,请从文中找出来。
我选 题。
19.文中“我”与打铃的老师傅之间有一种默契,这种默契给人很多的感想。请根据你对“默
契”一词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感悟。(4分)
15.(4分)打铃老师傅为不让“我”迟到而长时间打铃。(2分)“悠长的铃声”传递的是一份善意(温情),串起的是一生的记忆。(2分)
16.(4分)
(1)(2分)打铃的师傅用铃声催促我快跑,不要迟到。
(2)(2分)这个句子通过细腻的神态和外貌描写,表现了孙师傅想对我说明真相又怕我介意而欲言又止的窘迫之态。(或: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孙师傅想对我说明真相又怕我介意而欲言又止的窘迫之态)
17.(4分)关键词:善良,宽厚。(言之成理即可)
18.(4分)
(1)①最后揭示真相,出人意料,给人震撼性的效果;②揭示真相后便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③彰显了作品的主题;④结局即高潮,如此巧合又合情合理。(答出任意两点皆可,每点2分。)
(2)①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②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③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答出任意两点皆可,每点2分。)
19.(4分)结合“默契”谈感悟2分,结合生活实际1分,语言表达1分。
阅读下文,完成7—11题。(11分)心中有景①南山下有一座庙,庙里有一株古榕树。②一天清晨,小和尚起来打扫庭院,见古榕树下落叶满地,不禁忧从中来,望树兴叹。③忧至极处,便丢下扫把奔至师父的堂前,叩门求见。④师父闻声开门,见徒弟愁容满面,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急忙询问:“徒儿,大清早为何事如此忧愁?”⑤小和尚满腹疑惑地说:“师父,你日夜劝导我们要勤于修身悟道,可是,即使我学得再好,人难免有死亡的一天。到那时候,所谓的我,所谓的道,不正如秋天的落叶、冬天的枯枝一样,被一堆黄土所掩埋吗?”⑥老和尚听后,指着古榕树对小和尚说:“徒儿,不必为此忧虑。其实,秋天的落叶和冬天的枯枝,在秋风刮得最急的时候,在冬雪落得最密的时候,它们都悄悄地爬回了树上,开成了春天的花,长成了夏天的叶。”⑦“我怎么没看见呢?”⑧“那是因为你心中无景,所以看不见花开。”⑨面对落叶凋零而去憧憬含苞待放,这需要一颗不朽的春心,一颗乐观的心。⑩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幸,在你不备的时候打击你,但是我们没有必要为了等待这一天的到来而整日忧心忡忡,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不仅可以化解烦恼与不幸,而且每天都会有一种愉快的心情让自己的生命鲜活起来。只要心中有景,何处不是花香满径。
7. 小和尚见落叶满地,不禁“忧从中来”“愁容满面”,他为什么“忧愁”?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2分)
8. 老和尚为什么没有小和尚的“忧愁”?他是怎样面对生活、对待人生的?(3分)
9. “秋天的落叶和冬天的枯枝,在秋风刮得最急的时候,在冬雪落得最密的时候,它们都悄悄地爬回了树上,开成了春天的花,长成了夏天的叶。”老和尚这番含有哲理的话,不由得使我们想起近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赞美“落花精神”的两句诗:“,”(1分)
10. 结合全文,仔细体会画线句子的意思,说说“鲜活”一词的具体含义。(2分)
11. 读了此文,你认为“心中有景”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对你有何启迪?(3分)
(一)7小和尚由树叶凋零想到人难免一死,对生命存在的意义产生了疑惑,故而“忧愁”。
8因为老和尚有一颗“不朽的春心”,他从秋叶凋零、冬枝残落“看”到了春花开放、夏叶生长,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他没有小和尚的“忧愁”;他是以一种乐观而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对待人生的。
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0“鲜活”指富有生机与活力,即让生命更充实、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11“心中有景”指以乐观而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对待人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示例: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永远阳光相伴、春风相随,我们能否像文中那位老和尚一样有一颗乐观的心,让心开成一朵最大最美的花。如果能,你会惊喜地发现,生活永远充满着希望。
绳子
(1)对于绳子,我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2)那年要出国,特地到百货公司,买来一只很大的箱子。尼龙绳子,织染着红、黄、黑、绿四色的交错的方格图样。看起来很热闹很新潮,正像我当时的心情。出国前几个月,我细心地用各式流行的衣服、杂物等将它塞满。
(3)出国前夕,父亲没有征得我的同意,便径自拿来一根牢固的绳子,左两圈、右两圈地将它结结实实地捆住!我眼睁睁地看着,心里懊恼极了,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脑子里老大不甘愿地想着:谁要带这么难看、这么土气的五花大绑的皮箱出国?多没面子!然而,临别依依,我只得将一腔埋怨压抑下来!
(4)飞机经过日本,转飞加州,当我从旧金山机场的旋转台领出那只皮箱时,我赫然发现,皮箱上的那条漂亮的、一路到底的长拉链,竟沿路开着口,满满一箱跃然欲蹦出来的东西,竟全靠那根绳子给拴住保全了!
(5)此后,在一连串飘零的岁月里,每次我从箱子里取出蔽体保暖的衣服的时候,父亲那低着头,沉默而坚定的捆缚箱子的神情,便时时映现脑际。父亲的影像,就像那根强韧而扎实的绳子,在我最软弱的时候,化成千万股力量,拉我、牵我、缠我、持我,及时伴我走过长路,一段又一段!
(6)而在风里,在雨里,在雪里,在异地的土地上,这根绳子,便这样,变得绵长而无尽了。
1、从全文内容看,这篇文章如我们学过的课文《 》一样,写的都是 。(2分)
2、从全文层次看,这篇文章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表达方式主要是 ,第二层的表达方式主要是 。(2分)
3、 全文结构看,用以联系有关人、事、情的线索是 。(2分)
4、从全文人物看,作者重点刻画了父亲 的充满爱意的形象。(用原文回答)(2分)
5、 概括文中2、3、4、5段所蕴涵的作者心情,要求用二字词语:(4分)
心情为: 、 、 、
6、说说第四段中的两个“竟”字的表达作用。(3分)
1、背影 父爱 2、描写抒情 3、绳子 4、捆搏箱子 5、快乐 懊恼 惊奇 思念 6、表情出乎意料,写出了对绳子作用的惊叹
阅读《回望扬州月色》,回答19-22题(18分)
回望扬州月色
到扬州已是夜晚。
小巷的路灯不知为何都没亮,巷两边的人家又多已熄灯就寝了,整个小巷都沐浴在了如水的月华中。感觉一下子走入了时光隧道,从一个现代的城市忽然回到悠远的从前,一个充满唐宋韵味的月光小巷。
滞重的步履蓦地变得轻灵起来,走在青石板的小径上感觉就像是洛神凌波,御风而行。
边走边打量着小巷两侧的民居,忽然人又定定地站在了那里。
在身侧,一间普普通通的民宅上挂着一副牌匾:朱自清故居。
喜欢上文学就是因为读书时学的一篇散文《荷塘月色》,为文中的月色所倾倒,并从此在心底一直对朱自清有着莫大的喜爱。可以料想,幼时的朱自清就是在这样的小巷中沐着这如水的月光长大的,难怪后来能写出那样的美文。
中国古代文人描写月亮最多的诗人是李白,多次到过扬州的李白远在武昌黄鹤楼头送友人孟浩然坐船去扬州时,依旧对烟花三月的扬州念念不忘,心向神往;以“孤篇压倒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作者张若虚本身就是扬州人;还有写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样让人浮想联翩诗句的杜牧亦曾在扬州呆过三年;而写下千古咏月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苏轼则在扬州当过知州;白居易、欧阳修、秦观等人也都曾在扬州生活过。
唐朝有个叫徐凝的诗人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中国是一个神化月亮的民族,中国又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唐宋几乎每个著名的诗人都到过扬州,是否天下三分明月独占其二的扬州明月让诗人们多了一份灵气,并由此成就了不朽的唐诗宋词?
一路踏着月光胡思乱想地走着,不知不觉站到了一间小客栈前。一个扬州姑娘笑语盈盈地从柜台后闪出来,袅袅娜娜,姿态迷人。
姑娘特意安排了客栈小木楼上一间透着月光的小小单间给我,而沐在月华里的我又如何睡得着……
第二天一早,经过琼花观,瞻仰了史公祠,游览了天宁寺,穿过一带林园,曲折狭长如锦带飘拂的瘦西湖终于到了。
一泓曲水,细柳轻斜,随风撩拨湖面。画舫轻荡,玉桥横卧,与杭州西湖相比,当是各擅胜场,别有一番风味。
瘦西湖这个骨感美人纵千种风情,万般妩媚,我却无心停留,脚步已越来越快,因为二十四桥就在园的尽头。
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连吹箫的美人身上也发出了淡淡的银辉,玉洁光润的美人吹出的悠悠箫声在月下的扬州城如仙乐四处飘落……此情此景,只要想一想都让人心神荡漾,而“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杜牧当年只怕是天天流连其间吧。天下三分的明月扬州占去了二分,而这二分的明月二十四桥又占去了几分?
扬州是一座浮在月光中的城市,更是一座文人笔尖滋润出来的城市,不可以用手,只能用心去触摸。
今夜,在这南国的花城,借问一声扬州,是否可以让我剪一弯明月为舟,折一枝杨柳为桨,再一次轻轻地划入你的波心?
1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4分)
20.这是一篇游记,全文主要是按游踪顺序写成的。作者夜晚踏着月光行在小巷中,宿在小客栈里。第二天依次游览了琼花观、史公祠、天宁寺、 、 等景点。(3分)
21.制作读书卡片是一种良好习惯。请从品味语言的角度完成下面的读书卡片。(友情提示:任选一句具体分析,或从词语运用,或从修辞效果……)(4分)
读书卡片 篇名:回望扬州月色 摘句:①一泓曲水,细柳轻斜,随风撩拨湖面。画舫轻荡,玉桥横卧,与杭州西湖相比,当是各擅胜场,别有一番风味。
②扬州是一座浮在月光中的城市,更是一座文人笔尖滋润出来的城市,不可以用手,只能用心去触摸。
品味:我选 (),我的赏析:
22.说说结尾用问句表达有什么妙处?(3分)请仿照划线部分的句子,再续写一个句子。(4分)
19、作者用诗意的语言回忆了自己游览扬州的经历,细腻描写了扬州城的独特风韵,展现了扬州丰厚的文化底蕴,表达了作者对扬州的眷恋和喜爱之情。(4分,三个划线处为答题要点,一点1分,语句通顺1分)
20、瘦西湖、二十四桥(答对1点得1分,两点得3分)
21、示例:我选1,这句话语言整齐优美,富有古典诗词的韵味,与扬州精致典雅的气质相应。运用比较,更衬托出瘦西湖独特的美。
我选2,这句话中的“浮”“滋润”等精当的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扬州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独特的魅力。整句话给人以美感,引人遐想。(评分标准:4分。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应珍惜学生的独特体验,只要是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进行赏析,说出自己的见解即可)
22、参考:结尾用问句使感情表达得更委婉含蓄,仿佛不忍惊扰了扬州温柔的梦似的,与全文意境相合,情思悠长,令人回味。(评分标准:3分,划线处为答题要点,意思对即可。) 仿写(句式一致1分,内容合理2分,语言表达流畅1分。)
阅读阅读《父亲的眼神》,回答14-18题(17分)
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
那是在我上中学时,因为有“瘸腿科”,加上当时传说文理不再分科,所以,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几名,但是数理化成绩却出奇地差。这样的情况下,肯定高考无望。因此,高一期末考试前,我彻底失望,回到家里。
因自觉惭愧,回到家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到田里帮忙。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二流子”的。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再上学,反正学不好了,还不如回家种田。
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他对我寄予很大的希望,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他不想我走他的老路。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进去我的话。我不怕父亲发火,却怕父亲的沉默。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在身上像虫一样爬,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好意思停下来……
中午,回家吃过饭,父亲仍然没有就我退学的事发表意见。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这沉默,让我忐忑不安。
吃过饭,父亲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然今年地瓜就收不到了。”我拿起锄头就走。我就不信,父亲能干,我就不行。
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汗水把我弄得睁不开眼晴,要在学校,现在正是午睡的时侯,我早已经呵欠连天了--看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着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着了。
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不屑、鄙夷,也有悲哀、绝望,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说不出的内容……
“当庄稼人你也不够格,躺在地头睡觉庄稼就会长出来?你那个样,二流子也比你强。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年。赶快起来!”
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我的后脊早已经汗流下来了,不是热汗,是冷汗。
当天晚上,回到家,我觉得浑身骨头都散了。摸着胳膊上已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乱成一锅粥。
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把我推起来。一睁眼,又是那眼神……我坐起来,恶狠狠地说了一句:“我要上学!”
后来的事情变得很简单。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再后来,到电视台当上了一名记者。
尽管远离家乡,远离了父亲,但那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回想起来就让我不忘。
时至今日,我最喜欢的歌还是蔡琴《你的眼神》。这首歌的旋律很美,很忧郁,很沉静,很悠远,父亲的眼神不这祥,但我想起来却抑制不住自己汹涌的感情。走到院子外,望着满天的繁星,我不由喃喃自语:“山一样沉默的父亲,我忘不了你的眼神!”
(选自《青年博览》,有改动)
14.“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从全文看,这句话有什么作用?(4分)
15.“我坐起来,恶狠狠地说了句:‘我要上学!’”中的“恶狠狠”体现了“我”什么心理?(3分)
16.“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年。”父亲用朴素的话道出了深刻的生活哲理,从中你感悟到什么?(3分)
17.“那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回想起来就让我不安。”请根据文意说说为什么父亲的眼神会让“我”不安。(4分)
18.日本动画片《狐狸的故事》里有这样一组镜头:狐狸的父母将断奶不久的小狐狸赶出了温暖的洞穴。惊慌失措的小狐狸恋着父母使劲地要往回跑,但是饱经沧桑的老狐狸却无情地厮打着驱赶着,不让其回“安乐窝”。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小狐狸最终无可奈何地走向了潜伏着危险,却又能任其施展才华的大千世界。
结合《父亲的眼神》,说一说你阅读这段文字的体会。(3分)
14、(4分)结构上总领全文;内容上点明题意(表明父亲的眼神对“我”影响之大)。
15、(3分)写出了“我”痛下决心、发愤求学的心理。
16、(3分)有耕耘就有收获,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意思对即可)
17、(4分)父亲害怕“我”没有理想,放弃追求,怕对学习、工作等还不够尽力;“我”怕愧对父亲。
18、(3分)此题答案开放,可以谈谈对如何教育子女这一问题的认识。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5~19题。(14分)
每一个故乡都在消逝
王开岭
①每个故乡都在沦陷,每个故乡都因整容而毁容。
②2006年,在做唐山大地震30年纪念节目时,一位母亲动情地向儿子描述:“地震前,唐山非常美,老矿务局辖区有花园,有洋房,最漂亮的是铁pú sà 山下的交际处……工人文化宫里可真美啊,有座露天舞台,还有古典欧式的花墙,爬满了青藤……”
③大地震的可怕在于,它将生活连根拔起,摧毁着物象和视觉记忆的全部基础。做那组电视节目时,竟连一幅旧城容颜的图片都难觅。
④比地震更可怕的,是一场叫“现代化改造”的人工手术。一次城市研讨会上,有建设部官员忿忿地说:中国,正变成由一千个雷同城市组成的国家。
⑤如果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只能指认和珍藏一个故乡,那么,面对千篇一律、形同神似的一千个城市,我们还有使用“故乡”一词的勇气和依据吗?我们还有抒情的可能和心灵基础吗?
⑥昆明诗人于坚曾写很多美文描绘故乡。但十年后,他叹息:“一个焕然一新的故乡,令我的写作就像一种谎言。”是的,“90后”一代肯定认为于坚在撒谎、在梦呓。因为 。
⑦“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梦牵魂绕的旧影?此即替自己收藏童年、见证青春的地方?
⑧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耳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
⑨那不过是个供地图使用、供言谈消费的地址而已。就像北京的车站名,你若以为它们都代表“地点”并试图消费其实体,即大错特错了:“公主坟”其实无坟,“九棵树”其实无树,“苹果园”其实无园,“隆福寺”其实无寺……
⑩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
当一位长辈说自个儿是北京人时,脑海里浮动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月盛斋羊肉、小肠陈卤煮……组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北京人时,他指的一定是户籍和身份证,联想的也不外乎“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
前者在深情地表白故乡和土壤,把身世和生涯溶化在了“北京”这一地点里。后者声称的乃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不含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
沈从文说,“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没有地点,没有路标,人如何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这个时代,我们头也不回地疾行,而身后的脚印、村庄、影子,早已无踪。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
(《中国青年》2010年第11期)
15.阅读全文,说说本文标题“每一个故乡都在消逝”的含义。(2分)
16.理解文章,请为第⑥段的横线处补写一个合理的句子。(2分)
因为 。
17.如果把文章第⑧段改为下面的句子,表达效果有何不同?(2分)
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耳鬓厮磨、朝夕相处……他就不能再让你激动,也就失去了人生地点的意义。
18.作者在文章结尾说“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请你从“人与环境”的角度说说我们如何才能更理性地行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3分)
19.每个人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正在失去。请用下面的格式作为开头写一段生动的文字,要求记叙中结合议论或抒情。(不少于80字)(5分)
难忘那美好的 。
15.每个故乡都因为“现代化改造”而变得雷同(或失去了它原有的风格,或失去了它原有的记忆,或失去了它原有的容颜等)。
(大意对即可。共2分)
16.示例:因为他描述的内容,现实中根本没有对应物。
(符合原文的情境即可。共2分)
17.原句使用反问的修辞方法,语气强烈,突出了作者对故乡正在失去本来模样的痛心之情;改成这个句子后,语气变得较为平缓。
(大意对即可。共2分)
18.示例(1):我们应该在城市建设中给动物留下足够的生存空间。城市里无鸟无鱼无兽未必是好事,城市与动物能否和谐相处是衡量生活环境质量优劣程度的一个标志。示例(2):我们应该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悉心保护那些有价值的文物,而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积极传承,营造一个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生活环境。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内容2分,语言表达1分,共3分)
19.示例(1):难忘那美好的小学生活。曾经我们唱着歌,走过校园里的梧桐树,跑过香气弥漫的丁香花,站在高高的喷泉旁聆听水花飞溅时清脆的声音,看细小的水滴飞扬、下落,贴在我们的脸上……然而美好终究会成为过往,正如水滴会化作水汽,渐渐地散去。示例(2):难忘那美好的梦想。我曾经凭着一副金嗓子唱遍了整个学校,享受着舞台、观众和掌声。我一直以为今生我也许就会这样度过,成为一名卓越的歌唱家,然而父母的阻止让我和这个梦想渐行渐远。我的梦如花瓣,在并不萧瑟的风中,凋落着、凋落着……
(符合要求即可,内容2分,记叙中结合议论或抒情1分,语言表达2分,共5分)
《一个母亲创造的奇迹》(17分)
(1)德国二战结束后,一个纳粹战犯被处决,他的妻子因无法忍受众人的羞辱与谩骂,吊死在自家的窗外。
(2)第二天邻居们走了出来,一抬头就看见了那个可怜的女人。窗户微开,她两岁的孩子正伸出手向悬挂在窗框上的母亲爬去。眼看另一场悲剧就要发生了,人们屏住呼吸默然地观望。
(3)这时一个叫艾娜的女人不顾一切地向楼上冲去,把危在旦夕的孩子救了下来。她收养了这个孩子。而她的丈夫曾经因为帮助犹太人而被这个孩子的父亲当街处决。街坊邻居没人理解她,甚至没有人同意让这个孩子留在他们的街区,他们让她把孩子送到孤儿院或者干脆把孩子扔掉。
(4)艾娜不肯,便有人整日整夜地向她家的窗户扔秽物,辱骂她。她自己的孩子也对她心存芥蒂,甚至以离家出走相威胁。可是,艾娜始终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她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你是多么漂亮啊,你是一个小天使。”
(5)渐渐地,孩子长大了,邻居们的行动已不那么偏激了,但是还有人常叫他小“纳粹”。同龄的孩子都不跟他玩。他变得性情古怪,常常以搞恶作剧为乐。直到有一天,他打断了一个孩子的肋骨,邻居们瞒着艾娜把他送到了十几里外的教养院。
(6)半个月后,几乎发疯的艾娜费尽周折,终于找回了孩子。当他们再次出现在愤怒的邻居们面前时,艾娜紧紧地护着孩子,乞求邻居们说:“给他点儿爱吧,他也会是一个可爱的小天使的。”
(7)孩子就在那个时候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痛哭流涕,悔恨充斥着幼小的心灵。艾娜告诉他,最好的补偿就是爱,爱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8)从此,他痛改前非,认真做人。在别人的诋毁与侮辱面前,他不再针锋相对;在别人有困难时,他又总是不计前嫌,乐于助人,并友善地与人相处,礼貌待人——多年来一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他:一个不相干的女人给了自己一份母亲的爱,我有什么理由不去爱别人!
(9)中学快毕业那年,别的同伴都陆陆续续收到了一些礼物。哪怕是一支钢笔或是一辆单车,可他什么也没有。他的母亲艾娜依旧日夜操劳,他开始有一丝失落,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对是错。
(10)终于,毕业典礼如期举行。校长念到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就走上台,那一刻是多么神圣和骄傲!作为一个“纳粹”的儿子,他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已是不易,他多想自豪地对世界大喊——我毕业了!但是这种感觉转瞬即逝——不会有谁关注我的成功的!
(11)“雅克里……”他听到校长念他的名字了,于是移动着沉重的脚步,沮丧地向台上走去,“雅克里,祝贺你正式毕业。”这时,雅克里听到台下掌声如潮,他回过头,看见自己的母亲艾娜和许许多多的邻居不知什么时候站在台下,正粲然地冲着他微笑。他的邻居们每家都派了代表来观看他的毕业典礼,这在该校可是史无前例的。
(12)“我收到了这一生中最好的礼物……”雅克里在台上激动得只说了这么一句话。
(13)这是发生在德国的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那样的年代,一个纳粹战犯的儿子受到如此的礼遇的确罕见。如果说这算得上一个奇迹的话,那么,我想说的是,这是一位母亲用爱创造的奇迹。
20.本文的叙述顺序是 ,体现这种顺序的标志性词语有(依次答出四处即可)
。(3分)
21.雅克里被邻居送往教养院的直接原因是 他打断了一个孩子的肋骨 ,根本原因是 。
。(3分)
22.用原文回答:(4分)
(1)雅克里是如何“痛改前非,认真做人”的?
答:
(2)支撑他这样做的信念是什么?
答:一个不相干人女人给了自己一份母亲的爱,我有什么理由不去爱别人! 。
23.第〔11〕段中加点词语“这”指代的是 (2分)
24.第〔12〕段中雅克里激动地说:“我收到了这一生中最好的礼物……”,你认为“最好的礼物”的含义是什么?(2分)
25.根据〔3〕〔4〕段画线句子,请你揣摩一下:当时艾娜心里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认为她会这样想?(3分)
20顺叙; 二战结束后,第二天,孩子长大了,直到有一天,半个月后,从此,中学快毕业那年,终于,毕业典礼如期举行(依次答出四处即可)21.他是纳粹战犯的儿子,受到人们的岐视,因此变得性情古怪,常常以搞恶作剧为乐22.在别人的诋毁与侮辱面前,他不再针锋相对;在别人有困难时,他又总是不计前嫌,乐于助人,并友善地与人相处,礼貌待人。23.他的邻居们每家都派了代表来观看他的毕业典礼 24答:最好的礼物是别人对你的理解、尊重与关爱。25答: 孩子是无辜的,他不应该为父亲的言行承担责任。因为艾娜有一颗善良和宽容的心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4分)
手比头高
陈兆庆
①常记起父亲发脾气的样子:眼睛直直地瞪着你,高声数落。在我顶嘴拒不认错的时候,他甚至会粗鲁地攥紧老拳,连眉毛都竖起来,样子可怕极了。
③记得刚参加工作的那些日子,面对盛怒的父亲,我伤心又沮丧。我默不作声,心里却在说:不要再像小孩子一样管着我!那时对生活、对工作都有许多自以为得意的想法。我讨厌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对父亲给予我的“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之类的评价嗤之以鼻。我迫不及待地告诉家人,我拥有许多听众,我的同学、同事和新交的朋友都愿意听我演讲。我眉飞色舞地对家人说:“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演讲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艺术,拥有听众就拥有成功。”父亲朝我一瞟:“这么说,你的知音可多了?”我愈发得意起来:“那还用说,当然啦!”我忘情地等待着父亲更热烈的赞扬。
③可是我想错了,我抬头看见坐在我对面的父亲正一脸怒气地盯着我。他眉头拧起来,脸绷得紧紧的,把筷子放到一边。我感到惊愕,避开父亲的目光,自言自语地轻声说:“我哪儿说错了吗?”
“你以为你很对?”父亲几乎是咬牙切齿地说,“你对个屁!”
④我忍不住叫了起来:“不,我是对的。不对的是你这么粗鲁,这么简单,这么不理解人。你真让我受够了!”
⑤“闭嘴!”父亲的手似乎有些颤抖,他腾地站起来,挥着胳膊大声命令我:“把手举起来!”
我无法理解他,觉得他非常可笑。家人都不知怎么回事,只有母亲附和着也叫我把手举起来。我再也咽不下这口气,拔腿走出房间。
⑥父亲在身后高喊:“给我回来!”
⑦可我没听,我想以出走迫使他明白自己过分了。
⑧然而,没等我跨出房门,就被父亲一把抓住了。他紧紧握着我的胳膊,使劲让我转身。我看见父亲已鬓发花白,愤怒使他的脸涨得紫红紫红的。我从对峙中软下来,让他把我拽回餐桌旁。
⑨他把我按到椅子上坐下,口气严厉地说:“叫你举手,不服气?你把手举起来,我要你好好看看,手比头高!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无论什么时候,干总是第一重要的。不管你想得多好,讲得多好,你都要干,要动手干!夸夸其谈,只能一事无成,你难道想作那样的人?”父亲一口气说下来,在他的眼中我看到有泪花闪动。
⑩“手比头高!”父亲的这一席话如同掠过平岗的疾风,一下子启开了我的心智。我终于悟出了自己的浮躁与浅薄。望着父亲因激动而泪光盈盈的眼,我感受到了他急切却深沉的期盼。那是父亲对儿子才会有的期盼!我浑身一热,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可话到嘴边却怎么也说不出来。
几年过去了,当时最想对父亲说的那句话一直在心头:“父亲,错怪您了,我不知错怪了您多少回!”
13.第②段中加点词“眉飞色舞”暴露了我 的缺点,“瞟”这一动作表现了父亲的态度。(4分)
14.面对我的“拔腿走出房间”,父亲为何表现得异常愤怒和激动?(2分)
15.请赏析第⑩段中划线的句子。(3分)
父亲的这一席话如同掠过平岗的疾风,一下子启开了我的心智。
16.想一想父亲为什么要大声命令我把手举起来?(2分)
17.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手比头高”的理解。(3分)
13.浮躁、浅薄(意对即可) 不屑(意对即可)
14.因为我不尊重(不理解或顶撞)父亲,一直夸夸其谈,而他对我有着急切却深沉的期盼。
15.作者将父亲的话比作疾风,形象的写出了父亲的话迅速让我明白了自己的缺点。
16.“我”做事浮躁、浅薄,喜欢夸夸其谈。父亲想通过这一看似幼稚的举动教育“我”,让“我”明白做比说重要的道理。
17.无论什么时候,干总是第一重要的。不管你想得多好,讲得多好,你都得要干,要动手干!夸夸其谈,只能一事无成。
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12-16题。(12分)
永不凋谢的玫瑰
苏霍姆林斯基曾是乌克兰一所乡村中学的校长,早已过世了。他记下过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最大的玫瑰花,全校的同学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牵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这个故事长久地激励着我。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个真正的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幻想着生活中能有这样的美好。5年前,我偶然想到,如果用这个故事的前半段出一道材料作文题,让学生续写,他们会想像出什么样的故事?结果让我大失所望。几百名高中学生,文章的中心内容都是写了教育家如何教育小孩子不能损害公物,写了教育家对儿童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忧心忡忡,甚至写了教育家对小女孩作出的处罚……那些不遗余力从道德高度教训4岁小女孩的全过程,让我从心底里厌恶。这件事曾强烈地刺激了我,使我想到,传统的道德说教如此深入人心,让我们的学生耳熟能详。在他们的文章中,似乎只有道德规则(虽然他的内心未必会认为这有多重要),他们可以板着面孔说出一番大道理,他们缺乏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同情与怜悯之心——在他们的心中,似乎所有的花都已经凋谢了。又是几年过去了,我认识到,与其叹息,不如把我想说的说出来。我再也不指望有梦,有美丽的幻想,在应试教育已经坐稳了江山的时候,我也不指望再有谁能给我惊喜。我想我只有更多地讲述这样的故事,让我们的孩子能具备美好的人性,能像一个真正的人那样活着,心中有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
12. 小女孩害羞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
13. 苏霍姆林斯基看到小女孩摘玫瑰花后是怎么做的?(2分)
答:
14. “我幻想着生活中能有这样的美好”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答:
15. 几百名学生的续写说明了什么?(2分)
答:
16. 简要分析文题“永不凋谢的玫瑰”的含义及特点。(3分)
答:
12摘了花房里的玫瑰花13不但没有批评她,反而在问清缘由后表扬并奖励了小女孩两朵玫瑰花。14肯定了小女孩的爱心和苏霍姆林斯基的爱的教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爱心及爱的教育的呼唤。15说明我们的教育中过于重视道德说教,学生缺乏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同情心与怜悯之心。16文题讴歌了小女孩的爱心和苏霍姆林斯基的爱的教育,形象生动。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