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7题。(14分)
瓦腊纳西小站的警示牌
菊韵香
⑴地处印度东部的瓦腊纳西火车站,一直是个没有什么名气的乡村小站,每天仅有三四辆列车从此经过。而在1968年9月24日这一天,这个小站却“一夜成名”,令整个印度为之震惊。
⑵瓦腊纳西的“成名”,源于一场惨烈的车祸。这天傍晚时分,一列火车缓缓驶来,即将进站。但就在这一刻,司机发现,指挥行车的信号机架上爬满了蜜蜂。为了看清显示的信号,司机便探身窗外,仔细观望。不料他刚睁大眼睛,一只蜜蜂倏地飞来,盘旋几圈后落在了他的脸上。
⑶可恶!也许当时司机心情很不爽,一边咒骂一边挥起了巴掌。
⑷这绝对是一个足以致命的错误举动!
⑸司机毫不费力地拍死了蜜蜂。然而,不等死去的蜜蜂落地,司机已惊得目瞪口呆:只见成千上万的蜜蜂黑压压地扑来,争先恐后地飞进机车,疯狂地刺他的脸、脖子和手臂……顷刻间,他裸露在外的皮肤上,密密麻麻地爬满了复仇的蜜蜂。
⑹司机疼痛难忍,视线也一片模糊。好在失去意识前,他拼尽全力拉下了刹车杆。但强大的惯性仍然驱动列车闯入车站,撞上了停在同一条轨道上的另一列火车。灾难就此发生,5节车厢倾覆,300多人非死即伤。
⑺惨剧发生后,印度铁路部门马上组织专家赶赴现场进行调查。结果很快出来了,是那只被司机拍死的蜜蜂惹的祸。这种蜜蜂死亡时会发出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激素信息,附近的蜜蜂接到信息,便会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编制“战队”,发动猛烈攻击。
⑻得出结论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为此,铁路部门开始向社会征集有效的补救措施。有人提出,将瓦腊纳西小站周边的树全部砍掉,清理出隔离带;也有人建议,调集大批消防人员,喷洒农药,剿灭蜜蜂,捣毁沿线树丛里的所有蜂巢,永绝后患……这些方案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执行起来非常困难,还不一定能收到预期效果。论证来论证去,相关部门始终未敲定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件事慢慢地被搁置下来。
⑼就在瓦腊纳西事件发生的第四年,一个小男孩的举动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每年春天,小男孩都会背上满满一书包花籽,撒种在距离瓦腊纳西小站铁路线百米远处。夏天来临,花开缤纷,清香扑鼻,成群结队的蜂蝶都被吸引过去了,连蜂巢也搬到了家。更出人意料的是,在当年那个司机探出头观望信号机架的地方,小男孩还竖起了一块警示牌:“嗨,不要打它。”
⑽过往的列车司机都清楚,它,指的是蜜蜂。
⑾小男孩说,蜜蜂只有在感觉受到威胁时才会攻击“敌人”。我们给它花蜜,爱护它,做它的朋友,它就不会攻击我们。小男孩还说,他的父亲也在那场车祸中遇难,永远离开了他。
⑿与其剿杀,不如呵护;与其恨,不如爱。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在很多时候,却往往被我们忽视。
(选自《成长读本» 2010年第5期有删节)
13.请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分)
14.第(2)段中加划线的“成名”为什么加上引号? (2分)
15.请指出第(5)段划线句"司机毫不费力地拍死了蜜蜂"句中“毫不费力”的短语类型,并说说不用这个短语会影响表达的理由。(3分)
16.第(9)段划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起了什么的作用? (3分)
17.请读第(12)段的结尾“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在很多时候,却往往被忽视。”结合现实生活说说你对这句话的感悟。(4分)
13.印度的一位火车司机因为打死一只蜜蜂招致火车颠覆惨剧,人们想了很多办法,无法解决驱走蜜蜂问题。后来一个小男孩用种花的方法巧妙而圆满地把铁路边蜜蜂引到远处去了。
14.表示特殊意义。(名声远播,但名声不好。〉
15.偏正短语( 1分)此短语是轻而易举的意思,暗示了此举虽轻,带来的后果却十分严重。(不用这个短话就不能表达正是司机的轻率之举而导致了严重后果的意
思。(意思攘近即可) (2分)
16.景物描写(或自然环境描写) (1分)烘托小男孩的行为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也暗示人与自然应该建立一种和谐关系。(意思接近即可) (2 分)
17.(略)(学生能围绕句意并联系实际谈,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文,完成7—11题。(共15分)
母亲米父亲豆
①【甲】面对突然归来的我,瘫坐在破旧沙发上打瞌睡的父亲目光里充满了惊喜、疑惑,翕动了良久的嘴唇终于发出声来:“你怎有时间回家?还未吃饭吧?我这就给你盛饭去!”父亲说着挣扎起不久前跌伤的腿……我隐痛,连忙安抚父亲坐下。
②和父亲唠了会儿家常,他听明白我这次回家纯粹是外出办事途经老家,才暂时看望他们一下。顿时父亲局促不安起来,焦急地说:“你妈还在地里喷洒农药呢,我这就叫她回来,好为你准备些东西带进城!”我想阻止父亲,而他执意地来到屋后,对着田地,扯开嗓门,喊着母亲的名字……
③母亲一到家,也未顾得上换下喷洒农药的雨衣,便一边欢愉着,一边埋怨我:“回家,怎不事先通知我们一声?”或许在父亲眼中,我的时间比谁都金贵,他抱怨起母亲的唠叨,且急促地吩咐起母亲,动作麻利些!母亲不甘示弱,手中不停的同时,口不饶父亲:“死老头子,你只知道朝我吼,给儿子带东西进城,我前一段时间就让你准备好……”一看父母为我进城所带的东西而拌嘴,我止不住轻声地对他们说:“这次,我什么都不带,司机还在路边等着我呢!”“这次回来,你有车呀?”母亲惊讶,父亲自豪!
④“有车更要带些东西进城,省得我们往城里送!”于是他们忙着查自家的米缸,可缸里的米所剩无几。母亲一下子慌了!现去碾米,我肯定没时间等。母亲一脸难色,脸上的皱纹片刻变得更加密集。随着父亲的一声:“孩子妈,先跟左邻右舍借些米,隔天我们碾米还人家,问题不就解决了。”【乙】母亲的脸顿时笑成一朵怒放的菊花。
⑤三袋大米借回来,母亲一边抱怨邻家的米不够齐整,一边搬出筛子,开始筛起米来。父亲抖抖索索盛米装袋,怯生生的对母亲说:“孩子妈,这近300斤的大米,怎样才能运到路边,你们娘儿俩扛米去路边,肯定不行!”母亲没有理睬父亲的担忧。反而把筛子旋转得更快……
⑥不一会儿,屋后的小河边传来了母亲的喊声,原来母亲要撑舟为我送米。父亲笑了,而我的眼眶却装满了眼泪……
⑦我要撑篙,母亲不让,说怕我弄湿了衣服。端坐舟前的我,仰视着撑舟的母亲,扎篙,在扎篙……渐渐,我的双眼一片模糊。而母亲沿河撑篙,遇有在河岸上干活的农人,便自豪的亮开嗓门:“我给三儿子运米,他有小车在路边等呢!”母亲一会儿看看船头,一会儿照应一下那三袋米,接着把自己欢快的歌声洒满了河道。
⑧我和母亲把三袋米抬上岸,父亲不知何时也出现在小车旁,他额头冒汗,喘着粗气,显然是急赶来的。我止不住埋怨起来:“爸,你怎么不在家歇着,看你的伤腿还没好呢!”
⑨上车,我摇下车窗,朝默默注视小车的父母作别。司机劝我别再回首,有时间常回家看看,天下都是可怜父母心!他说,你父亲瘸着腿赶过来,就是为你送来一小袋新摘的青豆。他还给我玩笑着说,你母亲为你撑船送米,他也要为你带点什么,于是想到早上新剥的一小袋新青豆粒……
⑩我颤抖着双手,打开副驾驶台上的一只方便袋,袋中呈现的是一粒粒青翠浑圆的青豆……刹那间,我当着司机的面,号陶大哭得像个孩子!(作者胥加山 摘自《中国改革报》)
7、本文以“母亲米父亲豆”为题,有哪些作用? (2分)
8、第⑦段处写到“父亲笑了,而我不知为何却哭了……”,父亲为什么笑?“我”为什么哭?(3分)
9、请你从文中画线的【甲】、【乙】两处中任选一处,加以赏析。(4分)
10、第⑦段写了什么内容?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形象?(3分)
11、如果你想把本文推荐给你的同学,请针对本文的内容或情感,写出你的推荐词,不少50字。(3分)
7、题目新颖生动,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它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事件。8、父亲笑,是因为他听到了母亲的喊声,他知道给儿子送米的心愿实现了,尽到了对儿子的一份爱心,他心里高兴。“我”哭是因为我被父母的爱心深深地感动了。9、我选【甲】处,这一句运用神态和语言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亲见我回家时欣喜若狂的心情。或:我选【乙】处,这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母亲能为儿子送米时的幸福、快乐的心理。10、第⑦段叙述了母亲为我撑篙送米的经过。塑造了一位竭尽全力关爱儿子的母亲形象。11、母亲送米、父亲送豆。他们用自己孱弱的身体,奋力展开双翼,精心呵护着自己的子女,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份浓浓的亲情。
阅读《苦痛者的天籁》,完成第18—21题。(20分)
那两年,逢年过节,养鱼的蔡婆总要给我家送几条新鲜的鱼来。我有点讨厌父亲,集市上什么鱼都有,为什么父亲偏偏喜欢蔡婆的鱼呢? 我问蔡婆,你咋知道我爸爸喜欢吃你家的鱼哩?蔡婆说,你爸爸呀,是个馋猫,为了吃我的鱼,每天晚上敲我的门。父亲真没出息。
父亲在镇里的一家工厂上班,两班倒。但父亲很少上白班。父亲每天晚上从镇里回来,要翻过一面坡,再翻过一面坡,七八里路,上坡下梁地要走半天。就在那两面坡中间,有一块洼地,蔡婆的鱼塘就在那里。
父亲说,蔡婆不容易。蔡婆那个做生意的丈夫卷走了家里的所有积蓄,扔下三个孩子跑了。为了养家糊口,蔡婆包了山洼里的鱼塘,并在鱼塘旁盖了间简陋的土房子。然后,把孩子扔给老人,一年四季,蓬头垢面地照看着她的鱼塘。每天晚上,父亲下夜班,骑车路过那鱼塘的时候,总要去敲敲她的门。嘟——,嘟嘟——,舅奶,睡了没有?屋子里亮着油灯,蔡婆还没睡。她便唤父亲进去,有一搭没一搭地说几句话,然后,父亲才走。有时候,父亲下夜班很晚,蔡婆屋子里的油灯早已熄灭了,但父亲依然要去敲敲蔡婆的门。听着屋里的蔡婆在睡梦中含混地应了,父亲才走。
我问父亲,为什么要去敲蔡婆的门,是想吃她养的鱼吗?父亲摸摸我的头,笑笑说,你还小,不懂。我已经不小了,都上初中了!我一本正经地喊。
父亲依旧每晚去敲她的门,蔡婆依旧逢年过节送鱼来。
后来,我大学毕业了,父亲退了休,蔡婆也不养鱼了。混得不错的儿女们,把她接进了城里,让她去安享清福。有一次,我和父亲谈起了蔡婆,谈起了那些年的事。父亲突然叹了口气,说,其实啊,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
你奶奶是生你五叔的时候,难产死的。你爷爷受不了这个打击,想不开,几次想寻短见。村里有一个叫杨有贵的人,就经常来劝他,说,为了孩子们,你也得活下去啊。但你爷爷还是不能从悲伤中走出来。那一段日子,每天晚上,杨有贵都要来咱家坐坐,或者拉家常,或者聊东说西。即便真的没话说了,也要干坐着,一直待到很晚才走。
你爷爷后来说,如果没有杨有贵这个人,如果没有他每晚来陪着坐一阵子,也许,咱们家就没有今天。所以,你爷爷临去世的时候,语重心长地和我说,伸出手来可以扶人,拿出钱来可以帮人,人在遭难的时候,就是有人陪着说说话,也是能救人的。
爸爸深深记住了爷爷说的这句话。那几年,蔡婆不容易,爸爸想帮帮她。于是,每天晚上去敲敲她的门,就是想让她知道, 。
是啊,那些夜晚的敲门声,对蔡婆来说,不仅是温暖的,而且那也是敲响在她苦痛心灵里的天籁之音啊!其实,这个世界还有更多不愁吃穿却心底痛苦的人。他们所缺少的,也许只是陪他们坐一坐、唠唠嗑、说说话的人。哪怕,在他们最寂寞的时候,能够听到“嘟嘟”的敲门声,也是好的。因为,对他们来说,这是世界上最温暖、最美妙的天籁。
18.“我”对父亲为何总去敲蔡婆的门这一举动的理解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请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内容梳理这一认识过程,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
幼 时 | ||
初 中 | “我”认为父亲是想白吃人家养的鱼儿去敲蔡婆家的门。 | “我”不理解父亲。 |
大学 毕业 |
19.“父亲每天晚上从镇里回来,要翻过一面坡,再翻过一面坡,七八里路,上坡下梁地要走半天。”推测一下,作者在这句里可能会强调哪几个词语,为什么?(6分)
20.根据全文内容及主旨,补写出倒数第2小节中省略的句子。(4分)
21.“天籁”本指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鸟声等,选文标题“苦痛者的天籁”该怎样理解?并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为什么“这是世界上最温暖、最美妙的天籁”。(6分)
18.嘴馋,想白吃人家养的鱼,没出息。有点讨厌、看不起父亲。
终于明白父亲的举动是为了给蔡婆以温暖和帮助。理解、赞赏父亲。
19.示例:“要翻过”“再翻过” “上坡下梁”等。强调来回路途之远,行走艰难、费时。间接突出父亲实心实意、毫无怨言地帮助他人的美好举动。
20.“有人在惦记着她,好让她那颗凄冷而孤独的心得到温暖,看到希望。”
21.天籁的含义:表面是指父亲的敲门声给身处困境的蔡婆带来了温暖和慰藉,犹如天籁之音。实指及时给与生活或精神苦痛者以援助和鼓励,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的美好举动。
车前草
李汀(16分)
百草中我最钟爱的是车前草。它实在普通得很,山沟里,小路旁,任意牛羊践踏,随便路人嫌弃。夏天,爷爷在骄阳里,一遍又一遍地扯路旁的车前草。“扯这些莫名堂的草干啥?”爷爷不回答我,把扯了的车前草拿到太阳坝里去晒。爷爷不说,含笑的眉目间隐藏着庄重和严肃,我还是说:“这是一味药哦?卖了可以换钱。”爷爷不说,把一束车前草放在我的手里:闻闻。我闻,青豌豆角的气息,深绿的色彩。
当时,我注意到了那从绿叶中抽出的花穗,独独的一枝花穗,绿白色。在原野上,它的花一点不惹眼,但很干净,就像乡村女子那间干净的闺房。秋天的时候,花穗就结蒴果,这时候它的心情很好,偶尔抿嘴一笑,果内细小,溜圆的种子就会一一滚出。哈哈,就像乡村在草丛里遗失的一颗颗绣花针一样,再怎么找,也是找不见的了。只有等第二年春天,新长的车前草会告诉你当年它遗落的地方。
我在这个城市能想起乡村的车前草。就一个下午,我从城市里的边缘进入乡村,在那个乡村的一块菜地里,我看见了车前草,它和那些白菜、小葱相处在一起。我很感激菜农没有把车前草当野草一样除掉。我蹲在那棵车前草前,想起许多的心语。这么多年,我还不知道我心里对车前草还有那么多的牵挂。我以为,乡村铺油路了,水泥房子立起来了,车前草也就消失了。但车前草还在生长,它们仍然爆发出生殖的力量,见证着乡村的贫穷和富有。这么简单的一种草,遍地生长,伸手可触。当然,今天没有像《诗经》:“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①”那样歌唱车前草的了,但我们可以想象:在那些春天的旷野之上,风和日丽,成群的妇女一边欢欢喜喜地采着车前草的嫩叶,一边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那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采完车前草,回家做一碗车前草汤,不加油,也不加盐,就那么一种苦苦的味儿,就那么一种涩涩的甘甜,让早春的阳光撒进汤里,让早春的晨露渗进汤里,然后,把这五彩缤纷的一碗车前草汤端给锄地的男人,那又该是多么含蓄和温暖的过程。
我蹲在城市边缘的一个乡村菜地里,看完车前草后,我顺手扯起它,想带它回家。在回家的路上,我把扯在手里的一束车前草,一次又一次地把它放在我的鼻尖下,平静地享受着那种气息。
我静静地享受着爷爷讲述的那个故事。知道车前草吗?那是当年汉将马武领兵伐匈奴,不料兵败被困,军中粮尽水竭,将士们患上“血尿病”,倒的倒,死的死。惟有三匹战马因常啃路上车辙边的无名小草,而幸免遇难。细心的车夫发现后,便挣扎着从车道旁扯来那种无名小草,生嚼吞食,不料腹泻竟然好了。他忙将此事禀告马武,马武即下令全军服用,几天内,患者全愈,终于杀出重围。后来马武为了纪念那种野草,就叫车前草。爷爷还说:人不分贵贱,草不分贵贱。车前草与百草有着一样的气息。
在爷爷的精神世界里,车前草是一种圣草。
每个夏天,他总要积攒着几麻袋干车前草。也不见他拿到街上去卖,就那么攒着。在缺草的冬天,爷爷就解开麻袋,在干车前草上撒些盐水,作为黄牛的饲料。一把干车前草,代替粮食喂养了牲畜的胃。每次爷爷到地里,看见车前草,他都会多望上几眼,甚至俯下身子拔一株放在手上,抚摸一阵子。有时,他会扯了车前草的叶子,放在嘴里咀嚼。脆亮的咀嚼,一股清香亮闪在那个乡村的早晨或者黄昏。哦,爷爷,现在回想起来,这些动作,就像一个幸福的人,闪烁着温暖质朴的品质,心怀感恩,平静如水。
也许我平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记住这些车前草,记住这些给我恢复体力的青草。我能活在这种记忆里,在某个早晨或者黄昏,回想一下车前草的气息,也许生命中难解的问题,会在那个早晨或者黄昏化作一掬微笑、一阵微风、一声鸟鸣或一款月光,也许这就是我一生的幸事了。
[注释]①芣苢(fúyǐ):车前草。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11、文章题目是《车前草》,为什么叫“车前草”? 描写的车前草具有哪些特征?(4分) (原创)
1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内容。 (4分)
①一次又一次地把它放在我的鼻尖下,平静地享受着那种气息。
②车前草与百草有着一样的气息。
13、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秋天的时候,花穗就结蒴果,这时候它的心情很好,偶尔抿嘴一笑,果内细小,溜圆的种子就会一一滚出。哈哈,就像乡村在草丛里遗失的一颗颗绣花针一样,再怎么找,也是找不见的了。 (原创)
②每次爷爷到地里,看见车前草,他都会多望上几眼,甚至俯下身子拔一株放在手上,抚摸一阵子。
14、文中最后一段写“也许我平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记住这些车前草”,你认为作者记住车前草是平生最幸福的事情吗?(4分) (原创)
11、当年汉将马武领兵伐匈奴,不料兵败被困,军中粮尽水竭,将士们患上“血尿病”,惟有三匹战马因常啃路上车辙边的无名小草,而幸免遇难,后来马武即下令全军服用,几天内,患者全愈,终于杀出重围。后来马武为了纪念那种野草,就叫车前草。
不起眼(普通、平凡,不惹眼);干净;生命力强;不分贵贱(能治病);圣洁(写出2点即满分)
12、(1)青豌豆角的气息(2)不分贵贱的精神
13、(1)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车前草蒴果的细小,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用了“望、俯,放、抚摸”等词语,采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表现了爷爷对车前草心怀感恩(珍惜,爱护)。(动作描写或摘录动词1分,表现爷爷的态度品质1分)
14、平凡但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告诉我不分贵贱的百草的品质(2分);见证着乡村生活的含蓄和温暖,带给我幸福和美好的回忆(2分)。(言之有理即可)
那年冬天好大雪
连俊超
①腊月里,冬天像是一台年久失修的鼓风机,把粗糙的北风吹得没完没了。
②我们裹着棉衣或棉被在刚盖好的大楼里抽烟、打扑克。我们在等工头回来发工钱。出来半年了,我们才领到了三个月的工钱。工头说他也没拿到钱,要去找开发商要。他开着轿车出去几天了,眼下风还没有把他给吹回来。
③下午,胡小兵正在那边打扑克,突然披着他的破被子凑到我身边,递给我一支烟,说:“叔,抽支烟!”胡小兵今年才跟他爹出来。几个月前,他爹从脚手架上掉下来,摔坏了腿,回家了。我想这小子可能有什么事。我抽了一口烟,说:“有啥事?”胡小兵嘿嘿一笑,说:“没事。”
④我拿出自己的半瓶酒,说:“来一口?”胡小兵还是嘿嘿笑着,接过去,咕咚灌了一大口。胡小兵喝过酒,脸色通红地说:“叔,我爹的腿不行了。当初以为是小事,可后来加重了。”我不知说什么好。胡小兵又给自己灌了一口,说:“上个月我给娘打电话,说给她寄一千块钱,可那天我把准备好的钱给糟蹋了。”“怎么弄的?”我问。“几个哥们儿在一块玩牌输掉了一半——我本来想捞点,多给家寄点的。”胡小兵通红的脸上滚动着几滴泪珠,“现在我就剩五百了,我给娘说过要给家寄一千的。我怎么凑也得凑够一千块。”
⑤我口袋里也没有几个子儿。家里老老小小的,都张着嘴等我一个人喂呢!虽说我和胡小兵是老乡,可挣的都是血汗钱。我吞吞吐吐地说,自己口袋里没有钱了,都寄回家了。胡小兵盯着我,说:“叔,就借一百,等发了工钱就还你!要是工头不回来,侄儿明年出来的第一张钱就还给叔!”
⑥胡小兵几乎是一字一顿地说的。屋子里的人都不再乱哄哄地嚷嚷了,而是把注意力都转向了我和胡小兵。霎时,一片寂静。屋内A.窗外B.
⑦我顿时感到尴尬万分。胡小兵脸上挂着的泪珠令我不忍再看。我翻了几层衣服,掏出两张藏好的百元票子,说:“侄儿,拿上,什么时候说还钱我就不再搭理你!”我说完,有些手足无措,夺过酒瓶一口气喝干了。
⑧“胡小兵,还差多少呢?”竟然有人问。胡小兵哽咽着说:“三百。”“既然答应过给娘寄一千的,就不能寄五百,差多少我们给你凑齐!别嫌少,拿上这五十吧!”一只只粗糙皲裂的手伸进了口袋,一张张皱巴巴的人民币塞进了胡小兵的手里。胡小兵流着鼻涕,不住地说着“谢谢”。
⑨我的鼻子酸酸的,出来半年我的鼻子还没这么酸过,我朝窗外瞟了一眼,看见了随风飞舞的雪花。我说:“北风得了势了,把大雪也叫出来了。”我们一屋子人都挤到窗户旁,争着看大雪。不时有人说:“咱家的雪肯定比这里的要大得多!”
⑩那年,我们没有等到工头回来,就一起卷起铺盖奔向火车站了。坐在火车上,仍然看得见窗外的雪片追逐着火车飘飞。
(选自《读者》2011年第11期,略有改动)
24、请简要分析第 ①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结合语境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妙处。(3分)
说给她寄一千块钱,可那天我把准备好的钱给糟蹋了。
26.、结合语境给第⑥段尾A.、B.两个空白处各续写一句描写性的句子。(4分)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仔细品味赏析“一只只粗糙皲裂的手伸进了口袋,一张张皱巴巴的人民币塞进了胡小兵的手里。”这句话的表达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作者以“那年冬天好大雪”为题,而且在结尾处再次点明“坐在火车上,仍然看得见窗外的雪片追逐着火车飘飞”,你认为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1分) 运用比喻渲染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气氛,引出下文。(1分)
25、“输掉”仅能表现出胡小兵玩牌输钱这一事实。而“糟蹋”不仅表示输了钱,更能表现出胡小兵此刻因为毫不吝惜地浪费了自己的血汗之后的悔意。所以不能代替。
26、A:示例:屋内寂静无声,只听见披在身上的衣服和破棉被被风吹得“啪嗒啪嗒”的声音。
B:示例:窗外是北风疯狂的怒号,只看见远处的树木在不停地东摇西晃。
27、用“一只只”写出了给胡小兵凑钱的农民之多, “一张张”写出了农民工们凑的钱之多。 而“粗糙皲裂的手”和“皱巴巴的人民币”更形象地表达了凑的这些钱都是农民工们靠自己千辛万苦挣来的血汗钱。更能体现出农民工的淳朴,体现出彼此之间的真情。
28、作者用大雪来突出天气的寒冷,同时这些纯洁的雪花也象征这些农民工之间的片片温情。而彼此之间的温情在寒冷的冬天也温暖了我的心。更深刻的突出了主题。
阅读短文,完成后面16——17题。(共5分)
可怕的经验
有一位母亲盼星星盼月亮只盼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一天,她带着5岁的孩子找到一位著名的化学家,想了解这位大人物是如何踏上成才之路的。
问明来意后,化学家要求她们随他一起去实验室。他将一瓶黄色的溶液放在孩子面前。孩子好奇地看着它,显得既兴奋又不知所措,过了一会儿终于试探性地将手伸向瓶子。这时,他的背后传来了一声急切的断喝,母亲快步走到孩子旁边,孩子吓得赶忙缩回了手。
化学家哈哈笑了起来,对孩子的母亲说:“我已经回答你的问题了。”他漫不经心地将自己的手放入溶液里,笑着说:“其实这不过是一杯染过色的水而已。你的一声呵斥出自本能,但也呵斥走了一个天才。”
许多父母都容易犯下这个错误,他们总以经验来约束孩子的好奇心,于是孩子们也就习惯于接受现状而不敢探索创造,踏上的只是和父母同样的道路。
(摘自12月13日《上海家庭报》作者佚名)
16、文中“可怕的经验”指的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你认为化学家所说的“成才之路”是什么?(2分)
16、母亲认为这瓶黄色溶液很有可能会是一种有腐蚀性的药水,会伤害到孩子的手指。
17、示例: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精神。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文后24--28题
寻 春
①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③“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寻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④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⑤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⑥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⑦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A.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⑧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⑨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⑩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⑾B.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⑿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24、根据提示,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径自寻春去了:心情急迫 → 看到衰草:____________→ 遥见草色:_____________
25、品读下面句子,体会他们的表达效果。(4分)
①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第12段“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这里的“春天”指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第⑤段“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这句话表现了“我”的什么愿望?(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题“寻春”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后悔寻春(责怪自己) 感悟春天(或“热爱春天”、“心中有春天”)
25、(1)“飞”是“轻盈的飞翔”的意思,生动形象;写出了春天来得迅速、来得轻快的特点;表现了春天突然来临给“我”带来的惊喜和欢愉。
(2)这句话运用心理描写手法,形象生动的描绘出这一抹新绿让我精神振奋的样子,表达了我此刻的惊喜和对春天的喜爱心情。
26、指人生的理想、目标,心中的希望等。
27、希望在隔冬的衰草中看到一两株小草冲破早春严寒阻隔,傲视朔风余威,破土而出,为大地带来早春的气息。
28、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小草在初春寒冷的季节里勇敢地展现出一抹新绿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并联想到生活中面对困难与挫折也要有放眼未来,心怀希望的乐观态度。
①在城市日益发展的今天,对于上班族来说,塞车恐怕是最令人头痛不过的事情了。每当这时,人们恨不得汽车能长出一双翅膀,腾空而起。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升空后不久,制造能够在空中飞行的汽车便成为当时一些思想超前的人追逐的梦想。时间过去了一百多年,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在,这种无翼空中汽车终于诞生了。
②目前,科学家制造出来的空中汽车,可同时乘坐4个人。即使遇上风雨交加的天气或漆黑的夜晚,它也能畅行无阻、正常飞行,其飞行本领绝不逊色于一般的飞机。其最高飞行时速超过了600千米/小时,比直升机快2倍,飞行最大高度9000米,最远航程1500千米。
③从外观上看,空中汽车更像是一架小型飞机,但它的起飞和降落方式却和直升机一样,令它能在车道上和自家后院里自由垂直起降。前端左右两个发动机舱酷似飞机发动机舱,后面也有相似的两个,中间是一个透明的大驾驶舱。置身于舱内,人的视野开阔、心旷神怡。另外,尾部有飞机上常见的双垂尾和高高的平尾,十分引人注目。它的功能是维持飞行中车身纵向稳定和平衡。不像飞机的是,它没有机翼。为保证空中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它的飞行完全由计算机来控制,并由卫星系统导航。一旦发生事故,空中汽车将自动释放设置在内部和外部的降落伞及气囊。
阅读短文,完成后面16——17题。(共5分)
秘 诀
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在一片树林子里玩捉迷藏,遇到过这样一位让我不能忘记的放羊老人。
那是一片茂密的林子,树冠大而枝柯繁盛,常常一个人藏起来,别人半天也不容易找到。那天,一个小伙伴藏起来,我们正要去找,放羊老人一把拉住我们,告诉我们一个在树林里玩捉迷藏的秘诀。
他说,别人藏起来以后,不要急着去找,先爬到一棵高树上看看,哪里有鸟扑棱棱飞起,那人就一定藏到那里去了。同样,藏起来的,要注意地上的动静,如果哪个方向虫鸣一下子停止了,那就意味着找的人已经从那个方向来了,你该想着换个地方……
我突然发现,以前那么多次的捉迷藏都是瞎玩,而那一刻,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以后多少年,我都让自己的人生触类旁通,因为老人简单的话语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自《辽宁青年》作者马德)
16、结合语境,在文章的结尾句填一句恰当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7、“而那一刻,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请结合文段说说“醍醐灌顶的感觉”是什么感觉?(2分)
16、成功的行动要靠智慧引领;而智慧之果,常常结在经验的藤蔓上。
17、听了老人的话,突然间受到了启发,彻底醒悟的感觉。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文后25—29题
狠 爱
徐立新
学校离家只有500米的距离,可就是这短短的500米,对她来说,却是布满艰难的万水千山。
因为双脚有严重残疾,9岁的她,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蹦蹦跳跳地去上学,就连稳稳当当地走都不行,她的脚踝处有明显的扭曲变形,脚掌根本着不了地,因此,身体的重量几乎都压在脚的外侧,每挪一步,她都是晃晃悠悠的。
短短的一条巷子,她不知用了多长时间,才勉勉强强通过,总算大汗淋漓地挪到路口, 学校就近在咫尺,可此时,她的脸上却露出更加悲伤的表情——接下来的路,再没有任何可扒扶和借力的东西。
她坐在地上,低头呜咽,乞求路人的帮助。
这一幕看着让人揪心,终于有人过来帮忙了,把她扶了起来,打算送她到学校。可就在这时,一个面目狰狞的女人突然冲了上来,怒气冲冲地从路人的手中将她夺了下来。大声吼道:“自己走过去!”
所有的人,都被女人的突然举动给吓呆了。她在一边开始大声哭泣,并且不愿意挪步,显然,她觉得眼前的这个女人(A.)
她的哭泣和不听从,引来女人更大的愤怒,开始使劲地推打她,一边打,一边怒问道:“每天都等待别人的可怜,你不觉得耻辱吗?每次都等待别人的帮助,你不觉得羞愧吗?你脚有残疾,难道心也有残疾吗?”
没有人怀疑,女人就是她的母亲。她一边哭泣着,一边慢慢朝学校爬去,可这却招来了母亲更大的不满,母亲将她狠狠地拽了起来,怒吼道:“是人就直立行走,只有动物才爬,给我堂堂正正地走过去!”
直立行走,堂堂正正地走过去,对于她,该是多难呀!但是母亲全然不顾这些,在母亲的一声声怒责下,在接连摔倒14次后,她终于“走”进了学校……
此时,站在她身后的母亲,泪如雨下。
此后,她宁可一次次地摔倒,也不愿意爬着去上学。因为母亲告诉过她,别人只能扶你一次,却不能永远扶着你……
9年前,母亲遭遇难产,她成了不幸的孩子,医生的诊断是“马蹄内翻足”,今生只能爬着走。那一刻,母亲伤心欲绝。为了帮她治病,母亲不顾一切地干活,什么累活脏活都愿意干,可女儿的病没有一丝的好转,(B.)
母亲开始天天、月月、年年逼迫她坚强,甚至抛下所有的柔情,对她拳脚相加。为此,她吃尽了苦头,却学会了坚强。
在她14岁那年,奇迹发生了,她居然能直立行走了,虽然还不是那么稳当,虽然偶尔还会摔一个小跟头,但比之从前,已经有天壤之别了。她在泪水和感激中终于明白,原来,母亲一直以来对她最狠心、最无情的“训斥”,恰恰是为了帮助她对抗和纠正命运对她的不公啊!寒微的母亲,从来都是心疼她的!
(选自《辽宁青年》2010年第3期)
25、文章开头为什么反复强调“学校离家只有500米的距离”?(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根据上下文意补出文中(A.)和(B.)处人物的心理活动。(4分)
(A.)
(B.)
27、“此时,站在她身后的母亲,泪如雨下。”她终于走进学校了,母亲为什么泪如雨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文中对母亲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试选择一种,举例阐释。(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你赞成文中母亲的做法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80字)(3分)
25、作者反复提及家离学校的距离之短,是为了反衬出“她”行走之艰难。因为500米对常人而言,只有几分钟的时间,但对于脚有残疾的“她”却如同上“蜀道”。也为展开下文“500米”路上的挣扎作作铺垫。
26、(A)妈妈,我明明不能走路,您为什么要让我自己走过去,您为什么对我如此凶狠和无情?
(B)女儿虽然残疾,但人生的大幕刚刚开启,难道要让她一辈子乞求别人的帮助?不,我一定要让她自己学会走路!
27、这是激动的泪,欣慰的泪,心疼的泪,体现出母亲对女儿深深的爱!
28、示例: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举例阐释(略)
29、示例:我赞成文中母亲的做法。因为身体残疾,心志未残。如果一味依赖别人,那么一辈子休想直立行走,学习起立行走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是走过艰难后,奇迹和幸福就会来临。这位母亲用“狠爱”教会女儿坚强地面对人生中的风雨。(答不赞成,言之有理亦可)
阅读短文,完成后面16——17题。(共5分)
风落之果
在某便利店门口,看到一女士掉了一元硬币,刚好滚到不远处的一个乞丐面前,他当时盘腿而坐,因为下肢残疾,所以他捡起那硬币,极吃力地高高举起来,要还给那女士。那女士微笑着,摆摆手,顺水推舟,就把一元钱给了那乞丐。我看到这一切,会心一笑,这是都市里的一幅即兴画卷,很美,还有淡淡的喜乐色彩,泛着些许的温暖。
小时候,在乡下,很穷。但是妈妈常会给我们六个兄弟姐妹一些惊喜,因为她可以变魔术似的,在桌子上摆出一些时令水果,这是匪夷所思的,因为我们买米的钱都没有,怎么可以奢侈地吃到水果?但是妈妈做到了。春天有枇杷、夏天有桃子龙眼杨梅荔枝芒果、秋天有石榴橄榄、冬天有柿子橘子板栗……那是些丰美富足的早晨,妈妈总是第一个起床,然后第一个跑到不远的“万果园”里去捡“风落之果”,在水果成熟季节,晚上总有风吹落一些被小鸟啄过或者承受不了自身重量的果实,果园主人对于起大早来捡落果的穷人,一直心存宽厚与仁慈,没有刁难,而是默许。有一次刮台风,龙眼树下都是果实,我们几个孩子高兴得手舞足蹈,大叫“老天有眼”,我们可以大饱口福了。结果,我们被妈妈臭骂一顿:“我们怎么可以幸灾乐祸?人家的损失有多大,我们怎么可以高兴呢?”妈妈的想法是朴素的,人家落难时,我们不能趁火打劫,只有别人丰收时,我们才可以分享他人的“风落之果”。
多年过去了,我常常梦到那些诱人可爱的“风落之果”。
今天早上,我又看到了它,那是一枚滚落在乞丐面前的硬币。
16、作者在结尾说“今天早上,我又看到了它”中的“它”指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童年时的回忆是甜美的,童年时代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前苏联的一位作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自传体小说三部曲,请你写出这位作家以及他的三部作品。(3分)
16、“它”指的是“风落之果”。其实就是指一个人对弱者关爱的心,内心的宽厚与仁慈。
17、高尔基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