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19题(11分)
“尊敬的__先生,我有一个请求……请求您取消……取消这次宴会。”
1979年12月8日,本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仁爱传教修女会德兰会长飞抵挪威首都奥斯陆。〔A.〕诺贝尔和平奖评委会__萨涅斯亲临机场迎接,并高兴地向德兰宣布国王将在典礼宴会上接见她。
德兰一震:“宴会?”
“是领奖典礼后举行的盛大宴会,135名贵宾应邀参加,有国王、总统、__、政要、名流。”萨涅斯如数家珍。
德兰沉思片刻:“这次宴会得花多少钱?”
“7000美元。”萨涅斯不以为然。
“什么?7000美元!”德兰睁大眼睛,目光里露出无限的惋惜。她鼓起勇气,试探着说出了开篇的那段话。
“取消见礼宴会?”__十分惊诧,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从1901年设立诺贝尔和平奖以来,第一次有人请求取消典礼宴会。
“是的,我请求__先生取消这次宴会,把省下来的钱交给我去救助那些饥寒交迫的穷人。”
萨涅斯举目打量面前这个老修女。她一生为穷人服务,过度的操劳和奔波,使她那干瘪的身躯已经佝偻,深深的皱纹像刀子刻遍她那慈祥的脸,记录了她维护穷人权益的艰辛。〔B.〕在寒风中她显得那样单薄,弱不禁风。那双裸露一生的光脚板已被风寒扭曲,脚趾完全变形,可她从不舍得为自己买一双袜子……
是她没钱吗?不!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已有4亿美元资产,可她的卧室却没一件现代家电。除了电灯,只有一部实在不能缺少的电话。〔C.〕她没有办公室,即使是尊贵的客人也只能在走廊里接待。
德兰有些歉意:“__先生,我的请求是不是让您为难了?”
“不,不!”__仰起脸,热泪满面,他向德兰深深地鞠了一躬,“我亲爱的会长,您的请求深深地感动了我,感动了世界,我代表世界上所有的穷人和善良人谢谢您了。”
一个感动世界的请求之后,便是一个震撼世界的行动。
19万美元的奖金她一分不留地全部捐给印度麻风病基金会,7000美元捐给了穷人,就连那块至高荣誉的和平奖章也让她卖了捐给了穷人。
1997年,当她离开这个世界时,除了两件换洗的粗布纱丽和一双旧凉鞋,一无所有。
14、给选文加个恰当的标题。(1分)
15、阅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何将德兰的话放在文首?(2分)
16、将“即使来参加这样的世界级盛会,身上穿的仍是那件伴她出入贫民窟的粗布衣服”一句,还原到选文A.、B.、C.三处中最恰当的一处( )。(2分)
17、选文第9段和第12段都写了“低下头”,请你揣摩一下,修女德兰和__萨涅斯低下头各自在想什么?(2分)
18、有人认为第11段可以删去,对此谈谈你的看法?(2分)
19、选文数据很多,透过这些数据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德兰?(2分)
14、一个感动世界的请求15、把德兰的话提前,放在文章开头,意在突出德兰的请求意义特殊,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6、B17、德兰“低下头”是担心自己的请求是否得当,能否得到__先生的批准 __先生“低下头”是思考取消宴会是否合适,但最终受德兰精神的感到慎重作出了取消宴会这一惊人的决定。18、从结构上看删去这段话不影响文章完整性,从内容上看不能删去这段话,这段话充实了故事内容,从另一个侧面丰满了人物的形象。19、是一个贫穷而富有、吝啬而大方、卑微而高尚的修女。(或:她把一切捐给了穷人,把贫困留给了自己。她拥有亿万资产却没有一间办公室,她是诺贝尔奖得主,却和穷人没两样。xkb1.com
扳着指头数到十
那一年,刚过完年,爹就让娘收拾东西,说是要回单位上班。
其实也没啥好收拾的。几件洗净的旧衣裤,再就是过年时娘熬更守夜给爹做的新布鞋。
爹爱吸烟,娘就把切碎的旱烟装了一小布袋放进包里。娘还将自家熬的红薯糖用刀背敲了一块,用纸包了,塞进包里。
爹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工作。爹说那地方狐狸白天都敢偷鸡呢!
我和娘把爹送到道场边。爹像忽然记起什么似的,从衣袋里掏出一块零钱,说,坎上的瓦匠昨天又犯了病,抽空去看一下。爹说话时手指又在我的鼻子上刮了一下。我问:“爹,你几时回来?”爹笑笑说:“个把月吧。”
爹一走,我便问娘,个把月是多长时间。
娘说:“个把月啊,就是一个月,就是三个十天。”
那时,我还没念书,扳着指头刚好能数到十。
第二天,我随娘一块去看瓦匠。我们家的老房子漏雨,娘看瓦匠时就说了烧点瓦翻盖房子的事。回来时,我偷偷将瓦匠和好的泥包了一疙瘩。娘还是看见了,娘说,快给瓦匠送去,那泥是做瓦用的。
我说:“我也是有用处的。我每天用泥捏一只小狗,捏够三个十了,爹不就回来了!”
娘就笑了,没再逼我将泥给瓦匠送去。
当天晚上,我便用泥捏了一只小狗——丑丑的小狗,我把它放在了屋檐下的鸡圈顶上。
开始时,我每天捏一只。过了几天,我便有些急了。我知道爹每次回家,总会带些好吃的给我。娘也会做好吃的给爹吃。于是,趁娘不注意时,隔个一天两天偷偷多捏一只放进去。
过了一段时间,我问娘:“爹怎么还不回来呢?我的小狗都够三个十了。”
娘说:“哪能呢?我们家的鸡一天一个蛋,才一个十零九个呢!”
日子过得很慢。我在焦急的等待中,终于盼回了爹。
娘急忙从箱底摸出几个鸡蛋去做饭。我便从鸡圈顶上搬来那些小狗,十只一堆,放了五堆零三只。我说:“爹,你这次走的时间真长,我捏的小狗都五个十零三只呢!”
“你肯定多捏了,”爹边说边去掏他带回的包,“我是每天攒半个馒头。看看,正好三个十零四个半边,三十四天!”
娘在灶间听了我和爹的对话,也插话说:“石柱,你是不是动了娘收的鸡蛋?我就觉着不对劲,数来数去怎么就差一个呢?”
爹就嘿嘿地笑了,娘也笑了。
那个鸡蛋是我偷偷拿的,我把它打碎,装进一节竹筒烧着吃了。
9、文中写了“我”几次“偷偷”的行动?请分别加以概括。(3分)
10、文章中画线句两次写娘“笑了”:请你联系上下文,简要赏析这两次“笑了”在文中的具体含义。(2分)
11、文章主要写“我”一家人在“我”小时候的一些事情,其间还插入了一段与瓦匠相关的叙述。请你简要说说这段叙述的作用。 (3分)
12、小说中的三个人物都有浓浓的亲情,但各有个性,试分别说明三个人的不同的性格特征。(3分) 狗娃 娘 爹
13、想一想,文章用“扳着指头数到十”为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9、(3分)三次 第一次,“我”偷偷包一疙瘩和好的泥;第二次,“我”隔天偷偷多捏一只小狗;第三次,“我”偷偷拿了一只鸡蛋烧着吃了。
10、(2分)第一次“笑了”,表现出娘对儿子的理解,笑是母子情感产生共鸣的体现,娘以此对儿子的感受表示默认和赞同。
第二次“笑了”,突出娘对爹、对家庭温情的回应,笑是娘内心惬意的体现,其中也包含着娘在明了儿子淘气、自己“疏忽”之后的忍俊不禁。
11、(3分).①回应上文父亲临走时的交待与嘱咐;②也为下文用瓦匠家的泥捏狗计算归期的情节作了铺垫;③突出“我”一家人朴实纯真、热情助人的精神风貌。
12、(3分)“狗娃”:天真、幼稚、调皮、可爱、诚实、爱父母。"娘":善良、勤俭、朴实。"爹":充满亲情、乐于助人、朴实厚道、勤劳爱家等。
13、(3分)文章标题“扳着指头数到十”,借富于形象感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向读者传递了儿童时期的“我”对远行的亲人的热切思念,从而表现出家庭的和美、宁静与温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2题。(20分)
北京时间不到点
①儿子放假了,天天日上三竿才起。每天上午十点之前,我俩跑到附近的“德克士”快餐店,要上两个汉堡两杯可乐,早饭就算打发了。“德克士”这段时间搞活动:早上十点以前、晚上八点以后,汉堡买一送一。在儿子看来,这就是他的“幸福生活”。
②这天,我们进去刚坐定,从门外急匆匆进来两个人,看样子也是父子俩。父子俩在柜台前站定,气喘如牛。父亲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儿子则跟我孩子不相上下。他们身上的装束,显然是农村集贸市场上的流行款,与时尚明亮的大厅显得格格不入。这对父子的到来引起了大家的好奇,我注意到有些食客像我一样,一边大口嚼饮一边余光旁观。我的位置刚好正对柜台,父子俩的一举一动都在我的视线里。
③乡下父亲一边急急地掏钱,一边喊口令似的对服务员说:“同志,要两个汉堡。”服务员似乎不大习惯他这种称呼,用手掩了下嘴,笑着说:“先生要什么样的汉堡?”父亲有点犹豫,显得拿不定主意,但仅仅一瞬,他便坚定地指着墙上一幅宣传画说“要那个,十块钱的。”服务员微笑着说:“两个超级鸡腿堡,20元。”乡下父亲愣了,说:“你们不是‘买一送一’吗?”服务员微笑着解释:“对不起先生,我们的活动规定,早上十点之前或晚上八点以后购买可享受‘买一送一’的优惠。”说着用手一指墙上的报时钟,“您看,现在已经十点过三分了。”乡下父亲“啊”了一声,掏钱的手便不动了,失望凝固在脸上。
④他的儿子在旁边似乎也明白了,很丧气的垂下了头。乡下父亲不安起来,局促地对儿子说:“勇,要不,咱明天再来?”叫勇的小孩说:“明天还要看我妈哩!”乡下父亲搓着手不吭声了,脸上的表情更加尴尬。他转而试探地问服务员:“同志,能不能,宽限几分钟?我们一大早就往这儿赶,结果还是给耽误了!”服务员依旧微笑着,不紧不慢地说:“对不起先生,这是我们公司的规定,我也做不了主。”乡下父亲又失望地转向儿子:“勇,要不晚上过了八点咱们再来?”勇说:“爸,十几里地,天黑咋走呀?”乡下父亲说:“你不用来,我来!”勇说:“算了,我不吃了,就当我没有考‘双百’。”说着又低下了头。
⑤乡下父亲咬了咬牙,枯皴的手在衣袋里摸索,似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我不经意地看了眼手机,显示十点零五分。儿子正往嘴里海塞,见我看手机,顺口问几点了。我刚要回答,一个念头突然在脑海里出现,让我既紧张又兴奋,心里怦怦直跳。我答道:“十点”。事不宜迟,我还要将错误进行到底!硬了硬头皮,我朝柜台方向高声喊道:“服务员,你们的表快了!快了整整5分钟!”意想不到的是,旁边竟然有人附和:“对,对!快了5分钟!”还有人迅速地调着手机,然后高高举起:“看,现在刚十点!”我看到,尽管这时用餐的人不多,但几乎所有人都发出了一致的声音。
⑥一时间,柜台里的服务员全楞了,你看我,我看你,有些不知所措。刚才几个正忙不迭地说着“先生欢迎关临”“先生请慢走”的服务员也马上噤了声,纷纷朝这边张望。乡下父亲和儿子也转过头来,一脸感激的寻找,寻找帮他们说话的人。他们的眼睛逐一扫过去,找不到定格的地方。顿时,整个大厅安静下来了,只有反复播放的轻音乐在低回萦绕。
⑦刚才一直为父子俩“服务”的那个服务员掏出手机,狐疑地看着。一边看,一边模仿着电台播音员报时的腔调:“现在是北京时间——”她故意顿了一下,而后一个字一个字地说:“不——到——点!”说完扬起脸,冲其他姐妹诡秘地一笑。接着,我听到,整个柜台内响起一片银铃般的“报时声”:“北京时间——不到点!”“北京时间——不到点”……
⑧乡下父亲从服务员手里接过热乎乎的两个汉堡,转过身,用手背悄悄揩了下眼睛。
1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19.联系全文,说说“北京时间不到点”的含义。(4分)
20.请体会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4分)
21.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4分)
(1)乡下父亲“啊”了一声,掏钱的手便不动了,失望凝固在脸上。
(2)乡下父亲从服务员手里接过热乎乎的两个汉堡,转过身,用手背揩了下眼睛。
22.如果你是乡下儿子,吃到这来之不易的汉堡时,最想说些什么?(5分)
18.在“德克士”,乡下父子错过了“买一送一”优惠活动的时间,在“我”和顾客的帮助下如愿以偿买到优惠汉堡的故事。(3分)
19.(1)为了让乡下父子买到优惠的汉堡,“我”和顾客以及服务员故意将错就错,说北京时间不到十点。(2分)(2)“北京时间不到点”是一句善意的谎言,充分体现出众人的爱心、善心和同情心。(2分)
20.运用外貌描写(1分),暗示了乡下父子生活的拮据,为了买优惠的汉堡,他们一大早急匆匆地从遥远的乡下赶来,为后文优惠时间已过,众人为了帮助他们善意撒谎做铺垫(3分)。
21.(1)“凝固”是固定不动的意思。形象地刻画出父子得知时间已过,不能享受优惠时的失望又无助的表情。(2分)(2)“揩”是擦的意思,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父亲对众人善意谎言的由衷感激之情。(2分)
22.叔叔阿姨,谢谢你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我会永远记住这个汉堡,更加努力学习,将来像你们一样关心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5分)
贴在门上的眼睛
这天中午,张刚拿起粉笔,在墙上为第六个即将成型的“正”字添上了一笔。然后,张刚拖出床底下的大包袱,把自己的行李又放了一样进去。还有三天,也就是墙上的第六个“正”字只差三笔就完成了。当第六个“正”字完成的时候,就是张刚下决心离开花木村村校的时候。说是学校,其实不过一层四间的茅草土坯屋,连一阵风都能刮垮,屋旁竖着一根四五米高的木杆,上头飘着一面早已发白的旗。
张刚摸出女朋友小雯的照片,看了看,又凑近看了看。张刚发现小雯的那张脸比自己记忆中还要美。快一个月了,他没有给女朋友雯儿打过电话,不是不想打,而是学校压根就没电话。想到马上就可以回去见小雯了,他乐得关了门,捧着小雯的照片,躺在床上。
正在这时候,张刚突然发现寝室门上那个破洞里竟然有一只眼睛。那只眼睛正朝里面张望呢。
“谁?”张刚顿时觉得一股凉气从脚底迅速爬上头顶。
张刚咳嗽了一声,算是给自己壮壮胆。张刚怯怯地问了一声,“谁?”但张刚这一问,那只眼睛马上就不见了。张刚又给自己壮了壮胆,然后猛地一把拉开门。门外空空如也,别说人影,就连鸟叫声都没有一点。
张刚慌了,自己明明刚刚看到了一只眼睛,怎么就没人呢。是不是跑了?那他又是谁?他在看些什么?张刚越想越复杂,越想越害怕。张刚重新躺到床上,就更加睡不着了。就这样约莫过了十几分钟,张刚抬起头,发现那个小洞又有一只眼睛在往里面看。这回张刚没有犹豫。他跳起来,一把拉开门。但还是晚了,张刚没有看见是谁。不过,张刚却看到了一个小小的背影。很明显,那是一个学生模样的背影。通过这个背影,张刚排除了一些可怕的想法。张刚断定,这个把眼睛贴在门上看自己的人可能就是自己的学生之一。
可是张刚还是不能平静。就算是自己的学生,那么他想看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张刚决定一定要查出这个人是谁。张刚动了动脑子,立刻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红色的粉笔用水浸泡了一阵,然后在那个小洞上涂了一圈。张刚想,只要谁再把眼睛贴在门上看,他的眼睛上就会留下红色的痕迹。到时候我就知道他是谁了。
这回,张刚放心的躺下了。而且很快他做了一个梦。当张刚梦醒了之后,他发现那个门洞上依旧有一只眼睛。张刚不慌不忙的打开门,然后径直走进教室。
坑坑洼洼的教室里,学生们或坐或站。看见老师进来了,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张刚站到讲台上说,请大家把头抬起来。张刚想,这下可以知道是谁了。
张刚一说完,教室里50多个学生一下子都把头抬了起来。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张刚。张刚把目光在他们脸上搜索了一遍。他想找到那个眼睛上有红色痕迹的学生。可是他发现,50多个学生的眼睛上都有红色的痕迹。
“这是怎么回事?你们都在老师的寝室外看过吗?你们看什么?”张刚忍不住有些生气了。
教室里静悄悄地。没有一点声音。所有的学生都低下头,一言不发。
“说呀,你们要看什么,想看什么?”
半晌,终于在下面传来一个怯怯的声音。“老师,我们就想看看你寝室里那些城里的东西。”
“城里的东西?”张刚一下子懵了,“我寝室除了台灯等一些再也平常不过的用品外,还有什么?台灯你们也没见过?”张刚觉得简直好笑。原来学生们一直要看的就是这些。
“没有……”又是低低地回答。
张刚看着低着头的学生,再次回忆起他们在门洞上看里面时的眼神。突然张刚感到心里被什么东西猛地撞了一下。撞得张刚生疼,撞得他眼睛里禁不住有了泪花。张刚放低声音说:“看吧,看吧,以后你们想看就到我寝室里面来看,好吗?”
三天后,张刚给小雯写了封信。信里有一幅画,画的是一个破门洞上,贴着一只大大的眼睛。张刚在画下边写了一句话:小雯,我对不起你。因为我害怕那一只只大大的眼睛。
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故事。(3分)
8、阅读文章,以“贴在门上的眼睛” 为标题有什么作用?(3分)
9、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4分)
(1)其实不过一层四间的茅草土坯屋,连一阵风都能刮垮,屋旁竖着一根四五米高的木杆,上头飘着一面早已发白的旗。
(2)突然张刚感到心里被什么东西猛地撞了一下。撞得张刚生疼,撞得他眼睛里禁不住有了泪花。
10、作者所写的这件事,引发了读者对什么问题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4分)
7、张刚读懂了贴在门上的学生的眼睛,毅然放弃回城,而留在花木村村校。
8、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既指贴在门上的孩子的眼睛,又暗示孩子眼里表现出来的求知欲,并表达孩子对老师的挽留之情。
9、(1)环境描写 交代村校条件之差,衬托张刚急切离开花木村村校的心情。
(2)心理描写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张刚被孩子的眼睛感动后不忍离开学校的心理,为下文张刚继续留在学校的情节作铺垫。
10、贫困地区教育现状问题的思考。
阅读《夕照透入书房》,完成第18—21题。(20分)
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
此刻,书房已经暗下来。到处堆放的书籍文稿以及艺术品重重叠叠地隐没在阴影里。
暮时的阳光,已经失去了白日里的咄咄逼人;它变得很温和,很红,好像一种橘色的灯光,不管什么东西给它一照,全都分外的美丽。首先是窗台上那盆已经衰败的藤草,此刻像镀了金一样,蓬勃发光;跟着是书桌上的玻璃灯罩,亮闪闪的,仿佛打开了灯;然后,这一大片橙色的夕照带着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投射在东墙那边一排大书架上。阴影的地方书皆晦暗,光照的地方连书脊上的文字也看得异常分明。《傅雷文集》的书名是烫金的,金灿灿放着光芒,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
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的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
当夕阳移到我的桌面上,每件案头物品都变得妙不可言。一尊苏格拉底的小雕像隐在暗中,一束细细的光芒从一丛笔杆的缝隙中穿过,停在他的嘴唇之间,似乎想撬开他的嘴巴,听一听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对如今这个混沌而荒谬的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但他口含夕阳,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
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这样说来,一声不吭的原来是我们自己。
陈放在桌上的一块四方的镇尺最是离奇。这个镇尺是朋友赠送给我的。它是一块纯净的无色玻璃,一条弯着尾巴的小银鱼被铸在玻璃中央。当阳光彻入,玻璃非但没有反光,反而由于纯度过高而消失了,只有那银光闪闪的小鱼悬在空中,无所依傍。它瞪圆眼睛,似乎也感到了一种匪夷所思。
一只蚂蚁从阴影里爬出来,它走到桌面一块阳光前,迟疑不前,几次刚把脑袋伸进夕阳里,又赶紧缩回来。它究竟畏惧这奇异的光明,还是习惯了__?__总是给人一半恐惧,一半安全。
人在__外边感到恐惧,在__里边反倒觉得安全。
夕阳的生命是有限的。它在天边一点点沉落下去,它的光却在我的书房里渐渐升高。短暂的夕照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最后抛给人间的光芒最依恋也最夺目。此时,连我的书房的空气也是金红的。定睛细看,空气里浮动的尘埃竟然被它照亮。这些小得肉眼刚刚能看见的颗粒竟被夕阳照得极亮极美,它们在半空中自由、无声和缓缓地游弋着,好像徜徉在宇宙里的星辰。这是惟夕阳才能创造的景象──它能使最平凡的事物变得无比神奇。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竟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和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18.本文具体描写了夕照中的许多事物,请按照示例,将下列空间内的事物分类列出。(4分)
示例:窗台上:衰败的藤草
(1)书桌上:
(2)书架上:
19.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照的动态,请分别赏析它的表达效果。(6分)
20.文中出现了三次与“说”相关的描写。试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的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
(2)“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联系上下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21.文章开头说:“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 从全文看,这里所说的“神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18.(1)书桌上:玻璃灯罩、苏格拉底的小雕像、一丛笔杆、四方的镇尺、蚂蚁
(2)书架上:《傅雷文集》、泥公鸡
19.抛:扔,投掷之意。表现了夕阳慷慨的、毫不吝啬地将它所有的光芒送给人间。挪:挪动,表明夕阳将要下山,表现了夕阳对书架和传统文化的依恋。
20.(1)答题要点:“我可以永存”答题时应突出文字能够准确记忆思想和精神,具有不朽的生命力;“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应突出哲人只能解释昨天,而不能对我们今天的商品世界提出醒世之言。
(2)答题要点: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民间工艺遭受商品经济的冲击而逐渐消失的现状的忧虑和无奈。
21.要点提示:“神奇”一是指在夕阳光线的照射下使书房中的所有事物都分外美丽,创造了无比神奇的境象。二是夕阳照射在书架和书桌上,让我展开联想,思索艺术与人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心中的自留地
①自留地,顾名思义,给自己留下的一片土地。在人民公社的时代,除了生产队公共的土地之外,也给每一户社员留下一小片的土地,叫“自留地”。
②我们家的自留地就在我们家附近,原本是别人的一片宅基地,那家人家宅基地面积超了,动地的时候,这片宅基地就属于我们了。我们暂时不盖房子,也没钱盖房子,也不需要盖房子,我们小兄弟三个,离成家还远着呢。不盖房子,这片土地不能种庄稼,牛转不过身来,只能种菜。于是这片自留地就成了我们家的菜园。
③菜园是要有园子的,园子是用篱笆围的,篱笆是用秫秸扎成的,留有门,一开一关,像我们一般人家的院子。筑篱笆主要是为了防止鸡进入,那时人饥饿,鸡比人还饥饿,鸡一饥饿就钻到菜地里,专啄菜芯,把个菜芯啄得秃秃的,这便让主人挨骂——“谁家的鸡爹鸡老爷,跑到我们家菜地里,叨你娘的什么芯子吗?”实际上主人也够冤的,人能管住,能管住鸡吗?鸡还好说,最可怕的是羊了,有时候园门稍有放松,羊就钻了进去,像个强盗,把好端端的一片菜给洗劫一空。菜就像菜农的孩子,是看着它如何孕育、发芽、生长的,现在被羊啃成那个样子,确实够心疼的,怪不得种菜的妇女往地上一瘫,双手扑地,“谁家的羊爹羊老爷,不管好,吃俺的菜,吃你娘的什么芯子吗?”
④我是我们家菜园的主人。那时候我只有十一二岁,就成了道道地地的菜农。冬天,所有的菜已经收获完了,留下干枯的茎和藤,我就用镰刀把它们全割了当柴烧去。菜地上覆了一层霜。我拿起刨锸把菜地刨了一遍,刨出一片崭新的土地,它翻过身来向蓝天做着深呼吸。这时候的土地是醒着的,一场冬雪来它就眠着,眠了一个冬天,养足了墒气,等来年春天孕育新的蔬菜生长。
⑤春天,我把土弄碎了,碎得像面粉一样。我辟出了菜畦。我把一粒粒菜籽洒向土里,然后又耙匀了。这是一层新土,我在上面盖了一层草毡。菜籽在土里浸泡着,先形成胚胎,再发出芽来,然后就长出苗来,草毡一掀开,就葱郁一片了。菜苗一天天叶子变大,在长高长壮,间了苗之后更加青绿,叶子仿佛变成黑的了。我从井里挑了水洒向菜畦,一瓢一瓢,唰唰,每一株菜都神清气爽起来。它们高兴,我也跟着高兴。我拔了一捆回家让母亲做菜去,吃着自己劳动得来的果实,充满着自豪与得意。
⑥经营菜地就如同经营着一件作品。我每天早上把稀释的尿肥撒向蔬菜,蔬菜得了营养更加肥壮青翠。甚至我的一泡屎都不舍得拉进别人的田里。大便做成的肥料叫大粪,其中含有大量的氮元素,是最好的底肥。我把它掩在蔬菜的根部,是蔬菜生长的最大动力。
⑦至今我无法回想起在这里我种下的蔬菜的确切品种。我种下的蔬菜大概有十几种之多吧,有豆角、梅豆、辣椒、茄子、青菜、芫荽、萝卜、白菜、菠菜、南瓜、北瓜、丝瓜等。我知道什么季节该种什么菜。我知道“头伏萝卜二伏菜”的口诀。我甚至知道什么菜好发芽,什么菜不好发芽,比如芫荽和菠菜,是最难发芽的了,包了一层硬硬的壳,种下十几天,扒开土一看,还是原样。但不管怎样,我都精心地经营着我们的这片自留地,看着豆角、梅豆、丝瓜顺着篱笆爬,甚至爬到高高的树上,看着我种下的架南瓜(架南瓜一般是要架起来长的,但不架也照样长)像小狗一样地满地蜷着,八月十五的时候全村人都摘了我的南瓜炸丸子去,我就异常地开心,心理获得最大的满足。
⑧烈日炎炎,南瓜和向日葵的叶子沮丧地耷拉着,我挑了两只小桶去井里打水。小桶漏出的水在土路上划出鲜明的曲线,打在土上冒出烟来。我把桶中的水浇向南瓜和向日葵的根部,它们立时就会精神起来,在黄昏的风中摇曳歌唱起来。我光着上身,顶着烈日,皮肤被灼得生疼,像被鞭子抽过一样,又油又黑,像被桐油涂过一样。我的每一滴汗在地上都能砸出一个坑来。这个时候,我明白我的血液已经和蔬菜融在一起了。
⑨这就是我的自留地。我耐心地经营它,像梳理着心爱的鸟的羽毛。它在我心中留存了几十年,成为我遥远的儿时的记忆。自那之后,我就没有了这样的自留地。这些年我穿行在城市里,忙东忙西,丢失了自己的脚步。我想我到底是在为什么而忙呢?我究竟是谁?我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没有谁给我提供准确的答案。我就在想,我如果能够留给自己一片自留地,好好经营我的一方田园,一片天地,筑起我的篱笆,开垦我的菜畦,种植我的四季蔬菜,该有多好?
17.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2分)
①菜畦( )②胚胎( )③曲线( )④耷拉( )
18.作者回忆小时候对自留地的经营,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在自留地里都做了哪些工作(3分)
19. 作者将对自留地的经营用两个比喻句写了出来,请找出抄写在下面,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4分)
20. “我拔了一捆回家让母亲做菜去,吃着自己劳动得来的果实,充满着自豪与得意。”“八月十五的时候全村人都摘了我的南瓜炸丸子去,我就异常地开心,心理获得最大的满足。”这两处语句在刻画人物上使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又怎样的作用?(3分)
21. “我拿起刨锸把菜地刨了一遍,刨出一片崭新的土地,它翻过身来向蓝天做着深呼吸。这时候的土地是醒着的,一场冬雪来它就眠着,眠了一个冬天,养足了墒气,等来年春天孕育新的蔬菜生长。”请从修辞手法、词语使用等角度入手分析此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22. 你是如何理解第⑧段划线句的含意的?(3分)
23.“自那之后,我就没有了这样的自留地。”“我就在想,我如果能够留给自己一片自留地,好好经营我的一方田园,一片天地,筑起我的篱笆,开垦我的菜畦,种植我的四季蔬菜,该有多好?”这两句中的“自留地”分别指什么?(3分)
24. “我光着上身,顶着烈日,皮肤被灼得生疼,像被鞭子抽过一样,又油又黑,像被桐油涂过一样。”此处可见经营菜园子要付出许多辛苦,结合最后一段分析,为什么作者还无比还念这段经历呢?(4分)
17. ①qí ②pēi ③qū ④dā (2分)
18.①解释自留地的含义和由来(1分)②点明标题(1分)③为下文叙述“我”经营菜地作铺垫。(1分)
19.耙地、浇水、施肥、割掉枯茎断藤、播种。(答出其中三种即可)(3分)
20.“经营菜地就如同经营着一件作品。”“我耐心地经营它,像梳理着心爱的鸟的羽毛。”把菜地比喻成作品和鸟的羽毛,生动亲切地写出了孩子对于菜地的喜爱珍惜,在这块菜地上倾注了一个孩子全部的爱和情感。(句子2分,分析2分)
21.心理描写;(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孩子种菜有收获后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这是他热衷于经营菜园的原因。(2分)
22. 这句话抒写了“我”在烈日下为菜地浇水时的感受,表达了“我”对蔬菜发自内心的深沉的热爱之情。
23.第一句“自留地”指当年的那个小菜园子;(2分)第二句“自留地”指必灵的栖息地。(2分)
24.围绕“成年后虽忙碌但是总感到虚无没有目标和方向。少年时代的这段经历虽然辛苦劳累但是充实,心理有满足感,成就感”回答。(4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18题。
袁隆平的“寻梦园”
自1966年袁隆平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科院《科学通讯》第4期发表,引起了国内外瞩目,他的研究成果一项接着一项,他的杂交稻创造的神话一个接着一个,四十多年间他在这个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而新千年里,他主持的国家“超级稻”研究项目又传佳音,续写着“绿色革命”的新突破……
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三十五亿多亩,增产稻谷三千五百亿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三千五百万人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
对于一个几千年未曾真正解决吃饭问题的大国,这是一个多么巨大而深远的贡献!难怪一些地区的农民称他为当代“神农”,而国际上的同行则称他的研究是“带给全人类的福音”。他先后获得了国内国际多项顶尖大奖,身兼数十个学术和社会职务。浩瀚宇宙中,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闪烁遨游;风云市场上,以他名字上市的股票亮丽登场。
不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这些辉煌、荣耀、名利,丝毫也没有使袁隆平产生任何改变。从播种到收获,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赶着阳光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即使这次来京领奖,他也无时不惦记着他的试验。
“我们超级稻的培育十分紧张,不管我在哪儿,要求基地三天报一次数据,这样可以随时分析情况。”一再声称不善言辞的袁隆平,谈起他的水稻育种却雄辩而流畅,“我们有信心,提前两年实现亩产八百公斤的目标。”
已经功成名就的袁隆平仍驱赶着自己不断前行,“我在有生之年还有两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这样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袁先生儿时的园艺场如今已经变成水稻田,生活、事业甚至梦里,全是稻子……
“我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选自《语文读本》)
14.请你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15.请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4分)
①梦寐以求: ②功成名就:
16.为什么一再声称“不善言辞”的袁隆平,谈起他的水稻育种却“雄辩而流畅”?(2分)
17.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袁隆平的可贵之处是什么?(3分)
18.你做过什么“美好的梦”?你准备如何圆自己的“梦”?(30字左右)(3分)
14.这篇文章叙写了被人们视为“神农”的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事迹。(3分)
15.(1)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2分)
(2)功业建立了,名声也有了。(2分)
16. 因为他是个衷于自己事业的人,他的讲话的话题永远自己的事业,讲起来当然就如数家珍,滔滔不绝。或:因为袁隆平一生都在研究水稻育种,对水稻育种工作的全过程了如指掌。 (2分)
17. 辉煌、荣耀、名利面前不自满,在功成名就之后仍不断追求。(3分)
18. 设统一答案。能言之成理、言之有据有序即可。(3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0~13题
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1945年从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学习理论物理。他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1950年10月被派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10.文中概括邓稼先一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1.对邓稼先给予高度评价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2.第一段中“立即”一词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思想品格?(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你读此文后有何感想?(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分)
11、两弹元勋 (2分)
12、热爱祖国 (2分)
13.结尾点题,点睛之笔。(2分);联系实际,表述对邓稼先的钦佩、学习之情或意思相近即给分。(2分)
坐对一山青(12分)
⑴我真愿永远这样在昆嵛山中静静地坐着。静静地、静静地,坐对一山青。
⑵坐对一山青,把心灵开放,向着一个绝俗的世界,真美。采集风景的人们到哪儿去了?竟把这一片宁静的山水,独留给我。这样最好,在冥坐中,我才能摄得两眼青青的山色!我,愿望只有一个:我爱这座山。我不是没有见过那些耸峙的高峰的,匍匐在千仞绝壁之下,人啊!便挣扎在无望的卑微里。因此,我爱这座山,爱就爱这份平凡。它安稳地矗立在水之湄,不以巍峨震慑我,不以奇奥炫惑我,在金色的阳光下,却自有一份庄严在。九月的阳光,像一脉透明的灵泉,把长空洗得好蓝好辽阔。满山林木,也沐着阳光的爽朗,绿得纯净、绿得年轻、绿得好耀眼!在无边无际的亮蓝上抹下一大丛浓绿,除了自然,任谁的彩笔也无法把风景画得这么令人惊心啊!看这座山吧,每一片林子,每一块绿坡,甚至每一张高举的叶片上,都展示着最放纵的生命。不必解释也不能解释,我只能喃喃地独语:这是神!
⑶坐对一山青,把心灵开放,向着一个绝俗的世界,真美。可是,别以为这么容易就认识了山,山有一千个面貌,每个面貌都含蕴着奇异的风采。看啊,不知道什么时候,山岚已悄然升起,空濛濛的一片白,才涨上了山腰忽而又沿着山脊流淌向幽谷,俏丽的丝丝缕缕,徜徉在峰巅林梢。可不是么?雾掩云遮,风情千种,这座山一下子就妩媚得像三月的新娘。让人怎么也难相信,它本来拙朴的样子,也有如此细腻的情韵?但是,对这突如其来的景象,且别迷离!烟云的浓浓淡淡且别管,阳光的明明暗暗且别管,峦峰的隐隐现现且别管,在这织梦的时刻,我知道,我需要的是一份醉意的朦胧。沉醉吧!沉醉吧!在纯然的沉醉中,才能撷一束山之梦。
⑷坐对一山青,把心灵开放,向着一个绝俗的世界,真美。整整一个下午,我就这么静对着山,山也静对着我。我心如镜,山谷空灵,寄我的遐思如云。而如云的遐思并非幻梦,山,热情着哪!慷慨着哪!一山的清韵饮我,一山的秀色餐我,要说幸福有许多种,就是再细的心也分析不清我的满足。我陶然醺然终至于暝然,恍惚中,我满心都是山。
⑸坐对一山青,把心灵开放,向着一个绝俗的世界,真美。是的,得打开窗子,让心灵开放。我要是不开放我的,山怎么会开放山的?我要是不认识我,我怎么会认识山?以前,我曾有过山居的岁月,也曾有过寻山的旅游,那些矗立在记忆中的山峦,峥嵘雄伟,深邃幽秘,我惊奇,我赞叹。可是,却从来没能让我的心灵激动得有这种惊悸的喜悦!唉!喜悦不要多,一粒喜悦的种子就能结出满树的回忆;山不须高,一回灵性的了悟就能耐人终生追寻。别说时间短暂,短暂里也有永恒。淡紫的暮色掩来了,大地将要退隐于玄秘的幽光里。但今晚,虽黝黑如荒古,我也能看见这座山傲然挺立——它在我的生命里已铸下永恒的像。
⑹山之外还有山,我知道。山山不同,我就爱这一座。多美啊!向着一个绝俗的世界,把心灵开放,坐对一山青。
19.结合全文内容看,第⑴段的作用是什么?(3分)
。
20.文中5次出现“坐对一山青,把心灵开放,向着一个绝俗的世界,真美”一句,请简要点评它的妙处。(2分)
。
21.作者爱山的理由有哪些?他能够体验到心灵愉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
22.从下面两组句子中选择一组进行简单赏析。(4分)
⑴可不是么?雾掩云遮,风情千种,这座山一下子就妩媚得像三月的新娘。
⑵我要是不开放我的心,山怎会开放山的?我要是不认识我,我怎会认识山?
我赏析( )句:
。
19.要点:①起笔点明题旨,②开门见山抒发爱山的感受,③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评分:3分,3个要点各1分。)
20.要点:① 此为全文抒情线索,抒发对山的喜爱之情和从山身上所获得的深刻感受;② 构成排比段落,使全文层次清晰而有条理。(评分:2分,两个要点各1分。)
21.(3分)① 山平凡、多姿、慷慨(或热情)2分;②“把心灵开放”,1分。
22. 第⑴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山的美丽和妩媚的特点。第⑵句:蕴涵深刻哲理,指出认识自身、认识外物、认识世界的根本在于开放心灵,放开心胸。(评分:4分,看是否抓住了加点的关键词,赏析语简明、连贯和得体。酌情给、扣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18题。
石板路上踏过的青春
他作为教育局的年轻职工,被安排去川西的贫困地区考察。他坐了整整一天一夜的车,其间从大巴转到小巴,再从小巴转到马车。后来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终于来到了另一座大山的山口,这个山口通往的地方就是他要去的村子。
村长已经带人在那里等他了。村长见到他,连忙上去和他握手,说:“陈老师,欢迎您来到我们半托村!”
村长引他上了一条去村子的山路,道路上铺着平平整整的石板。村长指着这路说:“这都是同学们为了欢迎您的到来,特意重新翻修的。”“为了欢迎我,特意把路重修了?”村长憨实地说:“是啊!我们村子里三年没有来过老师了。”
他,只是一个来考察的老师,孩子们却为他翻修了整整一条山路。
在那条山路上走了很久,到了学校。
他进了那破陋的校舍,在那个几乎废弃的学校的操场上,他看到孩子们早已经排着队伍迎接着他,看他进来,全部都敬了礼。他随着村长来到孩子们的面前,村长大声地说道:“同学们,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新来的陈老师,从明天开始,你们又可以上学了!”
孩子们热烈的掌声猛地响了起来。只有他,呆呆地看着村长,他拉着村长的手轻声说:“村长,我不是来教书的,是来考察的。”
村长愣了,问道:“您不是上级派来支教的吗?”他掏出介绍信递给村长说:“我是来考察的,不是来支教的!”村长脸色顿时凝重起来。由于消息的传达失误,乡里把他说成了来支教的老师,让村里的老老小小都空欢喜了一场。村长沉默了一会,对他说:“陈老师,既然您来了,我还是想请您利用考察的这几天时间,给我们的孩子上几节课吧,可以吗?”他欣然地答应了。
那三天,他就在那个破陋的教室里为孩子们上课,从早上到下午,再到晚上,没有一个学生离开,孩子们的饭菜都是家长们送来的,为的只是不让孩子们错过一点点可以学知识的机会。
三天过去了。因为要赶乡里早上的车,在那个寒冷的凌晨,他就开始打点行囊。村里的大人拉着小孩都来送他,有一个叫格吉的孩子用幼小而有力的肩膀扛起了他的行李。他走在那新修过的石板路上,心里满是愧疚和忧伤。村长带着孩子们一直把他送到山口,他从小格吉的手中接过包,然后双手合掌地对村长说:“我只教了三天书,这样的盛情实在受之有愧啊!”
村长用憨实而笨拙的口气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孩子们送你就是送自己的父亲!”
他的眼眶湿润了,他独自打着手电走了,再也不敢回头。走了很长很长的路时,猛然听到后面传来脚步声,他用手电照去。
他猝然一惊,居然是小格吉。他问:“格吉,你怎么跟来了?”格吉轻声地说:“我只是想送送您。”他挥手说:“不送了,你回去吧。”格吉又说:“我还是送送老师吧,因为路上有狼,上次要来的老师就是走到这条路上,遇到了狼,被狼吓回去了。”他的心中猛地一抽,他想起这些年,有很多因为吃不了苦从支教前线退却下来的老师,他们总是编出那么多虚伪而幼稚的理由,而孩子们居然都信了。他上前去搂住小格吉说:“你送完老师,不就要一个人回去了吗?你就不怕狼吗?”格吉羞涩地一笑,半天才吞吞吐吐说:“怕……可是,我们更怕老师不回来了啊!”
就在那一刻,他的眼眶再一次涌出眼泪,他一把搂住小格吉说:“既然你怕,那老师就陪你回村吧!”格吉惊喜地问道:“老师,您不走了吗?”他含泪微笑着坚定地说:“老师不走了!”……就这样,他重新踏上了那为他重修的石板路,在那片荒凉的土地上留了下来,支教了整整三年。
作者:骆非翔
15.当村长知道“他”不是来支教的老师时,为什么脸色会“凝重”起来?将凝重换成“严肃”好不好,为什么?
16.当格吉听到“他”不走了,会有怎样的反应?试描写格吉当时的心理活动。
17.为什么“他”会最后重新踏上了石板路,在那片荒凉的土地上留了下来?
15、因为会让村里的老老小小空喜一场;“凝重”有沉重之意,表现出村长的失望与为难,而“严肃”有郑重、庄重之意,不能体现出内心的痛苦。
16惊喜,兴奋。描写符合人物身份,想象合理即可给分。
17、(1)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对老师的热爱深深打动了他。
(2)格吉的天真淳朴感动了他,让他不忍离开像格吉一样善良的孩子们。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