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 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②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

③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我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失去一次致富的机会。

④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得到了上海的票,去上海的得到了北京的票。

⑤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太空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⑥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看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可以赚钱。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都可以赚钱。

⑦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第二天,他在建筑工地装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不见泥土而又爱花的上海人兜售。 当天他在城郊间往返六次,净赚了五元钱。一年后,凭“花盆土”他竟然在大上海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

⑧在常年的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而招牌较黑,一打听才知道是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不负责洗招牌的结果。他立即抓住这一空当,买了人宇梯、水桶和抹布,办起一个小型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个打工仔,业务已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⑨前不久,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车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车票。

18、整体感知:

(1)请选择最恰当的一项作为小说的标题( )(2分)

A.偶遇B.换票的悲剧C.换票D.成功与失败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2分)

19、小说描写了两个打工者的两次相遇,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2分)

第一次相遇:

第二次相遇:

20、通读全文,简要概括两个人的性格特点。(2分)

成功者:

拾破烂的人:

21、品读小说⑥至⑧段,写出自己的感悟。(2分)

 18、(1)C(2)小说叙述了两个外出打工者不同的经历和两次相遇的故事。(2分,意近即可)

19、(1)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埋下伏笔(作铺垫)。(2)通过鲜明对比,使小说情节富有戏剧性,给人以深刻的教益。(意同即可)

20.(1)精明能干,勤劳务实,积极进取。(2)愚钝无能,目光短浅,不思进取。(每处1分,各有一点即可)

21.生活中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发现机遇,还要善于把握机遇。(意近即可)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卜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孙犁《芦花荡》)

12、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2分)

13、“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老头子为什么张皇失措?(3分)

14、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2分)

15、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3分)

16、“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2分)

17、“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12、老头子机智地惩罚了鬼子,替女孩子报了仇。 13.“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这里是老头子为了__敌人上当故意装害怕的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 14.为后面写水下藏有钩子埋下伏笔。15.动作、神态描写,机智勇敢、爱憎分明、过于自尊自信(有一点即可) 16.用“找”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 的巧妙,也写出敌人的胆怯和愚蠢。17、这里的景物描写意在表明美丽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或环境描写,渲染了老头子为大女孩报仇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

  

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

“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

“没关系,我请你吃。”

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泪,对面摊主人说,“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会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女孩愣住。

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要凉了!”

这时,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摘自《一碗馄饨》)

16、品味下面加点字,说说它好在哪里。

(1)她跟妈妈吵架了。

(2)这时,女孩的眼泪开始掉了下来!

17、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划线句子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答:

18、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位人物?为什么?请简要说说理由。

答:

19、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认识。

答:

16、(1)经常吵架。

(2 )被母亲感动,后悔自己与母亲吵架,感激老婆婆对我的开导。(共2分)

17、感激老婆婆,埋怨母亲,觉得自己很委屈。(2分)

18、言之有理即可。妈妈:关心子女和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教育方式、方法欠佳。老婆婆:善良,很会开导人。她:知错能改,善良,懂得感激,有叛逆心理。

19、因为别人给予的不常有;而亲人的却往往被认为是责任,应该的。(言之成理即可)(2分)

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这时,妈妈从柜子里拿出一铁盒糖果对我说:“不是妈妈不懂道理,你把这盒糖送给你的好朋友……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她和爸爸一起看着我,像是在等待着什么。我知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眼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屋子里静极了。奶奶突然说: “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

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只见万芳跑了过来。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摘自《羚羊木雕》)

10、妈妈想叫“我”去用盒糖换回羚羊木雕的做法妥不妥?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

11、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前前后后奶奶的话并不多,请你想象一下,此时她心中究竟是怎样想的?

答:

12、从万芳处讨回羚羊木雕之后,“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试设想,此件事如果发生在你身上,你将如何处理它的呢?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

10、(参考)不妥。因为妈妈是认为盒糖不贵重,可以送人;而羚羊贵重,贵重的东西是不能随便送人的。在大人眼中孩子间的友情是不贵重的。

11、奶奶心中认为已经送给小朋友的礼品就不应该再去要回来,大人也要尊重孩子的感情。(答案可多种)

12、答案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 ,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摘自《风筝》)

7、冬天,能看到风筝本应该是一件高兴事,但在这里作者为什么会感到“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呢?

答:

8、“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这里,作者为什么用“惩罚”这个词?

答:

9、阅读了本文段,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鲁迅先生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答:

7、北京的冬季,天还很冷,却已经有人放起风筝来了,这使我感到惊异。看见风筝,又使我想起小时候曾粗暴地禁止小弟放风筝的情景,让我感到一种悲哀。

8、因为作者内心受到了深深的谴责,心情非常沉重。

9、敢于自我解剖,勇于自省,知错必改的精神。

晚上9时,医院外科3号病房里新来了一位小病人。小病人是个四五岁的女孩。女孩的胫骨、腓骨骨折,留下来陪着她的是她的母亲。

孩子的小脸煞白,那位母亲一直用自己的大手握住孩子的小手,跪在孩子的身边,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孩子的脸。

“妈妈,给我包扎的叔叔说过几天就好了,是不是?”

“是!”母亲的脸上竟然挂着慈爱的笑,好象很轻松似的。

“妈妈,那要过几天?”孩子的声音很小。

“用不了几天,孩子。”

孩子没有说话,闭上眼睛,眼泪流了出来。

过了一会儿,孩子说:“妈妈,我疼!”

母亲弯下身子,把自己的脸贴在孩子的小脸上,用自己的脸擦干孩子的泪水。当她抬起头的时候脸上依然挂着那种轻松的慈爱的微笑:“妈妈给你讲故事好吗?”孩子点点头,眼泪还是不停地流下来。

母亲讲的故事很简单:大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来给大象过生日。他们各自都送给大象珍贵的礼物,只有贫穷的小山羊羞怯地讲了一个笑话给大象,大象却说,小山羊给大家带来了欢乐,它的礼物是最值得珍惜的。

不知道母亲为什么选了这样一个故事。孩子的眼睛亮起来,她一边用手抹眼泪,一边用快活的声音说 :“妈妈,他们有蛋糕吗?我过生日的时候你是不是也给我买最大的蛋糕?”

“当然要买蛋糕,等你好了,出院的时候我们一起去买蛋糕。”母亲的声音那样轻快,孩子也笑了。

“妈妈,再讲一遍。”于是,母亲就一遍一遍往下讲,她的手一直握着孩子的小手,脸上挂着轻松的慈爱的笑。女孩终于忍不住了,眼泪再次流下来:“妈妈,我很疼!”并轻声哼起来。母亲一边给孩子擦眼泪一边问:“你想大声哭吗?”孩子点点头。病房却是出奇的安静,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睡了。那时已是夜里11点多了。

“让妈妈陪你一起疼好吗?”孩子点点头又摇摇头。母亲把自己的手放在女孩的唇边说:“疼,你就咬妈妈的手。”孩子咬住了妈妈的手,可是眼泪还是不停地流。后来,孩子终于闭上眼睛睡着了,脸上还挂着泪水,母亲这时却是泪流满面。

凌晨3时的时候,孩子就从梦中疼醒了,她叫了一声“妈妈”就轻轻地抽泣起来。母亲忽然没了言语,她不知所措了,嘴里只是轻轻地叫着:“我的孩子!”

“孩子要哭,你就让她大声哭吧。”一个声音在房间里响起。“孩子你哭吧。”房间里的人一起说。他们竟是醒着的。

“妈妈,叔叔阿姨不睡了吗?”孩子哽咽着问,眼泪浸湿了她的头发。她的小脸象个天使。

屋子里能走动的人都来到孩子的眼前,一名40岁左右的妇女拿起一个橘子,一边剥皮一边说:“吃个橘子吧,小宝贝,吃了橘子,你就不疼了。”说着眼泪滚落在孩子的脸上 ……

那一夜,大家都没有再睡,大家都被感动着,被那孩子感动着,被孩子的母亲感动着。有一个称职的母亲才会有这样优秀的孩子。

(摘自《病房里的感动》,有删改)

16、文章多次描写“母亲的大手一直握着孩子的小手”“脸上仍挂着慈爱的笑”,为什么?

答:

17、小女孩听了妈妈的故事,提出买蛋糕的问题,表现了孩子什么特点?她为什么要妈妈再讲一遍?

答:

18、凌晨3点,孩子从梦中疼醒,母亲 “没了言语”“不知所措”。描述一下母亲当时的心理。

答:

19、“妈妈,叔叔、阿姨不睡了吗?”这句话能省去吗?为什么?

答:

16、给孩子以安慰,传递战胜痛苦的勇气,信心和力量。

17、孩子幼小,天真,可爱;为了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2分)

18、略。(2分)

19、不能,这句话揭示了孩子忍着疼痛不哭出声的原因。(2分)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

(节选自《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0、赫耳墨斯要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为什么要去问宙斯雕像的价格?

答:

11、“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其中的“笑”字表达了赫耳墨斯怎样的一种心理?

答:

12、读了这则寓言,你认为它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10、因为他想通过试探宙斯雕像的价格来了解人们对地位最高的神的评价,从而可以对比估计自己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11、当他知道宙斯神像只值一个银元,价钱不高,心中就很得意。

12、(例)寓言告诉我们做人不要爱慕虚荣,不要过高的估计自己和过低地评价别人。

“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见布料。

“这是怎么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于是他点头表示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他不愿说出什么也没看到。跟着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他们像皇帝一样,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节选自《皇帝的新装》)

7、那位诚实的官员称赞布料的原因是想说明

8、第二段中两个“难道”的反问,表现了什么?

答:

9、说说文中两次出现“真是美极了”的用意。

答:

7、他们也是称职的。        8、表现了皇帝的惊恐和骄横。

9、运用反复手法,表现了从皇帝到随从的虚伪和自私,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文后的问题。(13分)

孝心无价 毕淑敏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孩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人类的大师?

我也不喜欢父母病重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期冀的希望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满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山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布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但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们父母健在的光阴。

19、作者不喜欢“苦孩子求学的故事” 也不喜欢“父母病重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这是为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1)

(2)

20、作者呼吁“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的理由是什么?(4分)

(1)

(2)

(3)

(4)

21、"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2分)

答:

22、文章四、五、六三段向我们表明了一个怎样的现实?(3分)

答:

23、“ 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2分)

答:

19、(1)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

(2)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期冀的希望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20、(1)时间是残酷的

(2)人生其实很短暂

(3)世上有着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

(4)生命本身不堪一击的脆弱。

21、为父母尽一份孝心,不论是什么方式的行孝,也不论什么内容的行孝,只要真心真意,都将是珍贵和美好的。

22、时间的流逝,将带走行孝的机会。

23、开放性试题,答案略,只要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即可给分。

阅读《风筝》选文的片段,回答文后15-18题。(13分)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

  但我向来是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的不堪,然而最喜欢放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的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有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的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的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的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15、在肃杀的严冬,见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本应感到春的暖意,而作者为什么会感到“惊异和悲哀”?(4分)

答:

16、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说是“不幸”,“不幸”应怎样理解?(3分)

答:

17、“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应具体指前文的那些事?(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在划线句中的“铅块”这一比喻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3分)

答:

15、惊异于北京的冬季也放起了风筝(跟故乡对比);见风筝悲哀,因为想起小时侯“精神的虐杀”的一幕。

16、我因此受到了良心的谴责,怀着深深的自责,可谓不幸。

17、将心灵手巧的小兄弟偷做的风筝粗暴武断地撕破踏扁踩坏。

18、极度后悔、内疚、自责、感到万分沉重。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