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最后一课
蔡成
①胡老师走进教室,在讲台上摆上一个小口大肚的透明玻璃瓶,然后给每位同学发了一个系着绳子的小球。这是我们的最后一课。原以为胡老师会给即将告别校园走向社会的我们大讲特讲人生道理,没料到,她竟会给我们安排这样一个有趣的游戏。
②胡老师说:“谁能在最短时间里,仅凭借手中系着绳子的小球成功地拎起讲台上的玻璃瓶,谁就是今天最大的赢家!”
③胡老师手中握着秒表,看同学们一个个轮流上台表演提瓶子。大家的方法基本一致——其实,也只有这一个办法,瓶口光滑又没有勒口,用绳子无法捆住它拎起来——我们都是将小球飞速塞到瓶子里,然后提绳子。但,小球的大小与玻璃瓶口的大小相仿。球入球出,瓶子无动于衷。
④有位同学想出个新办法,将绳子在靠近小球的位置上反复打了好几个结——他希望绳结比瓶口大,从而顺利地提起瓶子。最后他自己都忍不住笑了,因为绳结大过瓶口,根本塞不进瓶子!
⑤又有一名同学想出了妙计。他是我们班脑子最灵活的同学。他在绳子上打了个结,然后在上面插了两根火柴棒。火柴棒斜着身子随同绳子和小球塞入了瓶子后,该同学慢慢晃动绳子,借助伸展的火柴棒果真将瓶子提离了桌面。遗憾的是,该同学还没来得及露出得意的笑容,瓶子滑落了,“啪”的一声摔落下来变成碎片。胡老师面带微笑地提醒:“你很聪明,但你明显没按有关规定完成任务。记住,我要求的是,仅仅凭借系着绳子的小球,而不能借助包括火柴在内的任何外物。”
⑥备用的玻璃瓶重新出现在讲台上。接下来两个形影不离的女生走上讲台,她俩先后将各自的小球放入玻璃瓶,然后两人同时提起绳子——两只小球在瓶口相撞,卡住了。透明的玻璃瓶被她俩轻而易举地拎得高高的!
⑦短时间的愣住之后,大家开始使劲鼓掌。原来,办法竟是如此的简单!
⑧“第一,握在你们手中的系着绳子的小球相当于你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讲台上的透明的玻璃瓶相当于你们所希望抵达的奋斗目标。如何用绳子将瓶子提起来,相当于摆在你们面前的机会;第二,我知道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心中都充满着自信,坚信自己一跨入社会必能干出一番大事业。但,请大家千万记住今天的游戏。当我们每一位手中掌握的资源相近相仿时,当摆在我们面前的机会均等时,更重要的成功要素在于合作精神,而不是个人的奋斗激情和顽强拼搏;第三,任何成功一定得建立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倘偏离于法律法规之外,即使能获得偶尔的辉煌,也势必会出现摔得粉身碎骨的一天……”
⑨我们将永远记住这最后一课。
(选自《深圳特区报》2006年10月)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不超过25个字)
2.请找出与画横线句子相照应的语句。
3.你认为“我们将永远记住这最后一课”的原因是什么?
4.假如你要把本文推荐给好友,请把你的推荐理由写下来。(可从内容、结构、语言、写法等任一方面分析)
5.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在第⑧段省略号处为胡老师的讲话再补充一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