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15分)

永远的地址

卫宣利

①父亲来我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②以前,他几乎一星期就来一次,见了我先把一沓书报稿费单递到我手里,半喜半嗔地说:“本不想来,可是又攒了一堆,我要是不送来,你不就没钱花了?”他的语气有些洋洋自得,仿佛没有他这样频繁地奔波两地,我的日子就没法过下去。

③那时候我刚搬到新家,给编辑留的仍然是老家的地址。来了样刊和稿费单,他替我收着,然后每天打电话给我,认真地汇报来了多少钱,再逐一给我读样刊的名字。母亲说,他每次来我家,总是一路大声跟人打招呼,不等人家问,便主动拿出那些绿色的汇款单跟人炫耀:这都是我家姑娘赚的,我得赶紧给她送去。

④父亲来的时候总是意气风发春光满面,好像他是我的福星和财神。他清楚我每个月能赚多少钱,所以并不担忧我的生活,我给他买烟买酒买衣服,他也不推辞,很安心地接受。我所有的样刊他都认真看过,并且每天在电话里和我讨论我文章里的情节,以及那些杂志报纸的版式和风格。

⑤后来,我的通讯地址换成了新居的地址,寄到老家的样刊和稿费越来越少,父亲很失落,并且忧虑重重。我往家里打电话,他的话少了很多,末了,他总是迟迟疑疑地问我:还写着吗?我说还写着。钱够花吗?够了。他“哦”一声,似乎放下了什么,又似乎一颗心仍然悬着。

⑥那一次,我回家看父亲,他的脸上不再意气风发。他说:以前,邮递员隔一天就来一次,现在不来了……把你最近写的东西,给我念念……说着说着他的声音就暗淡下来:你不在家,看见你写的那些字,就当看见你一样……

⑦我的心,一下子软下来。一直以为,父亲在意的,是我写下的那些字能不能为我换来衣食无忧的生活。却原来,那些字里,有着他全部的担忧和牵挂。我想象着在我离开家的这些日子里,他戴着老花镜,怎样仔细地翻阅着那些报纸杂志,从中挑出我的名字,再从一字一句里捕捉我的心情,是快乐还是痛苦,是幸福还是忧伤。他相信,只有文字才能更细微地表现我的喜怒哀乐,哪怕我每天都和他通电话。

⑧我知道,父亲的心,才是我永远的地址。无论我走到哪里,那个地址永远不会变,那个家,始终有一个温暖的怀抱在等着我,收容我的荣耀,或者伤痕。

(选自《现代青年》(细节版)2008.9)

1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联系上下文,说说导致“父亲来我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了”的原因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父亲前后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写出第⑤段中“他‘哦’一声,似乎放下了什么,又似乎一颗心仍然悬着”这句话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读完全文,你如何理解“父亲的心,才是我永远的地址”这句话?(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因为“我”通讯地址的改变,父亲的心情也随之改变

17.因为“我”把老家的地址换成了新居的地址。

18.以前,半喜半嗔、洋洋自得、逢人就炫耀、意气风发、春光满面;后来,心情变得失落、忧虑重重、不再意气风发、声音暗淡。    因为父亲对我的全部担忧和牵挂都体现在收阅书报稿费单上,以前是老家的地址,他经常会收到书报稿费单,后来因“我”通讯地址的改变,他收到的书报稿费单也越来越少了,所以心情发生了改变。

19.从“似乎放下”又“似乎”“仍然悬着”,表达了父亲对女儿的深深关爱之情。

20.因为父亲能从“我”的书稿中捕捉到“我”的心情,是快乐还是痛苦,是幸福还是忧伤。“我”的书稿寄托着他对“我”的全部担忧和牵挂,无论“我”走到哪里,他关爱“我”的心永远不会变,特别是那个家,始终有一个温暖的怀抱在等着“我”,收容“我”的荣耀,或者伤痕。

阅读《背影》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2—15题。(13分)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2.选段中两次写到我流泪,请写出“我”流泪的原因。(4分)

①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的眼泪又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想像一下,父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是不是也很“不容易”。同样的“不容易”,作者为什么要略写这一细节?(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选段中有多处词句描写了父亲,请从中找出一处,指出它运用的描写手法及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朱自清的文章朴素自然,却能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它的好处要细心玩味才能够体会。请以“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这一句为例,说说你的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①被父亲的爱感动  ②因为父亲背影的消逝

13.①从全文看,课文的标题是“背影”,文章的重点是写父亲的背影,父亲的慈爱、老态龙钟、步履艰难都集中在这个点上。父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是正面看到的形象,不是背影,所以要略写;②从详略安排的角度看,前面详写了父亲过铁道时的背影,这里也应该略写。

14.略

15.这一处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抒写胸臆,写得十分感人。望着父亲消逝的背影,离情别绪涌上心头。“混入”形象地表现出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逐渐消失的情形,透过这个词语,我们似乎可以看见“我”一直在望着、找着,久久不忍离开。“再找不着了”,则更流露出一种怅然若失的痛苦。

阅读《爱心不需要声张》语段,完成11---15题(14分)

①他调到这个科室不久,就发现科室存在着大量的浪费问题。比如纸张,很多没有用就扔到废纸篓里了。比如剩菜剩饭,每次看到那半盆半盆的剩饭,他的心里就疼。他知道要想改变大家的习惯很难,尽管他也想了很多办法,大家表面上也收敛了许多,但内心里并不买他的账,他不在的时候依旧我行我素。这一切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作为一科之长,他觉得有必要改变这种现状。

②那次科务会开得很艰难,最后,他向大伙摊了牌,他说想成立一个爱心小组,但并不需要大家的钱,只要大家把浪费的东西节约下来就可以了。他指定了一个负责人,列了一个废品回收的清单,并要负责人设立一个账目单,最后他要大家签字认可,并承诺不管这些钱做什么,都要以科室爱心小组的名义。

③他的工作做得很到家,又是领导。大家都没有说什么,但是浪费的现象却明显少了很多。那些用完的废纸都回收在一个大纸箱里,一些瓶瓶罐罐放在另一个大纸箱里。剩饭剩菜没法回收,他就号召大家互相监督。在爱心的名义下,大家都做得有条不紊,没有人想在这方面不配合。

④半年下来,负责人对大家公布了回收废品积攒的钱,90多元。大家都露出了微笑,他更是喜在眉梢。第一笔爱心捐款他们寄给了西部母亲水窖工程,很快对方就寄来了感谢信。第一次的成功让大家感觉到了一股无形的凝聚力,回收废品的情绪空前高涨

⑤第二年的时候,他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自己的第二步计划,每人每月捐出1元钱。这次的计划一点阻力都没有,1元钱,大家都按时交纳。没有一个人表现出迟疑。

⑥第三年的时候,因为工作需要,他被调往另一个单位。他对大家说,希望能把爱心小组坚持下来,并表示自己永不退出。大家都接受了他的嘱托。后来又有一些人参加进来,他们捐出的数目一次比一次多,当然他们并没有声张,举手之劳,不足挂齿啊。

⑦几年后爱心小组的事迹不知怎么被一个晚报的记者知道了,在几次三番的报道之后,爱心小组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那年爱心小组成了整个公司最亮丽的风景,记者采访他,但他拒绝了。他说,爱心是不需要声张的。

⑧公司给爱心小组最高的表彰,两万元钱。小组成员们没有商量就达成了协议:原封不动地捐出。这样的结果是他没有想到的,他原本的初衷只是为了节约啊。

⑨爱心无价,以爱的名义,所有的事情便都会产生一个美好的结局。

11、如果将标题改成“爱心”好不好?为什么?(2分)

12、阅读全文,概括一下“爱心小组”成立后,都做了哪些事?(3分)

                                     

 

13、联系全文,品读第④段画线句子,谈谈你的理解。(3分)

14、第⑧段“小组成员们没有商量就达成了协议:原封不动地捐出”这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

15、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于“爱心小组”这样默默地奉献爱心的人和事很多。请你根据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发现。(3分)

11、不好。因为标题除了有爱心的含义,还诠释了奉献爱心者们的真诚与无私,不需要声张的爱心更令人起敬,同时用文中“科长”的话来做标题,能更好地揭示主题。

12、①回收废品,所得钱款捐给了西部母亲水窖工程;②每人每月捐钱;③将受公司表彰的两万元资金全部捐赠 

13、正是在爱心的召唤下,大家解决了浪费问题,有了第一笔捐款并得到认可,大家体会到了奉献爱心的幸福感,所以回收废品的热情更高。

14、不能。文中加点字表现出小组的此次捐赠行为是不约而同想到的,是发自内心的,不是经过多次讨论后才完成的,更体现出“爱心小组”成员的可贵品质,体现爱心的真诚。 

15、自主探究,结合生活实际来回答即可。例如父母默默的爱,老师同学对你的帮助,路人对你的援助等。

阅读《老王》片断完成6----10题(13分)

⑴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⑵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⑶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⑷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⑸他只说:“我不吃。”

⑹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⑺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⑻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⑼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⑽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⑾“早埋了。”

⑿“呀,他什么时候……”

⒀“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⒁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⒂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6、说说第一段中“直僵僵地镶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7、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用了什么描写?结合上下文,说说这一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8、老王说:“我不是要钱”,为什么最后还是收了钱?(2分)

9、在选文中,作者对老王的关爱之情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10、你是如何理解文中最后一句“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3分)

6、夸张,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形容干枯的特点。(2分)

7、外貌描写,突出了老王身体的枯瘦和极度虚弱,更突出了他的善良。(2分)

8、老王怕“我”真的托人给他送钱,平白给“我”添麻烦。体现了老王的朴实、善良。(2分)

9、①见面就询问老王的病情。②付给他香油和鸡蛋的钱。③怕他摔倒,站在楼梯口看他下楼。④老王走后,对自己没有请他坐坐喝茶感到抱歉。(3分,答出3点即可)

10、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3分)

#科#网Z#X#X#K]

鞋匠

知道女人喜欢什么吗?鞋。一双合脚的鞋,会美化人的整体形态。

我送给夫人的生日礼物,多半是鞋。一则,投其所好。二则,简单易行,记住24号,瘦形,就不会出大的差错。三则,花费可多可少,一两百元买双鞋固然是我的一片爱心,花十块八块也表达我的情意——如果穿一个星期鞋底掉了,我概不负责。

那年我去南方,在一家个体鞋店里看中一双女鞋,米色,款式十分新雅,皮子又非常柔韧,价格虽然贵些,还不算宰得太狠。带回北京,果然夫人十分喜欢。没想到,只穿了三五次右脚那只便张嘴了。夫人气愤之极,幸而她还清醒,只骂皮鞋厂,没有骂我。

附近有个修鞋的铺子,说“铺子”,夸张了些,那是由有关部门在小市场上统一建造的货摊位,小得像个铁盒子。修鞋师傅是密云县来的,60多岁,秃头,黑瘦黑瘦的,扎着一条说不清是什么颜色的帆布围裙。令我过目不忘的是那双粗糙肮脏的大手,灰白的指甲像是早失去了生命,厚硬得好像骨质化了,手指上破裂着一道道大大小小的口子,而且被污垢弥平——这大概是人间最难看的一双手了。

他接过鞋,看了两眼:“多好的鞋!下料的时候多下了一分儿,就开不了。”他剪一条窄窄的米色皮子,缝在开绽部位的鞋帮上,再把鞋帮和鞋底粘在一起——好了!我不只惊讶这只大手的灵巧,更惊讶的是那条接痕几乎看不出来,可谓巧夺天工。我说:“没开绽的那只,估计也下料不足,您也给改造一下吧!”他翻我一眼:“好好的鞋,干吗故意拆它?开绽再拿来。”

鞋匠说对了,左脚那只鞋穿了两年也没坏,不过,等它也在那个部位开绽后,老鞋匠已经不见了。铁盒子门口坐着一个年轻人,腰间扎着那条说不清颜色的帆布围裙。他只看了那只鞋一眼,便说没法修!我告诉他那位老鞋匠是如何修的,他没听完,便扭脸去接待一个姑娘。

国人节俭成性,舍不得丢掉破烂儿,夫人那双已经不能效力的米色皮鞋依然搁在盒子里。一天,我去副食店买醋,路过市场,竟然看见了那位鞋匠。他穿着一身黑色的新棉袄新棉裤,站在铁盒子前正在观望街景。我上前跟他打招呼,问他为什么许久不见。“眼睛不行了,”他说,“做的活儿自个儿看着都不顺眼,还干个什么劲儿!让儿子接班了。这几天他娶媳妇,我来给他看看摊儿。”

我才注意到,铁盒子的门关着,干活的家伙都没摆出来,他身上没扎着那条帆布围裙。我回家把那只坏鞋取来,他如法炮制,修好了,可无论如何不肯收钱。他说:“蒙着干的,这不算活儿。凑合穿吧!”他瞧着修好的鞋流露出真诚的歉意。

在如今杀机四伏的市场上,居然有这样一位老鞋匠屹立着,我感慨万千。

27.下面对本文中心概括准确而全面的一项是( )(2分)

A.通过修鞋揭露了制售伪劣产品的时弊

B.通过老鞋匠修鞋的故事,赞扬了老鞋匠精湛的技艺和他的为人

C.通过老鞋匠修鞋的故事,赞扬了老鞋匠精湛的技艺,揭露了制售伪劣产品的时弊。

D.通过老鞋匠修鞋的故事,不仅赞扬了老鞋匠精湛的技艺,更赞扬了他的人品和职业道德,同时也揭露了制售伪劣产品的时弊。

28.他翻我一眼,“好好的鞋,干吗故意拆它?开绽再拿来。”

“翻我一眼”是 的意思。老鞋匠说这话的意思是:

(2分)

29.文中多出用了对比的方法,试做简要分析:(4分)

(1)第四段写老鞋匠“难看”的手与

进行对比,作用是

(2)第六段写老鞋匠的儿子对待“我”的态度与

进行对比,作用是

27.D

28.瞪我,对我不满;对人应真挚,没有坏拆开再缝上,这样花钱是多余的,是浪费

29.(1)修鞋手艺好   欲扬先抑,突出他精湛的修鞋技艺

(2)老鞋匠对待顾客的态度    突出老鞋匠高尚的职业道德

家乡情感

赵宏欣

我临窗而坐,旁边坐着一位年轻的少尉。他腋下夹着一个浅灰色的公文包,神色庄重。自从踏上列车,他就一直坐在我的旁边,不多言语。

列车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行驶,这会儿,已从南国秀丽的山川进入了一片丘陵地带。窗外古朴的山山峦峦,在秋阳的铺盖下,呈现出一派醒目的土黄。

突然那少尉说话了:“同志,请你跟我换换座位好吗?列车马上就要经过我的家乡了,我想好好看看!”

我一听,忙说:“行。”便同他调换了座位。少尉对家乡的情感打动了我的心。因为我也有过同家乡的离别,不过那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现在早把那种感受淡忘了。这会儿,经他这么一点,思乡之情忽而浓浓的。

“路过家乡不停停?”我问他。

他说:“不行啊,任务太紧。”

“看样子,你很久没回过家乡了吧?”我又问。

他点点头,说:“三年了。”流露出满腔的思乡情。然后又说:“本来__这几天要安排我探家的,我把电报都打回家了,可突然来了任务……”他说着把脸扭向窗外,将身子伏在面前的小几上,深情地注视着窗外的世界。窗外一片起起伏伏、重重叠叠的黄色山峦,在眼前一段一段地闪过。我想他的家乡就要到了。

不一会儿,他扭过头来,满脸振奋的样子:“你看到那道山峦了吗?最高处的那道?”

我点点头。我看到的是一道非常普通而贫瘠的黄色山峦,山脊上寥寥地生长着一些类似荆条的植物,远远望去,在秋阳里显得寂寥、苍凉和淳朴。

“那就是我的家乡!”他又说,“我们的村子就在那道山的后边,从这儿看不到,不过可以看到山脊上我们村子的那棵老柿树。”他的表情欣喜、自豪极了。

我被他的情绪感染了,指着窗外的一段山峦说:“这儿离你们村子很近了吧?”

“很近了,很近了。”他又指着窗外的黄土山,“我小时候割草总跑到这儿来,这山上的草肥极了,不一会儿就能割上一大篮子。”他兴致勃勃。

我望着窗外绵延的黄色山峦,心想他村子的那棵老柿树就要出现了。这么快的列车,很可能在十秒钟之内就会把它闪过去。于是,我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那道山脊。此刻我非常想看一看那棵老柿树。因为这道长长的山脊上,几乎没有什么高大的树,远远望去光秃秃的。如果有棵高大的树,我想这山脊一定会显得非常生动。

此刻,少尉一直沉默无语,凝望着窗外。窗外最高的那道山峦,在不断的延伸中,出现了一棵孤独的老柿树。那柿树下站着一位老人,隐约还能看到她拄着拐杖和那花白的头发。她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在秋阳里宛如雕塑一般。

“就这棵老柿树吗?”我望着窗外,头也没扭地问那少尉。

少尉没有说话。这时候,我发现他哭了。

“同志,你怎么哭了?”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他忙抹掉眼眶中的泪水,说:“你看到那棵老柿树下站着的那位老人了吗……那是我的母亲!”

23. 用四字词语填空,概括少尉心理的变化过程。(2分)

神色庄重—____________—欣喜自豪—____________—沉默无语—热泪盈眶

24.小说中“我”的作用 (2分)

25. 小说写了少尉家乡哪些景物?用简洁的文字加以概括,并说明这些景色描写在文中的作用。(3分)

景物:

作用:

26. 文中的少尉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4分)

文中的少尉具有 、 、 的思想性格,因为

23. 满脸振奋  兴致勃勃

24. “我”的见闻    使故事更具可信性

25.黄色山峦  类似荆条的植物   孤独的老柿子树 

这些景物说明了土地的贫瘠与荒凉,更加表现出少尉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26.形象:服从命令,热爱家乡,牵挂老人。分析:服从命令:本来上级已经批准回家探亲,但是突然来了命令,要接受新的任务,因此放弃探家的机会。

热爱家乡: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饱含深情,调换座位,为了更好地看一看家乡,并如数家珍般地给人介绍家乡的情况。

牵挂老人:看到母亲树下的身影,流下热泪。

阿长与《山海经》 (7分)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 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__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19、我 (有/没有)和阿长说过想要《山海经》,阿长却来问是怎么一回事,因为她 。(1分)

20、“她确有伟大的神力”,“神力”具体指

?(2分)

21、跟我后来买的的《山海经》比起来,阿长买的这本显得很

作者却称它为是因为 (2分)

22、最后两段包含着作者对阿长 、 、 的感情。(2分)

19、没有 重视、关爱我

20、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21、粗拙、心爱的宝书;因为这书来之不易;是“我”曾经那么“渴慕”、“念念不忘”总想得到的书,最终由自己不报任何希望的阿长买来了,所以视为“最为心爱的宝书”。

22、同情、祝福、怀念

母亲的万米奔跑

文/游修胜

⑴1993年的7月,对我来说那是个黑色的季节,高考落榜。

⑵在我这人生十字路口上,父亲和母亲持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父亲指望我能出门打工,母亲却希望我再复读一年,大字不识的她认定上大学是儿子最好的出路。当时我家的情况是,父亲已年过60,三个哥哥相继结婚,拉下了一屁股外债。只有二哥是个“吃公家饭”的,在__当兵的他每月只有二十多元的津贴!如果复习,我需要交800元的复读费,还不包括其他费用。即使我考上,也需要一笔沉重的花费。

⑶那时农村外出打工已渐成气候,恰逢一家北京的保安公司到我们县里来招工,承诺吃穿全包,月工资600元。这对我们家来说,无疑充满了巨大的__。我动了心。于是我全心准备去打工的事情,正好我的一个同学也去,这更坚定了我到北京打工的决心。

⑷出发的时间到了,母亲眼湿湿的为我收拾好行李,眼眶肿肿的。本来她说好要送我去县城的,父亲不让。家里只有一辆自行车,何况母亲也不会骑车。我家距离县城有10公里远,并不是说去就容易去的。母亲只好送我到村头,眼望我和父亲消失了身影。

⑸车站上的人很多,我们这一次同去北京的有近50人,光行李就堆满了车的过道。原定上午9点开车,因为有一个人迟迟未到,只好延时等待。凑着这个时间,父亲再三向我交代外出要注意的事项。我心不在焉。迟到的人终于来时,已经是10点多了。来招工的老板很生气,嘴里骂骂咧咧地让司机马上开车。

⑹突然,车外一阵骚乱,好像有个女人大声叫停车,也许有人落下了东西。司机好像很不耐烦,装作听不见。那女人的声音近乎哭叫,我的心一颤,从车窗向后望——竟是我母亲!母亲像发了疯似的,边追边喊,她的头发凌乱不堪,脚上的一只鞋子也不知丢在哪里,手里好像还挥舞着一张纸条!

⑺我猛地站起身来,大喝:“停车!快停车!”车还没停稳,我就跳了下去。这次我清楚地听到母亲在喊:“孩子!乖孩子!咱不去打工了!娘供你上学!”我泪如雨下,紧紧抱住了迎面而来的母亲,母亲累得瘫倒在我的怀里,上气不接下气!母亲把手中的纸条交到我手里,是汇款单,600元!汇款人是远在安徽当兵的二哥!

⑻事后我才知道这600元钱是他向战友30元、50元的借来的!母亲一接到单子,一口气从家跑到县城。整整10公里的距离啊!

⑼多年来,我一直在想像当时年近60岁的母亲是如何一口气跑下这10公里路程的!那个时刻,她的脚步肯定无比轻盈,她的呼吸也会无比充沛,她超越了一个又一个行人,只为去扭转她儿子人生的方向……

⑽年前,母亲来为我看孩子,我忍不住问:“娘,您那时一口气跑那么远,不觉得累吗?”母亲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当时光怕你走了,哪还想到累不累啊!”

(选自《扬子晚报》,有删改)

18.文章第⑵段中为什么要详细地写“我”家的家庭情况?(3分)

19.“突然,车外一阵骚乱,好像有个女人大声叫停车,也许有人落下了东西。司机好像很不耐烦,装作听不见。”这句话中的两个“好像”含义一样吗?为什么?(2分)

20.文章第⑺段中当“我”见到母亲拿着汇款单跑了整整10公里路赶来时,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呢?请发挥你的想像,写一段心理描写。(字数50字左右)(3分)

21.母亲从10公里外跑来,她的目的是什么?读完文章后,你觉得文章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22.同样是写亲情,朱自清的《背影》和本文在写法上似乎有些不同,请你试对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作简单分析。(4分)

18. 作者详细的叙述“我”家庭的情况,写出了家庭的困境,为后文的叙述蓄势,作铺垫。

19. 不一样,第一个“好像”是模模糊糊听不真切的意思;第二个“好像”表示了一种猜测,其实是写司机对女人叫喊的毫不在乎。

20. 主要从感激母亲的角度进行想像,略

21. 扭转她儿子人生的方向,上大学是儿子最好的出路。母亲是一个倔强的善良的热爱子女的人。

22. 《背影》一文以“背影”贯穿全文,文中细腻地描写了父亲的背影,表现了父子深情。而本文的叙事线索不是很清晰,文章中主要通过母亲奔波10公里送来学费的事情表现崇高的母爱。对母亲的描写更多的是一种侧面描写。

阅读《背影》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2分)

我看见他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了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4.选文中的“攀”“缩”“倾”三个动词用得极其准确生动,请你对此作简单赏析。(3分)

15.父亲“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6.选文这部分从刻画人物的方法上,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2分)

17.“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我”为什么会落泪呢?这与前文“到徐州见着父亲”时落泪原因一样吗?为什么?(4分)

14.“攀”“缩”“倾”三个动词细腻而又简练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了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如此艰难地去买橘子,这就感人至深了。

15. 这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心,道出了父亲不肯让“我”去,一定要自己去的道理: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到踏实满足。

16. 这段文字主要对人物进行动作描写,在细腻的动作描写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17. 这次流泪,是因为父亲的爱所感动而流泪,是感动的泪。前文在徐州见到父亲流泪,是为家庭的不幸而流泪,是悲哀的泪。

暗香

①突然,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香味。开始,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香水味。可一个个挨着猛嗅了一番,却都不是。这时,有人提醒:“是桂花香吧?”

②我才恍然醒悟,这确实是桂花香啊!于是,赶到室外,走到立在人行道旁的桂树旁,果然,一股浓烈的幽香沁(qìn)人心脾,激荡魂魄。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

③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这些惹人怜爱的小东西,竟在暗暗地飘香,飘香了还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地凋零(líng),我们如不仔细瞧,还不知道它们已经到过这个世界,已经香过这个世界。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一个最温柔的记忆,那是上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

④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后十一点钟回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在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春夏秋冬,他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内过了一夜,才知道学校大门是十点就关的,而原来关门的老大爷生病住院了。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当他流着泪买了一大堆礼品去看望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

⑤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因为在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幽香,然后悄悄地凋谢。

⑥他们不张扬,是因为他们的生命本来就如此啊!

18.根据括号里拼音写出汉字。(2分)

(qìn)人心脾 凋(líng)

19.作者在写桂花开放时,有一句十分逼真的比喻,请找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并仿照写一个比喻句。(3分)

原句

仿句

20.文章第四自然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请简析它的作用。(3分)

21.作者两次写了“眼睛湿润了”,请写出来,并说说为什么“湿润”?(4分)

22.本文用《暗香》为题目有什么深刻含意?(3分)

18.沁;零;

19.“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略。

20.插叙,为作者借物抒情作了铺垫。

21.第一次“我的眼睛就湿润了”;第一次是“我”被桂花的风格所感动:

第二次“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第二次是“我们”被老人的默默行善的精神所感动。

22.歌颂了那些像桂花一样的人,他们从不张扬,却默默地奉献自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