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说( )的菜畦,( )的石井栏,( )的皂荚树,( )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 ),蟋蟀们在这里(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还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来,也曾因此弄坏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有比桑葚要好得远。

1、按课文内容填上文段的空。( ) (1分)

A.、碧绿 光滑 高大 紫红 低唱 弹琴B.、碧绿 光滑 低唱 弹琴 高大 紫红

C.、光滑 高大 碧绿 低唱 弹琴 紫红D.、碧绿 低唱 光滑 高大 弹琴 紫红

2、这个文段对百草园的描写彩用的是先由( )到( ),再由( )到 ( )的顺序。(2分)

3、这段文字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2分)

详写的是:( ),略写的是:( )。

4、文段写的四件趣事是:( ),( ),

( ),( )。(4分)

5、这段文字抓住对象的特征,用表示颜色、声音、形状、滋味的词语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的描绘了不同的景物。请你按下面的要求从文中找出有关的词语各两个填在横线上。(4分)

颜色: 。声音:

形状: 。滋味:

6、文中的两个“不必说”的表达作用是什么?(1分)

答:

7、“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分)

答:

8、这段文字把百草园描绘得色彩斑谰、生机勃勃的原因有以下几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百草园中的各种景物的确令人心旷神怡。

B.、反映了儿童对封建社会的厌恶和对封建教育的反感。

C.、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D.、再现了封建时代少年儿童入学前后的遭遇。

[fa73ab04522042fb.jpg]

创造月亮

唐传奇当中,有这么三个小故事,叫做《纸月》、《取月》、《留月》。“纸月”的故事是讲有个人,能够剪个纸的月亮照明;“取月”是说另一人,能够把月亮拿下来放在自己的怀里,没有月亮的时候照照;至于“留月”,是说第三个人,他把月亮放在自己的篮子里边,黑天的时候拿出来照照。

我被这样的故事折服了。

自然惊叹古人想得奇,想得妙,将一个围绕地球运行的冷冰冰的卫星想成了自我的襟袖之物;更加慨叹那不知名的作者“创造月亮”的非凡立意。由不得想,能够作出如此的想象的心,定然无比地澄清清明。那神异的心壤,承接了一寸月辉,即可生出一万个月亮。

叩问自己的心:你是不是经常犯“月亮缺乏症”?晦朔的日子,天上的月亮隐匿了,心中的月亮遂也跟着消亡。没有月亮的时候,光阴在身上过,竟有了鞭笞般的痛感。“不是我在过日子,而是日子在过我。”我沮丧地对朋友说。回忆着自己走在银辉中的模样,是那样的诗意安然,但今天的手却是绝难伸进昨天了。我够不着浴着清辉的自己。

我常常想,苦的东西每每被我们的口拒绝,抠的药,也聪明地穿起讨好的糖衣服。苦,攻不破我们的嘴,边来攻我们的心了。而我们的心,是那样的容易失守。苦,在我们的心里奔突,如鱼得水。可以诉人的苦少而又少,难以诉人。羞以诉人的苦多而又多。优与隐忧不由分说地抢占了我们的眉头和心头。夜来,只有枕头知道怀揣了心事的人是怎样地辗转难眠。世界陡然缩小,小到只剩下了你和你的烦恼。白天被忽略的痛,此刻被无限放大,心淹在苦海里,无可逃循。这时候,月亮在哪里?天空没有月亮,心空呢?

想没想过,剪个纸的月亮给自己照明?

创造一个月亮,恰是创造一种心情。痛苦来袭,我们习惯浩叹,习惯呼叫,我们不知道,其实自我的救赎往往来得更为便捷,更为有效。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有个女孩掩埋在废墟下达八太之久,在那难熬的日日夜夜里,她不停地唱着一段段的“样板戏”,开始是高声唱,后来是低声唱,最后是心里唱。她终于幸存下来。她不就是那个剪个纸月亮给自己照明的人吗?劝慰着自己,鼓励着自己,向自己借光,偎在自己的怀里取暖。这样的人,上帝也会殷勤地赶来成全。

人的生命历程,说到底是心理历程。善于生活的人,定然有能力剪除心中和阴翳,不叫它滋生,不叫它蔓延,给月亮一个升起的理由,给自己一个快乐的机缘,揣着月朗月润的心情,走在生命绝佳的风景里。

1.阅读①~③段,概括“我被这样的故事折服了”的原因。(3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和第⑥段中加点的“纸月亮”分别指什么?(4分)

第①段中的“纸月亮”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⑥段中的“纸月亮”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你对全文的理解,说说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创造月亮”?(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面对痛苦“自我的救助往往来得更为便捷,更为有效”,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感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想像奇妙  (2)立意非凡  (3)心无比澄澈清明2.用纸剪成月亮  劝慰、鼓励、支撑自己的精神力量  3.因为飞Ij造月亮飞巳让我们在失意的时候,用一种精神力量来引导自己乐观地面对生活,所以作者提倡要飞Ij造月亮”。4.面对困境,自己完全可以给自己以安慰、信心、鼓励,让自己从容地面对困境。这比别人的救助更迅速方便,更加有利于自己从困境中走出。 

八月的一天下午,天气暖洋洋的,一群小孩在十分卖力地捕捉那些色彩斑斓的蝴蝶。这时,我不由自主地想起童年时代发生的一件印象很深的事情。那时我才十二岁,住在南卡罗来纳州,常常把一些野生的活物捉来放到笼子里,而那件事发生以后,我这种兴致就被抛得无影无踪了。

我家在林子边上,每当日落黄昏,便有一群美洲画眉来到林间歇和歌唱。那歌声美妙绝伦,没有一件人间的乐器能奏出那么优美的曲调来。

果然,我成功了。它先是拍打着翅膀,在笼中飞来扑去,十分恐惧。但后来它安静下来,承认了这个新家。站在笼子前,聆听我的小音乐家美妙的歌唱,我感到万分高兴,真是喜从天降。

我把鸟笼放到我家后院。第二天,它那慈爱的妈妈口含食物飞到笼子跟前。画眉妈妈让小画眉把食物一口一口吞咽下去。当然,画眉妈妈是知道这样比我来喂它的孩子要好得多。看来,这是件皆大欢喜的好事情。

接下来的一天早晨,我去看我的小俘虏在干什么,结果发现它已经无声无息地躺在笼子底层,死了。我对此迷惑不解,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想,我的小鸟不是已得到了精心的照料吗?

那时,正逢著名的鸟类学家阿瑟•威利来看望我的父亲,在我家小住。于是,我就把那小可怜儿的可怕厄运告诉了他,听后,他作了精辟的解释:“当一只美洲画眉鸟妈妈发现它的孩子被关进笼子后,就一定喂小画眉足以致死的毒莓,它似乎坚信它的孩子死了总比活着做囚徒好些。”我听了,大吃一惊。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捕捉任何活物来关进笼子里。因为我知道:任何生物都有对自由生活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13.作者由“一群孩子十分卖力地捕捉那些色彩斑斓的蝴蝶”而想起“童年时代发生的一件印象很深的事情”,这种思维过程叫 .(2分)

14.第一段中,有一句话:“那件事发生后,我这种兴致就被抛得无影无踪了。”请问:(4分)

“那件事”是指

这种兴致”是指

15.阅读自然段,“我”为什么要捕获一只小画眉放到笼子里?请你评价一下这种做法。(4分)

16.第五自然段中,小画眉鸟“无声无息地躺在笼子底层,已经死了”,这是因为           ,那么画眉妈妈为什么要毒死自己的孩子呢?(3分)

17.作者为什么“再也不捕捉任何活物来关在笼子里”?(7分)

13.联想。 

14.被“我”捕捉来关在笼子里的画眉鸟死去了,根本原因是“我”使它丧失了自由;把一些野生的活物捉来放到笼子里。 

15.让它为我一人歌唱。这种做法是自私的,既是对鸟儿的摧残,也是对自然平衡的破坏。 

16.画眉妈妈喂小画眉足以致死的毒莓;它似乎坚信它的孩子死了总比活着做囚徒好些。 

17.因为他明白了:任何生物都有对自由生活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是值得肯定的

《走一步,再走一步》片断, (10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9.请你用10个字左右说出这段选文叙述的事件。 (2分)

10.当“我”迈第一步时,那种恐惧心理克服了没有?请你仔细阅读第段,从文中找几个关键词语来证明白己的看法。 (4分)

11.从最后两段文字中找出“我”心理状态变化的语句。导致“我”心理状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12,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识字、写字,要整段、整篇地背诵文章,你有没有背不过、写不完的感觉?读完这篇文章之后,你有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想法? (3分)

9.父亲鼓励(指导、引导、教)我一步一步爬下悬崖。

10.没有解除恐惧心理。“似乎”、“小心翼翼”、“探”几个词语都能表现这一点。“似乎”,表现了“我’’对迈出第一步信心不足;“小心翼翼”和“探”,则表现了“我”依然恐惧的心理。

11.“我”成功迈出第一步,“顿时有了信心”;成功迈出第二步,则“信心大增”;完全爬下悬崖之后,“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他的心理状态是在获得成功的行动中变化的。

12.字要一个一个地认,书要一段一段地背。只要克服一个一个小困难,学习任务总是会完成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3题。(10分)

敲雪

(1)睡到半夜,忽然觉得好冷。也许,外面下雪了。我想。我蜷着身子,强迫自己再睡。不知过了多久,迷迷糊糊中,我听到了屋前屋后的惊叫声。睁开眼,天亮了,透进屋的亮光,冷冷地泛着朦胧。

(2)好久没见过雪了!我顾不上睡觉,一骨碌爬起来,小跑着跨出门。屋檐下,我极目远眺,整个世界全是一片白,白得晃眼。慢慢收回目光,我就看见了父亲。

(3)父亲站在屋对面的小路上。他眼下,是一丛一丛的雪枝。我知道,托着雪的,是密密麻麻的树枝。每到春天,那些树枝就开出一堆一堆的杏花、李花、桃花,五彩缤纷的,像一片花的海洋。花一天一天地谢了,青涩的果子藏在绿叶间,一天一天地长大了,泛红了。父亲的笑容也多起来,有时不知不觉就到了树下。开始,父亲轻轻掰下枝丫,寻找枝叶间还没完全长出来的果子,偶尔发现米粒大的一颗,也要小跑回家雀跃着向全家人报喜;后来,父亲就踮着脚尖,痴痴地看,痴痴地闻,即使枝丫垂到眼皮下,也舍不得动一指甲,生怕惊跑了它们。果子渐渐成熟了,父亲停了农活,从早到晚蹲在树下守着,守着我们的“书本”。我们兄弟多,家里又没有其它收入,读书全靠它。到了上市季节,父亲就在树下铺几床棉絮,说这样落下的果子就不会摔烂,能卖个好价钱。卖果子的钱,父亲一分一厘也不花,全存着,刚好够我们读一年书。所以,只要我们目不转睛盯着父亲担子里那些红嘟嘟的杏呀、李呀、桃呀的时候,父亲总是拍着我们的头说:“馋了吧?这可吃不得,它是你们的书本啊,不想读书吗?”我们一起点头:“想读!”“还想吃吗?”“不想!”我们一起咽口水,狠狠摇头。从此,我们就把那些杏呀、李呀、桃呀叫书本了。

(4)可是,这不是果树开花、结果的季节呀,父亲看那些雪树做啥呢?我很是不解。

(5)走到父亲面前,父亲看了看我,说:“星期天,多睡会吧?”

(6)我不回答父亲的话,不解地问:“你看这树干嘛?春天还早。”

(7)“真的还早么?快了快了!可是——”父亲顿了顿,脸上露出了忧郁,“这雪太大了,你看,树枝压断了好多。”

(8)我细细一看,真的,一些断枝落在地上或是横在树上,全被雪掩住了,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

(9)“回去拿根竹竿来吧。”父亲沉吟了一阵,对我说。

(10)我怔了怔,一下子明白了父亲的用意,于是,忙不迭地回家找来一根稻田里赶鸭子用的长竿。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敲下来……几十棵果树,父亲整整敲了一个上午。父亲回家,头上、脸上,身上,全是雪。给体温融化的雪水,湿透了父亲的衣服。我连忙烧起一堆旺旺的柴火,父亲骑在火上,还在瑟瑟发抖。

(11)这天晚上,父亲问我:“今晚还会下雪吗?”

(12)“下呀,老师说‘瑞雪兆丰年’,下得越大越好!”我说。

(13)“我娃儿有长进了,好,那就下吧!”父亲抚摸着我头,频频颔首。

(14)晚上,果真又下起了大雪。父亲怎么也睡不着,他耳朵支楞着,听着外面的风吹草动。“睡呀,你怎么了?”母亲不耐烦了。“你懂啥?这叫听雪!”父亲的声音很大,传进篱笆墙另一边的我们的耳里,我和弟弟就吃吃地笑,笑父亲不会用词,雪,是能听的么?

(15)半夜,父亲突然翻身跳下床,惊醒了我们。我们问他怎么了,父亲说:“我听到树枝又断了,一声连一声,我得敲雪去。”我们说这么远,听不到,你那是幻觉,睡吧睡吧。可是父亲不理会我们,拖着竹竿,打着手电就出了门。我们穿了衣服撵出去,在屋檐下看见的已是一束在树下晃来晃去的亮光了。看了一会,冷得不行,我们只得跑进了被窝。

(16)天亮,父亲回家,把我们全都摇醒,高兴地说:“一根树枝也没断,你们又能上学了,又有书本了。”父亲的牙齿咯咯直响,磕得不听使唤。

(17)第二天,父亲就病了。

(18)冬天完了,春天来了,夏天也来了,杏呀、李呀、桃呀,比哪一年都大,都红。父亲的病却一直不见好转。我挑了两个又大又甜的桃,捧到父亲床前,说:“爸,你尝尝,好甜呢!”

(19)父亲挣扎着撑起身子,劈手打掉我手里的桃,怒气冲冲地吼:“谁叫你们吃?这是你们的书本哪!不想读书了?”

(20)“想!”我哭着说,“我们没吃,只想你吃一个,你的口味不好!”

(21)父亲叹了口气,拉过我,给我擦了一把眼泪,说:“拣起来吧,我吃一个!”

(22)我看见父亲咬了一口桃,父亲的眼泪也一下子流了出来。

20.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21.选文第(18)段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22.请分析选文中“父亲”的性格特点。(3分)

23.为文章结尾处补充一段能揭示文章主旨的议论性或抒情性的文字。(2分)

 

20父亲为了保护好能为我们兄弟上学提供书费保证的杏树、李树、桃树而整夜去敲树上的雪,最后病倒了。

21.景物描写,写出了杏、李、桃的丰收景象,体现了父亲的辛苦没有白费,表达了我们对父亲的爱和敬仰。

22.关爱子女,重视教育,坚韧,吃苦耐劳。(答出三点即可)

23.答题要点:(1)能揭示主旨(2)运用议论或抒情的表达方式(3)语言流畅优美。

小院吟

(1)关中农村,总喜欢用泥巴打墙,围起一个院儿。我家的小院在村的正中。母亲每天早早起来;将院子一遍一遍地扫干净,不允许我们扔下一片纸屑,一个柴棍。村里的人见一方小院,竟收拾得这般模样,便与母亲开起玩笑来:“王妈,您这里准备在地上擀面条了吧?”说得大伙直乐。

(2)小院是母亲用四五年攒下的鸡蛋钱,请了小工,打墙围起来的。得之不易,母亲便格外地宠它,爱它:冬天埋下一截葡萄枝条,春天里长起来了,嫩嫩的叶,像一只刚出壳的雏鸟,昂着头,望着这新鲜的世界;春天里种下一行豆,夏天里蔓爬上土墙,花便密密地排成队儿,立了起来。

(3)小院,是母亲精心编织的一个花篮。它盛着农家艰辛而又多彩的生活,也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

(4)父亲早年在外地工作,家中无劳力,地里的活儿早早地搁在了母亲和我的肩上。天长日久,我在外面受了气,便独自坐在院子的石头上发呆。母亲过来了,她最知道我的心思,便挪了小凳,凑到我的眼前,东南西北地比划,仿佛一切智慧的东西,都在那粗布裹着的胸口倒出,便放飞了一只鸽子,携我振奋起来。

(5)更多的时候,我同母亲一起,在小院里筹划着生活,筹划着以后的事情。或者跟了母亲的眼神,走进一个个带着泥土味儿,又十分生动的传说之中。什么姑家婆、王老六,什么堤埂神、杨柳女,这些故事总如钩子一般的钩着我,让我至今忘不了。

(6)小院南侧有几棵香椿树,那是母亲赶庙会时,从近百里的山里挖来的苗,三年便长得胳膊般粗细,并举起一树的叶子。香椿虽是野树,但那香却十分细腻,风来也罢,风去也罢,香便充满了小院,香便传遍了村落。左邻右舍的只说多了这香,整个村子也便多了新鲜,三天两头有人带了孩子来看,小院也因此多一种情感。慢慢地,小院成了大伙的小院了。

(7)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怕母亲一个人在家里孤单,想接他到城里一起生活,可母亲执意不肯,她说离不开小院,丢不开小院。从此,我想到小院,就想到母亲的一生。我想,母亲不就是那小院吗?朴素得再不能朴素了,但她正是用这种朴素,将一片爱心拜给了这个世界,将那干干净净、且带着泥土芳香的情捧给了人间。

(8)母亲啊,我也是您那小院中的一棵树啊!

12、第一段主要写小院的 ,是从 两方面来写的。(2分)

13、简要概括第二段的段意,并找出四个表现小院生活活力的词语。(4分)

14、第三段中说,小院“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请从下文中找出这句话的根据。(2分)

15、第五段中说“这些故事总如钩子一般地钩着我”,对其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母亲讲的传说故事十分生动,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B. 母亲讲的传说故事绵长有趣,因此把人引入梦境。

C. 母亲讲的传说故事令人震惊,产生畏惧心理。

D. 母亲讲的传说故事令“我”着迷,情不自禁的产生各种幻想。

16、第六段表面上是写的是香椿树,实际是在写母亲,请说说香椿树和母亲有什么联系?(2分)

17、用“——”划出第七段中的抒情语句,并说说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3分)

18、综观全文,对全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说明“我”永远依恋母亲,就像小树离不开小院一样。

B. 表现“我”将回到母亲身边,与母亲共同生活的愿望。

C. 说明我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

D.、说明“我”是在母亲的爱心抚育下成长,也同样有着她的那种朴素的真情。

12、干净、母亲的辛勤、村里人的夸奖;(第一空1分,后两空各0.5分)

13、交代小院的由来及母亲对小院格外宠爱的情形。嫩嫩的叶,昂着头,爬上,密密地,立了起来(段意2分,四个词语每个0.5分)

14、第四段中母亲的安抚、劝慰;   15、A

16、香椿树给人芳香和温馨,母亲也如此,她关心人,给人一种真挚的情,朴实的爱。

17、抒情句:“我想……捧给了人间”   含义:以物喻人,赞美母亲将纯真、质朴的爱献给人间的精神。

18、D.

蜻蜓和蚂蚁

逛来逛去的蜻蜓,整个夏天净是唱啊玩啊。转瞬之间,冬天在眼前了,田野里荒凉凋敝。阳光灿烂的日子,每张叶子下面都是现成的眠床和早餐的日子,已经逝去了。冬天来了,好日子过完了,寒冷和饥饿一齐逼来。蜻蜓不再唱歌了(肚子饿的时候,唱歌会有什么乐趣呢),整天愁眉苦脸,嘀嘀咕咕。它爬到蚂蚁跟前。

“收留我吧,好人儿!在你这里我不久就会强壮起来的;让我避寒寄食到春天吧!”

“朋友,我可觉得奇怪;夏天的工作造就冬天的快乐,难道你不明白这道理吗?”

“在我们暖绵绵的青草窝上,唱歌呀,游戏啊,一点钟接着一点钟的,玩得头都昏了,哪有工夫想到工作呀!”

“那么你——”

“我整天唱我的歌,满不在乎。”

“唱你的歌曲!嘿,多美呀!现在你满可以到外面去载歌载舞呀!”

8、 到了冬天,蜻蜓“整天愁眉苦脸”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

9、 蚂蚁说:“那么你——”话未说完就被蜻蜓打断了。蚂蚁想说什么?请发挥想象,把它补充出来。限15个字以内。(2分)

答:

10、文章结尾蚂蚁说:“现在你满可以到外面去载歌载舞呀!”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2分)

答:

11、 读完这篇文章你悟出一个怎样的生活道理?(3分)

答:

8、因为到了冬天,寒冷和饥饿一齐逼来,而蜻蜓还没有作好过冬的准备。

9、示例:“那么你一点也不考虑冬天怎么办吗?”

10、你是自作自受,我可不愿意收留你。(意思接近便可)

11、告诫人们:舒适的生活是以辛勤的劳动作为前提的,不可只顾享乐而忘记工作。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17、本文的作者是 ,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 。(1分)

18、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一共给我们描绘了五幅画面,除了上文中的春草图外,还有四幅画面分别是 。(2分)

19、想象一下,“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下边的诗句中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 )(2分)

A.、春风又绿江南岸B.、浅草才能没马蹄

C.、草色遥看近却无D.、风吹草低见牛羊

20、画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1分)

2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句中的“偷偷地”和“钻”用得好,为什么?(2分)

答:                                        

22、“坐着,躺着,打两个滚……捉几回迷藏”表明什么?(2分)

答:                                       

23、第3段描绘的是一幅春草图,表现春草旺盛的生命力,由此你联想到哪些古诗句?(2分)

答:                                       

17、朱自清、《春》;18、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每空0.5分,18题允许颠倒顺序。)

19、C;20、反复、拟人;21、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将无意识的小草写成了有意识的小草,不经意间给人以惊喜的感觉。(意思答对便可,允许学生有个性的解读。)

22、表明了人们与春草的密切接触,写出了春草给人带来的快乐,人们对春草的喜爱之情。(意思答对便可,允许学生有个性的解读。)

2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

一棵大树

[美]谢尔·西弗斯汀著 陈丹燕译

  从前有一棵树,她很爱一个男孩。每天,男孩都会到树下来,把树的落叶拾起来,做成一个树冠,装成森林之王。有时候,他爬上树去,抓住树枝荡秋千,或者吃树上结的果子。有时,他们还在一块玩捉迷藏。要是他累了,就在树阴里休息,所以,男孩也很爱这棵大树。

  童年的男孩多快乐呀!

  树感到很幸福。

  日子一天天过去,男孩长大了。树常常变得孤独,因为男孩不来玩了。

  幸福源于相亲相爱!

  “孤独”一词可见树对男孩的思念。

  有一天,男孩又来到树下。树说:“来呀,孩子,爬到我的树干上来,在树枝上荡秋千,来吃果子,到我的树阴下来玩,来快活快活。”

  “我长大了,不想再这么玩。”男孩说:“我要娱乐,要钱买东西,我需要钱。你能给我钱吗?”

  “很抱歉,”树说,“我没钱。我只有树叶和果子,你采些果子去卖吧,卖到城里去,就有钱了,这样你就会高兴的。”

  男孩爬上去,采下果子来,把果子拿走了。

  树感到很幸福。

  幸福源于_______!

  此后,男孩很久很久没有来。树又感到悲伤了。

  终于有一天,那男孩又来到树下,他已经长大了。树高兴地颤抖起来,她说:“来啊,男孩,爬到我的树干上来荡秋千,来快活快活。”

  由“颤抖”可见大树的激动!

  “我忙得没空玩这个。”男孩说,“我要成家立业,我要间屋取暖。你能给我间屋吗?”

  “我没有屋,”树说:“森林是我的屋。我想,你可以把我的树枝砍下来做间屋,这样你会满意的。”

  于是,男孩砍下了树枝,背去造屋。树心里很高兴。

  但男孩又有好久好久没有来了。有一天,他又回到了树下,树是那样的兴奋,连话都说不出来了,过了一会,她才轻轻地说:“来啊,男孩,来玩。”

  “我又老又伤心,没心思玩。”男孩说,“我想要条船,远远地离开这儿。你给我条船好吗?”

  看看,男孩每一次对大树开口说话,都离不开一个“_________”字。

  “把我的树干锯下来做船吧。”树说,“这样你就能离开这里,你就会高兴了。”

  男孩就把树干砍下来背走,他真的做了条船,离开了这里。

  树很欣慰,但心底里却是难过。

  又过了好久,男孩重又回到了树下。树轻轻地说:“我真抱歉,孩子,我什么也没有剩下,什么也不能给你了。”

  大树总是在说“抱歉”,可该抱歉的不应是大树啊!

  她说:“我没有果子了。”

  他说:“我的牙咬不动果子了。”

  她说:“我没有树枝了,你没法荡秋千。”

  他说:“我老了,荡不动秋千了。”

  她说:“我的树干也没了,你不能爬树。”

  他说:“我太累,不想爬树。”

  树低语说:“我很抱歉。我很想再给你一些东西,但什么也没剩下。我只是个老树墩,我真抱歉。”

  男孩说:“现在我不要很多,只需要一个安静地方坐一会儿,歇一会儿,我太累了。”

  树说:“好吧,”说着,她尽力直起她的最后一截身体,“好吧,一个老树墩正好能坐下歇歇脚,来吧,孩子,坐下,坐下休息吧。”于是男孩坐在了树墩上。

  大树的一片爱心在“尽力”二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22、文中有两处写了“树感到很幸福”,其实这两个“幸福”的含义有所不同。老师为前一句加的批注是“幸福源于相亲相爱!”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为后一句加上恰当的旁批:(2分)

  幸福源于_______!(限四字)

23、长大后,男孩很少来看大树,就是在仅有的几次中,男孩每一次对大树开口说话,都离不开一个“_________”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3分)

24、文中的大树真让人感动,也许她还会让你浮想联翩。请你用一句诗、一句歌词或一句格言,来表达你对她的赞美。(2分)

25、请你为这篇文章补上一个富有深意的结尾:(3分)

又过了好久,男孩重又回到树下。________。

22、合文意即可。参考:无私奉献(2分)

23、要谈看法时要有明确的内容和观点,或针对男孩子的索取,或针对大树的给予,语言通顺即可。(3分)

24、符合“奉献”和“关爱”主题的即可。参考: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分)

25、略(表现男孩儿贪得无厌或悔过自新的内容均可)(3分)

夜幕垂得更低了,窗外黑乎乎的,寒风尖叫着,而我们教室却人声鼎沸,温暖如春。

现在正是我们班新年晚会的高潮。五彩的灯光和着欢快的乐曲变幻,一盏盏红灯在同学们手上随着歌声跳动,天花板上用纱巾结成的彩带伴着欢声笑语翩翩起舞。

“最后一项,吃元宵!”主持人一宣布,我们几个负责煮元宵的可着了慌。我们刚才只顾着看节目,还不知元宵熟没熟呢。没办法,盛就盛吧。开始每人六个,还忙得过来,没想到有些吃得快的人又来要。他们几个大男生没带饭盒,就用水果盒盛,每次盛还要恳求“再多给几个!再多给几个。”董蒂蔓她们几个平时不声不响的女生,这会儿也不甘示弱,这一个劲说:“好吃,好吃!”吃完了还回味着说:“我还没有吃过这么香的元宵呢!”听着这声声叫好,看着同学们吃得有滋有味的样子,我也禁不住夹起一个,一咬,竟还是生的,略带点苦味。望着眼前的这一张张笑脸,我真糊涂了。

记得去年的新年晚会,吃的是饺子。那三鲜的饺子是食堂小灶的师傅给调的,我们几个女同学包,忙了一个下午,半个晚上。可到了吃饺子时,教室里却没有多少人。有的说吃不下,有的说不好吃,没吃几个就都回家了。我们几个包饺子的同学更是气不打一处来,饺子倒掉了,闹得不欢而散。而现在,难道是那些爱挑剔的同学改了脾气?还是……

“还是大家一起吃得热闹,吃得香啊!”李刚一句话给我点破了迷津。是啊,初一时,我们班是乱班,像盘散沙。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谁也不把集体放在心上。一有集体活动,不但参加的人少,即使参加了也总是闹别扭、挑刺的。而今,通过整顿,我们班同学齐心合力拧成一股绳,又重新有了我们共同的“大家庭”。不论是运动会,还是年级活动,人人都想为班级出份力,争点光。谁要是再提班里的“旧事”,准会被大家哄得无地自容。只要是大家的事,谁都热心支持。这不,生元宵抢着吃,哈哈!不知怎的,我这么一想,嘴里的元宵竟变得既香又甜了。

15、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插叙的内容,并说明插叙内容在文章中的作用。(2分)

16、这篇短文的叙述线索是( )(2分)

A.元宵B.吃元宵C.时间的推移D.热爱集体的精神

17、短文的中心思想是( )(2分)

A.写元旦庆祝会上吃元宵,表现同学们热爱集体,赞美集体主义思想。

B.写元旦庆祝会的欢快气氛,表现同学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C.写元旦庆祝会上同学们争着吃元宵,表现元宵比饺子更好吃。

D.写元旦庆祝会上同学的不嫌元宵又生又苦,表现同学们的宽容、大度。

18、“还是大家一起吃得热闹,吃得香啊!”这句话有什么深层含义?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与“我也禁不住夹起一个,一咬,竟还是生的,略带点苦味”一句相照应的句子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和去年新年晚会吃饺子“不欢而散”相照应的句子是:(2分)

————————————————————————————————。

15、插叙部分:记得去年的新年晚会……闹得不欢而散。作用:对比,突出中心。(2分)

16、B                                                                   (2分)

17、A (2分)

18、有了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大家的心情才舒畅;含蓄地揭示了中心。(2分)

19、渲染气氛;为后文做铺垫;形成对比。 (2分)

20、“我们刚才只顾看着节目,还不知元宵熟没熟呢……没办法,盛就盛吧。” (2分)

21、一有集体活动,不但参加的人少,即使参加了也总是闹别扭、挑刺的。(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