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3—19题。(13分)
鼾声
因公因私,我已好几年没回故乡了。忙忙乱乱地行走在城市的街头,几乎忘记了独自生活在乡村老屋里的父亲。
前不久,家乡的表哥写信告诉我,父亲蹲在村口路边守望的身躯像是一块坚硬的石头……看到这里,①我的泪水滚了出来,连忙推去所有的事务,一刻不敢停留地往故乡赶。在村口的路边,父亲终于看到他风尘仆仆的儿子出现在回家的路上。他站起来,搓着那双大手嘿嘿地笑着。吃过简简单单的晚饭,唠过一阵子家常,窗外夜色已深。
我打了个哈欠说:“爸,咱睡吧。”
父亲的眼中露出难色,他说:“嗯,睡吧。”随后又站起身往门外走,“我爱打鼾,怕吵你睡觉,我找人搭铺去。”
我拦住他笑说:“爸,我是你的崽,像你,也打鼾,你不是不知道,两只喇叭一块儿吹,热闹。”
父亲不好意思地笑了一声,开始脱鞋宽衣。于是,我跳上了那张自己睡了十几年的破旧、宽大而又温暖的床。跟以前一样,父亲睡那头,我睡这头,彼此枕着一双臭脚。
月亮在窗外移,树梢摇动,筛下一床碎银。但听不到那熟悉、亲切的鼾声。
父亲在那头说:“不早了,睡吧。”
我在这头应道:“睡吧。”
月亮从窗口消失,鸡啼在村庄远远近近的地方响起,床上仍然没有那亲切的鼾声。记得以前与父亲同寝时,在田头地尾劳累了一天的父亲头沾枕头就睡过去,鼾声惊天动地,吵得我无法入眠,就恼怒异常地用脚踹醒他,叫他熬着等我睡去后他再睡……想到这里我的心好痛。于是,就装作打鼾,打得既重又急,仿佛睡得极香极沉。
父亲在那头轻轻地侧了侧身,并欣慰地舒了一口气。
随后,我发现父亲轻轻地起来,轻轻地给我掖被角,最后,父亲竟用手轻轻地摸我的脸。当那粗糙而又温暖的手在我脸上滑过时,我嗅到了一种特别的气息,鼻子一酸,②泪水便滚出了眼眶,父亲的手一抖,替我抹去泪水,叹了一声说:“鸡都叫了,睡吧。”
我哽咽着答道:“睡吧。”
13.这篇文章以_______顺序展开情节,请找出相应的标志性词语,写在横线上。(2分)
答:
14.文中加横线句“父亲……石头”的体现了什么?(2分)
答:
15. “我嗅到了一种特别的气息”中“特别”你怎么理解?(1分)
答:
16.文中加点的四个“轻轻的”有什么作用?(2分)
答:
17.这篇小说写“我”两次流泪:(1分)
第一次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画波浪线处,从“记叙的顺序”来看,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9.下列两题,A.、B.、C.层学生选做一题即可。
○1本文通过写什么表现了怎样的主题?(2分)
答:
○2阅读了本文,你是否也有一些话想跟你挚爱的父母说,请写出来. (2分)
答:
13、时间 “夜色已深”、“月亮在窗外移”、“月亮从窗口消失”、“随后”、“最后”;
14、表现了父亲对儿子坚定的盼望与思念 。
15、指 父爱如母爱。
16、 对儿子细心、周到的关爱。
17、父爱如磐石,我感动又内疚; 父爱如母,我被深深地感动。
18、.插叙 表现“我”当年的无知,为下文写“我”装作打鼾作铺垫。
19.通过写“鼾声”表现父子之间深沉感人的爱。 (略)
阅读《苏珊•安东尼》选段,完成文后8-12题。(11分)
就在1872年那个重要的日子,她和她忠实的追随者们第一次投下了她们选举总统的一票。尽管投票站的男人们在那一刻受到了触动,但他们的思想并未因此而开放。几天后,苏珊即遭逮捕,被带到法官面前,她被指控非法进入投票站。
“你如何辩解?”法官问道。
“有罪?”?苏珊喊道,“难道努力推翻你们男人加在我们女人身上的奴役,是有罪?难道让你们明白我们女人对这个国家来说同男人们一样重要,也有罪?难道努力提高妇女地位让你们男人自豪地看着自己妻子的公众意识在提高,还是有罪?”
当法官还未从这一阵突然袭击中缓过劲来,她又接着说:“但是,尊敬的法官大人,难道违背美利坚合众国的__是无罪的?__中说,任何人不得被剥夺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权利。平等权利!”她大声疾呼,“难道,只让你们男人拥有制定法律的权利,拥有选举你们自己代表的权利,拥有只让儿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难道这能说我们女人也拥有平等的权利?你们,你们目光短浅的男人,已经成为自己母亲和妻子的奴隶主!”
法官被镇住了,这些观点在他面前从未被如此有力地表达出来过。“但毕竟法律还是法律!”法官说话时毫无底气,“我不得不罚你一百美元。”他说道。“我不会给的!”苏珊•安东尼说道,“记下你的话,法律会改变的!”说完,她大步走出法庭。
“要不要追上去,把她抓回来?”书记官问法官。
“不用了,让她去吧,”老法官回答道,“我害怕她是对的,害怕不久法律就要改变。”苏珊依然遍游美国各地继续宣传自己的改革主张,在每一个落脚之地,在每一份宣传册中,呼吁提高妇女地位。
8.苏珊•安东尼的罪名是什么?(2分)
答:
9.面对苏珊•安东尼的责问,法官的表现怎样?(2分)
答:
10.苏珊•安东尼是从哪几个方面为自己辩护的?(2分)
答:
11.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说说苏珊•安东尼的辩护为什么会能镇住法官?(3分)
答:
12.为什么老法官说“我害怕她是对的,害怕不久法律就要改变。”? (2分)
答:
8、非法进入投票站。
9、法官被镇住了,说话没有底气。
10、从两个方面为自己辩护,首先驳斥了强加给她的所谓罪行,然后尖锐地指出真正有罪的是那些违背__的人。
11、运用排比句、反问句达到感情强烈、鲜明有力的效果,气势如虹,咄咄逼人;辩护词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12、历史的车轮是永远向前的,谁也不能阻挡社会的进步。
阅读剧本《虎符》(节选),回答问题。
如姬 (伏地向魏太妃敬礼)太妃,请你宽恕我,我要向你请罪。
魏太妃 (答礼)不,倒是我应该向你请罪。
如姬 不,太妃,一切都是我的不是。公子无忌的兵符是真的。他要杀死晋鄙,是因为晋鄙不服从,合了符,还要多生枝节,这是罪有应得。公子无忌的兵符是千真万确的啦!
魏太妃 千真万确的?怎么能到得他的手里?
如姬 是我偷出来给他的。
魏太妃 (吃惊)啊,君夫人,是你那样做的?
如姬 是,是我偷出来给他的。我感觉得公子无忌太危险,仅仅带领了三千人要去和几十万的秦兵对敌,那实在是太危险了。因此我才从国王的寝室里,把那半边虎符偷了出来。那是放在他的铠甲匣里面的。就在上坟的那一天,我托侯先生交给了公子。
魏太妃 (由悲愤转为忧虎)国王一清理起来,岂不是很危险的吗?
如姬 是的,我很知道。但我要报答公子的恩,他为我报了杀父之仇,这项大恩我非报答不可。我为了要报他的恩,也为了要救他,什么危险我都是置之度外的。
魏太妃 (愈见镇静)那你太危险了。国王的寝室,除你而外,很少人能够进去。这虎符的遗失一经发觉了,他立地就可以知道是谁拿去的。
如姬 是,我知道。我想,他现在很高兴。觉得做了一件很满意的事,就是死也是值得的。
魏太妃 不,君夫人,死是很容易的事,可你不能死。你应该做的事情还很多。你不是时常在说,要我们大家都能够把人当成人吗?你要大家都把人当成人,首先就不要自己糟蹋了自己!(顿)更何况你现在是我们大家的恩人呵!
如姬 太妃,你怎么这样说?
魏太妃 是的,你是我的恩人,是我们大家的恩人。你把无忌救了,把无忌的三千食客救了。无忌如果能够把秦兵打退,把邯郸解围,那都要算是你的恩德。你是把邯郸的人救了,把赵国的人救了,并且把天下的人都救了。
如姬 要是那样,那是公子无忌的功劳。
魏太妃 不,如果没有你,连无忌自己都不能够保呢。你想,你怎么能够死得?
11.《虎符》这部历史剧编写的事实依据是( )
A.廉颇蔺相如列传B.信陵君窃符救赵
C.冯谖客孟尝君D.唐睢不辱使命
12.为什么魏太妃称如姬为恩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剧中魏太妃“由悲愤转为忧虑”的感情变化说明了( )
A.说明了魏太妃立场的变化,由对如姬盗窃虎符的反感和气概,变为同情和理解,进一步忧虎如姬的前途。
B.说明了魏太妃思想感情的转移,由对魏王施行__政策的愤怒,转为对如姬私盗虎符必遭杀害的忧虑。
C.说明了魏太妃思想感情的转移,魏公子无忌擅自领兵解围,魏太妃一开始不理解,后来是对他的担心和忧虑。
D.说明了魏太妃立场的变化,开始对邯郸被围漠不关心,后来认识到唇亡齿寒的道理忧虑赵、魏两国的前途。
14.剧本中“把人当成人”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面有关如姬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恩必报,深明大义B.魏王宠爱的妃子
C.魏公子无忌的姐姐D.善良贤惠,不畏强暴
16.剧本中多次提到的“虎符”是( )
A.国家之重器B.权力的象征C.祛邪之珍宝D.调兵的信物
11.B
12.因为如姬偷盗了魏王调兵的信物---虎符给无忌,无忌可以凭借虎符率领军队将秦兵打败,这样既救了赵国的危机,也等于救了魏国的危机。所以魏太妃称如姬为恩人。
13.A
14.剧本中“把人当成人”的说法,表达了如姬和魏太妃等反对暴政,反对奴役,追求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关系的一种美好的愿望。
15.C
16.D
杨 (向成)你说丢人罢?---这样的一个无耻的泼妇!
吴 (走进,不幸的听到了她的批评,向杨)什么?你讲什么?你骂人是不是?
(向成)成先生,你听见的,他破口骂人---
成 对不起,我在下棋,没有留心到我四周围的环境。
吴 (再转向杨,一逼)你以为我没有听见是不是?无耻,我请问你什么叫无耻?
(得不到答复)无耻,是的,旁人的事,不用他管,他来多事,才是无耻。一个在背后骂人的人,才是无耻。
[杨仍旧无言,一忍。]
吴 (再逼)---一个大学生,以为了不得,自己说话不通,还想来教训旁人,自己以为是受过高等教育,开口骂人!泼妇,请问什么叫做泼妇?哪一个是泼妇?讲啊!
[杨欲言而止者再,再忍。]
吴 (三逼,转到杨的面前)你没得说了是不是?刚才你很会说话,怎么现在连屁也不放了?你骂了人你不承认。你骂了人你不敢承认。这才是无耻。是的,无耻!下流!混蛋!
[杨面白手颤,忍无可忍。忽然看到了茶几上放着的花瓶,急忙地走去,抢在手中,走到吴的面前,双手将花瓶拼命的往地上一掷,花瓶粉碎。]
吴 (血管暴涨,双手撑腰)你这怎么说!
8.杨面对吴太太的步步进逼,一忍再忍,始终没有一句辩驳,这与他在前文为李嫂打抱不平时的能言善辩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所以是否可以说这一个回合表现他性格中软弱、胆怯的一面?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怎样看待杨摔碎花瓶这一结尾的?是谁赢得了这一回合的胜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第一个回合二人是围绕李嫂该不该赔花瓶展开的辩论,请概括杨长雄是从哪几个方面阐述道理、驳斥对方的,表现了杨长雄什么样的为人和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前文是为李嫂打抱不平,故而他据理力争,毫不退让,但应该看到,他也不是主动出击,而是“被迫抗战”。此次是由于他因气愤骂吴“泼妇”而起,所以他自知理亏,一再忍让,表现出不与对方计较的君子风度;另一方面,吴太太难以入耳的谩骂,也让他不齿与她争执,最后,忍无可忍,一摔泄愤。
9.最被逼无奈的壮举,是沉默之中的爆发。出人意料又嘎然而止,令读者拍手称快,痛快淋漓。杨虽赔了钱,但教训了自私无情的吴太太,打击了她嚣张的气焰,所以是他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10.情:同是穷人,在动荡逃难的岁月,应该互相同情,同是天涯沦落人,花瓶不必赔。表现杨的正义感和同情人。
理:李嫂受雇为主人劳作不小心碰碎,花瓶不该赔。表现杨的聪敏智慧、能言善辩。
势:李嫂是最底层的穷苦人,根本没有赔偿能力,花瓶不能赔。表现杨仗义执言、打抱不平、敢作敢为的性格特点。
警 太太!
吴 (从屋内走出,看见纸币,同时也看见了铺盖)怎么了?
警 这里是三块钱国币,交给你。(呈上手中的纸币)
吴 (收下应得的赔款)铺盖怎么了?
警 是啦吗,当铺的少奶奶,给了三块钱,听说太太是外省人,她不要李嫂的铺盖。
吴 (不甚中听,赶紧将警察向大门引去)对不住得很,对不住得很,谢谢你,谢谢你。(引着警士一同走出)
7.文中画线语句对刻画主人公性格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一个与此事不相干的当铺少奶奶尚能仗义相助,反衬出作为主人的吴太太的自私、冷酷。
吴 (继续开幕以前的口角)穷人,穷人,这个年头,哪一个不穷呢,哪一个不是穷人呢?白米卖到六十块钱一担,猪肉一块五毛钱一斤,三毛钱一棵白菜,一毛钱一盒洋火,从来没有听说过。穷人,穷人,是的,做娘姨的穷人,做主人的个个是发财的吗?这个年头,只有军阀,只有奸商,没有良心的,才会发财呀,我们可不是这样的人——①这样的三间破房子,一个月要四十块钱的房租。打仗以前,连四块钱都没有人要。简直是硬敲竹杠!这样的事,才是欺负人的事,这样的人,才需要旁人去教管教管……②(一面说话,一面已折好几件衣服,说时,目常向杨藐视,他显然是她在教客的对象)(甲)
(杨长雄想用两手掩耳,则无手拿书,不得已,用一手把对着声浪的一耳掩上)(乙)
4.请分析文中两处标点符号的作用:
①处破折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处省略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是戏剧开始吴太太的一段台词,作者借吴太太之__待了故事发生时怎样的社会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甲、乙两处舞台说明对剧情的展开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①转换话题,也表现吴太太的口齿伶俐。
②故意留有余音,观察对方的反映。
5.战争年代,社会动荡,物价飞涨,百姓民不聊生。
6.甲:一个指桑骂槐,有意挑衅。乙:一个一忍再忍,强作不理。这两处舞台说明一开始就揭示了吴、杨的矛盾,暗示着战争一触即发。
泉
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夜里,被雷击折断了。家里来信说:它死得很惨,是拦腰断的,又都裂开四块,只有锯下来,什么也不能做,劈成木柴烧罢了。我听了,很是伤感。
后来,我回乡去,不能不去看它了。
这棵老槐,打我记事起,它就在门前站着,似乎一直没见长,便是那么的粗,那么的高。我们做孩子的,是日日夜夜恋着它,在那里落秋千,抓石子,踢毽子,快活得要死。冬天,世上什么都光秃秃的,老槐也变得赤裸,鸟儿却来报答了它,落得满枝满梢。立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里,老槐就是竖起的一首歌子了。于是他们飞来了,我们就听着冬天的歌,喜欢得跑出屋,在严寒里大呼大叫。
如今我回来了,离开了老槐多年的游子回来了。一站在村口,就急切切看那老槐,果然不见了它。进了院门,我立即就看见了那老槐,劈成粉碎片,乱七八糟地散堆在那里,白花花的刺眼,心里不禁抽搐起来。我大声责问家里人,说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骤然之间,怎么就在这天地空间里消灭了呢?!如今,我幼年过去了,以老槐慰藉的回忆再也不能做了,留给我的,就是那一棵刺眼痛心的树桩了吗?!我再也硬不起心肠看这一长着沧桑的残酷,蕴藏着一腔对老槐的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
夜里,我无论如何都睡不着,走了出来,又不知身要走到何处,就呆呆地坐在了树桩上。树桩筐筛般大,磨盘样圆,在月下泛着白光,可怜它没有被刨了根去。那桩四周的皮层里,又抽出了一圈儿细细小小的嫩枝,极端地长上来,高的已经盈尺,矮的也有半寸了。
小儿从屋里出来,摇摇摆摆的,伏在我的腿上,看着我的眼,说:“爸爸,树没有了。”
“没有了。”
“爸爸也想槐树吗?”
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我的小儿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在这槐树下爬大,可他的幸福、快乐并没有尽然就霎时消失了。
“爸爸,”小儿突然说,“我好像又听到那树叶在响,是水一样的声音呢。”
唉,这孩子,为什么要偏偏这样说呢?是水一样的声音,这我是听过的,可是如今,水在哪儿呢?
“爸爸,水还在呢!”小儿又惊叫起来,“你瞧,这树桩不是一口泉吗?”我转过身来,向那树桩看去,一下子使我惊异不已了:真是一口泉呢!那白白的木质,分明是月光下的水影,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不正是泉水绽出的涟漪吗?我的小儿,多么可爱的小儿,他竟发现了泉。我要感谢他,他真有发现了新大陆的哥伦布一样的伟大!
“泉!生命的泉!”我激动起来了,紧紧握住了我的小儿,想这大千世界,竟有这么多出奇,原来一棵树便是一条竖起的河,雷电可以击折河身,却毁不了它的泉眼,它日日夜夜流动,永不枯竭,那纵横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根每一行,该是那一条一道的水源了!
我有些不能自已了。月光下,一眼一眼看着那树桩皮层里抽上来的嫩枝,是多么的精神,一片片的小叶绽了开来,绿绿的,鲜鲜的,深深的:这绿的结晶,生命的精灵,莫非就是从泉里溅起的一道道水坝柱吗?那锯齿一般的叶峰上的露珠,莫非是水溅起时的泡沫吗?哦,一个泡沫里都有了一个小小的月亮,灿灿地,在这夜里摇曳开光辉了。
“爸爸,这嫩枝儿能长大吗?”“能的。”
我肯定地说完,就再没有言语,我们静止地坐在树桩的泉边,谛听着在空中溅起的生命的水声。
14.“我”对老槐树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15.下列句子写得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请作具体赏析。(6分)
①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里,老槐就是竖起的一首歌子了。
②我大声责问家里人,说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骤然之间,怎么就在这天地空间里消灭了呢?!
16.文章写的是老槐树,却为什么以“泉”为题?(5分)
17.结尾说:“我”“谛听着在空中溅起的生命的水声”。其中“生命的水声”的含义是什么?(5分)
14.(4分)伤感——痛心——激动(赞美、敬仰)。(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5.(6分)①老槐树上落满了可爱的鸟儿,鸟儿的鸣叫声使得寂寞的冬天很热闹,富有生气。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3分)
②强烈的感情,表达了“我”如此高大的老槐树的惨死难以置信。(3分)
(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6.(5分)月光下树的年轮像泉水的涟漪,所以月光下的树桩很像一口泉;老槐树的生命没有结束,它像泉一样生命永不枯竭,因为嫩枝又长了出来;所以以“泉”为题生动形象,很新鲜,寓意很深刻。(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7.(5分) 老槐树死了,但她的生命仍在延续;嫩枝一定会长大,对未来充满着期盼和信心;对生命力强大的崇拜与敬仰。
木格花窗的眺望(22分)
李汉荣
①窗是松木做的,阳光照射的时候,惊喜的窗木就飘出特有的清香。这是我们能够嗅到的乡村气息的一部分。植物的魂灵遍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桐木的门、桦木的椽、榆木的门墩、盛米的椴木勺、舀水的葫芦瓢。就连脾气难免尖刻的菜刀也有着柔和的柳木把柄……这一切合并成一种浑厚的气息,这是民间的气息,也是古老中国的气息。
②就这样,一些松木来到母亲的生活中,以窗的形式帮助着母亲,也恰到好处地把一部分天空、一部分远山引进到她的日子里;到了夜晚,则把一部分月光、一部分银河领进了她的屋子、她的梦境。
③站在窗前,首先看到的是一片菜园:韭菜整齐地排列着,令人想起千年的礼仪,透出一种代代传递的肃静与活泼;白菜那白净的脸,那微胖的身段,是一种永不走样的平民美貌;葱那不谙世事的单纯的手,却能在不动声色的土里取出沁人心脾的情义;花椒树,经营着浑身的刺,守着那古老的脾气——鲜美的麻,一种地道的民间味道。
④人在愁苦的时候,倚在窗前,看一眼这菜园,内心就有了春色,有了不因世道和人心的扰乱而丢失或减少的那种生的底色,也是心的底色,这就是天地生命的颜色。
⑤我能想象,母亲多少次站在窗前,看那菜园,那经她的手侍弄的植物们。那些绿,星星点点竟绿成这一大片,要不是泥土缚了它们的脚跟,它们也许会翻过窗,走进屋子里来的。
⑥母亲曾说,她年轻的时候,也常失眠,就站在窗前,久久凝神看。好几次看见月光从窗格里进来,就变成四四方方的,她就想这是一封封信,是从天上寄来的,静静地放在窗台,等她收阅。我知道母亲这一生是没有收到几封信的,也许她是在想象天意里有一个夫君,等着她,却无缘相遇,就在远天远地的夜晚辗转投寄来一封封素笺。
⑦窗框上雕有简单的图案:喜鹊、蝴蝶、莲花、仙桃。这些中国的古老图腾,是自然里美的生灵。人居住在它们中间,受它们庇护,也庇护着它们。人与天地就这样互相凝视、互相友善,人也变成了自然的情义。
⑧阳光洒进来,月光照进来,星星走进来,风有时也跑进来,雨有时也会两三点跳进来,更有时,那迷路的蝴蝶也会因了惹眼的窗花飘进来,在屋里逗留片刻。窗外墙根下,时不时就冒出几丛喇叭花藤,顺着墙壁爬上窗子,在母亲有些寂寞的窗口,吹奏起淡紫的、蓝色的音乐;那些蛐蛐们、蝈蝈们,还有根本见不到面的无名无姓的虫儿们,就伴和着唱它们的歌——那从远古一直传下来的老歌;喜鹊、斑鸠、麻雀、八哥、云雀、布谷鸟、阳雀、清明鸟……也远远近近地唱着、唱着。从木格花窗,你抬眼可望见万里,你侧耳能听见千秋。
⑨我站在窗前,嗅着淡淡的松木香气和从窗外深远的天地飘来的草木风月的气息,我在想我小小的母亲,她仅是这窗里的一个小小妇人吗?
⑩此时,鸡叫二遍,已是深夜时分,母亲熟睡了。我静立窗口,看见月亮偏西,泊在遥远的—个山脊上。银河浩瀚,展开了它波澜壮阔的气象,我似乎听到天上涨潮的声音,哗啦啦的声音,它的波浪汹涌而来,拍打着夜深人静的民间,拍打着这小小的窗口,笼罩着我小小的母亲。
⑾哦,小小的窗口,小小的母亲,小小的我们,与浩大的天意在一起,我们很小,但是,人世悠远。天道永恒……
5.把握文意,补充下列画线处内容。(3分)
木格花窗的眺望,作者透过木格花窗,眺望到的白天的实景是_____ _ _ ,眺望到的晚上的实景是_____ _,眺望到的想象的虚景是________ __。
6.联系上下文,品析下列语句。(4分)
① 白菜那白净的脸,那微胖的身段,是一种永不走样的平民美貌。
____________
② 我在想我小小的母亲,她仅是这窗里的一个小小妇人吗?
_______________
7.文中叙述了一件事情来印证第②段中说的“一些松木来到母亲的生活中,以窗的形式帮助着母亲”这一句话,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件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
8.在第⑧段中,作者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来写窗外的各种景物?(5分)
_________ ____________
9.作者透过木格花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诗意的家园图景。而现在,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空间的拓展,不少这样的诗意家园只能存在于我们的心中。结合选文,联系以下链接材料,请你就“如何呵护我们诗意的家园”这一问题提出两项合理化建议。(6分)
链接材料 :材料一: 乡村公路的修建,为广大农村注入了新农村建设的主动脉。不少工厂也走进了农村,如江西省南康市龙岭镇黎边村,建起了许多家具厂,但家具厂简易的喷漆作业房喷出的气味很难闻,村民们都担心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材料二: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靠环保部门单枪匹马、包打天下是不可能的,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陈中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江苏姜堰市环保局长)
5.(3分) _一片菜园(远山) 月亮偏西,泊在遥远的一个山脊上 母亲倚窗看菜园_
6.(4分) 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白菜的情态,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_
②_对于浩大的天地,母亲是小小的;但对于作者,她是一位善良、勤劳、慈祥、伟大的母亲,这里用反问的语气,更加肯定母亲在作者心中的伟大。(意近即可)
7.(4分) _变成四四方方的书信似的月光给年轻失眠的母亲以慰安。(意近即可)
8.(5分)突出作者对木格花窗的喜爱之情,透过木格花窗,抬眼就可望见万里,侧耳就能听见千秋。(意近即可)
9.(6分) 围绕“政府立法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大力严惩破坏乡村环境行为”等要点来答题即可。
【甲文】①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②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这一点,其实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③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工业城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荫。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④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__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把牙龈咬得酸疼,直等到朝霞的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⑤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空气,这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⑥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行道树》)
【乙文】①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② 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③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
④ 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⑤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⑥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一个老人默默地站在那棵树旁。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堆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⑦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老人走了,他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竞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了!”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还有那地下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⑧望着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向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向一棵树鞠躬》)(有删节)
7. 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中带点词语的意思。(2分)
(1)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答:
(2)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答:
8.仔细阅读甲乙两文,简要回答:(4分)
(1)甲文第③段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答:
(2)乙文第②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那么这棵树的不平常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9.【质疑探究】: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个作答。(2分)
(1)甲文结尾“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一句中说行道树既“忧愁”又“快乐”,矛盾吗?为什么?
答:
(2)乙文第⑦段为什么说“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
答:
10.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甲乙两文都借树写人,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文章主旨。甲文将城市的“繁弦急管”“灯红酒绿”与行道树的寂静孤独形成对照,突出了行道树在困境中坚定执着的品质。
B. 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甲文中用拟人化的手法,借我们的“自白”来抒情写意;而乙文只是以“我”的见闻感受来突出文章的主旨。
C. 甲乙两文开篇都有点题的作用。而甲文既点出“我们”的身份,又突出了生存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意抒情蓄势;乙文则起笔突兀,悬念顿生,让读者欲罢不能。
D. 甲乙两文都表现了如何面对困境的态度和价值观,赞美了那种不畏艰辛、顽强抗争、乐观进取、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两文中的“树”的形象都是奉献者的化身。
11.【迁移拓展】请结合链接材料,任选一句谈谈你的理解。(2分)
(1)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2)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链接】:
材料一:两弹元勋邓稼先,远离亲人,身处荒漠,克服重重困难,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音乐巨人贝多芬,正当盛年,耳聋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可他仍然创作出了不少不朽的世界名曲。因为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答:我选第 句。我的理解是
7.(2分)
(1)(1分)堕落是沦落、流落的意思。文中是说行道树离开了森林来到充满烟尘的城市,生活条件,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
(2)(1分)“吻”是拟人手法,写露水停留时间之短,反衬榆树忍受着干旱和贫瘠的苦痛。
8.(4分)
(1)(2分)为城市充满烟尘,市民习惯于污浊,不珍惜清新空气,自己仅仅成为城市的一种装饰而悲凉。
(2)(2分)榆树生长环境极其恶劣;外形矮小、纤弱、朴实;忍受苦痛,顽强生长。
9.(2分)注:若两个小题都答,只评第(1)题。
(1)(2分)不矛盾。它忧愁的是市民早已习惯污浊,不重视环境的洁净;它快乐的是自己能忍受寂寞,迎接太阳,制造清新空气。表现他们的奉献精神。
(2)(2分)榆树生长环境极为恶劣,却能忍受苦痛,顽强生长;老人儿子病死,媳妇改嫁,独自拉扯孙子孙女,生活艰难,十八年才能翻修房屋。两者都遭遇艰难,但都能坦然面对,顽强抗争,境遇和精神极其相似,所以如此说。
10.(2分)D 11.(2分)任选其中一句即可。
示例:第一句: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盛就是神圣的事业。邓稼先从美国学成归来,放弃了优厚的生活条件,去艰苦的戈壁,无私奉献,为祖国的强大作出了卓越贡献,这是一种幸福和深沉的表现。
第二句:贝多芬盛年耳聋,遭遇了很大打击,可他同命运顽强抗争,创作了不朽的音乐作品,告诉我们只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努力克服困难,就能逐步走向成功。
阅读《餐桌上的谜底》一文,完成21一25题。(20分)
餐桌上的谜底
①小时候,每晚入黑的时候,我总要瞅准时机,站在自家门口,闻对门邻居餐桌上飘出的肉香。
那时我家半个月才吃一次肉,我实在是太馋了。
②每次,闻着邻居家飘出的肉香,我会身不由己地移动脚步,一步一步地 (挪、走、跑)到邻居家门边。
③有一天,我终于问妈妈:“邻居的餐桌上为什么总有鱼和肉?”
④妈妈没有回答我。一个星期天,妈妈喊上我,问:“你今晚想不想吃肉?”我说:“想!做梦都想。”妈妈说:“好吧,你跟我去。”
⑤妈妈带我到一家建筑工地,向工头要了一截土方,工头在土方上画了白灰线,挖完线内的土方,给工钱20元。妈妈说:“挖吧,挖完了,今晚就有肉吃了。”
⑥我只挖了一会儿,手就软了,且磨起了泡。妈妈比划着说:“得两元钱了,挖吧,再挖挖就又两元了。”我 (支撑、支持)了一会儿,终于挖不动了。妈妈说;“你歇一会儿再干。”我就这样干一会儿歇一会儿,而妈妈总是不停地干。我记得那是初秋,天气依然很热,妈妈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这么苦,我甚至不想吃。
⑦一天下来,我们终于把土方挖完了。妈妈从工头那里领了20元钱。我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妈妈背上我,到集市上,问我喜欢吃鱼还是肉,我说都喜欢。
⑧晚上,餐桌上摆了香喷喷的鱼和肉,弟妹们都吃得香极了。妈妈对我说:“孩子,我想你知道邻居餐桌上的谜底了。”
⑨是的,我知道了。
⑩妈妈又对我说:“这叫吃苦,孩子,你知道吗?”面对妈妈,面对餐桌上的鱼和肉,还有吃得正香的弟妹,我哭了。
⑾那年,我11岁。
21、第②段和第⑥段的横线上应分别填入的词语是什么?(2分)
答:
22、①-②段写小时候“我”很馋,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3、“邻居的餐桌上为什么总有鱼和肉?”,面对“我”的提 问,妈妈为什么没有直接回答?(4分)
答:
24、 第⑨段写道:“是的,我知道了。”联系上下文,说说“我”到底知道了什么(4分)
答:
25、请结合文意简要地写下你对这位母亲的认识、评价。(4分)
答:
21挪 支撑
22、动作描写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时候“我”对吃肉的极度渴望。暗示了当时家境的贫寒。为下文写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23、 因为妈妈知道对我空讲道理是没有用的,还是要亲身体验。
24、知道了餐桌上的秘密,也就是“美好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
25这是一位善良的、肯吃苦的、勤劳的好母亲。同时也是一位很会教育孩子的好母亲。她通过与孩子一起亲身体验来教育孩子,方法独到而有效。(两个方面各3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