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教授

马卫

那时候,教授极少,不像现在,教授似乎可以“批发”的。

准确地说,李教授是副教授,五十多岁,偏瘦,不苟言笑,同学们并不喜欢他。加上他方言极重,因此他的课大家不是打瞌睡,就是在下面看小说,中文系的嘛,对李教授主讲的政治经济学并不感冒。不过,你可以不感冒,但你不能不考试。

这一学期是考查,李教授刚在讲台上宣布,大家就三呼万岁。特别是那些女生,有的连笔记也不记,这时恨不能上去吻两下李教授。可李教授接着说,考查么,得出项目。大家就鼓起眼睛,看他出什么项目。李教授把全班五十一个学生分为三组,每组十七人。

第一组,去调查补鞋。那时的皮鞋是高档商品,用破了要补,哪像现在,从不补鞋,破了就扔。

第二组,去菜市场调查小菜价格。

第三组,去商场调查处理品。

这下,大家都有点怵。不过,既然是考查课,只要认真去做了,老师一定会打个及格的。我被分在调查补鞋组,刚好皮鞋有个小洞,正需要补呢。那时补鞋一般是一两角钱的生意,我们一个月生活费不过十七块五角,两角钱也能起大作用的,一碗面条才一角二分呢。

下一次上课,李教授要我们一个个地汇报,并现场给打考查等级。

这有什么好汇报的?

不过,我们还是一是一、二是二地向李教授汇报。比如我说,我皮鞋那个洞,皮匠是按补的面积收费的,一两公分以内,一角,三四公分以内,两角,五公分及其以上,五角。

李教授说,对,这是时下的标准。你和皮匠讲过价没有?我心里嘀咕,这事儿如何讲价啊,都是明码实价的,但不敢说出口。李教授讲——其实,这种事还是可以讲价的,不是把价讲下来,而是让皮匠付出更多的劳动和成本。既然是按面积收费,那补的圈子内,你可以叫他多扎几道线啊。

我恍然大悟,确实,那样补出的皮鞋扎实多了,又没有违背皮匠的收费标准。

真正是教授,只有他才想得到,绝了。

更绝的还在后头。调查小菜的这组汇报完了,李教授统计,有葱,有白菜,有莴笋,有生菜,有洋芋,有紫菜等十几个品种呢。最后他说,你们全都上当了。

同学们吃惊。

李教授说,你们去市场的那天,他也去买菜的,但是价格比我们调查的便宜一半。原因极简单——我们调查的时机不对。当时大家想,就是做个作业,所以早早地上了菜市场,随便问,算是完成任务。这时菜农或贩子才挑着菜来,所以贵,因为这时菜看着水灵鲜嫩。到了十一点以后,菜叶子开始萎缩了,菜也就便宜下来了。

面对李教授,你不服不行。

到商场调查商品打折那个组更是简单,只要记下原价、打折价是多少就行了。比如一件衬衣,原价五十,那时五十是大数目,打折价十五。

李教授问我们,你们哪个发现了商机?

我们是学生,不是商人,当然发现不了商机。李教授说,如果你以十五元一件买下来,重新洗、熨,然后运到商场,以二十元一件批发,一定有人抢购。因为打折品并不是质量问题,可能是样式过时,或运输途中脏了等等。

我们想,这李教授,真是“人精”啊,要是他做生意一定大发。

可李教授不做生意。

李教授抠门儿,在学校是有名的。他真的连一把小菜也要讲半天价,仿佛不讲价他就不是经济学教授似的。

李教授在我们毕业的前两个月死了,肝癌。

他的遗嘱上写道,将存款一万四千元捐给学校,其利息资助贫困学生。

那是1984年啊,李教授的工资才八十多元一个月。

送别李教授那天,全校同学们自动停课,一程又一程,把他送到山上下葬。

天降大雨。

我们大哭。

(选自《2011中国年度小小说》)

15.文章叙述了李教授布置的调查作业,根据相关信息,填写下表。(3分)

调查项目

李教授的分析

学生的反应

补鞋

补的圈子内,多扎几道线

(1)

小菜价格

(2)

不服不行

(3)

打折价买回,提价批发卖出

赞叹不已

16.概括回答李教授有怎样的美好品质,并举一例说明。(3分)

17.说说文章第二段为什么要描写李教授的“不苟言笑”且“方言极重”?(2分)

18.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语句。(4分)

天降大雨。

我们大哭。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写“那时候”与“现在”的教授的寡多,既交待了时代背景,也反映了当下的社会现实。

B.对李教授的考查项目“大家都有点怵”,这反映了他的考查项目不同寻常,让人有点害怕。

C.“李教授的工资才八十多元一个月”中的“才”字写出了李教授抠门的根本原因。

D.文章对李教授的死亡及捐资的叙述,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极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15.(3分)(1)恍然大悟(称赞绝了);(2)十一点以后,菜就便宜下来了(意近即可);(3)处理品(每点1分)16.(3分)生活节俭(精打细算、精明);爱校爱生(捐资助学、师德高尚)。例子略(每点1分,举例1分)17.(2分)与后文李教授的让人“三呼万岁”的考查方式(令人叫绝的市场调查分析、让人赞叹的捐资助学行为)(1分)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有先抑后扬之效果。18.(4分)“天降大雨”是环境描写,渲染了李教授去世的悲凉气氛(烘托我们悲伤的心情)(1分);“我们大哭”是动作描写,表达了对李教授英年早逝的痛心(1分),更有对李教授捐款助学的感动(1分)。两个简短的句子独立成段,有强调意味,令人难忘(1分)。

19.(3分)C(“才”字表现了李教授当时收入微薄,居然节约出一万四千元的捐款,很不容易,尤其令人感动)

石头里的春暖花开

葛 闪

⑴洛宁十一岁,是云南山区的一名小学生,皮肤微黑,身形孱弱,沉默寡言,喜欢独处,是同学们眼中最“怪”的同学,平时课堂内外,谁都不愿意和他交朋友。同样,他也是我到偏远山区支教以来,见过的最不合群的学生。

⑵几个月前,洛宁上学的时候,背上背负的,除了一个书包,凭空多了一个口袋。口袋里面,不知道装着什么东西,鼓鼓囊囊的,看来颇有重量。要不然,洛宁背着的时候,脸上怎会有吃力的表情?

⑶上课的时候,洛宁就把口袋轻轻放在课桌下面。下课的时候,洛宁就把口袋背上,在小小的操场上转圈。到底是什么东西,居然能让洛宁整天将它负在背上?班上的学生都想打破这个砂锅,揭开谜底。

⑷也有同学去摸过,硬梆梆的,有棱有角,从手感上判断像是石头。但是,洛宁总不会傻到把石头当作宝贝整天背着吧。不管是学生们,还是做老师的我,每当向洛宁问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洛宁总是不发言语,只是低着头耸着被冻得红彤彤的鼻子。其实,有同学曾经试过去打开口袋,但平时很老实的洛宁,就会像是一头发怒了的小狮子,让大家不得不罢手。

⑸又过了一段时间,时值严寒,洛宁的口袋也变大了,里面的东西也装得更多了。似乎口袋里面的东西,是遵循着一定的时间规律而变大变多的。

⑹洛宁口袋里的秘密,终究没有敌得过同学们的好奇心。那次,洛宁没有拗得过好几个同学的强行“合力”,被按在了桌上。口袋被打开时,滚落出的一块又一块冰冷坚硬的石头,让同学们都惊呆在原地——任是谁也没有想到,洛宁整天背负着的口袋里,装的居然真是石头?

⑺眼前这个瘦弱到让人心疼的孩子背后,却有着任是谁听了也会落泪的背景:6岁那年,洛宁的父亲患病离世,这对本就贫困的家庭无异是雪上加霜。天塌了,洛宁母亲就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了这个家:她每天上山砍柴到集市上去卖,还要替别人做挣不了几个钱的手工活,还要割猪草喂养唯一的一头猪,还要洗衣做饭。洛宁很懂事,只要从学校回家,就争着为母亲打理一切。日子本来可以这样即使贫苦却也不失幸福地度过,但命运就这么无情残酷——去年的一天,洛宁的母亲遭遇车祸:命是捡了回来,人却瘫痪了。

⑻几天后,我买了点东西,趁着上午没课的空当,独自来到了洛宁的家里。一来,看望一下洛宁的母亲;二来,我更想从他的母亲口中得知,到底是什么原因,竟然会让洛宁整天背着石头上学?

⑼我告诉她洛宁优异的学习成绩和近来的情况。当我向她提及洛宁背石头上学的奇怪之举,她的眼泪顿时簌簌落了下来:原来,自从她瘫痪后,洛宁除了在学校,其余的时间都在家中服侍母亲。小伙伴喊他去河边看老黄牛,他没有时间;邀他去田野里放风筝里,他抽不开身。因为他要接替母亲的“工作”——砍柴,烧水,做饭,洗衣服,喂猪……一天,她因为渴急了,把手伸向离床头不远的热水瓶,结果却烫伤了自己。洛宁放学回家,看到被烫伤了的母亲,心像被无数把刀狠狠地剜了一般,痛入骨髓。他怕在以后的日子里,若是自己不在家,母亲不知道还会发生其他什么事情。于是,洛宁当即便决定:以后的每一天,他都要背着母亲上学。尽管母亲再怎么劝阻,洛宁还是坚定自己的想法。从那时起,他便开始背着石头上学了。

⑽我的心里陡然被濡湿了。但我同时亦很奇怪,洛宁想背着母亲上学来照顾她,但他的背上,却怎么永远是一袋石头?

⑾洛宁母亲看出我心中的疑惑,止住了泪水,哽咽着告诉了一个任是谁都想不到的爱的秘密:洛宁母亲体重八十六斤,洛宁瘦小的身躯又如何负重?但他却想出了一个方法,起初,背着少量的石头,随着对重量的适应,然后再不断地添加石头。直到,他能适应超过八十六斤的重量为止。

⑿八十六斤,是洛宁母亲的体重,亦是爱的重量!

⒀回来的山路上,我任由泪水肆意奔流。我在想,那口袋里的石头,冰冷坚硬的棱角,定然是无数次碰疼了洛宁的后背、压痛洛宁孱弱的肩膀了吧。我仿佛看到这样一幕画面……

⒁只因为,他后背上的那一袋石头并不冰冷坚硬,而是因了一份爱,时时春暖花开!

8.细读第⑺节,洛宁命运的“无情残酷”表现在哪里?(3分)

9.第⑾节中洛宁的母亲“哽咽着告诉了一个任是谁都想不到的爱的秘密”,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爱的秘密”是什么?(4分)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字很有表现力,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品析。(4分)

⑴当我向她提及洛宁背石头上学的奇怪之举,她的眼泪顿时簌簌落了下来。

⑵洛宁放学回家,看到被烫伤了的母亲,心像被无数把刀狠狠地了一般,痛入骨髓。

11.第⒀中“我”从洛宁家出来,任由泪水肆意奔流,“我”仿佛看到这样一幕画面……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将这幅画面描写出来。(不少于50字)(4分)

8.原本就是家境贫困,6岁时父亲又患病离世,后来,母亲又因遭遇车祸而瘫痪。

 评分标准:共3分。答对一点得1分。

9.“爱的秘密”指洛宁打算背瘫痪的母亲上学,为使自己能背得动八十六斤重的母亲,就用天天背石块的办法来训练自己的力量。

评分标准:共4分。意对即可。   

10.⑴“簌簌”,象声词,形象地再现了母亲言及儿子境况时泪流满面的情景,突出了母亲因自己瘫痪而让儿子过早承受家务重担的内疚和伤感,同时也表现了母亲为有如此懂事的儿子而感动。 ⑵“剜”,意思是用刀子挖,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洛宁看到母亲被烫伤后极度心疼和自责。

评分标准:共4分,每小点2分。意对即可。

11.示例:在刺骨的寒风中,在崎岖的山路上,衣衫单薄的洛宁,用孱弱的肩膀,瘦弱的后背,背着一袋硬梆梆的石头在艰难地行走。顶着风雪,洛宁不怕刺痛;踏着山路,洛宁不畏路难。

    评分标准:共4分。能突出洛宁背石块走山路的艰难,语句通顺即可。字数不足,酌情扣分。

心里的宝玉 林清玄

一位想要学习玉石鉴定的青年,不远千里去找一个老玉石家学习玉的鉴定。

他见到老师傅,说明了自己学玉的志向,希望有一天能像老师傅一样,成为玉石的专家。

老师傅随手拿一块玉给他,叫他捏紧,然后开始给他讲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夏商周开始讲,却一句也没有提到玉。

第二天他去上课,老师傅仍然随手交给他一块玉,叫他捏紧,又继续讲中国历史,一句也不提玉的事。

就这样,每天老师都叫他捏紧一块玉,光是中国历史就讲了几个星期。

接着,老师向年轻人讲风土人情、哲学思想,甚至生命情操。

老师几乎什么都讲授了,关于玉的知识却一句也不提。

而且,每天都叫那个青年捏一块玉听课。经过了几个月,青年开始着急了,因为他想学的是玉,却学了一大堆无用的东西。

有一天,他终于鼓起勇气,想向老师表明,请老师开始讲玉的学问,不要再教那些没有用的东西。

他走进老师的房间,老师仍然像往常一样,交给他一块玉,叫他捏紧,正要开始谈天的时候,青年大叫起来:“老师,你给我的这一块,不是玉!”

老师开心的笑起来:“你现在可以开始学玉了。”

这是一个收藏玉的朋友讲给我听的故事,我很喜欢。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东西都不懂,而独独懂玉的,因为玉的学问与历史、文化、美学、思想、人格都有深刻的关系。而这个世界的学问也不是有用、无用分得那么明白的。

其实体味人生不也像学着去懂一块玉吗?一个对人生没有深层体验的人,是无法获得人生的真谛的。

没有深陷于生命的痛苦的人,无法了解解脱的重要。

没有深陷于欲望的捆绑的人,不能体会自在的可贵。

没有体会过悲哀的困局的人,不会知道慈悲的必要。

没有在长夜漫漫中啼哭过的人,也难以在黎明有最灿然的微笑。

人生就好像手中的一块玉,如果没有握过许多泛泛的石头,就不能了解手中的玉是多么珍贵了。

所以,要学玉的人,应该先认识人生。

(选自《最新散文》2011.3)

15.文章用大量的篇幅讲故事的用意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3分)

16.作者在文中给读者没有在长夜漫漫中啼哭过的人,也难以在黎明有最灿然的微笑。讲明一个怎样的道理?(用原文回答)(2分)

17.品味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18.文中写到“没有在长夜漫漫中啼哭过的人,也难以在黎明有最灿然的微笑。”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的体会?(3分)

15.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讲故事,意在说明要掌握好一门学问,首先要广泛地了解与该学问有关的知识,而且让人明白一个道理,即要想掌握好一门学问必须经历一个潜移默化的不断积累的过程。这样写为下文作者点明文章主旨作铺垫。

16.一个对人生没有深层体验的人,是无法获得人生的真谛的。

17.人生犹如玉一般美丽、宝贵,但人生又是很平凡的,只有经历了许许多多平凡的人生之路,并且在平凡的人生过程中面对各种艰难、危险、冷漠、贫苦甚至是生命的代价,这样才体会到人生的珍贵,才能懂得人生的价值,并去珍惜它。

18.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回答时能够扣住文本,清晰地阐释自已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个没有经历过的挫折,失败、委屈的人,就难以体会的人生的价值,难以明白成功的真正意义,难以领会战胜它的快乐。例如,我在学习中……(略)

别踩疼了雪

朱成玉

(1)我和女儿在焦急地等待着一场雪的降临。
(2)雪,只在女儿的童话和梦境里飘过。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接触过雪花的女孩,永远做不了高贵的公主。我领她到雪的故乡来,就是要让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
(3)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她看雪的样子,而她又是那么渴望看到它!
(4)雪开始零星地飘起来,我和女儿激动得手舞足蹈起来!
(5)它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让人目不暇接!
(6)女儿伸开手掌,但她马上发现,我们的手掌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无法接受我们的爱意。在手掌心里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一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7)但女儿并没有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著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好所要把它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
(8)女儿的话深深触动了我。原来,女儿一直嚷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
(9)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10)女儿没有见过她妈妈,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她的妈妈便因为难产离开了我们。仿佛一切都有预感一样,在妻子的日记里,我看到了她写给自己未出生孩子的信。她说:即使有一天她离开了人世,她的魂魄依然会缠绕在孩子身边,春天她就是早上第一缕吻着孩子脸颊的阳光,夏天她就是那大树底下的阴凉,秋天她就会变成一朵朵云彩,冬天的时候她就会变成雪花……
(11)每当女儿问我她妈妈在哪里的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妈妈离开这个世界了,但她爱我们,春天的阳光,夏天的绿荫,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你妈妈变的,她一刻都没有离开我们。女儿记住了我的话。在春天,总是太阳刚一露头就醒了,她说妈妈在唤她起床呢;在夏天,她总是习惯把书桌搬到那棵大树底下去做作业;在秋天,她总是趴在窗台上,托腮凝望天上的云,我知道她那颗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母亲。
(12)可在冬天的时候她找不到与母亲的联系了,因为南方没有雪。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

(13)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
(14)雪花在天空舞蹈!
(15)天空阴暗得仿佛是大地,大地晶莹得仿佛是天空。
(16)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17)第二天清晨,女儿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脚印,她对我说:“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18)那一刻,我看到全世界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类的心灵!

(选自《今日教育·读写舫》2008.2)

20.阅读全文,说出女儿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3分)

21.第(7)段加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分)

22.品味语言(7分)

(1)揣摩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4分)

①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②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2)第(16)段划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23.联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4分)

20.(共3分)在女儿心中,雪花是妈妈变成的,通过看雪找到与妈妈的联系,以此怀念妈妈。(意合即可)
21.(共3分)引出下文(或“承上启下”,1分),由“看雪”的描绘转入对妈妈的回忆(如答成“爱雪原因的记述”也可)(2分)。或:为后文写她妈妈离世(2分)作铺垫(1分)。
22.(共7分)(1)(4分)①变抽象为具体(答成“形象生动”也可,1分)表现出父亲对女儿梦想的呵护,对女儿的爱(1分);②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雪以生命,表达出女儿对母亲的爱,展示出女儿纯洁的心灵(2分,三点答到一点给1分,答到两点即给满分)。(意合即可)
(2)(3分)人生有再大的不幸(或“困难”、“磨难”,扣“夜黑”。1分),只要我们拥有纯洁的心灵(扣“雪白”。1分),我们就能乐观面对,就能战胜不幸(扣住“压”。1分)(意合即可)

23. (共4分)①象征母亲美好的形象②象征纯洁的心灵。(每点2分)

云气氤氲来,飞升于wén shū 院,清凉台,飘拂过东海门,西海门,弥漫于北海宾馆,白鹅岭。如此之漂泊无定;若许之变化多端。毫秒之间,景物不同;同一地点,瞬息万变。一忽儿阳光普照;一忽儿雨脚奔驰。却永有云雾,飘去浮来;整个的公园,藏在其中。几枝松,几个观松人,溶出溶入;一幅幅,有似古山水,笔意简洁。而大风呼啸,摇撼松树,如龙如凤,显出它们矫健多姿。它们的根盘入岩缝,和花岗石一般颜色,一般坚贞。它们有风修剪的波浪形的华盖;它们因风展开了似飞翔之翼翅。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而这舞松之风更把云雾吹得千姿万态,令人眼花缭乱。这云雾或散或聚;群峰则忽隐忽现。刚才还是倾盆雨,迷天雾,而千分之一秒还不到,它们全部停住、散去了。庄严的天都峰上,收起了哈达;俏丽的莲蕊峰顶,揭下了蝉翼似的面纱。阳光 一照,丹崖贴金。这时,云海滚滚,如海宁潮来,直拍wén shū 院宾馆前面的崖岸。朱砂峰被吞没;桃红峰到了波涛底。耕云峰成了一座小岛;鳌鱼峰游泳在雪浪花间。波涛平静了,月色耀眼。这时wén shū 院正南前方,天蝎星座的全身,如飞龙一条,伏在面前,一动不动。等人骑乘.

15.选文主要写了哪三种景致?(3分)

16.写松树时作者观察的角度是怎样变化的?(3分)

17.云海的特点是什么?(2分)

18.文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什么方法写“云海”?有什么作用?(3分)

19.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1)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2)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

15. 古松、云海、山峰。

16.远望:“它们有风修剪的波浪形的华盖”,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17.变化无定

18.运用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把云海变化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的表现出来。

19.(1)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黄山松的形态之美。

(2)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的写出了黄山松随风而舞的姿态,表现了它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盲道上的爱

①上班的时候,我看见同事方老师正一辆辆地搬走停放在学校门口人行道上的自行车。我就走过去,和她一道搬。

②我说:“车子放得这么乱,的确有碍观瞻。”她冲我笑了笑,说:“那是次要的,主要是这些车子侵占了盲道。”我不好意思地红了脸,说:“您瞧我,多无知。

③方老师说,其实,我也是从无知过来的。两年前,我女儿视力急剧下降,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她视网膜出了问题,并让我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我没听懂,问为啥要做充足的心理准备。医生说,你女儿有可能失明。我听了差点昏过去。我央求医生说,我女儿才二十岁啊,没了眼睛怎么行!医生啊,求求你,把我的眼睛取出来给我女儿吧。那一段时间,我暗暗地为自己的这个决定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家中无人时,我就开始闲着眼睛拖地抹桌,洗衣做饭。每天下班后,我就闭上眼睛沿着盲道往家走。那盲道,也就两砖宽,砖上有八道杠。一开始,我走得磕磕绊绊,脚说什么也踩不准那两块砖。在回家的路上,石头绊倒过我,车子碰到过我,我多想睁开眼睛瞅瞅呀,可一想到有一天我将彻底地生活在__里,我就硬是不叫自己睁眼。到后来,我在盲道上走熟了,脚竞认得了那八道杠。我真高兴,自己终于可以做个百分之百的盲人了。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女儿的眼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有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在街上散步,我让女儿解下她的围巾蒙住我的眼睛,我要给他们父女俩表演一回走盲道。结果,我一直顺利地走到了家门前。解开围巾,我看见走在后面的丈夫和女儿都哭成了泪人儿——你说,在这一条条盲道上,该发生过多少叫人流泪动心的故事啊!要是这条人间最苦的道连起码的畅通都不能保证,那不是咱明眼人的耻辱吗!

④带着方老师讲述的故事,我开始深情地关注那条“人间最苦的道”,国内的,国外的,江南的,塞北的……

⑤我向每一条畅通的盲道问好,我弯腰捡起盲道上碍脚的石子。有时候,我一个人走路,我就跟自己说:喂,闭上眼睛,你也试着走一回盲道吧。尽管我的脚不认得那八道杠,但是,那硌脚的感觉那样真切地瞬间从足底传到了心间。我明白,有一种挂念已深深地嵌入了我的生命。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促我身体力行。

⑥让那条窄路宽心地延伸吧,我替他们谢谢你。 (选文有改动)

19.(4分)写出第②段中加点词语“无知”在文中的含义。

20.(4分)医生为什么要让方老师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方老师自己做的“决定”和“准备”又是什么?

21.(4分)方老师表演完走盲道后,她的丈夫和女儿为什么都哭成了泪人儿?

22.(4分)文章第⑤段画线句“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促我身体力行”应该如何理解? (压迫:指对机体的某个部分加上压力。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23.(2分)本文的标题是“盲道上的爱”,读完全文后,请你说说标题中的“爱”主要指哪两种爱。

19.(4分)没有注意到车子侵占了盲道,没有自觉主动地帮助盲人的意识。(或不明方老师搬车的原因和意图)

20.(4分)如果方老师的女儿真的失明,会对方老师的女儿、方老师及她的家庭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医生让她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或因为方老师的女儿有可能失明,医生怕方老师到时承受不了,所以医生让她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方老师的“决定”是要把自己的眼睛捐献给女儿。方老师的“准备”是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开始闭眼做家务,练习走盲道。

21.(4分)父女俩通过方老师表演走盲道,才知道了方老师为了不让女儿失明所做的决定和准备。他们被这种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深深地感动了,所以流下了眼泪。

22.(4分)感同身受的痛苦滋味和深深的关爱之情交织在一起,使我内心产生压力,促使我去更深切地体会盲人(残疾人)生活的艰辛,更努力地去为他们多做一些实事。

23.(2分)一种是母爱,一种是正常人对盲人(残疾人)的爱。

六点钟我又跟平常一样给关进去了,凄凉地坐在窗口,天气闷热,我的头昏沉沉地像压着一块什么重物。我眺望高处,蔚蓝色的碧空衬托着片片白云,白云下边,在令人目眩的高空中,几只燕子愉快地来回穿梭,好像要用它们的小剪刀似的尖翅膀划破长空。但是一会儿天暗了,万籁俱寂,突然一阵大雷雨袭来,夹着倾盆大雨和两声惊天动地的霹雳。大雷雨之后,出现了一幅使我难忘的景色:雷雨一会儿就过去了,天上密布着一色灰云,晦暗、苍白、阴霾的薄暮忽然降临到大地上,仿佛垂挂着一重灰色的纱幕;雨点轻柔而均匀地洒落在树叶上紫色的闪电一次又一次地划破铅灰色的夜空,远处的隆隆雷声像汹涌澎湃的海涛余波,不断滚滚传来。在这阴森森的氛围中,蓦然间一只夜莺在我窗前的一株枫树上鸣啭起来!在雨中,在闪电中,在隆隆的雷声中,夜莺啼叫得像是一只清脆的银铃,它歌唱得如痴如醉,他要压倒雷声,唱亮昏暗——我从来没有听见过这样美得声音。它的歌声在那时而铅灰,时而艳紫的天空的烘托下像一道灿烂的银光在闪闪辉耀。这是那么神秘,那么美的不可思议,我不禁反复吟诵歌德那首诗的最后一行:“但愿你在这里!”

10、上段文字选自《狱中书简》一篇文章,作者是____(国)的_____ 。(2分)

11、“大雷雨之后,出现了一幅使我难忘的景色.”你认为这一景色中最令你难忘的是什么?为什么令你难忘?(3分)

12、夜莺的歌声像灿烂的银光。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歌声和银光有什么相似之处?(3分)

13、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你觉得夜莺象征着什么?(3分)

14、这段文字体现了“我”什么样的性格特点?(3分)

10.德国,罗莎卢.森堡

11、令我最难忘的是夜莺的啼叫。因为它的叫声催人奋进,给人一种奋进的力量。

12、比喻(通感)。夜莺的叫声激奋人心,催人奋进,这和耀眼的光辉有相同的效果。

13、象征着英勇无畏、坚强不屈、乐观向上的革命者

14、勇敢、乐观、信念坚定

《山的呼唤》(琼 瑶)

①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②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清施与神奇。

③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山仍清晰地环绕于我的脑际。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的直入云霄,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遍地散布着一颗颗的松果。而我常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竞日流连,乐而不疲。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遮蔽着我。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山风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幻想着它在诉说些什么。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酝酿着、堆积着、制造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的声籁、山的倾诉和山的呼唤。

④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屹立在我的心中,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一座山!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我开始写作,迫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像《船里的卡保山》……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篇《幸运草》。

⑤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我这一生真正地爬了一座“山”,再度感受到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令人喜悦而又令人沉迷的滋味。那座山,那座深入云霄、高不可攀的山,那座远离尘嚣、没有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那座半是梦境、半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

⑥那山海拔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

⑦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踏实,也再没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那山半在云峰雾绕中,半在氤氲迷离中。岩石高插入云,松树伸展着枝丫,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天空。

⑧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浓密的枫树,高大,挺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云漂浮在脚下,在眼前,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忽而流散。太阳的光芒透过树梢,透过云层,像一条条闪烁的光带,遍撒在整个山头。一会儿,你会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于岩石的阴影下。身边所有的景象,瞬息万变,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的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

⑨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处处是岩石与巨木的幢幢黑影,给人一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觉。山中的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时而低吟,如一支柔美的情歌。除了风声,有隔山的飞瀑,在不停不休地飞湍奔流。有不知名的鸟儿,此起彼应地互相唱和。有树枝偶然的断裂声,有小虫的唧唧,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簌……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那样让人感动,让人震慑,让人迷惑。

⑩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我知道,我将重去,我将攀登,一次又一次。因为,那山在呼唤着我。

9.如何理解第③段中:“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酝酿着、堆积着、制造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的含义?(4分)

答:

10.文中⑤~⑨段,作者重点描绘了玉山的白天和夜晚两种不同的景象。试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两种景象的特征。(4分)

⑴白天的玉山:

⑵夜晚的玉山:

11.联系全文看,作者童年登家乡的山和后来登玉山,其目的有什么不同?(4分)

12.文章的首段和尾段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13.作者笔下的山神奇而美丽,令人向往。你曾登临过哪些山?试用形象的文字描述一、两处风景,突出山的特点及你登山的感受。(6分)

9.(4分)对未来充满憧憬,富于幻想,进行文学创作,写出自己对山的那份感觉。(意思对即可)

10.(4分)(1)光影变幻、迷离神奇,如梦如幻;(2)鸟儿唱和,清幽朦胧,威严肃穆;

11.(4分)童年登山是游玩松林,编织梦想;后来登玉山是欣赏美景,感受自然魅力,寻找和体验对山的感觉 ,实现自己的心愿。(意思对即可)

12.(4分)照应标题,引起正文。首尾呼应。

13.(6分)(略)

杀手锏

在实验中学教毕业班的老师,人人都有自己的杀手锏。正因为这样,才任教两三年的姚老师,就调到毕业班任课并兼班主任。

这天,全市的语文老师都来听姚老师的公开课。上课时同学们反应热烈,积极参与,一个个踊跃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可以说是一节非常成功的示范课。但是,就在这时,姚老师发现我们班的王小路正低着头往抽屉里看什么,看得很专心,一时间似乎把这节语文课都忘了。于是,她沉着地点名:“王小路,请你站起来。”

王小路毫不在乎地站起来,手中竟然还拿着一本本子,那分明是一本代数作业本。

姚老师说:“小路,你对老师这一节课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吗?”

我们都很惊讶,一般的老师是不会这样问的,这好像在暗示学生来挑老师的毛病。小路要是真说对你的课不满意,你不是给自己制造麻烦吗?

王小路看看四周,低下头不说话。

“没关系,大胆说出来,只要你讲真心话,其它一切都无所谓。”

“我对这一节课非常满意,姚老师。”

姚老师感到意外:“那你上课怎么还做小动作呢?”

王小路说:“我没有做小动作,我是在做数学作业。”说完还扬了扬数学作业本。(批注:细节描写,表明他未说谎。)

“为什么要在语文课上做数学作业呢?”姚老师问。

“老师,我不是每节语文课都做数学作业的。这一次我做数学作业,是因为昨天上数学课我妈有病,我请假耽搁了。”

姚老师想了想,让王小路到讲台上,给了他两段粉笔,说:“你左手在黑板上画个方框,右手在黑板上画个圆形。注意,两只手要同时动作——同时开始,同时结束。”

听课的老师发出了细微的议论声。我们发现本校校长、教导主任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王小路走到黑板前,两只手同时动作,一手画方,一手画圆,居然同时画完,没有一点破绽!我们都睁大眼睛,一会儿看看王小路,一会儿看看姚老师。在下边听课的老师也发出了窃窃私语声。

老师灿烂地笑了。她说:“小路,那么你是说,这节语文课你也完全掌握了?”

王小路站了起来,他把这节课的时代背景、重点词语、佳句赏析、意境感悟都说了一遍,简练而又全面。

姚老师得意地走下讲台,来到王小路的课桌前,拉着他的手高兴地说:“好,好!小路,你有特殊的才能!对你就应该用特殊的教学方法。同学们,条条大路通罗马,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具有某种才能,一定要珍惜,千万不要放过!但是,如果你不能一手画圆一手画方,那么,还是要专心致志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17.读完全文,请你说说姚老师的杀手锏是什么?(3分)

18.文章以“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结束,请说说“热烈的掌声”所包含的具体意思是什么?(2分)

19.“王小路看看四周,低下头不说话”,请你揣摩当时王小路的心理。(3分)

20.批注是一种良好的读书方法。仿照文中划线的例句,结合上下文,给下边的语句作点评。(2分)

姚老师灿烂地笑了。

21.读了本文,你一定会喜欢姚老师的,请你谈谈对她的评价。(3分)

17.高超的教学艺术和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特殊才能。(3分)

18.热烈的掌声是对姚老师课堂教学成功的充分肯定。(2分)

19.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我都完全学会(掌握)了,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去听你的课?

(3分)

20.神态描写,“灿烂”写出了姚老师满意的表情和心底的喜悦。(2分)

21.知识丰富,教学本领过硬,热爱(关心)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才能。(3分)

永不放弃

  ①那天一大早,我15岁的儿子鲍伯又和我争吵了起来。他要穿那件剪掉了袖子的褪了色的旧运动衫去上学,而我则坚持让他穿圣诞节他奶奶送给他的那件印着蓝色花押字的漂亮衬衫。我用手指着那些字母:“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穿上印着自己名字的大写首字母的衬衫的。”我跟他讲道理。
  ②他的眼睛骨碌碌地转动着,但并不看我,而是看向了厨房的天花板。“没有人会穿印着自己名字的大写首字母的衬衫的,妈妈。没有人!”

③没过一会儿,我们就开始冲对方大呼小叫起来。他开始出言不逊,我的话也很不中听。最后,他很不情愿地将奶奶送的衬衫套在身上。当他拿起书本的时候,我伸手去拥抱他,却被他硬生生地抽身走开了。
  ④事实上,自从鲍伯进入青春期以后,我就真的不知道该如何管教他了。最近,我们之间起了太多的冲突和争吵,他对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持怀疑的态度,我都准备甩开手不管他了。
  ⑤我叹了口气,出门向家门口的邮箱走去。我的邮箱曾被汽车撞坏过,箱门关不严。我把手伸进去,碰到了一叠信封,然后是一些特别的东西,像扫帚须。我朝邮箱里窥视,那天的信放在一小堆杂草和松枝的上面。谁干的恶作剧?我想。便随手将杂草拨拉出来。

⑥第二天,当我去邮箱里取信时,邮箱里又有了一小撮松枝、一些细树针、两朵干枯了的蒲公英。此后每天,我都能在邮箱里找到一些杂草,每天,我都将它们清除出去。

⑦星期六,鲍伯走进书房,我正在看报。“妈妈,我可以去看电影吗?”他问。
  ⑧“不行,这个电影你不能看,因为你没到18岁!”我神情坚定地回答。
  ⑨“难道我们连谈谈它也不行吗?”他恳求道。
  ⑩“没什么好谈的,”我说,“我们的谈话只会以大呼小叫告终。”
  ⑪“妈妈,你不可理喻,”他叫道,“你连试都不愿意试一试!”
  ⑫又到了取邮件的时间,我像往常一样走出家门,邮箱里又有一些令人恼火的碎草叶,我伸手进去将它们往外拨拉,突然在那些细树枝和杂草的中间碰到了一些又小又圆的东西,我一惊,手猛地缩了回来。一看,原来是青色的鸟蛋。
  ⑬就在那时,我听到附近一棵树上传来一阵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我的目光在树枝和树叶间搜索了一阵,发现鸟妈妈正衔着一根松枝,松枝在它的喙边晃悠着。我被鸟妈妈的坚韧毅力所感动,重新将那粗糙的鸟巢推回邮箱里去。原来,它每天在我们的破邮箱里筑巢,当它飞回来发现自己所有的努力都被一扫而空时,它又重新开始筑巢。
  ⑭“你连试都不愿意试一试!”鲍伯的话又在我的耳边响起。
  ⑮他正心不在焉地坐在自己的书桌前转动着地球仪。“嗨!”我说。他抬起头看了看我,眼睛瞪视着,在那一瞬间,我不仅看到了这个尚处于少年时期的既脆弱又敏感的小男孩,也看到了即将长成年轻人的未来的他。“想谈谈吗?”我问,“我保证会认真听你说。”
  ⑯我坐在那儿,听他将自己的愤怒、怨恨全部倒出来。那天,我们之间的痛苦和隔膜似乎全被消化掉了,我们有了一个全新的开始。
  ⑰后来,邮箱里出现了三只幼鸟,鸟妈妈每天都栖息在邮箱顶上唱歌。听着那些歌声,我暗暗下定决心,不管儿子多么不听话,多么难以管教,我永远不会放弃对他的教育,引导他长大成才。
17.通读全文,说说“我”和儿子鲍伯之间的“痛苦”与“隔膜”全被“消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

18.联系全文,请简要说说题目“永不放弃”的含义。(3分)

19.揣摩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3分)

当他拿起书本的时候,我伸手去拥抱他,却被他硬生生地抽身走开了。

20.文中第⑥段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什么作用?(2分)

21.读完本文后,你受到什么启示?(3分)

17、我被鸟妈妈坚韧毅力所感动,内心受到触动,从而决定永不放弃对儿子的教育,主动与儿子真心交流沟通。(意对即可,2分)

18、“永不放弃”一方面指鸟妈妈一次次把被破坏的鸟巢推回邮箱里去,不放弃;另一方面指我不管儿子多么不听话,多么难以管教,永远不会放弃对他的教育,引导他长大成才。(3分)

19、“硬生生”写儿子动作的生硬,表现了儿子对我的做法的极度不满。(意对即可,3分)

20、埋下伏笔,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2分)

21、示例:家长对青少年的成长要加以正确引导,要有耐心,不能轻易放弃,态度不能粗暴。(言之成理即可,3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